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精气———气聚则塞,气散则通
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
———《黄帝内经·灵枢·决气》
1.人始生,先成精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
精是胚胎形成和发育的物质基础,人出生后,有赖于精的充养,才能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其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四方面:一是繁衍生殖,二是生长发育,三是生髓化血,四是濡润脏腑。
研究发现,精液中的主要成分有优质蛋白质、精氨酸、维生素类、微量元素等。所以,调补精子要依次而进补。
进食优蛋白
优质蛋白质是形成精液的主要原材料。富含蛋白质的食品有瘦肉、猪脊髓、狗肉、牛羊肉、鸡鸭、蛋类、鱼虾、豆制品等。精氨酸是产生精子的必要成分,缺乏时可以发生少精症。富含精氨酸的食物有鳝鱼、黑鱼、海参、蹄筋、豆制品、瘦肉等。
补充维生素
维生素类有为精子提供原料、促进精子生成、保持性器官不受侵害等作用。其中维生素E与生殖系统关系最为密切,具有防止性器官老化,使空虚的输精小管再生,以及增强精子活力的多种作用。含维生素E食品多在加工中被破坏,故可服其制剂,如维生素E胶丸等。其他维生素富含于大众蔬菜之中。
增加锌元素
人的睾丸、前列腺、精液本身都含有很高浓度的锌,锌的长期摄入不足,将会造成精子稀少和睾丸萎缩。高锌食品以贝壳类动物为主,如牡蛎含锌最多,可以多吃。
性激素食物
适当增加一些富含性激素的食物,如羊肾、猪肾、狗睾丸、牛鞭、鸡肝的摄入,能促进精原细胞分裂和成熟,对生精很有益处。
【贴心提示】
不管采用哪种食物补精,都要注意食用食物时要做到循序渐进,不能一次进补过多,以免起到反作用。
【语录链接】
精者,身之本也。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
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
———《黄帝内经·灵枢·决气》
2.肾者主蜇,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其生理功能是藏精、主水、主纳气、主骨、生髓,跟人体的骨骼、血液、皮肤,乃至牙齿、耳朵都有莫大的关系。而肾亏精损是引起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许多养生家把养肾作为抗衰防老的重要措施。补肾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养精保肾
人体衰老与寿命的长和短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肾气的强弱。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精的充坚与否,亦是决定人们延年益寿的关键。精气流失过多,会有碍“天命”。因此,补肾的第一步就是养精。
运动健肾
肢体功能活动,包括关节、筋等运动,由肝肾所支配,因而有肝肾同源之说。善养生者,在冬季更注重锻炼身体,以取得养筋健骨、舒筋活络、畅通血脉、增强自身抵抗力之效。锻炼时运动量要适当,散步、慢跑、做健身操、打太极拳都是很好的运动方式,只要持之以恒,定能达到健肾强体之目的。
按摩补肾
按摩疗法是中医的一大特性,它能够疏导经络,补肾助阳,经过对指定部位的按摩,可达到治疗阳痿之目的。按摩简单易学,病人或其配偶均可去做,现引见如下。
(1)下腹部摩擦:临睡前,将一只手放在脐下耻骨上小腹部位,另一只手放在腰上,然后一面按住腰,一面用手在下腹部由右向左迟缓摩擦,以自知腹部温热感为度。
(2)腹股沟按摩:临睡前,将两手放于两侧腹股沟处,以掌沿斜方向轻轻按摩36次,可每周按摩数次。此法对增加性欲,升涨血气有一定作用。
(3)摩揉睾丸:将双手揉热,先用右手握住两睾丸,使右侧睾丸位于手掌心,左侧睾丸位于拇指、食指及中指罗纹面上,然后轻轻揉动,向右转30~50次,再向左转轻揉按。亦可用摩法操作,即先用一手拉紧阴囊,另一手掌心处于睾丸上,而后轻轻摩擦,以睾丸微热为度。
(4)摩擦双耳:晨起时,用指尖在双侧对耳轮体等耳部轻轻环形摩擦,或点压揉按,以部分微胀痛有热感为度。此法具有调和阴阳,疏导气血,健肾固精之效。
(5)攀足固肾:取仰卧位,两手从膝盖上骨髓要害,经前腿骨线上行至头上,两手十字错落,手心向上,两脚蹬直,两手从上直线回落,手向前伸,上身前弯,两手搬足心涌泉穴处,脚用力蹬直,手与脚用力相反,失手使身体收复仰卧状。如此反复10次,或依照压力而决定次数。
