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分站:
全部科室 快速通道:点击直达您要访问的科室
背景:
阅读新闻

硬皮病

[日期:2012-06-15] 来源:  作者:佚名 [字体: ]

    硬皮病又称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病。是以皮肤变紧、变硬、纤维化,并导致肺、食管、心及肾等脏器病变的一种疾病。根据皮肤增厚的程度和范围而分为系统性硬皮病和局限性硬皮病。本病发病年龄多在30-50岁,女性发病率高,多为男性的3—5倍。本病一般属中医学“皮痹”、“皮痹疽”、“痹证”等范畴。
   

【中医经验集成】
   

(一)辨证论治
    1.局限性硬皮病风寒湿阻型
    (1)主症  初起皮损多呈紫红色,逐渐扩大,肤表光滑,数日后色泽变淡,皮损变硬,局部毫毛稀少,汗出亦少,后期则皮肤萎缩,色素减退,轻微瘙痒或刺痛,部分静止不再发展,少数自行痊愈;脉沉涩,舌质淡,苔薄。
    (2)处方  独活、川芎、当归、赤芍各l0g,丹参、鸡血藤、伸筋草各15~30g,黄芪、党参各9g,川牛膝、细辛、桑枝各6g,桑寄生12g.风寒较重者,加紫苏15g,桂枝、防风各10g,以助细辛祛风寒顽邪;风湿较重者,加威灵仙20g,羌活、五加皮各15g.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局限性硬皮病阳虚血瘀型
    (1)主症  病程日久,局部损害僵硬或者麻木,伴有畏寒怕冷,指端轻度冰冷或肿胀或苍白;舌淡苔薄,脉沉细。
    (2)处方  黄芪30g,桂枝、当归、桃仁各10g,桑枝、赤芍、丹参、生地黄各1 5g,鸡血藤、益母草各20g,蜈蚣2条,干姜6g.阳虚重者,加仙灵脾、草乌,桂枝改为肉桂;皮硬者,加牡蛎、鳖甲以软坚散结。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3.系统性硬皮病外邪侵袭型
    (1)主症  四肢或胸前皮肤发现片状或条状皮损,似蜡状紧张而发硬,手捏不紧,痛痒不显或肤色黯褐,指(趾)端青紫,口唇色沉,逢寒尤重,可有瘙痒刺痛、麻木、蚁行感,关节疼痛,肤表少汗,毛发脱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2)处方  羌活、防风、姜黄、当归各12g,赤芍15g,黄芪20g,生姜3g,桂枝9g,独活10g,甘草5g.风湿之证较重者,加威灵仙、海桐皮、秦艽,以助羌活、独活祛风利水;风寒之证较重者,加荆芥、细辛,以助桂枝、防风、生姜祛风散寒。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4.系统性硬皮病气滞血瘀型
    (1)主症  四肢皮肤变硬,皱纹不明显,皮损处色素加深,或夹有色素减退斑,伴毛细血管扩张,肌肤甲错,毛发干枯脱落,手指屈伸困难,口唇青紫变薄,面色晦暗,口干不欲饮,月经不调;舌质瘀斑或紫暗,脉细涩。
    (2)处方  生地黄、熟地黄、鸡血藤、络石藤、红藤各30g,当归、赤芍各12g,川芎、桃仁、红花、三棱、莪术、香附、枳壳、郁金、八月扎各9g.皮肤或关节胀痛甚者,加乳香、没药;气虚较重者,去地黄,加黄芪、党参。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5.系统性硬皮病寒凝瘀阻型
    (1)主症  皮肤漫肿色白,酸痛而硬,表面温度偏低,肢端青紫、苍白,遇寒或情绪激动时加剧,面色晄白,小便清;舌质淡,苔白,脉迟细或沉细。
    (2)处方  熟地黄、黄芪各20g,鹿角胶、羌活、独活各10g,麻黄、桂枝、赤芍各8g,丹参、鸡血藤各15g,炮姜、甘草、炒白芥子各5g。气虚者,加黄芪、人参以补气行血;寒痰顽固不化者,加法半夏、制南星以助白芥子温化寒痰。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6.系统性硬皮病肺脾两虚型
    (1)主症  周身皮肤痹硬或干枯、萎缩,毛发脱落,伴有面色萎黄,倦怠乏力,纳食不振,进食困难,胃脘满闷,腹泻便溏;舌质淡红,苔白,脉濡弱。
    (2)处方  高丽参l0g(另煎兑人),炒白术、炒扁豆、薏苡仁、茯苓各15g,丹参、山药30g,炙甘草、砂仁(后下)、陈皮、干姜、艾叶各6g,桔梗、鸡内金各l0g.肢端青冷者,加红藤、姜黄、桑枝、桂枝;食少、呕吐、吞咽困难者,加竹茹、代赭石;肺肾气阴不足者,加紫河车、蛤蚧;脾阳不足者,加黄芪、白豆蔻。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7.系统性硬皮病脾肾阳虚型
    (1)主症  皮肤变薄,紧贴于骨,眼睑不合,鼻尖如削,口唇缩小,张口困难,舌短难伸,表情丧失,状如假面,手如鸟爪,伴有畏寒肢冷,面色晄白,便溏溺清,腰酸膝软,月经不调,阳痿遗精;舌质淡胖,苔白,脉细弱。
    (2)处方  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各20g,肉桂3g(焗服),熟附子10g,黄芪、丹参各30g.脾阳虚重者,加干姜、人参以温中回阳,补脾益气;肾阳虚重者,加鹿茸(另炖)、巴戟天以壮肾阳,益肾阴。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二)名医经验
   

