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分站:
全部科室 快速通道:点击直达您要访问的科室
背景:
阅读新闻

银屑病

[日期:2012-06-15] 来源:  作者:佚名 [字体: ]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病,临床上表现为有代表性的红斑、丘疹、鳞屑。本病在自然人群中的发生率为0-1%~3%.各种年龄均可发病,但以青壮年为主。一般多为冬重夏轻。本病一般属中医学“白疕”、“牛皮癣”、“干癣”、“松皮癣”等范畴。

 

(一)辨证论治
   

1.血热型
    (1)主症  此型多见于进行期,皮疹发生及发展迅速,局部潮红,新生皮疹不断出现,鳞屑不能掩盖红斑,自觉瘙痒,常伴有心慌易怒、口干舌燥、咽喉肿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等症状。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象弦滑或数。
    (2)处方  生槐花、白茅根、生地、鸡血藤各309,紫草根、茜草根、赤芍、丹参各15g.病变以身体上部为主者,加红花、凌霄花各lOg;病变以身体下部为主者,加板蓝根30g,瓜蒌根15g;风盛痒甚者,加白鲜皮、刺蒺藜各30g;若夹杂湿邪,舌质淡,苔白腻,皮损浸润较深者,加薏苡仁、茵陈各309,防己10g;大便燥结者,加大黄、栀子各1Og;热盛者,加龙胆草、黄芩各10g,丹皮15g;因咽炎、扁桃体炎诱发者,加大青叶30g,山豆根6g,玄参15g;血瘀舌质暗或有瘀斑,皮疹深红者,加莪术、红花各10g.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血燥型
    (1)主症  此型多见于消退期,病程较久,皮疹色淡,很少有新鲜皮疹出现,原有皮损部分消退,部分呈钱币状或大片融合,有明显浸润,表面鳞屑少,附着较紧,与红斑大小相当,银屑病急性期的四大特征已不明显,全身症状多不明显。舌质淡红或舌质淡舌尖红,苔少,脉缓或沉细。
    (2)处方  鸡血藤、生地、土茯苓、薏苡仁各30g,丹参15g,当归、天冬、麦冬、白术、枳壳各10g.脾虚湿盛者,症见大便溏泻、下肢水肿、舌淡、舌体胖、有齿痕者,加茯苓15g,扁豆、猪苓各lOg;若兼阴虚血热,舌红少苔者,加知母10g,地骨皮15g,槐花30g;风盛痒重者,加白鲜皮、刺蒺藜各30g,苦参15g;血虚面色胱白,脉沉细者,加熟地、白芍各15g.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3.血瘀型
    (1)主症  此型多见于静止期,皮损肥厚,颜色暗红,经久不退。舌质紫暗或见瘀点或瘀斑,脉涩或细缓。
    (2)处方  三棱、莪术、桃仁、红花、丹参、重楼各15g,鸡血藤、鬼箭羽、土茯苓、薏苡仁、白花蛇舌草各30g,陈皮lOg.月经量少或有血块者,加益母草;兼见肝郁气滞,情志不舒者,加柴胡、枳壳;阴阳失调者,加当归、熟地、首乌藤、钩藤等.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4.湿热型
    (1)主症  此型相当于渗出型银屑病,患者皮损有糜烂渗出,如湿疹样改变,多发于腋窝、乳下、会阴等处,鳞屑较薄,呈污褐黏腻状,痒重,可伴有胸腹胀满、口苦咽干、食少纳呆、白带量多清稀或黄臭、大便干或先干后溏、溲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2)处方  生白术、生枳壳、生芡实、赤石脂、生黄柏各10g,川萆薢、车前子、车前草、泽泻、苦参、生地、丹皮各15g,白鲜皮、生薏苡仁、土茯苓、六一散各30g。
    (3)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5.热毒型
    (1)主症  急性发病,有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扁桃体炎病史,常伴发热咽痛、全身不适、口干口苦、便秘溲赤,皮损呈泛发性点滴状或融合成片。
    (2)处方  金银花、连翘、紫草、茜草根、玄参、重楼各15g,蒲公英、败酱草、板蓝根、大青叶、白茅根、白花蛇舌草各30g,锦灯笼、山豆根各l0g.咽部红肿较著者,加牛蒡子、金莲花、金果榄、赤小豆;发热者,加黄芩、知母、生石膏;有红皮症倾向者,加羚羊角粉0.6g,冲服。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6.寒湿型(急性期)
    (1)主症  此型相当于关节病型,常伴急性进行期甚至红皮病样银屑病皮损,关节症状与皮肤表现常同时加重或减轻,指趾末端关节受累最为常见,X线检查受累关节边缘肥大呈帽状改变而无普
遍脱钙和尺侧半脱位,血清类风湿因子检查阴性。关节红肿疼痛,活动受限,皮损泛发,潮红,浸润肿胀,弥漫脱屑。舌红,苔黄,脉滑数。
    (2)处方  羚羊角粉0.6g或生玳瑁面3g(分冲),生地、丹皮、赤芍、紫草、秦艽、金银花、重楼各15g,白茅根、大青叶、板蓝根、土茯苓、白花蛇舌草各30g,木瓜10g。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周。
   

7.寒湿型(缓解期)
    (1)主症  泛发的银屑病皮损或红皮样损害及关节红肿缓解,但关节疼痛较重,筋脉拘紧,活动受限,皮损干燥脱屑,白屑迭起,痒甚,常伴头昏、乏力、腰酸背痛、面色萎黄。舌红苔少,脉细数。
    (2)处方  秦艽、天仙藤、桑寄生、麦冬、黄芪、丹参各15g,乌梢蛇、全蝎、络石藤、木瓜、桂枝、桑枝、独活、羌活、生地、熟地、红花各1Og,鸡血藤30g.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8.脓毒型
    (1)主症  此型相当于脓疱型,在银屑病基本损害上出现密集的粟粒状脓疱,部分融合呈脓糊状,病情多呈周期性复发,皮肤潮红焮热,脓疱聚集,伴发热、心烦急躁、口干口渴、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或少苔,呈沟状纹舌,脉弦滑数。
    (2)处方  羚羊角粉0.6g(冲服),生地、丹皮、紫草、金银花、连翘、苦参、生石膏(先煎)各15g,白茅根、板蓝根、土茯苓、大青叶、薏苡仁、白鲜皮各30g.若病程迁延,病久伤阴,出现口干舌燥,便干尿黄;舌红,无苔或沟纹舌、镜面舌。应注意凉血护阴,养阴益气,清解余毒。方用解毒养阴汤加减:南北沙参、石斛、玄参、黄芪、生地、金银花、蒲公英、赤芍、薏苡仁、土茯苓、板蓝根、重楼、白花蛇舌草。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9.毒热型
    (1)主症  此型相当于红皮病型,急性期症见全身皮肤潮红焮热,肿胀,大量脱屑,毛发爪甲也可脱落,常伴发热烦躁、形寒身热、口干口渴、便秘溲赤。
    (2)处方  生玳瑁10g或羚羊角粉0.6g(冲服),生栀子10g,川黄连面6g(冲服),金银花、蒲公英、败酱草、板蓝根、白茅根、生地、车前草、生石膏各30g,连翘、紫草根、丹皮、石斛、麦冬各15g.后期热势渐退,阴液音耗,气阴两伤,肌肤失养,以致肌肤甲错,层层剥落。治宜养血滋阴润燥,清解余毒。投以当归、白芍、首乌藤、生地、丹参、鸡血藤等。
    (3)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二)名医经验
   

