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又称寻常性痤疮。是青春期常见的皮肤病,其特点是颜面及胸背散在发生针尖或米粒大小的皮疹,或见黑头,能挤出粉渣样物,俗称“粉刺”。多见于青年男女,青春期过后,大多自然痊愈或减轻。本病一般属中医学“肺风粉刺”范畴。
【中医经验集成】
(一)辨证论治
1.肺热火旺
(1)主症青少年期发病,皮疹以红色丘疹和粉刺为主,伴有脓疱、红色结节和疼痛,口干心烦,遗精耳鸣,多梦,大便秘结,小便黄。舌红,苔黄,脉数或弦数。
(2)处方知母、黄柏、地骨皮、桑白皮、赤芍各10g,女贞子、旱莲草、鱼腥草、蒲公英、连翘、丹参、生地各1 5g,甘草6g.皮损感染明显者,加千里光、蚤休;皮脂多,伴瘙痒者,加生山楂、蝉衣;有结节或囊肿者,加猫爪草、浙贝母。
(3)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脾胃积热
(1)主症皮损多见于颜面、前额,严重者亦可发生胸背部,皮疹散在分布,色红或稍红,如针头或高梁、黄豆大小,逐渐增多,顶端有黑头,挤压可出粉刺,有时亦见脓头,颜面油滑光亮,伴口干口渴、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质红,苔薄黄或厚腻,脉滑数。
(2)处方黄连、黄芩、山栀各10g,茵陈、生薏苡仁、生山楂、白花蛇舌草各15g,甘草6g.
(3)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3.热毒蕴结
(1)主症皮损见于颜面、胸背,皮损以丘疹、脓疱为主,局部疼痛,伴口干口渴、心烦、大便秘结、小便赤。舌红,苔黄燥,脉数。
(2)处方金银花、紫花地丁、生石膏各30g,野菊花15g,黄芩、知母、白芷、赤芍、牛蒡子、连翘、大黄各1Og,甘草6g.
(3)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4.痰凝瘀结
(1)主症面颊及下颌部之皮疹反复发作,经久不消,皮损以红色或暗红色的结节、囊肿为主,伴有凹凸不平的瘢痕和色素沉着,口干心烦,失眠多梦,大便干结。舌红或暗红有瘀点,苔薄黄,脉弦或濡滑。
(2)处方桃仁、法半夏、丹参、象贝母、川芎、夏枯草、猫爪草各10g,红花、甘草各6g,牡蛎30g,蒲公英、金银花、白花蛇舌草各15g.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5.脾虚痰湿
(1)主症皮疹以脓疱、结节、囊肿、疤痕为主,或伴有纳呆、便溏。舌淡,苔腻,脉滑。
(2)处方党参、白术、法半夏、陈皮、白芥子、车前子(包煎)各lOg,茯苓、山药各12g,丹参、白花蛇舌草各15g。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6.冲任不调
(1)主症久治不愈,颜面等部位皮损经年不消退,色红或暗红,月经前痤疮增多加重,经后减轻,心烦易怒,月经不调,乳房胀痛,大便于结。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或细数。
(2)处方柴胡、郁金、益母草各10g,白芍、女贞子、旱莲草、茯苓、生山楂、泽泻各15g,甘草6g。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二)名医经验
1. 马绍尧诊治经验
(1)肺经风热证常因青春期生机旺盛,血气充沛,阳热偏旺,热盛伤肺,肺热熏蒸,蕴阻肌肤而致。临床常表现为炎性丘疹,皮疹红肿疼痛或有脓疱,伴颜面潮红,口干渴,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脉浮数。治宜泻肺清热。药用枇杷清肺饮加减:枇杷叶、黄芩、黄柏、桑白皮、地骨皮、平地木、南北沙参等。
(2)胃经实火证常因饮食不洁,偏嗜辛辣肥甘、油腻腥发之品,以致湿热困阻中焦,循经上蒸,胃经实火,外发面部而成。临床表现为颜面、胸背较大的红色丘疹,或呈结节、脓疱状,伴唇口干裂,便秘,溲赤,纳呆,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泻胃中实火。药用清胃散加减:黄连、生地、当归、丹皮、炙升麻、藿香、防风、山栀等。
(3)心火亢盛证常因心经伏热,恋而不去,心火亢盛,积热上冲颜面而发。临床以丘疹型和脓疱型多见,伴心烦易怒,口舌生疮,目赤肿痛,便秘,溲赤,舌边尖红,苔薄黄,脉弦数。治宜泻火解毒。药用泻心汤加减:生地、赤芍、丹皮、黄芩、炙百部、丹参、白花舌蛇草、蒲公英等。
(4)肝经湿热证肝主疏泄,性喜调达,性情急躁,或情志不畅,致肝失疏泄,肝郁则病,郁久化火,或过食膏粱厚味,则生湿助热,肝郁与湿热共存,外泛肌肤而成。临床表现以炎性脓疱、丘疹为主,伴烦躁易怒,胸闷不舒,目赤口苦,大便秘结,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治宜清利肝经湿热。药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黄芩、山栀、生地、柴胡、当归、车前草、泽泻等。
(5)肾阴不足证乃因肾阴不足致肾之阴阳平衡失调,相火偏旺,循经上蒸而外发本病。临床表现以丘疹型多见,伴腰膝酸软,手足心热,咽干口渴唇燥,心烦夜寐不安,舌质红,苔少,脉沉细数。女性患者可见月经不调,小腹胀痛,或皮疹于经前加重。治宜滋阴降火。药用知柏地黄丸加减:知母、黄柏、生地、玄参、麦冬、白花蛇舌草、鹿衔草、山茱萸等.
(6)痰湿凝结证因脾虚不运,忧思伤脾,水湿内停,湿聚成痰,日久化热,湿热挟痰,凝结肌肤而致。临床表现以结节、囊肿、疤痕为主,皮疹痒痛相兼,伴倦怠乏力,便溏,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濡滑。治宜化痰软坚。药用海藻玉壶汤加减:海藻、昆布、夏枯草、姜半夏、青皮、陈皮、象贝、当归、川芎、玄参等。
(7)气血瘀滞证因病久不愈,邪聚不散,气滞血瘀,经脉失畅,或风湿热邪蕴于肌肤,气血受遏,凝聚而成。临床主要表现为颜面皮疹经年不退,肤色红或暗红,伴烦躁易怒,胸胁不舒。女性患者多伴月经不调,经行腹痛,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苔腻,脉沉细涩。治宜行气活血化瘀。药用丹参饮和桃红四物汤加减:生地、赤芍、丹皮、川芎、当归、丹参、檀香、砂仁等。
痤疮的发病与患者学习生活环境、饮食习惯、情绪心理等密切相关,病情多反复,病程迁延。马老除运用脏腑辨证法施治外,还十分注重患者的工作、生活调摄。因痤疮好发于颜面部位,严重影响美容,应对患者进行耐心的解释和积极的鼓励,希望患者保持饮食均衡,心情愉快,睡眠充足,适当运动,并嘱患者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以助痤疮的改善和恢复。
2.刘兰林诊治经验
刘教授根据痤疮的病理特点,对其病机之阐述,独辟蹊径,从血分人手,颇能执简驭繁,深得其要旨。认为痤疮病因虽颇为复杂,但不外风、湿、热三端,大多是由肺经有热,复感外风,瘀热伤及血分,熏蒸肌肤而发,血分有热而致瘀是痤疮发生发展的根本病机。治疗上,紧紧抓住“血分有热”这一关键,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每能得心应手,起效良可。
(1)清热解毒,务使邪有出路刘教授认为,血分有热,治疗首当清热解毒。而要使热毒得清,主要是要给邪以出路,使之外出为一度。热毒的出路有二:上从肺宣,下从前后阴消。刘教授清热解毒之组方原则大抵遵循以下4点:一是运用宣肺之品使热从肌表出,如用枇杷叶、浙贝母、桑白皮、桔梗等;二是酌用苦寒之品以清热解毒,常用蒲公英、败酱草、苦参、地肤子、黄连、连翘、大青叶等;三是取淡渗之品以渗湿利尿,达清热解毒之目的,如茯苓、泽泻、薏苡仁等;四是取攻下之品以通利大便,使热毒从后阴排出,如生大黄、芦荟等。如是上下齐施,热毒有路可遁矣。
(2)凉血活血,力求气血得和《诸病源候论》云:“血行通荣五脏,五脏之气,润养肌肤”.《景岳全书》又云:‘‘凡形质所在,无非血之用”.《素问·调经论》亦指出:“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o营血运行于脉络之中,受体内蕴热影响,充斥脉络,皮肤为脉络分布,故出现痤疮。在治疗上,刘教授运用凉血活血之法,力求使气血得和,选用甘寒或咸寒清热凉血药昧,既有清热凉血之功,又有养阴生津之长,属寓补于清之法。临证仿犀角地黄之意,常用赤芍、牡丹
皮、生地黄、桃仁、红花等以凉血活血;绿萼梅、当归、川芎等以行气活血。同时应注意血热还易于生风致燥,有耗伤阴血之弊,临证时尚需酌配地肤子、白鲜皮、苦参、白蒺藜等祛风之品。因热邪最易伤人阴液,所以在选药时还要注意养阴,刘教授最喜用牡丹皮,认为其苦辛、微寒,是清热凉血之良药。另外,生地黄也有养阴生津之作用。如是既清热凉血,又滋阴降火,标本兼顾,可除血分之热,又不至于伤血伤阴。
(3)疏肝解郁,宜使情志得舒痤疮作为一种损容性皮肤病,虽然不会导致患者躯体功能障碍,但一系列的研究证明,痤疮困扰着无数患者,除对容貌过分担心和焦虑,导致自卑、抑郁和社交障碍、影响日常工作、生活质量外,临床发现精神、心理因素与其发病、加剧、复发具有密切关系。由于痤疮患者多心情抑郁,精神压力较大,多见肝郁气滞,郁而化火,肝火挟瘀上蒸,灼伤血络,溢于肌肤而生痤疮,或由于肝郁气滞,气机不畅,血脉瘀滞,精气不能上荣于面所致。而且此病常因情绪激动而诱发或加重,因此,在治疗上刘教授特别注重疏肝解郁,以调整患者情绪,这样才能使病情稳定,瘀滞得消。选用疏肝解郁应用质轻味清之药,以轻清流畅,微辛上行为佳,如紫苏叶、薄荷、绿梅花等。同时注重对患者情绪的引导,“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帮助其树立信心,减轻思想压力,以利于疾病的康复。
3.梁苹茂诊治经验