1.胡荫奇诊治经验
    (1)温阳散寒调气血,化痰祛瘀兼清热胡老认为,硬皮病早期在于肺脾两脏。肺主皮毛,朝百脉主治节,肺气虚则失去“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的作用,导致皮肤肿胀、变硬,毛发干枯,皮肤不温;脾主运化,“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脾之阳气亏虚,运化无权,气血衰少,皮肉筋脉失于濡养,则有皮肤菲薄、紧硬,毛发稀疏或全无,肌肉瘦削,乏力倦怠。病变日久,耗伤精气,“穷必及肾”,出现脾肾阳虚,阴寒内生,而出现皮肤薄硬,脏腑器官失荣俱损表现。
    胡老根据本病的病理特点,提出早期以寒邪阻络证多见,治疗宜温阳散寒,调达营卫。药用羌活、桂枝、炙麻黄、细辛、当归、川芎、白芍药等。损伤脾阳,肺脾两虚,治宜益气扶脾,培土生金。药用白术、陈皮、茯苓、党参、山药、炮姜等。提倡以上两证加用黄芪补益肺气,桔梗开宣肺气,以助津液四布。病久及肾,脾肾阳虚者。治宜温肾阳,补气血。药用细辛、干姜、淫羊藿、狗脊、肉桂、鹿角胶、巴戟天、杜仲等。这些药物对硬皮病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已得到实验证实.
    痰瘀互结,停滞经络乃本病发生的重要病机。故辨证治疗不忘化痰祛瘀。胡老善用白芥子、半夏、胆星等温阳化痰;茜草、炮山甲、三棱、莪术、紫丹参、泽兰、三七粉、赤芍药等活血逐瘀;配合丝瓜络、皂刺、穿山龙、檀香、柴胡等以加强通络之力。另外,提出本病临床虽以寒证多见,但痰瘀痹久,易从热化,故治疗上应在温阳散寒、化痰通络的同时,酌加清热养阴之品,如萆薢、蒲公英、鳖甲、生地黄、葛根等。
    (2)衷中参西采众长,病证结合选用药胡老循古而不拘于古,临床治疗风湿病主张在中医辨证用药的基础上,选用一些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对风湿病具有针对性治疗作用的药物,明显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针对本病,在辨证施治基础上多加用山慈姑、积雪草、百合、苦参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山慈姑、百合含秋水仙碱成分,具有抑制胶原合成,抗纤维化作用;积雪草中有效成分积雪苷可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活性,明显降低酸性黏多糖和胶原量,减少胶原纤维数量,对结缔组织纤维和基质合成有抑制作用;苦参素可通过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及Ⅲ型原胶原mRNA的表达而起到抗纤维化作用。并结合近代活血化瘀中药抗纤维化研究进展,提倡中药汤剂口服同时配合丹参注射液、红花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等静脉滴注增加疗效。
   

2.张志礼诊治经验
    张老认为,本病以肺、脾、肾阳气不足为本,而以风、寒、湿三气杂至为标,将硬皮病分为如下两大证型。在治疗中,抓住健脾益肾、活血化瘀两大法则,标本兼顾,有时适当配合小剂量西药综合治疗。
    (1)脾肺不足  主要表现为皮肤斑块或条索状变硬,中心或呈象牙白色,表面蜡样光泽,萎缩变薄如羊皮纸样或成板状,可伴四肢痿倦,舌淡苔薄或白,脉沉缓口此证多见于限局性硬皮病。辨证为肺脾气虚,经络阻隔,气血瘀滞。治疗以健脾益肺、温经通络、活血软坚。常用药为黄芪、白术、茯苓、党参、山药、天冬、桂枝、白芥子、伸筋草、丹参、红花、夏枯草、僵蚕等。
    (2)脾肾两虚  主要表现为皮肤浮肿、硬化、萎缩累及面积大,可见典型面容,指尖变硬及伴有内脏损害,常见畏寒怕冷,神疲乏力,四肢不温,关节疼痛或屈伸不利,大便溏泻,妇女月经涩滞或闭经,舌质淡,舌体胖边有齿痕,脉沉或紧或迟缓。多见于系统性硬皮病。辨证为脾肾阳虚,气不化水,气血凝滞。治疗以健脾益肾、温阳化水、活血软坚。常用药为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制附子、肉桂、鹿角胶、白芥子、麻黄、熟地黄、丹参、赤芍、鸡血藤、僵蚕、木香等。
    张老在硬皮病的治疗中,一方面提出要运用综合治疗,根据病程、病情、病势选择中药熏洗、浸泡、外搽,中成药配合内服,必要的西药用于合并有内脏损害者。另一方面又指出,中医的优势集中在局限性硬皮病的治疗上,如皮损面积广泛、合并内脏损害、伴发症状重的系统性硬皮病患者,还是应先用西药治疗,待病情控制后再配合中药,方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3.朱良春诊治经验
  (1)风毒湿热蕴于营,分消湿热瘀滞通弥漫性硬皮病其病机虽多为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调;或内伤劳倦,情感刺激,疾病误治;或病后失养,脾胃受损,气血亏虚,筋脉失养,久则局部络阻,肌肤萎缩、干枯、变硬。而风毒湿热蕴于营分,血滞不畅,风湿热邪郁阻,不得分化,则痰瘀渐结,络脉受阻,导致弥漫性硬皮病;或因久用西药激素和误治,使四肢肌肉萎缩、干枯、溃烂化脓、久不收口者屡见不鲜。朱老治疗弥漫性硬皮病之用药特色,乃集寒热辛苦于一炉,意在寒热辛苦各司其职,以迅速分消风、湿、热、毒诸邪,盖风、湿、热、毒分消,则痰瘀湿热分化,足三阳、足三阴诸经隧络道畅通,气血运行无阻,四肢百骸皮毛得以濡养,故硬化、萎缩、僵直、局部功能障碍,或溃烂、红肿等症均能速愈,此“流水不腐”之理也。
    (2)皮痹属虚主补中,通络补肾寓其中朱老指出,硬皮病的病机主要是肺脾肾俱虚,且涉及他脏而形成多脏同病,多系统、多器官受损,故在上中下三损的情况下,应遵上下皆病治其中,乃选“补中益气汤”加大剂量为主,合“金匮肾气丸”化裁,又指出在大补气血脾肾的同时,必须兼通经隧络道,化瘀散结,促进病变部位的新陈代谢,临床常酌情加用红花以助桂、附、当归通利经脉,并以怀牛膝易升麻治疗病变部位未及头面者,盖红花乃血中气,能泻能补,多用破血,少用则养血,故在治疗硬皮病中初用大剂,而继用酌减剂量,量随证变。推崇阴阳互济理论,把补脾补肾融为一体,并兼顾活血去瘀,通络散结。此乃朱老治疗虚寒性硬皮病的用药特色,尤对局
限性硬皮病疗效颇著,轻则1-2月,重则半载一年均能治愈。
   