1.李林诊治经验
    (1)风热郁肤证  临床表现初发或复发病不久,皮疹发展迅速,红色,或深红色丘疹、斑丘疹及小片红斑散布于躯干、四肢,亦可见于头皮、颜面,表面覆有银白色鳞屑,易脱落,剥刮后有点状出血,伴瘙痒,发热,周身不适,口渴咽干咽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治宜疏风解表,清热凉血。药用消风散加减:金银花、连翘、牛蒡子、山豆根、黄芩、槐花、白芷各10g,板蓝根、丹皮各12g,草河车15g.瘙痒明显者,加白鲜皮;口渴欲饮者,加麦冬、石斛;咽干肿痛者,加马勃、桔梗;大便秘结者,加大青叶。
    ( 2)血热风燥证  临床表现初发或复发病不久,皮疹发展迅速,呈点滴状、钱币状或混合状,常见丘疹、斑丘疹大小不等的斑片,鲜红,或深红色,散布于体表各处或几处,以躯干、四肢多见,亦可先从头面开始,逐渐发展到周身,新皮疹不断出现,表面覆有银白色鳞屑,干燥易脱落,剥刮后有点状出血,偶见同形反应。伴瘙痒,心烦口渴,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质红赤,苔薄黄,或根部黄厚,脉弦滑或滑数。治宜凉血化斑,清热解毒。药用克银一方:生地、生石
膏、土茯苓各30g,丹皮、忍冬藤各12g,黄芩、知母各10g,山豆根6g,板蓝根、大青叶、白鲜皮、草河车各15g.心烦口渴者,加黄连、麦冬;大便秘结者,加大黄、火麻仁;红斑面积大者,加重生地、丹皮用量,酌加白茅根、紫草。
    (3)血瘀风燥证  临床表现病程较长,皮损硬厚,多为钱币状,大小斑块状,少数为蛎壳状,色紫黯或黯红,覆有较厚干燥银白色鳞屑,不易脱落,新皮疹较少出现。伴有不同程度瘙痒或不痒,口干不欲饮,一般全身症状不明显。舌质黯紫或黯红有瘀斑,苔薄白,脉弦涩或沉涩。治宜活血化瘀,通络散结。药用丹参活血汤加减:丹参12g,赤芍、红花、泽兰、茜草各10g,山豆根6g,草河车、白鲜皮各15g。皮损厚硬,色紫黯者,重用活血化瘀药,加青皮、乌梢蛇理气通经;皮损紫红,为瘀中有热者,酌加生地、丹皮凉血之品;蛎壳状者,加苦参、木通等清热祛湿药。
    (4)血虚风燥证  临床表现患者体质虚弱,病程迁延日久,皮损较薄,多为斑块状或皮损泛发周身,色淡红,或黯淡,覆有大量干燥银白色鳞屑层层脱落,新皮疹较少出现。伴不同程度瘙痒,面色无华,体倦肢乏,或头晕,少眠,食欲缺乏。舌质淡红,苔少或净,脉弦细或沉细数。治宜养血和营,益气祛风。药用养血润肤饮加减:炙黄芪、党参、玄参、当归、白芍各12g,鸡血藤30g,麦冬、麻仁各10g,熟地、白鲜皮各15g.若初发即为此证,尚需加土茯苓、北豆根、草
河车等药。
    (5)血燥阴伤证  临床表现病程缠绵,皮损经久不消退,散布躯干、四肢等处,多为混合状、斑块状或环状,色黯红、红褐或淡红,干燥易裂,覆有或薄或厚的银白色干燥鳞屑,不易脱落,新皮疹较少出现.伴瘙痒,或痒不甚,咽干唇燥,五心烦热,或掌心发热,口干不多饮,大便秘结。舌质红,少津,苔薄黄而干,脉弦细或细数。治宜滋阴润燥,清热驱风。药用养血润肤饮加减:当归、沙参各12g,丹参、天冬、麦冬、山豆根各10g,生地30g,何首乌、熟地、草河车、白鲜皮、刺蒺藜各15g.本证可由血热、血瘀、血虚等证型转化而来,可据具体情况酌加凉血、活血、补血药物。
    (6)风湿血热证  临床表现皮损好发于皮肤皱褶处,如腋窝、乳房下部、腹股沟、会阴部、胭窝、肘窝及阴部,皮损基底转薄,潮红,或浅红,常互相融合成大斑片,局部湿润,或有渗液,鳞屑少而薄。伴微痒,口于不渴,身热,体倦。舌质红,苔黄或根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利湿,凉血解毒。药用萆薢渗湿汤加减:龙胆草、苦参、黄芩、萆薢、苍术、丹皮各10g,茯苓、泽泻各12g,生地、土茯苓各30g,草河车15g,山豆根6g.红斑与渗出俱甚者,用克银除湿方加减。
    (7)冲任不调证  临床表现皮损的出现与妇女经期、怀孕、分娩有密切关系,多数在经前、孕中、产前发病,或皮损加重,亦有于经后、产后发病者。周身散布丘疹和斑片,色鲜红,或淡红,覆有银白色鳞屑,初发者可有点状出血现象。伴微痒,心烦口干,或头晕腰酸,周身不适。舌质红,或淡红,苔薄,脉滑数,或沉细。洽宜调摄冲任。药用二仙汤:仙茅、仙灵脾、巴戟天、菟丝子、黄柏、知母、当归各10g,女贞子、旱莲草各12g,熟地20g,生地30g.
    (8)中药外治  发病初期(进行期)一般不用外用药。若内服药效不显,或病情处于静止期,可外涂玉黄膏或红粉膏,每日2次。
    (9)针刺疗法  ①皮损在上肢及头面部取穴曲池、支沟、风池、合谷,配穴取血海、三阴交,面部多者加迎香、素髎;②皮损在下肢取穴血海、三阴交、足三里,配穴取支沟、曲池;③皮损散布全身取穴大椎、曲池、合谷、血海、三阴交。以上穴位用适当的毫针针刺得气后,
均用强刺激,留针半小时,留针期间加强刺激捻转2-3次。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2.吴军诊治经验
    (1)血热为本,贯穿始终吴教授认为,本病根本病因病机在于血分受邪,而又以热壅血络、凝滞肌肤为主。多发于青壮年,患者素体阳热偏盛。若恣食辛辣炙煿,或情志不遂,或外感风寒湿邪,久之郁而化火,引动内热,搏结于血分腠理,肌肤失养而发病。热盛生风化燥,故见斑疹色红而白屑叠起;热盛灼津,血行瘀滞不畅,则斑块肥厚紫赤;热盛化火,壅灼络脉,可致肌肤泛红而成红皮病型;热盛化毒而致肉腐为脓而成脓疱型;热与湿结,痹阻关节,则见关节肿痛、屈伸不利而成关节病型;热盛日久,耗伤阴血,故见疹色暗淡无泽,肌肤干涩。
    病机演变虽然复杂,但“风、燥、瘀、火、毒、虚”诸证无不因“血热”而起。故而“热壅血络”实为本病之病机重点。治则以清热凉血为法,临床常选用水牛角、生地黄、牡丹皮、紫草、玄参、白茅根、白薇、地榆、槐花等。若血分热甚者,在选用牛角地黄汤的基础上,同用地榆和槐花。另外,吴教授常喜同用赤芍、白芍。由于血热可滋生多种变证致使病情变化多端,故临床尚应详审病机,灵活辨证,方能取得满意疗效。
    (2)毒邪为患,注重解毒吴教授认为,银屑病之所以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尤其是特殊类型银屑病的产生,其机理所在无不源于一“毒”字。《古书医言》云:“邪气者,毒也”。《金匮要略心典》亦云:“毒者,邪气蕴蓄不解之谓”。外感内化皆可生毒,此毒即是病理产物,然又是新的致病因素,既能加重病情,又能变生新证。毒邪壅滞,入于血络,致使病变广泛,表现多样,病情顽固,反复发作。临证应以解毒为要,佐以散结。药多选用土茯苓、白花蛇舌草、千里光、金银花、连翘、郁金、夏枯草、玄参、牡蛎等。湿毒偏盛者酌选苦参、黄柏、薏苡仁、牛膝、秦艽等;脓毒甚者加蒲公英、皂角刺、白芷;热毒甚者加野菊花、紫花地丁、蚤休、虎杖等;热极化火入于血分者,多在清热凉血的基础上合用板蓝根、大青叶、青黛等;血瘀成毒者加用丹参、茜草、川芎、益母草、泽兰等;外感风邪或热极生风化毒者多选用地肤子、白鲜皮、紫荆皮、防风、蝉蜕、僵蚕、蜈蚣、全蝎、乌梢蛇等。
    临证时,吴教授常选经验药对同用:①皮损肥厚呈硬结者,常同用郁金和夏枯草。郁金气血同治,入于气分以解郁畅气机,达于血分以凉血破瘀结;夏枯草解郁散结,清热解毒,伍以郁金,则散结解血毒之力倍增。②症见阴伤之象者,则选用玄参和牡蛎伍用。玄参以滋阴凉血解毒为主,牡蛎以软坚散结为要,二者同用乃取祛邪扶正同施之意。③热毒化腐成脓者,选用紫花地丁和蒲公英。紫花地丁人于血分,凉血解毒之力较强;蒲公英则偏于散结消痈排脓。二药伍用,清热毒,消痈脓之效互增。④血分热甚者,同用板蓝根和大青叶。板蓝根长于凉血解毒散结,大青叶偏于凉血解毒消斑,合用以增其清血热,散结毒,消斑疹之功。⑤瘙痒明显者,常合用地肤子
和白鲜皮。地肤子善祛皮肤中湿热以止痒,白鲜皮则更具泻火解毒,祛风止痒之功,同用以驱除湿热风毒则痒自止。另外,吴教授常善针对瘙痒轻重之不同,按药力由弱至强之序顺次酌情选用防风、蝉蜕、僵蚕、蜈蚣、全蝎等。
    (3)养血滋阴,扶正固本银屑病易反复发作,病程迁延,常持续数年不愈,病初多实多阳,日久耗伤营血阴液则为虚为燥。久病者,阴血亏虚,生风化燥,肌肤失养则转化为主要病机。《外科大成》指出本病“由风邪客于皮肤,血燥不能养荣所致”。《外科证治全书》认为本病“多患于血虚之人”。风盛则痒,燥盛则干,遂见瘙痒明显、肌肤干燥等症。吴教授强调治疗宜养血滋阴,消风润燥。此乃“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临床常用制首乌、熟地黄、当归、白
芍、鸡血藤、夜交藤、黄精、女贞子、旱莲草等。
    (4)内外同治,直达病所吴教授认为,外用药物可以直接作用于皮损部位,渗透力强,吸收较好,可使皮疹深部组织达至最佳药物浓度,有利于改善局部微循环障碍,促使皮损较快消退,减轻患者自觉症状。临证时,常嘱患者将所开药方除煎汤内服外,尚需留一小杯以做外搽之用。另须将药渣再煎温水洗浴,先洗后搽,每日2次。
   