(1)实证肺经风热证:古有“疹出太阴”之说。痤疮初起为高出皮面的毛囊性丘疹,可按太阴肺经风热治疗。《素问-太阴阳明论》:“伤于风者,上先受之”o肺居上焦,为娇脏,不耐寒热。若外感风邪犯肺,失于开合,腠理郁闭,邪气不能外达,结聚于肌肤而发为痤疮。此型患者皮肤多表现为丘疹色红、多痒,兼见口渴等症,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治疗应宣肺达邪,清营透疹。药用辛凉轻剂桑菊饮: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梗、芦根、甘草。因肺热及营而发红疹,再加赤芍、青黛、玄参、蝉蜕等凉营泻热透疹。此外,肺和大肠相表里,肺失宣肃,大肠传导失司,患者多有便秘,证属肺热腑实,可酌加宣白承气汤。
湿热内蕴证:《素问·生气通天论》:“高粱之变,足生大丁”o过食辛辣肥甘厚味,酿湿生热,结聚于肌肤局部形成痤疮。此型患者多皮肤油腻,皮损为丘疹或脓疱囊肿、色红、痛或不痛,日久不愈,兼见口渴、胸痞腹胀、肢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治疗又当详辨湿热之轻重。如吴鞠通所说:“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宜合理应用清热和祛湿两大法。热重于湿者,用白虎加苍术汤:石膏、知母、苍术、粳米、甘草。湿重于热者,用三仁汤加减:杏仁、白蔻仁、薏苡仁、滑石、竹叶、厚朴、半夏。湿热并重者,宜治以甘露消毒丹:滑石、黄芩、茵陈、石菖蒲、贝母、藿香、连翘、白蔻仁、薄荷、射干。因湿热酝毒,结聚肌肤而发病,再加土贝母、漏芦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肝气郁滞证:恼怒伤肝,肝失疏泄,气滞日久,发为痤疮。此型皮损特点为丘疹或脓疱、色红,多有疼痛,兼见失眠、易怒、胁肋胀痛、月经不调,舌淡红苔薄黄,脉弦。治疗宜疏肝解郁。药用逍遥散加减:柴胡、白芍、当归、白术、茯苓、甘草、薄荷。此由气滞血瘀而成,再加玫瑰花疏肝解郁,活血止痛。此外,肝郁日久化热,火盛者加虎杖、半边莲清热解毒,活血祛瘀。《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心火盛者加灯心草、竹叶、黄连清心泻火或合用导赤散。
热毒炽盛证:《诸病源候论·诸肿候》:“肿之生也,皆由风邪,寒热,毒气客于经络,使血涩不通,壅结成肿也”。此型特点为脓肿或结节、红肿疼痛,兼见咽干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治疗宜清热解毒,散瘀消肿。用五味消毒饮: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再加白蔹、玳瑁、白芷、桔梗清解疮毒,消肿排脓。此外,热毒炽盛,深入血分,热盛肉腐,肉腐成脓。仿叶天士:“人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之法,在前方清热解毒基础上,加入凉血活血之犀角地黄汤可以提高疗效。
(2)虚证脾虚湿困证:素体脾虚或饮食失调伤脾,运化失职,水湿内停,外发肌肤而形成痤疮。此型患者皮肤特点为丘疹色红不甚,不痛不痒,或已成脓疱,不易破溃,缠绵难愈,兼见神疲、食欲缺乏、大便不爽,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腻或白滑,脉濡。治宜健脾祛湿。药用参苓白术散:党参、茯苓、白术、山药、莲子肉、薏苡仁、扁豆、砂仁、桔梗、甘草。湿盛者用叶天士分消走泻法,药用杏仁宣通上焦,厚朴畅运中焦,茯苓通利下焦,三焦通畅,湿去则痤疮自愈。
肾虚不荣证:素体不足,肾元亏虚,不能上荣肌肤,加之浊气上犯,发为痤疮。多表现为面色晦暗,皮肤粗糙,油脂泛溢,丘疹淡红,或痒或痛,伴见头晕乏力、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腻,脉沉。治疗应补肾泻浊。药用萆薢分清饮:萆薢、石菖蒲、乌药、益智仁。再加菟丝子、泽泻加强补肾泻浊之力,使肾元充足,浊气祛除,达到治疗痤疮的目的。
气血两亏证:《景岳全书·血证》:“滋脏腑,安神魂,润颜色,充营卫,无非血之用也”o摄生不慎,劳倦过度,气血亏虚,肌肤失养,发为痤疮。此型患者皮肤特点为面色淡白无光,多为丘疹,无脓头,色不红,不痛不痒,时轻重,伴乏力倦怠、饮食减少,舌淡苔薄白,脉虚弱无力。治疗应益气养血。药用八珍汤:党参、熟地、白术、茯苓、当归、白芍、川芎、甘草。全方补血益气,固密肌腠,而收润肤消疮之效。
肺肾阴虚证:《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o肺肾阴虚,颜面失养,发为痤疮。临床表现为丘疹色红孤立,痒痛较轻,面部油腻不甚,伴腰膝酸软、咽干口渴唇燥、心烦夜寐不安,舌红少苔,脉沉细数。治疗应滋养肺肾之阴。用沙参麦冬汤:沙参、玉竹、麦冬、天花粉、桑叶、甘草、扁豆。再加鹿衔草滋养肾阴,共奏滋肺益肾之效。
(3)辨证与分期治疗相结合在辨证的基础上,应加用疮疡不同阶段消、托、补的原则治疗,以提高疗效。痤疮初起,为红色丘疹,表面坚硬者,可在辨证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夏枯草、蒲公英等软坚散结的药物使之消散;痤疮日久,呈脓疱,脓肿不易破溃者,在辨证基础上加用白芷、炮山甲、皂角刺等促进其破溃排脓;痤疮破溃后,疮口不易愈合者,当重用黄芪托疮生肌,再加用活血化瘀的桃仁、红花、丹参等,使创面早日愈合,不留疤痕及色素沉着。
4.孙世道诊治经验
(1)泻肺清胃,养阴凉血孙教授认为,肺在人体脏腑中位置最高,称为“华盖”,肺在体又合皮毛,而痤疮好发于面部皮肤,面部是人体的最高位置,故痤疮之症需从肺而治。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为和。痤疮患者中,有很大部分人的发作与进食膏粱厚味有关,使胃之受纳、腐熟水谷功能受阻,郁滞日久生热,胃失通降,阳明腑热壅盛,则大便秘结,热浊之气上熏,客于面部肌肤发作痤疮。故孙教授在治疗中需泻肺清胃,养阴凉血。在皮疹发作期,宜
清热解毒,泻肺清‘胃为主,重用金银花、野菊花、黄芩、栀子、知母、蒲公英、凌霄花、鱼腥草等。在皮疹缓解期,则予养阴凉血,泻肺清胃为主,药用生地黄、玄参、麦冬、玉竹、紫草、牡丹皮等。无论在发作期,还是在缓解期,均可加山楂、薏苡仁等和胃消食之品,使胃得清,热得消。
(2)凉血散瘀,化痰消结孙教授认为,痤疮皮损旷日持久不愈或治疗不当,肺胃积热久蕴不解,聚湿生痰,痰血瘀结,使局部气血郁滞,经脉失畅,或痰湿瘀阻之体复感风热邪毒,热结成瘀。以致患者皮损除有红丘疹、小脓疱外,还出现有结节、囊肿。根据中医外科的辨证规律,皮色不变之肿块为痰凝所致,而肿块色暗红、质硬、无痛或稍有疼痛之有形之块为血瘀所致,此类患者除需泻肺清胃外,同时还需活血化瘀,化痰散结。药物重用夏枯草、浙贝母、丹参、桃仁、莪术等。
(3)清肝疏气,调补冲任在一些女性痤疮患者中,表现为月经前皮疹增多,月经后症状减轻,此类患者还往往兼有月经周期紊乱、痛经、烦躁易怒或心情抑郁等表现。此与肝郁化火,冲任失调有关。冲、任、督三脉一源而三歧,与肝肾关系密切,主司女子的经、带、胎、产。人体只有肾藏精气充盈,肝主疏泄功能正常,则冲任才能调和。故在清热解毒的基础上,对伴有冲任失调症状的患者,加以调节冲任将更有利于症状的缓解及疗效的巩固。由于痤疮表现的是以热象为主,因此,对于痤疮患者的调补冲任当以疏通养阴法,以达到冲任的平衡,常用药有路路通、王不留行、茺蔚子、女贞子、天冬等。
(4)重视现代研究成果,为我所用孙教授认为,如果结合现代医学最新的对痤疮理论的研究成果及中药的现代研究成果,在辨证用药的同时,加入相应的对痤疮发生的某一环节进行阻断或调节的药物,其效果会更佳。如丹参、黄柏、大黄、黄连、茵陈蒿、黄芩、龙胆草、金银花、当归、川芎、紫花地丁有抗痤疮丙酸杆菌的作用,鱼腥草有减少皮脂腺分泌的作用,丹参提取物中的有效成分丹参酮是一种缓和的雌激素样药物,有抗雄性激素、抗细菌和抗炎以及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白花蛇舌草、穿心莲、大青叶、金银花、鱼腥草、黄连、黄芩、金钱草有增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另有报道,具有雌激素样作用的植物有:大豆、墨旱莲、葛根、香附、覆盆子、灯盏花、欧芹、亚麻籽油等;有明显降脂作用的药物有:丹参、山楂、虎杖、女贞子,何首乌、泽泻等。
孙教授在治疗痤疮中会在辨证的基础上适量选择运用这些药物,如同样在应用清热解毒药时,除考虑此药的四气五味、归经所属外,还会适当利用现代研究提供的药物对痤疮四个主要因素的影响而加以取舍。由于某些中药又是药食同源,对于一些既能治病又能作为食物,如苦瓜、黄瓜、芹菜、马兰头等,则常嘱咐患者可以在平时生活中适当食用。
(5)重视外治,增加疗效孙教授认为,痤疮的形成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即毛囊皮脂导管的角化异常,阻碍了皮脂腺分泌物的排泄,有利细菌贮留和生长,细菌在局部生长而引起的一系列炎症反应,如红、肿、热、痛,除需内治外,外用中药有效药物做面膜的治疗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可帮助清除毛囊口的角化物,促进皮肤对药物的吸收,达到较快控制炎症的作用。另外在做面膜前,要对患者的面部做清洁、喷雾,并酌情对一些粉刺进行清除等治疗,所有这些都将有利于祛除皮肤的死皮,保证皮肤毛囊皮脂腺功能通畅,使皮肤不利于细菌的生长,最终达到治愈痤疮、预防其复发的目的。对于一些囊肿性痤疮,运用千捶膏外敷,1-2天换药l次,起到消肿止痛、提脓拔毒的作用。
5.赵纯修诊治经验
