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分站:
全部科室 快速通道:点击直达您要访问的科室
背景:
阅读新闻

第四章 病因———杂气为病,多于六气

[日期:2012-07-04] 来源:  作者:佚名 [字体: ]

第四章 病因———杂气为病,多于六气

百病皆生于六气,诸症莫逃乎四因。

      ———中医谚语

1.四时感冒风寒者宜解表也

 ———万病回春·伤寒附伤风

    中医认为,感冒是在人体正气不足的条件下,复感风、寒、暑、湿、燥、火,或疫毒之邪而致的外感病。其发病之广,个体重复发病率之高,是其他任何疾病都无法与之相比的。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为多。轻型感冒虽可不药而愈,重症感冒却能影响工作和生活,甚至可危及小儿、老年体弱者的生命,尤其是流行感冒暴发时,迅速流行,感染者众多,症状严重,甚至导致死亡,造成严重后果。

 

六淫为感冒之主因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均可为感冒的病因,因风为六淫之首,百病之

,故风为感冒的主因。六淫侵袭有当令之时气和非时之气。由于气候突变,温差增大,感受当令之气,如春季受风,夏季受热,秋季受燥,冬季受寒等病邪而病感冒。再就是气候反常,春应温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凉,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人感非时之气而病感冒。

    淫之间可单独致感冒,但常常是互相兼夹为病,以风邪为首,冬季夹寒,春季夹热,夏季夹暑湿,秋季夹燥,梅雨季节夹湿邪等。由于临床上以冬、春两季发病率较高,故而以夹寒、夹热为多见而成风寒、风热之证。

 

时行病毒与岁时有关

    时行病毒与岁时有关,每2~3年一小流行,每10年左右一大流行。病毒者指一种危害甚烈的异气,或称疫疠之气,具有较强传染性的邪气。枟诸病源候论?时气病诸候枠: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者,多相染易,即指时行病毒之邪。人感时行病毒而病感冒则为时行感冒。

 

病邪与正气失调有关

    六淫病邪或时行病毒能够侵袭人体引起感冒,除因邪气特别盛外,总是与人体的正气失调有关。或是由于正气素虚,或是素有肺系疾病,不能调节肺卫而感受外邪。即使体质素健,若因生活起居不慎,如疲劳、饥饿而机体功能状态下降,或因汗出衣裹冷湿,或餐凉露宿,冒风沐雨,或气候变化时未及时加减衣服等,正气失调,腠理不密,邪气得以乘虚而入。

因此,感冒是否发生决定于正气与邪气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正气能否御邪,有人常年不易感冒,即是正气较强常能御邪之故,有人一年多次感冒,即是正气较虚不能御邪之故,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提示了正气不足或卫气功能状态暂时低下是感冒的决定因素。二是邪气能否战胜正气,即感邪的轻重,邪气轻微不足以胜正则不病感冒,邪气盛如严寒、时行病毒,邪能胜正则亦病感冒,所以邪气是感冒的重要因素。

由于四时六气不同,人体素质之差异,在临床上有风寒、风热和暑热等的不同证候,在病程中还可见寒与热的转化或错杂。感受时行病毒者,病邪从表入里,传变迅速,病情急且重。

 

【贴心提示】

    感冒患者的临床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声重,鼻流清涕,咽痒咳嗽,痰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等。宜多吃发汗散寒食品,如葱、大蒜、豆腐、姜汤等,忌吃油腻、黏滞、酸腥、滋补的饮食,忌吃生冷性属寒凉的食物。

 

【语录链接】

 形寒欲冷必伤肺。

        ———中医谚语

 气虚身热得之伤暑。

        ———中医谚语

 舌常抵上腭,任督两脉通。

 封严嗓子眼,喉咙水淋淋。

 病菌被溶化,感冒拒门外。

            ———谚 语

 外感风寒,从毛窍而入,必从毛窍而出,故伤寒发热症,首重发表解肌。

  ———症因脉治·伤寒总论

 

2.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黄帝内经·素问?热论

    发热是一种症状,一般以体温升高和病人有发热的感觉为依据。现代医学认为体温超过37以上才算发热,这种观点,传统中医学对其有不同的看法。传统中医认为,除体温有明显升高外,还有机体各器官活动的改变,如面红、目赤、五心烦热、溲黄、便结等,即使体温没有明显上升,亦认为是热象。

