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分站:
全部科室 快速通道:点击直达您要访问的科室
背景:
阅读新闻

第二章 历史长河中的导引术

[日期:2012-08-20] 来源:  作者:佚名 [字体: ]

 第二章  历史长河中的导引术

    导引一词,源自《黄帝内经》。其后庄周之《庄子》,葛洪之《抱朴子》,对导引均有阐述。其实,导引也是一种运动,是人们借以促进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的手段。

  第一节导引的理论基础

    导引原即。导者,导气也;引者,引体也。庄周曾说:导气令和,体令柔。和者,通也,顺也;柔者,韧柔,富弹性,以增强活力。

     生命就在一呼一吸之间。

 

一、导气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引图》共画有44个动作,图中有男、有女,男性多赤膊、赤足。此为我国历代传统养生之运动范式。其动作有呼吸运动和肢体运动,也有模拟动物形态的运动和器械运动,作用有健身和治病两种。此图不仅展现了两千一百多年前我国古代养生体育的真实情况,同时也为古代导引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五禽戏八段锦等找到了较早的渊源。

     庄周曾说: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真人者是指懂得呼吸方法的人,众人者是指不懂得呼吸方法的人,踵是脚后跟,息是呼吸。意思是说,懂得呼吸的人,要提高脚跟,使脊柱上升,胸腔增大,肺叶扩张,用鼻吸气,这才是标准的吸气姿势。不懂得呼吸方法的人,则是用口吸气。所以他说众人之息以喉

    葛洪在《抱朴子》至理卷中也说:夫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赖气以生者也。善行气者,内以养身,外以却恶。然百姓日用而不知焉!人在气中,是说人在空气之中,气在人中,是说氧气在人体血管之中。古人不知空气中含氧,所以泛称为气。天地万物赖气以生者也,是说万物靠氧生存。所谓善行气者,就是庄周所说的真人,即指懂得导气的人,懂得呼吸方法的人。

    导气的呼吸方法分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两种。呼吸,是指呼吸的部位而言,并不是说可以呼吸。因为呼吸作用是由呼吸系统的肺脏行使的。

    胸呼吸是将空气经鼻腔、咽喉、气管,吸进肺脏。因肺在胸部,所以叫胸部呼吸。胸腔增大,肺叶扩张,空气才可以大量进入。经肺泡交换,排出二氧化碳,摄取大量氧,伴随血红素流通全身,营养细胞。这是导气的化学效用。腹呼吸是将空气经鼻腔、咽喉、食道,压进胃肠。因胃在腹部,所以叫腹部呼吸。腹部呼吸的目的,只是利用体外的大气压力,藉打嗝、缩胸、扩腹、弯腰等动作,使少量空气进入食道胃肠,以蠕动食物,促进消化,便利排泄。这是导气的物理效用。

 

二、引体

葛洪在《抱朴子》别旨卷中说:“……或伸屈,或俯仰,或行卧,或倚立,或蹲躅,或徐步……皆导引也。同卷又说:凡人导引,骨节有声。如大引则声大,小引则声小。筋缓气通也。卷三对俗说:知上乐之延年,故服其乐以求仙。知龟鹤之遐寿,故效其导引以增年。

我国古代的运动形式,大都取法于禽兽的动作,故华佗有五禽之戏,葛洪则效法龟鹤的吐纳。

小引是指头、臂、胸、腰、背、腹、腿七个部位的活动,大引是足部下肢与七项动作的连贯活动。此为导引的一大特色,即足部不停,分别贯连头、背、腿等七项动作,以使上下腔静脉加速循环,使缺氧血迅速回流,返抵右心房,转回心脏,加强周身血液循环。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导引中的徐步,即今日的慢跑。《小尔雅·广度》载:倍跬谓之步。按跬,一举足也,再举足,始得云步。跬(古代称举足一次为跬),只是一个单步,两个单步才算是一。且一步为六尺,一定是两个单步之和。因此要达到两个单步的目的,必须跑一个大步才可以完成。徐者,慢也,所以说徐步就是慢跑

    以上导气的胸、腹式两种呼吸方法,引体的头、臂、腰、背、腹、腿七个部位的运动,是极为科学的一种养生方法。不仅周身各类系统,如消化、呼吸循环、血液、骨骼、神经、生殖、泌尿部等均包含无遗,而且每一个动作均能针对某一脏体作适度之运动,以强化其生理功能。

