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分站:
全部科室 快速通道:点击直达您要访问的科室
背景:
阅读新闻

第二章 中医养生与药膳

[日期:2012-11-05] 来源:  作者:吕万安 [字体: ]

第二章  中医养生与药膳

漫谈中医养生

一、概述

《黄帝内经》(亦称《内经》)为中国最早之医学经典,记载中医养生、生理、病理、针灸等内容的文章有数十篇,为中国医学之最高指导原则,其内容主要由黄帝与医学天师岐伯间的一问一答而产生。以下内容便是依据《黄帝内经》养生之理论基础来阐明。基本上养生之要点有三:(1)饮食有节;(2)起居有常;(3)不妄劳作。在精神修养方面,则要求恬淡虚无,精神内守。说明如下:

二、饮食有节

(一)饮与养生

1. 饮水:每天进水量在两千毫升左右。凡是不干净的水不宜饮用。果汁、天然饮料、矿泉水有益健康,不妨多饮用。

2. 饮茶:不提倡饮浓茶、咖啡。服药期间不宜饮茶。凡有失眠、贫血、肠胃病、高血压、肾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要慎饮。

3. 饮酒:少饮为佳。多饮伤神折寿,易人本性。饮酒过度,丧命之源。

(二)食与健康(平常健康人)

基本营养:糖、蛋白质、无机盐、水。

原则:均衡节制。米饭甜食不宜多,辛辣油腻病宜忌,鱼肉卵蛋择适量,蔬菜水果不可少。

(三)老人饮食基本要求

1. 食宜早:早起空腹,不宜外出,必须吃些饮食,以实脾胃。

2. 食宜缓:细嚼则食之精华,能滋养五脏,切忌粗吞。

3. 食宜淡:淡食最宜人,五味各有所伤,咸多伤心而凝血,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甘多伤肾。

4. 食宜少:食宜节制,大饥勿大食,大渴勿大饮,晚食宜少,黏硬难消之物宜少,荤腥油腻之物宜少。

5. 食宜暖:脾胃喜暖而恶寒,老人所以多疾,皆由少时春夏取凉过多,饮食太冷。

6. 食宜软:坚硬之食,难以消化,老人之食大抵宜温热熟软。

三、起居有常

指人的生活作息要顺应大自然的规律,《黄帝内经·四时养生论》云: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古人有诗云:华山处士如容见,不觅仙方觅睡方。

灸法保健防病

一、概述

灸法是中国古老医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它的作用非常广泛,能温散寒邪、疏风解表、温通经络、活血逐痹、回阳固脱、消淤散结、拔毒泄熟、防病保健、延年益寿等。

二、艾炷灸和艾条灸最常用

灸法治疗痢疾,已有悠久的历史,一般可分艾灸和非艾灸两大类。临床上艾炷灸和艾条灸最常用,是灸法的主要部分。艾炷灸是最常用的艾灸法,将艾绒制成大小不等的圆锥形艾炷,置于穴位上点燃施灸。艾灸直接放在皮肤上烧灼的称为直接灸,又根据燃烧的程度分为化脓灸和非化脓灸。艾炷灸的另一种方式是不直接把艾炷放在皮肤上的间接灸,而是通过药物隔开施灸,常用的是将艾炷放在姜片、蒜片、食盐、药饼等物上施灸,又叫隔物灸。常用的灸法包括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灸等。艾条灸是将特制的艾条在穴位上熏灸或灼烫的方法。

如用在艾绒上加入辛温芳香药物制成的药艾条施灸,称为药条灸。一般都使用温和灸和雀啄灸两种手法。温和灸是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穴位或患处,于约距离皮肤二至三厘米处进行重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穴灸十至十五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雀啄灸则是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距离并不固定,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地移动。

三、施灸时应注意事项

在使用灸法时,凡初病、体质强壮的艾炷宜大,壮数宜多;久病、体质虚弱的艾炷宜小,壮数宜少。

就施灸部位来看,在头面胸部施灸不宜大炷多灸;在腰背腹部施灸可大炷多壮;在四肢末端皮薄而多筋骨处不可多灸;肩及两股皮厚而肌肉丰满处,宜大炷多壮。此外应更结合病情施灸,如属沉寒外感、痈疽痹痛,则应掌握适度,否则易使邪热内郁而生不良后果。在临床上凡属阴虚阳亢、邪实内闭及热毒炽盛等病症,应慎用灸法。对于妇女的腹部及腰骶部也不宜施灸。施灸时更要注意通风、保持空气清新,避免因烟尘过浓,污染空气而伤害人体。

四、不妄劳作

1. 劳力:唐代医家孙思邈云:养身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黄帝内经》有云:少火生气,壮火食气。老人运动有八项法则:缓慢进行,适当暖身,禁戒强制运动,达到一定的量,缓慢停止,小憩片刻,温水淋浴,规律化。

2. 劳心:用脑而不烦恼,按摩劳宫穴(手心)可健脑,缓解疲劳紧张。

3. 房劳:孔子言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精、气、神为人身三宝,精为生命之根,精壮则神强,神强必多寿,精虚则气虚,气虚必多夭。养精之道,贵在寡欲,寡欲之要,则在清心。

药补与食补

一、概述

药补与食补,顾名思义,补者,补品也,即是指有滋补身体功能的药物和食品。对身体衰弱、易患疾病者,服用补品有滋养气血和治疗疾病的作用,也有利于增加机体抗病能力和机体的康复。

有人以为胖的人不需要进补,认为再服补品会变胖,这是对补品的误解。服补品不在于胖瘦,而在于身体是否健康,因此难免要问一般人如何进补,合理进补又是什么?