    现代医学认为发热的原因,是有机体对高分子刺激作出适应性的反应,这些刺激物种类繁多,一般以细菌、病毒、霉菌等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最常见。但是中医学认为,六淫邪气、七情因素,以及饮食、劳倦、房事等都能对人体有害刺激,引起机体发热反应。

 

六淫邪气

    古人说:太阳中风,发热无汗。”“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毛发直,皮肤闭,而发热。”“先夏至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等,都是说明等六淫邪气对人体的刺激是为发热的病因。

 

七情因素

    古人认为喜、怒、忧、思、惊、恐、悲等精神因素对人体有很大影响,并能引起很多疾病和发热反应,古人说:五志过极皆为火,例如肝主木,在志为怒,大怒伤肝,肝郁火旺引起发热。

 

饮食不慎

    古人认为胃气为本,如果饮食不节,脾胃受伤,便能影响消化吸收功能,产生疾病。例如过食厚味就能生湿、生热,宿食停滞久而化热。

 

房事不节

    古人认为色欲过度损伤精气,而肾阴、肾阳因此亏损,以致阴虚火旺,骨蒸发热,或命门火衰而出现阳痿、心悸、腰酸膝软、小便清冷等。

 

劳倦过度

    古人认为劳则气耗,过劳就会损伤脾气,出现气力衰少,动则气喘、自汗,或发热、心烦不乐等。以上是中医对发热病因的认识,基本上与现代医学观点是一致的,比较突出的是传统中医学更加强调七情因素在引起发热反应上的意义。

 

【贴心提示】

    外感发热初起,病邪尚未入里化热,或疫毒热邪暂居卫表,正邪相争的病机及其症状,与感冒颇为相似,二者很难区别,只有在治疗中动态观察才能鉴别。风寒发热症状宜多吃辛温发汗散寒的食物,如生姜、葱白、辣椒、大蒜、洋葱、香菜、南瓜、大白菜、赤豆、红糖、金橘、杏子、山楂等,忌吃鸭肉、兔肉、蚌肉、蚬肉、螃蟹、螺蛳、生荸荠、生藕、生黄瓜、生萝卜、芹菜、绿豆芽、马兰头、西瓜、香蕉等。

 

【语录链接】

热病得热而解者,犹暑极反凉,犹火郁发之之义也。

 ———红炉点雪

夫热症可以用热者,一则得热则行也,一则以热能引热,使热外出也,即从治之法也。

 ———理瀹骈文

 

3.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黄帝内经·素问·热论

    头痛在中医学中又称脑风头风骨风等。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络皆循头面,厥阴经上会于巅顶,故头痛可根据发病部位之异而分类。大抵太阳经头痛,多在头后部,下连于项;阳明经头痛,多在前额部及眉棱等处;少阳经头痛,多在头之两侧,并连及耳部;厥阴经头痛,则在巅顶部位,或连于目系。头痛之病因多端,但不外乎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外感头痛

    感受外邪多因起居不慎,坐卧当风,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上犯于头,清阳之气受阻,气血不畅,阻遏络道而发为头痛。外邪中以风邪为主,因风为阳邪,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巅高之上,唯风可到。但风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首,常挟寒、湿、热邪上袭。

    若风挟寒,寒为阴邪伤阳,清阳受阻,寒凝血滞,络脉急而痛;若挟热邪,风热上炎,侵扰清空,气血逆乱而痛;若挟湿邪,湿性黏滞,湿蒙清阳,头为清阳之府,清阳不布,

气血不畅而疼痛。外邪所致头痛,其病机如枟医碥?头痛枠所说六淫外邪,唯风寒湿三

者最能郁遏阳气,火暑燥三者皆属热,受其热则汗泄,非有风寒湿袭之,不为害也。然热甚亦气壅脉满,而为痛矣

 

内伤头痛

    情志郁怒,长期精神紧张忧郁,肝气郁结,肝失疏泄,络脉失于条达拘急而头痛;或平素性情暴逆,恼怒太过,气郁化火,日久肝阴被耗,肝阳失敛而上亢,气壅脉满,清阳受扰而头痛。饮食不节,素嗜肥甘厚味,暴饮暴食,或劳伤脾胃,以致脾阳不振,脾不能运化转输水津,聚而痰湿内生,以致清阳不升,浊阴下降,清窍为痰湿所蒙;或痰阻脑脉,痰淤痹阻,气血不畅,均可致脑失清阳、精血之充,脉络失养而痛。如丹溪所言头痛多主于痰。饮食伤脾,气血化生不足,气血不足以充营脑海,亦为头痛之病因病机。

