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分站:
全部科室 快速通道:点击直达您要访问的科室
背景:
阅读新闻

第一章 概述

[日期:2012-10-15] 来源:  作者:孙玉芹 [字体: ]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老年人的年龄划分标准

  

  老年的年龄起点有不同的标准,这取决于研究问题的需要。联合国进行人口统计时,常以65岁为老年的起点,而在研究老龄问题时,特别是包括发展中国家的老龄问题时,多以60岁作为老龄起点。中国国家统计局在发表老年人口统计数字时,为了兼顾国内问题研究与国外统计数字相匹配的需要,以两种标准同时公布。

  

  老年期常常被视为人类生命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事实上对老年期还可以再作详细划分。

  

  一、我国老年期的年龄划分标准

  

  我国关于年龄的划分界限自古以来说法不一。民间多用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八十为耋,九十为耄。19824,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学会建议,6岁作为我国划分老年的标准。现阶段我国老年人按时序年龄的划分标准为:4559岁为老年前期,即中老年人;6089岁为老年期,即老年人;9099岁为长寿期,100岁及其以上为寿星,即长寿老人。

  

  二、世界卫生组织(WHO)老年期的年龄划分标准

  

  根据现代人生理、心理结构上的变化,WHO将人的年龄界限又作了新的划分:44岁以下为青年人;4559岁为中年人;6074岁为年轻老人(theyoungold);7589岁为老老年人(theoldold);90岁以上为非常老的老年人(theveryold)或长寿老年人(thelon-gevous)

  

  这个标准兼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既考虑到人类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的发展趋势,又是人类健康水平日益提高的必然结果。WHO的标准将会逐步取代我国与西方国家现阶段划分老年人的通用标准。

  

  第二节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简称人口老化,是指社会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断上升的过程。影响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两个主要因素是出生率与死亡率。人口老龄化是人生命科学的一种发展和进步,意味着出生率和死亡率的下降,平均寿命的延长。

  

  一、人口老龄化的常用指标

  

  11老年人口系数

  

  又称老年人口比例,即在某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构成中,老年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是反映人口老龄化的主要指标。计算公式为:

  

  老年人口系数(%)=(6065岁以上人口数/总人口数)×100%

  

  21老年人口负担系数

  

  又称老年人口指数,即老年人口数占劳动人口数的百分比,说明劳动者负担老年人的轻重程度。计算公式为:

  

  老年人口负担系数(%)=(6065岁以上人口数/1559岁人口数)×100%

  

  31老少比

  

  又称老龄化指数,即老年人口数与少年儿童人口数之比,亦可反映人口老龄化的程度。计算公式为:

  

  老龄化指数(%)=(6065岁以上人口数/014岁人口数)×100%

  

  41长寿水平

  

  又称高龄老人比,80岁以上人口数与60岁以上人口数之比。长寿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医疗卫生保健的水平,特别是反映老年保健服务水平的高低。该指标<5%时属于较低水平,5%99%时属于中等水平,10%时即属于高水平,目前发达国家的长寿水平均已达20%25%。计算公式为:

  

  长寿水平(%)=(80岁以上人口数/60岁以上人口数)×100%

  

  51平均期望寿命

  

  即某一地区或国家总人口的平均生存年限,简称平均寿命。是指出生婴儿在今后一生中可能存活的岁数。

  

  61健康期望寿命

  

  是指在健康条件下的期望寿命,即个人在良好状态下的平均生存年数。也就是老年人能够维持良好的日常生活活动功能的年限。

  

  期望寿命是以死亡作为终点,健康寿命则是以日常生活能力的丧失作为终点来计算的。

  

  71性别比

  

  即以女性人口数为100,与男性人口数之比。计算公式为:

  

  性别比=男性人口数/女性人口数(100)

  

  81年龄中位数

  

  系指按年龄自然顺序所排列的总人口构成一个连续的变量数列,而年龄变量数列的中间值,即为年龄中位数。如某地区总人口数为20万人,其中35岁以上为10万人,35岁以下亦为10万人,35岁即为该地区的年龄中位数。年龄中位数愈大,则人口愈趋向老年人口类型。目前多数发达国家的年龄中位数已达40岁。

  

  计算公式为:

  

  年龄中位数=中位数组的年龄下限值+(人口总数/2-中位数组之前各组人数累计)×组距

  

  二、老龄化社会的划分标准

  

  老年人口系数是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指标。WHO针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同人口年龄结构的状况,制定了不同的人口老龄化标准,即发达国家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或超过总人口的7%,发展中国家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或超过总人口的10%,该国家(或地区)即成为老龄化国家(或地区),达到这个标准的社会即称为老龄化社会(1-1)

  

  表1-1老龄化社会的划分标准

  

  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老年界定年龄6560

  

  青年型(老年人口系数)<4%<8%

  

  成年型(老年人口系数)4%7%8%10%

  

  老年型(老年人口系数)7%10%

  

  三、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人口老龄化是科学与经济不断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的标志,是世界人口发展的普遍趋势,是所有发达国家的共同现象。21世纪人口发展的特点为发达国家高龄人口比例明显增加,而发展中国家的老年人口增长速度最快。

  

  11世界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趋势

  

  (1)全球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人口老龄化与总人口数的增长密切相关。据联合国统计,1900年世界实际人口为17亿,1965年上升为33亿,WHO宣布1987711日为“第50亿人口日”,并正以每年7000万人的速度猛增。世界人口老龄化也随之日趋严重,1900年全世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约有1亿,1950年上升为21亿,1990年则为480亿,2000年增加到590亿,2002年已达629亿,占全世界人口的10%,预计2050年可达1964亿,全世界的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数的21%,平均每年增长9000万。世界人口老化始于欧洲,1866年法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即达72%,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老年型国家,1895年以后趋向于平衡。1950年全世界有15个国家和地区步人老年型国家,1988年达到57个。英国、美国和日本分别于1921年、1942年和1970年进入老年型国家,目前全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70多个已经进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和地区中,70多个已经进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据分析,1950年到2025,世界人口将增加2倍多,而老年人口将增加4倍多。

  

  (2)发展中国家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目前世界上65岁以上的老年人以每月80万的速度增长,其中发展中国家占66%,2000年发展中国家的老年人口数已占世界老年人口总数的60%。现在,发展中国家的老年人口增长率是发达国家的两倍,也是全球总人口增长率的两倍。

  

