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分站:
全部科室 快速通道:点击直达您要访问的科室
背景:
阅读新闻

第二章 养生———三分靠药,七分靠养

[日期:2012-07-04] 来源:  作者:佚名 [字体: ]

第二章 养生———三分靠药,七分靠养

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

      ———中医谚语

 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体的生理变化规律,尤其是阴阳的调节转化,要与天地、四时和万物的变化规律相一致,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

 

养阳、养阴的原因

    春夏时,气候由寒变热,万物从冬眠中复苏,阳气升发旺盛;人体也是如此。但同时,阳气的升发易导致阴精随之外泄,所以此时,要注意养阳,不要令其升发太过,引起阴精不足,阴阳失调。而秋冬是阴长阳消的阶段,顺应阴长的气化趋势养阴,效果就会比其他时候要好,所以秋冬要养阴。

 

养阳、养阴的做法

(1)春夏养阳,首要的就是春夏不要贪凉。因为热为阳,凉为阴。人在秋冬养阴时,毛孔闭合,身体在积聚能量的同时,也积聚了一些污垢、毒素,到了春天和夏天,毛孔张开,人体的能量要向外宣发,因此体内的污垢和毒素要借助这个宣发之势而排出。春天,收敛了一冬的身体尚有余寒,寒则温之,而后方利于宣发,所以,春天需要多穿点衣服,把汗捂出来,这就是春捂秋冻中的春捂。夏天就不用捂也能出汗了。

    黄帝内经说,夏三月,当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夏日绵长,晚上可以睡晚一点,早晨要尽量早起,切勿生倦怠之感,连午睡都要尽量避免。

(2)秋天主燥,其特点是干,所以秋季养阴首先需要的是多喝水,尤其是地下水对养阴有好处。同时,冬天室温一般不超过24,以可穿一件毛衣为宜;冬天要多吃养阴之品。另外,冬天还要多喝井水、地下水,吃体温偏低的动物如水鸭和鱼等养阴。

 

【贴心提示】

    您在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过程中,还应注意,阳气与阴精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所以,无论何时,都不能只顾养阳,而忘了滋阴,更不能顾了养阴,却忽视补阳。阴阳双方,忽略一方,都可能造成身体痼疾。

 

【语录链接】

阳谓春夏,阴谓秋冬。

       ———薛 瑄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张介宾

 

 2.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阴指阴寒,阳指阳气。外感寒邪会使人的阳气活动受到约束,阴寒内盛也会导致脏腑的阳气虚弱,这些都是阴寒胜而影响阳气的病证。

 

阳虚和阴虚的特征

(1)阳虚是指人体功能减退或衰弱,热量不足,主要为肾阳虚衰。其表现为腰背酸痛,遗精,阳痿,多尿或不禁,面色苍白,畏寒肢冷,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舌质淡等。产生阳虚的原因多为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包括饮食不当、劳倦或疾病损伤阳气等。

(2)阴虚是指人体精、血、津液亏耗,阴不制阳、阴液不足,主要是肾阴不足。其表现为五心烦热,骨蒸潮热,面红上火,咽干口燥,消瘦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等。导致阴虚的原因主要是邪热伤阴,五志太过,化火伤阴,久病体虚耗阴。

 

阳虚和阴虚的调节

(1)阳气是生命的动力,按照阳胜则热的理论,首先就要在饮食上注意清淡,少油腻,可适当多吃姜、蒜,少吃冷饮,尤其是老人和幼儿,以免伤了脾胃阳气。老年人多肾亏脾弱阳气不足,煮饭要做到松软易消化,食后能使脾脏健运,五脏安和。但需要提醒的是,养阳并非补阳,所以人参、鹿茸等大补之物,非阳虚之人,春夏还是不用为好。起居上,应该夜卧早起,洗漱后在室外清净之处散散步,以呼吸新鲜空气,舒展人体阳气。外出运动时不能过量,以形体虽劳而不倦,肌肤微出汗为宜。

(2)水在养阴中尤为重要。因为水是阴阳气化的基础,没有水,生命就不能继续。水是阴气之源,因此不但应多喝水,还要吸阴气。吸阴气的地方有如下几处。

   第一,海边、山林、河畔、高山。在这些地方进行锻炼,做深呼吸,吸入大量的阴气,对长寿十分有益。

   第二,接地气。也就是说,阴虚的人应该经常赤足走路,这样地气可以从足心的涌泉穴上升入体。因为天为阳,地为阴,地是阴气的矿藏,所以接地气十分重要。

   第三,北方是阴气产生的重要方向,所以阴虚的人要常面向北方,以汲取北方阴气。

   第四,夜晚要面向月光。因为昼为阳,夜为阴,日为阳,月为阴,所以阴虚的人还可在夜晚面对月光。

   第五,低凹处。这是阴气较浓之处,因为高为阳,低为阴。住一楼的人也有好处,每天都能接着地气,因此寿命要比住高层的人长。

 

【贴心提示】

    养阴的饮食有长在水里的东西,如藕、荸荠、菱角,或长在地里的地瓜、竹笋、山药等,建议阴虚的人食用。

【语录链接】

人在阳时则舒,在阴时则惨。

       ———张 衡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养生必补髓

  ———医学谚语

    所谓养生必补髓,意思就是说,人们若想延年益寿,身体健康,必须注意要经常补充人体精髓的不足。

 

骨髓不足的病症

    众所周知,骨为人体的支架,直接影响到人的生命质量。正如我国医学经典著作枟黄帝内经枠里说,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聪目明,气血如故。骨为髓所养,精又生髓,故髓、精决定了骨骼的生长发育与功能。若髓不养骨,即会造成骨骼方面的疾病,如婴幼儿的佝偻病、成年人的骨质软化病、老年人的骨质疏松病。祖国医学认为,腰为肾之府,肾主髓,肾精亏虚,骨髓不充,故腰痛而腱膝无力。由此看来,精与髓的充盈与否,不仅影响到人体的骨骼系统,还将严重损伤人体的先天之本肾。

 

补充精髓的方法

    中医学认为,精生髓,若髓不足,就需要有阴精不断化生骨髓。倘若常补髓,即不需要阴精不断转化生成骨髓。所以,补髓即补精,而精盛,则元气盛。补髓常以动物的骨髓、脊髓为原料,采用多种生物酶,将髓蛋白的分子切断成小分子多肽和氨基酸,同时将髓中的脂肪和胆固醇去除。这种制成的髓精才最有效。

 

【贴心提示】

 补髓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时可以做到,除上面介绍的方法外,还可以

多吃一些坚果,像核桃仁、花生仁、腰果等,这些果子都是果实,是植物

为了延续它的后代,把所有精华都集中到那儿了,有很强的补肾作用。中

医说肾主骨生髓,脑为髓之海,肾精充盈了,骨髓、脑子就得到补充

了。

 

【语录链接】

 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黄帝内经

 肾主骨生髓,脑为髓之海。

                  ———中医谚语

 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血如故。

  ———黄帝内经

 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髓生。

        ———黄帝内经

 

4.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

 ———绮 石

    中医认为,精、气、神乃人体三宝,精充、气足、神全是人体健康的标志,精亏、气虚、神怯是疾病与衰老的先兆。因此,保养好精、气、神是健康生活的重要保障。

 

养 精

    精,物之精华,是人体内维护人的生命的高级物质,有阴精、阳精、元精之分。精,主要就是从良好的饮食中获取,食物入胃后,经消化、吸收营养,先化成胃津。胃津送入心的左下耳房化成红血,红血入任脉化成阴精,阴精入睾丸宫化成阳精,阳精内有精虫。当精撞阳关奔放欲出之际,顺出阳关是生人之道;逆回是炼精化气之时,但必经师传。人之五脏都各有其精,故有五脏之精华皆聚于二目之说。