3.马林诊治经验
    马教授认为,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生血热是关键因素,然而,血热的形成是与多种因素相关的。或因七情内伤,气机壅滞,郁久化火,以致心火亢盛,心主血脉,心火亢盛则热伏营血;或因饮食失节,过食腥荤动风之物,以致脾胃失和,气机不畅,郁久化热,脾为水谷之海,气血之源,功能统血而濡养四肢百骸,若其枢机不利则壅滞而内热生;或因外受风邪,或夹杂燥热之邪客于皮肤,内外合邪而生病,热壅血络则发斑,风热燥盛,肌肤失养则皮肤发疹,搔之屑起,色白
而痒。若风邪燥热之邪久羁,阴血内耗,夺津灼液则血枯燥而难荣于外;若久治不愈,血热久羁,熬血成瘀,营血不足,气血循行受阻,以致瘀阻肌肤则鳞屑增厚。
    (1)内治法  ①血热证:相当于银屑病进行期。多发病较急,皮疹呈点滴状棕红色斑疹或斑丘疹,发病迅速,不断新起,延及全身,点缀相连,鳞屑不多,易于剥离,搔之出血,瘙痒不甚,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滑或浮数。治以清热凉血解毒,选用消银汤加减。若热盛大便燥结者,可加大黄、栀子以清利肠热;咽干咽痛者,可加大青叶、板蓝根、连翘以助清热解毒;痒甚者,可加白鲜皮、蒺藜以祛风止痒。②血虚风燥证:相当于银屑病静止期。病程久,皮损小
如钱币,或大如地图,皮色淡白,或暗褐色,鳞屑干燥,瘙痒较剧,舌苔薄白,脉弦或弦细。治以养血润燥,祛风止痒,选用滋阴养血汤加减。瘙痒明显者,可加白鲜皮、刺蒺藜以祛风止痒;脾虚便溏者,可加生薏苡仁、白术以补气健脾。③血瘀证:病程较长,皮肤损害偏暗红,鳞屑肥厚,多年不愈,舌质紫暗或见瘀点,或瘀斑,脉涩。治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选用桃红四物汤加减。皮损肥厚者,可加三棱、莪术破血逐瘀;痒甚者,可加白蒺藜以祛风止痒;大便燥结者,
可加大黄以通便。
    (2)外治法  皮肤病病位在皮肤,外用药物可直达病所,毒副作用少,不易引起肝、肾功能损害,较安全,且能够提高临床疗效。并非所有患者都必须外用药物,马教授根据临床症状辨证用药。其用药原则是首先避免使用含有激素类的外用药物;急性期不使用外用药物,避免刺激皮损导致银屑病红皮病;皮损较大时选用两种不同药物,以避免同一种药物过多导致吸收中毒。马教授常选用康选乳膏或消屑灵软膏。
    (3)心理治疗及健康教育  马教授认为,在患者治疗期间应该重视对患者的心理治疗及健康教育。在患者初诊时,耐心给予患者健康教育,嘱咐其日常生活中调节好心情,不饮酒,忌食辛辣、鱼虾海物及牛羊肉之类。另外,通过心理教育,使患者正确地认识及面对疾病,树立坚定的信心,保持良好的心态。
   

4.榻国维诊治经验
    (1)治病求因,从血论治榻教授认为,寻常型银屑病病因虽有风、热、寒、湿、燥及七情内伤、饮食矢节等因素,但根本是机体阳热偏盛。当各种致病因素作用机体后,极易从阳化热,热蕴体内,郁而化毒,以致热毒壅盛;热毒不解,燔灼营阴,津血受热毒煎熬而运行不畅,日久必致血瘀;若病情迁延,又可耗伤阴液,而致血虚风燥。可见,本病不同阶段病机变化虽有不同,但均有热、瘀的病机特点。而瘀热皆可生风,故风邪又贯穿疾病全过程。清热、活血、祛风是主要治法。银屑病系血热内蕴,郁久化毒,致血热毒邪外壅肌肤而发病。热毒人里,耗伤津液,瘀滞气血,致血虚、血瘀等证。
    榻教授从血论治银屑病,根据不同时期,分血热、血虚、血瘀治疗。常用基本方:土茯苓、白花蛇舌草各30g,板蓝根、大青叶、地肤子、半边莲、白鲜皮各15g,露蜂房、川芎、泽泻、车前草、甘草各lOg。血热加山豆根、生大黄各6g,生地黄、牡丹皮、紫草各15g,赤芍10g,
水牛角(先煎)30g;血虚加丹参30g,鸡血藤、玄参各15g,沙参、麦冬各lOg;血瘀加丹参、三棱、莪术、王不留行各10g.其中血热型多见于疾病进行期,血瘀、血燥多见于静止或消退期。
    (2)辨病辨证结合  银屑病病因复杂,与遗传、感染、免疫功能紊乱、代谢障碍、精神创伤有关。榻教授十分重视患者发病原因及临床诊断,并重视临床特征,特征不明显则根据皮肤病理明确诊断,再根据银屑病发展的不同时期分期辨治,并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确定疗程及选用西药,其特色诊疗方法如下。
    重视心理疗法,因势利导。银屑病患者病程长,且易于复发,导致多数患者情绪烦躁,影响治疗。榻教授在明确诊断后耐心诱导患者端正心态,从中西医不同角度给予解释,鼓励患者以乐观心态坚持治疗,对情绪不稳定者适当给予多虑平口服,或处方中酌加煅龙骨、煅牡蛎镇静安神。
    擅用清热凉血。现代医学认为,银屑病发病与细菌、病毒感染有关,而药理研究表明,清热解毒利湿药物多具有抗菌、抗病毒的作用。此外,此类药物中尚有抗肿瘤、阻止细胞丝分裂的作用,而银屑病正是一种表皮细胞过度增殖的疾病。榻教授据此在辨治基础上应用板蓝根、半枝莲、大青叶、白花蛇舌草等清热凉血解毒药。
    强调活血化瘀。榻教授擅用活血化瘀药,血热型常选用丹参、牡丹皮、赤芍等凉血活血,尤喜用丹参注射液注射足三里穴,以改善微循环和降低血液黏度。血虚型则选用沙参、鸡血藤等活血兼补血。病程长、血瘀明显者,选加桃仁、红花、三棱、莪术等活血功效较强的药物。榻教授还将雷公藤多甙片作为成人患者的基本用药。
    激素与抗生素的临床应用。榻教授认为,治疗银屑病应根据病情适当给予西药治疗,但应慎用激素。患者发病前往往有上呼吸道感染史,尤其以点滴型银屑病、儿童银屑病及银屑病急性发作多见。有效地抑制葡萄球菌对感染相关性银屑病的控制十分重要。临床在治疗银屑病中抗生素应用比较多,抗感染对许多患者是非常有效的治法,榻教授常用罗红霉素口服或静脉滴注红霉素。由于皮质类固醇激素具有抗炎、抗毒、抗休克及抗过敏的作用,对治疗银屑病有确切疗效,但长期大量使用会产生不良反应。因此,榻教授认为,寻常型银屑病除局部外用激素外,应忌口服或静脉滴注。对病情顽固常规治疗难以控制者,可考虑小剂量口服,每天1次。
    (3)注重外治,内外结合使用外用药治疗应注意:用药前用热水洗浴,以除去鳞屑,增强药物疗效;急性期不直接使用刺激性较强的药物,以免刺激皮损导致银屑病红皮病;药物浓度应从低浓度开始,视使用后的反应逐渐增加;皮损面积较大时,用某一种药物过多可导致吸收中毒,因此,将皮损分为数个不同区域,分别用不同的药物。榻教授常选用5%硫黄霜或恩肤霜,头皮多外搽乐肤液或用颠倒散外洗。
   

5.俞锡纯诊治经验
    (1)清热法银屑病在进行期时,大部分是有热象的,但因热邪的性质与病位不同,可分为以下两法。①清热凉血法:用于进行期不断出现新疹,色鲜红,呈点滴或斑片状,全身泛发,表面覆盖银白色鳞屑,剥去鳞屑基底见有出血小点。伴瘙痒,心烦,怕热,尿黄赤,大便秘。舌红苔薄,脉弦滑有力。药用土茯苓,槐花、生地、茅根各30g,紫草15g,甘草6g,便秘甚者加川大黄军1Og;若皮疹初起,呈点滴状,疹色鲜红,鳞屑少,口干舌燥,扁桃腺肿大者,加解毒的金银花、大青叶、板蓝根各15g;若皮疹由点滴状丘疹扩大而变为斑块,表面鳞屑较多,以上肢或躯干上部为甚,尤有分布头皮者,加祛风的荆芥、防风、牛蒡子各10g,蝉衣6g;头皮为银屑病好发部位,在该处的皮疹较为顽固,用一般的疏风药无效时,往往加虫类熄风药如蜈蚣、乌梢蛇之类;若皮疹以下肢为多,胸脘满闷,四肢沉重,舌苔白腻,有湿浊不化证候者,加利湿的茯苓、薏苡仁各15g,防己10g;若皮疹由鲜红逐渐转为黯红之斑块,舌出现瘀斑者,加活血的赤芍、当归尾各15g,红花1Og;若症见口渴心烦,舌苔黄燥,脉洪大,属肺胃邪热未解者,加生石膏30g,知母10g,②清肝胆湿热法:用于湿热之邪客于肝胆,皮疹大小不等,基底潮红肿胀,或因搔抓见少量渗液结痂,下肢较多,胸脘满闷,口苦咽干不欲饮,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濡缓。药用土茯苓、茵陈各30g,黄芩、白鲜皮、苦参、栀子各10g,生薏苡仁、茯苓皮、金银花各15g,甘草6g.
    (2)活血法皮疹肥厚,呈地图状斑块,浸润明显,色泽黯紫,舌有瘀斑。药用土茯苓30g,三棱、莪术、皂刺、陈皮、苏木、红花各10g,赤芍、当归尾各15g,甘草690若皮疹偏重于下肢,苔黄腻者,用土茯苓、茵陈各30g,三棱、莪术各10g,活血兼利湿。
    (3)养血法病情迁延日久,热象已消,无新疹发生,皮疹潮红减退,鳞屑覆盖较多,有皲裂,基底浸润肥厚,病损处裂痛,伴瘙痒,咽干,舌淡红,苔白,脉濡细,或沉细。药用土茯苓、大熟地各30g,蜂房、当归、何首乌各15g,白芍、丹参各12g,天冬、麦冬、玉竹各1Og,甘草6g.
    认识皮疹的寒、热、风、湿,对于立法是非常重要的。根据分布、颜色、性质的不同,而作为对银屑病辨证的依据。如皮疹分布在四肢伸面的属阳,屈面则属阴;头面、上肢及躯干上部的多属风,下肢的多属湿;皮疹基底潮红,多属热邪燔于营血等。同时还应结合脉、舌的变化加以全面分析:苔黄燥为热在气分;黄腻为热在肝胆;舌质淡为虚寒;苔白腻为寒湿;脉弦滑为热证、痰证;脉沉细或濡细则为虚寒;前者病位在里;后者在表。临床上有时舍症脉舌而重疹,有时舍疹而重症脉舌,具体情况分别对待。
   