    先天禀赋不足,或劳欲伤肾,阴精耗损,或年老气血衰败,或久病不愈,产后、失血之后,营血亏损,气血不能上营于脑,髓海不充则可致头痛。风、火、痰、淤、虚为致病之主要因素。邪阻脉络,清窍不利;精血不足,脑失所养,为头痛之基本病机。

 

【贴心提示】

    头痛发作时,痛连项背,遇风尤剧,恶风畏寒,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头为诸阳之会,风寒外袭,循太阳经上犯巅顶,清阳之气被遏,故头痛乃作。太阳经主一身之表,其经脉上行巅顶,循项背,故其痛连及项背。头痛时宜食生姜、大葱、胡椒、红糖等祛风散寒的食物,宜做汤、粥,趁热食用,以利发汗。不宜食生冷肥腻,以免损伤脾胃,使邪气滞留。

 

【语录链接】

六淫外邪,唯风寒湿三者最能郁遏阳气,火暑燥三者皆属热,受其热则汗泄,非有风寒湿袭之,不为害也。然热甚亦气壅脉满,而为痛矣。

 ———枟医碥?头痛枠

 

 4.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枟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枠

    眩晕是临床常见的多发病,又是其他疾病所伴发的一种症状。中医学认为,眩晕的发生多与肝关系密切,具体引发该症的因素有如下几点。

 

情志内伤

    情志内伤,素体阳盛,加之恼怒过度,肝阳上亢,阳升风动,发为眩晕;或因长期忧郁恼怒,气郁化火,使肝阴暗耗,肝阳上亢,阳升风动,上扰清空,发为眩晕。

 

饮食不节

    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源,清窍失养而作眩晕;或嗜酒肥甘,饥饱劳倦,伤于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湿中阻,浊阴不降,引起眩晕。

 

外伤原因

    头部外伤或手术后,气滞血淤,痹阻清窍,发为眩晕。

 

先天不足

    体虚、久病、失血、劳倦过度,会导致眩晕。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若先天不足,肾精不充,或者年老肾亏,或久病伤肾,或房劳过度,会使肾精亏虚,不能生髓,而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上下俱虚,是发生眩晕之源。

    而肾阴素亏,肝失所养,以致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肝阳上亢,亦会发为眩晕。

大病久病或失血之后,虚而不复,或劳倦过度,气血衰少,气

血两虚,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皆能发生眩晕。

【贴心提示】

    眩晕者常会有耳鸣、头痛等症状,若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头痛加剧时,会有面颊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等症状。您要是发现上述病症,可吃一些具有清泻肝热、养阴平肝作用的食物,如丝瓜、冬瓜、瓠子、黄瓜、莴苣、绿豆芽、金针菜、空心菜、茭白、槐花、旱芹、海蜇、白菊花、松子仁、天麻、马兰头、决明子、荷叶、菊花脑等。切忌吃辛辣香燥、性热助火的食品。

 

【语录链接】

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谓之旋转。

 ———黄帝内经·素问·玄机原病式

体虚久病,先天不足,情志内伤,饮食不节,皆是眩晕之基。

             ———中医谚语

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黄帝内经》

5.五藏皆有咳,总不离乎肺

 ———王旭高

    咳嗽是指外感或内伤等因素导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冲击气道,发出咳声或伴咯痰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症。历代将有声无痰称为咳,有痰无声称为嗽,有痰有声谓之咳嗽。临床上多为痰声并见,很难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咳嗽既是独立性的病症,又是肺系多种病症的一个症状。

    咳嗽分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外感咳嗽病因为外感六淫之邪,内伤咳嗽病因为饮食、情志等。内伤因素致脏腑功能失调,内生病邪。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均是病邪引起肺气不清失于宣肃,迫气上逆而作咳。

 

外感咳嗽

     由于气候突变或调摄失宜,外感六淫从口鼻或皮毛侵入,使肺气被束,肺失肃降,枟河间六书?咳嗽论枠中所说寒、暑、湿、燥、风、火六气,皆令人咳嗽即是此意。由于四

时气候不同,因而人体所感受的致病外邪亦有区别。风为六淫之首,其他外邪多随风邪侵袭人体,所以外感咳嗽常以风为先导,或挟寒,或挟热,或挟燥,其中尤以风邪挟寒者居多。枟景岳全书?咳嗽枠说:外感之嗽,必因风寒。