  (3)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分布不均衡:世界各大洲地区之间生活条件复杂,人口老龄化进展程度不均衡,存在着很大差异。在世界各主要地区中,欧洲一直是老年人口比例最高的地区,其次是北美洲和大洋洲,但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老年人口增长则非常缓慢。据预测,2030年亚洲、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区的老年人口,将会增长2倍多。世界65岁以上老年人口各大洲排列顺序依次为:欧洲占14%,北美洲占13%,大洋洲占10%,亚洲占6%,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占5%,非洲占3%。目前意大利是全球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国家,60岁以上人口达到1400,占总人口的25%;而日本为3100万、德国为2000,约占本国人口总数的24%;西班牙为900,约占22%;法国1200万、英国1200万、澳大利亚200,约占本国人口总数的21%。全球老龄化问题最轻的国家是赤道的几内亚、洪都拉斯、玻利维亚和巴拉圭等。

  

  (4)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20世纪初到1990,发达国家男性平均预期寿命增长66%,女性增长71%。世界上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66岁左右,其中男性64,女性68,较发达地区75,欠发达地区64岁。世界各大洲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统计,最高为北美洲77(男性74,女性79),最低为非洲52(男性51,女性54)。目前,在全球70多个老龄化国家中,日本的平均预期寿命最长,达到81(男性77,女性84),高出全球平均值15,我国平均预期寿命已接近70,其中男性67,女性71岁。

  

  (5)女性老年人增长速度快:一般而言,男性老年人死亡率高于女性。由于存在着性别间的死亡差异,使女性老年人成为老年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如美国女性老年人平均预期寿命高于男性69,日本59,法国84,中国34岁。

  

  (6)高龄老年人快速增长:全球的高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6%,其中发达国家占22%,发展中国家占12%。我国从1953年到1998,80岁以上高龄人口年平均增长速度为397%,特别是从1982年到1998,高龄老年人口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479%,预计到21世纪4050年代,高龄老年人增长速度会更快。

  

  21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趋势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加快。2000年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在祖国大陆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人口中,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8811,占总人口数的比例由第四次人口普查的557%上升到696%。目前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已进入老年型,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

  

  (1)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进程: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进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2年至1999,人口成年型向老年型过渡阶段。此阶段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从7663万增加到126亿,占总人口数的比重由764%上升为101%

  

  第二阶段:2000年至2025,人口老龄化发展阶段。此阶段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将增加到284亿,占总人口数的比重为193%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峰值,然后开始下降,致使劳动人口快速老化,高龄老年人口比重上升。

  

  第三阶段:2025年至2050,人口老龄化快速增长阶段。此阶段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将增加到38亿,约占总人口数的比重为252%。我国人口老龄化达到高峰阶段,人口老龄化中的高龄化趋势尤为突出。

  

  (2)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

  

  ①我国老年人口绝对值居世界之首: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加之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日益延长,老年人口在逐年增加,居全球之首。世界上有1/5的老年人居住在这片国土上,约等于欧洲各国全部老年人口的总数,占亚洲老年人口总数的1/2。至2025年将达到24%,意味着世界上每45个老年人中,即有一位中国老年人。

  

  ②人口老龄化进程快:据统计,许多发达国家65岁以上人口比重由5%上升到7%一般需要经历5080,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转变为老年型国家仅用了18年左右的时间,与发达国家相比,速度十分惊人。据1998年联合国卫生组织人口资料统计,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从7%上升到14%,法国经历了127,瑞典85,美国72,英国47,日本24,我国预计是25年左右。

  

  ③区域分布不均衡,差异大:人口老龄化发展的速度和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经济发展状况,故我国东部地区尤其是大中城市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和程度远远快于和高于西部地区。1990年人口普查结果,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为76%,但上海为1396%、浙江为1044%、北京为1027%、江苏为1024%、天津为1021%,这些省市在全国已率先迈入“老年型”行列。2000年上海市老年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185%,2025年预计会上升至327%,达到高峰;2000年北京市老年人口数为88,占总人口数的146%,2025年预计会猛增到416,老年人口的比例接近30%,大大超过目前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程度。而在中西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则偏低。

  

  ④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日显突出:人口老龄化的程度,静态观,农村低于城市;但动态观,由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大批人口向城镇转移,特别是农村青壮年人口外迁增多,使城乡老龄化的程度正趋于接近。由于城乡老年人的主要经济来源存在明显差异,农村老年人基本上不能享受退休金和公费医疗,其赡养主要由家庭承担,故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⑤老龄人口明显呈现高龄化趋势:人口学认定,低龄老年人口为6069,中龄老年人口为7079,高龄老年人口为80岁以上。我国高龄老年人口以每年54%的速度增长,1990年为800,2000年已增长到1100,预计2020年将达到2780万。

  

  ⑥女性老年人比例高:老年人口中女性多于男性,随着年龄的增大,女性老年人的比例不断上升。据统计,我国高龄老年人口中,男性所占比例为369%,女性为631%,百岁老年人中女性比例达到77%

  

  ⑦文化程度低: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老年人多数未受过良好教育,文盲和半文盲的比例高,6828%,尤以农村女性更为突出,文盲高达80%

  

  ⑧老年人婚姻状况稳定,丧偶率高: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老年人的婚姻关系稳定,离婚率低。老年人丧偶比例较高,35%以上,且随增龄不断提高。老年人再婚数量虽然有所增多,但其比例仍然很低。

  

  ⑨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不平衡: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是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和经济逐步增长的整个过程发展起来的,在人口老龄化程度不高时,经济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即“先富后老”,如日本于1970年进人老龄化社会时,人均收人为1689美元,1977年达到4522美元。

  

  而我国是在经济条件欠发达时跨入了老龄化社会,即“未富先老”,2000年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收人只有800美元,国家财力薄弱。

  

  四、中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

  

  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尤其是老年人口的高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保健、人民生活等诸多领域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11社会负担加重

  

  人口老龄化使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降低,对老年人的赡养比升高,加重了劳动人口的经济负担。2001年底中国户籍人口调查结果显示,老年负担系数已达264%,即每100个劳动力人口要赡养26460岁以上的老年人。人口老龄化对投资、消费、储蓄和税收均带来相关影响。

  

  21社会保障费用增加

  

  人口老龄化使国家用于老年人的财政支出增加,政府负担加重。据2000年《中国统计年鉴》统计数据显示,1999,我国离退休、退职人员数已达3726万人,离退休、退职费24209亿元,1982年相比较,离退休、退职人员增加了335,离退休、退职费增加33倍社会福利费增加186倍。预计到2030,我国离退休人员将猛增到15亿多人,届时离退休人员将相当于在职人员的40%以上,这将给国家造成沉重的负担,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1现有产业结构需要调整

  

  人口老龄化,尤其是老年人口的高龄化所带来问题愈来愈突出。为了满足老年人口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需要,国家需要增加相应的投资,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来满足老年人群的特殊需要。如改造不适合老年人居住的住宅、街道,增加老年人所需要的产业、社会服务业等。

