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治疗
一、治疗原则
(一)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特点之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注意人体脏腑之间,五脏与五体、气血津液之间的关连和整体性。治疗时注意局部和注意整体并重,也可通过治疗局部而影响整体,也可通过治疗整体而影响局部。亦可表里同治、正邪兼顾。二是注意人体和周围环境、气候天时之间的整体性,治疗时可因时因地而异。
(二)标本缓急
所谓“本”是相对“标”而言。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都存在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标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可用以说明多种矛盾间及矛盾双方间的主次关系。例如:从邪正关系来说,正气为本,邪气为标;从病变部位来说,内脏病证是本,体表病证是标;从疾病发生的先后来说,旧病是本,新病是标,原发病是本,继发病是标等。由于标本所指不同,因此在临床上,用分清标本的方法,来决定治疗方法针对病证的先后缓急,就有了“治病求本”、“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及“标本同治”的治疗原则。
(三)三因制宜
这是中医学体现辩证唯物主义思维的一个方面。因时制宜即根据季节和气候的变化,治病用药有所不同。因春季多风,夏季多热,长夏多湿,秋季多燥,冬季多寒,因此痹证亦因季节变化而有不同的症状。如痛痹冬天症重夏日减轻。因地制宜即根据不同地理环境而变化,如我国东南地区多湿多热,西北地区多寒多燥,痹证的发病率和症状表现不尽相同;饮食生活习惯因地区有所不同,如川湘喜食辛辣,江浙喜食甘凉,用药时也应有所区别。因人制宜即根据不同年龄、性别和体质强弱等而用药不同,如幼稚者易虚易实病情易突变,故用药剂量宜轻,慎投峻猛之剂;年迈者则生机衰减、病程缓慢和多正气虚亏、多瘀之症,故治疗上应注意扶正或标本兼治;女子以血为本,病理上有经、带、胎、产之病;男子以精为本,病理上有精亏肾衰之病,治疗均应因人而异。
(四)正治反治
所谓“正治”,就是通过分析临床症状与体征,辨明其病变本质的寒热虚实,然后分别采用“寒者热之”等不同的方法来解决。由于临床上大多数疾病的征象与疾病的性质相符,如寒病见寒象,热病见热象,所以正治法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正治,用药物的温清补泻之偏,达到补偏救弊,阴阳调和的目的。如寒者温之,寒痹用散寒温阳法。“反治”用于疾病的证候本质与临床表现不相一致的病证,属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治的一种法则。究其实质,仍是治病求本。一般来说疾病的本质与现象是一致的,但如果病势严重,也可以出现本质与现象不一致的情况。“反治”的具体临床应用有“寒因寒用”、“热因热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等。
(五)宣散疏通
宣散疏通,即是宣散邪气,疏通经络,这是治疗痹证最常用的治疗法则。痹证最基本的病机是“气血闭阻不通”,“不通则痛”。通过宣散,使邪气散除,营卫复常,经络通畅,痹证方能逐渐痊愈。在治疗中,必须根据“不通”的具体的病因病机,选用不同的宣通制法。如痛痹者宜辛温散寒,着痹者宜燥湿利湿通利。在应用宣散疏通治则时,配以引经药、理气活血药、温经通络药,效将更佳。
(六)杂合以治
杂合以治的原则,就是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综合治疗。这种治疗原则是中医痹证治则之一。针灸治疗和中草药治疗一样,均以祖国医学理论为基础,以皮肤表面的反应点为施治点,在痹证治疗中应用广泛,成为治痹重要手段。其他治疗痹证的方法很多,尤其近年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而发展了很多新的中西医结合方法,如梅花针、拔火罐、水针、埋线、药棒、药物敷贴、点穴按摩、泥疗、中药薰蒸、药物离子导入、超短波疗法和氦-氖激光穴位治疗法等等。由于痹证致病因素多样,病位深浅不一,病理属性复杂,采用“杂合以治”的原则,对提高疗效将起到重要作用。
(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近年来议论较多。回顾中医历史,辨病早于辨证,病证结合才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一般认为辨病用药较笼统,也就是西医疾病诊断、中医辨证分型。在治疗上将辨证论治与现代药理研究及经验积累的对类风湿关节炎有较好疗效的固定成方和单方验方相结合。辨证论治是中医传统治疗方法,根据证候分型采用相应的治则和方药。要求理、法、方、药一致,同时可以随着病因病机的转变和症状不同,进行随症加减中药施治。固定成方则多为近代临床专家根据临床经验或实验结果而创立的方药,一般针对性较强,根据现代药理学参数作为治疗观察的指标,不一定要求按中医理论的理法方药的一致,只需要按发明者提出的适应证和服药方法就可临床应用。如蚂蚁丸、抗风湿药酒等。单方验方或以其有效成分进行药理实验和临床观察相结合而总结的制剂,如雷公藤制剂(有冲剂、浸膏片、药酒、滴丸、外用贴膏、离子导入等多种剂型);古今单方验方,如雪莲注射液、马钱子丸、丁桂散等。这类方药特点是组成简单,剂型多样,药源充足,加工方便等。根据古今经验治疗痹证,医家喜欢应用虫类和动物类药物,如蚂蚁、白花蛇、穿山甲等,因其祛风通络、活血化瘀的作用强;还喜欢应用藤类药物,如雷公藤、青风藤、鸡血藤等,因其活血通络,祛风化湿的作用较大。
二、辨证论治
本病临床上大致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活动期多以急性发作或慢性活动、复发等形式出现。缓解期即是稳定状态,相对静止阶段。急性发作经过治疗后可转入缓解期,病情相对稳定,或关节已变形,或不痛不肿,寒热不甚明显。急性发作期,其主要是邪实,以风、寒、湿、热为主,病位在表,症状表现以邪实为主。慢性缓解期,病位在里,临床以正虚为主或正虚邪恋。临床上常见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病情日益加重,以致虚实互见,寒热错杂。现分述如下:
(一)活动期
1.卫阳不固,痹邪阻络证
[主证]发热,恶风,畏寒,汗出,晨僵明显,周身关节疼痛剧烈,甚则骨骱屈伸不利,遇冷则痛甚,得热熨则可安,舌淡,苔薄,脉浮紧或沉紧。
[治法]祛寒除湿,和营通络。
[方药]防己黄芪汤合防风汤加减。
防己10g,防风10g,黄芪15g,白术10g,秦艽10g,羌、独活各10g,桂枝10g,当归10g,茯苓10g,甘草5g,生姜2片,大枣5枚。
加减:阳虚寒盛加附子,温通十二经脉。湿盛者白术易苍术、川朴。
中成药:寒湿痹冲剂(本溪第三制药厂),每袋10g,每日3次,每次1~2袋。
2.邪郁而壅,湿热痹阻证
[主证]恶风,发热,关节红肿热痛,得凉则痛减,关节活动受限,手不能握摄,足难以履步,骨骱灼热、肿胀、疼痛、重着感,晨僵,口渴或渴不欲饮,溲黄赤,大便不爽或不实,苔腻或黄腻,舌质偏红,脉数。
[治法]清热除湿,宣痹通络。
[方药]宣痹汤合三妙散加减。
防己10g,蚕沙20g,薏苡仁30g,连翘15g,苍术15g,赤小豆30g,滑石30g,焦山栀15g,黄柏10g,怀牛膝30g。
加减:关节肿痛甚者加忍冬藤、木瓜、桑枝等,使清热利湿、活络通痹之功力更专。热毒盛者加紫花地丁、蒲公英、忍冬花;热盛者加石膏、寒水石;湿浊甚者加土茯苓;热灼伤阴加玄参、生地、去滑石、赤小豆。
中成药:湿热痹片或冲剂(本溪第三制药厂),每袋10g,每日3次,每次1~2袋。
(二)缓解期(稳定期)
1.痰瘀互结,经脉痹阻证
[主证]关节肿痛且变形,活动时痛,屈伸受限,肌肉刺痛,痛处不移,皮肤失去弹性,按之稍硬,肌肤紫暗,面色黧黑,或有皮下结节,或肢体顽麻,眼睑浮肿,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祛痰通络。
[方药]身痛逐瘀汤合指迷茯苓丸加减。
当归10g,秦艽10g,桃仁10g,红花10g,香附10g,地龙10g,五灵脂10g,没药10g,羌活15g,川芎10g,牛膝30g,甘草5g,制半夏10g,枳壳10g。
加减:伴见血管炎、脉管炎患者,合四妙勇安汤(玄参、银花、当归、甘草)以清热解毒,活血养阴,量大力专。痛剧加乳香、延胡索、土鳖虫。肿胀明显者,类风湿关节炎伴淋巴回流阻塞者,臂肘肿胀,一般以单侧多见,双侧少见,加莪术,或指迷茯苓丸配以水蛭、泽兰、蜈蚣。