6.欧阳恒诊治经验
    银屑病一般多以“热”、“瘀”、“虚”为主要病理因素,治疗中应以清热、化瘀、补虚为主。同时欧阳老认为,本病亦与“毒”密切相关,在治疗中不仅注意“解毒”,而且还需给“毒”以出路。
    (1)寻常型银屑病据因辨证施治血热阴耗证治以清热解毒,益气养阴。选用竹黄汤,方由黄连解毒汤合竹叶石膏汤加减化裁而成。方中黄连、竹叶、石膏清热解毒,清火除烦,直折气分之热为君药;党参、麦冬益气养阴生津为臣药;黄芩、栀子、黄柏清理三焦余热,水牛角清解血分毒热为佐药;三七、漏芦活血解毒,通经脉为使药。纵观全方,清热解毒,着重清泄气分毒热,气分毒热得以清泄,波及营血之毒热随之减轻;益气养阴,着重在气、津、阴液的滋生和护养,清热解毒,益气养阴,使壅滞肌肤之血热毒邪去除,气、津、阴液恢复,邪去而正安。
    血热抑郁证治宜疏肝解毒,清热养阴。处方用竹黄汤Ⅱ号,方由逍遥散、竹叶石膏汤、黄连解毒汤加减化裁而来。以漏芦、柴胡为君,漏芦甘咸寒,清热解毒,柴胡苦凉,入肝胆经,疏肝解热,行肝经逆结之气;黄连、黄柏、黄芩、栀子取其清热解毒燥湿之功,通达三焦腠理,以助君药清热解毒之力为臣;党参、麦冬、生石膏、竹叶益气养阴,清解郁热,并可遏制臣药寒凉太过之性,而养胃、护胃为佐;生地黄、当归、白芍柔肝养血,以促热毒除,热郁解为使。综合全方,清热解毒,益气养阴,疏肝解郁,柔肝熄风集为一体,上行下达,通彻表里,与银屑病的病机特点血热、肝郁、毒瘀、血燥虚实交杂之证型相契合。
    毒瘀证治以清热解毒,活血散瘀。常用仙方活命饮加漏芦化裁治疗。以金银花、漏芦清热解毒共为君药;乳香、没药、当归尾、赤芍活血散瘀为臣;天花粉、浙贝母清热散结,炮山甲、皂角刺通行经络,甘草化毒和中,共为之佐;防风、白芷、陈皮疏散外邪,行气走表,引药直达病所为之使。
    血虚风燥证治宜养血活血,滋阴润燥。常用药生地黄、牡丹皮、玄参、丹参、白芍、麻仁、山豆根、苦参等。伴有口渴者加麦冬、天花粉;便秘者加何首乌、当归、肉苁蓉;瘙痒者加白鲜皮、白芷;皮损颜色暗红者加当归尾、桃仁、红花;皮损厚硬者加三棱、莪术;皮损干裂者加沙参、麦冬;鳞屑厚者加当归、鸡血藤。
    (2)泛发性脓疱性银屑病按正邪消长不同,分三期论治  泛发性脓疱性银屑病死亡率高,大多数患者急性发病,皮损可在数日或数周内泛发全身,常伴有高热、全身不适和关节肿胀等症状。欧阳老在临床中体会到其发病特点符合温病的基本规律,临证不拘泥于局部皮损,而是从整体观点进行综合分析,采用温病辨证的治疗方法,清热解毒,贯穿始终;高热不退,急当治标;气阴两虚,扶正治本;糜烂渗液,佐以健脾利湿。
    高热危笃期:此期患者持续高热,温度多在40-42℃,全身泛发红斑,密集针头状或粟粒状脓疱,脓疱溃破、糜烂、渗出、结痂,呈现蛎壳样改变,嗜睡或烦躁不安,口渴引饮,便秘,尿赤,舌红绛,舌苔黄厚或起芒刺,脉弦滑数。证属热入气营,热毒炽盛,邪盛正实阶段。治以清热泻火,予以凉血解毒汤酌加青黛、紫草,并适时选用西洋参、玄参等扶正护阴之品。遇有神昏抽搐者,配用安宫牛黄丸、紫雪丹之类以清热豁痰,熄风镇痉。
    发热缓解期:高热期救治得法,即进入本期,与高热期比,此期热势下降,体温在39℃以下,红斑、脓疱停止发展,并见少许脱屑,精神疲惫,不欲食,口干但不喜饮,舌红少苔,脉细数。为热毒未尽,气阴耗伤,邪盛正虚阶段。治以清解余毒,益气养阴,方用竹叶石膏汤、黄连解毒汤合加减玉女煎。
    稳定康复期:此期患者体温降至正常,皮肤红斑、脓疱渐次消失,大量脱屑后,皮肤出现柔润细嫩外观,精神极度疲惫,纳少,口干唇燥,舌光剥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无力。治以滋养胃阴,方用益胃汤合增液汤,并酌加西洋参。
    欧阳老指出,在本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往往是发热在先,皮疹出现在后。热退则疹减,皮损随之好转,反之体温增高,其皮损相应加重,甚而泛发。治疗本病首当重视“发热”。本病从高热期、缓解期到康复期,是其发生发展的一般顺当规律。但由于病证的复杂多变,可因各种因素,发热持久不退或退后旋而复发。复发高热可再现于本病的各个阶段,临证不可拘泥于分期,当亟宜权衡论治。对发热的处理,首先得要多分析原因,是病情本身的因素,还是因于停药、感冒或继发感染。针对病因,采取措施,使其得到及时控制。在具体辨证用药方面,发热并汗出不止者为气分热盛,重用石膏、竹叶,生石膏可用50--lOOg。发热无汗者为营分热炽,重用水牛角、青黛,水牛角可用至30~50g。其他如板蓝根注射液肌肉注射或柴胡注射液穴位注射,针刺合谷、曲池、大椎等穴,施用泻法,也常可奏效。
    治疗此病,又当配合外用药物,内外合治,以竟其功。但应根据不同皮损选择外用药物。局部以桑白皮、地骨皮、白鲜皮、芒硝,大青叶各30g,皂角刺15g煎液外洗,有很好的清洁、消炎、收敛、止痒作用。或用青黛散调麻油外涂皮损处,每日1~2次,对于去脱痂皮,保护皮损不受感染,也有积极的作用。皮肤泛发红斑如红皮病样,宜外涂京万红烫伤膏。皮肤干燥,大量脱屑,宜外用青黛膏。皮损糜烂渗液则外搽六一散。后期鳞屑多,伴有瘙痒者,可用千里光、虎杖、苦参、白鲜皮、白及各30g,紫苏、香薷各15g煎液药浴或熏蒸。
   

7.赵纯修诊治经验
    (1)病机热毒为主,治以解毒凉血为先银屑病急性期多表现为红斑遍布,剧烈瘙痒,搔之出血,可有心烦失眠,便干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等。临床观察到很多患者有急性扁桃体炎病史,是热郁于血分,血不循经妄行,蕴发皮肤而出现红斑,搔之出血;热毒内郁,肌肤失养故起白屑。治疗当以解毒凉血为主。根据这个原则,赵老创立了金银花土茯苓饮方,并以此为基础制成消银片,经过20多年的悔床验证,疗效显著。方以金银花、土茯苓、板蓝根、槐米解毒清热;以丹皮、紫草凉血清热。紧扣病机,治以解毒凉血为先。
    (2)辨证灵活,洞察病机转化银屑病在急性期多属于热毒风盛型,但由于体质禀赋不同,以及内外因素的影响,其病情变化多端,而出现多种临床表现。虽然如此,在辨证论治上也有规律可循。赵老认为该病病程较长,易反复,难以根治,根据中医久病人络、久病多瘀之理论,日久皮损呈肥厚红褐斑及瘙痒持续不退,当是瘀血内阻的表现,辨证为血瘀风热。晚期虽热毒已衰,但热毒久羁,必伤阴血,阴血被灼,而成血虚风燥。故在治疗时又当针对不同病情,详加辨证,精心用药,方能取得满意疗效。热毒风盛型宜重用解毒凉血;血瘀风热型宜活血化瘀,解毒凉血并用;血虚风燥型宜养血润燥为主,佐以清热。三型中瘙痒者,均配合轻重不同的祛风药。同一类型中又要注意各种兼证,灵活加减。如皮疹广泛,斑片鲜红,舌质红绛,此为血热毒盛,宜加重解毒凉血药剂量;脂溢性鳞屑,属湿盛,宜加苍术、白鲜皮、茵陈、木通等;瘙痒剧烈,则加祛风镇静药如全蝎、蜈蚣、炮山甲、皂刺等,或加镇静安神药生龙骨、生牡蛎、远志、茯苓等;如红斑持续不退,多为瘀血内阻之象,宜加活血化瘀药桃仁、红花、三棱、莪术,效果差再酌加地鳖虫、地龙、全蝎、蜈蚣;皮屑多,皮疹色淡,口干渴,苔剥,舌红,有伤阴之象,则加养阴药玄参、玉竹、天花粉等。
    (3)因势利导,顺其自然进退赵老根据临床资料和自己多年的临床观察,发现大部分银屑病有冬春发作加重,夏季趋于缓解的特点。春夏加重者可偏用辛凉祛风,秋冬加重者可重用辛温祛风,
顺其自然季节之势,重用解毒凉血之法,使毒邪祛除,有事半功倍之效,疾病易于治愈,减少复发。或于冬季发作最重之时,服重剂解毒凉血药物治疗,以直折毒邪,祛除内郁之毒。
    (4)注重预防,解除复发之忧银屑病易于复发,如何控制复发是防治的关键。赵老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以下几点尤为重要。①避免居处潮湿、寒冷与强日晒D赵老观察发现,很多患者是由于生活环境而引起发病的,居处潮湿或经常在日晒或寒冷的环境工作是诱发本病的一大原因,所以要求患者注意避免。②戒酒,忌辛辣刺激性和膏粱厚昧,这类食物可使脏腑蕴热,引起复发或加重病情。③如有扁桃体炎等反复感染者,应彻底根治,很多患者由此诱发或复发。
   

