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儿科疾病
一、百日咳
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潜伏期3周,从发病开始至痉咳出现称卡他期,约7~10天,可见咳嗽、流涕、轻微发热,咳嗽逐渐加重,转为阵发,有日轻夜重之势。痉咳期一般为2~6周,呈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发作时频频短促咳嗽十余声以致数声,接着发生一种特殊的吼声。如此咳嗽,反复数十遍,直至粘痰咳出为止。痉咳同时可有呕吐、大小便失禁、面红耳赤、涕泪纵横等症象。发作后极度疲乏,经过一段时间后又一次发作。哭吵、进食、给药、奔跑等均能诱发。新生儿及6个月内婴儿由于咳嗽无力,往往无痉咳、吼声表现,而出现阵发性窒息,严重者有抽搐等症。痉咳停止咳嗽逐渐好转到不咳为恢复期,约1~2周。本病由百日咳杆菌感染而引起,任何年龄都可得病,但绝大多数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新生儿亦易患病。百日咳杆菌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在进入易感者呼吸道后,在气管和支气管黏膜上生长繁殖,并释放出大量内毒素,引起黏膜发炎,产生大量脓性渗出液,引起痉咳。本病可并发支气管肺炎、肺气肿、心脏扩大和淤血现象。
验方一
处方:炙百部10~15克,鲜侧柏叶11~15克,天竺黄3克,前胡10克,杏仁10克,葶苈子10克,生甘草10克,阵胆量5~10克,广地龙5~10克,鲜石胡荽10~25克,大枣3~5枚。
服法:每日1剂,每剂煎2次,上下午各2次分服。
验方二
处方:甘遂30克,大戟30克,芫花30克。
用法:上药用醋炒至焦黄,共研细末,面粉60克炒黄,加适量水熬成糊,然后合诸药制成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1~2岁每次1丸,3~4岁每次2丸,5~7岁每次3丸,7~10岁每次4丸。每天清晨1次服下,全天可服2次。
验方三
处方:紫花地丁500克,石胡荽725克,积雪草750克,枇杷叶1500克,小金钱草750克,万毒虎750克,一点红750克,忍冬藤1500克,百部300克,冰糖500克(后下)。
服法:水煮2次,每次加水过薄面,煮后半小时去渣,并缩浓至6000毫升,后加3%防腐剂苯甲酸钠,备用。5岁1天30毫升,分3次服;婴幼儿用量酌减,5岁以上用量酌加。
验方四
处方:旋覆花(包)5克,半夏5克,前胡5克,杏仁5克,苏子5克,陈皮3克,地龙干9克,代赭石10克,甘草3克。
服法:水煎服。
验方五
处方:芦根6克,杏仁6克,黄芩6克,桔梗6克,蒌皮6克,冬瓜子6克,百部6克,浙贝9克,竹茹10克。
服法:水煎服。
验方六
处方:蜜炙枇杷叶15克,白芥子215克,苦参15克,麻黄715克,大黄215~5克。
服法:前3味用水350毫升煎沸后,加入麻黄、大黄再煎至45毫升,此为1周岁小儿1日量,分3次温服。其他年龄可酌情增减。
验方七
处方:百部10克,旋复花6克(包),地龙5克,代赭石15克(打),大贝母6克,黄芩3克,天冬6克,麦冬6克,炙枇杷叶1张。
服法:水煎服。
验方八
处方:百部10克,贝母10克。
服法:水煎2次,共200~500毫升,每日分3次服,以上为2岁以下小儿量。3~5岁上药各用15克,大于5岁上药各用20克。
验方九
处方:炙百部10克,炙远志6克,葶苈子10克,杠板归20克,海浮石10克,黛蛤散10克,炙冬花10克,姜半夏6克,象贝母9克,生甘草4克。
服法:水煎服,以上为7~15岁小儿剂量,婴幼儿药量酌情减至半。
二、麻疹