中成药:瘀血痹冲剂(本溪第三制药厂),每袋10g,每日3次,每次1~2袋。指迷茯苓丸,每日2~3次,每次10g。若服后便溏者可适当减量。
2.肝肾同病,气血两损证
[主证]形体消瘦,关节变形,肌肉萎缩,骨节烦疼僵硬,活动受限,关节功能Ⅳ级,筋脉拘急,或筋惕肉瞤,常伴见腰膝酸软无力,眩晕,心悸,气短,指甲淡白,脉细弱,苔薄,舌淡无华,或舌淡红。
[治法]益肝肾,补气血。
[方药]十全大补汤合独活寄生汤加减。
党参15g,独活10g,桑寄生30g,秦艽10g,防风10g,细辛5g,当归10g,芍药10g,川芎10g,地黄10g,杜仲15g,牛膝15g,茯苓15g,黄芪15g,白术10g,肉桂3g,甘草5g。
加减:偏阴血虚者咽干耳鸣,失眠梦扰,盗汗,烦热,颧红,加左归丸治之。偏阳虚者,面白,浮肿,畏寒喜暖,手足不温,加右归丸治之。肿胀甚加白芥子、皂角,外敷皮消。关节疼痛甚者,宜于石楠叶、老鹳草、岗稔根、忍冬藤、虎杖、金雀根等中选择应用。由于病痼日久,非草木之品所能奏效,参以血肉有情之物如蕲蛇、乌梢蛇、白花蛇等外达肌肤,内走脏腑之载风要药,及虫蚁搜剔之类药,皆可酌情选用。
中成药:益肾蠲痹丸,每包10g,每日3次,每次1包。尪痹冲剂(本溪第三制药厂),每袋10g,每日3次,每次1~2袋。
(张永欢)
三、辨病施治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中药治疗从80年代开始,临床报道专述文献与日俱增,方兴未艾。西医学的治疗战略,正在从对抗性疗法转向调节控制,而后者恰恰是中医中药的特点所在。由于本病是慢性痼疾,年久不愈。应用相对固定的经验方进行临床观察,已取得较好疗效,现将近年来有关资料综述归纳如下:
(一)治法
1.发汗通痹法有报道以汗法治疗。方为麻黄100g,生石膏400g,生白术60g,川乌头15g,桂枝30g,威灵仙、生甘草各10g,红花、防风各12g,鲜生姜50g,水煎温服,服后盖被入睡,若不出汗可热饮少量糖水。分5型治疗:①寒湿型:先发汗,继以益气养血,补益肝肾,温经活络(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芍药如母汤加减);②风寒湿型:先发汗,继以驱风散寒,温经通络,健脾固肾(独活寄生汤、麻黄加术汤加减);③湿热型;先清热除湿(宣痹汤、二妙散、小柴胡汤加减)再发汗;④风湿热型:先清热搜风除湿,通络止痛(白虎加桂枝汤、木防己汤加减),再发汗;⑤肝肾亏虚型:治以滋养柔润,补益肝肾,通经活络(归芍地黄汤、芍药甘草汤合藤类药加减)。
2.理气行痹法有报道认为虚和风是本病主要原因,故用理气行痹法治疗。基本方为,槟榔、枳实、木香、陈皮、茯苓、当归、怀牛膝、全蝎、乌梢蛇、制川乌(先煎)、制草乌(先煎)。随证加减:风胜热炽加防风、威灵仙、羌活或苍术、黄柏;热毒炽盛加银花、连翘或大黄、芒硝;气血虚弱,经脉失养加白芍、秦艽、地骨皮、黄芪等。
3.温通经络法有报道重用细辛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方为细辛30~160g,制附子10~30g,豨莶草30~100g。指间关节肿胀变形疼痛加川芎3~6g。有报道用二乌白附汤治疗顽痹有效。方为生川草乌、生地各15g,防己、黄芪、当归各30g(其中二乌切细先煎半小时)。如疼痛剧烈可加全蝎、蜈蚣。还有报道以马钱子为主治疗。方为:马钱子200g,寻骨风、鹿角、黄芪、鹿衔草、制川草乌、丹参、乳香、没药各300g,白术、防风、甘草、知母、白芍、桂枝各200g,麻黄、怀牛膝各150g。需先将马钱子用热水浸泡,每天换水1次,7天后取出,去净皮毛,砂炒至微黄色。除麻黄、桂枝、鹿角生用外,其余用微火焙焦,然后共研为末备用。每日临睡前服1次,每次5~12g,熟蜂蜜调酒送服(或用开水送服)。药量从小增大,以服药后脚手稍有抽动感为止,但每天加量不宜超过0.6~0.8g。张氏等报道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12g,生甘草、知母、白芍、生麻黄、白术、防风、生姜各9g,附块(先煎)15~30g,加减煎服。)30剂为1个疗程。有报道用川乌、草乌为主治疗RA。药用制川乌、制草乌、防己、生黄芪、白术、桂枝各15g,莪术、当归、白芍、鸡血藤各12g,炙甘草10g,并根据热、寒、气血亏虚等不同情况酌加生石膏、土茯苓、桂枝、细辛、党参、首乌、玄参、丹参等。同时兼用薰洗法:选5年的桑树根250g,加水1.5kg,文火煮30min,等温后洗手足,每天1~2次,15天为1个疗程。
4.补肾祛寒法:焦树德认为尪痹系肾虚寒邪入侵,复感三邪,治疗应以补肾祛寒为主。常用方为川断12~15g,补骨脂6~12g,熟地12~15g,骨碎补9~12g,炙山甲6~9g,苍术6~10g,牛膝9~12g,自然铜(醋淬先煎)9~12g,透骨草30g,寻骨风20g。朱良春用益肾蠲痹汤治疗关节变形已瘫痪之顽痹,方为熟地15g,炙蜂房、炙乌梢蛇、炙地鳖、炙全蝎、炙蜈蚣各2g(研末分二次吞)。症情改善后,用本方10倍量研末,另以老鹳草、苍耳子、豨莶草、徐长卿、虎杖各120g,煎浓汁泛丸如绿豆大,早晚各服6g。他还认为类风湿关节炎有久痛多瘀、久痛入络、久痛多虚及久必及肾的特点。因此用丸药益肾壮督、蠲痹通络,又借虫类血肉有情之品搜风逐邪,散瘀涤痰,标本兼顾。方用熟地、仙灵脾、鹿衔草、淡苁蓉、全当归、蜂房、蕲蛇、地鳖虫、僵蚕、蜣螂虫、炮山甲、全蝎、蜈蚣、干地龙、甘草。共研末泛丸如绿豆大,每次6g,每日2次,饭后服。
5.补肾活血法有报道用补肾活血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方为当归、赤药、木瓜、泽泻各10g,生地15g,桃仁、红花、川芎、露蜂房、桂枝各6g,丹皮9g,茯苓12g。有人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由于素有气血不足,肝肾亏虚,邪得侵犯骨骱经络,治疗应从肝肾着手,佐以软坚补血活血之品。拟泽补汤方,泽漆、补骨脂、虎杖、威灵仙、雷公藤、白花蛇舌草各30g,秦皮、生地、丹皮、当归各20g,全蝎9g,昆布、海藻各10g,蜈蚣3条,细辛30~35g。
6.扶正培本法有专家认为痹先由脾胃肝肾虚损,气血阴阳不足,抗邪无力,再受风寒湿热之邪,内外因相合而成,以内因为关键,因此用扶正培本法治疗。分4型:①脾胃虚弱型:方为生黄芪15~24g,白术12g,生薏苡仁、茯苓各24g,甘草10g;②气血不足型:方为生黄芪、丹参各24g,党参10g,五加皮9g,当归、白芍各15g,熟地18g,鸡血藤30g;③肝肾阴虚型:方为生地15~30g,玄参15~24g,白芍15g,麦冬、知母各12g,女贞子、旱莲草30g;④肾阳不足型:鹿角胶10g,补骨脂、杜仲、巴戟各12g,鹿衔草、川断、狗脊各15g。
(二)药物
1.人参
[性味]生:甘、微苦,平。熟:甘、微苦,温。
[归经]归脾、肺、心经。
[功效]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
[化学成分]人参根及根须中主要药效成分是人参皂甙、西洋参皂甙等皂甙成分。还含有蛋白质、酶类、多肽、19种氨基酸、糖类、酸类、萜类、炔类、脂类、挥发油、多种微量元素、维生素类、烟酸、烟酰胺、胆碱、胆胺、核苷、水杨酰胺及二十九脘和吡嗪类化合物。
[药理研究]
(1)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人参提取物可提高小鼠凝集数(HA)效价及循环抗体效价,提高对巨噬细胞游走的抑制率。提高天然杀伤细胞活性,增强病毒干扰素诱导剂6-MFA的作用。可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主要脏器肝、脾摄取碳粒的作用;具有明显地促进中性粒细胞的趋化作用。人参根总皂甙可提高小鼠网质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可提高淋巴细胞中cAMP、cGMP含量,促进E-玫瑰花环的形成;能提高豚鼠血清中的补体含量及小鼠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含量。(2)抗炎作用人参中齐墩果酸型人参皂甙RO对急、慢性炎症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乙酸诱发的小鼠血管通透性增加的模型与角叉菜胶引起大鼠后爪水肿模型有明显的抑制水肿的作用;可显著降低关节炎大鼠炎症组织中的羟脯氨酸含量;显著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对血小板的释放有抑制作用。人参多糖具有抗补体作用,从而抑制补体的趋化作用引起的炎症。