4.钟以泽诊治经验
    钟教授认为,瘀、虚是本病病机关键,据此,将硬皮病的证型分为血瘀型和血虚型,并且在治疗时,扶正祛邪应贯穿疾病治疗始终,尤其是硬皮病早期多虚证或虚实夹杂,同时强调硬皮病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认为早期诊治是决定疾病转归和预后的关键所在。
    (1)血瘀型症  见皮肤红肿,皱纹消失,或全身或局部皮肤呈暗褐色,皮肤变硬,肌肉萎缩有蜡样光泽,或皮肤瘙痒如虫行,或有走窜性疼痛,或感周身重着疼痛,舌质紫暗,苔薄白,脉弦滑或涩。治以养血活血,通络散结。方药用消瘰丸合桃红四物汤加减:玄参、牡蛎、丹参、女贞子各20g,桃仁、橘络各10g,生地、白芍、川芎、枸杞各15g,郁金12g,鸡血藤30g.挟湿者去女贞子、枸杞,加白芥子、法半夏各10g,茯苓、薏苡仁、浙贝母各15g.皮损板硬加蜈蚣1条,乌梢蛇、三棱、红花、全蝎、地龙各10g,甲珠6g;关节疼痛加桑枝30g,木瓜10g;阴虚者加北沙参30g,麦冬10g;阳虚者加肉桂10g,细辛6g;病位在上加桔梗10g;病位在下加川牛膝10g.钟教授认为,瘀虽为病理产物,但几乎见于疾病的整个过程,或外感致瘀,或内伤致瘀,
只是程度不一罢了,尤其是疾病后期,血瘀较明显,中医有“久病多瘀”之说,且瘀多挟痰。
    (2)血虚型症  见皮肤肌肉萎缩,毛孔消失,皮肤深褐色,有蜡样光泽,时有针刺感,畏寒甚,手足触之冰冷,指、趾尖受凉后发白或青紫(即雷诺现象),时有便溏、泄泻或心悸,乏力,腰膝酸软,舌淡或红,苔白,脉沉细。治以益气养血,补益肝肾,通络散结。药用三黄固本汤加减:黄芪、菟丝子各30g,黄精、熟地、川芎、桑葚子各15g,当归、制首乌、鸡血藤各20g,枣皮12g,橘络10g.气虚明显者加大黄芪用量,同时可加党参20g,白术12g,怀山药15g;阳虚者加肉桂10g,细辛6g,桂枝12g,仙灵脾I5g;挟湿者去黄精、熟地、桑葚子、枣皮,加白芥子、法半夏各10g,茯苓、薏苡仁、浙贝母各15g;病位在背部加葛根15g.钟教授认为,如果说瘀是标,那么虚是本病的本所在,尤其是血虚,血虚多夹气虚。
   