(6)摩击肾府:双手掌放于同侧腰部,从上向下接续摩擦,约2分钟,以深部微热为度。或双手握拳,用双手背平面交替击打腰部,力度适中,每侧击打100次左右为宜。
食疗养肾
食物与人的性功能之间存在重要的依存关系。传统医学和当代医学都认为,通过一定的膳食选择,能够达到强精、壮阳和补肾等功效。
(1)多吃优质蛋白质:优质蛋白质主要指禽、蛋、鱼、肉类等动物类蛋白及豆类蛋白。大豆制品、鱼类均含有较多的精氨酸。有些动物性食品,本身就含有性激素。
(2)摄入适量的脂肪:人体内的性激素是由脂肪中的胆固醇转化而来,素食者性激素分泌缩减对性功能是不利的。适量食用脂肪,还有助于维生素A、维生素E等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肉类、鱼类、蛋中含有较多的胆固醇,适量地摄入有利于性激素的产生。
(3)添补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研究证明,人体锌的不足会引发精子数量缩减、畸形,以及性功能和生殖功能减退,甚至不育。维生素A和维生素E都有延缓衰老和防范性功能衰退的作用,且对精子的生成和增加都有促进作用。
(4)慎用对性功能不利食品:粗棉籽油、猪脑、羊脑、兔肉、黑木耳、冬瓜、菱角、火麻仁、杏仁等被认为是不益于性功能的食品。其牵涉的环节尚不十分明确,但医学家们认为它们有伤精气、伤阳道和衰精冷肾等作用。
【贴心提示】
这里为您推荐几种补肾的食品。
山药:性平味甘,为中医“上品”之药,具有补肺、健脾作用,能益肾填精。凡肾虚之人,宜常食之。
干贝:性平味甘咸,能补肾滋阴,故肾阴虚者宜常食之。
鲈鱼:又称花鲈、鲈子鱼。性平味甘,既能补脾胃,又可补肝肾,益筋骨。
栗子:性温味甘,除有补脾健胃作用外,更有补肾壮腰之功,对肾虚腰痛者,最宜食用。
枸杞子:性平味甘,具有补肾养肝、益精明目、壮筋骨、除腰痛等功用,久服能益寿延年。尤其是中年女性肾虚食之最宜。
何首乌:有补肝肾、益精血的作用,历代医家均用之于肾虚之人。凡是肾虚之人头发早白,或腰膝软弱、筋骨酸痛,或男子遗精,女子带下者,食之皆宜。
【语录链接】
肾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
———巢元方
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
———张 璐
肾为水脏,主藏精而化血。
———张志聪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墮,天癸尽矣。故髪鬢白,身体重,行歩不正,而无子耳。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蝎,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3.气者,人之根本也
———《难经·八难》
中医学所讲的气,广义上理解,指一切构成人体的物质。这和哲学上讲的“气”有点接近。但最常见的还是狭义上的气。它是指人体内一种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可以说,人体绝大部分生命活动都是通过它的参与和推动而实现的。
中医认为,培补元气是重要的保健措施,其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延缓衰老,二是祛病强身。因此,要养好生,必须注意补气。
饮食补气
宜吃甘温补气的食物,如粳米、糯米、小米等谷物都有养胃气的功效。山药、莲子、大枣、黄豆、薏仁、胡萝卜、香菇、鸡肉、牛肉等食物也有补气、健脾胃的功效。
药膳补气
具有补气功能的中药有人参、党参、黄芪、白术、白扁豆等,用这些中药和具有补气的食物做成药膳,如党参黄芪鸡,常吃可以促使身体正气的生长。
运动补气
气虚体质的人适合散步、慢跑及舞蹈等运动;也适宜练八段锦、五禽戏等中医养生功。运动量以开始运动时较小,以后逐渐加大为目标。
针灸补气
常针灸膻中、神阙穴也有很好的补气功效。
传统医学认为,气虚体质的养生法宝就是“补气”,以上的养生方法,只要长期坚持,就可以达到促进身体正气生长,改善气虚体质的目的。
【贴心提示】
在应用各种方法补气时,还需要注意如下两点。
(1)在饮食调理中,不要食用生冷、寒凉和难以消化的食物。
(2)运动时可以适当从事各种运动锻炼,微微见汗即可,没有必要进行运动量大的活动。
【语录链接】
后天之气得先天之气,则生生而不息;先天之气得后天之气,始化而不穷也。
———吴 谦
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
4.气聚则形成,气散则形亡
———喻 昌