  

  41传统养老模式受到影响

  

  随着城市家庭的人口代际结构模式呈现“四、二、一”结构(即一对夫妇,一个孩子,两对老年人),或家庭少子化,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削弱,急需社会养老功能的极大发挥,以弥补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另外,老年人口收入低,差别大,供养状况亟待改善,能否解决好老年人口问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51保健服务需求增加

  

  老年人口是社会的脆弱人群,老年人口中患有慢性疾病者约占60%70%,并常有多种疾病发生,且随增龄其健康状况不断恶化,同时心理健康状况也令人堪忧。据卫生部对九个省市的调查结果表明,老年人因病卧床率,6069岁为316%,7079岁为422%,80岁以上为43%。另据我国一些研究机构的研究资料显示,有不同程度抑郁症状的老年人占所调查人群的10%23%。因此,老年人口对医疗、保健、护理及生活服务的需求大大超过其他人群。

  

  61老龄工作力度急需加大

  

  我国的老龄工作起步较晚,健康保健专业人员缺乏,基层服务网络薄弱,老龄工作资源不足。目前,针对老年人所开展的服务项目少,服务水平低,覆盖面窄,老年人的参与率和受益率不高。

  

  五、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解决策略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给社会带来深刻的影响。因此,应根据我国人口、经济发展等实际情况,充分借鉴国外的经验,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老龄问题的具体对策。

  

  11用科学态度对待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必须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负担面临的是薄弱的承载能力,因此只有采取科学的态度,正视老龄化问题,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老龄观,充分认识人口老龄化的规律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避免产生社会老龄化的各种负效应,及时制定相应对策,使人口、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

  

  21加速经济发展,增强社会承受能力

  

  根据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发展预测,2025年之前,是我国抚养系数低、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阶段,老年人口的年龄结构轻,劳动力资源充足,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故必须抓住机遇,加快经济发展速度,为人口老龄化的高峰期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31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保障体系

  

  建立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是实现“老有所养”这一目标的根本保证。目前我国社会财力薄弱,虽然对城市中没有退休金收入的老年人制定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但水平偏低,另有70%的老年人居住在农村。故只能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采取个人、家庭、集体、国家共同承担的原则,鼓励家庭养老,积极推进社会养老,努力使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尽快建立健全小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与农村的养老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对农村的孤寡老人实行“五保”供养制度,即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并建立特困医疗救济基金和农民生活最低保障线,加强研究和制定贫困老年人口的评估制度,建立贫困老年人口的监测系统,使社会保障体系更加科学化、制度化与规范化。

  

  41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法律体系

  

  人口老龄化涉及人口、社会保障、劳动、医疗卫生保健等多个领域,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管理和法律规范。发达国家的养老保障制度较健全,各种养老活动有法可依。我国的老龄事业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关心与支持,中央和各地政府成立了老龄工作的组织协调机构与办事机构,确定了老龄工作目标,即“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修订了《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城市道路和建筑物障碍设计规范》等相关条例,以方便老年人的居住和出行。与老年人有关的法律还包括《宪法》、《婚姻法》、《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虽然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仍然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只有加强老年法规的建立,逐步完善老年法规体系,才能使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与老年人权益保障事业真正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的道路。

  

  51努力实现健康老龄化目标

  

  健康老龄化是于19875月召开的世界卫生大会上首先提出的,WHO19909月在哥本哈根的第40届会议上正式提出“健康老龄化”的目标。1992年联合国第47届大会通过了《2001年全球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奋斗目标》,强调要“开展健康老龄化运动”。19963月中国老龄协会提出“面向21世纪,积极倡导和促进健康老龄化是我国老龄化的战略方向”。

  

  健康老龄化,即在老龄化社会中,多数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均处于健康状态,同时社会和经济发展不受过度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我国学者何慧德教授提出,健康老龄化有两层涵义:其一是个体的健康老龄化,即老年阶段健康时期延长,伤残或功能丧失只在生命晚期出现,且持续时间很短;老年人生存质量提高,晚年生活更加有意义。其二是群体的健康老龄化,即健康者在老年人群中所占的比例愈来愈大,老年人口的健康预期寿命延长。健康老龄化的外延包括老年人个体健康、老年人群体健康与人文环境健康三个部分,也就是说老年人具有良好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健康预期寿命延长,并与社会整体相协调;有良好的老龄化的社会氛围以及社会发展的持续性、有序性、并符合规律。

  

  我国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必须从个体、家庭、社区、社会等多个层面共同努力,采取相应的对策。老年人自身应加强身体锻炼,注重个人修养,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家庭应主动承担养老责任,在生活、精神和经济上给予支持;同时应加强老年人的社会保障,积极发展老年医疗保险制度,重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营造健康老龄化的环境;开展健康老年人的研究,加强老年病研究,重视和发展老年医学和护理教育,普及全科医疗和社区护理,提高老年人社区医疗服务质量;充分发挥老年群体的力量,积极开发健康老年人力资源,达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目的。

  

  第三节健康老龄化的含义

  

  健康老龄化包括老年人的个体健康、老年群体的整体健康和人文环境健康三个主要方面。

  

  一、个体健康

  

  指不但没有身体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所以,衡量个体健康主要以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这三方面为基础。躯体健康是指既能够完成日常生活中所必须完成的一些动作,又能进行基本正常的社会活动;心理健康是指对生活中和周围所发生的各种事件所持的积极态度;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是指能主动地与亲朋好友交往,积极参加一些健康的集会和活动。

  

  二、整体健康

  

  整体健康指老年人群体中大多数能够健康长寿。健康长寿不仅包括寿命的延长,更重要的是老年人生存质量的提高。以健康求长寿,提高老年人群体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使健康者的比例越来越高。

  

  三、人文环境健康

  

  人文环境健康包括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合理、有序的老龄化发展及建立健全的相关制度和法规,这些是实现老年个体和群体健康的保障。

  

  第四节健康老年人的标准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会于1996年提出了关于健康老年人的10条标准:

  

  一为躯干无明显畸形,骨关节活动基本正常。

  

  二为无偏瘫、老年性痴呆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神经系统检查基本正常。

  

  三为心脏基本正常,无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冠状动脉供

  

  血不足、陈旧性心肌梗死等)及其他器质性心脏病。

  

  四为无慢性肺部疾病,无明显肺功能不全。

  

  五为无肝肾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恶性肿瘤及影响生活功能的严重器质性疾病。

  

  六为有一定的视听功能。

  

  七为无精神障碍,性格健全,情绪稳定。

  

  八为能恰当地对待家庭和社会人际关系。

  

  九为能适应环境,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

  