5.袁国强诊治经验
    (1)透表渗浊法  此法主要适用于硬皮病早期水肿阶段。人体阳气亏虚,运津无力而致水湿停滞,溢于肌表,或寒湿之邪乘虚阻滞肌肤脉络,症见手指、手背甚至上臂、头面、躯干等处出现非凹陷性肿胀,皮肤紧厚光亮,皱纹消失。此期以实邪阻滞为主要病理表现,故当祛邪为主,扶正为辅,治疗以辛温透表、祛寒除湿为重,以达“开鬼门",透邪外出之效。代表方剂以麻黄汤合桂枝汤加减。
    (2)化痰散瘀法  此法贯穿于硬皮病的整个治疗阶段,但主要针对其硬化期。系统性硬皮病出现不同程度的皮硬、皮斑出血、指(趾)端发绀、肌肤甲错等一系列血液循环阻滞、脉络痹阻的瘀血证及皮肤关节肿胀、肌肉酸沉乏力等一系列湿邪留滞的痰湿证,所谓“百病兼痰”、“久病必瘀”。依据硬皮病病情缠绵、顽固难愈的病程特点及其临床表现,从痰瘀论治系统性硬皮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治疗以温阳固本、活血化瘀、温化痰湿为重。代表方剂以导痰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3)养荣生肌法  此法适用于硬皮病后期萎缩阶段。因寒湿阻络,或痰浊、瘀血等瘀滞经脉,导致人体气血运行不畅,日久生化匮乏而失去其濡养肌肉、筋脉、皮肤的功能,或寒湿郁久化生毒热,暗耗气血,亦可出现“气不主煦,血不主濡”的病理状态,临床表现皮下组织及肌肉萎缩、硬化,紧贴于骨骼之上,关节挛缩,肢体活动受限或萎软无力,舌质胖淡或瘦红,脉沉弱、缓。此期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治疗以益气温阳、滋阴填精为重。代表方剂以十全大补汤加减。
    (4)温阳通络法  此法主要针对患者的雷诺现象。认为人体阳气不足或气血亏虚是雷诺现象发病的根本,寒邪凝滞络脉,气血运行不畅是其重要的病理变化。中医学认为,四肢为诸阳之末,得阳气而温,今阳气不达,络脉遇寒绌急蜷缩,因而出现阵发性四肢肢端对称性间歇发白、紫绀和潮红。治疗以温阳散寒、宣痹通络为重。代表方剂以当归四逆汤加减。
    (5)上病下取法  硬皮病常见的肺部疾患是间质的炎症和纤维化,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活动后加重、胸闷憋气、气短等临床症状。《类证治裁·喘症》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依据五行“金水相生”的理论,肺气亏虚日久导致肾气不足,“肾主纳气”的功能减弱,进一步加重了肺气的虚损。故在治疗上采取“补子以实母”的方法,用药以温补肾阳为主,兼以升宣肺气。代表方剂以肾气丸合升陷汤加减。
    (6)祛风通痹法  硬皮病常见关节晨僵和多关节痛。《类经》云:“痹者,闭也,风寒湿三气杂至,则壅闭经络,气血不行而为痹。”叶天士《临证指南·痹门》:“有风寒湿人下焦经隧而为痹者,用辛温以宣通经气为主。”故用祛风散寒、温阳通痹法治疗此病常获较好效果,所谓“治痹莫贵于行气”。代表方剂以防风汤加减。
    (7)疏肝解郁法  临床实践观察,每逢患者情绪波动,其症状有逐渐加重的趋势,情志因素对此病的病情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肝藏血,主疏泄,肝之疏泄条达与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整体的气机功能,进一步影响人体血液、津液畅达与否。在临床中采取疏肝理气、化痰解郁法,配合心理治疗,解除患者的思想障碍,其他如柔肝泄浊法、清肝利胆法、活血养肝法亦有应用。代表方剂以柴胡疏肝散加减。
    (8)凉血解毒法  此法主要应用于局限性硬皮病发展期,症见皮损部位色泽潮红或暗红,按之较其他正常皮肤稍热,中医辨证为寒湿郁久生热,或经络不通,气血凝滞,瘀而化热,或热毒人血,燔灼局部脉络。治疗以活血凉血、清热解毒为重。但此属急性期治标之法,中病即止,不可长用,以防耗损阳气阴精。代表方剂以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9)和胃降逆法  硬皮病患者常出现吞咽不利或困难、饮水呛咳、反酸、呃逆等食管症状,其与病情轻重成正比,现代病理学认为是食管收缩力减弱,平滑肌萎缩,黏膜下层和黏膜固有层纤维化造成,中医辨证属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内经》云:“浊气在上,则生胀。”胃气以降为和,若中焦脾运失常,不司输散精微,或肝气横逆,乘而克之,或痰浊、瘀血阻滞胃络等原因均可导致胃腐熟水谷功能减退,腑气不通,进而上逆。治疗以和胃降逆为主,兼以消除其他的病理因素。代表方剂以旋覆代赭汤合调胃承气汤加减。
    (10)宽肠下气法  硬皮病亦可影响大肠、小肠,出现间歇性腹痛、慢性腹泻、肠梗阻、直肠脱垂或便秘与大便失禁交替发作等下消化道症状,机制为肠壁纤维化和平滑肌成片或弥漫性萎缩所致。中医认为,“大肠、小肠皆属于胃。”胃腑不降,肠道泌别清浊功能减弱,传化糟粕功能失常,因而出现上述症状。治疗当以宽肠下气为主,兼以和降胃气。但此法运用中当固护胃气,做到祛邪而不伤正。代表方剂以大承气汤加减。
   

