第十五章 求医问药好习惯
人生病是因为¨逆于生乐”的坏习惯
现代医学告诉我们,人之所以生病是因为外界的病毒侵袭、不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以及免疫系统故障等引起的,其中免疫因素是致病的主要原因。人体内的免疫系统,包括参与免疫的器官、组织和细胞,如胸腺、脾脏及淋巴结等。免疫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生理反应,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与各种引起感染的病源生物或其他致病因素作斗争时获得的.,而在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中,存在大量细菌、病毒和致病微生物。据统计,90%以上的呼吸道感染是病毒引起的,故病毒被称为百病之源。但是也应该认识到,人生病的各种因素是相互影响和作用的,比如饮食和生活习惯可能造成免疫系统出现问题,不能有效抵御外界病毒的侵袭,使人生病。
而在现代社会,人之所以生病,除了环境因素和免疫因素外,更关键的是人的身体本身出现了问题,最突出的现象就是气脉不畅,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的原因是什么呢?《黄帝内经》认为主要是人的生活习惯改变了身体的自然条件,所谓“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所以说,一个人如果生活不懂节制,贪杯贪欲,不知满足,逆于生乐,打破自然规律,身体就会出毛病,疾病接踵而至。
现代医学认为,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清除异常分子、保恃体内外平衡的生理反应。 这个理论在中医学上被认为人体内存存一种能抗御疾病的“正气”。《黄帝内经》说“正气存内,邪不可一”如果人的机体正气虚弱,便会生病。中医的正气是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亦即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人体的免疫功能强大了,长寿就成为可能。
免疫活动就是以脏腑为核心,联系组织、器官、经络、气血、津液等共同形成的一个整体功能。其中五脏负责储藏和生产人体生命所必需的各种精微物质,如气,血、精、津液等,在人体的免疫防卸方面,各同其职,缺一不可。
肺是免疫屏障。因为肺主气,与外在皮毛配合,是抵御外邪侵袭的第一道屏障。它具有滋润、温养皮毛,调节汗孔开合的作用,肺与皮毛同源同功,不但共同主持呼吸功能,而且共司发挥抗病作用。皮毛抵御,外邪入侵作用的强弱,取决于肺之卫气充足与否。
肾中精气根据作用的不同分为肾阴和肾阳,肾阴虚时多会出现头晕耳鸣、腰酸腿软、潮热、盗汗等症状,而肾阳虚时多会出现腰酸腿疼、腰以下发凉、手脚冰凉、下肢浮肿等。人体的健康状态就是阴阳平衡,而肾阴、肾阳又是人体阴阳的根本,肾亏或肾气过早衰退的人,可呈现内分泌系统功能衰退、免疫功能衰退,并可影响其他内脏器官的生理功能,出现提早衰老的现象,所以衰老时易患动脉硬化、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肿瘤以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这些病加速了衰老,并能缩短寿命。
认识到了人的生长、发育及衰老的过程与肾精的盛衰密切相关,延缓衰老的办法就是补充肾精。
人体免疫活动是否正常取决于肝脏。人老则各个脏腑的功能逐渐衰退。无法将精华输送到肾,肾气衰败,天癸用尽,乃产生衰老的现象。肾水涸竟则骨节酸痛,耳鸣,乃至充耳不闻。肝木枯槁则筋不能用,动作困难,视物昏花,乃至视而不见,终致发鬓斑白,身体沉重、步履歪斜。要相信身体的自我修复能力
健康长寿的关键是提高免疫力。因为脏腑功能正常,正气充盈,身体机能如铜墙铁壁,病毒和病菌不能渗入,自身机体的修复能力不受影响,自然能延年益寿。