  十为具有一定的学习、记忆能力。

  

  第五节健康常识

  

  一、健康的概念

  

  每个人都很重视自身的健康状况。重视健康,首先要了解健康的新概念,才能进一步实现健康的目的。世界卫生组织曾为健康下了如下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心理的健康和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随着人们对健康认识的加深,健康定义又补充了新的内容:“健康应是身体、心理、社会适应、道德品质的良好状态。”正是这一健康的新概念,促使人们的健康观发生了变化,结束了“无病就是健康”的旧观念。总之,身体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

  

  二、健康的标准

  

  11身体健康的标准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生理缺陷,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①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工作而不感到过分的紧张疲劳。②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不挑剔所要做的事情。③善于休息,睡眠好。④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⑤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⑥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臀位置协调。⑦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易发炎。⑧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21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个人的身体是否健康,能通过检查来判定,而判定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则比较困难,世界卫生组织把人类心理健康的标准概括为“三良好”,以此来衡量人的心理是否健康。这三条标准是:①良好的个性、人格:情绪稳定,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具有胸怀坦荡、豁达乐观的心境。②良好的处世能力:观察问题客观,具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③良好的人际关系:待人接物大度、和善,不过分计较,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充满热情。

  

  三、人的自然寿命

  

  11自然寿命

  

  自然寿命是指从出生时第一次呼吸到自然死亡时最后一次呼吸的间期。

  

  按自然界的生物学原理,哺乳动物的寿命是其生长周期的56,人的自然寿命应该是120岁左右。人的生长期是以最后一颗牙齿长出的年龄为标志,也即是2025岁。因此,人的寿命就是100125岁。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不会短于100,也不会长于150岁。

  

  21生命的衰老

  

  衰老是人类生命过程的必然规律,是不可抗拒的,但推迟衰老的发生、发展是十分必要,也是完全可能的。欲想延缓衰老,必须掌握衰老的规律。20世纪90年代,科学家提出抗衰老要从细胞保健入手的健康新概念,这才是人体防衰延寿的根本所在。科学家发现,40岁起人的各种生理功能和精力都开始减退,开始逐渐出现各种衰老症状;50岁时,衰老现象逐渐明显;当进入60岁以后,衰老速度加快,各种器官的功能显著下降。

  

  四、人体节奏与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有这么一种感觉:有时体力充沛,情绪饱满,精神焕发;而另一些时候却又感到浑身疲乏,情绪低落,精神萎靡。人体有奇妙的生命节奏,一般来说,人体生理活动应与外界环境相适应:饮食要定时定量,起居要规律有序,工作应有张有弛,这样身心才会健康。

  

  11人体节奏的奥秘

  

  每个人从诞生的那天起,直到生命终止,都存在着体力、情绪和智力方面的周期性变化。

  

  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发现在患者的病症、情感以及行为的起伏中,存在着一个以23d为周期的体力盛衰以及以28d为周期的情绪波动。生物节奏是那么有节律地支配着每个人。但是,这个理论并不能预测将要发生什么事情,更不能用来掐算命运,而只是提示人们,在某段日子里可能出现的体力、情绪和智力的变化倾向而已。一旦人们能及时而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所处的周期变化,那么,就可充分利用它来更有效地工作、生活和学习,即使是处在临界期和低潮期,通常也完全可以用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去加以克服。

  

  21人体的生物钟

  

  人的生命过程是复杂的,又是奇妙的,它无时无刻不在演奏着迷人的生物节律交响乐,这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生物钟。生物钟也叫生物节律、生物韵律,是指生物体包括生理、行为及形态结构等随时间做周期变化的现象。

  

  31生命过程中的危险时刻

  

  黎明:一天中,人最危险的时刻要数黎明。人在黎明的睡梦中,血压、体温可变低,血流缓慢,血液较浓,肌肉松弛,容易发生缺血性脑中风。月中:科学家发现,每当月中明月高挂时,人体内血液压力可变低,血管内外的压强差加大,易引起心脑血管意外。年末:对生命而言一年中最危险的月份要数12,这与气候寒冷、环境萧瑟,及人到岁末年关,精神紧张,情绪忧郁,抵抗力、新陈代谢低有关,一些慢性病常在此月复发、剧变。

  

  41人生各阶段的健康法则

  

  许多人常常把健康教育、健康忠告不当回事,不以为然,而一旦发病,则后悔莫及。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应正确对待青春期的各种变化,避免因无知而过度惊惶失措。

  

  03:婴幼儿时期,要特别注意窒息、意外、先天性心脏病以及川崎氏病、肺炎、支气管炎、皮肤感染等疾病。47:仍需注意因意外及心脏病造成的死亡,预防注射的追加应在此期完成。要注意孩子的失足、溺水、烫伤、过度肥胖等。817:青春期是与性有关的成长期。女孩子的月经来临,乳房发育,男孩子的性冲动、生殖器官成熟等,都足以造成困扰,需加以正确对待。

  

  1824:成年求偶期。对一个健康成人来说,此阶段需做一次包括性病、营养不良、胆固醇和高血压的检查。

  

  2539:是人生社交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展开阶段。要保持良好的健康习惯。及早预防、诊断和治疗慢性疾病,包括高血压、贫血、胆固醇增高、子宫肌瘤和乳腺癌等。

  

  4059:是中年社交活动最活跃的时期。应尽可能早地发现慢性病,包括高血压、心脏病、胆结石和骨质疏松症。

  

  6070:60岁做一次体检,以后每两年检查一次。

  

  70岁以上:此阶段应尽可能避免住院或卧病在床。在生理上,需定期做牙齿和足部的检查,应学会药膳、气功等多种养生方法。

  

  51生活方式病

  

  现代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寿命和健康,就是说,健康的生命首先取决于自己。世界卫生组织曾公布过一个众多医学专家研究的成果:个人的健康和寿命60%取决于自己,15%取决于遗传,10%取决于社会因素,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气候影响。而取决于个人的因素中,生活方式是主要因素。人的一生从胚胎开始到死亡的全过程,几乎身体的每个时期的疾病都与生活方式、不良嗜好有关。

  

  生活方式病是指人们衣、食、住、行、娱乐等日常生活中的不良习惯,以及社会的、经济的、精神的、文化的各个方面的不良因素导致的躯体或心理疾病。

  

