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感染性疾病
一、疖
疖是一个毛囊及所属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怀感染,常扩展到皮下组织。疖常发生在毛囊和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颈、头、面部、背部、腋部、腹股沟部及会阴部和小腿。
最初,局部出现红、肿、痛的小结节,以后逐渐肿大,呈锥形隆起。数日后,结节中央因组织坏死而变软,出现黄白色小脓栓;红、肿、痛范围扩大。再数日后脓栓脱落,排出脓液,炎症便逐渐消失而愈。这就是俗话所说的“疖无大小,出脓就好”。
疖一般无明显的全身症状。面部,特别是所谓的“危险三角区”的上唇周围和鼻部疖,如被挤压或挑刺,感染易进入脑部,引起脑组织脓肿,并有头痛、寒战、高热甚至昏迷等,病情十分严重,死亡率高。
验方一
处方:土蜂窝7个,蓖麻子仁7个,新瓦盆1个,白麻杆若干。
制法:土蜂窝研末,放入盆内,蓖麻子仁也放入盆内,盆下加蓖麻杆火,炒至蓖麻仁黑色时取出不要,止火趁土蜂窝热时加入冰片少许搅匀。香油调和备用。
用法:患部清洗后,上药膏敷患处,外用纱布和胶布固定。1~2天换药1次。
验方二
处方:川黄柏30克,明矾10克,徐长卿30克,野菊花30克,地肤子30克。
制法:将上药加水1000毫升,煎至400毫升,过滤去渣备用。
用法:上药外洗或用药液纱布湿敷,每日2~3次,每次5~10分钟。
验方三
处方:金银花60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当归15克,赤芍9克,白矾6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
验方四
处方:猪胆2个,野蜂房2个,雄黄9个,冰片5克。
制法:先将野蜂房烧至外皮呈黑褐色,里面黄褐色(不要烧成灰);再将蜂房、雄黄、冰片分别研末后混匀,加入猪胆汁调成糊状即成。
用法:外敷患处,用敷料或绷带固定。每日换药1次。
验方五
处方:大葱100克,蜂蜜100克。
制法:共细捣如泥为软膏。
用法:敷于患处,每日1次或2次,外包以消毒纱布。
验方六
处方:生地黄12克,地丁草15克,白藓皮10克,苦参10克,
紫草6克,白芷6克,丹皮6克,板蓝根12克,银花12克,连翅12克,黄芩8克,泽泻9克。
用法:水煎服。
二、痈
痈是多个相邻的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或由多个疖融合而成。痈多见于成年人,常发生在颈项、背等厚韧皮肤部。痈是一片稍微隆起的紫红色浸润区,质地坚韧,界限不清,在中央部的表面有多个脓栓,破溃后呈蜂窝状。以后,中央部逐渐坏死、溶解、塌陷,象“火山口”,其内含有脓液及大量坏死组织。除有局部剧痛外,病人多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如畏寒、发热、食欲不佳等。
验方一
处方:赤芍9克,银花12克,黄芩9克,栀子9克,草河车2克,土贝12克,桔梗9克,乳香12克,没药9克,生甘草6克。
用法:水煎加酒引。
验方二
处方:向日葵花1块,蜜蜂7个,生姜3片。
用法:水煎服。
验方三
处方:槐花30克(炒焦色),胡桃10个(连壳膛火煨熟、去壳)。
制法:上2味药,在沙盆内研烂如泥,热酒调,和渣温服。
验方四
处方:远志10克。
制法:用淘米水浸泡去心、晒干,为细面,入黄酒100毫升,搅匀,浸泡2小时澄清。
用法:饮黄酒,药渣敷患处1昼夜,连用数日。
验方五
处方:松香60克,樟脑30克,大贝母15克,广银珠9克,广丹3克,血竭花3克(冬天用血竭花,夏天用宫粉)。
制用法:诸药共研细末,入瓷碗内,用瓷盘盖严,放热水内炖化成膏,摊在硬纸上,敷患处。
验方六