是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潜伏期为8~12天。从发热到出疹约1~7天称为前驱期,此期除体温上升外,有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呕吐、腹泻等,继而出现流涕、喷嚏、咳嗽、眼结膜充血、流泪、怕光、脸浮肿、声音哑等症状:起病后2~3天,90%患儿的咽部、口腔黏膜可见针尖大小的灰白色小点,周围烧以红晕的麻疹黏膜斑;对早期诊断有特殊意义。出疹期自发热第4天开始,皮肤出现玫瑰红色的斑丘疹,逐渐密集融合呈鲜红色然后发展为暗红色;皮疹间可见正常皮肤;皮疹先见于耳后,渐及头面、颈部、躯干以及四肢达手足心,一般在2~5天出齐;出疹同时全身中毒症状加重,体温更高,卡他症状更明显;恢复期始于疹出全后,体温降至正常,皮疹依透发先后次序而隐退。麻疹由麻疹病毒感染而起,病毒存在于患者的眼结膜、鼻、咽、气管、支气管及血液、大小便等处,具有较强传染性。人体对麻疹病毒普遍存在易感性,发病以6个月至5岁小儿最高。主要通过接触,吸入带毒的气沫而受染,病毒在周围物体的生存时间很短,阳光充足,通风良好可大大降低传染性。
验方一
处方:升麻90克,连翅900克,牛蒡子600克,麻黄90克,桔梗120克。
制法:水煎,取得流浸膏900毫升,再加糖浆100毫升,共成1000毫升。
服法:1~2岁小儿10毫升1日,分6次服,4小时1次;3~5岁小儿10毫升分4次服,4小时1次;5~7岁小儿10毫升分3次服,4小时1次;8~15岁小儿5毫升1次,4小时1次,续服至麻疹顺利消退、热退为止。
辩证加减:有并发症者,如续服2日热不退,或并发症较全,可适当加用磺胺类或青霉素;若并发肺结核属活动期者,宜加用链霉素。
验方二
处方:荆芥穗3克,妙牛蒡415克,赤桎柳6克,连翅415克,淡竹叶415克,薄荷叶214克,淡豆豉15克,鲜葱白2根。
服法:水煎2次,分2次服,8~15岁小儿剂量可增加1倍。
验方三
处方:连翅214克,蝉蜕115克,北紫草3克,牛蒡子2克,葛根6克,桔梗214克,银花214克,甘草112克。
服法:水煎服,以上为1~3岁小儿剂量;4~6岁加50%;7~12岁加倍,每日1剂,服至疹收热退为止。
验方四
处方:卤地菊60~180克。
制法:制成浓缩液,或用新鲜卤地菊煎汤,以上为1日量,连续服用,直至热退疹收。
辩证加减:疹透以后可适当给予矛根,芦根代茶,或加用沙参麦冬汤以善后。
验方五
处方:蒲公英500克,加水3~5倍(50~60℃)浸泡半小时,然后煎1小时,过滤;残渣复加水2~3倍,加热煮沸40分钟,过滤;合并2次滤液,蒸发浓缩500毫升,即成。再取大青叶500克,依上法浸、煎浓缩,然后加等量95%乙醇,静置1夜,取上层清液用精制棉滤过,所得滤液减压蒸馏,除尽乙醇,然后于常压下蒸发至250毫升,再加单糖浆及适量香精混合均匀,取得大青叶糖浆。取大青叶糖浆、蒲公英浸煎浓缩液各等量,混匀,加013%苯甲酸钠为防腐剂,即成。
服法:1日3次,每次每周岁3~5毫升。
验方六
处方:粉葛根6克,南薄荷(后下)2克,光杏仁9克,炒牛蒡子415克,白桔梗3克,粉甘草115克,炒蒌皮6克,冬桑叶415克,净连翅6克,金银花6克,净蝉衣214克。
服法:水煎,每日服分3~4次,每次40~60毫升。
辩证加减:表寒重加荆芥、防风,去银花、连翅;里热甚加芦根、石膏,酌减葛根、薄荷,去桔梗、甘草;伤津加麦冬、天花粉;痰多加贝母,甚则加葶苈子;腹痛有蛔虫加使君子。
验方七
处方:前胡6克,白前6克,黄参415克,连翅415克,银花6克,桔梗3克,杏仁6克,紫草6克,薄荷2克(后下),鲜芦根15克。
服法:以上为1日剂量,每剂煎2次,滤取药汁约100毫升,分3次服,可连续服药直至病愈。
验方八
处方:牛膝20克,甘草10克。
制法:加水150毫升,煎至60毫升。
服法:口服,每次服4~6毫升,20~40分钟1次。
三、白喉
是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特点是鼻、咽喉等处黏膜坏死形成假膜和发热、恶心、乏力、呕吐、头痛等,严重者出现心肌炎和神经瘫痪。小儿白喉有5种不同类型:①咽白喉,它可分为:轻型,发热和全身症状轻微,扁桃体稍红肿,点状或小片状假膜;一般型,乏力,纳差,恶心,呕吐头痛,轻度或中度发热,扁桃体中度红肿,咽痛,可见大片乳白色假膜;严重型,咽部和扁桃体水肿,充血明显,假膜在12~24小时内蔓延成大片,影响腭弓,上腭,咽后壁,口腔,悬壅垂,鼻咽部等处,全身中毒症状严重。②鼻白喉,全身症状轻微,有浆性血样鼻涕,鼻孔外口皮肤发红,糜烂及结痂。鼻前部或中膈上有假膜。③喉白喉,起病较缓,伴发热,咳嗽,音哑,喉部有假膜,水肿,充血。④皮肤白喉,病程多呈慢性。⑤其他部位,如外阴、食管、中耳、眼结膜等处,局部有炎症假膜。白喉杆菌能产生强烈的外毒素,为致病主要因素。病人和带菌者是传染源,主要由飞沫传染,也可通过接触传染。一次得病后可获持久免疫。