8.范瑞强诊治经验
    (1)擅长辨证治疗,方随法用  范教授认为,银屑病的病因病机为①素体燥热,又因外感邪毒,搏于肌肤,郁而化热,而成血热之证;②病久耗伤气血,肌肤失养;③七情所伤,气滞血瘀或久病成瘀,瘀血阻络,肌肤失养;④饮食不节,湿热内生,蕴结肌肤;⑤热蕴日久,化火炎肤。
    ①血热型:治宜清热凉血解毒。药用犀角地黄汤或凉血地黄汤加减:水牛角(先煎)、丹参、生地黄各25g,白花蛇舌草20g,虎杖、石上柏、丹皮、紫草、白鲜皮各15g,玄参12g,蒲公英30g.②血虚型:治宜养血祛风润燥。药用四物汤合消风散加减:生地黄、熟地黄、制首乌、丹皮、玄参、白蒺藜各15g,当归12g,丹参25g,红花6g,鸡血藤20g。③血瘀型:治宜活血化瘀润燥。药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12g,红花6g,丹参30g,三棱、莪术各10g,玄参、玉竹各15g,石上柏、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各20g.④湿热型:治宜清热利湿解毒。药用萆薢渗湿汤加减:川萆薢、黄柏、白鲜皮、金银花、绵茵陈、车前草各15g,生薏苡仁、土茯苓、白花蛇舌草各30g.⑤火毒型:治宜泻火解毒凉血。药用犀角地黄汤加减:水牛角30-60g(先煎),赤芍、丹皮、大青叶、紫草各15g,生地黄、丹参、生石膏(先煎)、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各30g,甘草6g。
    (2)善于结合现代医学,西为中用现代医学认为,银屑病的病因复杂,与遗传、感染、免疫功能紊乱、代谢障碍、精神创伤等有关。范教授在以上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创造出自己富有特色的治疗方法。
    强调活血化瘀。现代医学认为,银屑病患者具有真皮层血管迂曲、血运差、血液黏稠度高的特点。范教授喜用活血化瘀药物治疗银屑病,认为活血化瘀药可以活血通络,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对于血热型患者多用丹参、丹皮、赤芍等凉血活血药,其中尤喜用丹参,一般用量为25~30g.对于血虚型患者则喜用当归、鸡血藤等活血兼有补血作用的药物。对于病程较长,瘀象明显者,则予桃仁、红花、三棱、莪术等活血力较强的药物。
    重视清热解毒利湿。现代医学认为银屑病的发病与细菌、病毒的感染有关,中医亦认为其为外感邪毒,蕴于肌腠所致。而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清热解毒利湿的药物往往具有抗菌抗病毒的作用。此外,此类药物中尚有一些具有抗肿瘤,阻止细胞有丝分裂的作用。而银屑病正是一种表皮细胞过度增殖的疾病。范教授据此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使用石上柏、半枝莲、鱼腥草、蛇舌草等药物治疗银屑病。
    兼顾补肝肾,调免疫。现代医学认为银屑病的发生往往与机体免疫功能的紊乱有关,而中医亦认为其发生与机体禀赋不足有一定关系. 范教授在临床上对病情迁延、体质较弱的患者,喜用女贞子、旱莲草、首乌等补肝肾,调免疫,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注重外治,内外结合范教授以明矾、地榆、大黄、徐长卿、白鲜皮、野菊花、苦参等组成消庇汤,煎汤外洗。每日1次,15天为1个疗程。或用消炎止痒洗剂(主要成分为苦参、大飞扬等)通过中药气疗仪对患者进行熏蒸治疗,每周1次,4周为1个疗程。或用丹参注射液穴注足三里,每穴2ml,每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
   

9.李治牢诊治经验
    (1)全面检查,探求病因  李老遵循“有诸内必形诸外,,、“治外必本诸内”的原则,详细询问病史,全面体格检查,重视局部皮损检查。认为寻常型银屑病初起多为风寒或风热之邪侵袭肌肤,以致营卫失和,气血不畅,阻于肌肤而生;久则血分热盛,毒入营血,蕴伏血络,则红斑泛布,疹色鲜红;血热伤阴,脉络瘀滞,气血运行不畅,则起丘疹斑块;湿热燥盛,阴液消耗,肌肤失养,则皮肤干燥,叠起鳞屑,病久反复发作;阴血被耗,气血失和,化燥生风或脉络阻滞,
气血凝结不通,则斑块顽厚,日久不消,缠绵不愈。此病临床特征明显,有典型鳞屑性皮损,易于诊断,但因患者年龄、诱因不同,其发病机理亦有差别。
    (2)辨证施治,随证加减李老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根据患者皮损色泽、症状、舌脉象等,将其分为血热风燥证、血虚风燥证、气滞血瘀证。对血热风燥者治宜清热解毒,凉血祛风。药用银屑宁1
方:生地黄、牡丹皮、白花蛇舌草、赤芍各15g,水牛角30g,土茯苓20g,白鲜皮、威灵仙各12g,山豆根10g,生甘草6g.口渴、心烦加生石膏309,生山栀子15g;便秘加枳实、大黄各10g.血虚风燥者治宜养血活血,祛风润燥。药用银屑宁2方:当归、生地黄、白芍、白花蛇舌草、玄参、板蓝根、火麻仁各15g,川芎12g,丹参20g,甘草8g.皮肤瘙痒加地肤子I5g,苦参l0g;心烦不眠者加酸枣仁、石菖蒲各15g;脾虚纳差者加炒白术、山药各15g.气滞血瘀者治宜活血化瘀,软坚通络。药用银屑宁3方:当归、土茯苓、皂刺、乌梢蛇各15g,川芎、桃仁、红花、三棱各12g,丹参20g,甘草6g.气虚者加黄芪20g,炒白术15g;月经错后色暗者加泽兰10g,益母草12g.
    (3)辨证与辨病结合,内治与外治配合如伴有咽炎、扁桃体肿大,则与病毒或细菌感染有关,可在辨证基础上加紫草、赤芍、山豆根、金银花、大青叶、黄芩等;根据银屑病表皮细胞过度增生的病理,可选用抗肿瘤有效的中草药,如半枝莲、白花蛇舌草、浙贝母等;皮损浸润肥厚者,根据银屑病临床表现与气血瘀滞理论,加用三棱、莪术、地龙、丹参、红花、淫羊藿等;若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可加用对增强免疫力有效的药物,如黄芪、党参、白术等;若患者血液循环不畅,
可加用活血化瘀药物,如桃仁、红花、丹参等。
    外治应根据皮损先后反应情况,选用不同药物,如皮损广泛,勿用浓度较大且刺激性较强的药物,以免药物吸收后发生不良反应。病变进行期可用安抚保护剂,禁用刺激性药物;静止期和消退期以剥脱消炎,溶解角质,软化浸润,抑制细胞增殖为原则。用药前应先用中药洗剂:野菊花、侧柏叶各2509,枯矾、花椒各120g,芒硝500g,煎水淋浴或泡洗。既促进血液循环,又可以除去鳞屑,增强外用药物疗效。对慢性肥厚性皮损,选用10%硫黄软膏、10%水杨酸软膏、
疯油膏、肤康膏等,用于手、足、下肢等处,慎用于面颈、外阴等皮肤菲薄处,并根据病情不断调整药物浓度和变换品种,从而提高疗效。
   