中医认为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这是说小儿正在发育生长时期,内脏功能尚未发育健全完善,体内的精血、津液等还不充实,所以小儿不但受体内因素影响,也受外在环境影响,易寒易热、亦虚亦实,根据情况亦当进补。小儿的进补,主要目的是为加强消化吸收功能,促进机体抗病能力和生长发育。青年人血气方刚,身体机能旺盛,朝气蓬勃,壮年人体质坚实,精力充沛,这是一般的情况。由于现今社会的快节奏和竞争性,一些年满三十岁的人已出现了早衰现象,此时进补也十分必要。少女、青壮年妇女和老年妇女,因在各期都有生理表现,一般比男性易于出现气血两虚和肝肾不足的情况,进补的方法也有所区别。常言说人老体衰,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老年人的生理变化主要是肾气渐衰,机体功能退化,抗菌能力低下,适时适当进补,对于增强体质、延缓衰老、治疗疾病都是不可缺少的。药补与食补,两者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一致的,但历来名医多认为药物多用于攻病,食物多重于调补,所以自古以来就有药补不如食补之说。根据以上食疗的理论,开发具有良好滋益功能的食品是大有前途的,如果说进补是一项健康投资,那么保健食品应是健康投资的重要措施。结合现代营养学的发展与中医食疗理论,就可能开发新一代的新型保健营养品。作为现代优良的保健营养品,除了能够满足社会生活的进步与现代人的需求、重视,还应符合下面四点:

1. 使用高品质功能的天然食品。

2. 产品的杀虫剂、化学物质残留量应在严格控制范围内或绝无。

3. 产品中应无人工防腐剂、色素与香料。

4. 产品保存、储藏的高标准。

二、观念的厘清

有不少人一提到进补就首先想到人参。人参大补元气,是补品中之上品,然而无节制地过量服用人参,可能引起滥用人参综合征,甚至出现不良反应。据报道,正常人一次内服3%的人参酊两百毫升,就可引起中毒症状,因为市售的营养滋补品大都是万人一方,缺乏个体适合性。其他如常用的十全大补汤类的补品,适合气血两亏、阳气不足的族群,而热性体质的人服用后会觉得太热、胃不舒服等。正如俗话所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保健营养品亦是这样,合理、科学、适量使用保健营养品,受益无穷;盲目进补,滥用保健营养品,反而损害身体。

(一)进补要对路

一药一性,百病百方,各类进补药只能适合一定的体质,治疗一定的病症。每一个人身体状况不同,病症有别、体质有异,所以进补必须对路,因人因证因病量身定制,一人一方有针对性地进补才能符合个体化医疗。通补百虚、通治百病的滋补药是不存在的,所以也不能不管张三李四,千篇一律就用那么几味补药。中医学指出,大凡虚症有气、血、阴、阳四类。对于阴阳俱虚、气血双亏、数病同发、病情错综复杂者,如代谢紊乱综合出现四高,即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和高尿酸,又当按照辨证论治精神,仔细观察、全面分析、谨慎搭配、合理用药,进补对路,补泻得当,方能奏效。

(二)无虚不补

对那些身体健康并无任何虚症表现者,尤其是青少年,根本就没有必要进补。有些人对进补期望值过高,认为进补总比不补好,原本身体健康,也指望通过进补来个所谓的超常发挥。其实进补以补为主,兼顾治病祛邪,主要作用是使因虚致病或因病致虚者,以及处于亚健康状态者恢复到健康状态,提高生活品质,延年益寿。所谓超常发挥是不实际的,对健康的人来讲药补不如食补。有许多的科学医学证据指出,均衡营养与规律运动最有助于维护身体健康,而且完全能代替药补。

(三)切忌滥补、过补

滋补药大都气厚味腻,滥补会物极必反,过多进补超出人体对营养物质正常吸收的承受能力,也会出现其他副作用。小儿消化系统处于未发育成熟期,进补不当或过多都容易造成消化吸收不良,所以小儿不宜进补。对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的人,在滋补药中应增加健脾开胃药物,并减量缓缓调服,一旦出现厌食,脘腹作胀较重者,应暂停滋补药,先调理好肠胃再服。防止闭门留寇,在外表邪气未尽的情况下,不可过早进补,原则上先清除外邪后再进补。当外邪比较轻微,也可在补剂中加入固表祛邪药物,如黄芪、防风等攻补兼施,达到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的目的。

三、膏滋药功效与禁忌

膏者也,在《正韵》、《博雅》上解释为润泽,近代名医秦伯未在《膏方大全》中指出:膏方者,盖煎熬药汁成脂液,而所以营养五脏六腑之枯燥虚弱者也,故俗称膏滋药。《素问》中有桑葚膏养血;李时珍《本草纲目》有参术膏益元气;《景岳全书》中有两仪(党参、熟地)膏补气血;《沈氏尊生书》一书中龟鹿二先膏(由龟板、鹿角、枸杞、人参组成)益气养血,填经补髓。今将膏滋药的进补作用与使用分述如下:

(一)补虚扶弱

凡气血不足、五脏亏损、体质虚弱或因外科手术、产后,以及大病、重病、慢性病耗性疾病恢复期出现各种虚弱诸症,无论是因虚致病,或是因病致虚者,均宜进补膏滋药,尤其若能掌握冬令进补,更能有效促使虚弱者恢复健康,增强体质,改善生活品质。

(二)抗衰延年

老年人气血衰退,精力不足,脏腑功能低下者,可以进补膏滋药,以抗衰延年。中年人,由于机体各脏器功能随着年龄增加而逐渐下降,而工作和家庭负担、生活变故等造成的社会、心理因素的压力都在上升,容易未老先衰,如头发早白、头晕目眩、耳鸣眼花、腰疼腿软、神疲乏力、心悸失眠、记忆衰退等,亦须即时健康投资,首选膏滋药进补,以增强体质,防止早衰。

(三)纠正亚健康状态

膏滋药以补为主,纠乱祛病,对调节阴阳平衡,纠正亚健康状态,使人体恢复到最佳状态的作用最为显著;也能使在节奏快、压力大的环境中工作,精力有所透支而出现头晕腰酸、疲倦乏力、头发早白的亚健康状态的年轻白领恢复常态,防患于未然。

(四)防病治病

众所周知,枇杷膏能治痰热咳嗽,益母草膏能治妇女月经不调,夏枯草膏能治甲状腺肿大,十全大补膏治疗贫血有效。针对患者不同病症开列的膏方确能防病治病,尤其对处于康复期的癌症病人,配合服食扶正膏滋药,不仅能提高免疫功能,而且能在体内贮存丰富的营养物质,有助于来年防止复发,抗转移,对防止癌症卷土重来大有裨益。此外,膏滋药还有美容养颜益智等作用。