    庄周所说导气令和,引体令柔,即是导引的最高法则。身体各部位,如做到了气血以和,骨肌以柔,便是人体健康的最高境界。

    导引强身,就时间而言,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不必急求事功;言,必须同时并进,不可偏修。要导要引,才能发挥最大效果。

    最后须特别强调,引体七项动作,每一动作,均应与提脚同时进行。即所谓大引,脚离地二十公分即可。必如此,才可以加速静脉血回流,带氧血迅速循环全身,使运动效果增加。

 

第二节  导引养生的功法

    导引养生功的技术关键是辨证论治。导引养生功根据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观念,阴阳互根,五行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关系,把各套功法的动作做了辨证施治的安排,从而协调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取得健体之功效。

    另外,导引养生功在演练中特别重视适度,把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作为练功的一条重要原则。强调运动量从小开始,逐渐增加;练功内容由简到繁,逐渐提高。把以静养神以动养形神形共养较好地结合了起来,即导引与养生紧密结合,以使练功者能控制适度。

一、易筋经

    易筋经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健身养生方法,在我国养生功法和民族体育发展中有着较大的影响,千百年来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在易筋经流传中,少林寺僧侣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据史料记载,达摩所传禅宗主要以河南嵩山少林寺为主。由于禅宗的修持大多以静坐为主,坐久则气血阏滞,须以武术、导引术来活动筋骨。因此,六朝至隋唐年间,在河南嵩山一带盛传武术及导引术。少林寺僧侣也借此来活动筋骨,习武健身,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对其进行修改、完善、补充,使之成为一种独特的习武健身方式。最终将其定名为易筋经,并在习武僧侣中秘传。

    总的来看,传统易筋经侧重于从宗教、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等视角对功理、功法进行阐述,并且形成了不同流派,收录于不同的著作中。它是通过仿效古代劳动人民舂米、载运、进仓、收囤和珍惜谷物等多种姿势演化而成的十二式运动动作,具有刚柔相济、动静结合、意力统一(即以意念指挥肌肉的紧张用力)的特点,能起到灵活四脚关节、流畅周身血脉、调节和加强全身的营养吸收、改善内脏功能、增强肌肉力量等作用。

    锻炼时要求身体端正,全身松紧自然,意念宁静集中,气沉守丹田,呼吸自然,意志统一,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动作协调,并配合腹式呼吸。

    动作内容有:预备式、起势、韦驮献杵、横担降魔杵、掌托天门、摘星换斗、侧拽九牛尾、出爪亮翅、九鬼拔马刀、三盘落地、青龙探爪、卧虎扑食、打躬击鼓、掉尾摇头。

二、八段锦

    八段锦,是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的具有保健作用的导引养生功法。它只有八节动作,简便易学,动作舒展,一举一动都好像是在展示优美的造型,而且每节都和人体内脏相关联,加上健身效果明显,因此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被比做美丽鲜艳的丝织品,即锦。据有关资料记载,八段锦锻炼在宋代就已相当普及。八段锦动作简易,易学易练,但要求动作正确,不能耍花架子。练习时,身体的伸展仰俯、肢体的屈伸运动必须到位,可有选择地单练某一式或某几式,逐渐全面练习,以达全面健身的目的。

    当然,八段锦不只是简单的肢体活动,而是包括意念的和有节奏的呼吸在内的一种全身心的健身运动。简言之,八段锦的意念活动就是在做动作时要集中思想,排除杂念,不受外界干扰,将注意力放在丹田部位使自己处于一种虚无的状态。呼吸要尽量做到轻轻悠悠,似春风吹拂,如鹅羽轻飘。

    吸气时,气沉丹田;呼气时,浊气皆出。一般伸展或用力动作时吸气,屈曲或放松时呼气,这样配合动作,一呼一吸,就会在练功时自然形成腹式呼吸。另外,呼吸时最好用鼻,也可口鼻并用,切不可张口喘粗气,这是锻炼过量的表现。

    练习八段锦,强度宜由少到多,开始时次数少些,随锻炼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每节动作重复的次数。一般每节动作可以做4~20次,每天可练整套动作 1~2次,练到微微出汗为度。

    运动量的掌握应视体质情况而定。体质弱者,运作应舒缓含蓄,均匀沉稳,待锻炼一段时间,体力增长后,可增至强度较大的运动量。

    八段锦具有多种保健作用。八段锦锻炼具有活动颈、肩、腰、膝等关节,加强臂力和下肢肌力,强健胸部肌肉群,防治脊柱后突和圆背等不良姿势的作用。在锻炼中,由于自然形成腹式呼吸,加上四肢、躯干的伸展和收缩运动,使胸腔内压力不断变化,横膈上下运动幅度加大,腹肌收缩有力,扩大肺活量,促进了肺脏的呼吸和气体交换,有助于防治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疾病。