[毒理学研究]人参毒性很小,但大量,或长期服用,也会产生毒副作用。据报道,多数人出现咽喉刺激感、高血压、欣快感、烦躁失眠、眩晕头痛、晨间腹泻、水肿、全身玫瑰疹、体温升高及出血,少数人表现为性情抑郁,称为“人参滥用综合征”,与中枢兴奋性过高及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兴奋有关。也有一次服用人参酊剂500ml而引起中毒死亡的报道。
2.三七
[性味]甘、微苦,温。
[归经]归肝、胃经。
[功效]散瘀止血,消肿定痛。
[化学成分]主要含有人参皂甙、七叶胆甙、三七皂甙等皂甙成分。此外还含有三七素、多种挥发油、丙酮类、多糖、甾醇、多种常量和微量元素、16种氨基酸、蔗糖、无机盐、维生素等。
[药理研究]
(1)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三七总皂甙对于巴豆油和二甲苯诱发的大小鼠耳壳炎症、小鼠冰醋酸诱发的炎症、角叉菜胶诱发的大鼠足爪炎症均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对于棉球诱发的大、小鼠肉芽组织增生有明显抑制作用;对于蛋白加热变性有显著抑制作用,并在一定范围内随药物浓度增加而增强;对于红细胞膜具有稳定作用。三七总甙的抗炎作用不是通过垂体-肾上腺系统起作用的。三七中的人参二醇甙对于二甲苯引起的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有显著抑制作用;对角叉菜胶、磷酸组织胺引起的大鼠踝关节肿胀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对明胶引起的大鼠腹腔白细胞移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棉球引起的大鼠肉芽肿有非常显著的抑制作用。三七人参二醇甙具有直接的抗炎作用,同时部分依赖垂体-肾上腺系统。
(2)镇痛作用三七总甙、三七中人参二醇甙对于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热板法引起的小鼠疼痛的实验结果表明,这两种成分都可不同程度地提高小鼠痛阈,且与人参二醇甙有剂量依赖性的量效关系。
(3)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三七总皂甙可使小鼠溶血空斑数增加;显著提高小鼠腹腔与肺泡巨噬细胞的吞噬率和吞噬指数。三七多糖A明显降低自然杀伤细胞(NKC)活性,多糖B低浓度时可明显促进NKC活性;多糖A、B都可使血清溶菌酶含量增加;对小鼠抗原结合细胞、抗体分泌细胞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对溶血空斑形成细胞(PFC)亦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毒理学研究]三七总皂甙以含人参二醇皂甙为主,动物急性、毒性、刺激性、安全性实验,对小肠的影响及亚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三七总皂甙毒性较低,安全范围较大。但有报道口服大量三七粉出现颜面潮红、咳嗽、气喘、痰多质粘、不欲饮食、小便涩赤等症状;三七片口服经母乳排泄,引起婴儿大疱表皮松懈型药疹;口服三七粉引起过敏药疹。
4.干姜
[性味]辛,热。
[归经]归脾、胃、肾、心、肺经。
[功效]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炮姜温中散寒,温经止血。
[化学成分]干根茎含精油,主要成分为姜酮、β-没药烯、α-姜黄烯等。根茎含姜辣醇类等辛辣成分。此外尚含有天冬酰胺、L-派可脂及多种氨基酸和Fe、Ca、P、C、Zn等元素。
[药理研究]
(1)镇痛作用生姜精油对于扭体法和热板法所致的小鼠疼痛有明显的止痛作用。
(2)抗炎作用生姜精油能明显抑制组胺和醋酸所致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郭炎症和大鼠蛋清性足跖肿胀有显著抑制作用,且能明显抑制肉芽组织增生,减轻幼年大鼠胸腺重量,并能使肾上腺重量增加,具有抑制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功能。6-姜醇对环脂氧合酶的活性的抑制呈现浓度依赖性。实验表明姜醇不仅对炎症,而且对变态反应亦可能有效。
[毒理学研究]大剂量精油可将小鼠致死,但临床未见有毒副作用的报道。
5.山茱萸
[性味]酸、涩、微温。
[归经]归肝、肾经。
[功效]益肝肾,涩精固脱。
[化学成分]入药部分为果实,含有山茱萸甙即马鞭草甙、乌索酸、蔓罗忍冬甙等,此外还含有没食子酸、苹果酸、酒石酸、原维生素A、皂甙、鞣质等成分。
[药理研究]
(1)对于免疫系统的影响能明显升高小鼠血清溶血素抗体含量;显著升高小鼠血清IgG的含量;对SRBC所致小鼠迟发型足垫肿胀有抑制作用;对DNCB所致接触性皮炎的小鼠耳郭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2)抗炎作用不同剂量的山茱萸可显著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郭肿胀;对于蛋清和角叉菜胶所致大鼠足垫肿胀有明显抑制作用;可明显抑制大鼠棉球所致肉芽组织增生;可使大鼠肾上腺内抗坏血酸含量明显降低。
[毒理学研究]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果肉及果核水煎剂毒性都很低。
6.木瓜
[性味]酸,温。
[归经]归肝、脾经。
[功效]平肝舒筋,和胃化湿。
[化学成分]含还原糖、蔗糖、苹果酸、果胶酸、鞣质及抗坏血酸、枸橼酸、酒石酸、氨基酸、黄酮类物质和皂甙。
[药理研究]木瓜煎剂对小鼠蛋清关节炎有明显抑制作用,并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7.牛膝
[性味]苦、酸、平。
[归经]归肝、肾经。
[功效]补肝肾,强筋骨,逐瘀通经,引血下行。
[化学成分]含有蜕皮甾酮及牛膝甾酮,根和种子中含皂甙,水解后可生成齐墩果酸和糖,并含有具有免疫活性的肽多糖以及多种微量元素。
[药理研究]
(1)抗炎作用对于巴豆油所致小鼠耳肿胀和甲醛所致的大鼠足肿胀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2)镇痛作用牛膝煎剂口服对于醋酸扭体法和热板法实验的小鼠有极显著的镇痛作用。
8.乌梢蛇
[性味]甘,平。
[归经]归肝经。
[功效]祛风,通络,止痉。
[化学成分]主要含蛋白质及脂肪。经水解氨基酸系统分析,含有天门冬氨酸、苏氨酸、谷氨酸、亮氨酸、精氨酸等17种氨基酸,总含量达44.3%。
[药理研究]
(1)抗炎作用乌梢蛇水煎液和醇提取液的不同剂量组都有明显的抗琼脂所致的大鼠关节炎的作用,疗效与氢化可的松相当;均可抑制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肿胀作用,抗炎强度与氢化可的松相当。
(2)镇痛作用乌梢蛇醇提取液对小鼠热板法所致疼痛有较弱的镇痛作用;对酒石酸锑钾致小鼠的扭体反应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其强度与颅痛定相当。
[毒理学研究]小鼠急性毒性试验表明急性毒性症状呈肢体僵硬,不爱活动,喜群聚,对外界刺激仍有反应,数小时后出现呼吸抑制,发绀,死亡。
9.乌头
[性味]辛、甘、大热。
[归经]归心、肾、脾经。
[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
[化学成分]乌头含多种生物碱,如乌头碱、次乌头碱、中乌头碱、塔拉乌头碱及川乌头碱甲、川乌头碱乙等,生附子除含有上述成分外,尚有消旋去甲乌头碱、棍掌碱等。
[药理作用]
(1)对神经系统的作用生附子、乌头碱、次乌头碱及乌头原碱等对小鼠有镇静及镇痛的作用,可抑制小鼠自发运动倾向,延长巴比妥所致的睡眠时间。乌头生物碱0.1mg/kg的镇痛效果较吗啡6mg/kg作用还强。附子对中枢神经初期表现为兴奋作用,随后转为麻痹,对末梢神经初为兴奋后亦转为麻痹作用,而对交感与副交感神经主要表现为刺激作用。生附子和乌头碱对大鼠离体回肠有收缩作用,且此作用可被阿托品抑制。
(2)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实验表明,生附子水提取液可使“阳虚”小鼠抗体浓度及脾脏抗体生成细胞明显增加,可使鼠T淋巴细胞RE花环细胞及T淋巴细胞转化率明显增加;附子注射液能明显提高绵羊红细胞致敏小白鼠血凝抗体滴度及抗体生成细胞数,并增加豚鼠血清补体含量。