(五)禁忌

一般人于口服膏滋药期间应忌食生冷、油腻、辛辣等不易消化及有较强刺激性的食物、饮料,如浓茶、咖啡、可乐等。服含有人参膏滋药要忌食白萝卜。膏滋药不能与牛奶同服,因为牛奶中富含钙、磷、铁,容易与滋补性中药中有机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难溶并稳定的化合物,致使牛奶和药物有效成分均受到破坏,甚至产生刺激或过敏反应。服膏滋药期间发生感冒、发热、咳嗽多痰时,应暂停服用,待病症治愈后再继续服用。症状轻微者,在用感冒药治疗同时,可酌情减量服用膏滋药。服用膏滋药期间,若发生胃肠炎或呕吐、腹泻、厌食,应暂停服用。对脾胃素虚患者,在服用膏滋药时出现脘腹胀满,纳呆倦怠,便溏苔腻者,可用陈皮、佛手片、砂仁等泡茶饮用,简便实用,必要时可选用参苓白术散、香砂养胃丸等健脾开胃、理气消胀的中药处理。

四、冬至

根据《台湾风俗探源》记载:冬至日亦称亚岁压岁,是周朝时代的正月元旦,周代天子在当日要祭天。后来历法采用夏历,元旦就不再是冬至这一天。冬至,中国台湾地区民间称冬节,要搓冬节圆,闽南老人家说冬至是冬天,家家户户人搓圆。在这一天民间习俗要祭拜神明,做法是天未亮就要烧香、燃烛,先以汤圆祭拜神明,然后拜公妈,烧寿金,放鞭炮,之后叫醒家人吃汤圆。吃汤圆,庆团圆,增一岁,小孩要更加懂事。这是出自周俗。福州习俗是前一天晚上全家人围在一起搓汤圆,口中要说吉利话,若不慎脱口说出不吉利的话则以粗纸擦嘴。放汤圆的竹篓中间放一张红纸,上面放两个橘子,代表吉利;放两根葱,代表聪明;放两颗大蒜,代表添孙子;插两枝四季花在橘子上,代表四季如春。

汤圆以糯米做成。《本草纲目》记载:糯米,暖脾胃,止虚寒泄痢,缩小便,收自汗。古时称为元米、江米,是糯稻的种仁。味甘性温,入脾、胃、肺经。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维生素B1B2、烟酸、淀粉等营养素。主要功用在补脾胃,温中,是很好的补脾胃的食物。若脾虚泻泄,胃气薄弱,吸收不好,可以每餐以糯米四十九粒加入白米中一起煮,即可提升脾胃之气,有补脾胃的作用。但糯米黏性高,不易消化,所以量不可太多。吃汤圆要提醒民众下列事项:

1. 易泛胃酸、胃胀,消化能力不好的人少吃。

2. 老人、小孩吃汤圆容易哽到,应小心食用。

3. 咽喉开过刀、食道狭窄、吞咽能力不好的人要小心。

4. 甜汤圆,糖尿病患者要酌量食用。

5. 吃甜食易生痰者,甜汤圆要酌量食用。

五、冬至中医学的观点

在太极图中我们可见阴阳相互转归而边际难分的状态,这就是表示阴阳有互融互通的现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当阴走到极点,就会朝阳的方向来转化。以十二月的卦象变化来说,十一月冬至为极阴而一阳来复,十二月则二阳临,元月则三阳开泰,四月则六阳盛极为干,五月则夏至阳极而一阴为坤。冬至是一年中阴冷最极的时候,《素问·玄机原病式》提到阴阳以平为和,以偏为疾,以阴阳调和理论来说,在寒冷的气候里,生活起居要注意避寒,少出门,衣着保暖,食物应多选属热的食物,如羊肉、鸡肉、鹅肉、海参、黄鱼、鳗鱼、干贝、酒酿、菠菜、荞麦、番薯、雪里红、韭菜等,煮食时多以姜母、辣椒、酒、胡椒、八角、桂皮、紫苏为作料,来增加身体的热量,以御外寒,达到阴阳调和的状态。但这些食物属高蛋白质、高脂肪、酒类食物,有高血压、心血管毛病、痛风、糖尿病者,热性体质、容易上火者,少吃。

六、日常食物属性举例

1. 寒性食物:任何冰品、西瓜、水梨、葡萄柚、椰子、橘子、柿子。

2. 凉性食物:山竹、莲藕、绿豆、白萝卜、大白菜、苦瓜、黄瓜、丝瓜、冬瓜、番茄、香瓜。

3. 温热性食物:

1)辛辣物:辣椒、大蒜、芫荽(即香菜)、姜、葱、沙茶酱。

2)燥热物:任何熏、炸、烧烤物,茴香、韭菜、肉桂、羊肉、狗肉。

3)热性水果:龙眼(即桂圆)、荔枝、芒果、榴莲。

4)刺激性食物:腌渍品、咖啡、咖喱、酒。

5)常见补药:当归、黄芪、人参、十全大补汤、四物汤。

4. 清淡甘平易吸收食物:番石榴、苹果、葡萄、柳橙、木瓜、草莓、樱桃、空心菜、菠菜、胡萝卜、茼蒿、花椰菜、鸡肉、鱼肉、猪肉、排骨、猪小肠(炖烂)、鸡蛋、牛奶、豆浆、白米饭。

 

怎么吃最补?

一、概述

饮食是人类能量的来源,中医认为人有先天之本与后天之本,后天之本即是指脾胃,也就是消化系统,由此可知饮食与消化对人体的健康有绝对的相关性,可是人们却常忽略了它的重要性,加上工作繁忙、生活压力大、交际应酬多,在饥饱无时、饮食无度、膏粱厚味的生活环境下,造成人人都有营养失衡、肠胃失调的症状,试想后天之本的肠胃都无暇照顾了,健康又如何不离您而远去呢?

二、何谓食补食疗?