  (1)生活方式病的表现:生活方式病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由于心理情绪紧张、外界刺激增加、饮食营养结构不合理、环境污染、吸烟饮酒的人增多等方面的因素,导致人们心血管病、脑血管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意外伤亡等因果性疾病发病率增高。②由于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心理因素和情绪反应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致病原因,引起了一些心理情绪反应性疾病。③吸烟人数大增,且有向低龄发展的趋势。④在脑力劳动者中间,神经衰弱及脑力疲劳、视力疲乏较常见。⑤性乱、吸毒、艾滋病的传播。⑥现代穿着引起的高跟鞋病、隐形眼镜角膜炎、太阳眼镜病等在男女青年中较常见。⑦养鸟、养猫、养狗等宠物,以及滥吃野生动物等,导致动物传染性疾病增多。

  

  (2)生活方式病的预防:根据国内大量的研究表明,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与贫困为伴的传染病已退居次要地位,而不良生活方式变成了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因此,养成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加强自我保健,是对付人类威胁最大疾病的重要手段。①加强道德修养,树立健康的伦理观念、道德观念和人生观念。②加强文化修养,学习科学技术知识,以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要求。

  

  61职业病

  

  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等因素是职业病的根源。

  

  在生产劳动人群中直接由职业性有害因素引起的特定疾病被称为职业病。一般认为职业病具有以下主要特点:疾病的发生与接触工作场所有害因素有密切关系;接触有害因素的剂量(浓度或强度)足以引起疾病的发生;经鉴别分析,职业性病因仍大于非职业性病因。

  

  (1)发病原因:职业病常常发生于特定的作业人群中,在接触相同职业危害因素的人群中,常有一定的发病率。同种的职业病患者常有一定的发病部位及相同的病理改变,其临床症状、化验检查也基本相似。控制职业有害因素及其作用条件,可消灭或减少疾病。

  

  (2)职业病的防治:职业病的发病原因比较明显,因此完全可以预防其发病。最主要的预防措施是消除或控制职业有害因素发生源,控制作业工人的接触水平,使其经常保持在卫生标准允许线以下。提高工人的健康水平,加强个人防护等措施。为及早发现职业性损害,减少职业病发生,应对接触某种职业者实行就业前及定期健康检查。

  

  五、睡眠与健康

  

  有许多现代都市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他们辗转反侧,久久不能入眠,脑中不断地浮现或联想过去、现在、未来的事,有悲伤、有气愤、有忧虑,也有害怕……愈是不愿想它,它愈是缠绕在脑海中。失眠绝不是单纯的心理因素造成的,这涉及脑内多种荷尔蒙的变化,复杂而多元化。而最重要的是,睡眠的质量关系着生命的健康与质量。

  

  11睡眠的标准

  

  睡眠是人最重要的生理需求,人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良好的睡眠质量是人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的重要保证,对人体的健康极为关键。

  

  传统的看法认为,每个人每天应睡8h,如果超过或不足8h,就是睡眠过多或过少。其实8h只是一个大概的尺度,个人需要的睡眠时间差异极大。一个人如果长期以来每天只睡6h左右,而第2d仍旧精力充沛,毫无不适感,那么这点时间对他来说就已足够。睡眠时间的长短就像一个人的食量,并无统一的标准。每个人都可能经历过偶然的失眠或偶然的贪睡,只要有一定的客观原因可寻,这都不能视为不正常。在人的一生中,各个年龄阶段对睡眠时间的需要也不相同:婴幼儿需要的时间最长;随着年龄增长,睡眠时间逐渐缩短;成年后就稳定在每天8h左右;进入老年,许多人的睡眠总时间又有所延长。

  

  睡眠质量的好坏,要通过睡眠的过程及觉醒后的感觉来判断。入睡快,睡眠深沉香甜,觉醒次数少,醒来后疲劳感消失,全身感到舒适轻松,头脑中有清新感,精神饱满、精力充沛者睡眠质量好,否则即是睡眠质量差。

  

  21睡眠的作用

  

  睡眠作为生命所必须的过程,是机体复原、整合和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睡眠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在睡眠期间,胃肠道及其有关脏器合成并制造人体的能量物质,以供机体活动时用。另外,由于机体活动的减少,使基础代谢率降低,从而使体力得以恢复。

  

  (2)保护大脑,恢复精力:由于大脑在睡眠状态下耗氧量大大减少,有利于脑细胞能量贮存。

  

  (3)增强免疫力,康复机体:人体在正常情况下,能对侵入的各种抗原物质产生抗体,并通过免疫反应将其清除,从而保护人的清除。

  

  (4)促进生长发育:睡眠与儿童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婴幼儿在出生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大脑继续发育,这个过程离不开睡眠且儿童的生长在睡眠状态下速度增快,所以应保证儿童充足的睡眠,保证其生长发育。

  

  (5)延缓衰老,促进长寿:人的生命好似一个燃烧的火焰,有规律地燃烧则生命持久;若忽高忽低燃烧则生命时间缩短,使人早夭。有规律的睡眠时间可使火焰平稳燃烧,因此能延缓衰老,保证生命的长久。

  

  (6)保护人的心理健康:短时间睡眠不佳,人就会出现注意力涣散,而长时间则可造成思考异常等情况。

  

  (7)有利于皮肤美容:在睡眠过程中皮肤毛细血管循环增多,其分泌和清除过程加强,加快了皮肤的再生,所以睡眠有益于皮肤美容。

  

  31睡眠障碍

  

  虽然失眠不是什么重症,但严重的睡眠障碍仍会对健康构成影响。

  

  睡眠障碍主要指病态的睡眠过多或睡眠过少。但前者较少见,而睡眠过少(即失眠)却很多见。失眠是指睡眠的数量(时间)或质量(深度)达不到身体的需要而言。由心理的、生理的或环境的因素引起的失眠,称为继发性失眠。也有少数找不出肯定原因的失眠,称为原发性失眠。睡眠过多是指在不应该睡着的时间或场合不可抑制地进入睡眠状态,而且不是因为夜间睡眠不足所引起。睡眠行为异常包括:夜惊、梦魇、梦游症。梦游症多发生于慢波睡眠期,此时并无做梦的体验,所以过去把这种情况称为“梦游症”不妥。

  

  41睡眠与疾病

  

  睡眠不好会使免疫力和抵抗力降低,严重时会加重原来的疾病,更甚者还能诱发其他疾病。

  

  失眠、磨牙、嗜睡甚至打鼾等人们早已习以为常的症状,可直接诱发心脏、血管、神经、肾脏、性功能等方面的疾病。

  

  六、体重与健康

  

  在多数发达国家,主要的饮食失调并非基本营养成分缺乏,而是体内脂肪过多。这是饮食过量加上运动量不足,难以完全消耗过多的热量所致。肥胖会引发许多有碍健康的问题—过重的人更容易患心脏病、糖尿病及某些癌症。人们稍不注意就会饮食过量和运动不足,长年如此,体重也就逐渐增加。一个人的体重,只有在摄入的热能与身体所需的热能相当时,才能保持稳定。假使摄入的热量超过需求,或减少运动量,体重便会随之增加。要保持健康的体重,饮食与运动需要进行明智的搭配。