(3)抗炎作用附子煎剂能明显抑制大鼠甲醛性及蛋清性足肿胀反应,切除肾上腺后仍有明显抗炎作用。附子的甲醇提取液对小鼠因醋酸腹腔内注射所致的血管通透性增加及角叉菜胶性足肿胀均有抑制作用。有人认为附子本身具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此外去甲乌头碱有清除氧自由基及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及抗氧化能力。
(4)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消旋去甲乌头碱有很强的强心作用,能使乳鼠心肌细胞搏动率明显增快,与异丙肾上腺素作用相似,可激动心肌细胞β-肾上腺素受体。消旋去甲乌头碱加热水煎煮不被破坏,也可人工合成。而乌头碱对心肌却有强烈的毒性,使离体或在体蛙心出现短暂的强力收缩后,迅即转入抑制,以致停止跳动。乌头碱水解成乌头胺后其毒性减至乌头碱的1/2000。此外,附子可使心脏起搏点发生移动,使大多数次级起搏点上移至窦房结区,并能改善和恢复窦房结起搏功能。
生附子(0.1g/kg)有一过性降压作用;而同剂量的加工附子(120℃加热40min)有升压作用,此升压作用可被六烃季胺抑制50%以上,可被酚妥拉明完全抑制,表明其主要作用部位可能是α受体和神经节。
[毒副作用]乌头、附子均有大毒,生川乌中毒剂量为3~9g,乌头碱0.2mg即可致中毒症状,2~4mg可致死。
小鼠皮下注射乌头碱其LD50为0.245mg/kg,灌喂附子煎剂LD50为17.42g/kg。静脉注射附子煎剂LD50为3.516g/kg,附子经长时间(>40分钟)煎煮,其中乌头碱降解为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碱、苯甲酰次乌头碱,再进一步水解为乌头胺、次乌头胺、中乌头胺等,其毒性仅为生附子的1/5~1/350。
炮制不当或服用过量可致口腔溃疡、灼热、流涎、恶心、呕吐、四肢及周身麻木、头昏眼花、疲乏、呼吸困难、瞳孔散大、心律紊乱,甚至死亡。
10.芍药
[性味]苦、酸,微寒。
[归经]归肝经。
[功效]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化学成分]白芍根含芍药甙、羟基芍药甙、芍药内脂甙、苯甲酰芍药甙以及苯甲酸、挥发油、脂肪、树脂样物、鞣酸、没食子酸、糖、淀粉、牡丹酚、粘液质、蛋白质等。芍药甙主要在芍药外皮中,白芍根内苯甲酸含量较多。
[药理作用]
(1)镇静镇痛抗惊厥作用芍药甙对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脑室内注入5mg芍药甙可使实验动物进入睡眠状态;口服芍药煎剂能解除腹腔注射醋酸而致的小鼠痛性扭体反应,并能对抗士的宁引起的惊厥,芍药甙对正常小鼠及人工致热小鼠均有降低体温作用。
(2)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赤芍水提取物和醇提取物可使小鼠脾脏重量减轻;醇提取物对LACA小鼠脾脏玫瑰花结形成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白芍醇提取物灌胃对小鼠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和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有显著增强作用;对环磷酰胺诱导增高或降低的小鼠细胞与体液免疫有反向调节作用。
(3)抗炎作用芍药甙对实验性大鼠蛋清性、甲醛性及棉球肉芽肿性足肿胀有抑制作用;白芍总甙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不仅有抗炎作用,对大鼠关节内异常活化的M4功能(白介素-1和H2O2产生过多)以及受抑制的淋巴细胞功能(淋转减低,白介素-2产生减少)均有恢复作用。芍药中没食子酸衍生物没食子酸丙酯能清除自由基,阻止氧自由基引起的透明质酸解聚,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
(4)解痉止痛作用实验证明芍药对豚鼠、大鼠的离体肠管和在体胃运动以及大鼠子宫收缩均有抑制作用,并能对抗毛果芸香碱导致的胃痉挛;芍药可解除血管平滑肌痉挛,扩张外周血管,特别是对冠状动脉有明显扩张作用;芍药还可减低门静脉压力。
(5)活血抗凝作用芍药原可使凝血酶原时间及白陶士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赤芍总甙能显著提高大鼠纤维蛋白溶解活性,降低实验性高粘血状态切速血流粘度,能抑制ADD、胶原、花生四烯酸等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反应;赤芍精(α-儿茶精)和没食子酸乙酯具有抑制血小板血栓和纤维蛋白血栓形成的作用。
[毒副作用]口服芍药基本无毒,芍药甙毒性也很低,给小鼠灌胃LD50为81g/kg,芍药甙静脉注射LD50为3.53g/kg,小鼠对静脉注射芍药制剂的最大耐受量为50g/kg。
11.丹参
[性味]苦,微寒。
[归经]归心,肝经。
[功效]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
[化学成分]丹参脂溶性部分主要含有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丹参酮ⅡB、隐丹参酮、左旋二氢丹参酮Ⅰ、异隐丹参酮等15种成分;其水溶性部分含有原儿茶醛,含羟基有机酸及二萜酚酸类。
[药理研究]
(1)抗炎作用丹参酮对于大鼠蛋清性关节肿、角叉菜胶关节肿、右旋糖酐关节肿、甲醛性关节肿、感染性关节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于角叉菜胶所致的大鼠足跖部水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丹参的抗炎机制可能与其抑制体内白细胞向炎症区的游走,抑制溶酶体的释放,且使大鼠血中的PGF2x、PGE水平明显降低有关。
(2)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作用丹参注射液对小鼠骨折愈合中钙沉积实验表明,丹参可以从邻近的骨组织中调动更多的钙,以更好地满足新骨形成对钙的需要,从而加速骨折愈合。丹参注射液还可使家兔骨折部位骨痂形成提前,且更为致密。骨生成细胞分布部位及数量增加。成纤维细胞除有外形改变外,细胞的蛋白质合成活动更加旺盛,细胞的正常变性过程也加快,细胞外胶原纤维增多,并进入成纤维细胞的胞质内;有增多的破骨细胞出现在不同的骨痂部位,促进骨的改建。另外,成纤维细胞肿胀的线粒体内出现众多的致密钙颗粒,从而使骨痂有更多更早的钙盐沉积。丹参注射液对鸡胚额骨分离细胞培养生长的影响:丹参能促进骨细胞样细胞成熟,分泌胶原物质和AIP,并使钙盐在胶原基质上沉积,形成骨小结节。但是浓度过高能导致对成骨细胞样细胞生长的抑制。丹参对家兔皮肤切口愈合的实验表明:丹参组的巨噬细胞及成堆异物巨细胞的出现均早于对照组,使创伤的修复清扫阶段明显提前,持续出现丰富而充血的毛细血管。另外,丹参组的血管性肉芽组织、胶原性肉芽组织以及疤痕性肉芽组织的出现均显著早于对照组。说明丹参活血化瘀作用可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可能与它改善微循环障碍和血液流变学等作用有关,可使局部血流供应增多和营养增加,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还可通过内在调节机制而影响机体的反应性。
[毒理学研究]丹参及其注射剂毒性较小。可见过敏、头痛、头晕、心悸、气短及口干、腹胀等副作用。
12.巴戟天
[性味]甘、辛,微温。
[归经]归肾、肝经。
[功效]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
[化学成分]从巴戟天的根提取物中分离得到甲基异茜草素、甲基异茜草素Ⅰ-甲醚、β-谷甾醇、大黄素甲醚、2-OH-3-CH2OH蒽醌、棕榈酸、十九烷、黄酮、甾体、三萜类、氨基酸、有机酸及强心甙等。
[药理研究]
(1)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巴戟天具有抑制小鼠胸腺萎缩及增加其血中白细胞数的功能。
(2)皮质酮分泌促进作用巴戟天提取物具有增加血中皮质酮含量的作用,其活性可能是由于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受刺激所致。
[毒理学研究]巴戟天水煎液用药浓度250g/kg时,未见动物死亡,对大肠杆菌SOS应答系统无明显影响,提示巴戟天可能无诱变或致诱变的遗传作用。
13.甘草
[性味]甘,平。
[归经]归心、肺、脾、胃经。
