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存食物残渣,大量水分的再吸收及排泄作用。灌肠是逆行将液体灌人肠腔,故可扩张肠壁,刺激肠蠕动,促进排便;同时由于溶液与粪便混合而被稀释和软化,易使粪便排出,解除便秘。此外,借助肠黏膜较强的吸收作用,利用药物或营养剂进行保留灌肠,既可以治疗肠道本身的疾病,又可治疗许多全身性疾病。
大肠内有许多细菌,细菌来自口腔,口腔内的细菌又来自空气和食物。由于大肠中的内容物为中性或弱碱性,对一般细菌的繁殖极为适宜,所以细菌得以大量繁殖。据统计病原性和非病原性细菌约50多种,如大肠杆菌、葡萄球菌、八叠球菌、酵母菌或寄生虫等。其中约3/4是大肠杆菌;粪便中的细菌占20%~30%,故排出的粪便中存在大量的活着的细菌或寄生虫卵等。因此,通过灌肠司减少或杀灭肠道某些致病菌或寄生虫;如应用黄连素溶液、大蒜溶液等肠道杀菌剂灌肠,可直接杀灭肠道痢疾杆菌,用于治疗急性或慢性痢疾,已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疗法。应用中药结肠灌洗法.除清除大量的含菌粪便外,还可稀释毒素,减少毒素的吸收。已确报道,用大黄液结肠灌洗治疗慢性肾衰者,能使血肌酐(Ser)迅速降1氐,总有效率达63.64%。近些年来,许多医院采用中药灌肠治疗尿毒症,显著提高了疗效,有效率达到80%,并降低了死亡率。此外,细菌在肠内与糖类作用可产生大量气体,临床上用驱气灌肠法,能协助气体由结肠排出,减轻腹胀。
归纳起来,灌肠疗法还有以下两大作用:
第一,整体药物效应和全身调节作用。大肠作为六腑之一,与五脏六腑在生理、病理上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而与表里之脏—肺的关系最为密切。一般认为,药物进入直肠后,可通过大肠与肺的经脉络属关系而上输于肺。“肺朝百脉”,又可将药液布散全身以发挥整体治疗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直肠黏膜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每天吸收液体4~6升)。吸收后的药液50%~70%通过直肠中静脉、下静脉及肛管静脉绕过肝脏直接进入大循环,部分药物通过直肠上静脉和直肠淋巴系统进人大循环,到达全身组织器官发挥治疗作用。此外,灌肠通腑可去除毒浊、调整阴阳、补虚扶正,故可使全身疾病随之而解。
第二,灌肠疗法的局部治疗作用尤为显著。对于病变部位在直肠、结肠和腹部病症如痢疾、结肠炎、盆腔炎等,药物灌肠可使局部组织内的药物浓度显著提高,从而发挥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