    中医认为,欲多则损精。纵欲不但丢失过多的精液,同时也损及五脏之精。

·摄生指出:欲不可纵,纵则精竭。精不可竭,竭则真散。盖精能生气,气能生神,故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

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若纵欲,男则遗精、早泄、阳萎、生殖无力,甚至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精神不振,久则成痨;女则肾虚精亏、冲任不固、气血逆乱、崩漏下血、白带绵绵而下,不孕或流产、早产,甚至经血亏枯、经闭,面黄消瘦而成劳损之症。不仅如此,纵欲还可导致机体内分泌紊乱,影响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等。因此,清心寡欲是养生之道的一个重要方面。

 

养 气

    气,表示地气蒸腾而上,直达天际,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它具有动而不息的特征,维持和推动着人体的生命活动。广义上可以说万物皆有气。具体说来有三种,第一种是外在之气,对于人而言,空气是人类生活的根本需要;第二种是食物之气,实际上就是养生学上常常提到的精气;第三种就是人体的元气,道家谓之

  养气首先要重视环境之气。中医认为,人喜欢生活在环境清净、空气清新的地方,而喧闹嘈杂、污浊的空气则不利于身体的健康。其次,养气的重要要求是少废话。因为人体内的组织细胞要通过新陈代谢不断获得氧气和排除二氧化碳,而肺泡是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通过血液从肺泡交换来的氧气,源源不断地被送到机体的各个组织细胞中。一个人若是经常喋喋不休地大声叫喊,就必然要消耗肺气,影响呼吸器官的正常功能,致使体内元气不足,外邪乘虚而入而百病丛生。

 

养 神

神是一种精神面貌,主要指情绪,人的心理状态、心态精气。神是一个动态的平衡,有元神、识神之分。元神无知无识,浑浑噩噩,又谓之性神。所谓识神,即思维之神,它决定着人的一生的思想活动。根据道家养生功的说法,静则为元神,动则为识神。心定念止是元神,心动念驰为识神。元神、识神只有心念动止之分。

 儒家注重道德修养,以道德修养来培育人的精神。孟子更提出养浩然之气,实际上就是道德之正气。陶渊明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即使生活在喧闹的环境中,也如同在偏远清净之地。中医认为:长寿的人,大多心胸开阔、心地善良、性情温和。

    精、气、神是生命的根本,它们虽然名分为三,实则一体,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为用。精为生气之源,气为养神之所。精气似渊水,神似水中鱼。精旺气足,神鱼活跃,可以应万事。精竭气枯,神鱼无所依存而死亡,则万事归空。所以说,精、气、神三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贴心提示】

    中国历来的养生之道,都强调饮食要以素为主。对一般人而言,素食更易于正神,但如果您是脑力劳动者的话,也应适当补充肉食,补充均衡的营养,以补充消耗的精气。

 

【语录链接】

精、气、神不可损也,损之则伤生。

 ———孙思邈

精生气,气主神,神自灵也。

是故精绝则气绝,气绝则命绝也,

是故精、气、神,人身之三宝也。

 ———吕洞宾

 

5.夫精者,身之本也

  ———医学谚语

    黄帝内经说:夫精者,生之本也。精指生殖之精,即是受于父母,与生俱来,为生育繁殖,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精乃肾之主,纵欲太过,除伤肾精之外,进而还可伤及其他各脏腑,影响身体健康,甚至促人早衰或短寿。现代医学认为,长期性生活过度,会使人的免疫系统调节功能减退,这是因为性交可引起全身高度兴奋,促使能量高度消耗,器官功能适应性减退。

 

寡欲养肾

    中医学认为,肾藏精是先天之本,保精必养肾,肾精亏耗,则元神扰乱,必早衰折寿。正如唐代孙思邈所言:精少则病,精尽则死。意欲太过,虽不交合则精自走,这可称为暗耗阴精,照样伤肾,损生折寿。精神内守,养肾保精,贵在寡欲。

 

节劳养血

    养生之道,还要节劳,劳逸适度,才是保精之法。纵欲耗精,人人皆知。但精成于血,日常疲劳过度,照样损血伤精。如果用脑过度,天长日久,思虑必耗血;如果用眼过度,久视而耗血;如果用耳过度,则久听而耗血。所以,劳逸适度,保精又养血。

 

息怒养筋

    人若时常发怒必伤肝,肝主筋,如经常发怒,必伤肝,自然筋骨得不到滋养,而身体必然衰退。另喜怒失节,精神活动异常,引起情志失调,气机不畅,不益于肝肾,损伤身体。

 

节精补脑

    节精补脑是指夫妻行房事时要养精有法,调节控制泄精。如在临射精时闭目上视,把意念集中在头顶百会穴处。总之,主要目的是为使注意力转移,不集中在行房事上,从而达到少施泄或不施泄,便可还精补脑。

    玉房秘诀中认为:令人目明之道,临动欲施时,仰头闭气大呼,嗔目视左右,缩腰还精气,令入百脉中也。由此可见,节精补脑,可内守神志,固护精气,还能使耳目聪明,有益于养生。

 

【贴心提示】

    酒精是刺激性很强的物质,易引起性器官充血兴奋,使人失去自制力,而导致房事过度,使肾精耗散过多。所以古人反复告诫,醉不可以接房,醉饱交接,小者面黯咳喘,大者伤绝脏脉损命大醉入房,气竭肝肠,男人则精液衰少,阳痿不举;女子则月事衰微,恶白淹留。现代医学认为,长期的醉后房事,会使人体免疫系统的调节功能适应性减弱。临床所见阳痿、早泄、月经不调等病,常与酒后房事有关。因此,您若有嗜酒的爱好,请一定注意调节房事。

【语录链接】

生之来,谓之精。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篇

精少则病,精尽则死。

       ———孙思邈

6.齿宜常叩,津宜常咽

   ———医学俗语

    牙齿坚固是一个人健康的标志,叩齿,就是牙齿上下空咬,使上下牙齿有节律地叩击。津是干净的口水,中医认为它是人体的重要体液;而西医则认为,口水可以清洁口腔和牙齿,帮助消化食物,润滑消化道等;在道家气功里,津也被看作练精化气的必须材料。经验证明,经常叩齿咽津,不仅可以改善牙周口腔的健康状况,使牙齿变得更坚固洁白,还可以大大改善人体的消化机能,预防慢性消化性疾病,同时有助于益肾填精,滋养脏腑。

 

叩齿做法

    中医脏腑理论认为,齿为骨之余肾藏精,主骨生髓。牙齿是人体中最坚硬的部分,叩齿能够强肾壮骨。叩齿首先需要精神放松,或闭目调神,然后口唇轻闭,有节奏地叩击上下牙。先叩两侧大牙36次,再叩门齿36次,每日3次。在上下齿叩击时,轻重快慢要适中,不要使劲,频率无需太快,可以轻重交替,节奏有致,以轻松自然为原则。叩齿是一种简易的健身法,须长期坚持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咽津做法

    叩完牙齿后,要做搅海,就是用舌头贴着上下牙床、牙龈、牙面来回搅动,顺时针9次,逆时针9次,当感觉口中有唾液分泌时,不要马上咽下,继续搅动,待唾液满口,用口中的唾液漱口36次。最后将唾液分三小口慢慢咽下,感觉汩汩有声,一直滋润到下腹部。

    此套养生法可以在早晨起床后、午饭后、睡觉前各做1次,每次做3分钟左右,站立、坐着均可。

 

【贴心提示】

    实践证明,常吃干果也会使牙齿得到锻炼,可起齿宜常叩之功。同时,咀嚼干果时,会促进唾液分泌,又起到津宜常咽之效。再加上对干果中营养物质的摄取,会使人体获得补益。这里所指的干果包括花生、葵花籽、板栗、核桃、榛子、大枣、开心果、葡萄干、话梅、杏仁、无花果等,建议您经常食用。