人体之气,从整体上说,由肾中精气、脾胃运化而来的水谷精气和由肺所吸入的清气所组成,并充沛于全身。但具体来说,人体的气是多种多样的,且由于其主要组成部分、分布部位和功能特点之不同,而又有各种不同的名称,主要有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和其他。其中,宗气是以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脾胃从饮食物中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气为其主要组成部分,因此,肺的呼吸功能与脾胃的运化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宗气的旺盛与衰少。若肺气不足,不仅会引起呼吸功能减弱,而且会影响宗气的生成和运行,所以,补充肺气是非常重要的。
喝水益肺
补充肺气的最简便一招就是积极补充水分,特别是在气候干燥的秋季,每天至少要比其他季节多喝水500毫升以上,以保持肺脏与呼吸道的正常湿润度。
也可直接从呼吸道“摄”入水分。原理是肺“开窍于鼻”,通过吸入水蒸气而使肺脏得到水的满足。方法很简单:将热水倒入茶杯中,用鼻子对准茶杯吸入,每次10分钟左右,早晚各1次即够。还要强化洗澡措施,因为皮毛为肺的屏障,秋燥最易伤皮,进而伤肺。洗浴有利于血液循环,使肺脏与皮肤气血流畅,发挥润肤、润肺之作用。
常笑宣肺
笑能促进体内器官健康,对肺特别有益。笑时胸肌伸展,胸廓扩张,肺活量增大。可以消除疲劳,驱除抑郁,解除胸闷,恢复体力。
(1)轻松微笑:即发自肺腑的微笑,可使肺气布散全身,使面部、胸部及四肢肌群得到充分放松。另外,肺气的下布还可使肝气平和,从而保持情绪稳定。
(2)会心之笑:来自心灵深处,笑而无声,可使肺气下降与肾气相通,收到强肾之功。
(3)开怀大笑:生发肺气,使肺吸入足量的“清气”,呼出废气,加快血液循环,达到心肺气血调和之目的。
饮食养肺
在饮食调养方面,应以清燥润肺,养阴生津为主,可以多喝些开水、淡茶、牛奶等饮料,多吃些萝卜、梨、蕃茄、百合、柿、银耳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食物,少吃辛辣燥热之品,必要时可服补品,但应清补,不可大补。
【贴心提示】
下面为您介绍几种养肺益气的药粥。
银耳大米粥:将银耳5克,发泡后加入大米50~100克淘净同煮。然后加蜂蜜适量,搅匀即可。
莲藕大米粥:将莲藕10克洗净切碎,加入大米50克左右同煮。煮成后可加蜂蜜。
山药大米粥:将山药100克洗净切块,加入大米50克淘净煮粥,一日2次分食。
大枣银耳羹:银耳泡发,加入大枣10枚,加入适量水煮一两个小时,然后调入白糖或冰糖食用。
百合粥:取百合50克,粳米60克,先将百合与米分别淘洗干净,放入锅内,加水,用小火煨煮。等百合与粳米熟烂时,加糖适量,即可食用。
【语录链接】
人之生死,全赖乎气。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死。
———王三尊
丹田者,出气之海。
———程国彭
宗气者,动气也。凡呼吸声音,以及肢体运动,筋骨强弱者,宗气之功用也。
———周学海
其大气之搏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
———《黄帝内经·灵枢·五味》
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黄帝内经·灵枢·邪客》
宗气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
———《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
5.血者,神气也
———《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
血,即血液,是循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的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血主于心,藏于肝,统于脾,布于肺,根于肾,有规律地循行脉管之中。其生理功能,一是营养滋润全身,二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所以说“血者,神气也”。
中医补气血的原则及方法主要有健脾和胃、益气生血、补肾生血、祛淤生血、解毒生血等。
健脾和胃
脾胃是血液生化之源,饮食有节,脾胃运化功能正常,则血液生成自然源源不断。所以,补气血必须先健脾胃,脾胃强健则生化之源不绝。常用的方药有四君子汤、四物汤、当归补血汤等。
益气生血
血液的物质基础是精,而促进精化为血,则以气为动力。常在补血药中,配以益气之品。常用的方剂有归脾汤、当归补血汤等。常用的补气药有黄芪、人参、党参、白术、黄精、山药、大枣等,配以养血之药,如当归、白芍、阿胶、熟地等。
补肾生血