    八段锦在长期的发展中根据风格与练法的不同,形成了多种流派。根据练习姿态可分为坐式八段锦与立式八段锦,根据南北的刚柔练法和不同又可分为文八段与武八段。在众多的八段锦套路中,清代光绪年间定型的立式八段锦成为后来较为稳定和流行的功法。

第一段:两手托天理三焦

    功理和作用:三焦有主持诸气、总司人体气的功能。两手上托承天,充分拔长机体,最主要是拉长胸腹部,使胸腔和腹腔容积增大,而头部后仰,更加扩张了胸部。此时吸气,具有升举气机,疏理三焦的作用;呼气时,两手分开从体侧徐徐落下,有利于气机的下降。一升一降,气机运动平衡。

第二段:左右开弓似射雕

    功理和作用:本节动作主要是扩张胸部。吸气时,双手似开弓势,左右尽力拉开,加大胸廓横径,能吸进更多的清鲜空气;呼气时,双手下落,然后向胸前合拢,帮助挤压胸廓,吐尽残余的浊气。由于两肺的舒张与收缩,对心脏也起到了直接的挤压和按摩的作用,从而加强了心肺功能。

第三段:调理脾胃须单举

    功理与作用:本段动作吸气时,一手上撑,一手下按,主要是充分扩张腹腔;呼气时双手相合,成抱球状于腹前,主要是压缩腹腔。所以,其主要作用是按摩腹脏器,特别是脾胃消化系统,加强胃肠蠕动,增强脾胃消化吸收功能。

第四段:五劳七伤往后瞧

    功能和作用:本段动作主要是整个脊柱尽量拧曲旋转,眼往后看。主要作用是调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能活络颈椎,松弛颈肌。脑部的拧转有益于心肺两脏,腰部的拧转具有强腰健肾,调理脾胃的作用。所以说,本段动作具有治疗五劳七伤的作用。

第五段:摇头摆尾去心火

    功理和作用:本段功法是全身运动,而主要是头顶百会穴到盆底会阴穴的中脉运动,其主要作用是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从而宁心安神,治疗因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的一类心火上炎性疾病。

第六段:两手攀足固肾腰

    功理和作用:本段功法吸气时腰部后仰,双手掌心向上承接天阳;呼气时腰部尽量前俯,双手攀足以吸地阴。然后再吸气时,双手将天阳地阴导引至背部肾俞穴,以补人体元阴元阳。腰部的运动,直接锻炼了腰部的肌肉和筋骨,因腰为肾之府,所以腰强健则肾固秘。

第七段:攒拳怒目增气力

    功理和作用:本段功法主要是锻炼中医的功能。攒拳体现了肝主筋的功能,肝血丰盈,则筋脉得以濡养,以致筋骨强健。久练攒拳,则气力倍增。怒目体现了肝的疏泄功能,因为肝开窍于目在志为怒,怒伤肝。所以怒目可以疏泄肝气,从而调和了气血,保证了肝的正常生理功能。

第八段:背后七颠百病消

    功理和作用:这是一节收功动作,意即通过以上各段功法锻炼,再做脚跟轻微震动,将全身肌肉放松,并随着动作落下,意将病气、浊气从身上全部抖落,从而取得百病皆消的功效。

 

三、五禽戏

    五禽戏的功理与作用:排除杂念,诱导入静,调和气息,宁心安神,从而吐故纳新,升清降浊,调理气机。

第一戏虎戏

    虎戏要体现虎的威猛。神发于目,虎视眈眈;威生于爪,伸缩有力;神威并重,气势凌人。动作变化要做到刚中有柔、柔中生刚,外刚内柔,刚柔相济,具有动如雷霆无阻挡、静如泰山不可摇的气势。