(1)辨证论治痰湿蕴热型治以清热化痰散结.药用清热散结汤:金银花、蒲公英、黄芩、黄柏、桃仁、赤芍、薏苡仁、土茯苓、半夏、山慈姑、浙贝母、橘核、甘草。若便干可加大黄、玄明粉;口于加玄参、知母、天花粉;丘疹色红加生地黄、牡丹皮。痰湿结节型治以燥湿化痰散结为主,药用桃红香贝二陈汤加减:桃仁、红花、香附、浙贝母、陈皮、半夏、茯苓、橘核、薏苡仁、甘草。若结节明显可加丹参、山慈姑、皂刺、青皮、白芷;若结节暗红难消可加破瘀药,如乳香、没药、赤芍、川芎、三棱、莪术、炮山甲;若结节呈皮色可加远志、牡蛎、海浮石、夏枯草、白芥子、瓜萎。热毒炽盛型治以清热解毒,凉血破瘀,药用金银花、蒲公英、黄连、栀子、黄柏、生地黄、牡丹皮、天花粉、桃仁、赤芍、白芷、败酱草、紫花地丁。若结节久治不消加乳香、没药、山慈姑、皂刺。
(2)治疗特色以整体观念为主,注重利湿化痰。痤疮患者临床多见皮脂溢出过多,称为皮脂溢体质。赵老认为,皮脂溢出过多为本病的基本病理变化。青春期以后由于性激素水平高及其对皮脂腺分泌的调节作用,使皮脂腺活动亢进,皮脂分泌旺盛,表现为面部皮肤油腻润泽,若复因各种原因导致皮脂腺管与毛孔的堵塞,则可使皮脂外流不畅,皮脂积聚,形成粉刺、丘疹、结节等。赵老认为,皮脂腺过度溢出,中医辨证为湿盛,湿盛为痤疮发病的根本原因,蕴湿可以生痰,表现在皮肤上即为粉刺、结节、囊肿等。故治疗上赵老强调利湿化痰为本病的基本治法,采用健脾利湿、淡渗利湿和化痰散结利湿之法。常用药有白术、苍术、茯苓、山药、薏苡仁、土茯苓、
炙枇杷叶、浙贝母、远志、瓜蒌等。
热邪为患为本病重要病机,治以清热凉血解毒之法。现代医学认为,当皮脂受微生物脂酶的作用,水解为三酰甘油,产生较多的游离脂肪酸,使毛囊及毛囊周围发生非特异性炎症反应。当粉刺壁的极微崩溃及游离脂肪酸进入附近真皮后,加上细菌感染,即可引起炎症,出现红色丘疹、脓疱、疖肿或脓肿。此等表现可辨证为血热或热毒,赵老认为痤疮患者的热邪来源有二:即脏腑蕴热和外邪化热生毒。
脏腑热:赵老认为脏腑热主要来源于肺、心、肾经。肺经血热自古以来诸多医家多有论述,如《医宗金鉴·肺风粉刺》日:“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故临证时赵老多以黄芩、炙枇杷叶、全瓜蒌以清肺热;以生地黄、牡丹皮、紫草以清血热。肺与大肠相表里,临床见口臭、大便干结者则为大肠有热,赵老以大黄清泻大肠之热以通腑气,从根源上清肺热。心经热则指患者多欲念旺盛而化火,故治宜清神明之心火,常用黄连、栀子、莲子心。泻肾火可以间接地泻心火,放也可用黄柏苦寒入肾以坚阴泻火。
热毒之邪:《诸病源候论·面候》日:“面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立论本病病机为风热蕴结于面。外邪郁久或脏腑郁滞均可化热生毒,临床上即表现为炎症性变化,治疗时赵老多以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败酱草之类以清解外邪化热之热毒;以黄芩、栀子、黄连、黄柏以清脏腑蕴热之毒邪。
日久瘀阻血络,治以活血化瘀之法。本病由于湿痰积聚、脏腑蕴热及外邪化热,以致湿痰血热瘀结不散,阻滞络道,致使皮疹扩大或局部皮色暗红,结节硬而不消,相连而生。赵老认为此时宜用活血化瘀之剂,药以桃仁、赤芍、炮山甲、山慈姑、三棱、莪术,同时辅以行气散结或化痰散结之剂,如香贝二陈汤。
6.烟建华诊治经验
(1)初期烟教授指出,痤疮初期阶段多属湿热、风热蕴蒸。主要是胃肠湿热,关乎肺胃。临床上可表现为颜面潮红,皮疹热、红肿瘙痒,或有脓疱,白色脓头,苔薄黄或少苔无苔,舌质红,脉细数等症状。或者表现为粉刺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可以挤出黄白色碎米粒样脂栓,或有脓液,颜面出油光亮,伴口臭口苦,食欲时好时坏,大便黏滞不爽,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等症状。治宜清理肺胃。在肺经外来之邪宜发散,治疗上宜用解表法,宣散郁闭之肺气,透达内热。常用荆芥穗、防风、杏仁、金银花、连翘等轻宣上焦之气;水牛角粉透达内热。有脓头者加白芷、苍术、皂角刺等清热燥湿,散结排脓。中焦湿热者用白术、半夏、生薏苡仁健脾和胃,渗利湿邪;黄芩、黄连清热燥湿;白鲜皮、白芷、地肤子燥湿止痒。伴有大便不畅者加熟大黄、炒二丑通利下焦,引热下行。如此,上焦得宣,中焦得清,下焦得利口风邪得以透达,湿热得以清除,痤疮自无生发之源。
初期症状较重的是热毒壅盛型,多因嗜食辛辣熏烤或感受湿热之邪,致火毒内生,热毒上壅,熏蒸于颜面而致。表现为鲜红密集,多为脓性丘疹,伴口渴饮多、咽干咽痛、溲黄便于,舌红苔黄,脉数。多选用白花蛇舌草、升麻、蒲公英、紫花地丁等清热解毒。
(2)中期 以湿热为主,不甚痒,斑疹突出。有的可伴有阴虚血热的症状。病变到中期,肺经外感风热、风湿之邪等,上焦肺经表证多不太明显,而以湿热痰浊瘀阻为主。表现为痤疮结节突出,呈淡红色或紫红色,一般不会出现象初期那样热红肿等一派实火的症状,而且瘙痒也不是很严重。可见食欲一般,或不欲食,大便不爽,舌苔可见黄厚腻浊,脉滑数。治宜清热利湿,凉血活血。胃肠湿热的治疗以清利湿热为主,用芩连平胃散清热利湿。如果兼有肝阴虚有热,四物汤为主加玄参、牡丹皮等养阴清热,不过这种证型多见于中年女性。血分瘀阻者加桃仁、红花、茺蔚子以活血化瘀。
(3)末期可见陈旧斑,反复出现,色素沉着,湿热蕴结于经髓,多属痰凝瘀血为患。脸色晦暗,痤疮颜色较深,色素痕迹迟迟不能消退。因脾胃失调,运化失健,酿生湿浊,湿聚成痰,或肝肾阴虚火旺,灼液为痰,痰凝肌肤而成痤疮。主要表现为痤疮日久,质地坚硬难消,触压有疼痛感,或者颜面凹凸如橘子皮,临床上可见残留于皮肤浅表部位的瘢痕或者凹坑状萎缩性瘢痕。女性可有月经量少,痛经,经期痤疮加重等,舌暗苔薄,脉涩。治宜通络散结,活血化瘀,达表。药用陈皮、半夏和白芥子等化痰通络散结;桃仁、杏仁辛润达表;夏枯草、玄参、牡蛎、茺蔚子等化瘀散结。久病肝肾不足者加旱莲草、女贞子等滋补肝肾。此外,针对痤疮瘢痕日久难以消除者,主张配合理疗方法进行治疗。
另外,对于痤疮由于冲任失调者,同时按照月经周期规律用药,一般经前血海充盛,予以疏肝滋阴清热,治疗中多用养阴清肝,调理冲任之品,并嘱其经前用药,服至月经来潮。用柴胡、黄芩、香附、枳壳来疏解少阳之气;赤芍、白芍、牡丹皮、当归、鸡血藤养肝血化瘀浊;炙山甲通经化瘀消肿。
关于饮食生活调护方面,烟教授多嘱患者治疗期间忌食甜食、油腻、辛辣、烤炙食物,多吃新鲜蔬菜瓜果,保持大便通畅。同时生活饮食保持规律,适量运动,保持情绪舒畅,戒恼怒、急躁等不良情绪。对于面部油脂多者,嘱用硫黄皂清洗面部,避免乱搽化妆品,切忌用手挤压患处,以免引起感染和毛囊孔堵塞。
7.何炳元诊治经验
(1)临证首辨阴阳 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欲使皮科疾病辨证正确,疗效确切,当首辨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日:“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疡医大全》:“凡诊视痈疽,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误,治焉有差!医道虽繁,可以一言以蔽之,日阴阳而已”。临床所见皮疹红活焮赤,皮温灼热,全身症状见口渴、纳呆、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腻或黄腻,脉数属阳;皮损暗红或皮色不变,皮温不热或微热,皮疹见结节、囊肿、
疤痕,苔腻脉滑者属阴。阳证多为肺胃蕴热,熏蒸于表所致,临床多用枇杷叶、桑白皮、丹皮、金银花、连翘、黄芩等清热除湿解表之药;阴证则为痰瘀互结,肝肾阴虚,多用大黄、芒硝、栀子、黄连、连翘、薄荷、金银花、紫花地丁、蒲公英、半夏、赤芍、白花蛇舌草、浙贝母等。对于阴阳证型又可再分阴阳,以准确辨证,指导用药,如囊肿可根据皮疹色泽再分阴阳。体现了何老对中医辨证思想的深刻理解及灵活应用。
(2)注重皮损及其部位痤疮皮疹多形,临床可见丘疹、结节、囊肿、疤痕、脓肿,多发于颜面、胸背部。明·熊应雄《小儿推拿广义》日:“心司火兮居额,肝主左颊肺右向,肾水在下颏所系,脾唇上下准头相"。《素问·刺热篇》亦云:“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虽痤疮多发于颜面,但患者不同部位皮损严重程度不同。故诊治选药可依皮损部位所属脏腑不同选用不同的引经药物,如额头疮用黄
连、细辛;左颊用柴胡、青皮、川芎;右颊用桂枝、升麻、白芷;下颏用知母、黄柏;口唇周围用白芷、石膏;鼻部用苍术、白芍等。临床还依据脏腑气血多少,或偏于行气,或偏于滋养,或偏于破血。
(3)重视患者基本情况,方无定方《素问·汤夜醪醴论篇》指出:‘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肝主疏泄,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肝气郁结,郁久生火,肝郁乘脾,脾失健运,痰湿内生,以致气郁、火郁、痰湿阻于经络,气血凝滞,经络阻隔,形成痤疮。何老接诊痤疮患者,十分在意其性格特征及社会状况。对于性情抑郁、焦虑的患者,常不厌其烦的耐心开导,以解除其精神致病因素,用药偏重于疏肝解郁,以逍遥散加减治
疗;临床若见皮疹色红,以丘疹为主者,可加金银花、连翘兼以宣肺清热;以脓疱为主者,加黄连、黄芩兼以清热解毒;以结节、疤痕为主者,又可加三棱、莪术以破血逐瘀。何老认为痤疮发于行经前后者,常为阴虚肺热,火热上熏面部所致,阴虚火旺实为发病之本,故当滋肾泻火,清热解毒,用六味地黄汤加泻白散治疗,临床加用黄芩、生地黄、玄参、白花蛇舌草、蚤休等药使虚火降,肺热清,从而使面部痤疮消散。
8.艾儒棣诊治经验