[功效]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药理研究]
(1)抗炎作用甘草具有保泰松或氢化可的松样的抗炎作用,其抗炎成分为甘草甜素和甘草次酸。甘草次酸对大鼠的棉球肉芽肿,甲醛性脚肿皮下肉芽肿性炎症等均有抑制作用,其抗炎效价约为可的松或氢化可的松的1/10。对大鼠角叉菜胶性脚肿的抗炎效价,以氢化可的松为1,则甘草甜素、甘草次酸分别为0.14和0.03。甘草甜素有抑制肉芽形成的作用,对延迟型过敏症的典型结核菌素有抑制效果。甘草甜素和甘草次酸,对炎症反应的Ⅰ、Ⅱ、Ⅲ期都有抑制作用。甘草黄碱酮有抑制小鼠角叉菜胶浮肿和抑制敏感细胞释放化学递质的作用。甘草抗炎作用可能与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有关,或与肾上腺皮质有关,也有人认为,甘草影响了细胞内生物氧化过程,降低了细胞对刺激的反应从而产生了抗炎作用。
(2)对免疫功能的影响①抗过敏作用:从甘草中提取得到一种复合体(Lx),含有蛋白质、核酸、多糖及甘草酸。实验表明Lx对豚鼠过敏性休克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且随剂量增大保护作用增强,并可明显抑制豚鼠肺中组胺的合成,随剂量增加作用增强;Lx对过敏性休克有明显的保护效应,亦有显著抑制抗体产生的能力。②对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甘草甜素能显著提高小鼠对iv碳粒的廓清指数,提示它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活性。③对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一定浓度的甘草酸能使抗体的产生显著增加,还可明显促进ConA活化的脾淋巴细胞DNA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明显增强IL-1和IL-2的产生。甘草甜素可提高ConA诱导大鼠脾细胞产生的干扰素水平。甘草酸铵可显著抑制肺和肾PGE2、PGF2x 的合成,显著增强小鼠NK细胞的活性。
(3)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①盐皮质激素样作用:甘草浸膏、甘草甜素、甘草次酸对健康人及多种动物都有促进钠、水潴留的作用,这与盐皮质激素去氧皮质酮的作用相似。②糖皮质激素样作用:小剂量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等能使大鼠胸腺萎缩及肾上腺皮质重量增加,另外还有抗黄疸样作用及免疫抑制作用等糖皮质激素可的松样作用。
[毒理学研究]由于甘草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长期应用可导致水、钠潴留而出现浮肿。
14.北豆根
[性味]苦,寒,有小毒。
[归经]归肺、胃、大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祛风止痛。
[化学成分]根茎含生物碱1%以上,已分离出蝙蝠葛碱、蝙蝠葛诺林碱、蝙蝠葛可林碱、蝙蝠葛新诺林碱、青藤碱、青藤防己碱、N-去甲青藤防己碱、蝙蝠葛壬碱、栏碱、光千金藤碱、碎米蕨叶碱、光千金藤定碱等。另外还有6种未鉴定的微量生物碱和微量粉防己碱。
[药理研究]北豆根中提取的粗总碱、多酚羟基碱、非酚性总碱对小鼠巴豆油性耳郭水肿、大鼠角叉菜胶性足肿胀有明显抑制作用。粗总碱、多酚羟基碱可改善大鼠巴豆油性肉芽囊肿渗液性质,对渗出囊壁增生均有抑制作用。总碱、多酚羟基碱对大鼠佐剂关节炎有明显抑制作用。
[毒理学研究]北豆根中提取物中毒可出现呼吸抑制,继之发生阵挛性惊厥而死亡。
15.仙茅
[性味]辛,热,有毒。
[归经]入肝、肾经。
[功效]补肾填精,强壮筋骨,祛风除湿。
[化学成分]主要含有石蒜碱、仙茅甙、苔黑酚葡萄糖甙、杨梅酮甙、丝兰皂甙、β-谷甾醇、葡萄糖、甘露糖、葡萄糖醛酸、淀粉、树脂、脂肪、鞣质、酚化合物及其甙。
[药理研究]
(1)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仙茅可使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百分数与吞噬指数明显增加。虽不能提高正常小鼠T淋巴细胞百分率,但对环磷酰胺所致免疫功能受抑制小鼠的T淋巴细胞的降低有明显的作用。
(2)抗炎作用仙茅醇浸剂对于小鼠巴豆油所致的耳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毒理学研究]实验表明仙茅的毒性很低。
16.地黄
[性味]鲜地黄:甘、苦,寒。生地黄:甘,寒。熟地黄:甘,微温。
[归经]鲜地黄:归心、肝、肾经。生地黄:归心、肝、肾经。熟地黄:归肝、肾经。
[功效]鲜地黄: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熟地黄:滋阴补血,益精填髓
[化学成分]地黄的化学成分以甙类为主,其中又以环烯醚萜甙类为主。包括梓醇、二氢梓醇、乙醇梓醇、益母草甙等23种甙类。其次含有水苏糖、棉籽糖、葡萄糖、蔗糖、果糖、甘露三糖、毛蕊花糖及半乳糖等8种糖。还含有20余种氨基酸,大量的微量元素,19种有机酸以及β-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D-甘露醇、磷酸、S8环状化合物等。
[药理研究]
(1)对皮质醇分解代谢的影响生地黄与外源性皮质激素同时应用时,使血浆皮质醇含量仍能维持在近似正常水平,其机制可能是因竞争影响了皮质激素与肝细胞受体结合,而影响肝细胞对类固醇激素的摄取,减慢了皮质醇的分解代谢所致。
(2)抗炎作用地黄水煎剂对大鼠实验性甲醛性脚肿有显著消肿作用。
[毒理学研究]动物实验未发现地黄有明显的毒副作用。
17.当归
[性味]甘、辛,温。
[归经]归肝、心、脾经。
[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
[化学成分]当归挥发油主要成分为亚丁基苯酞及邻羧基苯正戉酮,水溶部分含有阿魏酸、丁二酸、烟酸、尿嘧啶、腺嘌呤等,并含有19种氨基酸、多糖、维生素A、维生素B12、多种微量元素等。
[药理研究]
(1)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当归去挥发油后制成的20%和40%(g/ml)水浸出液可显著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当归中性油总酸有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淋巴细胞转化及特异抗体IgG产生的作用,表明总酸既有提高机体免疫的作用,又有促进体液免疫的作用。当归多糖能显著提高小鼠对牛血清蛋白诱导迟发性超敏的反应性,亦能提高小鼠对刚果红的廓清率,对皮质激素所致的抑制作用具有免疫增强作用。
(2)抗炎作用当归水煎液对角叉菜胶、甲醛、蛋清、二甲苯所致的急、慢性炎症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摘除双侧肾上腺后其抗炎作用仍然存在,但不能拮抗组胺的致炎作用;能显著抑制醋酸所致的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降低炎性组织中PGE2的含量;抑制棉球所致的大鼠肉芽组织的增生;抑制补体旁路的溶血活性,而不影响补体经典途径的溶血活性。
(3)镇痛作用当归水提取物对小鼠醋酸引起的扭体反应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其镇痛强度是乙酰水杨酸钠的1.7倍。
[毒理学研究]实验证明当归毒性很低。
18.肉桂
[性味]辛、甘,大热。
[归经]归肾、脾、心、肝经。
[功效]补火助阳,引火归源,散寒止痛,活血通络。
[化学成分]含挥发油、粘液质、鞣质、生物素以及多种金属元素,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有桂皮醛、桂皮酸、α-蒎烯、樟烯、β-蒎烯、柠檬烯、芳樟烯、肉桂酸甲酯等。
[药理研究]
(1)镇痛作用肉桂挥发油中的桂皮醛对小鼠有明显的镇痛作用,表现为自发活动减少,对抗甲基丙胺所产生的过多活动、转棒试验产生的运动失调及延长环己巴比妥的麻醉时间等。应用小鼠压尾刺激或腹腔给予醋酸的扭体运动的方法证明,桂皮醛有镇痛作用。
(2)其他作用给犬桂皮酸钠可使外周血白细胞升高150%~200%。桂皮醛可引起蛙足蹼血管扩张及家兔的白细胞增加,有组胺释放作用,抗变态反应作用。
[毒理学研究]小剂量桂皮醛使动物运动抑制,大量则引起强烈痉挛,运动失调,呼吸急迫,最终麻痹而死。