依个人体质,配合食物的四气五味,顺应四时气候来调节饮食,以保持内脏功能平衡,达到长寿健康的目的,即为食补食疗的重要目的与意义。

古人对饮食的要求与禁忌其实内容很丰富,这对忙碌的现代人来说是有点困难,现仅选择大家耳熟能详的两件事不食分述如下,希望能引起大家对于饮食健康的重视。

(一)食

古人关于食的方面有一个非常普遍的口诀,即是已饥方食、未饱先止、散步逍遥,兹根据医学的观点来阐释其内涵。

已饥方食

目前一般人有吃零食的习惯,因不断地吃造成营养堆积,肠胃亦无法休息,如此大半血液都在肠胃中运作,其余脏腑岂能发挥应有的功能(血液无法充分濡养其他重要的内脏器官)?当饿的时候再吃,意义便在于使肠胃有休息的时间,其余脏腑也能得到较多血液的供养,顺应身体的需求使之自动调节。习惯吃零食的人,只是嘴馋并非真的饿,至于专心工作的人错过吃饭时间也不觉得饿,这些行为都不正确,简单地说就是要有定时吃饭的习惯。

未饱先止

一般人只要感到吃饱时实际上已吃得过多了,过多的食物使肠胃不能正常运作,如一个罐子装满了东西就难以搅拌,肠胃也是如此。所以吃饭时稍感觉有点饱时,几乎都到了八分饱了,就勿再继续吃。当然要估计几分饱不是那么容易,靠平时的留心体会自己的需求量,依此量评估几分饱,六至八分饱为最好,俗话七分饱活到老可做最佳的印证。

散步逍遥

这是食的关键点,也最为大家所忽视,资讯的发达致使人生活忙碌与单调,饭后不是埋头于桌前就是电视机前,让食物堆积于胃肠中不易消化,久之造成肠胃功能的衰退,也易形成症瘕积聚。虽然饭后散步是件极平常之事,但功效却相当大,中医最强调气血通畅,气通可消病于无形,血通可身强体壮,饭后散步帮助食物顺利转换为后天之气(即水谷之气),而后与大自然之气(即大气)形成宗气,再与先天之气(即元气)结合升华为真气,所谓真气流畅百邪不侵。在愉快的心情下放慢您的脚步,到户外约走半小时或当您已没有饱胀感即可,回家再平躺十分钟,散步逍遥游便告完成。

(二)不食

不食即断食,在各宗教均有所提倡,不但可提升灵性,更可促进身体健康。在动物世界里每当生病时,便本能地断食来清身体,将体力专注于疾患,因无须花费精力于消化系统,所以能将精力聚集到大脑及清扫系统上,借此清除停留在体内的毒素、病菌,再获得健康的身体。目前食品太精致及过度的加工,使食物中含有大量的酸性物质、防腐剂、色素、香料等化学物品;空气的污染、不洁的饮水,造成生活环境的不佳,使每个人体内累积了相当多的毒素,细胞因而失去功能,引发出一系列的疾病,如皮肤病、胀气、便秘、发烧、结石、肿瘤、高血压、肥胖症等。若将人比拟成一间房子,那断食就是环境大扫除,因污垢累积有多寡之别,清除的困难度也有差异,所以断食的次数、天数也因人而不同。但是一般人要实施断食有点困难,而且要切记,断食虽然有效但千万不可随意行之,尤其在减食(习惯少量)、复食(恢复平时的食量)的阶段,应格外谨慎,避免产生类似暴饮暴食伤肠胃的后遗症。兹介绍两种与不食有关,而且已经有许多人借此调养身体的方法。

一日断食法又称饥饿三十六时

一般一个月断食一次,也有一星期断食一次的,刚开始断食会有头晕、头疼、耳鸣、舌苔厚腻等不适的症状,不用惧怕,那是身体本能的反应,清除毒素的前兆,断食几回便会消失,而后将有一个全新的自我。

过午不食

世界上有许多修行人一天只进食两餐,例如佛教比丘、比丘尼大都是过午不食,本方法温和渐进,容易为一般人所接受。据调查,其实有许多人,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都有不进晚餐的习惯,不仅不会造成不适,还能减轻许多人的负担,进而增进健康。在当今营养过剩,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形态下,过午不食反而不失为一种解救时弊之良方。第一次过午不食可能会很不适应或饥饿难挨,没关系,晚餐喝少许牛奶止饿,第二次喝果汁,再下次就只喝白开水(纯净的水),再下下次什么都不吃,依自己身体的适应为准。

三、我的体质是哪一型的呢?

以中医理论,人的体质有几种分法:

1. 寒性体质:口不渴、喜热饮、怕冷、怕风、怕冷气、手足厥冷、脸色苍白、唇色淡、尿多色淡、大便下利而稀、舌淡、苔白滑、脉迟。

2. 热性体质:口干舌燥、喜冷饮、面红耳赤、尿少而黄、大便秘结、舌苔黄糙、脉数。

3. 实性体质:身体强壮、肌肉壮硕、活动量大、说话声音大、气粗力足、大便秘结、小便黄。

4. 虚性体质:

1)血虚体质:血虚体质的人多表现为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色及指甲淡白,时而头晕眼花、心慌、健忘、失眠、手足发麻、妇女行经量少、舌质淡、脉细无力等。常由脾胃虚弱,生化不足或失血过多,以及七情过度,暗耗阴血等原因引起。

2)气虚体质:气虚体质的人主要表现为少气懒言、疲倦无力、食欲不振、不耐劳动,稍动则头晕、气短、汗出,平时易感冒。常由久病、年老体弱、饮食失调等因素所致。

3)阴虚体质:阴虚体质的人多表现为形体消瘦、手足心发热、口燥咽干、头晕眼花、虚烦不眠、潮热盗汗、两颊赤红、大便干燥、小便黄、舌质红、苔少、脉细等。食用辛辣温燥或油炸之品,则生热症之状。

4)阳虚体质:阳虚体质常表现为神疲乏力、嗜睡畏寒、面色发白、性欲减退、口淡不欲饮、喜热食、入冬四肢冰冷、遇寒冷则腹痛便溏、溺后余沥、小便频数,或阳痿早泄,脉细弱,尺脉沉小尤甚。

四、食物有什么性味?