验方一
处方:银花45克,蒲公英18克,生地9克,甘草3克,丹皮9克,元参9克,川贝9克,连翅15克,白芍9克,板蓝根9克,麦冬9克,薄荷3克。
服法:日服1剂,重症者每日2~3剂,隔3~4小时服。
验方二
处方:生地15克,天冬10克,黄芩12克,玄参15克,甘草10克,连翅12克。
服法:水煎服。
验方三
处方:板蓝根9克,麦冬9克,玄参9克,生地9克,丹皮9克,银花15克,川贝9克,甘草3克,蒲公英18克,连翅15克,白芍9克,薄荷3克。
服法:每日1~2剂,分数次温服。
验方四
处方:朱砂,巴豆各015克。
用法:做成一小膏药,贴于患者两肩之间(印堂穴)8~12小时,视局部变红紫色并有小泡即去掉,小泡变大泡可挑破搽1%龙胆紫。
验方五
处方:甘草3克,木通415克,玄参9克,竹叶415克,枇杷叶415克,银花6克,生地9克,薄荷3克,桑叶6克,贝母9克。
服法:水煎服。
验方六
处方:鲜土牛膝500克。
用法:清水洗净后,切成寸许段,加水1500克,煎至水约500毫升许,去渣取汁。将前后2次药汁合并,用文火浓缩至500毫升,放置沉降1日夜,过滤取清汁,加入适量防腐剂后瓶装。
服法:10岁以内小儿每天服100毫升,分3~4次内服。
验方七
处方:甘草3克,元参9克,连翅9克,射干6克,豆根6克,银花9克,桔梗3克,生地9克。
服法:水煎服。
验方八
处方:用万年青制成每毫升含200毫升万年青之醋酸液。
服法:每日2次,1~2岁每次服1毫升,3~5岁服2毫升,6~10岁服3毫升。
验方九
处方:没药3克,牛黄016克,硇砂019克,象皮3克,梅片019克,乳粉3克,琥珀019克,儿茶、龙骨、血竭各3克,珍珠019克。
用法:制成咖啡色含细微颗粒之粉末,用吹粉器撒于咽和扁桃腺有伪膜处,含约5~10分钟,然后清水漱口,每日2~3次。
四、流行性腮腺炎
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特征为腮腺的非化脓性肿胀疼痛伴有发热,并可延及各种腺组织或脏器。潜伏期为14~25天。前驱期表现为倦怠、结膜充血、咽痛等症。起病时有畏寒、头痛、发热、咽痛等症。渐见腮部肿大,腮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边缘不清,有轻度压痛,表面有热感,以两侧肿大为多见。腮腺病毒存在于患者的唾液、血液等中,在集体儿童机构和人群密集处易形成流行。一般5~15岁为多见发病,通过飞沫传播。验方一
处方:白花败酱草。
服法:水煎服,1~3岁15~20克,4~15岁20~40克,16岁以上40~60克。
验方二
处方:甘草6克,板蓝根10克,元参10克,马勃10克,柴胡6克,僵蚕6克,黄芩10克,夏枯草12克,连翅10克。
服法:水煎服。
验方三
处方:银花6克,僵蚕415克,黄芩6克,马勃6克,蝉衣6克,连翅6克,羌活6克,防风6克,荆芥6克,板蓝根12克,大黄6克,黄连6克,牛蒡6克,野菊花6克。
服法:水煎服。
验方四
处方:蒲公英9克,青黛3克,元参12克,板蓝根6克,连翅6克,银花9克。
服法:每日2~3次,连服3~5剂。
验方五
处方:蚤休10克,薄荷5克,加翅12克,银花20克,黄芩10克,僵蚕5克,生石膏15克,大青叶10克,板蓝根15克,夏枯草10克,玄参10克,尾连10克。
服法:每日1剂,分3次服。
验方六
处方:净连翅10克,忍冬藤15克,夏枯草10克,京赤芍10克,白僵蚕10克,板蓝根15克。
服法:水煎服。
验方七
处方:甘草3克,板蓝根9克,银花9克,柴胡415克,升麻3克,连翅9克,蒲公英15克,僵蚕9克,玄参9克。
服法:水煎2次,分2~4次,轻者日1剂,重者日2剂。
五、猩红热