处方:金银花30克,连翅12克,野菊花9克,赤芍药9克,黄芩9克,公英30克,白芷9克,天花粉9克,木通6克,陈皮6克,生甘草3克,炒山甲6克,炒皂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验方七
处方:蒲公英30克,紫地丁30克,银花15克,皂角刺10克,蚤休12克,连翅12克,丹皮12克,赤芍12克,生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验方八
处方:木麻子仁(蓖麻子)42个,蜂房6克,取新瓦盆1个、白麻杆1捆待用。
制法:将选择好的光头大麻子,放在新瓦盆内,用白麻杆烧火焙黄,去壳取仁。再将蜂房放入瓦盆内,仍用白麻杆火烧,把蜂房炙枯、炙透至黑色,存性为度,然后把2药共研为细末,入瓶密封备用。
用法:使用时可用米粥水调和成膏外涂脓头,每日1~2次。
验方九
处方:鲜老鹳草两棵约60克,儿茶10克,血竭10克,轻粉5克,红粉4克,冰片6克,大珍珠(煅)2粒,青铜绿5克,朱砂5克,猪板油120克。
制法:将儿茶等8味药研成细粉,再同鲜老鹳草、猪板油调在一起,用铁锤捣烂调匀,如糊状,即成为老鹳草膏。
用法:将此膏分成2份,摊于两块布上,每块膏药贴7天。第1块贴后会有大量脓液流出,红肿即消散,疮面可收缩一半;换第2块再贴7天后,疮面即收口愈合。
三、丹毒
丹毒是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很少有组织坏死或化脓。
丹毒的好发部位为下肢和面部。起病急,病人常有头痛、畏寒、发热。局部表现为片状红疹,颜色鲜红,中间较溃,边缘清楚,并略隆起。手指轻压可使红色消退,但在压力除去后,红色即很快恢复。在红肿向四方蔓延时,中央的红色消退,脱屑,颜色转为棕黄。红肿区有时发生水泡。局部有烧灼样痛。附近淋巴结常肿大、疼痛。足癣和血丝虫感染可引起下肢丹毒的反复发作,有时并可导致淋巴水肿,甚至发展为象皮肿。
验方一
处方:银花12克,赤芍9克,黄芩6克,连翅9克,荆芥3克,山栀9克,竹叶6克,枳实415克,大黄415克,薄荷214克(后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验方二
处方:茵陈15克,赤小豆15克,滑石15克,生苡米30克,苍术10克,黄柏10克,苦参10克,木通10克,泽泻10克,防已10克,佩兰6克,生甘草3克。
用法:主治下肢丹毒。水煎服。发热、局部红肿者加银花30克、蒲公英15克、地丁15克;水肿明显者去甘草加车前子10克;硬块疼痛者去滑石、木通、佩兰,加桃仁10克、红花10克、地龙10克、鸡血藤30克;水肿晨轻暮重者去滑石、木通、佩兰,加黄芪15克、柴胡10克、升麻6克。
验方三
处方:苍术90克,当归尾45克,赤芍45克,丹参45克,桃仁45克,红花45克,川牛膝45克,木瓜45克,防已45克,黄柏30克,丝瓜络30克,泽泻30克,槟榔30克。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水泛为丸,每日2次,每次6~9克。主治下肢慢性丹毒。
验方四
处方:鹿角霜30克,麻黄5克,熟地30克,肉桂5克,白芥子3克,炮姜115克,川椒5克。
用法:头2煎温服,第3煎熏洗患处。主治慢性丹毒。局部皮色紫暗加丹皮20克、红花6克、鸡血藤30克;疼痛加乳香6克、没药6克。
验方五
处方:苍术1000克。
用法:煎煮取汁浓缩成稠膏,另加蜂蜜250克,调匀,每日2次,每次1汤匙服下。
验方六
处方:商陆9克,五灵脂9克,蒲公英30克,紫花地丁30克,马齿苋30克,车前草30克。
用法:水煎服。主治下肢丹毒。
四、败血症
败血症是指致病菌侵入血液循环,持续存在,迅速繁殖,产生大量毒素,引起严重的全身症状者。
败血症在临床上表现为:①起病急、病情重,发展迅速,体温可高达40~41℃。②头痛、头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大量出汗和贫血。神志淡漠、烦燥、谵妄和昏迷。③脉搏细速、呼吸急促或困难。肝脾肿大。严重者出现黄疸、皮下淤血。