10.杨文信诊治经验
    (1)重视辨证  杨教授认为,由于血热、血虚、血瘀三者致病,互相胶结则病情缠绵,邪轻病在肌肤,邪重病在筋骨,更甚者损及脏腑。初以热为主,久者虚,顽则瘀挟虚。以血热证或血热证变证的血热挟湿证主要见于寻常型银屑病的进行期。典型的血热证可见皮损鲜红,皮疹发展迅速,呈点滴状、钱币状,新发皮疹较多,表面覆盖银白色鳞屑,易剥离,基底可见点状出血,瘙痒,同形反应,心烦口渴,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或腻。方选犀角地黄汤加减。典型的血热挟湿证可见皮损潮红,浸润糜烂,伴有胸闷纳呆,神疲乏力,下肢沉重或白带色黄量多,舌淡红或偏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滑数或弦滑数。方选黄连解毒汤加减。典型的血虚风燥证见于寻常型银
屑病的静止期或消退期。症见病情较稳定,基本无新发皮损,皮损干燥脱屑,伴口干舌燥,失眠多梦,头晕眼花,舌质淡,苔薄或少,脉沉细。方选首乌地黄汤加减。典型血瘀证见于静止期或退行期。皮损肥厚浸润,色暗红,或见色素沉着,肌肤甲错,时有瘙痒,病程长,反复发作多年,经久不愈,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细缓。方选桃红四物汤加减。
    (2)重视解毒  杨教授认为,解毒必须贯彻本病治疗始终。如在治疗血热证及血热挟湿证时,以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等为主方,就是充分体现了清热凉血,解毒除湿的原则。但是,在银屑病治疗中,单纯依靠清泻血分之热是不够的。寻常型银屑病发病由毒邪引起,病初为阳、为实,可选用清热解毒之品。病情反复,日久为虚,为本虚标实,反反复复,缠绵难愈,多由余邪未净,复发所致。重用土茯苓30-50g,大大加强了解毒玄功;此外,白花舌蛇草为解毒散结之良药,是必用之品,在清热解毒散结的同时,不耗阴液,也不破血。皂角刺为解毒佳品,旨在托毒外出。血虚风燥证重用黄芪以益气托毒,重用制首乌养血凉血,解毒润燥。在血虚风燥证和血瘀证清解余毒时,最常用到四妙汤。寻常型银屑病病久多为本虚标实,故针对血瘀证者,应该把重心放在活血养血上,而不是破血化瘀上。血瘀证中,不可忽视湿得热而为痰,血得热煎熬成块,痰瘀互结则进一步加重病情。临床上使用川芎、刺蒺藜、紫剂皮,三味药物性凉,活血养血而不破血。加用浙贝化痰散结,橘络通络行气活血,使余毒之邪得以清解,配伍十分精当。
    (3)合理选用活血化瘀药  杨教授参考大量的文献报道并结合临床实践,发现大量活血化瘀药对于本病的治疗并无很好疗效,并且可能加重病情。活血化瘀药辛散走窜,使用过早、过烈,可能使余毒走窜;或因活血化瘀耗伤阴血,动血生风,可使瘙痒加剧。故在选用活血化瘀药的时候,应选用凉血、活血、养血功效的药物,如丹参、川芎、益母草、鸡血藤等,不用或少用凉血、破血、逐瘀的药物,如藏红花、川牛膝、莪术、三棱等。
   

 

(三)内服效验方
   

1.生地饮
    (1)处方  生地黄、土茯苓各30g,丹皮、赤芍、黄芩、生栀子各15g,连翘、滑石各20g,防风、蝉蜕各12g,甘草10g.本方有凉血熄风,活血解毒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药渣加陈醋1000ml浸泡2小时,然后擦洗皮损处. 20剂为1个疗程.
   

2.牛皮饮
    (1)处方  当归、生地、熟地各10g,威灵仙、鸡血藤、白蒺藜各12g.兼阴虚血热者,加知母、丹皮、黄柏、生槐花;脾虚内湿者,加白术、茯苓、薏苡米。
    (2)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适用于风热血燥型.
   

3.银屑汤
    (1)处方  防风、生地各10g,白鲜皮、自茅根各15g,金银花、丹参各12g.热盛者,加黄芩、山栀;夹有湿邪者,加茵陈、土茯苓、薏苡米;血瘀明显者,加鸡血藤、红花;头部皮疹严重者,加蜂房、白芷;下肢为甚者,加茜草、牛膝。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适用于风盛血热型。
   

4.三根汤
    (1)处方  生甘草3g,桔梗、山豆根各4.5g,连翘、丹皮、赤芍各6g,玄参、麦冬、板蓝根、大青叶各9g,金银花、白鲜皮、生地、芦根各12g,蒲公英15g.若为血燥型(慢性稳定期银屑病),方中去芦根、大青叶、板蓝根,加黄芪、当归、茯苓各9g.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适用于小儿银屑病。
   

5.凉血汤
    (1)处方  紫草、赤芍、知母、白鲜皮、防风、丹参各15g,生地黄、生石膏各30g,丹皮、乌梢蛇、大青叶、板蓝根、生甘草各9g.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适用于进行期银屑病。
   

6.乌蛇汤
    (1)处方  乌梢蛇、生地、川芎、桃仁、蛇床子、白鲜皮、连翘、荆芥穗、防风、浮萍、刺蒺藜各10g,地肤子、红花各6g,丹参15g.久病气虚者,加黄芪1Og;痒甚者,加花椒3g.本方有祛风活血,清解止痒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见效后再连服五皮散(刺猬皮、乌蛇皮、土槿皮、黄牛皮、白鲜皮各等份,研细末备用,每服10g,每日3次)3天。
   

7.乌灵汤
    (1)处方乌梢蛇、威灵仙、白鲜皮、射干、重楼各10g,赤芍、丹参、土茯苓、板蓝根、苦参各15g,甘草5g.血热型者,加生地15g,大黄10g,紫草、白茅根各20g;血燥型者,加当归、麦冬各109,何首乌15g;血瘀型者,加红花10g,鸡血藤15g,紫草20g.本方有清热活血,燥湿止痒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8.白庇汤
    (1)处方  生地、赤芍、玄参、泽泻各20g.黄芩、甘草、藿香、蝉蜕、三棱各12g,忍冬藤、佩兰各30g,蒲公英50g,山豆根10g,皂角刺1 5g.脾虚湿盛者,加薏苡仁、茯苓、扁豆、焦白术、生山药;瘙痒者,加地肤子、白鲜皮、威灵仙、白蒺藜。本方有活血祛风,清热泻火之功。
    (2)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长期用时应顾护脾胃,病势大去改为蜜丸服用。
   

9.大羌活汤
    (1)处方  羌活、防风、苍术、生地各10g,桑叶、土茯苓各30g,川芎、麻黄、甘草各6g,黄芩15g.舌苔淡白滑者,去黄芩,加葛根;疹多、鳞屑明显,瘙痒重者,加乌梢蛇、炮山甲;癣色鲜红,舌边尖赤者,加红花、三棱、鸡血藤;脉数苔黄,口干咽痛者,加石膏、知母、玄参、山豆根。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适用于急性点滴型银屑病。
   

10.驱风解毒汤
    (1)处方  生地、当归、赤芍、白鲜皮、地肤子、麻黄、甘草、杏仁、丹皮、防风、黄柏各15g,川芎、苦参、青黛各20g,蜈蚣2条。本方有祛风解毒,和营养血之功。
    (2)方法  上药加水1000ml,文火煎取200ml,早晚各服lOOml(儿童减半)。服药期间忌食辛辣、腥腐、醇酒肥腻之品。同时配合外治法:①外洗药:地骨皮100g,川椒20g,苦参35g,白鲜皮25g,露蜂房50g,蛇床子40g,生甘草30g;水煎外洗(煎液视皮损大小增减),每日1剂1次。②针刺华佗夹脊穴,1 5天为1个疗程。
   

11.苦参鲜皮汤
    (1)处方  苦参、生地、牛蒡子、浮萍各12g,黄柏18g,薏苡仁、白鲜皮、滑石各30g,赤芍、地肤子各15g,甘草lOg.本方有清热活血,祛风除湿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服药后加衣被,令微微汗出为佳,以助药力。禁食葱、蒜、酒、虾及刺激性食物。
   

12.复方消银汤
    (1)处方  生地、白鲜皮各30g,当归、赤芍、川芎、丹皮、荆芥、防风、蝉蜕各10g,苦参、大青叶、牛蒡子各15g.本方有养阴活血,清热解毒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30剂为1个疗程。
   

13.益气通络汤
    (1)处方  黄芪、当归、丹皮各15g,生地、丹参各25g,红花、栀子、荆芥穗各12g,金银花、萆薜、白鲜皮各20g.本方有益气活血,清解止痒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14.乌蛇通络汤
    (1)处方  乌梢蛇20-30g,金银花、生地各25g,苦参、蝉蜕、槐花各15g,丹皮、赤芍、生百部、生甘草各10g,露蜂房5g,白鲜皮209。本方有清热活血,燥湿养阴之功。
    (2)方法  上方中乌梢蛇研碎,放铁锅内,香油微焙,黄脆即好,碾细末备用。余药热水煎2次,兑人蛇粉后,分3次服用。每日l剂。
   

15.养阴解毒汤
    (1)处方  生地、玄参、栀子、板蓝根各15g,蒲公英、野菊花、桔梗、当归、赤芍、天花粉各10g,贝母、土茯苓、地丁草各12g,甘草6g.
    (2)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适用于初发局限型或单纯点滴状银屑病。
   

16.金银花解毒汤
    (1)处方  金银花60g,生槐花24g,白茅根、土茯苓、白鲜皮、生地各30g,五灵脂12g,桃仁、红花各10g,紫草、大青叶、乌梢蛇各15g.风盛者,加刺蒺藜、蝉蜕;挟湿邪者,加茵陈、赤茯苓皮、车前子;血热盛者,加丹皮、赤芍;血瘀明显者,加丹参、三棱、莪术。本方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瘁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同时配合外用白疤软膏:硫黄、青黛、炉甘石各lOg;上药共研细末,凡士林加至100g,调匀;每日2次外搽患处。
   

17.清热解毒汤
    (1)处方  金刚刺20g,板蓝根、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白术各15g,合欢皮、三棱、莪术、丹参、红花各9g.本方有清热解毒,通络止痒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同时配合5%硼酸软膏外涂患处。
   