是由乙型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潜伏期1~7天。其症状为:①前驱期:发热38~40℃,甚至更高,脉搏增快可120次以上,头痛、呕吐、甚至抽风。咽扁桃体红肿,上有渗出物,颈部淋巴结肿大。②出疹期:发热2~7天出疹。从颈、胸、背部到全身,除口周围苍白外,整个皮肤充血,疹点细小猩红如红染的鸡皮,之后退色,皱褶处皮疹联合如红线状,皮疹有痒感。③脱屑期:1周之后开始片状脱皮。本病多于春冬季发病,常见于2~8岁儿童,由飞沫直接传染,或因细菌污染被褥衣物、玩具用品等而造成传播。它可有毒血症,可形成脓毒病灶,继而引起肾小球肾炎与风湿热等并发症。
验方一
处方:甘草6克,蝉衣6克,竹叶6克,银花10克,连翅、茅芦根、豆豉、蒲荷、荆芥各10克,桔梗6克。服法:水煎服。
附:用于初期。
验方二
处方:黄连10克,犀角10克,银花10克,连翅10克,竹叶6克,生地10克,蝉衣6克,麦冬10克,丹参10克,元参10克。
服法:水煎服。
附:用于出疹期。
验方三
处主:半夏6克,生石膏15克,沙参10克,淡竹叶10克,甘草6克,板蓝根10克,桔梗10克,知母10克,焦三仙15克,麦冬10克。
服法:水煎服。
附:此方用于恢复期。
六、水痘
是一种以皮肤发疹如痘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水痘的病原体是带状疱疹病毒,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和呼吸道飞沫传染,疱疹病毒存在于患者疱疹的疱浆,血液与口腔分泌物中。任何年龄都可得病,以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发病为多。其特征为发热,皮肤分批出现斑、丘疹和结痂之皮疹,色泽明净如水泡。潜伏期10~24天。前驱期在发疹前1~2天,可有发热头痛、咽痛等症。发疹期先见于躯干、头部,逐渐延及面部、四肢,呈向心性分布,开始为粉红色针头大之斑疹,数小时变为血疹,再很快变为水泡,随之即结痂,发展迅速。一次患病后可获终身免疹,极少有再次发病者。
验方一
处方:葡萄干9克,银花9克。
服法:以上2味冲水代茶服。
验方二
处方:板蓝根30~50克。
服法:水煎,分次代茶饮。
验方三
处方:甘草3克,滑石6克,黄连6克,黄芩6克,黄柏6克。
制法:共研细末过密筛,以花生油调涂患处。
验方四
处方:生甘草3~415克,连翅6~9克,黄连3~415克,木通415~6克,金银花6~9克,紫草415~6克。
服法:水煎服。
验方五
处方:黑、绿、赤三豆。
用法:以醋酸浸研浆,时时以鹅翎刷之。
七、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是由脑膜炎双球菌所致的化脓性脑膜炎。本病以儿童发病为多,一般发生于春冬季,潜伏期2~10天。其特征为发热、头痛、呕吐、皮肤淤点和脑膜刺激症。发病后,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在这期间,可见咽痛、咳嗽等;然后则进入败血症期,在此期间表现为畏寒、高烧、伴有头痛呕吐等,随后即为脑膜炎期,大多数菌血症患者于24小时出现持续性高热、脑膜刺激征、烦躁不安等。此病也可有失语、肢体瘫痪等后遗症。
验方一
处方:生石决明24~30克,忍冬藤15~18克,炒赤芍6~9克,僵蚕12~15克,蒲公英12~15克,黑山栀12~15克,黄芩415~6克,龙胆草3~415克,钩藤15~18克,蝎尾5~10枚,连翅6~15克。
服法:水煎服。
验方二
处方:大蒜30克,生石膏30克,贯众30克,甘草6克,知母15克,明雄黄3克,连翅15克,大青叶30克,龙胆草15克,钩藤15克。
制法:上药加水1200毫升,文火煎成600毫升。
服法:每日口服300毫升,6岁以下日200毫升,分2次服。
验方三
处方:天麻6~9克,玄参9~12克,钩藤9~12克,石决明15~30克,杭菊花9~12克,龙胆草9~15克,大青叶9~12克,连翅9~12克,山栀6~9克,黄芩6~9克,黄连3~415克,石膏15~30克,丹皮6~9克,生地9~15克。