6.李振国诊治经验
    (1)病名应隶属于痹证本病临床表现可见皮肤顽厚或皮肤干燥发硬,状如制革,肌肉消瘦,肢节屈伸不利,甚至指(趾)端溃疡,骨萎缩变。隋·巢元方把“皮肤顽厚”之症归于风湿痹候。内脏损害,累及肺者,咳嗽或活动后胸闷气短;病及脾胃,呕吐、呃逆泛酸、泻泄;损及元阳,肾失开合之职,气化失司,而发浮肿。《素问·痹论》将这一病理转变过程,咎之于“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痹之客五脏”,并在文首冠以“痹论”,说明本病属于痹证的范畴。尽
管近代有学者遵《内经》之旨,把本病分为“皮痹、肉痹、筋痹、骨痹、脉痹”及“脏痹”等,这些只是按部位不同分类而已,由于本病临床表现复杂,皮、肉、筋、脉病常常互见,很难将皮痹、肉痹、脉痹截然分开,所以本病应以“痹证”命名更为确切。
    (2)本病病位在经在络本病皮肤表现以硬化与萎缩为特点。病变虽然表现在皮肤肌腠,而实质是经脉、络脉损伤所为。经脉就像网络一样遍布全身,外络肌表,内联脏腑,无处不至。浮络是孙络浮在肌表者,换言之,也就是说肌表不仅有皮肤肌肉组织,浮络也在其中;别络是由本经别走表里的经脉,起着沟通表里,联络脏腑器官的作用。正常情况下,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路,病理状态下,又成为疾病发展传变的渠道。系统性硬皮病不仅具有病起于络脉,其发展又有经络这种由表人里,沿经传变的特征,本病初期约70%—80%病人以指端遇冷变苍白青紫为首发症状。这是寒客局部络脉,气血受阻所致,也是病发于络脉最早的标志。病后皮肤损害逐渐由指端延及手、腕至前臂,或皮损不愈依次累及肌肉、筋、骨。不愈,病变渐次深入,而后延及脏腑,并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这一病理变化特点显然是沿经络相传,层层深入,由表及里,循经内传的有力征象。正如《素问-皮部论》所说:“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人合于腑脏也。故皮者有分部,不与,而生大病也”。可见本病的发生发展无不与经脉、络脉损伤密切相关。
    (3)本病以脾肾阳虚为本,寒凝血瘀为标本病的肢端型或弥漫型在临床上除了皮肤表现肿胀、硬化、萎缩外,还有两个突出的症状:畏寒肢冷;指端遇冷易变青紫,久之指端疼痛、溃疡。究其因,当责之脾肾阳虚。正常情况下,肾脏内藏元阴元阳,总司一身之阳气,对脏腑起着温煦作用;脾有输布精气于全身之功能。肾阳虚,脏腑失于温煦,脾不散精,气血不足,以致营卫失和,卫外不固,寒邪乘虚袭之,客于络脉,阳气受阻,不能发挥温养肢体作用,致使畏寒
肢冷。寒邪使气机收敛闭塞,轻者络脉营卫行涩,皮肤色泽晦暗,重者血瘀络脉,致使指端遇冷易发青紫,甚至络脉痹阻不通,指端溃疡、疼痛。《类证治裁·痹论》云:“诸痹,良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内袭,正气为邪气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涩,久而成痹”o故本病患者素体脾肾阳虚,营卫失和是致病的内在因素,风寒湿邪外袭是致痹的外在条件,寒凝肌肤,经络不通,终至脉络瘀结,是木病的主要病机。属本虚标实之证。
    (4)治疗贵在温通本病自始至终是以络脉经脉损伤为病理基础,病因脾肾阳虚,寒凝血瘀阻络。治疗应以温阳散寒,活血通络为治则。据“气行则血行”之原则,补气之药不可少,以增温阳通络之力。方取《外科全生集》之阳和汤加丹参。单味中药,诸如活血化瘀的川芎、三七之辈,活血通络的水蛭、地鳖虫之类,温肾散寒的附子、肉桂,益气之黄芪,以及温通走表之桂枝、细辛等,可随证选用。后期络病及脏,视何脏之虚而调补之。若内舍于肺者,合补肺汤治之;
若内舍于脾者,合附子理中汤治之;若内舍于心者,合生脉饮治之;本病晚期,真阳亏耗者,应合参附汤加味。总之治疗本病选方用药,活血通络毋忘补气行气,补而不腻,温而不燥,祛邪不伤正,使阴阳调和,络脉畅达。
   

 

(三)内服效验方
    1.葛根汤
    (1)处方  葛根30~60g,桂枝10-20g,麻黄、生姜各6~lOg,白芍、甘草、大枣各15~30g.剂量以服药后皮肤微汗为度。本方有解肌除痹,调和营卫,生津润肤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药渣煎汤熏洗患处,15天为1个疗程。
   

2.益肾通络汤
    (1)处方  熟地、当归尾各20g,鹿角霜30g,仙灵脾、艾叶、白芥子各15g,桂枝、川芎各10g,细辛3g,炮姜5g,甘草690阴虚畏寒明显者,加附子,改桂枝为肉桂;气虚明显者,加党参、黄芪;血虚明显者,加当归、首乌;气滞血瘀明显者,加柴胡、漏芦、鸡血藤。本方有益肾壮阳,活血化瘀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3.温阳通痹汤
    (1)处方  当归、熟地、白芍、鹿角胶、桂枝各1Og,黄芪20g,甲珠、红花、浮萍、水蛭各6g.病在上肢者,加姜黄;病在下肢者,加川牛膝;病在腰部者,加续断;病在头面部者,加白芷。本方有温补气血,宣疏肌表,活血通络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次内服。
   

4.益气活血汤
    (1)处方  丹参、黄柏各12g,熟地黄4g,生黄芪、山药、鸡血藤、伸筋草、鬼箭羽各30g,茯苓、当归、贝母、僵蚕、刘寄奴各10g,白芥子、丝瓜络各15g。本方有益气沮经,活血软坚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连续3个月。
   

5.活血蠲痹汤
    (1)处方  独活、防风、当归各1Og,桑寄生、丹参、伸筋草、海风藤各15g,鸡血藤30g.局部疼痛者,加延胡索、川芎;气虚者,加党参、黄芪;脾虚者,加四君子汤;肾阳不足者,加肉桂、附片、鹿角霜、淫羊藿;湿重者,加薏苡仁、防己;血瘀者,加桃仁、红花;皮损较大者,加昆布、海藻、炙鳖甲等。本方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之功。
    (2)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1个月为1个疗程。为巩固疗效,将前方诸药研为细末,制成活血蠲痹胶囊,每次2~3粒,每日3次口服。
   