 

内伤咳嗽

    内伤病因包括饮食、情志及肺脏自病。饮食不当,嗜烟好酒,内生火热,熏灼肺胃,灼津生痰;或生冷不节,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致痰浊内生,上迁于肺,阻塞气道,致肺气上逆而作咳。情志刺激,肝失调达,气郁化火,气火循经上逆犯肺,致肺失肃降而作咳。肺脏自病者,常由肺系疾病日久,迁延不愈,耗气伤阴,肺不能主气,肃降无力而肺气上逆作咳;或肺气虚不能布津而成痰,肺阴虚而虚火灼津为痰,痰浊阻滞,肺气不降而上逆作咳。

 

【贴心提示】

    咳嗽的主要表现为咳声重浊,气急,喉痒,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此类病症,除服药治疗外,还可辅以温热性的食物,如面粉、高粱、糯米及其制品、刀豆、扁豆、青菜、黄芽菜、芥菜、香菜、辣椒、白菜、豆芽、南瓜、蒜苗、塌棵菜、熟藕、熟白萝卜、荔枝、龙眼、桃子、大枣、杨梅、核桃、杏子、橘子、樱桃等。忌食寒性的食物,如荞麦、小米、大麦、青稞、绿豆及其制品。

【语录链接】

寒、暑、湿、燥、风、火六气,皆令人咳嗽。

 ———河间六书·咳嗽论

有痰之咳主脾湿,无痰之咳主肺伤。

       ———朱丹溪

是咳之不离乎肺,犹疟之不离乎少阳。

       ———程杏轩

 

6.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

 ———虞 抟

    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痰气搏击所引起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至喘息不能平卧为其主要表现。哮病的发生,为宿痰内伏于肺,每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而引触,其主要表现如下。

 

外感六淫乘袭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属病因范围。除六淫外,自然界还有不少物质可以引起支气管哮喘的发作,如花粉、灰尘、动物毛屑、冷空气、油漆等。

 

内伤饮食所致

    合理膳食,脾胃功能正常,有益健康。若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恣食肥甘、辛辣、生冷,吸烟或过度饮酒,食用过敏食物如蟹、虾,可致支气管哮喘发作。

 

七情内伤引发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亦为人之常情,若人的情绪不稳,激情过度或情绪低落,脏腑气机失调亦可引发支气管哮喘。

 

劳欲久病诱导

    纵情纵欲,劳欲伤肾,精气内夺,肾之真元耗损,根本不固,则气失摄纳,出多入少而发病。若久病迁延不愈,肺、脾、肾虚同样会导致支气管哮喘发作。

 

【贴心提示】

    若患哮病,可吃具有温肺、散寒、豁痰、利窍作用的温热性食品化解症状,此类食品有大蒜、南瓜、鹌鹑蛋、狗肉、海马、胡桃仁、桂花、灵芝、橘饼、紫河车等。忌吃生冷、性寒之物,过咸和油腻食品,海腥和烟酒,以免病情加重。

 

【语录链接】

真喘者,其责在肺;似喘者,其责在肾。

           ———张景岳

喘病之因,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叶 桂

喘有风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

 ———景岳全书·喘促

哮病之因,痰饮留伏,结成窠臼,潜伏于内,偶有七情之犯,饮食之伤,或外有时令之风寒束其肌表,则哮喘之症作矣。

     ———病因脉治哮病

 7.呕吐症,胃气失降使然也

 ———类证治裁·呕吐论治

    呕吐为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胃中之物从口吐出的一种病症。一般以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呕与吐常同时发生,很难截然分开,故并称为呕吐。干呕与两者虽有区别,但在辨证论治上大致相同,所以合写在一起。呕吐是内科常见病,除脾胃肠病之外,其他多种急慢性病中,也常出现呕吐症状。

    呕吐的病因是多方面的,外感六淫,内伤饮食,情志不调,脏腑虚弱均可致呕。且常相互影响,兼杂致病,如外邪可以伤脾,气滞可以食停,脾虚可以成饮,所以临证当辨证求因。胃居中焦,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降为顺。外邪、饮食、情志、脏腑失和,干于胃腑,导致胃失和降,均可发为呕吐。呕吐病位在胃,病变脏腑除胃以外,尚与肝脾相关,胃气之和降,有赖于脾气的升清运化以及肝气的疏泄条达,若脾失健运,则胃气失和,升降失职;肝失疏泄,则气机逆乱,胃失和降,均可致呕。