服法:水煎服。
验方四
处方:贯仲30克,云母石15克,连翅30克。
制法:先煎云母石,然后下贯仲、连翅再加水适量,煎至120毫升为1剂量。
服法:1日煎1剂,5岁以下日服2/3剂,服至体温正常、体征消失为止。
验方五
处方:大黄12克,黄连12克,黄柏15克,黄芩9克,山栀15克。
制法:加水适量,煎至100~150毫升为1剂。
服法:隔8小时内服1剂或1/3剂。
验方六
处方:胆草6克,生石膏60克,黄柏9克,连翅1克,薄荷叶3克,鲜芦根10克,黄芩9克,栀子9克,板蓝根9克,金银花12克,大青叶15克。
服法:水煎服,婴儿用量酌减。
验方七
处方:牙皂10克,朱砂715克,薄荷9克,枯矾3克,桔梗6克,防风6克,法半夏6克,生甘草6克,贯交6克,陈皮6克,广香6克,细辛10克,雄黄715克,藿香9克,白芷3克。
服法:把上述药共研末,用姜汤或开水冲服,10~15岁每次3~6克,5~9岁每次115~3克,2~4岁每次115克,每日2次。
验方八
处方:淡豆豉9克,生甘草3克,赤芍6克,金银花12克,天门冬12克,生地12克,生石膏6克,生栀子6克,丹皮415克,连翅9克,麦冬12克,玄参12克。
服法:上药加水450毫升,煎至200毫升。1日3次,每次60毫升,10岁以下1日3次,每次40毫升。
八、小儿遗尿症
是指3岁后不自主地排尿者。多发生于夜间,其症状为不易唤醒,入睡后自行排尿,一夜可达5~6次。
验方一
处方:甘草6克,破故纸3克,远志6克,巴戟天3克,川断6克,酒白芍6克,桂枝6克,龙骨6克,菟丝子6克,益智仁6克,淮山药6克。炮姜、党参为引。
服法:日服1剂,一般口服3~6剂愈。
验方二
处方:淮山药10克,党参10克,车前子8克,菟丝子15克,覆盆子15克,枸杞子10克,五味子6克,益智仁8克。
服法:水煎,1日服1剂。
验方三
处方:益智仁10克,乌药9克,五味子6克,补骨脂9克,桑螵蛸12克,炒山药18克。
服法:水煎,1日2次。
验方四
处方:金樱子10克,补骨脂10克,防风10克,藁本10克,甘草5克,浮萍10克,石菖蒲10克。
服法:1日3~4次。
验方五
处方:山药10克,益智仁10克,当归6克,党参10克,黄芪10克,升麻3克,炙甘草6克,炒白术10克,台乌药6克,陈皮6克,柴胡6克。
服法:水煎服。
验方六
处方:菟丝子18克,益智仁12克,补骨脂18克,覆盆子30克,桑螵蛸18克,五味子18克。
服法:共研细末,每日2次,每次3~6克。
验方七
处方:鳇鱼牙,韭菜花。
服法:水煎,1日1次。
验方八
处方:乌药9克,炒内金9克,白术9克,炙甘草6克,党参9克,茯苓9克,韭菜子6克,枸杞子9克,菟丝子9克,五味子415克,覆盆子9克。
制法:加水浸过药面,慢水煎2次。
服法:用淡盐汤或瘦肉汤送下,1日2~3次。
九、小儿多涎症
是指唾液经常从口腔内流出。婴儿出生3~4个月后,唾液腺分泌增多,口腔浅,吞咽习惯未养成,易于流出。
验方一
处方:大枣3枚,甘草6克,淡竹叶6克,吴茱萸6克,乌梅3克,生地10克,木通6克,沙参6克。
服法:水煎服。
验方二
处方:益智仁10克,鸡内金10克,白术6克。
服法:水煎服。
验方三
处方:生蒲黄12克,制南星30克。
用法:共为细末,保宁醋适量调制成饼,包足心涌泉穴,男左女右,12小时换之。
验方四
处方:桑根白皮20克。
制法:不足1岁用10克,加水适量文火煎。
服法:1日2~3次。
十、小儿软骨病(佝偻病)
维生素D缺乏,影响体内钙磷代谢,引起全身性病变,严重者产生骨骼畸形。其症状为患儿早期常有烦急,夜间哭闹,出汗多且味酸臭。小婴儿骨骼改变主要有颅骨软化,前卤闭合延迟,肋骨与软骨连接处增生加“串珠”,肋缘塌陷为郝氏沟,胸廊失去椭圆形态,可见“鸡胸”脊柱后凸称龟背,两腿膝内翻,膝外翻而形成“O”或“X”形腿,腹部肌肉松弛,肝脾增大,肋缘外翻使腹大膨隆称为“蛙腹”。本病患儿可伴有其他营养缺乏及维生素缺乏,胸廊畸形及膈肌运动障碍使患儿易得肺炎。少数患儿可发生手足抽搐症。病因主要是接触阳光不足引起维生素D3缺乏,摄入不足,引起外源性维生素D3不足以及生长过速都是维生素D3缺乏的原因。