所谓四气包括寒、热、温、凉;所谓五味即是辛、苦、甘、酸、咸。分述如下:

(一)四气

食物吃入人体,经消化、吸收、变化、搬运、储藏,转成营养物质之后,对人体所产生寒热温凉的作用。

1. 热性食物有干姜、附子、花椒、胡椒、肉桂等。

2. 温性食物有生姜、羊肉、大枣、核桃、八角、酒等。温热食物可以产生热量,有祛寒、助阳、温里的作用,适合虚寒体质的人。

3. 凉性食物有萝卜、冬瓜、丝瓜、梨、蛤蜊、豆腐、田鸡、菊花、西洋参等。

4. 寒性食物有绿豆、犀角、西瓜、熊胆、石膏、蟹、食盐等。寒凉食物可以退火、消炎、清热、降低热量,适合实热体质的人。

5. 平性食物有胡萝卜、山药、芝麻、白木耳、葵花子、花生、茯苓等。

(二)五味

以味觉来判别食物的味道,分成辛、苦、甘、酸、咸五种,但其实所有的食物不止五种味道,古人仅以五味代表所有食物的味道而已。

1. 辛味:有发散作用。食后使人发汗,有促进循环排汗止痛作用。如胡椒、大蒜、芫荽、八角、丁香、肉桂、川芎、桂枝、生姜、砂仁等。

2. 苦味:有燥泻作用。食后可产生退火、消炎、改善便秘的效果。如苦瓜、芦荟、黄连、蒲公英、黄芩、黄檗等。

3. 甘味:有滋补、缓和作用。食后使人迅速消除疲劳,全身紧张得到松弛。如糖、牛奶、蜂蜜、荔枝、玉米、大枣、甘草、人参、山药、松子等。

4. 酸味:有收敛作用。食后有止汗、止泻作用。如乌梅、山楂、桑葚、醋、石榴皮、山茱萸等。

5. 咸味:有柔软、润下作用。可使组织柔软。如海带、海藻、食盐、蟹、鸭蛋等。

五味作用在体内脏腑各不相同。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酸入肝、咸入肾,每一种食物都具有,同气的食物各有五味的不同,同味的食物,也各有四气的不同。由于性味组合不同,食物的功能因此大异其趣。

五、什么食物适合我的体质?

(一)血虚体质的人

适合之食物包括:当归、阿胶、熟地、首乌、桑葚、白芍、鸡血藤、龙眼、胡萝卜、葡萄、猪心、猪蹄、鸡肉、羊肉等。

补血之品性偏黏腻,平素体肥多痰、胸闷腹胀或食少便溏者应少吃。

(二)气虚体质的人

适合之食物包括:党参、白术、山药、薏米、大枣、糯米、莲子、芡实、猪肉、牛肚、鲫鱼、鸡肉、黄鳝、泥鳅、黄花菜、香菇等。

(三)阳虚体质的人

适合之食物包括:紫河车、淫羊藿、韭菜、杜仲、鹿茸、菟丝子、核桃、羊肉、虾等。

由于这类食物多具温性,故阴虚火旺或发热病人应忌用。

(四)阴虚体质的人

适合之食物包括:麦冬、天门冬、山茱萸、玉竹、百合、冬虫夏草、沙参、龟板、鳖甲、柏子仁、梨、椰子浆、甘蔗、芝麻、黑豆、豆腐、白木耳、松子、猪蹄、鸡蛋、鸭肉、鹅肉、蜂蜜、燕窝等。

由于此类食物多属滋腻之物,凡胸闷、食少、舌苔厚腻者应酌情慎用。

 

四季食补食疗

一、人与天地相应

古代医家强调人们的生活规律必须应四季的变化。春风、夏暑、秋燥、冬寒,既是正常的气候,又是可能成为致病的邪气。人们如能适应它的变化,就能健康无病,如违反它的规律,则要疾病丛生。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都能产生不同的影响,而一天二十四小时晨昏昼夜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也可能产生明显的影响。如不同季节有不同的疾病,而某些疾病在气候遽变或季节变换之时容易发作或病情加重,或是白天病情较轻,夜晚病情较重,这都说明了人与自然界是一个关系密切的整体。其中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一年中重要的时刻,是人体阴阳气交的枢机,其中二至最为重要,尤以冬至最为关键。明代医学家赵献可指出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此二至最为紧要,至者极也。阴极生阳,绝处逢生自无而有;阳极生阴,从有而无,阳变阴化之不同也。若春分、秋分,不过从其中平分之耳。然其尤重者,独在冬至。这就是人与天地相应的观点。

据现代医学资料统计,有人曾对四万九千四百零二例死亡登记进行统计学处理,发现冬三月(十二月、一月、二月)死亡例数最多。二十四节气中,冬至死亡例数最多,春分次之,秋分、夏至又次之。冬三月、冬至日是一年中阳气衰弱的时期,这个统计结果,与中医阳气盛衰决定人体抗病能力以及自然界阴阳盛衰与人体息息相关的理论,是完全相符的。

人有一定的适应自然界变化的能力,但当气候遽变,超出人体的适应能力,或由于先天不足,适应能力差,或由于人体调节机能失常(因各种原因),适应力减退,均容易发生疾病,造成气血阴阳的亏损。这就需要及时食补或药补予以调整补养。但是,这种进补必须适应四季季节气候的变化,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减少副作用的产生。

二、四季进补的选择

春季,天气转暖,天气升发,阳气初生,是一个生机蓬勃,充满生命力的季节。正所谓乾坤    缊,冲气穆清。幽蛰蠢动,万物重生(晋·傅玄《阳春赋》)。天地间阴阳交合,春气调和,冬眠动物开始苏醒,万物新生。进补宜顺应阳气升发的特性,药性宜轻灵宣透,清经升发,温养阳气。但是又应该升而不散,温而不热。即使是阳虚或气虚下陷的病人,也不宜过用辛热或升散之品,如附子、肉桂、麻黄、桂枝、羌活、独活、细辛等。

春气内应肝木,肝气疏泄条达舒畅,是肝脏的生理特点。但春天多风,易动善变,肝阳、肝火、肝风容易随春气上升,或影响肠胃功能,故肝炎、胃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高血压、眩晕、失眠等消化系统和精神神经系统的疾病容易复发。进补时不能忽视,选药组方要兼顾加入疏肝理气(柴胡、佛手、郁金、陈皮)、平肝和阳(珍珠母、龙骨、牡蛎、雏菊)、清肝宁神(赤白芍、丹皮、淡芩、枣仁)、柔肝和脾(当归、白芍、川石斛、沙参、谷芽)等药。