 

外邪犯胃

    感受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或秽浊之气,邪犯胃腑,气机不利,胃失和降,水谷随逆气上出,发生呕吐。正如古今医统大全·呕吐哕所言:无病之人卒然而呕吐,定是邪客胃腑,在长夏暑邪所干,在秋冬风寒所犯。但由于感邪之不同,正气之盛衰,体质之差异,胃气之强弱,故外邪所致的呕吐,常因性质不同而表现各异,但以寒邪致病居多。

 

饮食不节

    暴饮暴食,温凉失宜,过食肥甘、辛辣,误食不洁之物,伤胃滞脾,食滞内停,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发生呕吐。如枟重订严氏济生方?呕吐论治枠所曰:饮食失节,温凉失调,或喜餐腥脍奶酪,或贪食生冷肥腻,露卧湿处,当风取凉,动扰于胃,胃既病矣,则脾气停滞,清浊不分,中焦为之痞塞,遂成呕吐之患焉。另外,饮食所伤,脾胃运化失常,水谷不化生精微,反成痰饮,停积胃中,当饮邪上逆之时,常发生呕吐。正如症因脉治·呕吐所说:痰饮呕吐之因,脾气不足,不能运化水谷,停痰留饮,积于中脘,得热则上炎而呕吐,遇寒则凝塞而呕吐矣。

 

情志失调

    郁怒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景岳全书·呕吐云:气逆作呕者,多因郁怒致动肝气,胃受肝邪,所以作呕。或忧思伤脾,脾失健运,食停难化,胃失和降,亦可致呕。另外,脾胃素弱,水谷易于停留,偶因恼怒,食随气逆,而致呕吐。

 

脾胃虚弱

    脾胃素虚,病后体虚,劳倦过度,耗伤中气,胃虚不能盛受水谷,脾虚不能化生精微,停积胃中,上逆成呕。正如古今医统大全·呕吐哕中所言:久病吐者,胃气虚不纳谷也。若脾阳不振,不能腐熟水谷,以致寒浊内生,气逆而呕;或热病伤阴,或久呕不愈,以致胃阴不足,胃失濡养,不得润降,而成呕吐。如证治汇补·呕吐所谓:阴虚成呕,不独胃家为病,所谓无阴则呕也。

 

【贴心提示】

    呕吐者起病较急,常伴有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胸腔满闷,不思饮食,舌苔白,脉濡缓。严重者可暂禁食,待呕吐减轻后给予流质、半流质食,逐渐过度到普食。忌油腻、甜黏之品。

 

【语录链接】

无病之人卒然而呕吐,定是邪客胃腑,在长夏暑邪所干,在秋冬风寒所犯。

       ———古今医统大全·呕吐哕

饮食失节,温凉失调,或喜餐腥脍奶酪,或贪食生冷肥腻,露卧湿处,当风取凉,动扰于胃,胃既病矣,则脾气停滞,清浊不分,中焦为之痞塞,遂成呕吐之患焉。

 ———古今医统大全·呕吐哕

气逆作呕者,多因郁怒致动肝气,胃受肝邪,所以作呕。

             ———景岳全书·呕吐

阴虚成呕,不独胃家为病,所谓无阴则呕也。

             ———证治汇补·呕吐

 

8.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

———景岳全书·泄泻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临床特征的一种脾胃肠病证。泄与泻在病情上有一定区别,粪出少而势缓,若漏泄之状者为泄;粪出大而势直无阻,若倾泻之状者为泻,然近代多泄、泻并称,统称为泄泻。本病可见于西医学中的多种疾病,如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肠易激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应注意的是本病与西医腹泻的含义不完全相同。

泄泻的病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脾胃虚弱,命门火衰等等。这些病因导致脾虚湿盛,脾失健运,大小肠传化失常,升降失调,清浊不分,而成泄泻。

 