验方一
处方:乌贼骨9克,龟板12克,茜草根6克。
服法:水煎加红糖,1日2~3次。
验方二
处方:黄柏6克,茯苓5克,甘草3克,藿香3克,茵陈6克,白术6克,木瓜5克,牛膝5克,木通5克,栀子5克。
服法:水煎服。
验方三
处方:熟地10克,肉苁蓉10克,天冬6克,山药10克,牛膝6克,菟丝子6克,五味子6克,巴戟天6克,远志6克,鹿角霜10克。
用法:水煎服或研粉,炼蜜成丸,丸金5克,1日3次,每次1丸。
验方四
处方:丁香115克,生黄芪9克,党参9克。
用法:制成糖浆,1日3次,每天15毫升。
验方五
处方:蛤壳、炮山甲片、炮鳖甲片等份。
用法:各研成极细末,炼蜜为丸,以米汤送下,1日2次,小儿每次服1钱。
验方六
处方:肉桂214克,黄芪9克,人参3克,天麻5克,云苓5克,僵蚕6克,橘红5克,甘草3克,阿胶6克,白术6克。
用法:研粉,1日3次,1次115克。
验方七
处方:牡蛎50克,苍术15克,龙骨50克,五味子15克。
用法:共研细末,1日3克,温开水加白糖冲服,1次115克。
验方八
处方:炒白术10克,焦三仙15克,半夏6克,太子参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6克,陈皮6克,炮姜3克。
用法:水煎服或研粉炼蜜成丸,丸金5克,1日3次,1次1丸。
十一、小儿疳积(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是指营养物质的缺乏,一般发生于婴幼儿。其特征表现为皮下脂肪减少,生长发育停滞,同时伴有全身各系统的功能紊乱及抵抗力低下,引起各种并发症,临床表现为毛发焦稀,四肢常易挛缩,易发脾气,体温低于正常,腹部胀大,腹壁静脉曲张,器官功能紊乱,易吐,大便泄泻,易发生皮肤溃疡或褥疮。营养不良常可合并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水肿、肺炎、中耳炎等。
验方一
处方:石决明、瓦楞子、石燕各等份。
服法:共研极细末,糖水调服,每次3克。
验方二
处方:炒莲肉12克,茯苓12克,陈皮6克,使君子肉9克,煨肉豆蔻9克,炒玉米18克,神曲12克,炒扁豆18克,炒麦芽9克。
制法:焙干研为细末,贮瓶备用,用时将药末115~2克,放进鸡蛋中,以面包裹煨熟。
服法:半岁~3岁,每天食蛋1个,4~6岁每天2个。
验方三
处方:银杏(白果)。
服法:水煎,1日3次,1次1~6克。
验方四
处方:使君子15克(去壳炒香),花槟榔15克。
服法:研细末,早饭前蒸蛋吃,每次9克。
验方五
处方:叶下珠50克,使君子60克,地锦草250克,神曲100克,鸡内金100克,疳积草500克。
制法:研细末,瓶装备用。
服法:1日2~3次,每日服5~8次。
附:服本方时,先用三棱针浅刺四缝穴,刺后若有黄色黏液挤出即为脾疳,可用本方。
验方六
处方:蜂子。
服法:将蜂子焙炒,调入酱油、砂糖,1日3次。
验方七
处方:细辛115克,竹叶415克,茯苓9克,苡米9克,淮山药9克,川连415克,木通6克,白术9克。
服法:灯芯为引清水煎服。
验方八
处方:蛤蟆。
服法:去皮、内脏,每天吃2只,煮成汤汁。
十二、小儿腹泻
腹泻又称婴幼儿消化不良,夏秋两季发病率高。是由肠道病毒、细菌、肠道外感染等引起。病起初较急,以腹泻为主要症状,根据大便量的多少不同,失水情况等可分为轻型、重型。轻型腹泻,每天排便数次至10余次,大便黄色或绿色,无脓血,可伴有呕吐;精神较好,体温大多正常。重型腹泻,腹泻每日可达20次以上,量多、大便呈水状或蛋花汤样,常伴脱水、酸中毒、发热;精神萎靡,甚则意识朦胧危及生命。
验方一
处方:肉官桂115克,猪苓415克,广皮115克,焦山楂9克,煨木香115克,茯苓6克,砂仁米(杵碎后下)115克,法半夏415克。
服法:水煎服。
验方二
处方:分心术6克,甘草3克,神曲10克,木香6克,黄连6克,茯苓10克,半夏曲10克,陈皮6克。
服法:水煎服。
验方三
处方:生鸡内金5克,云茯苓10克,罂粟壳3克,炒淮山药10克。
服法:水煎服,上为周岁剂量,按年龄酌情加减。
验方四
处方:酒饼3只,白古月9粒,吴萸9克,五味子214克。