第一式  虎举

功理与作用

    1.两掌举起,吸入清气;两掌下按,呼出浊气。一升一降,疏通三焦气机,调理三焦功能。

    2.手成虎爪变拳,可增强握力,改善上肢远端关节的血液循环。

第二式虎扑

功理与作用

    1.虎扑动作形成了脊柱的前后伸展折叠运动,尤其是引腰前伸,增加了脊柱各关节的柔韧性和伸展度,可使脊柱保持正常的生理弧度。

    2.脊柱运动能增强腰部肌肉力量,对常见的腰部疾病,如腰肌劳损、习惯性腰扭伤等症有防治作用。

    3.督脉行于背部正中,任脉行于腹部正中。脊柱的前后伸展折叠,牵动任、督两脉,起到调理阴阳、疏通经络、活跃气血的作用。

第二戏鹿戏

    鹿喜挺身眺望,好角抵,运转尾闾,善奔走,通任、督两脉。习练鹿戏时,动作要轻盈舒展,神态要安闲雅静,意想自己置身于群鹿中,在山坡、草原上自由快乐地活动。

第三式鹿抵

 功理与作用

 1.腰部侧屈拧转,使整个脊椎充分旋转,可增强腰部的肌肉力量,也可防治腰部的脂肪沉积。

 2.目视后脚脚跟,加大腰部在拧转时的侧屈程度,可防治腰椎小关节紊乱等症。

 3.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府。尾闾运转,可起到强腰补肾、强筋健骨的功

效。

 第四式鹿奔

 功理与作用

 1.两臂内旋前伸,肩、背部肌肉得到牵拉,对颈肩综合症、肩关节周围炎等症有防治作用。躯干弓背收腹,能矫正脊柱畸形,增强腰、背部肌肉力量。

 2.向前落步时,气充丹田。身体重心后坐时,气运命门,加强了人的先天与后天之气的交流。尤其是重心后坐,整条脊柱后弯,内夹尾闾,后凸命门,打开大椎,意在疏通督脉经气,具有振奋全身阳气的作用。

第三戏熊戏

    熊戏要表现出熊憨厚沉稳、松弛自然的神态。运势外阴内阳,外动内静,外刚内柔,以意领气,气沉丹田;行步外观笨重拖沓,其实笨中生灵,蕴含内劲,沉稳之中显灵敏。

第五式熊运

功理与作用

1.活动腰部关节和肌肉,可防治腰肌劳损及软组织损伤。

2.腰腹转动,两掌划圆,引导内气运行,可加强脾、胃的运化功能。

3.运用腰、腹摇晃,对消化器官进行体内按摩,可防治消化不良、腹胀纳呆、便秘腹泻等症。

第六式熊晃

功理与作用

1.身体左右晃动,意在两肋,调理肝脾。

2.提髋行走,加上落步的微震,可增强髋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提高平衡能力,有助于防治老年人下肢无力、髋关节损伤、膝痛等症。

第四戏猿戏

    猿生性好动,机智灵敏,善于纵跳,折枝攀树,躲躲闪闪,永不疲倦。习练时,外练肢体的轻灵敏捷,欲动则如疾风闪电,迅敏机警;内练精神的宁静,欲静则似静月凌空,万籁无声,从而达到外动内静动静结合的境界。

第七式猿提

功理与作用

1.猿钩的快速变化,意在增强神经———肌肉反应的灵敏性。

2.两掌上提时,缩项,耸肩,团胸吸气,挤压胸腔和颈部血管;两掌下按时,伸颈,沉肩,松腹,扩大胸腔体积,可增强呼吸,按摩心脏,改善脑部供血。

3.提踵直立,可增强腿部力量,提高平衡能力。

第八式猿摘

功理与作用

1.眼神的左顾右盼,有利于颈部运动,促进脑部的血液循环。

2.动作的多样性体现了神经系统和肢体运动的协调性,模拟猿猴在采摘桃果时愉悦的心情,可减轻大脑神经系统的紧张度,对神经紧张、精神忧郁等症有防治作用。

第五戏鸟戏

    鸟戏取形于鹤。鹤是轻盈安详的鸟类,人们对它进行描述时往往寓意它的健康长寿。习练时,要表现出鹤的昂然挺拔、悠然自得的神韵。仿效鹤展翅飞翔,抑扬开合。两臂上提,伸颈运腰,真气上引;两臂下合,含胸松腹,气沉丹田。活跃周身经络,灵活四肢关节。

 第九式鸟伸

 功理与作用

 1.两掌上举吸气,扩大胸腔;两手下按,气沉丹田,呼出浊气,可加强肺的吐故纳新功能,增强肺活量,改善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病的症状。

 2.两掌上举,作用于大椎和尾闾,督脉得到牵动;两掌后摆,身体成反弓状,任脉得到拉伸。这种松紧交替的练习方法,可增强疏通任、督两脉经气的作用。

 第十式鸟飞

 功理与作用

 1.引气归元就是使气息逐渐平和,意将练功时所得体内、外之气,导引归入丹田,起到和气血、通经脉、理脏腑的功效。

 2.通过搓手、浴面,恢复常态,收功。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yuan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0)
热门评论
商务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