验方一
处方:生地15克,银花15克,紫花地丁15克,黄连415克,野菊花30克,甘草3克,水牛角60克(先煎)。
加减法:①高热:加生石膏30克(先煎)、黄芩9克。②便秘:加制川军9克(后下)、玄明粉12克(冲服)。③痰黄:加鱼腥草15克、桑白皮12克。④尿少:加车前子12克(包煎)、滑石18克。⑤尿血:加生蒲黄12克(包煎)、白茅根18克。⑥便血:加生地榆12克、槐花炭12克。⑦衄血:加丹皮9克、蚕豆花12克。⑧咯血:去川军加生侧柏叶12克、大黄炭9克。⑨目黄:加茵陈12克、龙胆草415克。⑩斑疹明显:加紫草9克、丹参12克。瑏瑡惊厥抽搐:加钩藤15克(后下)、广地龙9克;症重加羚羊角019~015克(研粉吞服),亦可用山羊角30克(先煎)代。瑏瑢神昏谵语:加安宫牛黄丸1粒(化服)。
五、化脓性骨髓炎
骨髓炎是化脓菌侵入骨组织之后,引起化脓性感染。骨髓炎分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可引起局部和全身症状,甚至患败血症危及生命;慢性骨髓炎多由急性炎症期没得到及时和正确的治疗,以致病程迁延而转成。
急性骨髓炎多见于3~15岁儿童,好发长骨(胫骨、股骨、脑骨、桡骨)的骨骺端。初起先有全身不适,继而高热、寒战、头痛等。局部初起肢体疼痛严重,红肿不明显,肤温增高,继而肢体渐肿胀,肤色转红,约3~4周穿破皮肤,形成窦道。
验方一
处方:人参415克(党参用9克亦可),生黄芪15克或24克,生白术9克,茯苓9克,当归9克,川白芍9克,熟地15克,川芎9克,甘草3克,肉桂15克(研末吞服)。
用法:水煎服。
验方二
处方:党参12克,黄芪12克,当归12克,制乳香12克,没药12克,炮山甲12克,木香12克,陈皮12克,川芎6克,炙甘草6克,大枣6克,白芍10克,焦白术10克,茯苓10克,金银花9克,紫花地丁9克,蒲公英30克。
用法:主治慢性化脓性骨髓炎。水煎服。外敷,取新鲜葡萄根,除去外皮和中心木质部,留韧皮部,捣碎如泥状,加鸡蛋清6个、75%酒精1000毫升、麻油200毫升,调配成软膏。用时取适量敷在肿处。
验方三
处方:南瓜藤晒干煅炭存性150克,土栋性煅炭存性30克,芒硝120克,地脚粉500克,饴糖1000克,甘油150克。
制法:将上药(除饴糖、甘油外)研成细粉末,置于铜锅内加热,投入饴糖、甘油熬成膏,备用。
用法:按疮面大小或骨病变大小,将黑膏摊在夹棉纱布上,贴于患处,隔日1换。主治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验方四
处方:蜀黍炭(高粱全株煅存性)215克,乌蛇315克,乌木屑0105克,珍珠0105克,血余015克,百草霜715克,白花蛇115克。
制法:先将乌蛇用滑石粉烫至微黄,凉后粉碎;白花蛇去头、尾;将珍珠碾细水飞。以上七味药碾细过筛,调匀即可。
用法:每日晚饭2小时后服,每次1包,每包115克,温开水冲服。
验方五
处方:鲜萍全草30克,活泥鳅2条。
用法:泥鳅用水养24小时,保留体表粘滑物质,将萍、泥鳅一起捣烂敷患处,每日1次,2周1个疗程。
验方六
处方:桑、柳、桃、榆、槐之树枝各2尺,始筷子粗,并配乳香36克、没药36克、樟丹180克、香油500毫升。
制法:将香油放入锅内熬开,放入5种树枝,待树枝炸焦,把树枝和渣捞出,再放入乳香、没药,熬枯后过滤去渣,待油熬至滴水成珠后搅入樟丹,在此过程中要不断煽风吹烟,把膏内烟煽净,冻后成膏备用。
用法:先将无生机的坏死组织予以剪除,有窦道引流不通畅者给予扩大。根据疮口大小,决定用膏药多少,一般将膏药投在白布或纱布上,厚约0115厘米,须大于伤面周围1厘米,覆盖于创面上,创面若有裸露骨,亦不必将其剔去,以后视分泌物的多少,每1~3天更换1次,直至创面愈合。
验方七