用法:研末和鸡蛋清1只调匀,白绢煨热,敷于患者部,30分钟换1次。
验方五
处方:大黄1~3克,蝉蜕1~3克。
服法:将大黄捣碎,蝉蜕去头足,加水适量。浸泡20分钟,火煎10~15分钟,取澄清液约50毫升,1日5~8次,每次3~5毫升。
验方六
处方:葛根6克,炙甘草3克,神曲10克,分心术6克,藿香10克,炮干姜6克,太子参10克,茯苓10克,炒白术6克,木香6克。
服法:水煎服。
验方七
处方:鲜地绵10克,神曲6克,泽泻6克,煨粉葛6克,炒扁豆6克,姜厚朴6克。
服法:水煎,调适量盐和白糖于内,多次服。
验方八
处方:山药6克,砂仁115克,灶心土10克,甘草3克,神曲10克,桔梗6克,苡仁10克,党参10克,炒白术10克,茯苓10克,连子肉6克,扁豆6克。
服法:水煎服。
十三、鹅口疮
是由白色念珠菌所引起。它又名雪口病,为婴幼儿常见的真菌性口腔炎。新生儿可产道感染,哺乳时乳头不洁等传播。亦可因长期使用抗菌素抑制细菌后霉素菌感染引起,婴幼儿营养不良,身体虚弱也可发病。其症状为:口腔黏膜上出现白色微高起的乳凝样斑膜,其周围无炎症反应,无痛。斑膜大小不同,不易擦去。强行剥落后局部黏膜潮红,常见于舌、颊等黏膜上,严重者口腔黏膜大部被覆盖,并可蔓延咽部,波及到肺,危及生命。
验方一
处方:黄连6克,灯心016克,炒栀子6克,生地10克,生石膏20克,黄芩10克,茯苓10克。
用法:水煎服。
验方二
处方:冰片2克,米棕箬100克,甘草10克。
用法:将米棕箬用早稻杆灰汤浸煮后烧成炭,与甘草、冰片共研细末,贮瓶备用。一日5~6次,吹或涂于口腔内。
验方三
处方:玄明粉115克,硼砂118克,冰片118克,朱砂115克。
用法:共研成细末,徐徐兑入蜂蜜适量,均匀搅拌成糊状后,装瓶。使用时洗净口腔,用棉棒涂之,每日3~4次。
验方四
处方:五倍子、明矾各等份,冰片少许。
用法:将明矾、五倍子分别捣碎如米粒,混合均匀放于砂锅内用文火炙炒,待其熔解如枯矾状,离火冷固取出,研成极细档,另研冰片少许加入搅匀,贮瓶。使用时用净指蘸水粘药粉少许涂患处,每日1~3次。
验方五
处方:生石膏5克,川连115克,灯心5克,山栀5克,银花5克,茯苓5克,生地5克。
用法:水煎2次,少量多次内服。另每日用银花3~5克,川连3~5克,生甘草3~5克煎汤搽,每日2次。
十四、小儿贫血
此病病因主要是未及时添加补食,铁质或叶酸等营养成份摄入量不足,或回肠寄生虫、慢性腹泻、肠胃吸收功能差等可造成贫血。此病常发生于4个月以上婴儿和儿童。其症状为面色萎黄或苍白,指甲、口唇、眼睑膜颜色苍白。年长儿童有头晕目眩、耳鸣、心悸乏力等。重型者可见四肢浮肿、口腔炎、舌炎等表现;或可见皮肤干燥、毛发干燥脱落等。
验方一
处方:红花5克,鸡内金5克,生地10克,枸杞10克,人参10克,白术10克,何首乌10克,大枣10克,山楂10克,当归10克,山楂10克,黄芪10克,神曲10克,鸡血藤10克,麦芽10克,陈皮10克。
用法:水煎3次,去渣,浓缩至200毫升,加入蜂蜜50克,1日3次,每次10~20毫升。
验方二
处方:陈皮6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生花15克。
服法:浓煎,加糖制成糖浆,每日3次,每次5毫升。
验方三
处方:当归250克,皂矾250克,百草霜200克,大枣250克。
服法:制成颗粒冲剂,1日3次,每日30克,6个月~1岁每天15克,2岁30克,3~7岁〗45克,7岁以上60克。
十五、婴儿吐乳
婴儿吐乳为婴儿常见症候,以乳汁从口中吐出为主症,很多疾病皆可引起。其表现为不思乳食,呕吐酸臭乳块,口干善饮,便秘;夜眠不安。
验方一
处方:姜竹茹6克,炒陈皮3克,生大黄115克,春砂仁1克。
用法:水煎,频频服之。
验方二
处方:米15粒,蛋壳1个,人乳1匙。
用法:米放入蛋壳内,开水略煮,再加人乳1匙,煎煨。温后食米饮乳,每日早上1次。
验方三
处方:无花果叶(鲜干均可)2~5片。
制法及用法:将无花果叶放入脸盆内,加入500毫升冷水,煎成120~200毫升左右,将盆端下,先熏两脚心,待温时洗两脚心,熏洗约15分钟即可。
验方四
处方:牛乳1杯,葱姜适量。