(1)临床分型与辨证施治肺经蕴热证治宜清宣肺热,凉血解毒。药用枇杷清肺饮加减:炙枇杷叶、黄芩、黄柏、生地、牡丹皮、赤芍、薏苡仁、瓜蒌仁、白花蛇舌草、桑白皮、甘草。热毒炽盛证治宜清热解毒,凉血解毒。药用五味消毒饮合黄连解毒汤:金银花、蒲公英、野菊花、黄连、黄芩、栀子、黄柏、生地、牡丹皮、天花粉、桃仁、赤芍、白芷、败酱草、紫花地丁。若结节久治不消则加乳香、没药、漏芦根、皂刺。痰湿蕴热证治宜清热化痰,行气运脾,燥湿散结。药用楂曲平胃散:生山楂、神曲、苍术、厚朴、陈皮、蒲公英、黄芩、黄柏、桃仁、赤芍、薏苡仁、土茯苓、山慈姑、浙贝母、橘核、甘草。若便干可加大黄、玄明粉;口干加玄参、知母、天花粉;丘疹色红加生地、牡丹皮;脾虚便溏者加潞党参、白术、茯苓等。痰湿结节证治宜燥湿化
痰,活血散结。药用桃红四物汤合二陈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白芍、香附、浙贝母、陈皮、半夏、茯苓、橘核、薏苡仁、玄参、甘草。若结节明显较重者可加丹参、皂刺、青皮、白芷;若结节暗红难消可加活血破瘀药,如乳香、没药、赤芍、川芎、三棱、莪术、炮山甲;若结节呈正常肤色可加夏枯草、白芥子、牡蛎、全瓜蒌。肝经血热证治以丹栀逍遥散加味:牡丹皮、栀子、柴胡、枳壳、赤芍、当归、白术、薏苡仁、桑白皮、白花蛇舌草、瓜萎、黄芩、甘草。气血亏虚证治宜益气养血,解毒活血。药用圣愈汤加减:潞党参、生黄芪、制首乌、
当归、川芎、白芍、生地、枇杷叶、黄芩、瓜蒌仁、白花蛇舌革、鸡血藤、甘草。月经量少者加泽兰、益母草。冲任不调证治宜调和冲任,滋肾降火。药用二仙汤加味:仙茅、仙灵脾、知母、黄柏、太子参、麦冬、五味子、薏苡仁、千里光、黄芩、桑白皮、白花蛇舌草、瓜蒌仁、甘草。
(2)病因病机与临床用药遵疮疡大法,实证重“消”,巧用新仙方活命饮。一般认为痤疮多因肺经风热,熏蒸肌肤;脾失健运,脾胃蕴湿积热,久则气血凝滞或痰血瘀结;冲任不调,肝失疏泄,外犯肌肤而成。拟经验方“新仙方活命饮”,该方由古方仙方活命饮加减而成,药用金银花、黄芩、白芷、防风、当归、赤芍、桃仁、陈皮、天花粉、贝母、炮山甲、皂角刺。该方集清热解毒,疏风解表,化瘀散结诸法于一体,妙在其疏风清热解毒之同时,又能豁痰,化瘀,散结。适用于痤疮属阳证而体实者。
热邪致病为本病重要病机,治以清热凉血解毒之法。艾教授认为,痤疮患者的热邪来源有脏腑蕴热和外邪化热生毒。脏腑热主要来源于肺、胃、心、肝、肾经。临证时多用黄芩、炙枇杷叶、桑白皮以清肺热;用生地、牡丹皮、赤芍以清血热;以大黄清泻大肠之热以通腑气,热邪不盛者,予瓜蒌仁、火麻仁滋肠通便;胃热常用黄连、栀子;心经热常用黄连、栀子、莲子心;肝经有热予牡丹皮、栀子;用地骨皮、黄柏、知母等品苦甘寒入肾,以坚阴泻火。外邪郁久或脏腑郁
滞均可化热生毒,临床上即表现为炎症性变化,治疗时多以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败酱草之品。
注重利湿化痰。中医认为皮脂腺过度溢出是湿盛,湿盛也为痤疮发病的根本原因之一,湿蕴可以生痰,表现在皮肤上即为粉刺、结节、囊肿等。故治疗上以利湿化痰为基本治法,采用健脾利湿、淡渗利湿和化痰散结利湿之法。常用药有白术、苍术、茯苓、山药、薏苡仁、浙贝母、瓜蒌仁等。
强调活血化痰散结。青年男女,素体阳热偏盛,加之过食辛辣刺激及油腻性食品,使得肺胃湿热郁滞,气机不畅,日久则瘀热互结,熏蒸于面,致生痤疮;若湿热不去,瘀血凝滞,日久可见囊肿、结节。故临症时应酌加活血化瘀之品,如牡丹皮、赤芍、桃仁、丹参凉血活血化瘀,使面部血液循环畅通,以减轻局部瘀滞;皂刺、白芥子、郁金、夏枯草、牡蛎、浙贝母可软坚散结,以除痰湿,清瘀热;若瘀阻血络,局部皮色暗红,结节硬而不消,则药用桃仁、赤芍、炮山甲(已溃破者不宜服用)、山慈姑(有小毒,不宜大剂量久服)、三棱、夏枯草,再辅以行气散结或化痰散结之剂,如二陈汤。同时强调活血散结之品应尽早用,以防色素沉着及疤痕形成。
调理心肝,以舒畅气机。肝的疏泄是维持脾胃升降、消化水谷精微、促进气血运行、协调水液代谢、调理冲任二脉的保证。若肝失疏泄,气机不畅,郁而化火,则五脏功能紊乱,热、湿、痰、瘀乃生,阻滞经脉,郁于肌肤,而发为本病。由于患者满脸青春痘,坑坑洼洼,他们的精神十分压抑,或烦躁或抑郁,或夜不能眠,个别严重者可发生抑郁症。故面部痤疮注重疏肝解郁在女子尤为重要。临床除疏肝郁、清肝火、养肝血、调经虚之外,还有养心安神、重镇安神、宁心
安神之不同,其用法当看病机,其用药不尽相同。如疏肝郁可选用合欢花、柴胡、香附之类;清肝火可用牡丹皮、栀子等品;养肝血、调经血用四物汤、圣愈汤加减。若心火炽盛者可予黄连、栀子清心安神;若心肝失养则加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养心安神;若遇郁郁寡欢、精神障碍者则加五味子、茯神、石菖蒲、远志宁心安神,重镇安神则用磁石、龙骨、珍珠母等品。
9.刘亚娴诊治经验
(1)病因病机刘教授根据寻常痤疮的好发年龄、体质及皮疹部位,认为其与中医学的相火旺盛有关。相火是推动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温煦诸脏,促进生长。朱丹溪认为相火“寄于肝肾二部”,“人非此火不能有生”,“人有此生,亦恒于动;其所以恒于动,皆相火之为也”o此皆相火之常,当属少火。但如果相火过盛,则成壮火、邪火,挟痰、湿、瘀、浊等上蒸头面,成痤成痱。相火衰旺与年龄有关,青春期年少气充,处于相火易于旺盛阶段,人体脏腑机能活动处于活跃状态,过旺则易成此疾。另外,也与体质有关,患者多属火旺血热的体质。但年龄超过25岁仍存在痤疮表现的青春期后痤疮或迟发型痤疮患者,更是具有明显的家族倾向。刘教授认为,相
火旺是寻常痤疮发生的根本原因,湿、毒、瘀是一般原因。嗜食辛辣刺激之品及膏粱厚味腥发之物,湿热蕴结胃肠,上炎之相火夹胃肠蕴热循经上发颜面;情志郁怒,肝失疏泄,相火炽盛,怫郁生痤。
(2)治法及用药特点 刘教授提出清泄相火,凉血解毒作为寻常痤疮的治疗原则,拟加昧封髓丹(黄柏、砂仁、甘草、牛膝、金银花、赤芍药、蝉蜕、白芷)为基本方治疗。封髓丹出自《医宗金鉴》,由黄柏、砂仁、甘草组成,能清火止遗,为治肾火妄动,梦遗失精之剂。加味封髓丹以封髓丹清过旺之相火,釜底抽薪,作为基本治则,配合清利湿热,凉血解毒之药而成。火盛者加知母、栀子;血热者加生地黄、紫草、白茅根;肺经有热者加桑白皮、枇杷叶、地骨皮;有脓成疔者加连翘、野菊花、紫花地丁、蒲公英;大便干者加枳实、大黄、瓜蒌、决明子;湿盛者加茵陈、薏苡仁、泽泻;兼月经不调者加益母草、香附;血瘀者加丹参。
临床应用时,外用百部、蝉蜕、赤芍药、侧柏叶等水煎取汁,外洗患处,每晚1次,次日清晨用清水清洗。方中重用百部杀虫抑菌;蝉蜕透疹止痒;赤芍药、侧柏叶凉血通瘀。中药内服清相火,外洗解毒疗疮,透疹消瘀,相兼取效。
(3)预防及日常护理刘教授认为,寻常痤疮的预防非常重要。应注意饮食,少食辛辣油腻食物,少食甜食,多食蔬菜、水果,保持肠胃通畅。最好不吸烟、不酗酒。避免太阳暴晒,避免风沙刺激。平时勿用手抠或挤压粉刺,避免使用油脂类化妆品和皮质类固醇激素,常用温水、含硫黄或其他去油脂类物质的香皂洗涤患处,保持面部清洁。同时,由于寻常痤疮的复发或加重往往与情绪波动有关,因此注意调整情绪,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情与良好的睡眠口
10.傅杰英诊治经验
(1)病因病机傅教授综合中医文献对痤疮的认识,并结合多年临床研究,认为痤疮的致病因素除热、痰、瘀之外,还有湿和虚。湿为阴邪,易困脾胃,脾胃失于运化,饮食水谷停积体内,酿生痰浊,日久化瘀、化热,发为面部而生痤疮。虚分为阴虚、阳虚,阴虚为痤疮的致病因素之一已被认知,阳虚主要相关脏腑为脾肾,素体元阳不足或治疗不当导致人体元气、脾胃虚弱,下元虚寒,不能运化津液上润肺胃,致虚阳上浮于面,火郁于内而发疹。故整体呈现出一种面部痤疮、口舌生疮、畏寒肢冷、夜尿频多等阴阳不相顺接、上热下寒见症。临床上痤疮这一病机不可忽视,尤其是女性患者较为多见。
(2)体质论治傅教授认为,体质不是绝对不变,而是可改善的。岭南长期湿热的气候环境易使脾胃气机受阻,而人们习惯于空调降温并贪凉饮冷,也使得脾胃易于受损。故居民多见痰湿、湿热
及阳虚体质。痰湿体质及阳虚体质的人易生囊肿结节性痤疮,湿热体质者易发丘疹、脓疱性痤疮,治疗要有所侧重。傅教授对改善痰湿体质者,常取中脘、丰隆、阴陵泉、太白、脾俞等穴,健脾除湿;阳虚体质选用神阙、关元、气海、肾俞、命门,并经常用灸法;而对湿热体质者,常选取中脘、期门、章门、水分、阴陵泉等穴,配合背后膀胱经梅花针叩刺、拔罐或刮痧,以加强清热利湿的作用。体质改善后可明显降低痤疮再复发的几率。
(3)注重调神 “调神”是指在针灸过程中调整人的情绪、性格及精神状态。傅教授认为,在治疗中神形合一,治形必先调神,“调神”是治疗损美性疾病的基础。一般来讲,经常失眠、性格急躁、情绪波动大、精神敏感或思虑过多的人,易干扰经络气血的运行,使气血运行不畅,影响针感,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因此,治疗时不能一味清肝火、疏肝气,要先安神。傅教授多选用头顶督脉排刺,靳三针中的定神针(印堂穴上5分,阳白穴上5分,左右各一)、内关、神门等穴。神静则气血调和,易于得气,疗效较好。
(4)笃尊经典《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阳化气,阴成形”。傅教授认为,“阳化气,阴成形”体现了人体内在物质新陈代谢中的阴阳辩证关系。化气是物质的变化、转化过程,如饮食物的代谢、月经周期的变化等,都属于阳。有形之物的形成过程为阴,如阴精、营血、津液的合成代谢过程。傅教授将这一理论应用于难治性囊肿结节型痤疮的治疗,认为是由于元气虚弱,化气不足,导致营血壅滞于面,阴成形有余,日久化热肉腐酿脓,而致囊肿结节反复发作,脓成
难溃。故在治疗“阳化气不足”引起的痤疮时,多在体针和面部局部处理的基础上,采用艾灸治疗,常选用百会、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肾俞、命门等化气功能强的穴位,进行温针灸,或用神阙穴隔姜灸。