6.硬皮速软汤
    (1)处方  附子片、桂枝、熟地各209,生黄芪、党参、当归、生姜各309,陈皮、升麻、柴胡各109,甘草69,炒白术、山茱萸、茯苓、红花各1 5g.病变部位偏下肢,易升麻为怀牛膝15g.本方有温通脾肾,益气通络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30天为1个疗程。
   

7.补气软皮汤
    (1)处方  黄芪60-120g,茯苓、川芎、当归各15g,白术、赤芍各12g,高丽参、炮山甲、麻黄、桂枝、制川乌、制草乌各10g.偏阳虚者,加附子、鹿角胶;痰湿阻络者,加薏米、丝瓜络、白芥子。本方有健脾益气,温阳活血之功。
    (2)方法  每天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8.黄芪灵芝汤
    (1)处方  黄芪、黄精、炒山药各15g,灵芝、生地各20g,白芥子、桃仁、桂枝各10g,麻黄13g,附子、炮姜各3g,甘草6g。脾虚便溏者,加白术10g,补骨脂12g;关节痛甚者,加秦艽lOg;便秘者,加当归、肉苁蓉各15g;咽干者,去附子。本方有温补脾肾,散寒通脉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12岁以下者隔日1剂。
   

9.麻黄解肌汤
    (1)处方麻黄、桂枝、葛根、黄芪、天花粉各20g,党参、阿胶、牛膝、川芎、龙胆草各15g,甘草10g.本方有解肌通痹,益养生津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10.三乌行痹汤
    (1)处方  附子30g,制川乌、制草乌、丹参、赤芍、当归、郁金、仙灵脾、桂枝、黄芪、肉苁蓉各15g,地鳖虫、川芎各1Og,细辛3g,炙甘草6g.本方有温阳散寒,活血通络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11.益气通痹汤
    (1)处方  生黄芪30g,白术、虎杖各15g,桂枝、威灵仙、乌梢蛇、桃仁、红花各10g,细辛5g.四肢光亮肿著者,加大腹皮、防己、牛膝各1Og;皮肤僵硬者,加牡蛎15g,鹿角片10g,地鳖虫6g;关节痛甚者,加枳实10g,制附子6-lOg;伴内脏受损,有食道吞咽不利者,加苏梗、玉竹各15g;伴胸闷气短,胸片提示肺组织纤维化者,加炙百部15g,紫丹参、马兜铃各lOg;有心律不齐者,加当归、苦参各10g,川芎6g.本方有益气化瘀,散寒除痹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12.清热活络汤
    (I)处方  金银花、鸡血藤、泽兰各24g,丹参、玄参各21g,何首乌、夏枯草各15g,延胡索、郁金各12g,乳香、没药各6g.营卫不和者,加黄芪、桂枝;四肢厥冷者,加肉桂、附子、黄芪、桂枝。本方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13.补阳活血汤
    (1)处方  党参、黄芪各15~30g,桂枝、赤芍、红花、陈皮、香附各9g,熟地、何首乌、鸡血藤各30g,丹参15g,鹿角胶12g,甘草6g.阳虚畏寒明显者,酌加附子3~9g,肉桂9g;脾虚便溏者,加五味子15g或白术9g;关节痛明显者,加秦艽、桑寄生各12g,乌梢蛇9g;便秘者,加当归1 5g,桃仁9g;指端溃疡疼痛明显者,加延胡索9g或乳香、没药各3g;阳痿者,加仙灵脾9g;有结代脉者,甘草改为炙甘草9g.本方有活血化瘢,调和营卫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14.温阳通痹汤
    (1)处方  黄芪、山药、赤芍各12—15g,党参、当归、丹参、茯苓各9~12g,白术、陈皮、制川乌、制草乌、桂枝各6--9g,路路通、炙甘草各9g.脾阳虚者,加炮姜、姜半夏、广木香、砂仁;肾阳虚者,加制附片、巴戟天、仙灵脾、仙茅、鹿角片(胶)、淡苁蓉;肢端冰冷、青紫者,加细辛、鸡血藤、红藤;皮肤硬化者,加炮山甲、皂刺、川芎;溃疡不敛者,加白蔹、赤小豆。本方有温补脾肾,活血通络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15.芪归活络汤
    (1)处方  黄芪、当归、党参、丹参各15g,赤芍、川芎、鸡血藤、仙灵脾、蝮蛇、蕲蛇各9g,红花、桂枝、甘草各6g,肉桂3g.本方有益气活血,散寒通络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16.芪桂五物汤
    (1)处方  黄芪30g,桂枝、白芍、大枣各12g.偏气虚血瘀者,加党参、白术、丹参、王不留行、炮山甲;偏阳虚寒凝血瘀者,加附子、鹿角霜、地鳖虫、丹参、红花;偏痰湿阻络者,加薏苡仁、丝瓜络、鸡血藤、白芥子、僵蚕。本方有调和营卫,疏通脉络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17.黄芪桃红汤
    (1)处方  黄芪、鸡血藤各20g,党参、丹参各15g,桃仁、当归、川芎、赤芍、桂枝各12g,红花8g.本方有益气通脉,活血化瘀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18.益气温肾汤
    (1)处方  党参、茯苓、黄芪、炒薏苡仁、仙灵脾各15g,土炒白术、肉苁蓉、陈皮、巴戟天各10g,丹参12g,山药20g,橘络6g.本方有益气健脾,温肾通络之功。
    (2)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19.温肾通痹汤
    (1)处方  桂枝、肉苁蓉、地龙、补骨脂各10g,红花、甘草各6g,仙灵脾、锁阳、杜仲、当归、丝瓜络各12g,金刚刺30g。本方有温补肾阳,温经散寒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20.补中益气汤
    (1)处方  黄芪、人参、白术、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炙甘草各适量。病在上肢、头面者,加红花、姜黄各15g;病在下肢者,用本方去升麻,加牛膝、红花各15g,制附片18g;病在四肢者,加红花、桂枝各15g;病位广泛者,加麻黄6g,红花、桂枝各15g,鹿角胶18g;伴食欲缺乏消瘦者,在病位用药的基础上,加神曲15g,鸡内金12g,炒谷芽3 1g.本方有补益气血,沮中健脾之功。
    (2)方法  每月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四)中药外治方
   