19.防己
[性味]苦,寒。
[归经]归膀胱、肺经。
[功效]利水消肿,祛风止痛。
[化学成分]主要含生物碱,包括粉防己碱、防己诺林碱、轮环藤酚碱、粉防己甲素、粉防己乙素等成分。
[药理研究]
(1)抗炎作用粉防己碱对大鼠甲醛性关节炎有一定的消炎作用。其作用与可的松相似,在切除肾上腺后,作用消失。还可使大鼠背部气囊角叉菜胶炎血管通透性降低、嗜中性粒白细胞游出和β-葡萄糖醛酸酶释放显著减少。粉防己碱亦可升高嗜中性白细胞内超氧化歧化酶(SOD)的活性,减少氧自由基生成,升高嗜中性白细胞内c AMP水平。这可能与它的抗炎作用机制有关。
(2)镇痛作用小鼠热板法测得汉防己总碱及粉防己碱、乙素、丙素均有镇痛作用。总碱作用最强。用电刺激小鼠尾巴法证明,甲素、乙素及粉防己流浸膏或煎剂均有一定镇痛作用,甲素的作用强于乙素,其有效剂量比吗啡大10~20倍。
[毒理学研究]实验表明,粉防己碱对大鼠肝、肾和肾上腺具有一定毒性,其毒性损害程度与药物剂量大小有一定的正比关系。
20.防风
[性味]辛、甘,温。
[归经]归膀胱、肝、脾经。
[功效]解表祛风,胜湿止痉。
[化学成分]防风挥发油中含有辛醛、β-没药烯、壬醛等成分,此外有混合长链脂肪酸、β-谷甾醇、香柑内酯、胡萝卜甙、多糖类、甘露醇等。
[药理研究]
(1)镇痛作用防风水煎剂对于醋酸所致小鼠的扭体反应有明显的止痛作用;热板法测定表明可明显提高小鼠的痛阈。防风乙醇浸剂对电刺激小鼠尾巴法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2)抗炎作用防风对于巴豆油所致的小鼠耳郭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21.附子
[性味]辛、甘,大热,有毒。
[归经]归心、肾、脾经。
[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化学成分]含多种生物碱,主要有次乌头碱、乌头碱、中乌头碱、塔垃茅胺、川乌碱甲、川乌碱乙等。生附子还含有类脂成分;盐附子含醚溶性生物碱。
[药理研究]
(1)抗炎作用附子煎剂对甲醛或蛋清引起的大鼠踝关节肿有非常显著的抑制作用。熟附片煎剂亦能显著抑制大鼠蛋清性足肿。生附子甲醇提取物能抑制蛋清引起的小鼠腹腔血管通透性增加和角叉菜胶引起的踝关节肿大。对大鼠的佐剂关节炎,其作用比保泰松强,对棉球肉芽肿的抑制作用比可的松强。对于附子抗炎作用的机制看法不一,有人认为有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作用,有人则认为与此无关,也有人则称附子本身具有糖皮质激素作用。
(2)镇痛作用附子能抑制压迫大鼠尾部引起的疼痛和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附子水煎醇沉液可提高小鼠的痛阈。
(3)对免疫功能的影响附子注射液可提高小鼠体液免疫功能及豚鼠血清补体含量,可使T细胞和RE花环形成细胞明显上升,并使兔淋巴细胞转化率显著上升。
[毒理学研究]乌头碱的主要毒性是抑制呼吸及引起心律失常,对心脏的毒性作用是通过兴奋中枢和对心脏的直接作用所引起的。
22.杜仲
[性味]甘、微辛,温。
[归经]归肝、肾经。
[功效]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化学成分]主要含杜仲树脂醇双吡喃葡萄糖甙等二苯基四氢呋喃并四氢味喃木脂素成分,橄榄树脂素二苯四氢呋喃木脂素类成分,京尼平、京尼平甙等环烯醚萜类成分,此外还有杜仲醇、杜仲葡萄糖甙、杜仲胶、多糖、正二十九烷、正三十烷醇等成分。
[药理研究]
(1)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杜仲皮、叶、枝、再生皮均能抑制DNCB(2,4-二硝基氯苯)所致小鼠的迟发型超敏反应;对抗氢化可的松的免疫抑制作用,具有调节细胞免疫平衡的功能;提高小鼠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
(2)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的影响杜仲皮、叶、再生皮对大鼠蛋清所致的足肿胀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杜仲皮、叶、枝、再生皮和醋酸可的松一样能使大鼠外周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而摘除肾上腺则无此作用,并可和氢化可的松一样具有使小鼠血中淋巴细胞减少的作用。
(3)抗炎作用红杜仲注射液能减轻蛋清所致的大鼠足肿胀,抑制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
[毒理学研究]急性毒性实验表明,杜仲无明显毒性。
23.伸筋草
[性味]微苦、辛,温。
[归经]归肝、脾、肾经。
[功效]祛风除湿,舒筋活络。
[化学成分]含多种生物碱,包括石松碱、伸筋草碱、伸筋草宁碱、法西亭碱等,多种萜类化合物、香夹兰酸、阿魏酸、壬二酸、脂肪油、蔗糖、甾醇、葡萄糖甙等成分。
[药理研究]本品醇提取物对小鼠扭体法和热板法镇痛模型试验均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24.龟版
[性味]成、甘,微寒。
[归经]肝、肾,心经。
[功效]滋阴潜阳,益肾强骨,养血补心。
[化学成分]含有17种氨基酸,含量最高的为谷氨酸,还包括赖氨酸、苏氨酸、缬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等人体必需氨基酸。含有22种元素,其中钙、锌、铁、锶、硅等元素含量较高。此外还含有胶质、脂肪酸及钙盐、骨胶原等。
[药理研究]
(1)对肾上腺功能的影响龟版能降低甲亢阴虚大鼠的肾上腺皮质功能,表现为肾上腺皮质恢复生长;皮质球状带增厚,囊状带单位面积细胞数虽减少,但胞体增大,胞质丰满,肾上腺重量增加,能降低血浆皮质醇及尿17-羟类固醇的含量。
(2)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可提高甲亢阴虚大鼠的免疫功能,使萎缩的胸腺恢复生长,提高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使淋巴细胞转化率提高,血清IgG含量也增多。
[毒理学研究]龟版毒性极低。
25.阿魏
[性味]甘、辛,温。
[归经]归脾、胃经。
[功效]消积,散痞,杀虫。
[化学成分]含挥发油、树脂、香豆精等,挥发油中含有多种有机硫化物,具有强烈臭气,另含游离阿魏酸及微量的香荚兰醛。
[药理研究]具有很好的抗炎作用。阿魏挥发油乳剂对角叉菜胶所致的大鼠足肿胀、炎症介质组胺及5-HT(5-羟色胺)所致血管通透性增加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且作用类似于消炎痛及地塞米松。表明阿魏对致炎因素所造成的炎症的急性阶段具有明显的效果,可能与它拮抗炎症介质有关。本品能抑制弗氏佐剂所造成的免疫性炎症反应,提示它能抑制迟发性变态反应,是IV型的变态反应。实验还证实阿魏能明显抑制SRBC致敏的小鼠迟发性超敏反应,该反应是由细胞免疫引起的IV型变态反应,为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反应。此外阿魏还能抑制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减少3H-TdR掺入量,进一步证明了阿魏对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具有直接的影响。
26.忍冬藤
[性味]甘,寒。
[归经]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疏风通络。
[化学成分]含忍冬甙、忍冬素、木犀草素等黄酮类,还含有番水鳖甙、鞣质、绿缘酸、异绿原酸及多种微量元素。
[药理研究]忍冬藤具有消炎作用,所含的木犀草素能明显抑制大鼠植入羊毛球所致的炎症过程。
27.闹羊花
[性味]辛,温,有大毒。
[归经]归肝经。
[功效]祛风除湿,散瘀定痛。
[化学成分]含闹羊花毒素Ⅰ、Ⅱ、Ⅲ等。
[药理研究]闹羊花毒素Ⅱ有强的镇痛作用,闹羊花毒素Ⅲ的镇痛作用弱。闹羊花及果对电刺激鼠尾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随剂量增大,作用未见增加而毒性显著增加。
[毒理学研究]闹羊花随剂量增加可致小鼠嗜睡、呕吐、降压、心率减慢、轻瘫、呼吸抑制以至阵挛性惊厥,最后室颤致死。
28.细辛
[性味]辛,温。
[归经]归心、肺、肾经。