傅教授认为,刺络放血能祛瘀血,生新血。“血为气之母”,血行则气行,此外,能使邪随血出。故放血疗法在治疗痤疮时极为重要,傅教授常采用局部点刺放血和背部梅花针叩刺放血。痤疮局部放血主要在以下情况下使用:①同一部位反复发作时,说明该部位气血不通,可在局部点刺放血,以活血通络。②痤疮为深在的囊肿结节时,除放血外,有时可在面部拔罐,务必使脓毒出尽。③痤疮已成脓时可放血。④痤疮急性期热证较明显时,可局部放血,使热毒随血而出。背部梅花针叩刺拔罐法,主要用于调整体质,一般体质偏热的人都可用背部放血,但阴虚者出血宜少,否则血不养心,易加重烦躁、失眠等症。
(三)内服效验方
1.玉女煎
(1)处方生石膏20g,野菊花、知母、熟地各18g,赤芍、黄芩各15g,牛膝9g,甘草3g.风热较甚,皮损以丘疹为主者,加金银花159,薄荷6g;热毒炽盛,皮损以脓疱为主者,加大黄、黄连各10g;痰瘀互结,皮损以结节为主者,加白芥子、三棱各6g;痰湿内蕴,皮损以囊肿为主者,加白芥子6g,法夏15g,僵蚕10g;因情志所伤而致者,加柴胡69,郁金1 0g.本方有清泄肺胃,降火解毒,活血凉血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30天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忌食辛辣、酒等刺激品。
2.消痤饮
(1)处方黄芩、知母、生大黄(后下)、丹参、桃仁、红花各109,黄柏6g,野菊花、地丁各15g,金银花20g,丹参、赤芍、川芎各12g,牡蛎(先煎)30g.本方有清热泻火,凉血活血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第三煎浓煎取汁洗患处并湿敷,每次20分钟,每日2次。同时配合外擦药:利君沙0.125×20片,甲硝唑0.2×20片,维生素B6lOmg×100片;男性另加安体舒通20mg×50片,女性另加己烯雌酚Img×50片口上药共研末,混入2%氯霉素乙醇l00ml中。每日3-4次外擦,用时摇匀。
3.清肺饮
(1)处方党参、甘草、黄柏各15g,百合、枇杷叶、桑白皮各25g,杏仁15g,薏苡仁50g,制大黄10g.本方有清解肺胃湿热之功。
(2)方法将上方10剂剂量,加10倍量水煎煮l小时(枇杷叶包煎)取汁,二煎取水8倍量,煮45分钟取汁。两汁合并滤过薄膜,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1.02,沉淀24小时后,取上清液过120目筛,再浓缩至1 000ml,相对密度为1.02~1.15,然后加入苯甲酸钠、尼泊金乙酯稍沸,搅匀,滤过灌装,消毒包装,每支20ml。口服,每天3次,每次1支,3个月为1个疗程。
4.清痤饮
(1)处方苦参、白芷各209,土茯苓、薏苡仁、益母草、蒲公英各309,黄柏1590脓疮者,加金银花、黄芩;结节者,加丹参、夏枯草;囊肿者,加丹皮、红花;便秘者,加大黄、芒硝;妇女月经不调者,加当归、川芎。本方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早晚分2次口服。药渣加白花蛇舌草100g,黄连50g;加水约1000ml,煎熏患处,每日2次.1 5天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1~2个疗程。治疗期间忌刺激性食物及高油脂食物,保持局部清洁。
5.硝丑饮
(1)处方芒硝、白丑、大黄各30g,黄芩、黄连、浙贝母、天花粉、白芷、桔梗各20g.丘疹型,加生地40g,玄参30g,赤芍20g;脓疱型,加蒲公英60g,连翘30g.本方有清泻心肺,散结消肿之功。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成粗末,每次15~30g,开水冲服,每天2次,连服5天为1个疗程。亦可为汤剂,药物用量酌减,隔日l剂,连服3天为1个疗程。
6.五黄汤
(1)处方黄连、栀子、黄芩、桑叶、黄柏各10g,大黄I0~15g,丹参、桑白皮、赤芍各15g,连翘、丹皮各12g,生甘草6g.大便稀者,大黄减量。本方有清热凉血止痛,活血祛瘀生新之功。
(2)方法先将上药用水浸泡30分钟,再煎煮30分钟,每剂煎2次。再将2次药液混合后,分为2份,早晚各服1次。每日1剂。同时配合无名肿毒酊(黄连、轻粉各50g;放于75%乙醇10中浸泡7天以上)搽患处,每日3次. 10剂为1个疗程。
7.痤消汤
(1)处方桑白皮、枇杷叶、黄芩、紫草各12g,金银花、野菊花、连翘、丹参各20g,白花蛇舌草、生地各30g,丹皮、夏枯草各15g,当归10g,甘草6g.肺经风热型,加知母12g,生石膏30g;脾胃湿热型,加苦参15g.栀子12g;冲任不调型,加当归12g,柴胡9g;皮疹色红者,加紫草30g;有结节囊肿者,加莪术、三棱各12g;有皮脂溢出者,加薏苡仁30g,茯苓12g。本方有清热疏风,凉血活血,解毒止痒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另用大黄、硫黄各30g,黄柏12g;诸药共研细末,过120目筛备用。每晚睡前用热水、肥皂洗患部擦干,用蒸馏水调制药粉涂于患部,并按摩30分钟。1月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停用其他药物,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8.平座汤
(1)处方金银花、白花蛇舌草各20g,川芎、苍术、合欢皮、僵蚕各10g,丹参、赤芍、山楂、大贝、玄参、炒山栀各12g,夏枯草15g.大便燥结者,加大黄、草决明;热重明显者,加黄连、败酱草;结节突起者,加三棱、莪术;气郁不舒者,加柴胡、郁金;湿热偏重者,加藿香、泽泻。本方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除湿散结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每剂2煎,早晚分服。药渣煮水取汁,趁温热外敷面部,每次15~20分钟。15剂为1个疗程。
9.粉刺汤
(1)处方金银花、茵陈、橘核、赤芍、丹皮各15g,蒲公英2lg,苍术、大贝各12g,黄柏、半夏、桃仁各9g,薏苡米30g,甘草6g。血瘀明显,月经不调者,加红花9g,当归12g;大便秘结者,加大黄9g;血热明显,皮疹鲜红者,加生地15g;痰核凝结,结节较多者,加夏枯草、玄参各15g;热毒甚者,脓疮较多,疼痛者,加土茯苓219,地丁12g;瘙痒者,加白鲜皮30g.本方有清热化湿,凉血活血,化痰散结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7剂为1个疗程。
10. 消座汤
(1)处方生地、白花蛇舌草、虎杖、丹参各30g,玄参、土大黄、麦冬、知母、黄柏各9g,桑白皮、地骨皮、生山楂各15g,生甘草390脓疱型,加金银花12g,野菊花9g.蒲公英30g;聚合型,加威灵仙15g,莪术9g,夏枯草、生牡蛎(先煎)各30g.本方有清热利湿,活血解毒,化痰软坚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2次服用。第三煎取汁趁热熏,待温后洗患处,熏洗后擦干,每晚1次,每次20-30分钟。
11.夏枯桑皮汤
(1)处方桑白皮、夏枯草、丹参、生牡蛎、金银花、石膏各30g,枇杷叶、黄菊花、连翘、黄芩、赤芍、山楂各20g,栀子、桔梗、酒大黄、甘草各15g.血热明显者,加白花蛇舌草、丹皮;脓疱多者,加黄柏、土茯苓;结节及囊肿严重者,加海藻、昆布,去甘草;便秘者,加枳实、厚朴或用芒硝冲服。本方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早晚2次口服,1个月为1个疗程。同时每周做1次面部中药面膜。
12.宣肺化脂汤
(1)处方枇杷叶、生地、桑白皮各129,丹皮、白花蛇舌草各10g,苦参、黄芩各9g,生槐米、山楂、土茯苓各15g.皮肤油腻者,加茵陈、薏苡仁;大便于结者,加大黄、枳壳;经前乳房胀痛者,加香附、柴胡;结节囊肿者,加夏枯草、贝母。本方有清热解毒,除湿祛瘢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早晚2次分服,30天为1个疗程。
13.清肺活血汤
(1)处方生地、金银花各30g,赤芍、野菊花、紫草、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各15g,丹皮、丹参、黄柏、当归各12g,黄芩、连翘、枇杷叶、川芎、生甘草各IOg,桑白皮9g,栀子、黄连各3g.大便不通者,加大黄6g;月经不调者,加益母草15g;湿热重者,加茵陈、虎杖各15g.本方有清肺通络,解毒散结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14.消痰软坚汤
(1)处方生地20g,浙贝母、连翘、夏枯草、枇杷叶、桑白皮、丹参各15g,昆布、海藻、牡丹皮、赤芍各12g,皂角刺、陈皮、郁金、当归尾各1 0g.大便秘结者,加大黄5g;面上油脂过多者,加生薏苡仁20g;有脓疱疼痛明显者,去陈皮、当归尾,加蒲公英、野菊花各12g;气虚明显者,加北黄芪30g,党参15g.本方有化痰软坚,活血凉血,消疮散结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15天为1个疗程。痛痒相兼者,用大黄、黄柏、黄连各等份煎水外搽外洗,每日3次;面部油脂分泌多者,用大黄、硫黄各等份煎水外搽外洗,每日3次。
15.虎楂平痤汤