  

  11胖与瘦的问题

  

  节食是人类一种勉强的、理性的和违反本意的自我限制,不能算做控制体重的最好方法,而且节食很容易给身体健康带来影响。天生代谢率低的人与同年龄、同性别、同体重且生活形态相同的人吃同样的食物,他们容易增胖。

  

  研究发现,胖人患代谢性疾病和心血管疾病概率较大,如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脑溢血等;而瘦人好发呼吸道疾病,如肺炎等。胖人身体内含脂肪较多,占体重的35%,含水分较少,仅占43%。以一个70kg体重的胖男人为例,他的总体液仅30000ml。所以一旦发生呕吐、腹泻或大量出汗,丢失体液30004000ml,其生命就会受到威胁。但对于一般慢性消耗性疾病,胖人却能较好地耐受。瘦人脂肪占8%,水占70%,因此较能耐受失水性疾病,而由于脂肪甚少,难于耐受慢性消耗性疾病。不胖不瘦的男人脂肪占体重的18%,水占60%,他的肌肉发达但又非肥胖,其体液含量能耐受一般性失水,而体内足够的脂肪足以供创伤或急性、慢性疾病所需要的热能消耗。

  

  21身体超重的原因

  

  身体超重的原因很多,大部分超重是由于所摄取的热量超过消耗的热量。肥胖是一种恶性循环,体内脂肪积蓄越多,身体的新陈代谢就越向促进脂肪积蓄的方向转化。

  

  基本代谢率是维持一个人生命功能,如呼吸、体温和休息状态的心跳等所必需的热能。虽然每个人的基本代谢率相差不大,但有些人天生代谢率就异常的低,这些人有时被称为“燃烧不足者”。他们每日所需的热能并不那么多,如果和同性别、同年龄、同体重且生活形态相同的人吃同样的食物,他们较容易增加体重。

  

  31肥胖的种类

  

  肥胖有多种分类方式。通俗的方法是将其分为单纯性肥胖与继发性肥胖。

  

  (1)单纯性肥胖:单纯性肥胖是各类肥胖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肥胖人群的95%左右,主要是由遗传因素及营养过度引起。

  

  (2)继发性肥胖:继发性肥胖是内分泌紊乱或代谢障碍引起的一种疾病,约占肥胖的2%5%,肥胖只是这类患者的重要症状之一。药物引起的肥胖是有些药物在有效治疗某种疾病的过程中,具有使患者身体肥胖的副作用。如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过敏性疾病、风湿病、类风湿病、哮喘病等。这类肥胖患者约占肥胖患者的2%左右。一般情况而言,只要停止使用这些药物后,肥胖情况可自行改善。

  

  41肥胖的危害

  

  肥胖像冠心病、高血压和糖尿病一样,总是伴随着社会财富的增长而增长。

  

  肥胖患者死亡率的增加,主要是因为他们罹患血液循环疾病,如冠状动脉心脏病、高血压、中风以及糖尿病的几率增大。过重的人较容易患冠状动脉心脏病,进而受心绞痛和心脏病发作之苦,其原因相当多。超重愈多,得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胆固醇值升高的可能性就愈大,从事大运动量的可能性也较小。这些因素都会增加患冠状动脉心脏病的可能性。心脏的危险有时视多余脂肪储存的部位而定。脂肪聚积于腹部者,患心脏病的几率较脂肪积存于髋部及股部者要高。

  

  51肥胖与寿命

  

  体重超过合乎年龄、身高的理想体重40%以上的人,死于冠状动脉心脏病的概率为常人的两倍。超过理想体重20%30%的人,死于糖尿病并发症的概率为常人的3倍。

  

  61肥胖与糖尿病

  

  肥胖的人较常人更易患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胰岛素可以控制从血液进入人体细胞的葡萄糖,体重的增加会使正常的胰岛素供应配合不上组织细胞增加后的需求,对葡萄糖的处理能力受到影响,血糖也就随之升高。减轻体重,身体细胞的数量就减少,体内血糖即可恢复平衡,无需再用药物治疗。

  

  71如何减轻体重

  

  日常生活中只要多加注意,就可以健康、安全而从根本上达到控制体重的目的。

  

  减肥绝非易事,须有信心和耐性。大多数营养学家建议每周减0.450.9kg。如果减肥过快,不仅减肥效果难以保持,而且可能会引起头晕、恶心、营养不良和其他问题。在采用节食减肥的初期,由于失水,可能减轻几千克体重,但体液一旦恢复平衡,体重又会回增。如果继续采用节食减肥而不定时运动,虽然可能再多减去一些体重,但身体的新陈代谢率也随之降低,因为身体不知道何时才能得到食物补充,所以开始储存脂肪,以备饥饿时所需。运动能提高新陈代谢率,从而打破这种预防性措施,即使休息时也能消耗较多热量。

  

  目前并没有减肥的良药,最好的减肥方法还是体育锻炼。①减少体脂,减轻体重。锻炼使脂肪细胞体积缩小,细胞内脂肪减少。②改变人体肌肉和脂肪的比例,使体内脂肪减少。③改善心脏功能,提高肥胖者对体力活动的适应能力。④增加能量消耗,防止过多能量转化为脂肪。⑤改善呼吸、消化系统功能,对整个机体有利,并提高了工作效率。⑥防止发生肥胖的并发症,如糖尿病、冠心病等。

  

  81瘦的问题

  

  健康是人体美的基础,过分瘦身会对身体产生负作用,有害健康,有人以为越瘦越美,其实不然。法国文学家巴尔扎克说过:

  

  “美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协调和适中。”人的形体美也是这样,瘦得恰当,给人一种健康、活泼、轻捷的快感,而过分消瘦则给人一种单薄、纤细、呆板和瘦骨嶙峋的病态感。从美学角度看,过分消瘦会使人失去体现机体活力的弹性感和节奏感,自然谈不上外形美了。

  

  其次,过分消瘦破坏了肌肉和骨骼的正常比例,人便容易发生畸变,如耸肩、驼背、罗圈腿等。从卫生保健学角度来看,过分消瘦就更不足取了。因此,要合理地“增胖”。增胖的办法很多,如体操“增胖”、运动“增胖”,除此以外,还应注意饮食配合,调整饮食结构。

  

  七、酗酒与健康

  

  当今世界,数以千万计的成年人沉溺在一种所谓“交际性”的或“偶尔的”饮酒恶习中。其实适量饮酒—不管是喝啤酒、葡萄酒还是鸡尾酒,对成人通常不会造成身体上的伤害。但是请记住,酒精也是一种药物,摄取过量的药物,或是在不该摄服药物的时候吃了药,都可能对健康造成损害。