制法:将牛乳和葱姜同煎,滤出乳汁。
用法:喂饮。
十六、蛔虫症
是由于蛔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内所引起的疾病。成虫寿命1~2年。患儿发病后影响食欲和肠道功能,也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并发病多。成虫寄生于小肠,常因蛔虫或毒素的刺激有消化道症状如腹痛、恶心、呕吐等,以阵发性脐四周腹痛为常见,少数病儿有食欲减退、头痛、磨牙,面部见白色斑块。此病的主要表现是突然出现的右上腹或剑突下阵发性剧烈绞痛。发作时,弯腰捧腹、辗转不安、呻吟、冷汗淋漓、面色苍白等。少数继发胆道感染者,有寒颤、发热,偶见黄疸。
验方一
处方:川椒6克,当归6克,金铃子10克,附片6克,大黄6克,甘草6克,乌梅10克,干姜6克,黄柏6克,黄连6克,细辛3克,党参6克。
用法:水煎服。
验方二
处方:黄连3克,砂仁6克,杏仁6克,冬瓜仁6克,雷丸12克,甘草6克,乌梅2枚,苡仁15克,滑石9克,半夏6克,厚朴9克,川椒2克。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5次服。
验方三
处方:山椒种籽。
用法:每次服10粒,晚餐禁食。
验方四
处方:薏米根15克,棕榈根15克。
用法:水煎,每日1次,早起空腹时1次服下。
验方五
处方:槟榔10克,甘草6克,苦楝根皮10克,雷丸6克,鹤虱10克,胡黄连10克,使君子10克。
用法:水煎,空腹服。
验方六
处方:山楂肉10克,使君子8克,茯苓10克,神曲8克,乌梅3枚,槟榔8克,白芍8克,木香6克,榧子8克,川楝子8克。
用法:用温水2碗半浸泡半小时后,用文火浓缩成半碗,半饥半饱服,婴幼儿分次服。
验方七
处方:葱白1把,生麻油或菜油1~2匙。
用法:先将葱白洗净切碎,捣烂绞汁,调入生麻油,1日2次,空腹服。
验方八
处方:鲶鱼1尾,去内脏,莲子9克,白米。
用法:将上述加适量水放进锅中,煮成粥,服下。
十七、蛲虫症
是由乳白色1厘米左右的线样虫引起的肠道寄生虫。蛲虫寄生于人体盲肠、结肠和直肠等处。症状:夜间雌虫爬行至肛门周围排卵时,引起肛门奇痒,使患儿哭闹影响睡眠,常搔抓可致湿疹糜烂,虫体也可导致肠炎腹泻等症状。
验方一
处方:使君子研细,百部等量研粉。
用法:每次服3克,空腹服。
验方二
处方:芜荑10克,胡黄连10克,榧子10克,苦楝根皮10克,百部10克,鹤虱6克,川椒6克。
用法:水煎服。
验方三
处方:大蒜、凡士林。
用法:将大蒜捣碎,调入凡士林,临睡前涂于患者肛门四周。第2天,将肛门清洗干净。
验方四
处方:百部15克。
用法:煎成30~50毫升,每晚灌肠。
验方五
处方:在睡前,于肛门四周涂食醋。
十八、绦虫病与囊虫病
绦虫病种类很多,其中以牛绦虫病与猪绦虫病常见。轻者无症状,一般患儿可见面黄、消瘦、腹泻、腹痛、头晕、乏力,大便可带有乳白色半透明的节片。严重时可寄生数十条,可引起肠绞痛、肠梗阻。
猪绦虫引起的囊虫病多见。肌肉或皮下可摸到黄豆大小坚实可活动的结节。可有疼痛、发麻的感觉。幼虫寄生于脑组织时,可出现不同部位的神经系统的症状,如癫痫、瘫痪、步态蹒跚、视力模糊或失明等。
验方一
处方:槟榔100克,南瓜子100克,焦军6克。
用法:药煎好后,空腹1次完成。如未见绦虫头部排出,1~2周可用此方法。亦可将南瓜子炒熟连皮服下,每日2两,有助于排虫。主治绦虫病。
验方二
处方:蛇蜕50克,雷丸50克,干漆炭30克,穿山甲30克。
用法:研粉或做成丸剂,每次服3~5克,长期服。主治囊虫病。
验方三
处方:苦楝根皮、槟榔各15克。
用法:煎水服。
验方四
处方:银胡9克,青蒿6克,姜粉9克,川朴415克,赤芍9克。
用法:水煎2次服,每日服2次,隔6小时服1次。
禁忌:忌食干燥热物。
验方五
处方:石榴根120克,雷丸9克,榔片30克,大黄9克。
服法:以水500毫升煎至150毫升(小孩减半)空腹服,服药4小时后,虫随大便排出。若只排出虫的下半部,再服药可排出其上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