春天天气潮湿,气候乍暖还寒,容易受凉感冒,或导致扁桃体炎、肺炎、咳嗽、哮喘等病。春天容易使人疲倦嗜睡,人有懒洋洋思睡的感觉,正如唐诗所说春眠不觉晓。春季还易使关节炎复发,又是传染病多发季节,如白喉、猩红热、麻疹、百日咳、流行性脑炎、水痘等飞沫传染的疾病都是在春天流行。这些特点也是春天进补应注意的问题。同时,有慢性病的病人,春天要切忌服食发物,如海鱼、虾、蟹、咸菜、竹笋、辛辣等物,否则极易旧病复发。

夏季,阳气旺盛,天气炎热,稍有不慎极易发生疾病,如宋代名医陈直《寿亲养老新书》指出,盛夏之时最难治摄,阴气内伏,暑毒外蒸,若纵意当风,任性食冷,人体就不可避免患病。如急性肠胃炎、中暑、日光性皮肤炎、日光性眼炎等,都是夏季的多发病。疟疾、伤寒等都是夏季易发的传染病。天气炎热,食欲减退,食物选择要以清淡芳香为主,清淡易消化,芳香刺激食欲。同时,进食要定时定量,可提高胃液分泌量,提高食欲。要多饮开水,加少量食盐。适当吃些瓜果冷饮,可起到降温防暑的作用,特别是新鲜果汁,如橙汁、苹果汁、柠檬汁、番茄汁、西瓜汁、菠萝汁等,营养丰富,帮助消化,促进食欲。夏天也可适量喝些汽水、啤酒,防暑解渴,通便利尿。莲藕也是夏日佳品,冰莲心合,碧藕丝长,要满斛芳酿,亲举荷香(元·张埜《满庭芳·夏日饮王氏园亭》),饮酒、食藕、吃莲、赏荷,真是一派夏日美景。但是不能吃得过多,否则冷饮刺激肠胃道内壁,减少消化酶的分泌,从而发生肠胃疾病,食欲减退,消化不良。如西瓜,虽是一种清暑利尿的佳品,若吃得肚腹膨胀,则不利消化,小便增多,使人感觉疲倦,尤其是小儿、老人,有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肠胃炎、内脏下垂等气虚患者,更不宜多食。夏天进补,冬病夏治,是夏季养生保健的一项重要措施。自夏至日至立秋后的三伏天,是最炎热之时,也是进补的最佳时刻之一。夏至日,一阴萌生,是一年中阴阳气交的关键。对于冬季易发的慢性病,利用夏季病情平稳时期进行调补,对治愈慢性病并防止其复发有较好的作用。此外,夏季万物繁茂,生长力最旺盛。人体生理活动也处于最旺盛时期,消耗的营养物质也最多,极需适当补充,才能使身体不受损伤。盛夏炎热,药性要偏于清凉,如菊花、芦根、沙参、元参、百合、绿豆、扁豆、山药、冬瓜之类,单味或配伍煎水代茶、煮粥均可,切忌过于温热,损伤阴津;也不宜过于寒凉滋腻,反使暑热内伏,不能透发。

金秋时节,是人们最喜爱的季节,正如宋朝陈游诗曰:四时俱可嘉,最好是新秋。秋风送爽,是人们感觉最舒适的一个季节。秋天,是自然界开花结果的收获季节,转变过渡到沉静、内向、积蓄的阶段。又由于夏季消耗多吸收少,秋季要重视补充,故秋天又是进补的重要季节。秋天阳气由升浮趋于沉降,生理功能趋于平静,阳气逐渐衰退,气候逐渐转凉,所谓夏尽炎气微,火息凉风生,绿草朱倾色,白露已盈庭(南朝宋·刘骏《初秋诗》)。要注意起居调节,注意预防受寒,即使有时气候还偏于炎热(如秋老虎天气),也不能多食冷饮冰糕之类的食品,尤其小儿、老年及多病体虚的人,更应忌服。秋高气爽,气候偏于干燥,秋气应肺,燥气可耗伤肺阴,可产生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便秘等症状,这些都是进补时应考虑的因素。燥者濡之上燥清气,中燥增液,下燥养血是秋天进补的重要原则。选择药物应偏于柔润温养,但又应温而不热,凉而不寒,总以不伤阳不耗阴为要。清燥救肺汤(沙参、麦冬、桑叶、胡麻仁、甘草、杏仁、石膏、阿胶、枇杷叶)是重要的秋令进补方之一。秋天还是风湿病、高血压病容易复发的季节,所以要注意保暖,夜晚可盖薄被睡眠,不再赤膊贪凉,正如俗话所说:白露身不露。秋令食补应循序渐进,始以容易消化吸收的食品进服。如芡实即是一味极富营养又易消化的补品,含碳水化合物75.4%、蛋白质2.8%,既可单服,又可配合瘦牛肉、花生、红枣、糖等煮服。又如燕窝,也是一味极好的食疗补品,含有49.85%蛋白质、30.55%碳水化合物,还有钙、磷、铁、钾等微量元素,具有滋养肺阴、和胃补虚的功效。慢性支气管炎缓解期、肺结核阴虚病人都可服用。可加冰糖,或加鸡蛋、鸽蛋,文火炖服。秋燥伤津,要多吃些蔬菜水果,以润肺生津,如梨、荸荠、甘蔗之类,尤以柚为最佳果品。《吕氏春秋》即说果之美者,有云梦之柚。柚的果肉酸味刺激消食开胃,汁液润滑通便。柚皮浓煎代茶,有通气消积之功。