  

  11酒精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

  

  酒的化学成分是乙醇,在消化道内不需要消化即可吸收,吸收快而且完全。一般在胃中吸收20%,其余80%被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胃内有无食物、胃壁的功能状况、饮料含酒精的多少以及饮酒习惯均可影响酒精的吸收。空腹饮酒时,15min吸收50%,半小时吸收60%90%,23h吸收100%。酒精还能通过皮肤和呼吸道进入人体,人在有酒精的空气中工作,有可能因吸入酒精而中毒。酒对人体的作用与其浓度和吸收速度成正比,即浓度越高,吸收速度越快,作用也越明显。

  

  21代谢与排泄

  

  进入体内的酒精约10%由呼吸道、尿液和汗液以原形排出。因此,饮酒者都是“一身酒气”,也可用呼吸测酒器检测出来。其余90%经由肝脏代谢。乙醇首先被氧化成乙醛,脱氢后转化成乙酸,最后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同时放出大量的热能。但乙醇的氧化,并不受血液中酒精浓度高低的影响,也不按机体的需要进行,它只按其固定的规律进行,即肝脏以每小时10ml的速度将酒精分解成水、二氧化碳和糖,直至消化完为止。

  

  31饮酒对循环系统的损害

  

  在短时间大量饮酒,即饮酒量超过了机体氧化酒精的速度时,可造成蓄积中毒,严重时可造成休克甚至死亡。

  

  据资料统计:酗酒者50%有心脏损害症状,慢性酒中毒者8%15%猝死,猝死的主要原因是心律失常。长期饮酒者冠心病发病率高,其原因是:饮酒造成血压升高,胆固醇含量增加,冠状动脉老化进程加快,心肌受到损害。长期大量饮用啤酒可致心脏扩大,称为“啤酒心”。经常饮酒者可能引起巨幼红细胞病,使发育中的造血细胞空泡形成,早幼红细胞特别明显,如合并叶酸营养缺乏,则可发生巨幼红细胞贫血。酒精中毒者常会使血小板寿命缩短,同时有功能障碍,聚集作用降低,出血时间延长,出血危险增高。

  

  41饮酒对消化系统的损害

  

  长期大量饮酒,会对食管产生刺激,损害食管黏膜,还会对胃黏膜产生刺激,并诱发炎症和溃疡,甚至产生癌变。

  

  高浓度的酒精可抑制胃的分泌和运动,使胃黏膜充血,促使幽门痉挛,引发恶心呕吐。慢性酗酒还可引起食管炎、胰腺炎和腹泻。凡腹部不适和慢性腹泻的患者,鉴别诊断中不可忽视酒精中毒。

  

  51饮酒对肝的损害

  

  肝脏是人体的主要解毒器官之一,也是最易受到酒精损害的器官。酒精对肝脏的损害可分为3: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据统计,2/3的酗酒者可发展为脂肪肝,肝纤维化严重者可发展成肝硬化或肝癌。酒精对肝细胞的直接毒性作用是引起酒精性肝病的主要因素。

  

  61饮酒对胎儿的危害

  

  妊娠期饮酒会使胎儿头部畸形、神经发育异常,如智力迟滞,典型面部异常以及心脏、泌尿生殖系统、骨骼等器官的畸形。

  

  71饮酒与营养不良

  

  酒虽为粮食酿制,但本身并没有什么营养价值。长期饮酒,就会造成营养不良。

  

  酒可以供给热量,却不含营养成分。饮酒产生饱食的感觉,以致进食量减少,食谱不平衡,加上胃肠功能障碍、呕吐、腹泻等因素,很容易引起营养不良。许多慢性酗酒者,尤其是饮啤酒者,外表虚胖,其实兼有营养不良。

  

  八、吸烟与健康

  

  自20世纪50年代人们首次研究抽烟对健康的危害以来,即发现抽烟与肺部、口腔、咽喉、食管、喉头以及膀胱的癌症大有关系。一般也认为,吸烟者患肾脏、胰脏和胃部癌症的几率较高。

  

  虽然大多数人对抽烟会使患癌症几率增加已有相当的了解,但是还有一些与抽烟有关的情况人们知道得并不多。抽烟的人患心脏病和中风的几率较高,抽烟的妇女停经可能较早,并使患骨质疏松症的几率增加。老烟客除了有典型的咳嗽外,许多人也会患慢性支气管炎及肺气肿,严重影响运动的能力,只走几步路,就可能喘不过气甚至呼吸困难。

  

  11烟中的有害成分

  

  吸烟是造成健康受损的主要原因,85%的肺癌源于抽烟。烟草制品在吸食燃烧过程中可产生两种烟雾,即主流烟和侧流烟,主流烟是指吸烟者直接吸入的烟,而侧流烟为吸烟者在吸烟过程中从烟制品直接散至空气中的烟。烟草制品在燃烧过程中,其烟叶燃烧点的温度可高达900,这时烟叶及纸中的许多成分与空气中的成分一起发生各种反应,再进一步生成大量化学物质。

  

  (1)尼古丁:所有烟草制品中都含有一定量的尼古丁(烟碱)。尼古丁不含氧,为无色、油状物质,具挥发性,易溶于水,毒性剧烈,服两三滴就足以使人致死,吸入少量于肺中,会使人感到头痛、眩晕、昏睡。尼古丁是使人对烟上瘾的物质,烟草中的尼古丁的作用相当于鸦片中的吗啡和可卡因的作用。当血中尼古丁含量下降时,尼古丁的生化作用可使人产生再吸一次烟或再用一次烟草制品的愿望。

  

  (2)焦油及多环芳烃:烟草本身只含有极少量的多环芳烃,这些多环芳烃大都是在烤制过过程中生成的。烟草焦油中的大量多环芳烃可以认定绝大部分是在吸烟过程中产生的。吸烟时,烟草局部点燃温度平均可达600900(指卷烟),在吸烟的当时,烟头局部温度高达9801050℃。两次吸烟的间歇期,温度约下降100150℃。在吸烟过程中,卷烟中的烟叶除外层外,基本上是在供氧不足的的条件下燃烧,在吸烟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一氧化碳便是供氧不足的证明。

  

  (3)一氧化碳:点燃的香烟中,主流烟一氧化碳的30%来源于烟草的分解,36%来源于烟草的燃烧,至少约23%源于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是一种有害的气体,每支卷烟烟雾中一氧化碳的含量约在1%5%之间,它和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大250,吸烟者血液中的碳氧血红蛋白可高达20%。碳氧血红蛋白升高,会导致动脉壁缺氧,使动脉内壁水肿,促进血脂渗入动脉内膜下组织,这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开端。