现代医学告诉我们,人体自身有能力治愈60%~70%的不适和疾病。当人有不适或生病时,身体可以自动调节荷尔蒙、免疫抗体等因素综合发挥作用对抗疾病。
自愈能力包含了免疫力、排异力、愈合和再生能力、内分泌调节力、应激力、协同力等,它是出自于人体的自愈系统。中医也认为,自愈能力,就是人体在平衡状态下的一种自我调节修复能力。传统中医称自愈力为“真气”、“元气”、“正气”等等,称致病力为“邪气”、“阴气”、“瘴气”等等,认为“邪不压正”、“正气充盈,百病不侵”。《黄帝内经》就认为,人体是所有的组织系统里最精密的自组织结构,它自己有一个和谐的机制,有着自身修复能力,把五脏六腑扶正后,自身的修复能力就可以发挥作用。
来自长寿村的经验告诉我们,相信自己身体自愈能力的人不会乱服药,而应以食疗来使身体阴阳平衡。
古人倡导用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而药物就用来攻击邪气。《黄帝内经》称,“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说明当用药后,人体在基本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的时候,就需要用食物来调养,否则就会造成新的不平衡了。而食物无毒,疗疾可达到最理想的疗效。
在中医理论上,中药不叫药理,叫药性。所谓药性它包括:它长在什么季节?生在什么地域?它是根茎叶花还是谷物茎食?它的形态、质地是什么?甚至包括寒热温凉性质,升降浮沉作用等等。
“药食同源”的说法是神农时代对中药与食物是同时起源的一种认同,因为中药多属天然药物,药物和食物都来源于自然界的动物、植物及部分矿物质。这些天然之物只能用来治病的,就称为药物,有些东西只能食用的,就称为食物。但其中的大部分东西,既有治病的作用,同样也能当作饮食之用,叫做药食两用。由于它们都有治病功能,所以药物和食物的界限就不是很清楚。比如蜂蜜、杏仁、饴糖、花椒、橘子、山楂、核桃、砂仁、南瓜子、赤小豆、小茴香、桂皮等,它们可供食用,也有治病疗效。但这不表明,药物就可以当食物一样同等食用。天然之物制成中药后药效增强,针对性强,其毒副作用也很明显,不可能当食物一样天天可以食用的。
中医治病是用药物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但服用的确要适可而止。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甘草,药性平和,具有补中益气,泻火解毒,缓和药性,和中缓急之效。但若无故而久服,就会影响脾胃气机,有碍消化功能:黄药子用量过大,可导致肝脏损害和黄疸;木通用量过大,可引起肾脏损伤等等,不一而足。
有人说,补药无害,有病治病,无病强身。这是一种有失偏颇的说法。我们身体进补也是有条件的,如果你的五脏六腑功能正常,消化吸收能力强,针对不同的体质进行合理的进补,身体是可以吸收的。但如果体质不允许,或五脏六腑不和谐,消受能力差,进补就变成了身体的一种负担,身体消化不了的物质,在身体内就是垃圾,会堵塞经脉,给身体带来更大的伤害。这是进补的恶果。
人体的自愈力有自然成长过程中天生形成的,也有后天因接触到各种病原微生物,从而对这种病原产生的免疫力。发烧就是人体的免疫细胞和外来的病菌进行抗争的外在反应,人体可以通过发烧来促进新陈代谢。多数拉肚子是由病毒引起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拉肚子的过程也是一个排毒的过程,如果一拉肚子就服用止泻药,不但会失去排毒的机会,还会导致更严重的胀气或肠阻塞。
免疫力是自愈力的一种,在人体正常的机能受到外来病菌的干扰时,免疫系统就会产生一系列反应,包括吞噬病毒、产生抗体等。一般来说,人生病,当药物和治疗只能起到一定程度的作用时,更重要的应该靠人体自身的自愈力来战胜疾病。克服就医的四个不良习惯
逢病必输液的坏习惯