 

【语录链接】

睡醒时叩齿三十六遍,永无虫牙之患。

 ———陆地仙经

每晨起,以一捻盐纳口中,以温水含揩齿,及叩齿百遍,为之不绝,不过五日,齿即牢密。

       ———孙思邈

 7.肾藏之阳,为一身阳气之根

   ———医学谚语

    肾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脏器,古代医家认为,父母两精交媾,先成胚芽,然后便发育为,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即藏之于肾,故有肾为先天之本的说法。肾的位置在于腰部,腰部的慢性伤损、疼痛常与肾有关。此外,全身的骨、髓、脊髓、头发、齿等都与肾所藏之精密切相关。再者,耳朵与肾有着众多特别紧密的联系,遂有肾开窍于耳之说。

 

肾虚的病症

    肾虚分为肾阳虚和肾阴虚,不同类型的肾虚必须使用不同的配方治疗。有些肾虚者表现为肾阳虚,五大症状是神疲倦怠、腰背酸痛、气短乏力、畏寒肢冷、夜尿频多,典型症状是夜尿频多,其中女人更易畏寒肢冷。有的人表现为肾阴虚,典型症状是口干舌燥、

五心烦热。其中肾阳虚人群占大多数。

 

强肾的方法

    强肾保健方法很多,这里介绍几种最常见的方法。

(1)叩齿咽津:每天早晨起床后叩齿100次,然后舌舔上腭及舌下齿龈,含津液满口频频咽下,意送至丹田。然后做翕周运动,翕周即收缩肛门,吸气时将肛门收紧,呼气时放松,一收一松为1次,连续做50次。此法可滋阴降火,固齿益精,能防治性功能衰退。

(2)按摩涌泉:取坐位,用手掌分别搓涌泉穴100次,摩擦时意守涌泉穴,手势略有节奏感。本法有交通心肾、引火归元之功,对失眠、遗精有良效。

(3)双掌摩腰:取坐位,两手掌贴于肾俞穴,中指正对命门穴,意守腰间椎棘穴下,双掌从上向下摩擦40~100次,使局部有温热感。此法有温肾摄精之效,对男子遗精、阳痿、早泄,女子虚寒带下、月经不调等有防治效果。

 

【贴心提示】

    40~50岁的男性和女性,特别要注意补肾养肾,这是中老年人后半生健康、幸福及长寿的重要基础。40岁前,长期体力透支、压力过大,易导致身体失调。40~50岁,肾中精气开始快速明显亏虚,55岁后,人体机能开始快速衰老,体质更加虚弱,及时补肾,等于为人体这盏及时地补充了,让生命的火焰更热烈、更持久地燃烧。

 

【语录链接】

肾为先天之本。

        ———医学谚语

肾藏精,藏生殖之精和脏腑之精。肾精气充盛,则生殖能力强。

        ———医学谚语

肾藏精,主发育与生殖,肾主水液;肾主纳气,肾主骨生髓、充脑、其华在发。肾开窍于耳及二阴。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

 8.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医学谚语

    黄帝内经里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昌,是指生机旺盛;亡,是说生命消亡。中医素来强调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认为两精相博谓之神神,水谷之精气也。神气旺盛,表明脏精充足而机能协调;神气涣散,则脏精将竭而气机衰败。人到老年,精神处于敏感状态,承受不良刺激的能力减弱,就连见到枯叶落地都会引发垂暮之感。对此,药物无济于事,独于神补可治之。神补的办法有很多,老年人可以因己制宜,各显其能。

 

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

    年老赋闲,不妨找点事情做做,使生活充实一些。艺术家、科学家,年龄该退休了,事业没退休。他们仍热衷于他们喜爱的事业,全然不知老之将至。由此可知,我们每个人亦可以培养各自的兴趣爱好,重找一个工作,或琴棋书画,或种花养鸟。有了事做,利于养神健身。

 

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进行适度的、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如打太极拳、舞剑、慢跑、散步,会使人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锻炼使人体产生快乐素,既增强了体质,又调整了情绪。

 

注重社交,讲究仪容

    闲下来了,接触人的机会相应减少,应有意识地参加一些社交活动,交流思想,获得信息。老来讲究点仪容,不仅使人外表显得年轻,心理也会随之年轻,从而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驱走心中的失落感。

 

适应社会,调整心态

    切莫用传统思维模式去看待转型期的社会现象,要不断学习,努力去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环境。在家庭中,也不要搞家长作风,注意平等待人,大事要清楚,小事可糊涂。

    人通常都希望有高兴、快乐等这样一些愉快的情感,而不愿接受那些忧郁、悲哀、凄凉等不愉快的情感。但是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因为有高兴就必然有悲哀,相反,有悲哀也必然有高兴,这之间不仅是相对而言的,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因此,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既要接受可以带来愉快情绪的事情的到来,也要做好接受带来不愉快情绪的事情的准备,这样在不愉快的事到来时,自己才不致于被不愉快打倒。

 

暂停思考,多去感受

    有的人对人事关系、工作、荣誉等,总是容易陷入思考,如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威信、怎样才能做出成绩、怎样才能搞好与领导的关系等等。其实这样耗尽脑汁,不如去做些实际工作,甚至观赏一下山野的美景,聆听一下悦耳的音乐。因为这些感受比起毫无价值的思考来,对身体更有意义。

 

【贴心提示】

    我们主张德靠自修,神靠自养;乐靠自得,趣靠自寻;忧靠自排,怒靠自制;喜靠自节,恐靠自息。因此,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做到神定自若,悠悠自得,不怨天尤人,不耿耿于怀。这样,才能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语录链接】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

   ———医学谚语

药养不如食养,食养不如精养,精养不如神养。

   ———医学谚语

 9.养生莫若养性,养性莫若养德

     ———医学谚语

    古人云养生莫若养性,养性莫若养德,把养德作为养生的核心,这是中医养生学的显著特色。养德,即是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与养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学者提出了仁者春大德必有其寿的科学见解。

    养德的关键要有关心他人的美好心灵,把他人的幸福作为自己的幸福。因此,养德行善,就是要乐于助人,救困扶贫,对人以诚相待,忠厚老实。不说谎骗人,诋毁他人;不乘人之危,落井下石;不拨弄事非,制造矛盾;不存有私心,见死不救。具体修养方法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立 志

    立志,就是要有高尚的理想和道德情操。一个有目标、有追求、有自己坚定信念的人,自然对生活充满信心、充满希望,精神也就乐观。如果胸无大志,心无所求,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精神空虚,百无聊赖,就会感到生活索然无味,进而妨碍身心健康。

 

性 善

    性善,就是心地善良,爱做好事。中医学家认为,性善不仅可免除灾祸,而且可以内外百病悉皆不生,却病延年。寿世保元也说:积善有功,常存阴德,可以延年。性善之人,喜欢帮助别人,并从中获得乐趣。古人说厚德载物,就是这个意思。多做好事,本身就是幸福。这叫外功内果。即利人利物的好事,会给自己带来精神上的愉快,有利于身心健康。

 

忍 让

    忍让,主要是忍怒。凡事能忍的切不可轻易发怒,即使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必须适可而止。在矛盾激化时,要冷静,不要火上加油,省一句口,免一时恼。枟老老恒言枠中说,遇到急事,即使你再急躁,也是无济于事的,应当以处之,百事自然就理,血气既不妄动,神色亦觉平和,可以养生兼养性。

 

仁 礼

    仁礼,是古人养德的最高境界。讲究仁礼的人,有高度的道德修养和宽阔的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胸中怀有浩然之气。这样,就能抵御一切邪恶的侵袭、名利色欲的诱惑,使心正而身安。