感受外邪

    引起泄泻的外邪以暑、湿、寒、热较为常见,其中又以感受湿邪致泄者最多。脾喜燥而恶湿,外来湿邪,最易困阻脾土,以致升降失调,清浊不分,水谷杂下而发生泄泻,故有湿多成五泄之说。寒邪和暑热之邪,虽然除了侵袭皮毛肺卫之外,亦能直接损伤脾胃肠,使其出现功能障碍,但若引起泄泻,必夹湿邪才能为患,即所谓无湿不成泄,故枟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枠说:湿盛则飧泄,乃独由于湿耳。不知风寒热虚,虽皆能为病,苟脾强无湿,四者均不得而干之,何自成泄?是泄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要未有不源于湿者也。

 

饮食所伤

    饮食过量,停滞肠胃;或恣食肥甘,湿热内生;或过食生冷,寒邪伤中;或误食腐馊不洁,食伤脾胃肠,化生食滞、寒湿、湿热之邪,致运化失职,升降失调,清浊不分,而发生泄泻。正如景岳全书·泄泻所说: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

 

情志失调

    烦恼郁怒,肝气不舒,横逆克脾,脾失健运,升降失调;或忧郁思虑,脾气不运,土虚木乘,升降失职;或素体脾虚,逢怒进食,更伤脾土,引起脾失健运,升降失调,清浊不分,而成泄泻。故景岳全书·泄泻曰: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以怒时夹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之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

 

脾胃虚弱

    长期饮食不节,饥饱失调,或劳倦内伤,或久病体虚,或素体脾胃肠虚弱,使胃肠功能减退,不能受纳水谷,也不能运化精微,反聚水成湿,积谷为滞,致脾胃升降失司,清浊不分,混杂而下,遂成泄泻。

 

命门火衰

    命门之火,助脾胃之运化以腐熟水谷。若年老体弱,肾气不足;或久病之后,肾阳受损;或房事无度,命门火衰,致脾失温煦,运化失职,水谷不化,升降失调,清浊不分,而成泄泻。且肾为胃之关,主司二便,若肾气不足,关门不利,则可发生大便滑泄、洞泄。如景岳全书·泄泻曰: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而阴寒独盛,故于子丑五更之后,当阳气未复,阴气盛极之时,即令人洞泄不止也。

 

【贴心提示】

    泄泻者常伴有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等症状,食疗可吃南瓜、鲤鱼、茯苓、荠菜、金针菜等祛湿类食物,少吃或不吃鸭蛋、鸭血、马肉、猪肠、猪脑髓、獭肉、蟹、蛤蜊、田螺、螺蛳、蚌肉、蚬肉、牡蛎肉、鳢鱼、柿子、柿饼、柚子、香蕉、桑椹、桃、猕猴桃、甘蔗、西瓜、青苦瓜、甜瓜、荸荠、西红柿、马齿苋、蕹菜、落葵、莼菜、发菜、蕺菜、竹笋、生藕、瓠子、菜瓜、海带、紫菜、海藻、地耳、草菇等寒性食品。

 

【语录链接】

湿盛则飧泄,乃独由于湿耳。不知风寒热虚,虽皆能为病,苟脾强无湿,四者均不得而干之,何自成泄?是泄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要未有不源于湿者也。

       ———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

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

                 ———景岳全书·泄泻

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

           ———黄帝内经·素问·风论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9.气秘者,气内滞,而物不行也

 ———金匮翼便秘

    便秘属于中医学肠结、大便燥结、脾灼、阴结、阳结等范畴。多由于大肠积热、气滞、寒凝或阴阳气血亏虚,使大肠的传导功能失常。便秘的主要病变是大肠,但和肝、脾、肾功能失调有关,治疗多从肝、脾、肾、肠道来调理。

    中医认为,便秘主要由燥热内结、气机郁滞、津液不足和脾肾虚寒所引起。

 

燥热内结

    中医认为,过食辛辣厚味,过服温补之品等可致阳盛灼阴;热病之后,余热留恋肠胃,耗伤津液;或湿热下注大肠,使肠道燥热,伤津而便秘,这种便秘又称为热秘。

 

气机郁滞

    情志不舒、忧愁思虑、久坐少动、久病卧床等引起气机郁滞,致使大肠传导失职,糟粕内停,而成秘结,即所谓气内滞而物不行。粪便不结燥,但排出困难是此型的特点,所以又称为气秘。

 

津液不足

    久病、产后、年老体衰,气血两虚;脾胃内伤、饮水量少,化源不足,病中过于发汗,泻下伤阴。气虚则大肠转送无力,血虚津亏则大肠滋润失养,使肠道干枯,便行艰涩,所以称为虚秘。