冬季的自然界天寒地冻,植物落叶枯萎,动物冬眠,呈现一派萧条收藏的景象。正如曹操《步出夏门行·冬十月诗》所说:孟冬十月,北风徘徊,天气肃清,繁霜霏霏,昆鸡晨鸣,鸿雁南飞。冬藏为了养精蓄锐,为来年春天万物复苏、生机蓬勃提供充沛的物质基础。人体与之相应,也呈现出阳气不足(相对不足),精血内藏,生理功能趋于潜藏沉静的状态。冬气又内应于肾,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素问·六节藏象论》)。肾藏精,冬天尤应固摄于内,以备春天生命活动亢奋之需。精,是生命的基础,是人体的根本,是维持生命活动和正常代谢不可少的物质,也是肺脏组织器官功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冬不摄养精血,既损伤肾的生理功能,又不能满足春天生理活跃的物质需要。因此,古今医家、养生家都把保精、藏精放在首位。精藏于肾,肾通于冬气,养精多择于冬时,故冬令进补更有着重要的意义。冬至日是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是天地阴阳气交的枢机。阴盛阳衰,阴极生阳,一阳萌动,是人体阴阳气交的关键时刻。故冬令进补多选择冬至日开始,与宇宙间天地阴阳气交相合,可以促进人体阳气的萌生,涵养精气,内藏于肾,化生气血津液,促进脏腑的生理功能。又因冬天闭藏,生理功能处于低潮,消耗相对减少,故进补后可发挥最大药效,且可保存封藏最长时间。药性应偏于温热养阳,但应温而不散、热而不燥为要。冬令食补最佳的是羊肉,含有蛋白质、脂肪、钾、磷、铁等矿物质及维生素B1B2,能补阳养血,阳虚病人尤宜服食。海参、鱼翅也是很好的冬令补品。海参有21%蛋白质,还有胶质、钙质、碘质,入口极易消化,尤适合体弱儿童和老人,故称之为童叟补剂。鱼翅有83%蛋白质,还有磷、钙、碘及少量脂肪,营养价值极高,但不易消化,老人肠胃薄弱和病后均不宜服食,同时也不可多服久服。古书云:秋冬养阴。秋冬阴分占主导地位,人体内阴分也相对增加,故一般体质的人,尤其是阴虚病人,秋冬进补也应重视养阴,也有利于阴分的吸收,可收事半功倍之效。进补除了要随四季变迁而进退外,还要视当时之气象变化。如阴雨绵绵,用药要偏于燥湿宣化,不可损害脾胃运化功能;天旱气燥,用药要偏于柔润生津,不可耗津伤肺。夏季过热,少用温热伤津之品;反之,当热反凉,苦寒之品不可多服。冬季严寒,少用凉润苦寒伤阳之品;反之,当寒反温,又应适当加入柔润生津之品。

三、进补的注意事项

进补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就需要预先防止,或及时予以纠正。

(一)进补与年龄、禀赋

人的年龄有老壮少幼的不同,禀赋有强健与虚弱的差异,而虚损又有气血阴阳的区别。又如形体有消瘦、肥胖,性格有乐观、忧郁、豪爽、狭隘的差异等等,都是医家施治调补不可忽视的因素。年轻健壮,尤其是四十岁以前无疾的可以不必进补,或仅以食物调补即可。儿童、青少年一般也不必药补,如果因为生长旺盛,消耗量大,可重视饮食调理补养。中老年身体开始虚衰,适当药补和食疗是必需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进补时必须针对气血阴阳的不同虚损情况而施治:气虚阳虚体质,用药宜甘温益气助阳,不宜用滋腻阴柔之品,以防伤阴滞气;血虚阴虚体质,用药宜甘凉柔润、养血育阴,不宜用辛温宣散燥热之品,以防伤阴耗血。形体瘦削的人多阴虚,多虚火,用药不宜过于温燥;肥胖的人多气虚,多湿痰,用药不宜过于滋腻,可适当加入健脾化湿芳香之品;性格忧郁内向的人多肝郁,可适当加入疏肝利气之品。

(二)进补与饮食、脾胃功能

大凡补药,大都甘美,或偏于滋腻,或易于壅气,而体虚之人,又大都有脾胃功能欠佳的情况,因此,进补要有一个使脾胃适应的过程。虚不受补的患者,需要先服药调理脾胃。为了调理脾胃功能,更要注意饮食的调节。暴饮暴食、饮酒过多、偏嗜偏食、过食生冷等问题,都是进补时应予避免的。注意节制饮食,一方面可以防止营养过剩,引起肥胖,加重心脏和全身负担;另一方面可以防止因进补脾胃功能负荷加重,造成消化不良。同时不要多食油腻,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还要尽量避免食用未吃过或不常吃的食物,如海鲜一类食品,以免食物性味和药性相对抗,或引起过敏反应。进补时,一般不宜喝茶。因许多补药大都含有生物碱,而茶叶含有多量的鞣酸,能与生物碱结合,产生不能被人体吸收的沉淀物。如果有喝茶嗜好者,在进补期间最好暂停饮用,即使饮用须在服药二至三小时后才能喝,并须降低浓度、减少饮量。

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过量饮用可能导致脂肪肝和肝硬化,对胃又有刺激作用,可能引起胃炎、溃疡、消化道出血,又可升高血压,使血管收缩痉挛,损伤大脑,故平时不宜多饮过饮,进补时更不宜多饮,须严格控制酒量。进补配方千变万化,中药成分又比较复杂,很可能与其他药物产生化学作用,引起不良反应,故一般进补时,不要服用其他药物,必须服用时,也要隔开二至三小时。如人参不能与萝卜、萝卜子、五灵脂、藜芦等合用,仙茅、白芍、桑葚子等不能与硫酸亚铁合用等等。

(三)进补方法的选择

进补方法,一般分为药补和食疗两种。可单独选用,也可配合使用。对于儿童、青少年及其他健康无病的人来说,为了适当补充营养,满足生长发育的能量需要,只要注意饮食的质和量,保证有充足的营养摄入,一般可采用食疗方法。既富于营养,又容易服食,美味可口,还能促进食欲,有利于营养的吸收。对于有慢性疾病的患者,或者体质虚弱,有气血阴阳亏损者,单靠食疗往往不能达到调补目的。而且,这些患者大都脾胃功能欠佳,需要采用药补方法予以调养。当然,若配合适当的食疗做辅助,就更易收到满意的疗效。

(四)进补与情志、起居

人体要得到健身益寿,除了进补外,还要调节情志和生活起居,这完全取决于自身的修养。高濂《遵生八笺》中说:经曰:我命在我,不在于天,昧用者夭,善用者延形气相须,全在摄养。

古代医家、养生家,每每将情志调节、起居摄理、饮食调理、药物补养相提并论,相辅相成,不忽视任何一个方面。《寿世保元·摄养篇》指出薄滋味、省思虑、节嗜欲、戒喜怒、惜元气、简言语、轻得失、破忧沮、除妄想、远好恶、收视听。可见情志、起居也是养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手段。因此,保持乐观的情绪、开朗的性格、高尚的涵养,是除了药补、食疗外,又一个重要的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养生方法。