[功效]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化学成分]各种细辛均含挥发油,北细辛含甲基丁香酚、黄樟醚、优香芹酮。辽细辛主要含有甲基丁香油酚、α-蒎烯、β-蒎烯、黄樟醚等挥发油成分,还含N-异丁基十二碳四烯胺及消旋去甲乌药碱等。
[药理研究]
(1)抗炎作用北细辛中提取的挥发油对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足肿胀有抑制作用,并在切除肾上腺后仍存在,且与醋酸可的松作用相似,同时还能降低炎症大鼠组织及渗出液中组胺的含量;对组胺或PGF2引起的大鼠足肿有抑制作用;可对抗组胺或PGE2引起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抑制大鼠胸腔因注射角叉菜胶后引起的白细胞游走;对大鼠棉球肉芽肿有抑制作用,并能使胸腺萎缩,还可降低正常大鼠肾上腺内维生素C的含量。
(2)镇痛作用甲基丁香酚对小鼠有一定的镇痛作用,但特异性不高。细辛煎液能阻滞蟾蜍坐骨神经的冲动传导,具可逆性。
29.苦豆子
[化学成分]苦豆子含多种生物碱,如苦豆子总碱、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槐胺碱、槐果碱、槐定碱、苦豆碱、野靛碱、金雀花碱及Lehmanine等。
[药理作用]
(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①镇静:氧化苦参碱、槐果碱及lehmanine均有显著抑制小鼠的自主活动,能拮抗苯丙胺或咖啡因的兴奋作用,但它们还能增加士的宁所致惊厥死亡数,提示它们对高级中枢与低级中枢的作用不同(易化作用);②镇痛作用:总碱、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和槐果碱对小鼠因化学或热刺激引致的疼痛反应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③体温调节作用:总碱、氧化苦参碱和槐果碱对正常大鼠有明显的降低体温作用,一次使用可持续降温2~5h。
(2)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有实验表明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槐定碱及苦豆碱等有强烈的免疫抑制作用,如抑制抗体形成细胞的活化及抗体合成;抑制依赖T细胞的抗羊红细胞抗体形成;抑制小鼠巨噬细胞功能;对T细胞的肿瘤相关免疫的血清溶菌酶活性也有抑制作用。但也有相反报道,认为苦豆子生物碱有免疫促进作用,如槐定碱可促进淋巴细胞转化,巨噬细胞吞噬及特异性抗体生成。上述不同结果可能与实验方法、给药途径、给药剂量不同有关,如皮下注射氧化苦参碱可抑制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而腹腔内注射则无显著影响。
苦豆子各种成分对小鼠的LD50值
静注 肌注(mg/kg)
苦豆子总碱 36.8±1.02
苦参碱 64.85±5.43 74.15±6.14
氧化苦参碱 125±3.4 256.7±7.36
槐果碱 72±0.37 92.41±14.9
槐胺碱 74.7
野靛碱 1.09±0.1
槐定碱 46.8±2.7
(3)抗炎作用苦豆子总碱、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槐果碱对巴豆油诱发的大鼠和小鼠耳郭渗出性炎症,对角叉菜胶诱发的足蹼肿胀以及冰醋酸诱发的小鼠急性渗出性炎症均有显著抑制作用,其抗炎强度依次为苦参碱>槐果碱>氧化苦参碱,且其抗炎效应各有一定的最佳剂量范围。摘除肾上腺后,其抗炎作用仍存,但苦豆子总碱等对棉球诱发的大鼠肉芽增生无显著影响。
[毒副作用]苦豆子有毒。其各种成分对小鼠的LD50值如前表。
30.独活
[性味]辛、苦,微温。
[归经]归肾、膀胱经。
[功效]祛风除湿,通痹止痛。
[化学成分]含当归醇、当归素、佛手柑内酯、欧芹酚田醚、伞形花内酯、冬莨菪素、当归酸、巴豆酸、棕榈酸、硬脂酸、亚麻酸、油酸、植物甾醇、挥发油等。
[药理研究]独活煎剂能明显延长小鼠热板法造成的疼痛反应时间,表明独活有明显镇痛作用。而独活寄生汤对于大鼠甲醛性关节炎有抗炎作用。
[毒理学研究]临床有独活根中毒的报道。
31.秦艽
[性味]辛、苦,平。
[归经]归胃、肝、胆经。
[功效]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
[化学成分]含有秦艽碱甲、秦艽碱乙、秦艽碱丙、糖类及挥发油,还含有龙胆苦甙。
[药理研究]秦艽具有很好的抗炎作用。秦艽碱甲能减轻大鼠甲醛性关节炎,并加速肿胀的消退,其效果与水杨酸钠相当;对大鼠蛋清性脚肿也有减轻和消肿作用,其作用强度与氯喹、皮质酮相似,比水杨酸钠略强。
32.商陆
[性味]苦,寒,有毒。
[功效]泻水,利尿,消肿。
[化学成分]商陆含商陆碱、商陆多糖、商陆皂甙、加利果酸及大量硝酸钾。
[药理作用]
(1)免疫增强作用商陆有多株性有丝分裂原(PWM)作用,既能激活T细胞分裂,又能激活B淋巴细胞活性,促进NDA代谢,增强免疫功能。商陆皂甙能增强白细胞吞噬功能,诱生干扰素。商陆多糖能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促进巨噬细胞分泌白介素-1和肿瘤坏死因子,促进脾淋巴细胞增值和白介素-Ⅱ的生成。
(2)抗炎作用商陆皂甙甲对多种急慢性炎症模型有明显抑制作用,抑制乙酸所致的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郭肿胀;明显抑制角叉菜胶所致的大鼠足肿胀,连续注射7日(每日50mg/kg)能强烈地抑制肉芽肿增生,且使胸腺重量减轻。对摘除肾上腺的大鼠,商陆皂甙角仍有抑制炎症的作用,说明其抗炎作用不通过垂体-肾上腺系统。
(3)其他作用本品水煎剂、酊剂和生物碱均有祛痰镇咳作用;美洲商陆可抑制骨髓瘤DNA合成,可能有抗肿瘤作用;商陆煎剂对流感杆菌、肺炎双球菌、福氏痢疾杆菌,宋代痢疾杆菌等有一定抗菌作用;商陆叶提取物对某些病毒或真菌有一定抑制作用。
[毒副作用]本品水浸剂,煎剂酊剂每日给小鼠口服,LD50分别为26.0、28.0、46.5g/kg,用三星期,未见肝、肾、肺等脏器损害,但过量使用可引致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副作用,大剂量可致中毒、发热、头昏、头痛、神智模糊、昏迷、抽搐、呼吸循环衰竭等。
33.蛇蜕
[性味]咸、甘,平。
[归经]归肝经。
[功效]祛风定惊,解毒退翳。
[化学成分]含骨胶原以及15种氨基酸,其中含量最高的为甘氨酸,组氨酸的含量较低。
[药理研究]蛇蜕具有很好的抗炎作用。蛇蜕的水提取物,对白细胞的游走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角叉菜胶所致足跖浮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血管通透性亢进有抑制作用;对红细胞溶血有抑制作用。
[毒理学研究]急性毒性试验证明无明显的毒性。
34.雷公藤
[性味]苦,大毒。
[功效]杀虫,消炎,解毒。
[化学成分]雷公藤含多种活性物质,如生物碱、二萜、三萜、甙类等。目前已获得6个环脂生物碱:雷公藤定碱、雷公藤灵碱、雷公藤晋碱、雷公藤春碱等;三个大环精咪生物碱:苯乙烯南蛇碱、呋喃南蛇碱、苯代南蛇碱、二萜化合物13种:雷公酮、雷藤素甲、雷藤素乙、雷藤素丙、雷醇内脂、山海棠素、雷酚内脂甲醚、雷酚酮内脂、雷酚新内脂、异雷酚新内脂、雷酚萜、雷酚萜甲醚、雷酚萜醇;三萜类化合物:雷公藤内 脂甲、雷公藤内脂乙、雷公藤三萜酸A等。此外还有甙、倍半萜、有机酸、卫矛酸、色素等。
[药理作用]
(1)免疫抑制作用动物实验证明,雷公藤对小鼠经绵羊红细胞免疫后初次抗原-抗体应答及早期特异性抗体生成有抑制作用。生药制剂、总甙、总生物碱、雷公藤素甲均有抑制体液免疫的作用,此种作用与临床治疗效果一致。实验证明雷公藤生药制剂、总甙、生物碱均能抑制淋巴细胞转化及E玫瑰花环形成;抑制旧结核菌素迟发超敏反应,抑制大鼠同种异体植皮排斥反应;抑制小鼠对DNCB皮肤反应;抑制幼鼠胸腺发育。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雷公藤总甙不影响巨噬细胞吞噬百分率及吞噬指数,对机体非特异性防御功能较少影响。雷公藤甙(T4)小剂量可增强小鼠脾细胞NK活性,而大剂量则有抑制作用。
(2)抗炎作用实验证明:雷公藤总甙、总生物碱及昆明山海棠均有显著抗炎作用。总甙能抑制小鼠二甲苯、组织胺等所致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抑制大鼠巴豆油及棉球肉芽肿,抑制蛋清及甲醛性足肿胀。其抗炎作用不兴奋或依赖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本身也无激素作用。雷公藤本身无镇痛作用,其止痛效果与对抗炎性致痛介质有关。