 

脾肾虚寒

    年高久病,肾阳虚损,阳气不运则阴邪凝结;或素有脾阳不足,又受寒冷攻伐,而致脾肾阳衰,温照无权则寒凝气滞,肠道传送无力,大便艰难,称为冷秘。

 

【贴心提示】

    便秘者常大便干结,腹部胀满,面红身热,心烦口干或口舌生疮,小便短赤。若罹患此症,可食香蕉、西瓜、芹菜、白菜、苋菜、茭白、苦瓜、黄瓜、梨、小米、绿豆芽、绿豆、豆腐、黄豆、小麦、葛根等清热润燥的食物,忌食辛辣油腻食物,也忌烟酒。

 

【语录链接】

肾脉微急,为不得前后。

 ———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太阴之厥,则腹满脘胀,后不利。

           ———黄帝内经·素问·厥论篇

燥气在里,耗其津液,则大便秘结。

                 ———龚 信

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篇

 

 10.久腹痛者,脏腑虚而有寒

    ———诸病源候论·久腹痛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脾胃肠病证。多种原因导致脏腑气机不利,经脉气血阻滞,脏腑经络失养,皆可引起腹痛。脐腹痛小腹痛少腹痛环脐而痛绕脐痛等,均属本病范畴。

    腹内有肝、胆、脾、肾、大肠、小肠、膀胱等诸多脏腑,并是足三阴、足少阳、手阳明、足阳明、冲、任、带等诸多经脉循行之处,因此,腹痛的病因病机也比较复杂。凡外邪入侵、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跌仆损伤,以及气血不足、阳气虚弱等原因,引起腹部脏腑气机不利,经脉气血阻滞,脏腑经络失养,均可发生腹痛。

 

外邪入侵

    六淫外邪,侵入腹中,可引起腹痛。伤于风寒,则寒凝气滞,导致脏腑经脉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因寒性收引,故寒邪外袭,最易引起腹痛。如枟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篇枠曰: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若伤于暑热,外感湿热,或寒邪不解,郁久化热,热结于肠,腑气不通,气机阻滞,也可发为腹痛。

 

饮食所伤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损伤脾胃,饮食停滞;恣食肥甘厚腻辛辣,酿生湿热,蕴蓄肠胃;误食馊腐,饮食不洁,或过食生冷,致寒湿内停等,均可损伤脾胃,腑气通降不利,气机阻滞,而发生腹痛。如枟黄帝内经?素问?痹论篇枠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故腹痛也。

 

情志失调

    抑郁恼怒,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或忧思伤脾,或肝郁克脾,肝脾不和,气机不利,均可引起脏腑经络气血郁滞,引起腹痛。如证治汇补·腹痛谓:暴触怒气,则两胁先痛而后入腹。若气滞日久,还可致血行不畅,形成气滞血淤腹痛。

 

淤血内阻

    跌仆损伤,络脉淤阻,或腹部手术,血络受损,或气滞日久,血行不畅,或腹部脏腑经络疾病迁延不愈,久病入络,皆可导致淤血内阻,而成腹痛。血证论·淤血云:淤血在中焦,则腹痛胁痛;淤血在下焦,则季胁、少腹胀满刺痛,大便色黑。

 

阳气虚弱

    素体脾阳不足,或过服寒凉,损伤脾阳,内寒自生,渐至脾阳虚衰,气血不足,或肾阳素虚,或久病伤及肾阳,而致肾阳虚衰,均可致脏腑经络失养,阴寒内生,寒阻气滞而生腹痛。

    综上所述,腹痛的病因病机,不外寒、热、虚、实、气滞、血淤等六个方面,但其间常常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因为病,或相兼为病,病变复杂。如寒邪客久,郁而化热,可致热邪内结腹痛;气滞日久,可成血淤腹痛等。腹痛的部位在腹部,脏腑病位或在脾,或在肠,或在气,或在血,或在经脉,需视具体病情而定,所在不一。形成本病的基本病机是脏腑气机不利,经脉气血阻滞,脏腑经络失养,不通则痛。

 