一般来说,医院给病人输液主要是针对以下三种情况:一为为了给药的需要,通过静脉给药将药物输入血管内,直接作用于病症;二是为了给脱水病人补充身体水分;三是为了补充人体必须的物质如电解质等,以维持电解质平衡。
但现实的情况是,输液在城乡很是流行,无论什么疾病,只要到医院就是输液,有的病人为了药效快,甚至自己提出要输液。
临床上用药有个原则:能口服的不打针、能打肌肉的不用静脉,有专家统计,大约有70%用于医疗目的的注射是不必要的或是可以通过口服途径给药代替的。
输液一把双刃剑,有的病症通过输液可以使病情很快得到缓解,但输液会对心脏造成压力,而且药液中肉眼观察不到的小颗粒杂质很容易进入人体,这种颗粒是不能被机体吸收的,在医学上把它称作“微粒污染”o如果颗粒较大还可以引起血栓、静脉炎、肺内肉芽肿、血小板减少症和过敏反应。
以饮料或茶送药的坏习惯
口服用药应用白开水送药,不提倡用茶水、果汁等其他水送药。因为茶水中含有咖啡因、茶碱等物质,属于偏碱性的水溶液,用它们来送药,会与某些药物发生化学反应,影响药效的发挥。比如止痛药是酸性的,如果用茶水送服,就会使酸碱中和,失去药效。酸性的果汁可以使许多药提前溶解,不利于胃肠道的吸收。而果汁中的氧化还原剂维生素C也会影响到部分药效的作用。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服药时要用足量的水,一般在200~300毫升,因为增加饮水量能提高溶解度低和用量较大药物的血药峰浓度,加快达峰时间,从而提高这些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疗效。如果干吞会使药物黏附于食管壁,对食管造成损伤,如果只用一小口水,药物不能充分溶解,对药效产生影响。
服药时随意加糖的坏习惯
很多人因为药物味苦,特别是中药苦涩难以下咽,服用时往往不管药性随意加糖,这也是非常不好的。糖会影响某些药物的药效或干扰药物的吸收过程,如退热药、维生素、矿物质类药物等,还有些健胃药是靠苦味刺激消化腺,达到促进消化腺分泌的目的,加糖服药必然会降低其应有的刺激作用。
中药的成分更是比较复杂,其中的蛋白质、鞣酸与糖的物质起化学反应,不但会影响药效,还可能危害健康。
糖分为白糖和红糖。红糖为温性,白糖为凉性。如果你对药物的药性比较了解,适当加糖也是可以的,比如凉性的药物可适当加一些白糖,热性的药物可加适量的红糖,如果对药物的药性不甚了解,最好不要随便加糖,以免影响吸收效果。
随意停药的坏习惯
用药的目的是为了防治疾病,当达到预期疗效后,一般都应及时停药,以防药品的积蓄中毒、二重感染等。但对慢性病患者则需要适当地延长服药时间,以巩固疗效。有的入服用药物一个疗程,因为有了效果就不再服,可能会引起病情复发,这是不可取的。比如在服用抗生素时,一般应连续服5—7天,才能基本控制病菌感染。有的人在服用1~2天,待发烧消退,其他症状缓解后便停药,病菌就可能反复发作,再次使用同种抗生素,病菌会对这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有的病人如高血压、心脏病和糖尿病人如果擅自停药还会危及生命。
可乐定(即可乐宁、氯压定)、甲多巴等药物是针对高血压病人的,若长期应用后骤然中断,会造成血压剧升、心率加速,并伴有失眠、头痛、焦虑、恶心、多汗、震颤及面色潮红等症状,甚至出现颅内出血。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如强的松、去炎松、醋酸可的松、氢化可的松及地塞米松、倍他米松等,长期地连续使用,病人体内垂体分泌的促皮质素会逐渐减少或停止,而血液中的激素主要由药物供给,致使肾上腺皮质萎缩,功能减退。若贸然切断外来激素的来源,便会发生头昏、发热、恶心、呕吐、乏力、腹痛、腹泻、关节肌肉酸痛,以及低血糖,低血压等,严重时可因休克而死亡。
抗心律失常药如心得安具有多功能作用,常用于高血压、心绞痛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的治疗,但长期应用后一旦停服,可使交感神经发生代偿性反跳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