1.温通熏洗方
    (1)处方  伸筋草、艾叶、桑枝各30g,透骨草、刘寄奴、官桂、炮山甲各15g,红花、苏木各9g.
    (2)方法  将上药碾碎,装入纱布袋内,用桑叶架锅煮水,取热药水熏洗患处至皮肤潮红,每日2~3次,15日为1个疗程。
   

2.祛风熏洗方
    (1)处方  威灵仙、石菖蒲、艾叶、独活:羌活、千年健各30g,蜀羊泉40g,红花15g.
    (2)方法  以上方药加食醋500g,水2 500-3 000ml,煮沸,将药汁倾于盆或桶内,将患部置于上,外盖毛巾熏洗,待药液不烫手时,用毛巾蘸之擦洗患部。每日1~2次,每剂药用6—8次。
   

3.伸筋透骨方
    (1)处方  伸筋草、透骨草各30g,艾叶15g,乳香、没药各6g。
    (2)方法  以上方药加水500ml煎煮,煎至沸腾后再煎10分钟,取药水反复涂擦患处至皮肤潮红发热,每日2-3次,15日为1个疗程。
   

4.三草温通方
    (l)处方  伸筋草、透骨草、老颧草、威灵仙、徐长卿各30g,丹参20g,赤芍、桃仁、防风各I5g,当归、川芎、制乳香、制没药、炮山甲、川乌、草乌各12g.
    (2)方法  以上方药水煎取汁,趁热熏洗患处。每次30-40分钟,每日2次。
   

5.草药外洗方
    (1)处方  伸筋草、透骨草、络石藤、海桐皮、千年健、追地风、红花、独活、当归、苏木各30g,鸡血藤、桑枝、槐枝、柳枝各60g.
    (2)方法  以上方药水煎取汁,趁热熏洗患处,每日2次。
   

6.灵仙醋洗方
    (1)处方威灵仙50g,石菖蒲30g,艾叶、独活、羌活、千年健各20g,红花15g,食醋500g.
    (2)方法将上药加水1 500—2 500ml,煮沸后再煎煮15分钟,趁热熏洗患部,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日2—3次,15日为1个疗程。
   

7.皮藤草红方
    (1)处方  海桐皮、宽筋藤、伸筋草各30g,桂枝20g,红花10g.
    (2)方法将上药加水1 500~2 000ml煎煮至沸腾,再煎煮15分钟。然后趁热熏洗患处,以皮肤潮红能耐受为度。每日2次,15日为1个疗程。
   

8.乌桂溻渍方
    (1)处方  制草乌15g,川椒、桂枝、艾叶各10g.
    (2)方法  将上药煎成药液,以质地细软之纱布或干净毛巾浸泡其中,待完全浸透取出,轻拧至不滴药液,持续敷于患处,30分钟更换1次。
   

9.软坚热熨方
    (1)处方  红花30g,透骨草25g,海藻、昆布各20g,白芥子、香白芷、浙贝母、炙鳖甲、炮山甲、独活、花椒、川芎、露蜂房、皂角刺各15g,冰片6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末,以白酒500ml,细盐500g混合拌匀,装入细纱布袋中。用时蒸药袋45分钟,取出后用干毛巾垫上,热熨患处,以不烫伤皮肤为度。每次30分钟,每日2次,1个药袋可用10天。
   

10.温皮热熨方
    (1)处方  透骨草、皂角刺各30g,川乌、草乌、马钱子、川椒、桂枝、红花各10g.
    (2)方法  以上方药加工成粗末,然后用食盐炒后布包,或蒸热,趁热熨患处。每日2~3次,10日为1个疗程。
   

11.牛银外擦剂
    (1)处方  牛舌大黄全草适量,水银15g,黄蜡50g.
    (2)方法  将以上方药混为一起捣烂、绞汁,外擦患处,每日3次。擦药时须将患处皮肤擦红,微痛为度。
   

12.乌头姜桂散
    (1)处方  草乌90g,干姜80g,肉桂、赤芍各15g,白芷、胆南星各10g.
    (2)方法  将上药共研细末,加麻油适量调成膏状装瓶备用。用时取适量涂敷于患处皮肤,每日2~3次,1 5日为1个疗程。
   

13.归芎温络散
    (1)处方  当归、川芎、赤芍各30g,丁香、川乌、草乌各15g,肉桂12g.
    (2)方法  将上药共研细末,取麻油适量调成膏状装瓶备用。用时取适量涂敷于患处皮肤,每日2~3次,1 5日为1个疗程。
   