(1)处方虎杖、山楂各12g,金银花、蒲公英、生地各15g,炒枳壳、大黄、山栀、连翘、丹皮各1 0g.脓疱较多,肿痛甚者,加白花蛇舌草、地丁、赤小豆;颜面肤红,日久难退者,加红花、凌霄花;月经不调者或经前皮疹加重者,加益母草、丹参、香附、柴胡;皮肤油脂甚者,加茵陈、茯苓、泽泻;结节、囊肿较重者,加土贝母、皂刺、夏枯草、玄参。本方有清热除湿,凉血活血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早晚各服1次,10剂为1个疗程a同时配合针刺治疗:取穴神庭、阳白、太阳、攒竹、迎香、颧髂、印堂、颊车、承浆、合谷及阿是穴。令患者坐位,穴位局部常规消毒,用0.3mm×7.5mm微针直刺,留针20分钟;并用0.3mm×40mm毫针直刺双侧合谷,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20分钟。以上治疗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16.六昧地黄汤
(1)处方熟地黄、山药、山茱萸各1 5g,茯苓、泽泻、牡丹皮各10g.肺热型,加枇杷叶、黄芩各10g,野菊花20g,桑白皮15g;脾胃湿热型,加生地黄、茵陈各159,薏苡仁30g,大黄(后下)10g;热毒型,加金银花、野菊花、白花蛇舌草、赤芍各15g,皂角刺lOg;血瘀痰凝型,加桃仁、红花、川贝母各10g,赤芍15g,牡蛎30g;冲任不调型,加当归10g,益母草、赤芍、丹参各I5g。本方有滋补肾阴,清热解毒,凉血祛瘀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早晚分服。药渣加水约2 000ml.煮沸后先熏蒸患处,待适温后热敷外洗患处,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
17.石膏四黄汤
(1)处方生石膏30g,黄连、黄柏、连翘各IOg,黄芩、生地、赤芍各12g,大黄(后下)、蝉蜕各8g,金银花20g,生甘草590丘疹脓疱型,可改大黄12g(后下),加竹叶10g,桑白皮I5g;囊肿结节型,加桃仁、红花各10g,莪术8g,面色发红伴瘙痒者,加玄参、知母各lOg;面部剧痒者,加白鲜皮、地肤子各15g;面部油脂分泌过多者,加山楂15g,改大黄同煎。本方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早晚分2次口服。
18.清热活血汤
(1)处方 白花蛇舌草、丹参、泽泻各30g,葛根、桑白皮、生山楂、甘草、枇杷叶各10g,橘叶、炙大黄各6g.热甚者,加生石膏309,山栀子lOg;有脓头者,加蒲公英30g,紫花地丁15g;便秘者,加番泻叶8g;皮脂溢出多者,加薏苡仁30g,鸡内金8g;有结节瘢痕者,加赤芍、三棱、莪术各10g.本方有清热活血,解毒通络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早晚各1次温服。
19.知柏地黄汤
(1)处方知母、丹皮、赤芍各10g,黄柏、山茱萸各12g,生地、泽泻、茯苓各15g.脓疱者,加金银花、紫花地丁各30g;溢脂者,加虎杖30g,决明子20g,山楂IOg;囊肿、硬结者,加皂角刺、炮山甲(先煎)各lOg,生牡蛎(先煎)30g.本方有滋肾阴,降相火之功。
(2)方法每日1剂i水煎取汁,分2次服用。第3煎滤出药液后,用纱布包裹药渣,挤出其中剩余药汁涂擦面部及皮损处,每晚1次,次晨洗去。 2周为1个疗程。
20.活血清肺汤
(1)处方川芎、土大黄、桑叶、桑白皮、蝉衣各10g,虎杖、生山楂、生石膏(先煎)各15g,黄芩5g,黄连3g,白花蛇舌草30g.丘疹色白者,加羌活3g,生薏苡仁15g,茯苓IOg;丘疹色红者,加赤芍、丹皮、丹参各IOg;有脓疱者,加败酱草159,熟大黄lOg;有结节囊肿者,加桃仁10g,红花5g;伴色素沉着者,加生甘草39,白芷1090本方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早晚2次分服,1 5天为1个疗程。
21.当归舌草汤
(1)处方 当归、薏苡仁各30g,丹参、瓜蒌皮、生山楂各159,白花蛇舌草20g,茯苓、夏枯草各10g,莪术9g。肺胃热盛者,加生石膏、栀子各12g;热毒型,加金银花15g,连翘12g;血瘀痰涎型,加桃仁12g,郁金10g.本方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排脓利湿,软坚散结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早晚分服,12剂为1个疗程。
22.消痤玉容汤
(1)处方野菊花、夏枯草、白芷、桑白皮、炙枇杷叶、枯芩、赤芍、丹参、木通、白花蛇舌草.、山楂各适量。本方有清热解毒,活血散结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早晚分2次口服。同时配合倒面膜治疗:①病人平卧,用包巾包好头发;②用清洁面乳清洗皮肤,有脓疱处用3%过氧化氢清洗;③用离子喷雾美容机喷雾5分钟后,再用氯硫霜按摩面部20分钟;④石膏倒膜。面膜1周1次。
23.清热除湿汤
(1)处方枇杷叶、桑白皮、黄芩、栀子、赤芍、苦参各109,野菊花8g,黄连6g,白茅根30g,生槐花1 5g.大便燥结者,加大黄6g;感染重者,加蒲公英、地丁各I5g;形成囊肿者,加夏枯草15g,贝母l0g;皮脂溢出多者,加生薏苡米15g,生枳壳、生白术各10g.本方有清热解毒,清肺除湿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早晚2次分服。
24.银菊地芍汤
(1)处方野菊花、金银花各20g.栀子、黄芩、天葵子、地丁、熟大黄各10g,蒲公英、生地、丹参、赤芍各30g.湿重者,加茵陈20g;结节囊肿型,加皂刺30g,炮山甲6g;女性经前皮疹加重者,加柴胡10g.郁金、益母草各15g.本方有清热凉血,解毒通络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次服用。并用药液搽洗患处,早晚各1次0 1月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忌食辛辣刺激之品。
25.银蒲清解汤
(1)处方金银花30g,蒲公英、赤芍药各15g,黄芩、黄连、夏枯草、苍术、茯苓、焦三仙、枳实、陈皮各10g.舌红苔黄者,加生地黄、栀子各10g;便秘者,加生石膏、麻子仁各15g;便溏者,加白术10g,山药I5g;舌质瘀斑者,加红花、当归各10g,益母草I5g;囊肿、结节为主者,加紫草、皂角刺各10g,海藻1 5g.本方有健脾消导,清热利涅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同时配合面膜:取黄芩、黄连、黄柏各100g.将药干燥研细,过100目筛,与人造麝香粉按5:1混匀。调成糊涂于皮损处,以奥桑蒸汽美容仪熏蒸面部
30分钟,再将医用石膏粉适量调成糊状,均匀涂于面部0.5~1.Omm,30分钟后揭下面膜,洗去药粉。中药面膜3~4日1次,4次1疗程。
26.五昧消毒饮
(1)处方金银花20g,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鲜生地各15g,枇杷叶、连翘、土茯苓各12g,天葵子9g,白芷、牡丹皮各10g.黑头丘疹者,加蝉衣;暗红丘疹者,加地鳖虫;脓疱丘疹者,加茵陈、龙胆草;便秘者,加生大黄;尿黄者,加石苇;结节囊肿者,加蜈蚣、夏枯草;瘢痕者,加桃仁、红花、牡蛎;女性经期明显者,加益母草、香附。本方有清热解毒,活血通络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1 5天为1个疗程。
27.枇杷清肺饮
(1)处方枇杷叶、桑白皮、连翘各15g,黄柏、白花蛇舌草、黄连各10g,生地20g,甘草5g.脾胃积热,皮疹色红,纳呆,便秘,苔黄腻,脉濡者,加生薏苡仁30g,生山楂、茵陈、生山栀各15g,黄连改用黄芩;热毒内盛,脓疮居多,局部疼痛,苔黄燥,脉数者,加知母、白芷、赤芍各10g,金银花、菊花各30g;便秘者,加生大黄5~lOg;瘙痒难忍者,加蝉衣6g;疹色深者,加紫草lOg;有结节者,加皂刺、夏枯草各IOg;有感染者,加板蓝根20g。本方有清肺热,泻胃火,凉血解毒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次服用,连服4~6周。服药期间忌辛辣、糖类、油腻饮食,不化妆,每日用温水及香皂清洗面部。
28.消痤1号方
(1)处方野菊花、土茯苓、生薏苡仁、赤石脂各15g,牛蒡子、白芷、栀子、丹皮各12g,白花蛇舌草30g,赤芍、黄芩各lOg,生甘草6g.若湿热偏盛者,酌加滑石、苦参;热毒炽盛者,加蚤休、丹皮;瘙痒剧烈者,加白鲜皮、僵蚕;便秘者,加熟大黄、生枳壳;油腻脂屑较多者,加炒白术、山楂等;发于面部者,加蔓荆子、羌活;月经不调者,加白芍、益母草。本方有清热利湿,解毒通络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3次服用。同时配合局部挑刺、倒膜面膜术。
29.海藏神术散
(1)处方麻黄、杏仁、防风各15g,生石膏、苍术、薏苡仁各509,当归、川芎、生地、赤芍各20g,甘草10g.本方有祛风燥湿,行血活血,清热宣肺之功。
(2)方法水煎取汁,分早晚2次服用,隔日l剂。薏苡仁可单煎成粥,每日早晚2次服,效果更佳。同时配合针刺:取合谷、后溪透劳官,均双侧。用泻法,起针后须从针孔处挤出血液点滴。每周1次,每次留针15分钟,20次为1个疗程。
30.玉肤炎宁胶囊
(1)处方当归12g,益母草10g,赤芍、丹参、金银花、野菊花、连翘、莪术、黄芩各15g,白花蛇舌草、猪苓各30g,炮山甲、浙贝母、黄连、大黄各9g,山茯苓60g,茵陈、生白术各20g.本方有清热解毒,燥湿敛脂,软坚散结,调和冲任之功。
(2)方法上方药中取丹参、炮山甲、黄连粉碎成细粉,其余药煎煮2次,时间1小时,合并煎液,过滤,把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力1.28~1.30的稠膏,加上述细粉拌匀,干燥粉碎,装o.5g胶囊备用。每次6粒,每日3次。20天1疗程,连用3个疗程.
