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治方法种类很多,细分有上百种,常用的有几十种。如非药物疗法中的针灸、拔罐、推拿、指压等,以及许多来自民间的独特治疗方法亦属外治法。这里主要介绍药物外治或加手法、器械并用的治疗方法。现介绍如下几种:
熏洗法 是将药物煎汤熏蒸、浸洗患部或周身肌肤,或以布浸泡药汁后溻在局部(又称浸溻法)。熏洗法类似西医理疗中的水疗,它可使皮肤温度升高,血管扩张,血流加快,使透人组织的药物弥散更快,作用更强。用时,为防止热气扩散,需置身于较小的密闭房间(关好窗门),亦可置于塑料薄膜帐内(头部在外)。此法用于感冒寒热、水肿、痔瘘、脱肛、小儿痧疹、水痘、妇科病、皮肤疱疹等病。
敷贴法 将药物细末与赋形基质(如油、酒、醋、蒜泥等)调成膏状,敷涂于局部病灶处,或特定穴位,视面积大小取纱布覆盖。若制成饼状贴于肌肤,可用膏药或胶布覆盖;胶布过敏者,可用塑料薄膜覆盖或布包扎。此法临床应用极为普遍,适用于各种疾病。
发泡法 药物中含强刺激品,如白芥子、大蒜、斑蝥等。与基质调成糊状或饼状,贴于肌肤,范围较小,一般2~3厘米见方,以胶布或布覆盖。此法用后,皮肤先有灼热感,后起泡,水泡只需用消霉过的缝衣针沿下部刺孔放水,泡皮勿撕去。为防止擦破,涂一点紫药水即可,一般5天左右结痂。夏季使用此法,可让其暴露1~2天,自行结痂而愈。冬季只需覆盖一层薄消毒纱布。此法极有利于药物吸收,用于慢性气管炎、哮喘、肝炎、咯血、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症。
烟熏法 是将药物烧烟熏灸患部,或特定部位,借助药力和热力的作用达到治病的方法。如何取得药烟,可有下列几种:①钵熏法:用小钵装炭火,置药物于火上烧烟,以铁筒罩住,使烟从筒口冒出,直接熏患处。一般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脱骨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②药捻子熏法:将药物用绵纸或质量较好的纸搓成药捻,蘸植物油点燃熏局部,或以鼻嗅,或在病灶周围徐徐照熏(古称灯照法)。一般用于外科化脓性疾病、皮肤病、小儿麻疹等。
热熨法 将药末炒热,或蒸热,待温度适中,直接放在肌肤上;或先放在布袋内熨之。一般用此法常取葱、姜、豆豉、食盐、艾叶、麦麸炒热作温热传导体,亦可将药物溶化在黄蜡、白蜡中使用。另可根据不同的疾病做成不同的布袋,如治慢性胃痛、腹痛、泄泻、脘腹闷胀等,可做成兜肚扎于胸腹部;如治腰痛,可做成狭长的腰带缠缚腰部;如治疝气,可将制成的布袋夹于两大腿之间,或令病人坐上。总之,用此法必须根据病情而异。热熨时常需配合手法摩擦推拿。
贴膏药法 古称薄贴法。此法需要专门制膏技术,也可以购买市售的现成膏药,如暖脐膏、镇江膏、狗皮膏以及麝香追风膏、关节止痛膏等。用时,如皮肤出现过敏性湿疹则停止使用。
吹塞法 将细药末直接吹鼻,令打喷嚏,或用药棉塞于鼻中;或加赋形基质做成栓剂塞于鼻腔、耳内、肛门内。可治咳嗽、泄泻、痢疾、鼻病、耳病、头痛,以及预防流行性感冒等。
粉身法 将药碾碎,筛细末,或与米粉调和,撒扑肌肤。用于小儿高热、自汗、盗汗及皮肤湿疹病等。
药枕法 将全药或药末装入布袋内作枕头用。用于头风病、鼻炎、高血压等。
灌肠法 将药按要求浓煎100~200毫升,用灌肠器或大注射器注入肛门内,或灌于像开塞露那样的塑料囊挤入肛门内。灌时必须将臀部抬高,灌后以手捺住肛门1~2分钟。用于泄泻、痢疾等疾患。
香囊佩带法 将药末置于布袋内,佩挂胸前。用于预防感冒及传染病。
灯火燋法 又称爆灯火法、灯火灸法,俗称“打灯火”。是用灯芯蘸麻油燃火,快速点灼所选定的穴位或部位,刚触及皮肤听见“嚓”的一声响,便将灯心撤去。用于小儿惊风、痄腮等疾患。
上述所列外治法仅是外治法中极少的一部分,只是想通过例证让读者窥一斑而识全豹。在以下的篇幅中我们将对多种外治知识和方法作详尽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