 

【贴心提示】

    养生重养德是传统的养生理论,它要求您在平时除了注意营养平衡和锻炼身体外,还要为社会、他人多做好事,多做善事。养德既能促进身体健康,又能促进公益精神,对社会、对个人都有好处。

 

【语录链接】

有德则乐,乐则能久。

     ———俗 语

养生必先养德,大德必得其寿。

 ———医学谚语

仁可长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

     ———吕 坤

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不悉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生之大径也。

     ———孙思邈

 10.笑口常开,健康常在

 ———医学谚语

    我国长寿保健谚语中有说说笑笑,通通七窍笑口常开,青春常在的说法。现代医学临床实践证明,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

 

笑的养生秘诀

    医学专家认为,笑是提肛缩肾之法,人在笑时,全身会产生一股向腹脐部紧缩的作用力。每天坚持笑几次,可以加强肛周肌肉收缩,促进血液循环,防止静脉淤血,对脱肛、痔疮、便秘等有治疗作用。经常进行有规律的笑运动,能锻炼腹部肌肉,使盆腔富有弹性,故笑有强身之效。人在笑时,能使交感神经兴奋,使心率加快,能增强心肌收缩,使全身气血通畅,促进新陈代谢。笑能使肺部扩张,增加吸氧量,净化血液,排除毒素;笑能使脑神经兴奋,忘掉病苦。因此,笑是长寿灵药,是健康良方。

 

笑的适度要求

    笑是有条件的,而且要掌握适度。中医认为过喜伤心,兴奋过度会笑死人。抛弃私心杂念是笑的前提,即知足常乐助人为乐。同时,有些病情不宜大笑,如高血压病人大笑时头部血管会扩张充血,血压上升,有发生脑血管破裂的危险。刚做完手术的病人,大笑时会绷紧伤口,影响愈合。

 

【贴心提示】

    笑也是一种特殊的名片。笑能折射出一个人的文化涵养、心理素质、精神境界和道德品质。您经常付出微笑,不但不会有任何损失,而且能换来众多的朋友和欢乐;而经常享受别人的笑,会改变您的心境、您的情趣、您的生活。笑已经成了人们珍贵的一大享受,只要人人都能互送甜美的笑,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充满欢乐、友爱和阳光。

 

【语录链接】

笑口常开,祛病消灾。

 ———谚 语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谚 语

枕上愁烦多发病,床上欢笑胜寻医。

 ———白居易

一笑解千愁。

 ———谚 语

 

11.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上说:静则神藏,躁则消亡。这是说,心情安静、心平气和,则精神收藏,精力充沛。相反,心烦浮躁、情绪不安、焦虑紧张,则精气就会消耗,甚至最后耗竭消亡。黄帝内经从医学的角度提出了静神防病的思想,如在其黄帝内经·素问里说: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清净,一般是指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因神气清净而无杂念,可使真气内存,达到心神平安的目的。

 

抑目静耳

    眼耳为人体五官之一,是接受外界刺激的主要器官,其功能受着人的精神主宰和调节。目清耳静则是说神气内守而心不劳,若目驰耳躁,则神气烦劳而心忧不宁。老子曾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此即是说乱视杂听,则会使耳目过用不清,而耗伤神气。枟老老恒言?燕居枠说:心者,神之舍;目者,神之牖。目之所致,心亦至焉。说明了目视累心动神及静神必先抑目的道理,当然,目不可以不视,耳不可能无听,关键在于不要为了满足私欲而乱视妄听,使神气不宁。

 

凝神敛思

   医钞类编里说:养心则神凝,神凝则气聚,气聚则形全。若日逐攘扰烦,神不守舍,则易于衰老。当然,这种凝神敛思、保持清静的养生方法,并不是无知无欲、无理想、无抱负,不是人为地过于压抑思想和毫无精神寄托的闲散空虚,因而它与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懒汉思想绝不相同。从养生学角度而言,神贵凝而恶乱,思贵敛而恶散。凝神敛思是保持思想清静的良方,反之,正如孙思邈在枟千金要方?道林养性枠里所云: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

 

多练静功

    静功是气功的一种,包括练意和练气两方面的内容,相当于古代的静坐、吐纳、调息、服气等方法。其中的调心,即是调理精神状态,以达到促进神气入静的作用。故黄帝内经中说: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这里的神气内收,即是静功的结果。养生四要也说:人之养生,曰打坐,曰调息,正是主静功夫。但要打坐调息时,便思要不使其心妄动,妄动则打坐调息都只是搬弄,如何成得事。可见,静功是以静神和调气为主要目的的一种锻炼方法,而静神又是气功锻炼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常练静功有清静神气的作用。

 

【贴心提示】

    静则神藏,躁则消亡。枟黄帝内经枠所强调的修养原则及其静养心神的调摄方法,不仅具有心理卫生保健的防病治病效应,而且还具有显著的养生强壮、延缓衰老的作用。譬如对于工作繁忙,精神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的人来说,忙中偷闲,静坐或闭目养神片刻,颇能消除疲劳,重新振作精神。而对于心胸偏狭,善猜疑嫉妒,或思想烦闷,郁抑寡欢的人,

则能经常反思内省,加强恬静虚无的思想修养,守神静养,日久也有清心涤虑、舒畅胸怀的作用。

 

【语录链接】

静者寿,躁者夭。

  ———医学谚语

静则健脑,静则生慧。

  ———医学谚语

  12.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精神内守,就是说精神不要外泄,精气和神气留在体内,不要外泄。这样的话什么病都没有了,也就是病安从来

 

不时御神

    黄帝内经在谈到人如何衰老时,明确指出: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这里的半百而衰,即是过早衰老,而引起衰老的关键原因就在于不时御神。御,驾御、控制的意思。时,善也,不时御神,即是指不善于控制自己的精神。为贪图一时的快乐,违背生活规律而取乐,则有害于身心健康,促使人体过早衰老。

    精神耗散,不能守持于内之所以引起衰老,原因是在于神者,气血也,意思是气血是神的物质基础,大量、过分地耗散精神,可以使气血损耗,从而产生衰老。事实证明,一个经常大哭大闹、喜笑过度的人,是不会长寿的。有道德修养的人,必须时时、事事做到控制自己的精神,冷静、客观地处理各种事物。对于任何重大变故和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都要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达观的处世态度,顺应事物的自身规律去解决问题。安

者,对外界各种事物的刺激顺其自然而适应;和者,对外界事物的反应要顺之而去,千万不要为各种琐事伤透了脑筋、费尽了心机、挖空了心思,这点对于老年人尤为重要,不妨难得糊涂一点。

 

高下不相慕

    这也是枟黄帝内经枠里一句重要养生格言,意思是人们社会地位有高有低,但都不要相互倾慕而各安于本位。但在现实生活中,要真正做到高下不相慕是非常困难的。现代研究表明,自己的内心处于嫉妒时,体内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如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血压升高,血清素的活性水平降低,因而引起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大脑机能失调,抗病能力下降等。消除的根本方法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加强思想意识修养,把羡慕的心情变成追赶的行动,对感情进行良性控制。

 

少私寡欲

    少私,是指减少私心杂念;寡欲,是降低对名利和物质的嗜欲,此即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黄帝内经中亦主张恬淡虚无志闲而少欲红炉点雪》则强调说:“若能清心寡欲,久久行之,百病不生。”事实证明,只有少私寡欲,精神才能守持于内。很难想象,一个私心太重、嗜欲不止的人,他的精神能够安静下来?枟太上老君养生诀枠里说:“且夫善摄生者,要先除六害,然后可以保性命延驻百年。何者是也?一者薄名利,二者禁声色,三者廉货财,四者损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忌。六害不除,万物纠心,神岂能内守?”