(四)中药外治方
1.三黄汤
(1)处方苦参30g,黄芩、黄柏、生大黄各20g.
(2)方法 以上方药煎汤外洗,每日3次,每次15~30分钟。
2.改承汤
(1)处方大黄30g,芒硝(化)、赤芍、红花各12g,皂刺9g。合并感染者,加蒲公英20g,地丁15g;兼湿热象者,加苦参、苍术各12g,土茯苓1 5g,黄柏9g.
(2)方法 以上方药加水适量,煎煮取汁,外洗患处,每次持续20分钟左右,每日2次。
3.清解汤
(1)处方苦参、金银花各30g,秦艽、荆芥、防风、蛇床子、甘草各15g.
(2)方法以上方药水煎外洗患处,早晚各1次,7次为1个疗程。
4.白子汤
(1)处方 白矾6g,白蒺藜、蛇床子、地肤子各15g.
(2)方法 以上方药煎水取汁,分早晚两次外洗患处,每次20分钟左右。
5.荡痤饮
(1)处方 玄参、泽泻、猪苓各309,知母、夏枯草、黄柏、赤芍、生地各10g,丹皮、川芎、白芷各9g,薄荷5g,浙贝母15g。疮面感染化脓者,加蒲公英、土茯苓;舌苔厚腻难化者,加佩兰、杏仁、黄芩;大便秘结者,加玄参、大黄。
(2)方法 以上方药煎至大气升腾,嘱患者浴布蒙面,让其熏蒸面部以畅汗为度,然后吸其滤液,每日2次。
6.消痤霜
(1)处方 丹参、侧柏叶、黄芩、紫花地丁草各30g.
(2)方法 以上方药经醇提浓缩,制成水疱油型霜膏。治疗时患者平卧,用治疗巾包头,铺巾,用O.l%新洁尔灭按皮纹顺序做面部清洁。黑白头粉刺,经消毒后用异物剥离针挑出,并轻轻挤净粉刺。涂上适量消痤霜,然后运用摩、揉、推、搓、按、叩、梳等7种手法做面部按摩,约20分钟左右,以面部潮红,皮温增高为度。继用油纱条对眼、眉、口做保护性遮盖。最后上面膜(于医用熟石膏中加入黄连粉适量,每次取2509左右,用45℃左右的温水调成糊状,从前额、鼻根部迅速向下额部均匀摊成面具型,30分钟后揭膜,用热毛巾擦净面部,当晚不洗脸).每周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
7.痤疮散
(1)处方黄芩、苦参、薄荷、连翘、紫草各9g,赤芍、金银花、黄柏、丹皮各12g,白花蛇舌草30g.
(1)方法将上药共研成细末以备用。①首先用清洁霜清洗面部;②再用鸡蛋黄制成霜剂涂敷后,撒上药覆盖在上面;③晾干后擦去面部药粉;④用三棱针挑除脓液及暗疮,并用氯霉素液清洗;⑤用石膏倒膜,30分钟后去除。每周1次,4次为1个疗程。
8.去痤散
(1)处方桃仁、白芷各10g,白及20g,当归、赤芍各15g,川柏8g.如有小米或米粒样白色脂栓出现,加大黄10g.
(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用鸡蛋清调涂外敷,早晚各1次。
9.石矾散
(1)处方煅石膏、枯矾、浙贝母、硫黄各10g,冰片3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末,稀蜜水调搽患处。
10.三仁散
(1)处方大枫子仁、杏仁、核桃仁、红粉、樟脑各30g.
(2)方法先将三仁同捣极细末,再加红粉、樟脑,一同研细如泥,如太干加麻油少许调匀。每日搽患处1次。
11.香白散
(1)处方天花粉、香附、白牵牛、甘松、香附各30g,官粉、大黄、藁本、白蔹、白及、白芷、白附子各I5g,皂荚(去皮、子)500g.
(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每以少许擦面。
12.面膜散
(1)处方黄连、大黄、苦参、天花粉各120g,土茯苓、白芷、白及各100g,甘草80g.
(2)方法 以上方药研成细末,过80目筛,加入硫黄粉80g,再按2:1的比例加入医用淀粉,即为面膜散。嘱患者用温水、肥皂洗净面部后仰卧。取面膜散60- 80g,加开水调成糊状,用敷料遮盖好口、眼部,然后将药糊敷在面部厚约4-5mm。再用软塑料薄膜贴在药糊外,用手轻拍数下。注意要保持鼻孔通气顺畅。待40分钟后,揭去塑料膜,用压舌板刮掉面膜,用干毛巾擦净面部。嘱患者治疗当天不许再洗脸,少吃辛辣、肥甘之品,多食蔬菜,保持睡眠充足。隔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13.消痤粉
(1)处方丹参、金银花各100g,黄芩、连翘、生薏仁、蒲公英、皂刺各60g,大黄、白芷、防风各40g.
(2)方法按上述处方量或倍量称取药材,淘洗干净,干燥,80cC灭菌2小时,粉碎,过100目筛,细粉装入洁净瓶内密闭备用。首先采用适宜油性皮肤的洗面奶洁肤,同时加用紫外线离子喷雾10分钟。对不是严重痤疮的患者,可用消痤粉与按摩膏混合进行经络按摩,同时应用离子喷雾15分钟,而后将适量的消痤粉用蒸馏水调成糊状,均匀涂布于患处,再行石膏倒膜25分钟,去膜,净面即可。1周治疗1次。
14.痤疮灵
(1)处方辛夷、水蛭、三七粉、冰片各5g,琥珀、白芷、白及、红花、川芎、黄芩、珍珠粉各10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极细末,过细筛,混入凡士林基质中,均匀地涂于痤疮部位,次日清晨洗去。
15.黛黄膏
(1)处方山慈姑30g,青黛、黄柏、大黄各1Og,硫黄5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末,加入105g凡士林中,调匀,装瓶备用。每晚睡觉前温开水洗脸后,将药膏涂于面部患处,厚约2-3mm,其上覆盖消毒纱布,次日清晨用茶叶水将药膏洗去。每晚1次,7天为1个疗程。
16.药油膏
(1)处方黄连8份,糯米、赤小豆各5份,吴茱萸1份,胡粉、水银各6份。
(2)方法捣黄连等下筛,先于掌中研水银极细使和药相人,以生麻油调,洗后敷之。
17.消痤平
(1)处方黄芩、菊花、蒲公英、蛇床子、白茯苓、防风各30g,黄柏、苦参、连翘各20g.