18.活络止痒汤
    (1)处方  丹参、鸡血藤、白茅根各30g,红花、山豆根各10g,莪术、茜草根、紫草根、土茯苓、生地各15g,丹皮20g,玳瑁粉(冲服)3g.皮损鳞屑较厚,经久不退者,加露蜂房、茵陈各1Og;皮疹潮红、血热较重者,加生槐花30g;下肢鳞屑较厚者,加牛膝10g.本方有活血利湿,凉血解毒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19.牡蛎珍珠汤
    (1)处方生  牡蛎、珍珠母各30g,丹参、鸡血藤、三棱、莪术各9g,当归、红花、川芎各12g.本方有活血化瘀,安神止瘁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4周为1个疗程。
   

20.黄芪桂枝汤
    (1)处方  黄芪50g,桂枝、当归、防风、连翘各15g,甘草1 090进展期,加生地30g,金银花20g,天花粉15g;瘙痒重者,加白鲜皮30g;静止期,加丹参、赤芍各25g,薏苡仁20g,天花粉15g.本方有益气固表,清热活血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21.复方大黄汤
    (1)处方  酒制大黄10~15g,地鳖虫6g,丹参、土茯苓、白鲜皮、生地炭、生何首乌、重楼各30g.龙葵15g,防风、浮萍各10g,当归、紫草、山楂各12g.血热重,疹色红赤者。加槐米、金银花、寒水石;血燥重,皮干,鳞屑层层,搔刮后点状出血不明显者,加玄参、玉竹。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适用于急性进行期银屑病。
   

22.加昧承气汤
    (1)处方  枳壳12g,生大黄、芒硝、木通各9g,陈皮、厚朴、红花、甘草各10g,当归、苏木各15g.脾虚便溏者,去大黄、芒硝,加山药、炒白术、茯苓;偏湿热者,加土茯苓、黄连、黄芩、黄柏、山栀子;瘀血者,加丹参、川芎、三棱、莪术、水蛭、地鳖虫;气虚者,加人参、党参、太子参、黄芪;退行期,加生地、丹皮、赤芍、紫草、槐花。本方有通脉泻火,活血祛风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23.复方青黛汤
    (1)处方  青黛10g,丹参、紫草各15g,甘草6g.进行期以清热凉血为治则,加贯众、鸡血藤各10g,蒲公英、白鲜皮各15g,乌梅、马齿苋、白茅根各30g;静止期以平肝活血化瘀为治则,加贯众、鸡血藤、三棱、莪术、红花各10g,土茯苓、乌梅各30g;消退期以养血祛瘀止痒为治则,加当归、玉竹、三棱、莪术各10g,白鲜皮15g,白茅根、土茯苓各30g.本方有凉血化瘀,解毒止痒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儿童酌减,30天为1个疗程。
   

24.复方乌蛇散
    (1)处方  乌梢蛇、白鲜皮、丹参、金银花、地肤子各30g,荆芥、防风、蝉衣、苦参、赤芍、连翘各20g,浮萍、紫草各15g,甘草10g.痒不重者,去荆芥、防风;湿重者,加黄芩;血燥者,加丹皮;病在四肢者,加桑枝。本方有清热解毒,祛风止痒之功.
    (2)方法  以上方药烘干后,共为细末,每次服用6-9g,每日2次开水送下。
   

25.祛风通络散
    (1)处方  乌梢蛇300g,川贝、白鲜皮、白花蛇、白扁豆、生慈姑各1 00g.本方有祛风通络,燥湿止痒之功。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末,过120目筛,加牛黄40g,拌匀备用。每次服用8g,每日3次,饭后15分钟冲服。
   

26.银屑冲剂
    (1)处方  进行期药用赤芍、紫草、乌梢蛇、野菊花、连翘各1 5g,丹皮、蝉蜕、僵蚕、大青叶、板蓝根各10g,丹参20g,露蜂房5g,白花蛇舌草30g;静止期药用当归、玄参、桃仁、蝉蜕、僵蚕、大青叶各10g,何首乌、赤芍、生地黄、乌梢蛇、野菊花各15g,白花蛇舌草、丹参各30g.
    (2)方法  以上方药按常规制成冲剂,每剂分6包。每次l包,每日3次,开水冲服. 1个月为1个疗程。
   

27.郁金银屑片
    (1)处方  莪术、三棱各15g,地鳖虫8g,乳香、皂角刺各10g,郁金、石菖蒲各12g,木鳖子0.5g.本方有祛风清热,理气活血,燥湿解毒之功。
    (2)方法  以上方药按常规制成片剂,每次服用3—6片(相当于生药1.56-3.12g),每天2—3次,30天为1个疗程,连服3个疗程。
   

28.狼毒参胶囊
    (1)处方  狼毒90g,苦参60g,三七粉30g,麝香1g.本方有燥湿杀虫,通络止痒之功。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末,装入胶囊,每粒0.3g.成人每次服用1粒,每日1次;5天后每次服用l粒,每天2次;无不良反应,每日3次,每次l粒。均在饭后服用。
   

29.清解通瘀丸
    (1)处方  石见穿、青黛各60g,三棱、莪术、乌梢蛇、郁金、生甘草、白花蛇舌草各15g,鬼箭羽、乌梅、白芷、金银花、黄芪各30g,菝葜20g,地鳖虫、陈皮、风化硝各10g.本方有活血通络,清热消瘀之功。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次6--9g,每日2次,开水送下,2个月为1个疗程。
   

30.银乐丸
    (1)处方  当归、丹皮、赤芍、白芍、蜂房、苦参各1 5g,丹参、鸡血藤、何首乌藤、大青叶、白花蛇舌草、土茯苓、白鲜皮各30g,三棱、莪术各9g.本方有解毒洞肤,活血化瘢之功。
    (2)方法  以上方药共为细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小。每服6~9g,每日2~3次。

 

(四)中药外治方
   

1.复方斑蝥液
    (1)处方  斑蝥12只,大黄、芒硝、荆芥、苦参、金银花、地肤子、白蒺藜各30g,白鲜皮20g,土茯苓60g。属血热型者,加生地、丹皮、生石膏、蒲公英;属血燥型者,加当归、生地、玄参、鸡血藤。
    (2)方法  以上方药除芒硝外,加水2 500ml,煎30分钟,去渣,纳入芒硝,搅拌溶化后,趁热烫洗皮损部位,每日1次。
   

2.温燥止痒液
    (1)处方  苦参20g,花椒、桂枝、当归、何首乌各10g.
    (2)方法  以上方药水煎取汁熏洗患处,每日2次,每次30~60分钟。每剂药冬季用5天,夏季用3天。
   

3.通络散毒液
    (1)处方  蜈蚣5条,乌梢蛇、乌梅、石榴皮、红花、三棱、莪术、木香各20g,紫草、黄柏、金银花藤各30g,菜油500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泡2小时后文火煎煮,至草药发黄微黑时滤汁,每日2~3次搽洗皮损处,1个月为1个疗程。
   

4.五生食醋液
    (l)处方  生南星、生独脚莲各30g,生花椒15g,独头大蒜3个,生姜20g.
    12)方法  将上药共置200ml食醋内浸泡,3天后取药液外涂患处。
   

5.白鲜皮合剂
    (1)处方  徐长卿、蛇床子、苦参、狼毒、白鲜皮、土茯苓、地肤子、故纸各20g,木通、当归各15g,白芷12g,细辛6g;柽柳、苦参、白鲜皮各20g,枯矾、大黄、蝉衣、黄连各10g,浮萍12g,薄荷、细辛各6g,木通、薏苡仁、百部、甘草各15g.
    (2)方法  以上两方分别加山西老醋1 000g,浸泡7天后,再加入红娘子6g,轻粉10g,装瓶备用。用时将药液涂于患处,至涂干为宜。每日3次,16-20天为1个疗程。
   

6.复方土黄剂
    (1)处方  土大黄、蛇床子、土槿皮各30g。
    (2)方法  以上方药加入75%乙醇l OOOml中浸泡10天,过滤取药液,再加水杨酸5g,苯甲酸12g,混匀。治疗时以药液外涂皮损处,每日2次。
   

7.浴液合霜剂
    (1)处方  浴液方为生地榆、川连、黄芩、黄柏、蛇床子、栀子各10g,槐花、地肤子、生地、赤芍各30g,五倍子15g,苦参20g;霜剂方在上药加紫草30g,乳香、没药各15g,杏仁20g,明矾10g.
    (2)方法  将上述2个方剂分别制成药液及霜剂备用。先用温水清洗皮损,再用银屑病浴液轻轻擦在皮损部位,并揉擦3—5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擦干后再薄薄擦上一层霜剂,每日2次,4周为1个疗程。
   

8.温经散寒酊
    (1)处方  肉桂、高良姜、细辛、丁香、吴茱萸各15g,斑蝥15个。
    (2)方法  以上方药用75%乙醇300ml浸泡7天,每天震荡1次。用脱脂棉蘸药液涂搽患处,每日1~2次,1月为1个疗程。
   

9.二虫通络酊
    (1)处方  斑蝥、皂角刺、雷丸、雄黄、炮山甲、桔梗各lOg,白芷3g.
    (2)方法  将上药共研细末,用白酒浸泡3周,过滤后涂于患处。
   

10.复方南星酊
    (1)处方  南星,红花、斑蝥各25g,冰片1Og,蟾酥1g,甘油lOOmlo
    (2)方法  将上药用95%乙醇加至1 000ml浸泡即成,治疗早晚各涂患处1次。
   