 

【贴心提示】

    自古以来,不少人为了高官厚禄互相残杀,还有一些人,不但嫉妒比自己地位高的人,甚至连别人的才华、品德、名声、成就、相貌等高于自己时,都觉得不舒服。这种人常常可以产生一种“无名火”,使心境抑郁,情绪烦躁,这些都是生病、短寿的根源。因此,为了使自己少生病,就必须做到“精神内守”。

 

【语录链接】

 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3.酒多伤身,气大伤人

 ———医学谚语

酒是含有多种化学成分的混合物,酒精是其主要成分,除此之外,还有水和众多的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可分为酸、酯、醛、醇等类型。酒精无需经过消化系统而可被肠胃直接吸收。酒进入肠胃后,进入血管,饮酒后几分钟,迅速扩散到人体的全身。酒首先被血液带到肝脏,在肝脏过滤后,到达心脏,再到肺,从肺又返回到心脏,然后通过主动脉到静脉,再到达大脑和高级神经中枢。因此,酒精对人的大脑和神经中枢影响最大。

 

酒的正确饮用

   人类最初的饮酒行为虽然还不能够称之为饮酒养生,但却与养生保健、防病治病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认为,最初的酒是人类采集的野生水果在剩余的时候,得到适宜条件,自然发酵而成。由于许多野生水果是具有药用价值的,所以最初的酒可以称得上是天然的药酒,它自然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保护和促进作用。

    从古至今关于饮酒的害利之所以有较多的争议,问题的关键在于饮量的多少。酒,少饮有益,多饮有害。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协作研究指出:男性安全饮酒的限度是每天不超过20克酒精,女性每天不超过10克酒精。同时,酒不可夜饮,因为夜气收敛,一方面所饮之酒不能发散,热壅于里,有伤心伤目之弊;另一方面酒本为发散走窜之物,又扰乱夜间人气的收敛和平静,伤人之和。此外,从季节温度高低而论,冬季严寒,宜于饮酒,以温阳

散寒。根据中医理论,饮酒养生较适宜于年老者、气血运行迟缓者、阳气不振者,以及体内有寒气、有痹阻、有淤滞者。这是就单纯的酒而言,不是指药酒。药酒随所用药物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性能,用补者有补血、滋阴、温阳、益气的不同,用攻者有化痰、燥湿、理气、行血、消积等区别,因而不可一概用之。体虚者用补酒,血脉不通者则用行气活血通络的药酒;有寒者用酒宜温,而有热者用酒宜清。有意行药酒养生者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作选择。

 

制怒的正确做法

古人说:七情之发,唯怒骂剧,凡人都有七情六欲,发脾气动怒是人类情感的正常宣泄。俄国一项研究发现,常发火骂人会影响人的性功能,把人变得不男不女。中医认为,整天发火的人,五行失调,阴阳难诣,寝食难安,伤肝伤脾,招病折寿。

作为凡夫俗子,我们偶然动点火气,虽不免有些不雅,但也无伤大体。古贤言,气血之怒不可有,理义之怒不可无。面对不仁不义、昧良心、逆天道、邪恶丑陋的勾当,若见而不闻,无动于衷,不理直气壮去据理力争,动理义之怒,那不是懦弱痴愚就是麻木不仁。该怒当怒,只是气大伤人,即使是理气之怒,也不能怒不可遏,一怒到底,得理不让人。因此,我们只要放下心中自我设定的框架和妄念,以平常、包容的心态冷静地去对待每一个得失、荣辱,什么气也冒不出,什么火也烧不起,正如黄龙悟新禅师所言之安禅不必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

 

【贴心提示】

    婚筵寿宴,朋友欢聚,喝一两杯酒,增加宴会气氛,未尝不可,但切勿过量。下面介绍几种简便易行的解酒方法。

    第一,用鲜藕250克,洗净捣烂挤汁,服用后即可解除酒醉的症状。

    第二,白醋1小杯,酒醉后服用即可解除酒醉的症状。

    第三,冷盐开水1碗,给醉酒的人服用也可解酒。

 

【语录链接】

人不善饮酒,唯喜饮之多;人或善饮酒,难喜饮之和。饮多成酩酊,酩酊身遂疴;饮和成醺酣,醺酣颜遂酡。

       ———邵 雍

人知戒早饮,而不知夜饮更甚。既醉且饱,睡而就枕,热痈伤心伤目。夜气收敛,酒以发之,乱其清明,劳其脾胃,停湿生疮,动火助欲,因而致病者多矣。

 ———本草纲目

酒不解真愁,药不治假病。

       ———谚 语

烟伤肺,酒伤肝。

       ———谚 语

 

14.善养生者,先寝食,后医药

   ———黄凯钧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资料,影响人类健康的众多因素中,第一位的是遗传因素,占15%,第二位的是膳食营养因素,占13%。营养不仅可以影响人的行为和感受,还会影响人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古籍枟本草求真枠中也有精辟论述:食物入口,合则脏腑有益,且可祛病卫生;不合,即增病促死。中医素有调理脾胃,以治百病之说,所以饮食适时、适量,劳逸适度,讲究卫生,精神愉快,正气内守,才能保持健康。

 

科学配餐

    人在一生中,通过一日三餐把近百吨的水、粮食、蔬菜、水果,肉、禽、蛋、奶等食物一口一口地吃下去,由婴儿长大成人,塑造了自己的身体与健康,一个人一年的饮食量达1吨之多。一日三餐的科学分配要根据生理状况和工作需要决定。如果按食量分配,每个人一天吃500克主食的话,早晚应各吃150克、中午200克,即采用33的三餐分配比例比较合适,就是我们常说的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少。科学配餐有以下五项原则。

(1)营养平衡:确保膳食构成的食物结构合理,各种食物所含营养素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适当,保持营养平衡。三大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的百分比应分别是10%~15%,20%~30%,60%~65%。

(2)热量匹配:一日三餐的能量比例应与工作强度相匹配,避免早餐过少,晚餐过多的弊病。热量分配以早餐占全日总能量的25%~30%,午餐占40%,晚餐占30%~35%较为适宜。

(3)脂肪搭配:保证富含优质蛋白质和脂肪的食物的供给量。蛋白质除部分由粮食提供外,总量的1/3~1/2必须由大豆、肉类、蛋类供给。除植物油和食物本身所含的脂肪外,还应搭配部分动物脂肪,即通过食物中适量搭配肉类来解决。

(4)蔬果搭配:蔬菜水果的供给量每人每天需800克左右,其中4/5为蔬菜,1/5为水果。蔬菜中最好有一半是绿色或有色的叶菜,品种应当多样化,不仅包括根、茎、叶、花、果类蔬菜,还要搭配豆类蔬菜、菌类和藻类。

 

四季用膳

    传统膳食强调辨证用膳,就是指膳食应结合四时气候、环境等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在养生防病中食物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四季气候存在春温、夏热、暑湿且盛、秋凉而燥以及冬寒的特点,而人的生理、病理过程又易受外界气候变化的影响,所以要注意使食物的选择与之相适应。

(1)在阳气生发的春季,特别是少雪、温盛、气候异常时,饮食则应清淡,不宜过食油腻、烹煎、动火之物,并应选食鸭梨、荸荠、桔子、甘蔗等果品为辅助,常食绿豆汤、绿豆芽等,取其清淡、甘凉之性,以免积热在里。

(2)夏季暑热兼湿,肤腠开泄,出汗亦多,人常贪食生冷,寒凉之物太过则易伤脾胃。因此炎暑之季,宜食甘寒、利湿清暑、少油之品,如西瓜、冬瓜、白兰瓜等,常饮绿豆汤,并以竹叶、石膏、酸梅、冰糖煎水代茶饮,取其清热、解暑利湿、养阴益气之功。盛夏季节,平素为阳虚体质,常服人参、鹿茸、附子等温补之品的人,也应减少服用或暂停。