(2)方法上述中药及赋形剂制成消痤平面膜,每周2~3次。先用香皂清洁面部,进行负离子喷雾10- 15分钟,紫外线照射1~2分钟;如有黑头、白头粉刺,用探针挑破,通心刮匙挤去粉刺。然后用消痤平面膜均匀涂于患者面部患处,厚度0.5-lmm,20--40分钟用清水洗净,痤疮严重者可选用家庭包装每日涂1次。
18.祛痘面膜方
(1)处方生大黄200g,’滑石粉100g,冰片1.5go将上药研细混合,加入维生素B6 250mg,维生素B12 120mg,再混匀后备用。
(2)方法(①患者平卧,将头发理顺并用头巾包好;②用清洁面‘乳清洗面部,并用喷雾气蒸面5分钟;③用75%乙醇消毒后,挑除脓疮;④取上述面膜粉209左右加适量清水调成糊状,均匀地涂于面部;⑤20分钟后清洗药膜,并涂维生素软膏。每周1次,重者每周2次,4次为1个疗程。
19.痤疮面膜方
(1)处方金银花、连翘、黄芩、黄柏、大黄、紫草、赤芍、丹皮、薄荷各适量。将上药研成极细的细末.而后制成中药面膜备用。
(2)方法①患者平卧,用帽将头发包扎好;②用清洁剂清洗面部皮肤;③有粉刺者,以钩针挑破挤去,有脓疮者,则先挑破并挤去脓液,但切忌用力挤压;④用按摩霜按辨证选择穴位,给予按摩;⑤按经络及皮纹走向轻轻按摩,有穴位处多按摩,全过程约15分钟;⑥用紫外线离子喷雾机进行蒸面1 0分钟;⑦除净面部按摩霜;⑧将用适量冷水调成糊状的面膜均匀地搽在面部(眼、鼻、口除外),保留40~50分钟后除去药膜。每周做面膜2—3次,每6次为1个疗程。
20.面膜消瘦方
(1)处方金银花、零陵花、薄荷各10g,白芷、黄柏、大黄、赤芍、桃花各6g,白及、丹皮各3g,连翘9g,紫革、绞股蓝各12g.上药研细粉末备用。
(2)方法①患者平卧,用三角巾固定好头发;②清洁面部皮肤;③有粉刺者,消毒后挑破挤去,有脓疱者消毒去除脓液;④选穴位印堂、太阳、迎香、地仓、颊车给予按摩15~20分钟;⑤用上述药粉加适量蒸馏水调成糊状,均匀地涂布于面部,留药20-30分钟后除去药膜。每周2~3次,6次为1个疗程。
21. 四黄面膜方
(1)处方大黄、硫黄各6g,黄连、黄芩各12g,丹参、牡丹皮各21g,白芷、僵蚕各15g,石膏粉适量。以上药物研细、过筛,加工成面膜粉备用。
(2)方法患者采取平卧位,毛巾包头,温水洁面,较大粉刺或有脓头者可用手术刀片或消毒针挑破,轻轻挤出脂栓或脓液。然后用美容器蒸面,按摩面部,并按摩迎香、颧髂等穴,整个过程需20-25分钟。最后用中药面膜粉以蒸馏水调匀涂于面部,待凝固后轻轻揭去,凉水洗面,擦收缩液及适当护肤品。
22.药敷倒膜方
(1)处方金银花、野菊花、茵陈各30g.
(2)方法以上方药水煎取汁500ml,将6层纱布垫浸湿药液后,敷于面部,留出眼、口、鼻,每次15分钟。再用5%硫黄霜进行石膏倒膜。每周1次。
23.清热活血方
(1)处方白蔹、杏仁、僵蚕、黄芩、穿心莲、桑白皮、白芷各lOOg,乳香80g,十大功劳120g,冰片、薄荷各40g,轻粉20g.
(2)方法将上药混合烘干打碎,过80目筛2次,备用。使用时,清洗面部后(有脓疱者切开排脓),将中药粉20g左右煮成糊状,在38℃左右均匀地涂于面部,使之形成厚约0.05cm左右药膜,再敷上一层约0.5^一lcm的石膏膜,约30分钟后取下。洗净面部,外涂2%氯霉素醑或收缩水。
24.地丁艾叶酊
(1)处方清明节前夕挖取地丁2509,端午节前夕摘取艾叶250g,七巧节时提大蜗牛500g;分别按时浸入500g白酒内。取新延胡索250g浸入500g白酒内,于中秋节时分别取汁勾兑,避光封存备用。白酒均取60 °以上可饮用白酒。
(2)方法先用硫黄药皂清洁患处,然后用无菌棉签蘸药酊涂痤疮,每日1次。嘱注意清洁,患处避免接触污物,忌饮酒及膏粱厚味,慎情志。
25.外用洁面酊
(1)处方黄芩、苦参各20g,大黄、黄柏、白附子、白芷各15g.
(2)方法以上方药人75%乙醇100ml中浸泡7天,过滤取液装瓶备用。治疗时以棉签蘸药液涂搽皮损处,每日早晚各1次。
(五)针灸治疗法
1.毫针法
(1)取穴下关、颊车、攒竹,均取双侧。如肠胃功能紊乱加用足三里(左)、合谷(双)、丰隆(右);如肾精亏虚加用三阴交(右)、关下(单)、邻官(双),关下穴在下关穴下5分,邻宫穴在下关穴旁开2,5寸。
(2)操作下关直刺5—7分,颊车斜刺1寸,攒竹横刺5—7分,3穴均轻刺激。足三里直刺1寸,合谷直刺5分,丰隆直刺8分,3穴均为中刺激。三阴交直刺5-7分,关下直刺l寸,邻宫直刺1寸,三穴均中刺激。开始时每日针1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症状好转后,可改为隔日1次。连续治疗2个疗程,休息3^5日。进针宜慢,快速针法效果不佳。腹部穴位必用,可防止复发。禁用化妆品或其他外擦膏剂。愈后面部如有板结者,用毫针在局部下进行扇面状横刺,快速法。
2.电针法
(1)取穴关元、合谷、曲池、血海、三阴交,大便秘结加天枢,脾气急躁易怒加太冲。
(2)操作令患者仰卧,先取关元穴,用0,35mm×75mm毫针直刺40-50mm,得气后用补法;再取双侧合谷、曲池、血海、三阴交穴,用0.30mm×50mm毫针直刺,得气后用平补平泻法;天枢用0.30mm×50mm毫针直刺25-40mm;太冲用0.30mm×40mm毫针直刺13~25mm,用泻法。以上各穴得气后,接G6805-2A型电针仪,选用连续波,频率为40Hz,电流强度为2mA,持续时间30分钟。每日1次,IO次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休息3-4天。
3.火针法
(1)点刺皮损局部阿是穴法暴露面部皮损部位,选好进针点,常规消毒后用盘龙细火针(直径0.5mm),在乙醇灯上烧红至发白之后,垂直快速点刺皮损顶部。若皮损为丘疹、黑头、脓疱,常点刺一下即可,稍加挤压把皮疹上的黑头粉刺或脓疱分泌物、脓栓、脓血清除;若为结节坚硬者,则应在其中心和周围多处点刺,其深度以针尖透过皮肤病变组织,刺人结节中部为宜;若为囊肿,刺破囊壁时则有落空感,然后用棉签轻轻挤出囊内容物。无论何种皮损,都应先浅后深,且深度尽量控制在2mm内。一般治疗后第二天开始结痂,且勿用手抓,让痂壳5天左右自行脱落,若痂壳脱落后皮损未消失则再次治疗0 5天治疗1次。
(2)点刺背部腧穴法常规选肺俞、膈俞、脾俞,热重者加大椎,便秘者加大肠俞,月经不调者加次髂。皮肤常规消毒后,取火针在乙醇灯上将针尖烧红后,迅速直刺各穴,每穴点刺3下,深度控制在5mm内0 5天治疗1次。
4.针挑法
(1)定位患者取横肱位,晕针患者取伏卧位。在l~7胸椎任选4个部位。
(2)操作先用常规消毒,然后用左手捏起皮肤,先从中间再沿两侧用三棱针将皮肤挑开4mm大小开口,露出皮下白色纤维,继用三棱针挑断2~3根,用火罐在挑破位置上拔出血,血量不等。起罐后用于棉球擦去血迹,盖上敷料。轻者每周挑治1次,重者每周2次,10次为1个疗程。
5.锋钩针法
(1)定位在第10胸椎以上肩背部寻找1—2个阳性疹点作为钩刺穴位。
(2)操作局部常规消毒后,用左手绷紧钩刺点皮肤,右手迅速将锋钩针刺人皮下组织,牵挂组织内的白色纤维,上下钩割3-4次。出针后在其上拔罐,血液流出1~2ml后起罐。隔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
6.三棱针法
(1)取穴大椎、肺俞(双)、脾俞(双)、肝俞(双)、膈俞(双)。
(2)操作用大三棱针,在选取的穴位上,常规消毒后,快速点刺,然后加拔大火罐,留罐10分钟。每次选取2—3个俞穴,交替使用,l周治疗2次。
7.梅花针法
(1)定位选取背部美容三角区(大椎与两侧肺俞连线的区域)。
(2)操作 皮肤局部常规消毒,用消毒好的梅花针对准叩刺部位,使用手腕之力,将针尖垂直叩打在皮肤上,并立即提起,反复进行,叩打时频率不宜过快或过慢,一般每分钟70-90次,叩刺1~2分钟后,选用大口径火罐在叩击区拔火罐,出血量3—5ml.每3日治疗1次.7次为1个疗程。
8.穴位埋线法
(1)取穴大椎、曲池、三阴交、足三里、灵台、合谷。
(2)操作用植线法。穴位消毒局麻后,取1号羊肠线2cm放在局麻皮丘上,用埋线针缺口对准羊肠线,以45 0向上刺入,至线头没人皮内0.5~lcm后退针,外盖敷料。每次埋线2-4个穴位,20
天埋1次。
9.耳穴压籽法
(1)取穴 内分泌、肾上腺、神门、肝、肾、皮质下(卵巢)、下丘脑。大便秘结加肺、大肠;盆腔炎加内生殖器。
(2)操作将耳郭用75%乙醇消毒,以白芥子贴在0,5cm×0.5cm大小的耳压专用胶布上,再贴压至所取耳穴上。嘱患者每穴每日按压至少6次,按压至局部有胀、热感,耳郭外观发红为止。1周贴2次,双耳交替,6次为1个疗程。
10.耳穴埋针法
(1)取穴主穴为肺、膈、皮质下、内分泌、相应部位;配穴为肠、心、神门、肝。
(2)操作先用75%乙醇棉球消毒,用WQ-10DI型多用电子穴位测定治疗仪,将选择开关拨向“探穴”侧,输出线插头的正端(红色)接金属“手极”;负极(黑色)接探笔杆,在杆端装上探头,然后将两极相碰,喇叭发出尖声,说明探穴功能正常。将手极握于患者手中,医生持探头在耳穴的相应穴位的部位进行测试,一旦探头触及穴位,喇叭声变尖,穴位处有轻微电刺感,即是该穴。施以压力作标志。两手各持镊子,将消毒后的揿针分别刺人所探各穴中,再用0.75cm见方的胶布固定,使之粘贴牢固。嘱患者每日得闲自行按压各穴数次。严重者3日换贴1次,一般患者5天换贴1次,每次选6--8个穴位,两耳交替,10次为1个疗程。严重者休息l周后再
进行第2个疗程治疗。
11.耳穴割治法
(1)取穴 肺、大肠、内分泌、子宫(精官)、面颊区。血热者配小肠;顶端有脓疮者配心;湿甚者配肾上腺;风甚者配神门;皮脂溢出重者配脾;气虚者配胃。
(2)操作 轻轻搓患者耳郭,使其红润充血,常规消毒,在选择穴位上刺破皮肤,溢血1-3滴。再擦净后用食用香油和胡椒粉配制的药糊固定在穴位上,隔日或2日割治1次,两耳交替进行.10次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忌食辛辣、酒之品,禁用化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