【贴心提示】

    腹痛者常腹痛急起,剧烈拘急,得温痛减,遇寒尤甚,恶寒身蜷,手足不温,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自可。腹痛病人宜食狗肉、羊肉、鸡肉、虾、海参等蛋白质食物,以及葱、蒜、姜、韭菜、香菜、胡椒、辣椒、红糖、糯米、羊乳、松子、栗子、大枣、杏、茴香等。忌食寒凉、生冷食物,如荸荠、香蕉、雪梨、柿子、西瓜、螃蟹、冰棍、绿豆、苦瓜、西瓜、芋头等。

 

【语录链接】

 暴触怒气,则两胁先痛而后入腹。

            ———证治汇补?腹痛

 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

  ———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篇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故腹痛也。

      ———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篇

 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篇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引急,故痛。

  ———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篇

 

 

 11.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相干之病

 ———张景岳

    水肿是指因感受外邪,饮食失调,或劳倦过度等,使肺失宣降通调,脾失健运,肾失开合,膀胱气化失常,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

    人体水液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即有赖于脾气的升化转输,肺气的宣降通调,心气的推动,肾气的蒸化开合。这些脏腑功能正常,则三焦发挥决渎作用,膀胱气化畅行,小便通利,可维持正常的水液代谢。反之,若因外感风寒湿热之邪,水湿浸渍,疮毒浸淫,饮食劳倦,久病体虚等导致上述脏腑功能失调,三焦决渎失司,膀胱气化不利,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即可发为水肿。

 

风邪外袭

    肺失通调,风邪外袭,内舍于肺,肺失宣降通调,上则津液不能宣发外达以营养肌肤,下则不能通调水道而将津液的代谢废物变化为尿,以致风遏水阻,风水相搏,水液潴留体内,泛滥肌肤,发为水肿。

 

疮毒浸淫

    肺主皮毛,脾主肌肉。痈疡疮毒生于肌肤,未能清解而内归肺脾,脾伤不能升津,肺伤失于宣降,以致水液潴留体内,泛滥肌肤,发为水肿。枟济生方?水肿枠谓:又有年少,血热生疮,变为肿满,烦渴,小便少,此为热肿。

 

水湿浸渍

    脾喜燥而恶湿。久居湿地,或冒雨涉水,水湿之气内侵;或平素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均可使脾为湿困,而失其运化之职,致水湿停聚不行,潴留体内,泛滥肌肤,发为水肿。

 

湿热内盛

    湿热内侵,久羁不化;或湿郁化热,湿热内盛,使中焦脾胃失其升清降浊之能,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为之壅滞,水道不通,以致水液潴留体内,泛滥肌肤,发为水肿。

 

饮食劳倦

    饮食失调,或劳倦过度,或久病伤脾,脾气受损,运化失司,水液代谢失常,引起水液潴留体内,泛滥肌肤,而成水肿。

 

肾气虚衰

   肾者水脏,主津液。生育不节,房劳过度,或久病伤肾,以致肾气虚衰,不能化气行水,遂使膀胱气化失常,开合不利,引起水液潴留体内,泛滥肌肤,而成水肿。

    上述各种病因,有单一致病者,亦有兼杂而致病者,从而使病情趋于复杂。本病的病位在肺、脾、肾三脏,与心有密切关系。基本病机是肺失宣降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膀胱气化失常,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在发病机理上,肺、脾、肾三脏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如肺脾之病水肿,久必及肾,导致肾虚而使水肿加重;肾阳虚衰,火不暖土,则脾阳也虚,土不制水,则使水肿更甚;肾虚水泛,上逆犯肺,则肺气不降,失其宣降通调之功能,而加重水肿。因外邪、疮毒、湿热所致的水肿,病位多在肺脾;因内伤所致的水肿,病位多在脾肾。因此,肺脾肾三脏与水肿的发病,是以肾为本,以肺为标,而以脾为制水之脏。

 

【贴心提示】

    许多疾病都可以引起水肿,例如心脏病、肾病、肝脏病和营养不良等。若患有水肿痛,万万不可病急乱投医,盲目吃药,而应针对引起水肿的原因,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同时,在治疗的过程中,饮食应该尽量清淡、少盐。

 

【语录链接】

    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水不归经,则逆而上泛,故传入脾而肤肉浮肿,传入肺,则气息喘急。

  ———景岳全书·水肿论治

    若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闭,此属阳水,先以五皮散或四磨饮,添磨生枳壳,重则疏凿饮。若遍身肿,不烦渴,大便溏,小便少而不涩赤,此属阴水,宜实脾饮或木香流气饮。

 ———丹溪心法·水肿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yuan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0)
热门评论
商务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