(3)秋季燥盛,应配以桑叶、菊花、芦根等辛凉、生津润燥之物。由于各地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惯存在差异,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饮食,所以也是需要加以考虑的因素。

(4)冬季是人体阳气潜藏的时候,一方面为来年的春生夏长做好准备,另一方面要有足够的能量来维持冬季热能的更多支出,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冬季膳食的营养特点应该是:增加热量,保证充足的热能。根据产热营养素的适宜比例,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以分别占13%~15%、25%~35%和60%~70%为宜,即是说蛋白质供应量可限制在常温下的需要量水平,而热量的增加部分,应以提高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供应量来保证。摄入足够的动物性食品和大豆,以保证优质蛋白质的供应;适当增加油脂,其中植物油最好达到一半以上,保证蔬菜、水果和奶类供给充足;无机盐类供应量,可保持常温下需要量。若能达到上述要求,人们则可抵抗冬季的寒冷,基本保证身体的健康。一般来说,冬季宜食的食物有羊肉、狗肉、鹅肉、鸭肉、核桃、栗子、白薯、萝卜等。

 

【贴心提示】

    饮食是首选的身体保健方式,中华民族传统饮食从整体来看,是在素食的基础上,讲究荤素搭配,平衡膳食。就是在日常饮食上尽可能注意多样化,讲究荤素食、主副食的合理搭配。同时,经常吃红薯、紫菜、羊肉、苹果、栗子、花生、洋葱等,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

 

【语录链接】

谷肉果菜,食养尽之。

     ———医学谚语

药以去之,食以随之。

 ———黄帝内经

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

         ———孙思邈

 15.老人吃粥,多寿多福

  ———医学谚语

    老人吃粥,多寿多福这话听起来,似乎很平淡,实际上有一定科学道理。通过历代医家临床实践证明,老年人在日常三餐中,如能科学、合理地选吃一些滋补强壮的药粥,能够起到增强体质、抗病疾病、益寿延年的效果。

 

不同体质的药粥配方

    药粥实际上是药物和食物的结合,药物与米谷配伍,同煮为粥,相须相使,起到协同作用,收到药物和谷物的双重效应,其补养之力更大。如老人夏天吃些白扁豆,对肠胃颇有益处,因为白扁豆可健脾益气,解暑化湿,若配合粳米煮粥,则更增强健脾养胃的功能。药粥的养生长寿作用十分明显。

    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多种器官功能逐渐减退,若及时选用一定的滋补药粥,可以延缓脏器的衰老,控制老化速度,达到摄生自养、延年益寿的目的。如肝气虚者,可选枸杞子粥以补肝;心气不足者,可用桂圆肉粥以养心;脾气虚者,可食红枣粥健脾胃;肾气亏损者可吃核桃肉粥以壮肾;肺阴虚者,可选百合粥以润肺等。药粥还适用于老年慢性病的调理,如患慢性腹泻的老人,可常吃些山药粥、薏苡仁粥;若老人肾虚腰痛又兼有脾虚腹泻时,则可食用山药栗子粥,因山药健脾,栗子补肾,两者煮粥,可取健脾补肾、和胃理肠之效,既治腰痛,又止腹泻。

 

疾病初愈的食粥原则

    医宗金鉴中说:新愈之后,藏腑气血皆不足,营卫未通,肠胃未和,唯宜白粥静养。指出病后康复,首先应从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着手,从不妨碍中焦运化的角度出发,必须要由少而多,由清淡而滋补,逐渐进行调整,先进清粥汤,次进浓粥汤,次进糜粥,亦须少与之,切勿任意过食也,至于酒肉,尤当禁忌。疾病初愈,身体相对较弱,特别是急性热病初愈的时候,如适当给予相宜的饮食进行调养,就能使身体早日恢复健康。如饮食不当,或余邪尚未完全肃清之前,任意进食肥厚之品或与身体不相适应的食品,则所得的结果,很可能是进一步损害身体,并诱使其旧病复发。

 

【贴心提示】

    食粥可以补益胃气,保护脾胃,白粥中不管是粳米或糯米,均有极好的滋养脾胃之功。其制作简易,便于服用。对高热病后口渴舌干的病人,可配合吃些葛根粉粥、麦门冬粥;若急性热病后便秘者,因津枯肠燥者,当用芝麻粥、柏子仁粥。

 

【语录链接】

粳米粥为资生化育神丹,糯米粥为温养胃气妙品。

 ———谚 语

粳米甘平,宜煮粥食。粥饭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贫人患虚证,以浓米汤代参汤,每收奇效。

 ———王士雄

 

 16.食不在补,适口为珍

  ———医学谚语

    饮食是供给机体营养物质的源泉,是维持生命活动及存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但饮食时也需要遵循适口为度。

 

节食的好处

    我国历代养生学家都十分重视节食,主张食少黄帝内经·素问·脏器法时论说:谷肉果菜,食养足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枟黄帝内经?素问?痹论枠指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博物志说:所食逾少,心开逾益;所食逾多,心开逾塞,年逾损焉。枟老老恒言枠也说:凡食总以少为有益,脾易磨运,乃化精液,否则极易之物,多食反致受伤,故曰少食以安脾也。明代敷英枟东谷赘言枠总结食多的害处说:多食之人有五患,一者大便数,二者小便数,三者扰睡眠,四者身重不堪修养,五者多患食不消化。

 

食多的危害

    食多的害处的确很多,除增加肠胃负担引起消化系统疾病外,营养过剩,体肥超重,还可导致多种疾病。一个人如果摄入的能量超过消耗的能量时,便会造成体内能量过剩,多余的能量就会转变为脂肪,堆积在腹部、心脏等脏器和血管壁上,使身体肥胖,气血流通郁滞,减弱心脏功能,诱发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还可使胰岛素分泌减少,产生糖尿病。暴饮暴食可引起胰腺大量分泌胰液,造成胰管内压力增高,如同时饮酒,会使胃及十二指肠黏膜充血,十二指肠乳头水肿,胆道口痉挛,发生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甚至猝死。因此,适当地节制饮食,对养生十分必要。所以古代养生家认为:谷气胜元气,其人肥而不寿;元气胜谷气,其人瘦而寿。养生之术,常使谷气少,则病不生矣。

【贴心提示】

    在饭后或吃饭的同时,适当吃点水果或其他帮助消化的干果,也不会影响您的身体健康,但要讲究时间,以不影响正餐食欲为准,一般同正餐一起吃或饭后吃为好。

 

【语录链接】

食不过饱,饮不过量。

  ———谚 语

吃饭吃半饱,无病活到老。

  ———谚 语

若要身体好,吃饭莫太饱。

  ———谚 语

吃饭不要过饱,喝茶不要过浓。

  ———谚 语

17.胃不和则卧不安

 ———枟黄帝内经?素问?逆调论篇枠

    人在吃饭后,消化功能增强,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相应交感神经活动水平降低,就可以入睡。但如过饱或过饥时,从胃肠道发出的冲动兴奋了脑干网状结构,进而兴奋大脑皮层,就难以入睡。那么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怎样的呢?