11.紫皮蜈蚣酊
    (1)处方  紫荆皮30g,蜈蚣、白矾各5g,冰片1Og。
    (2)方法  将上药共放人200ml75%的乙醇中浸泡,3天后用药液涂擦患处。
   

12.复方=皮酊
    (1)处方海桐皮、川槿皮、蛇床子、羊蹄根、大黄各10g.
    (2)方法将上药置120ml白酒内浸泡7天后,取药液外擦患处。
   

13.复方青黛膏
    (1)处方  青黛30g,轻粉、冰片、硫黄各10g,药用凡士林100g.
    (2)方法  将上药按常规制成软膏,外搽患处,每日1~2次,7天为1个疗程。
   

14.清燥油茶膏
    (1)处方  煅蛤粉、煅石膏各30g,黄柏末、轻粉各15g,青黛12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末,香油、茶水各半调成糊状,均匀涂敷于皮损处,每日2次。
   

15.硫附甲珠膏
    (1)处方  硫黄、附子、炮山甲各15g。
    (2)方法  将上药分别捣为细末,研极细粉,各药混合均匀,用80g凡士林(或猪脂膏亦可)加热熔化,离火后,趁热加入上药反复搅匀,放在净皿中,冷后装瓶备用。治疗时先将患部洗净,晾干片刻,再涂药于患处,每晚1次。亦可用纱布轻微缠裹以防止油污衣被。
   

16.五倍花椒膏
    (1)处方  五倍子(炒黑)、花椒各30g,轻粉、木鳖子(去油)各6g,斑蝥10g,麻油50ml.
    (2)方法  将上药共研为细末,用麻油调成糊状,外涂患处。
   

17.复方花椒油
    (1)处方  花椒籽120g,绿豆60g,猪油30g,鸡蛋黄5个.
    (2)方法  将上药共装入砂壶内,混合均匀,用鲜槐枝1把塞住壶口,以火烧壶,壶口倒置,下边放一容器接沥出之药油。治疗时以此油外涂患处。
   

18.轻粉砂丹散
    (1)处方  轻粉5g,朱砂、升丹各3g。
    (2)方法  将上药共研为细粉,用麻油120ml,米醋30ml调匀,外涂患处。
   

19.解毒活络散
    (1)处方  升麻、大枫子、丹参、甘草、水牛角粉各9g,葛根、生地各30g,赤芍10g,冰片6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末,过120目筛备用。治疗时患者平躺露脐,将药粉填实脐窝,用肤疾宁或胶布固定,24小时更换1次,7次为1个疗程。
   

20.马钱朱桃散
    (1)处方  马钱子、水银各35g,朱砂6g,核桃仁12个。
    (2)方法  先用香油或豆油将马钱子炸鼓起来,压成粉末;朱砂及核桃仁放铁锅内先炒成似糊似不糊状。将上3药拌匀,然后加水银做成15个约鸡蛋黄大小的药丸(水银需先单独放研钵内研磨好后再加入上药内).治疗时患者用清水洗净肚脐,然后将药丸1粒放人肚脐固定,24小时后更换新药丸。

 

(五)针灸治疗法
   

1. 毫针法
    (1)取穴  风湿蕴热型取曲池、大椎、阴陵泉、阿是穴;血虚生风型取合谷、血海、三阴交、阿是穴。皮损在头面、上肢者,取合谷、曲池、支沟、风池;病变在躯干、臀部和外阴者,取三阴交、血海、阳陵泉;皮损泛发全身者,取大椎、曲池、血海、三阴交。
    (2)操作  常规消毒后,快速针刺,急性期用泻法,慢性期用补法。阿是穴选皮损中心刺人1—3针,周围用1.5寸毫针向中心沿皮刺入3~10针。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2.火针法
    (1)取穴  华佗夹脊、委中、曲池,每次针双侧穴位。
    (2)操作  局部常规消毒,用紫药水做穴位标记。针具选用直径为0.5mm的不锈钢针,用乙醇灯烧通红后刺人约1mm深,迅即出针. 10天针1次。第一次针时,先针6穴,10天后未出现反应者,再针全部穴位。
   

3.蜂针法
    (1)取穴  双侧肾俞、阴陵泉、曲池、大椎、足三里、三阴交。
    (2)操作  治疗前1天行蜂针过敏试验,阴性者次日行蜂针治疗。局部常规消毒,用镊子轻轻夹住蜜蜂的头胸部,使其腹部末端接触上述穴位的皮肤,蜜蜂即弯腹部伸出侧针刺入。观察30分钟,用镊子拔出螫针。每日1次,用于患者的蜜蜂个数逐渐增多,最多1次可达30余只。
   

4.挑刺法
    (1)取穴  第一组为位于督脉的大椎、陶道、身柱、至阳、脊中、腰阳关穴,第二组为肺俞、委中、三阴交、曲池穴。
    (2)操作  穴位局部常规消毒,用三棱针挑刺,每周挑刺1次,第一次挑刺第一组穴,第二次挑刺第二组穴。
   

5.耳针法
    (1)取穴  神门、皮质下、内分泌、交感、脾、肺。
    (2)操作  耳郭局部常规消毒,用0.5寸毫针快速刺人,留针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6.圆利针法
    (1)取穴  主穴取神道、灵台,配穴取血海、三阴交、曲池、合谷。
    (2)操作  主穴选用不锈合金钢丝制成直径1.Omm、长5.Ocm之圆利针,针尖不宜太锐,针前穴位常规消毒。患者取端坐姿势,两前臂交叉放于胸前,头下低,两肩下垂,使背部皮肤拉紧,医者左手指固定进针点,右手指持针,进针时针尖向下呈30°由神道穴快速进入皮下,针尖沿皮下平刺达灵台穴,大约进针3.33cm时,患者有局部或双臂沉、酸、麻、胀感为度,留针40分钟,留针期间针体不捻转。配穴选用30号6.66cm毫针,患者取端坐位,穴位常规消毒,针刺手法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20分钟。局部病灶鳞屑厚成片者,配合围针疗法。在癣块四周2~3cm进针,针尖向癣区中心,呈15°角斜刺,视病灶大小取4--8针,用泻法,留针30-40分钟。
   

7.三棱针法
    (1)取穴  大椎、陶道、肝俞(双)、脾俞(双)。
    (2)操作  穴位局部常规消毒,用三棱针点刺,然后在上述穴位上拔罐,留罐5~10分钟,起罐后放血0.3~0.5ml。隔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
   

8.皮肤针法
    (1)取穴  皮损区、华佗夹脊、八髎穴、背部阳性反应点。
    (2)操作  局部常规消毒后,以皮肤针重点叩刺皮损区及其周围,然后重点叩刺华佗夹脊、八髎和阳性反应点,以轻微渗血为度。每周治疗2次,10次为1个疗程。
   

9.穴位埋线法
    (1)取穴  脊椎旁开2寸,自第二胸椎至第二骶椎处,分为5等份,两侧共10个埋线点;配穴取曲池、足三里。
    (2)操作  患者反向坐椅上,埋线点处皮肤行常规消毒后,用1%奴夫卡因作皮丘形局麻。将针芯抽出1.5~2cm,取羊肠线塞入套管针的前端与针芯接触,左手拇指、食指绷紧皮肤,协助右手把针自局麻处顺脊椎方向平行斜刺入肌层约2.5cm,然后边退针管边推针芯将针拔出,羊肠线即留置在肌层。最后,针口处消毒,用无菌纱布覆盖压迫止血。第一次埋线不配其他穴位,以后可配曲池、足三里等穴。四肢一般作垂直埋线。第二次埋线间隔时间,依羊肠线埋入吸收情况而定,一般15~20天1次,3次为1个疗程。
   

10.穴位划痕法
    (1)取穴  双耳友点穴、阳溪(双)、大椎、解溪(双)。
    (2)操作  先用75%乙醇常规穴位处皮肤消毒,再用手术刀或三棱针在穴位上划“—”或“+”字形痕迹(划痕长3~5mm,以微见出血为度,不宜过深,防止感染),然后撒少许复方川椒散药粉(黑胡椒85g,炮山甲10g,冰片5g;共研细末,过80~120目筛后瓶装备用),用胶布贴敷固定,并用指端揉压穴位片刻,以增强局部刺激。每周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
   

11.穴位注射法
    (1)取穴  主穴为肺俞,配穴为心俞、曲池、足三里、脾俞。
    (2)操作  按摩耳背上1/3处的小血管,使之充分暴露。进行常规消毒后,用1%的普鲁卡因局麻,用手术刀切开小血管1~2mm,用注射器(内先装2.5%枸橼酸钠0.5~1ml)于切口处抽取血液2~5ml,然后迅速地将抽取血液注射于选定的穴位内,进针深度以使局部产生酸麻感为宜。注射结束后休息5~10分钟即可。 15-20天1次,3次为1个疗程。病情顽固者,可每隔2个月1次,直至痊愈为主。必要时于治愈后,在易发季节前做预防治疗1~2次,避免复发。
   

12.耳穴割治法
    (1)取穴  选取双侧耳轮脚末端。
    (2)操作  先用75%乙醇将双侧耳轮脚的皮肤消毒,用手术刀自耳轮脚的末端开始,纵行轻划1刀,长0.2~0.3cm,以出血为度,由外侧向内排列割治(刀口之间须有一定距离)。然后撒上1层药粉(生白胡椒和川椒各半,为末备用),用消毒干棉球按摩2分钟左右(局部出现烧灼感),再撒一层药粉,用敷料胶布固定。 3-4天后取下即可。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yuan | 阅读:
相关新闻       银屑病 
本文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0)
热门评论
商务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