肾藏精,又包括五脏六腑后天之精。精能生髓,髓能化血。同时,肾中之命门为原气之所系,十二经之根,生化之源,也是促进血液生化的原动力之所在。所以,中医有“生血根本在于肾”之说。临床上,治血虚,必当补肾以填精,精髓足,血自旺。常用方剂有菟丝子饮、二仙丹等。常用补肾药有鹿茸、鹿角胶、阿胶、龟板胶、巴戟天、锁阳、淫羊藿、补骨脂、菟丝子、附子、肉桂、首乌、熟地、枸杞子、紫河车等。
祛淤生血
无论脾胃所化之营血,或精髓所化之血,都必须通过经脉和髓道进行释放和传输,并循环全身。精髓化血,禀于先天,而养于后天,后天水谷之精微,五脏六腑之精,亦赖经脉输送,汇于冲脉,与肾之大络相会以滋肾,以营骨髓。如气血淤阻,脉道不通,就会造成骨髓乏养而枯竭,致使血液生化无由。常用方剂有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血腑逐淤汤等。常用活血化淤药有当归、川芎、丹参、三七、丹皮、香附等。
解毒生血
中医认为,不管内伤七情或外感六淫,郁久均可化火,火热之气最易耗血伤阴。再者,像化学性、物理性、生物性邪毒内陷,下及肝肾,可直接造成精髓亏乏,以致生血无源。内陷邪毒或七情郁火,又可阻络成淤,而致新血不生,因此需要清热解毒。常用方剂有犀角地黄汤、三黄石膏汤、茵陈蒿汤、五味消毒饮、清营汤、清瘟败毒饮等。常用清热解毒药有蒲公英、银花、连翘、白花蛇舌草、板蓝根、大青叶、黄连、黄芩、黄柏、紫花地丁、大黄、紫草、茵陈、半枝莲等。这些药物在临床多用于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溶血性贫血等的治疗。
【贴心提示】
下面为您推荐几款补气血的饮食食谱。
红枣粥:红枣补气血,益肝健脾和胃,温补阳气。此粥适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纳呆便溏、气血不足、血小板减少、贫血、慢性肝炎、营养不良等。
韭菜猪肝汤:韭菜性温辛香,春天吃最能帮助阳气,以其配猪肝可补养肝血。适用于肝病、夜盲症、便秘等。
蜜糖红茶:红茶叶5克,放保温杯内,以沸水冲泡,加盖闷片刻,调适量蜂蜜、红糖。每日饭前各饮1次,能温中养胃。此茶适用于春天肝气偏旺,脾胃功能不佳。
【语录链接】
夫脉者,血之府也。
———《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
血脉和利,精神乃居。
———《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
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
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
———《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
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
6.心为血之主,肝为血之藏
———方 广
气血是人身之根本,长养经络百骸,滋养五脏六腑,而气血的通调,又不离肝心肺肾四脏,即气血又与五脏密切相关。肝主疏泄而藏血。肝脏是一个贮血器官。因精血同源,肝血充足,故肾亦有所藏,精有所资,精充则血足。另外,肝脏也是一个造血器官。
中医认为,保肝养肝,基本上就是改善身体环境,维持正常的疏通调节功能,以增强对抗疾病的能力。因此,只要从一些日常生活细节着手,就可改善肝的状况。
情绪要平稳
中医提到“怒则伤肝”,情绪起伏过大,很容易影响到肝。通常自我要求高、急躁、完美主义的人,较容易产生焦虑、不安情绪,这在中医里是属于较易产生肝火的体质。因此,养肝首重情绪调节,心情愉快。
睡眠要足够
肝主藏血,枟黄帝内经?素问枠中提到:“人卧则血归于肝。”足够的睡眠,肝脏才可以得到完全的修复。
以中医观点而言,晚上11点至凌晨3点,血液流经肝、胆,此时应让身体得到完全的休息,否则肝的修复功能受到影响,体力无法恢复,连带思考能力也会变得迟缓,因此在这段时间内睡着才算是最好的养肝方式。
休息要适当
对肝最好的方式,就是每天要找时间休息。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忙了、累了,就随时调节,抓空档休息,比如中午睡午觉等。
饮食要清淡
辛辣、刺激的食物,如油炸品、咖啡、茶等,是引起肝火的原因,应当尽量避免过量食用。而天然原味的绿色青菜和水果,不会增加肝脏负担,又富含抗氧化物,对肝细胞的修补有很大帮助。中医认为,强化肠胃功能,肝才可以得到充分营养。饮食清淡,可以减少肠胃负担。四神汤中的莲子、芡实、茯苓、山药,具有健脾功效,可以达到调理肠胃的效果。
【贴心提示】
如果您在补肝过程中又怕肝火过旺,建议您可以喝粥养肝,下面是两款养肝粥,您可以一试。