14.活血通络散
    (1)处方  当归、川芎、赤芍、红花、透骨草各30g,川乌、草乌、乳香、没药各15g,肉桂12g,丁香18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为细末,以凡士林调敷患处,每日1次。
   

15.通络软皮膏
    (1)处方  鲜羊蹄根梗叶、大枫子、百部、皂刺各60g,鲜凤仙花、羊踯躅花、透骨草、马钱子、苦杏仁、银杏、蜂房、苦参各30g,炮山甲、川草乌、全蝎、斑蝥各15g,金头蜈蚣15条。
    (2)方法  用香油4 000g,生桐油1 000g,倾人铁锅内,浸泡诸药后,文火炼成深黄色,离火后过滤,再将药油置武火熬炼至滴水成珠,每1 000g药油加官粉420g,樟丹、药粉(白及粉30g,藤黄粉、轻粉各15g,硇砂粉10g)、松香各60g,制成膏药备用。用时以之外贴患处,每4日换1次。
   

16.加昧四枝膏
    (1)处方  桃树枝、柳树枝、槐树枝、榆树枝各1尺,乳香、没药、羌活、千年健、三七、鸡内金各15g,香油500ml.
    (2)方法  先将香油煎开,入上药,炸至焦黄后去药渣,趁热加入黄丹250g,制成药膏。用时将药膏加热后敷贴患处,冷后更换,每日1次。
   

17.参芪敷贴膏
    (1)处方  黄芪、苦参、大贝、红蚤休各30g,川乌、草乌、桂枝、三七、乳香、没药各10g.
    (2)方法  以上方药按常规加工制成外用膏药,敷贴患处。
   

18.活血通络酊
    (1)处方  蜀羊泉40g,羌活、独活、桂枝各20g,当归30g,红花15g,细辛10g.
    (2)方法  以上方药加95%乙醇lOOOml,浸泡5—7天备用。用时取本酊剂揉擦患处至皮肤热感为度,每日2~3次。
   

19.复方当桂酊
    (1)处方  当归尾、肉桂各60g,干姜、红花、山花椒各309,樟脑、细辛各15g.
    (2)方法  将上药加入95%的乙醇l OOOml中浸泡1周,涂搽患处至发热为度,每日2~3次。
   

20.红归乌辛酊
    (1)处方  红花、补骨脂、当归各30g,川乌、草乌、川椒、细辛各20g.
    (2)方法  以上方药用乙醇浸泡7~10天后,用药液擦摩患处,至发热为度,每日2—3次。
   

 

(五)针灸治疗法
   

1. 毫针法
    (1)取穴  足三里、中脘、血海、膈俞、内关、丰隆。
    (2)操作  穴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取28号毫针快速刺人,针身与皮肤约成45 °,进针深度0.8~1寸,得气后行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2.电针法
    (1)取穴  肾俞、命门、太溪、足三里、血海、三阴交、阴陵泉、风市。
    (2)操作  穴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取28号毫针快速针刺,得气后接G6805电针治疗仪,以疏密波,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3.温针法
    (1)取穴  大椎、肾俞、脾俞、肺俞、阳陵泉。
    (2)操作  穴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取28号毫针快速针刺,得气后针柄置1cm长的艾段,点燃行温针灸,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4.蜂针法
    (1)取穴  大椎、命门、曲池、手三里、中脘、足三里、阳池、内关、外关、听官、地仓等穴。
    (2)操作  先采用活蜂点刺皮试右阳池,无过敏反应,以活蜂直刺诸穴,循序渐进,由1针增至lO针。严重硬皮区隔日点刺或散刺。
   

5.皮肤针法
    (1)定位  患处局部。
    (2)操作  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在患处进行散刺或围刺,以局部微出血为度。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6.皮内针法
    (1)定位  选用皮损局部,常规消毒。
    (2)操作  从皮损两侧纵向埋人长4cm的皮内针各1枚,皮损两侧横向埋入长1.5cm的皮内针各1枚,针尖方向均呈向心性,外用胶布固定,每隔3天重新调换埋置皮内针1次。并每日用艾条在
皮损局部悬灸2次,每次1 5分钟。
   

7.耳穴埋针法
    (1)取穴  肺、肾、肾上腺、内分泌、皮质下及皮损相应区。
    (2)操作  耳郭严格消毒,取图钉形揿针。针刺时左手固定耳郭,右手进针,深度以穿人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患者可有局部疼痛或胀痛,揿针用胶布固定,患者每天用手指按压揿针2~3次,每次1~3分钟。每日埋针1次,10次为1个疗程。
   

8.穴位注射法
    (l)取穴  肺俞、肾俞、脾俞、血海、丰隆、关元、中脘。
    (2)操作  穴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取5ml注射器快速刺入0.8-1寸深,待得气后,每穴缓慢推注胎盘组织浆1.5~2.Oml。每3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9.天灸法
    (1)定位  在督脉及膀胱经第一侧线背俞穴寻找异常反应点。
    (2)操作  在找到的反应点上常规消毒,用烧热的三棱针点刺使皮肤破损,然后在破损的穴位上敷化腐散,外用胶布固定,,3—5天改用三仙丹少量撒在清毒后的穴位上,外敷全鸡吸毒膏,换药期间在穴位上拔火罐。每日换药1次,直到灸疮愈合为1个疗程,隔l周后再做下一疗程。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yuan | 阅读:
相关新闻       硬皮病 
本文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0)
热门评论
商务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