 

有效的睡姿

    现代医学证明,食物的选择和睡眠联系密切。睡前如果吃了辛辣食物,如辣椒、大蒜、洋葱等,可能让胃部产生灼热感及消化不良,进而干扰睡眠。此时减少胃部刺激的简单方法,就是以左侧卧的姿势入睡。左侧卧可使胃部处于较低的位置,让胃酸不致回流食道,从而减少刺激的感觉。

 

正确的饮食

    为了晚上可以睡得好,睡前应该尽量少食用豆类、洋葱、芋头、面包、碳酸饮料等产气的食物。油腻的食物如鸡鸭鱼肉等,如果摄入过多,也会延长胃内停留时间,使神经中枢处于工作状态,不利于睡眠,睡前也要少吃。同时,减少盐分的摄取对睡眠也非常重要,因为高盐食物会使血压上升、情绪紧张,易对睡眠产生负面影响。

 

三餐的分配

    一日三餐食量的分配比例也应该多加注意,每餐既不宜过饱,又不能过于饥饿。三餐食量的分配因人而异,如果每晚11点左右睡觉,早、中、晚三餐在量上的比例应为33;如果晚上9~10点睡觉,三餐的比例应为42。这样,既能保证活动时能量的供给,又能在睡眠中让肠胃得到休息。

另外,吃晚餐的时间是否合理安排,也关系到睡眠质量。一般认为,晚饭最好在睡前4小时左右进食。

 

【贴心提示】

    一些人为了追求形体优美,不适当地节食,或服用减肥茶、减肥药,做减肥操,结果虽然体重减少却使失眠加重。在现代社会中,失眠与半饥饿的减肥节食关系十分密切。过饱、饥饿、不适当的减肥节食都可能影响睡眠,导致失眠。因此,为了能够睡得更好,请不要随便节食。

 

【语录链接】

宁肯在锅里存放,不要把肚皮吃胀。

       ———谚 语

腹满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8.四季脾旺不受邪

   ———张仲景

    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俗有治病不愈,当寻脾胃之说。脾胃功能旺盛是机体健康的保证,胃气不足元气必虚。实验证明,脾气虚衰的病人常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和机体免疫功能失调等症。中医学认为,对若干疑难病和慢性病症,若久治不愈,均可先从调理脾胃入手。

 

醒 脾

    此为用饮食疗法达到健脾开胃之目的。可用生蒜泥、糖醋少许,饭前食。也可用山楂条20克,生姜丝5克,拌食。还可用香菜100克,海蛰丝50克,食盐糖醋少许,拌食。

 

健 脾

    靠适当运动来帮助脾气活动,增强其运化功能。青年人可用仰卧起坐功,在每天起床和入睡前做20~40次。老年人则宜用摩腹功。即仰卧于床,以脐为中心,顺时针用手掌旋转按摩约20次。同时,散步亦能养脾健胃,可使食欲增加,气血畅通。

 

温 脾

    因食生冷过多,容易寒积脾胃,影响日后的消化功能。此时可用较厚的纱布袋,内装炒热的食盐100克,置于脐上三横指处,有温中散寒止痛之功。此法还可止吐泻。

 

助 脾

    即运用音乐来改善脾胃功能。音乐养身古已有之,并有宫音为脾之音之说,常用宫音的亢奋效果来治疗过思伤脾。音乐使人心情舒畅,胃肠蠕动,消化酶增多,使脾胃功能增强。早餐前可听一曲激昂的交响乐,中餐可听听民乐,晚餐时则宜听轻音乐。

 

【贴心提示】

    医学证明,脾胃健康的人能够活得很久,建议您一年四季都要注意养脾,但重点应放在夏天,因民谚有云长夏养脾

 

【语录链接】

养脾者,养气也;养气者,养生之要也。

        ———中医谚语

治病不愈,脾胃有疾。

        ———医学谚语

脾为阴中之至阴,五脏六腑之本也。

  ———金匮真言论

心受邪则脉盛,肺受邪则皮热,脾受邪则腹胀,肾受邪则前后不通,肝受邪则闷瞀。

  ———玉机真藏论

 

 

19.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说: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其说的是人体阴液的来源,要靠五味的滋养。五味滋养人体的时候,并不是在全身均匀分布,而是有所侧重,不同的滋味偏爱不同的脏腑。

 

    中医讲酸生肝。酸味食物有增强消化功能和保护肝脏的作用,常吃不仅可以助消化,杀灭胃肠道内的病菌,还有防感冒、降血压、软化血管之功效。以酸味为主的西红柿、山楂、橙子,均富含维生素C,可防癌、抗衰老,防治动脉硬化。

 

    中医认为,甜入脾。食甜味可补养气血,补充热量,解除疲劳,调胃解毒。但糖尿病、肥胖病、心血管病等患者宜少食。

 

    古有良药苦口之说。中医认为苦生心苦味入心。苦味具有除湿和利尿的作用。如苦瓜,常吃能治疗水肿病。

 

    中医认为,辣入肺。有发汗、理气之功效。人们常吃的葱、蒜、姜、辣椒、胡椒,均是以辣为主的食物,这些食物中所含的辣素既能保护血管,又可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经常食用,可预防风寒感冒。但患有痔疮便秘、神经衰弱者不宜食用。

    为五味之冠,百吃不厌。中医认为咸入肾,有调节人体细胞和血液渗透、保持正常代谢的功效。呕吐、腹泻、大汗之后宜喝适量淡盐水,以保持正常代谢。

    阴精发生的根本在于五味,但是藏阴精的五藏,又会因五味而受伤。所以过食酸味,会使肝气溢盛,脾气容易衰弱;过食甜味,会使心气烦闷,胸腹胀满,肌肤色黑,肾气失衡;过食苦味,脾气不得濡润,胃气于是迟滞;过食辣味,筋脉活动受阻,弛伸而不屈曲,精气与心神也被损伤;过食咸味,会使腰脊受损,肾气劳伤,肌肉萎短,心气抑郁。因此谨慎地调和五味,就会使骨骼正直,筋脉柔和,气血流畅,腠理固密,这样才能骨气精健。

 

【贴心提示】

    民以食为天,饮食五味乃人体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其与人类的休养生息繁衍密切相关,在生活之中扮演着独特的重要角色。人们的口味千差万别,酸、甜、苦、辣、咸,各不相同。从养生的角度来说,各种味道都应该均衡进食。

【语录链接】

所谓阴者,五神藏出;宫者,五神之舍也。言五藏所生,本资于五

味,五味宣化,各凑于本宫,虽因五味以损,正为好而过节,乃见伤也。

 ———王 冰

凡五味之性,各有所入,若味有偏用,则气有偏痫,偏用即久,其气必增,此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则脏有偏胜,则必有偏绝矣,此致夭之由也。

 ———张介宾

 20.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

 ———医学谚语

    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这是因为寒冬季节,坚持室外锻炼,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增强中枢神经系统体温调节功能,使身体与寒冷的气候环境取得平衡,适应寒冷的刺激,有效地改善机体抗寒能力。所以坚持冬练的人,很少患贫血、感冒、扁桃体炎、气管炎和肺炎等疾病。

 

锻炼前做好准备

    冬季是一年中的闭藏季节,人体的新陈代谢水平相对缓慢,所以运动锻炼中要注意精神内守。冬日锻炼前,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活动。因为这时气温低,体表血管遇冷收缩,血流缓慢,肌肉的黏滞性增高,韧带的弹性和关节的灵活性降低,极易发生运动损伤。准备活动可采用慢跑、擦面、浴鼻、拍打全身肌肉活动胳臂和下蹲等尤其是冬泳下水前一定要有充分的预备活动,通过慢跑、全身按摩等方法,调动机体各部分的机能活动,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反应能力。

 

运动量逐渐增加

    锻炼时运动量应由小到大,逐渐增加,尤其是跑步,不宜骤然间剧烈长跑,必须有一段时间小跑,活动肢体和关节,待机体适应后再加大运动量。通过锻炼,感到全身有劲,轻松舒畅,精神旺盛,体力和脑力功能增强,食欲、睡眠良好,说明这段时间运动是恰当的。倘若感到身体软弱无力,提不起精神,疲乏不堪,食欲减退,厌恶锻炼,就要注意减少运动量,或改用另一种运动锻炼方式。