猪肝绿豆粥:新鲜猪肝100克,绿豆60克,大米100克,食盐、味精各适量。先将绿豆、大米洗净同煮,大火煮沸后再改用小火慢熬,煮至八成熟之后,再将切成片或条状的猪肝放入锅中同煮,熟后再加调味品。此粥补肝养血,清热明目,美容润肤,可使人容光焕发,特别适合面色蜡黄、视力减退、视物模糊的体弱者。
决明子粥:炒决明子10克,大米60克,冰糖少量。先将决明子加水煎煮取汁适量。然后用其汁和大米同煮,成粥后加入冰糖即成。该粥清肝,明目,通便,对于目赤红肿、畏光多泪、高血压、高血脂、习惯性便秘等有非常好的疗效。
【语录链接】
补血者,总以补肝为要。
———唐宗海
补气者,当求之脾肺;补血者,当求之肝肾。
———张秉成
7.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
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肠液,以及涕、泪等。津液,同气和血一样,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津和液,同属于水液,都来源于饮食,有赖于脾和胃的运化功能而生成。
一般地说,性质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注于血脉,起滋润作用的,称为津;性质较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养作用的,称为液。
脾对津液起着输布作用,脾胃通过经脉,一方面将津液“以灌四旁”和全身,另一方面将津液“上输于肺”。这两个方面统属于脾的“散精”功能,因此,做好养脾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食 补
(1)红枣:味甘,性温,归脾、胃经。有补益脾胃,养血安神的作用。宜于脾胃虚弱,食少便稀,疲乏无力。气滞、湿热和便秘者忌食。
(2)蜂蜜:味甘,性平,归脾、肺、大肠经。有补脾缓急,润肺止咳,润肠通便的作用。宜于脾胃虚弱胃痛,津亏肠燥便秘,近代用于消化性溃疡。湿证、湿热证、胃胀腹胀、呕吐、便稀者忌食。不宜与葱、莴苣同食。
(3)猪肚:味甘,性温,有补益脾胃的作用。宜于虚弱、泄泻,近代用于胃下垂和消化性溃疡。
(4)牛肉:味甘,性平,归脾、胃经。有补脾胃,益气血,强筋骨的作用。宜于脾胃虚弱,食少便稀,中气下陷,慢性泄泻。
(5)粳米:味甘,性平,归脾、胃经。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的作用。宜于中气不足,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脾胃不和,呕吐泄泻者食用。
(6)栗子:味甘,性温,归脾、胃、肾经。有补脾健胃,补肾强筋,活血止血的作用。宜于脾虚食少,反胃,泻泄者食用。气滞腹胀者忌食。
药 补
(1)陈夏六君子丸:有补脾健胃,理气化痰的功效。
(2)参苓健脾丸:有健脾,开胃,消食的功效。
(3)补益资生丸:有滋阴补气,调养脾胃的功效。
(4)复方消食颗粒:有健脾利湿,开胃导滞的功效。
(5)补脾消食片:有补脾健胃,消食化滞的功效。
【贴心提示】
脾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几乎所有的胃肠道疾病都可出现或伴有脾虚。根据脾虚者的饮食宜忌原则,应当忌食或少吃性质寒凉,易损伤脾气的食品,如苦瓜、黄瓜、冬瓜、茄子、空心菜、芹菜、苋菜、茭白、莴笋、金针菜、柿子、香蕉、枇杷、梨、西瓜、绿豆、豆腐、莜麦等。
【语录链接】
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
———朱震亨
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
———《黄帝内经·灵枢·邪客》
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黄帝内经·灵枢·决气》
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阴气虚则阳气入,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营其四肢也。
———《黄帝内经·厥论》
8.津血同源
———《黄帝内经·素问·营卫生会》
津液和血都是来源于饮食的精气,并能相互资生,相互作用。津液耗损常使气血同时亏虚,而气血亏虚,同样会引起津液的不足。例如大汗、大吐、大泻或温病耗损津液时,往往相继出现心悸气短、四肢厥冷、脉微细等气血亏虚的证候。大量失血后,常有口燥渴、舌干无津、尿少便秘等津液不足的现象。因此,保持津血平衡非常重要。
神 养