处方:当归9克,熟地9克,补骨脂9克,牛膝9克,防风9克,威灵仙9克,木瓜9克,茯苓6克,川芎6克,乳香6克,没药6克,黑木耳250克。
用法:共为细末,制成蜜丸,每丸重6克。吞服。
验方八
处方:人参6克,黄芪24克,甲株12克,当归12克,皂角刺12克,银花12克,白芷12克,白芍12克,陈皮9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验方九
处方:新鲜野葡萄根去表皮,洗净,捣烂,每斤加鸡蛋清4个、香油60克、白酒5毫升、苯甲酸钠215克,搅拌,制成药膏备用;新鲜野葡萄根内皮捣汁,浸泡纱条,高压消毒备用。药膏、纱条不宜用金属器皿装存。
用法:先洗净患处皮肤,红肿疼痛或有脓未溃者外敷药膏012厘米厚,固定;若表面坚硬,脓肿难消,可于局部先撒约5分厚藤黄粉再外敷药膏;若患者溃破流脓,形成瘘管,则需先用纱布引流,再敷药膏。每日换药1次。
验方十
处方:花蜘蛛8份,冰片1份,公丁香1份,分别研粉,拌匀,装瓶备用。
用法:按常规法清创面,将本方塞入窦道内再用伤湿止痛膏封闭;若有死骨先出再塞药;如无破溃,用本方外敷,伤湿止痛膏封闭。一般2~3天换药1次。
六、颈淋巴结结核
颈淋巴结结核多见于儿童和青年人1颈部一侧或两侧有多个大小不等的肿大淋巴结。初期,肿大的淋巴结较硬,无痛,可推动。病变继续发展,发生淋巴结周围炎,使淋巴结与皮肤和周围组织发生粘连;各个淋巴结也相互粘连,融合成团,形成不易推动的结节性肿块。晚期,淋巴结发生干酪样坏死、液化,形成寒性脓肿。脓肿破溃后,流出豆渣样或稀米汤样脓液,最后形成一经久不愈的窦道或慢性溃疡;溃疡边缘皮肤暗红,潜行,肉芽组织苍白、水肿。
少数病人可有低热、盗汗、食欲不振、消瘦等全身中毒症状。
验方一
处方:黑猫牙齿3克,轻粉、红升、黄升各2克~3克,白降药30克。共研细末瓶贮备用。
收口药处方:煨石膏30克,花龙骨3克,象皮1克,珍珠(放于豆腐中煮半天)3克,黄升、红升各1克,轻粉2克,冰片015克。共研细末瓶贮备用。
用法:在结核中心部放上黄豆大药末,用黑油膏药贴紧核头上,再用胶布固定,7~10天日即可将核拔出,随将膏药剥离,接用收口药薄敷于疮面上,仍以黑膏药贴之,日换1次,6~8日收口痊愈。
验方二
处方:癞蛤蟆1只,鸡蛋1个。
制法:秋冬之交,取癞蛤蟆剖开,去内脏置鸡蛋1个缝合于内,清火煮熟。
用法:去壳食蛋,7天1次,连服3次。
验方三
处方:猪胆10个(去皮取汁),上好陈醋240毫升,生南星(细面)15克,生半夏(细面)15克。
制法:先将胆汁、陈醋共熬至挑起成丝状即加入南星、半夏,取文火收膏。
用法:敷于患者,初起未溃者方可敷。
验方四
处方:海藻、昆布、海带(各洗净)、海螵蛸、海粉(飞过)、海螺(醋炙)各等份,甘草少许。
用法:以上药为末,炼蜜为丸,如龙眼肉大,每夜临卧,口中噙1丸,功效芯佳。
验方五
处方:全蝎12个,穿山甲12克,火硝1克,蜈蚣1条。
用法:共为细末,每次服015~1克,日服2~3次,黄酒送下。
验方六
处方:水银45克,食盐45克,白矾90克,火硝45克,硼砂15克,皂矾45克,寒水石15克,硇砂715克。
用法:研为细末,阳证疮疡初起,用水调涂患处四周,阴证初起,用酒调涂患处。
验方七
处方:猫头(真麻油浸过3个月)3个,当归、川芎、白芷、生地各12克,乳香、没药各9克,广丹300克,真麻油1000毫升。
制法:将猫头以油中捞出,当归、川芎、白芷、生地共浸真麻油中一宿,然后火上熬之,并以桃树或槐树枝搅之,熬至上药焦黑而枯,去药渣、油再熬,下广丹收膏,末尾时下乳香,没药搅匀,收膏备用。
用法:贴患处数1日换。
验方八
处方:马钱子15克,血竭、乳香、没药各10克,蛇蜕、蜈蚣各4条,露蜂、血余各6克,樟丹230克,香油300毫升。
制法:把香油煎1分钟后,纳蜈蚣、蛇蜕、血竭煎2分钟,过滤去渣,再将马前子、乳香、没药、露蜂、血余诸药煎到滴水成珠,纳丹,约2分钟,备用。
用法:敷黑布上贴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