  

  21吸烟与癌症

  

  吸烟可以引起肺癌、喉癌、口腔癌、咽癌、食管癌、胰腺癌、肾癌和膀胱癌。据调查表明,每年所有新发生的肿瘤患者的15%,1400万人是由吸烟引起的。每年男性新发生的889000例肺癌中的85%是由吸烟引起的。

  

  医学界认为,导致肺癌的因素很多,包括吸烟、高苯环境、石棉及烟气环境等。长期吸烟刺激损害了喉咙和气管的黏膜,引起多痰、多咳和慢性气管炎等,使支气管和肺泡壁失去弹性,通气功能下降。烟气中的亚硝胺、稠环芳烃苯等物质也可直接或间接致癌。

  

  31吸烟对心血管的危害相当于鸦片中的吗啡和可卡因的作用。当血中尼古丁含量下降时,尼古丁的生化作用可使人产生再吸一次烟或再用一次烟草制品的愿望。

  

  (2)焦油及多环芳烃:烟草本身只含有极少量的多环芳烃,这些多环芳烃大都是在烤制过过程中生成的。烟草焦油中的大量多环芳烃可以认定绝大部分是在吸烟过程中产生的。吸烟时,烟草局部点燃温度平均可达600900(指卷烟),在吸烟的当时,烟头局部温度高达9801050℃。两次吸烟的间歇期,温度约下降100150℃。在吸烟过程中,卷烟中的烟叶除外层外,基本上是在供氧不足的的条件下燃烧,在吸烟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一氧化碳便是供氧不足的证明。

  

  (3)一氧化碳:点燃的香烟中,主流烟一氧化碳的30%来源于烟草的分解,36%来源于烟草的燃烧,至少约23%源于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是一种有害的气体,每支卷烟烟雾中一氧化碳的含量约在1%5%之间,它和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大250,吸烟者血液中的碳氧血红蛋白可高达20%。碳氧血红蛋白升高,会导致动脉壁缺氧,使动脉内壁水肿,促进血脂渗入动脉内膜下组织,这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开端。

  

  21吸烟与癌症

  

  吸烟可以引起肺癌、喉癌、口腔癌、咽癌、食管癌、胰腺癌、肾癌和膀胱癌。据调查表明,每年所有新发生的肿瘤患者的15%,1400万人是由吸烟引起的。每年男性新发生的889000例肺癌中的85%是由吸烟引起的。

  

  医学界认为,导致肺癌的因素很多,包括吸烟、高苯环境、石棉及烟气环境等。长期吸烟刺激损害了喉咙和气管的黏膜,引起多痰、多咳和慢性气管炎等,使支气管和肺泡壁失去弹性,通气功能下降。烟气中的亚硝胺、稠环芳烃苯等物质也可直接或间接致癌。

  

  31吸烟对心血管的危害

  

  吸烟者脑栓塞及脑出血的风险均比不吸烟者高23倍。吸烟是中风的一个重要的危脸因素。

  

  吸烟与动脉硬化有明显的联系,主要是主动脉粥样硬化,其次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西方国家的研究强调,吸烟是诱发冠心病的重要因素。在英国的一次调查中发现,3049岁年龄组的人中,吸烟者的心肌梗死发病率比不吸烟者约高5,5059岁年龄组高3,6079岁年龄组高2倍。我国的调查也发现,吸烟者冠心病和心肌梗死的患病率均高于不吸烟者,吸烟是造成冠心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

  

  41吸烟对消化系统的危害

  

  吸烟者较不吸烟者易发生胃溃疡,而且不易治愈,更易引起死亡。我国的研究表明,吸烟不但与胃溃疡有联系,而且随吸烟量的增多和吸烟时间的延长,发生胃癌的危险性加大。在胃溃疡的治疗研究中发现,吸烟的胃溃疡患者治愈后比不吸烟的胃溃疡患者更易复发。

  

  51吸烟对骨质的危害

  

  吸烟者因其骨质的疏松,受伤的概率要比一般人高15倍。吸烟能降低骨质密度,导致骨质疏松症,是近年来才引起人们注意的。骨质疏松者易发生骨折,尤其是髋部、腕部和脊柱,引起伤残和死亡。女性吸烟者停经较早,停经早是诱发骨质疏松症的一项重要危险因素。

  

  61吸烟对生殖系统的危害

  

  吸烟能造成男性生殖系统功能的改变,使精子发育不正常,活力减弱;吸烟还能对脊髓的神经中枢起抑制作用,影响男性的性功能。吸烟对女性的影响更大。首先,吸烟可能造成女性不孕症。其次,吸烟能引起抗利尿作用,使脑垂体后叶催产素分泌增多,导致早产、流产和某些综合症状。妊娠水肿的发病率吸烟者与不吸烟者之比为41,子痫发病率二者之比为291。再次,吸烟还会影响到胎儿的正常发育。如果妊娠期间停止吸烟,则会减少上述危险。

  

  71吸烟对胎儿的影响

  

  孕期吸烟对胎儿和新生儿的健康、对婴幼儿将来的发育都有明显的危害。孕期吸烟的妇女生下的婴儿比不吸烟者的婴儿体重平均轻200g,母亲吸烟越多,婴儿体重减轻得也越多。可能是由于孕妇吸烟引起胎儿生长迟缓。妇女在怀孕期,直接吸烟或是被动吸烟,香烟烟雾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通过母体经胎盘殃及胎儿,致使胎儿缺血损害脑细胞、麻痹呼吸中枢、引发心脏先天性机能和形态的损伤,诱发胎儿畸形,甚至导致自然流产、胎儿死亡和新生儿死亡。

  

  81被动吸烟的危害

  

  被动吸烟,又称间接吸烟,是指不吸烟者在吸烟者所造成的烟气环境中,被迫吸入烟气的程。

  

  在美国、希腊、英国、瑞典、俄国、日本和中国等国家进行的一些研究发现,在终生不吸烟但其丈夫吸烟的女性中,接触环境中香烟烟雾与肺癌发生之间有明显的联系,被动吸烟可使发生肺癌的危险性增加30%

  

  91如何戒烟

  

  当你对自己的抽烟习性加以评估之后,再进行戒烟,成功的几率比较大。

  

  戒烟永不嫌迟。无论你吸烟有多久,一旦戒除,患慢性支气管炎或心脏病等与抽烟有关的疾病的几率,便会随之减低。戒烟5年之后,因这些疾病而死于非命的几率几乎减半,15年后,便与从不吸烟的人相等。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yuan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0)
热门评论
商务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