临床上凡见情志抑郁、烦躁易怒、多愁善感者,每多虚火内萌、气滞血淤、阴液暗耗、形体羸瘦、易患疾病。而情绪乐观的人则每多享长寿。据调查,八十岁以上的老人,96%是乐观的。俄罗斯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巴甫洛夫也曾指出:愉快可以使你对生命的每一次跳动,对于生活的每一个印象易于感受,不管躯体和精神上的愉快都是如此,可以使身体发展,身体强健;一切顽固沉重的忧郁和焦虑,足以给各种疾病大开方便之门。因此,慎起居,妥善处理好生活环境,避免意外伤害与疾病,也是保持体力、防老延年的重要因素。生活起居要注意劳逸结合,适当的文娱活动与业余爱好能使人心情愉快,也是必要的。还要注意个人卫生,衣服要随气候冷暖及季节变迁而调整,防寒保暖对老人尤为重要。中医学还极其重视节制性生活。青壮年要求节欲,老年人要求少欲。房劳过度要伤肾损精,而肾在延年抗老机制中至关重要。

(五)进补后不良反应的处理

进补后不良反应,多数表现在脾胃功能障碍方面。因为,虚损病人多数脾胃虚弱,消化功能欠佳而补药及食物又必须通过脾胃消化吸收才能发挥作用,所以进补中要特别调理好脾胃的消化功能。宜少量持久地进补,切忌操之过急地重补蛮补,同时要配合健脾和胃的药同用,使机体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如服药后胃口不佳,或虚火内生,可调整药味或减轻剂量。反应严重者,应暂时停服补药,另服健脾理气药,或萝卜汤、莱菔子(即萝卜子)汤、山楂片等予以消导。

为了防止出现上述情况,进服补品药可从小剂量开始,服后无不适,再逐渐加大剂量。如遇到服用少量补药即有反应,可采取补药与理气、消导药交替使用,到已无不适时,可再逐步加大补药量,减少消导药,直至完全停服消导药,经过这样调节,一般即可适应进补了。凡遇感冒发热应暂停进补,以免闭滞邪气,延长病期。但是体虚容易感邪或感冒日久致虚者,补药可与治疗外感药同用,以达到既祛除病邪,又恢复正气的目的。

四、食疗选读

利用食物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在中医学称为饮食疗法,而食补食疗便是依个人体质配合食物的四气五味,顺应四时气候而行,且取材便利简单易行,疗效显著,安全无毒,可自家疗养等,以调节内脏功能平衡,达到养生目的。

(一)春季升补参考

春日阳气升发,人体代谢机能开始旺盛,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以供应身体之所需,故宜选用扶助正气的补品,其中参类是不错的补气之品,而虚寒型体质宜用高丽参,实热型体质宜用西洋参。

人参鸡汤

材料:红枣三十个、党参一两(高丽参、红参或吉林参均可)、乌骨鸡一只、枸杞一大匙。

做法:所有材料一起加入炖锅中,炖至鸡烂熟,喝汤吃鸡。

适用:气血虚亏,体弱多病,精神不振,产后失血等。

(二)夏季清补参考

夏季炎热,出汗多,大量体液及营养物质消耗多,宜清补、健脾、祛暑化湿为原则,不宜过分燥热肥腻之品,以免影响脾胃功能。

西瓜排骨汤

材料:大西瓜皮1/8个、排骨四两。

做法:排骨洗净,加入八杯水,大火煮沸,加入切块的西瓜皮,小火煮十分钟加盐调味即成。

适用:暑热退火,解酒祛毒等。有清肝止渴、润燥利尿的作用。

(三)秋季平补参考

秋季由夏的暑热渐转凉爽,汗渐收,体力消耗渐减,此时补养以营养易消化之品最佳。其中芡实是最适宜的食物,它可以补助肠胃功能,调和气血。

四神猪肚汤

材料:猪肚半个(或用猪肠亦可)、茯苓三钱、薏米五钱、芡实三钱、莲子三钱、怀山药三钱。

做法:猪肚洗净,用葱、姜、酒煮三十至四十分钟,捞出切成粗条状,放入炖锅,将药材一起放入与猪肚同炖,并加少许酒,约煮三十分钟,加盐调味即成。

功效:开脾健胃,益气滋养,止泻消积。

适用:适合消化不良、泻下不止者。

(四)冬季滋补参考

冬日严寒,人体需要更多的能量来抵御寒邪的侵袭,尤其是虚寒体质的人更是需要。

当归生姜羊肉汤

材料:当归二两、生姜四两、羊肉二两、十杯高汤。

做法:将所有材料放入锅中,大火煮,水滚后改小火慢炖,至羊肉炖熟起锅。

适用:此为治血虚有寒的名方,对血虚有寒而见腹中冷痛,妇女产后虚寒腹痛,或虚寒性的经痛,皆有较好的疗效。

十全大补汤

材料:党参三钱、炒白术五钱、茯苓三钱、炙甘草一钱半、当归三钱、大熟地五钱、川芎二钱、杭白芍五钱、黄芪三钱、枸杞子五钱、肉桂五分、大枣二十个、土鸡或乌骨鸡一只。

做法:将所有材料放入锅中,加水覆盖,以大火滚水,后以小火炖,煮至鸡肉熟透至烂后起锅。

适用:气血不足,久病体虚,面色萎黄,食欲不振,四肢乏力等偏于虚寒之症。

杜仲腰花

材料:猪腰一副、炒黑杜仲五钱。

做法:猪腰剖开,剔除骚筋后,放入清水中浸泡;杜仲加两碗半水煮二十分钟后,将汤汁沥出;用一大匙油(麻油或茶子油)爆香葱姜后,放下腰花炒匀,淋入杜仲水及少许盐、酒,烧开即可。

功效:补肝肾,健筋骨,有降血压的作用。

适用:肾虚,腰虚无力,眩晕,尿频等,产妇坐月子食用以防日后腰酸背痛。

(五)小儿保健药膳参考

山药莲子粥

材料:山药三至五钱、莲子三至五钱、大米三至五两。

做法:将所有材料共一锅煮熟后,加入白糖食用。

功效:健脾胃,促进生长。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yuan | 阅读:
相关新闻       中医养生 
本文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0)
热门评论
商务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