中医认为,若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则最易使血液暗耗。所以保养津血首先要有平和的心态,心情愉快、开朗乐观,不仅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有利于身心健康,同时还能促进造血机能更加旺盛,使面色红润,津血调畅,精力充沛。
睡 养
生活规律、起居有时、劳逸结合、娱乐有度、性生活有节,特别是保证充足的睡眠、戒烟少酒,做到这些可以保证人的身心健康,使津血更加调畅,延缓衰老。
动 养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特别是生育过的女性,更要经常参加一些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每天至少半小时。如健美操、跑步、散步、打球、游泳、跳舞等,可增强体力和造血功能。
静 养
动静结合、劳逸适度是健康的重要保证。所以,在重视运动的同时,也要重视静养。尤其是在嘈杂动乱的环境中工作时间较久,或身心过于疲劳,或心情比较烦乱时,都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调养精神,或独处静坐,或闭目调息,或听听音乐,或绘画,或编织等,均可达到宁心养神的效果。
药 养
贫血者应进补养血药膳。可用党参15克,红枣15枚,煎汤代茶饮。也可用首乌20克,枸杞20克,粳米60克,红枣15枚,红糖适量,煮粥服食,有补血养血的功效。
食 养
脾胃为后天之本,所以必须重视饮食调养。“食养”首先要注意保持脾胃的健康和旺盛的食欲。其次,要适当多吃富含“造血原料”的食品,特别是富含优质蛋白质、微量元素、叶酸和维生素B12的营养性食品,如豆制品、动物肝肾脏、动物血、鱼、虾、鸡肉、蛋类、大枣、红糖、黑木耳、桑葚、花生、黑芝麻、胡桃仁,以及各种新鲜蔬菜和水果等。
【贴心提示】
红枣本身虽具有补血的作用,但若只单吃红枣一样东西,效果是相当微弱的,建议您用红枣搭配葡萄干、龙眼等食品一起吃,效果会比单吃红枣要好一些。
【语录链接】
治血之法有五:曰补,曰下,曰破,曰凉,曰温是也。
———李用粹
9.汗为心之液
———《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
汗液,是津液通过阳气的蒸腾气化后,通过汗孔排出的液体。由于汗液为津液所化生,中医讲血与津液是同出一源,因此有“汗血同源”之说。而血又为心所主,故有“汗为心之液”之称。
出汗是人体因为周遭环境温度上升,为了不使机体温度过高而出现问题,人体皮肤下边的汗腺分泌体液,使其蒸发带走体内过高的温度,从而保持体温正常的一种方式。人体的产热和散热在正常健康情况下,一般保持着动态平衡。当患某些疾病时,此相对平衡的关系发生障碍,使产热过多,散热过少,则引起发热。
多 汗
医学上有一种病叫“多汗症”,多汗除了与全身性疾病有关以外,还有一种是由于控制出汗的交感神经出现紊乱引起的。中医把清醒状态下的多汗称为“自汗”,将睡眠中出现的多汗称为“盗汗”。前者皮肤表面常是湿润的,而且有阵发性出汗。后者多汗常见于手掌、足、腋下,其次为鼻尖、前额、阴部等,多在青少年时发病,常伴有末梢血液循环障碍,如手足皮肤湿冷、青紫、易生冻疮等。
对多汗症,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与全身性疾病有关的,应治疗全身性疾病。如属交感神经故障,可采用镇静和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如安定、谷维素、谷氨酸等。中医辨证施治,常采用益气固表或补气固涩等药物。
无 汗
有的人热而无汗,惊而无汗。这并不是什么好事,这种病影响了正常出汗所起的新陈代谢和体温调节功能,造成口干舌燥、肌肤干燥、腰膝酸软,甚至经常发烧等。其原因,有的是由糖尿病、肾脏病、神经损伤、某些皮肤病等引起,也有的与先天性汗腺发育不良或汗腺缺乏有关。因此发现少汗或无汗时,应及时到医院查明原因,对症治疗。
【贴心提示】
如果出现盗汗长期不止,心阴耗伤十分严重时,除应采取治疗措施外,还要特别注意自我养护。
第一,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加强必要的体育锻炼,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注意劳逸结合。
第二,在饮食方面,要摸索出与自己病证有利或有弊的饮食宜忌规律,进行最适合自己的食疗调养。
第三,在条件允许时,适当调节一下居住环境的温度与湿度,如阴虚血热者的居住环境就应稍偏凉一些。
第四,被褥、铺板、睡衣等,应经常拆洗或凉晒,以保持干燥,并应经常洗澡,以减少汗液对皮肤的刺激。
【语录链接】
心主血,汗者血之余。
———《黄帝内经》
心主血,汗乃血之液也。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