 

运动中正确换气

    运动换气宜采取鼻吸口呼。因为鼻腔黏膜的灰尘和细菌,对呼吸道起保护作用。随着运动量的增大,只靠鼻吸气感到憋气时,可用口帮助吸气,口宜半张,舌头卷起,抵住上腭,让空气从牙缝中出入。

 

运动中环境要求

    对于坚持冬季长跑的人,要特别注意冰雪,防止滑倒。遇冰封雪飘大雾天气,可在室内、凉台或屋檐下原地跑步,既能收到养生效果,又能避免意外。这一办法同样适用于身居闹市,无活动场地的人采用。此外,大风、大雾、大寒、冷高压的早晨,低层空气多受污染,在露天下锻炼都是不适宜的。

    冬季运动锻炼,还应注意保暖防冻。晨起室外气温低,宜多穿衣,待做好预备活动,身体暖和,再脱去厚重的衣裤进行锻炼。锻炼完以后则要及时穿好衣裤,注意保温,尤其是冬泳后,应立即用柔软、干燥的浴巾迅速擦干全身,擦红皮肤,穿衣保暖,避免寒邪入侵。

 

运动的最佳时间

    冬季3个月,宜早睡晚起,必待日光,所以锻炼最好是在日出后。但由于工作时间限制,人们不可能都等到早晨七八点钟日出后,可在六七点钟进行,但不宜在森林中锻炼,因为此时的森林中还在大量散发二氧化碳。冬泳最好选在午饭后一小时进行,因为此时气温较高、湿度低,能使冬泳的人体温散失慢些,坚持锻炼的时间长些。

 

【贴心提示】

    冬季锻炼一定要注意掌握一个,不能透支身体的能量。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现状,有选择地进行慢跑、散步、练气功、打太极拳、习剑等适宜冬季锻炼的项目。

 

【语录链接】

若要健,天天练。

  ———谚 语

懒惰催人老,锻炼可延年。

  ———谚 语

冬炼三九,夏炼三伏。

  ———谚 语

 

21.调经莫先于养血,养血莫先于调气

 ———程文囿

    气与血是构成人体生命、生理活动的基本物质。女人的月经主要成分是血,但血与气息息相关,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府。由于女性的生理特点,月经时血液会有一定量的消耗和流失,加之经期情绪、心理的变化,身体中的雌激素分泌降低,月经失调紊乱也就时常发生。随之而来使肤色暗淡,眼圈发黑,还有满脸的痘痘,花容失色,令人苦恼。那么,女性究竟该怎样补血呢?专家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精神愉快

    乐观处世、笑对生活、精神愉快,才能让各器官组织的生理功能发挥到最佳状态,提高骨髓的造血能力。

 

生活规律

    保持生活规律性,按时作息,做到起居有常,三餐有时,食量有度,工作有节奏,有劳有逸,睡眠充足,不过度消耗精力,这才能有利于养血、健身。

 

平衡饮食

    常吃养血并富含铁、蛋白质、铜、叶酸、维生素B 12 等造血原料的食物,诸如动物血、肝、瘦肉、牛奶、木耳、鱼虾、蛋黄、贝类、各种水果、蔬菜等,并远离烟酒,忌饮浓茶,禁吸毒品。同时,还要注意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和不同的时期选择不同的食物。

(1)月经期:此时女性对蛋白质、脂肪、糖、铁、维生素、无机盐的需求量大,注意补充铁、钙等,宜多食鸡蛋、瘦肉、动物肝脏、红枣、淮山药、扁豆、蔬菜、坚果、骨类、鱼虾等,避免全脂牛奶、肥肉、高脂肪食物。

(2)孕哺期:要避免两个极端,或是营养不良,或是营养过剩而导致肥胖。孕期女性多食,就要多运动,减少快餐及精制食品,多吃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物,加食牛奶、豆制品、蛋、鲫鱼、鸭、虾、肝、瘦肉、大枣、干果、硬果等。不能多吃龙眼肉,忌用花椒、茴香、桂皮、辣椒、大蒜等热性调味料,忌喝各种酒。产后要增加蛋类、肉类、鱼类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以利促进乳汁分泌。

(3)中年期:中年是女性最具成熟风韵的年龄阶段。此期应少吃含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多运动,坚持选择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糖类的食物。

(4)更年期:要补充优质的蛋白质、维生素和必需的微量元素,注意用龙眼、红枣、糯米、红豆、莲子制品做补食进餐。若出现浮肿现象,要尽量限制主食的摄入,适量饮用绿茶,利于消肿降压。更年期发胖者,要选食菠菜、瘦肉、茄子、鱼虾、豆类、植物油。

(5)老年期:进食宜七分饱,少吃多餐,烹调宜多用蒸、熬、煮等方法。

 

运动锻炼

    休闲时要常到室外进行运动锻炼,可慢跑、做健美操、打球、游泳、爬山、到绿化区散步、跳舞等,接受大自然恩赐的空气浴、日光浴、水浴、森林浴,这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新陈代谢,增强骨髓的造血功能。

 

经络调养

    经常做头部、面部、脚部保健按摩消散淤血,并坚持艾灸关元、气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对延缓衰老有一定作用。

 

【贴心提示】

    中医认为,劳累和思虑虽然无形但却更加伤身,所以,在这里要提醒您,如果您不幸患有血虚症,一定要避免过度劳累和过度思虑。另外,也不要过度减肥,减肥的本质是消耗大于摄入,无论运动、吃药、节食,体重都不可下降太快,否则就可能使病情加剧。

 

【语录链接】

生命以气血流通为贵。

           ———谚 语

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

           ———谚 语

妇女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

 ———黄帝内经·灵枢·五音五味篇

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故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

     ———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

 

 22.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

  ———黄帝内经

    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高,是指空气清新、气候寒冷的高山地区。下,是指平原地区。因为高者气寒,植物生长缓慢,生长期长,寿命也就长。而下者气热,植物生长较快,寿命就相应短促。

 

低温养生的特点

    低温养生是东方养生的一大特色。按中医理论,阴虚的人最需要低温养生。因为阴虚的人怕热,常常表现为五心发热,低温养生可以使人体体温降低,阴经得以涵养,所以低温有助于养阴。还有,低温养生适合脑力工作者。大脑最怕热,冬天的夜晚阴气重、温度低,这种偏低温状态最有利于大脑工作。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在烦热的夏天工作效率不高的原因。

 

低温养生的饮食

    秋冬季节阴长阳消,养阴的效果最佳。冬天室温一般不超过24,要多吃养阴之品,包括水生植物如水稻、藕等,越冬植物如大白菜、萝卜,背阴处生的植物如冬菇、蘑菇,冬季成熟的食物如冬梨、冬枣等。此外,冬天还应多喝井水、地下水,吃体温偏低的动物如水鸭和鱼等养阴。

 

【贴心提示】

    您看了这条语录,不要以为自己住在平原地区就难以长寿,也不要以为自己住在高寒地区就可以活千秋万代。事实上,这句话在古代可以算是一句屡试不爽的真理,但在科技水平空前发达的今天,就显现出它的局限性了。因为今天的人们可以通过科技手段调整所住地区的温度,也可以通过养生等方法提高身体素质;而不懂养生之道,肆意浪费身体资源的人即使是生活在高寒地带也同样不会长寿。

 

【语录链接】

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

 ———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

天寒易寿,燥热伤身。

       ———谚 语

一州之气,生化寿夭不同,其故何也?……高下之理,地势使然也。崇高则阴气治之,污下则阳气治之,阳胜者先天,阴胜者后天,此地理之常,生化之道也。

 ———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yuan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0)
热门评论
商务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