(3)抗肿瘤作用雷公藤羟内脂具有较高的抗肿瘤活性,低剂量对P388白血病小鼠有较高活性,雷公藤素甲能使L615小鼠生存期延长或长期存活。
[毒副作用]本品根、茎、叶、花均有剧毒。毒性成分主要是二萜类,其次为生物碱类、三萜类及甙类。二萜类主要损害心、肝、肠道及骨髓,生物碱类主要损害肝、肾小管、红细胞及神经系统。总甙毒性比生药及生物碱少。
(三)常用方剂
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创造了许多方剂。现将一部分常用方剂按照常见证候及病种进行分类,予以介绍,以供临床参考。
1.按证候分类
【治风寒湿痹方】
(1)十生丹(《证治准绳·类方》)
组成:天麻、防风(去芦)、羌活(去芦)、独活(去芦)、川乌、草乌头(去芦)、何首乌、当归(去芦)、川芎、海桐皮(生用)各等分。上为细末,经炼蜜为丸。每丸重1钱,每服1丸,细嚼,冷茶送下。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空心服,忌食热物1日。
功能:祛风湿,利关节。
主治:风走注疼痛。
(2)七物独活汤(《外台秘要》)
组成:独活五两,葛根四两,干姜二两,桂心四两,半夏四两(洗),甘草二两(炙),防风三两。上七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每服一升,日三,得少微汗出好,忌羊肉汤、海藻、菘菜、生葱。
功能:祛风除湿。
主治:脚弱及中风缓纵不随。
(3)三痹汤(《张氏医通》)
组成:人参、黄芪(酒炒)、白术、当归、川芎、白芍、茯苓各一钱、甘草(炙)、桂心、防风、乌头(炮)各五分,细辛(未注用量),生姜三片,红枣二枚。水煎不拘时服。
功能:益气血,祛风湿。
主治:风寒湿气合病,气血凝滞,手足拘挛。
(4)大秦艽汤(《症因脉治》)
组成:羌活、独活、升麻、苍术、防风、威灵仙、茯苓、当归、泽泻、秦艽。
功能:祛风通络。
主治:风湿攻走疼痛。
(5)千金诸风痹方(《外台秘要》)
组成:当归一两,茯苓一两,防风一两,甘草一两(炙),黄芩一两,生姜五两,秦艽二分,葛根二分,干枣三十枚(擘),杏仁五十枚(去皮尖)。上十一味切,水酒各四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取汗。
功能:祛风通络。
主治:风湿痹。
(6)川乌头散(《太平圣惠方》)
组成:川乌头半两(炮裂去皮脐),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细辛半两,川椒半两(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干姜一两(炮裂锉),赤茯苓二两,防风二两(去芦头),当归一两(锉微炒),秦艽一两半(去苗),附子一两半(炮裂皮脐),桂心一两半,赤芍一两半,独活二两,牛膝一两半(去苗)。上药,捣筛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入枣三枚,煎至六分,去渣;不计时候温服。
功能:祛寒湿,益蠲痹痛。
主治:妇人风痹疼痛,四肢不随。
(7)天麻散(《太平圣惠方》)
组成:天麻半两,白附子半两(炮裂),羌活半两,防风半两(去芦头),牛膝三分(去苗),麻黄一两(去根节),芎半两,萆薢三分(锉),独活半两,当归半两(微炒),桂心半两,干蝎一分(微炒),白僵蚕半两(微炒)。上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不计时候。温竹沥酒调下二钱。
功能:祛风通痹。
主治:风湿痹,身体顽麻,皮肤瘙痒,筋脉急,言语謇涩,手足不遂。
(8)五加皮散(《太平圣惠方》)
组成:五加皮三分,桂心半两,羌活三分,丹参三分,防风半两(去芦头),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赤芍药三分,羚羊角屑三分,槟榔三分。上药捣,粗罗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渣,不计时候,温热服。
功能:祛风通络
主治:身体疼痛。
(9)木瓜酒(《痹证论》)
组成:木瓜120g,川芎60g,秦艽60g,陈皮90g,五加皮90g,牛膝60g,红花60g,桑寄生60g,千年健60g,当归90g,羌活90g,玉竹480g,栀子900g。
功能:强筋健骨,散风祛湿。
主治:风湿入络,筋骨疼痛,腰膝酸软。
(10)风湿方(《医部全录》)
组成:甘草二两,黄芪五两,汉防己四两,生姜、白术各三两,大枣十二枚。上六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服了坐被中,欲解,如虫行皮中,卧取汗。
功能:祛寒湿。
主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
(11)甘草附子汤(《金匮要略》)
组成:甘草二两(炙),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桂枝四两(去皮)。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妙。
功能:祛寒湿。
主治: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
(12)术附汤(《金匮要略》引《近效方》)
组成:白术二两,炮附子一枚半,炙甘草一两。为粗末,每服五钱匕,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水煎服。
功能:祛寒湿。
主治:身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大便硬,小便自利,脉浮虚而涩。
(13)桂枝附子汤(《金匮要略》)
组成:桂枝四两(去皮),生姜三两(切),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渣,分温三服。
功能:祛风湿。
主治: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
(14)海桐皮汤(《圣济总录》)
组成:海桐皮,丹参、桂(去粗皮)、防己各一两,甘草(炙),麻黄(去根节)、天门冬(去心焙)各二两,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上八味,锉入麻豆。每服四钱匕,水一盏,入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渣温服不拘时。
功能:祛风湿,通经络。
主治:风湿痹不仁,肢体疼痛。
(15)痹痛汤(《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络石藤9g,鸡血藤9g,海风藤6g,天仙藤6g,酒桑枝9g,全当归9g,南川芎6g,川牛膝9g。水煎服。或头汁内服,二汁煎水作局部热敷。
功能:祛风湿,通络止痛。
主治:风湿阻滞,肌肉筋骨酸痛。
(16)痹症丸(《痹证治验》)
组成:制马钱子500g,乌梢蛇1500g,地龙1500g,乳香1500g,没药1500g,青风藤500g,败酱草500g,丹参500g。上五味为细面,后三味煎汁浓缩,两者均匀混合,晒干或低温干燥,研为细面,过80目细罗,取上药粉,泛水为丸,如绿豆大小。晒干或低温干燥,以白糖与其他辅料为糖衣丸,每服50~60粒,每日3次,小儿酌减。孕妇及高烧、体质虚弱、癫痫病患者忌服。
功能:通痹止痛。
主治:风湿痹痛,关节胀痛,腰膝酸重。
(17)风湿丸(《伤科方药汇粹》)
组成:羌活、独活、防风、海桐皮各60g,当归、黄芪(生)、牛膝、川断、木瓜、杜仲、威灵仙、秦艽、防己、千年健、党参、桑枝各90g,细辛、川芎各30g,生地、茯苓、桑寄生各120g,桂枝18g。上药研细面,和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6g,每日3次。
功能:祛风湿,通络止痛。
主治:风寒湿痹,关节肿痛。
(18)风湿汤(《普济方》)
组成:附子(炮去皮)、白术、甘草、当归(焙)、防风、桂枝、薏苡仁各一两,乳香、没药、茯苓各半两。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日三夜一服。
功能:祛风湿,通络止痛。
主治:风寒湿痹,脚气筋挛,着床不能行走。
(19)拈痹汤(《痹证论》)
组成:全蝎9g,土鳖虫12g,姜黄12g,秦艽24g,苍术12g,蜣螂虫12g,蜈蚣3条,僵蚕12g,黄柏12g,金钱白花蛇1条,鸡血藤胶12g,防风12g,银花藤15g,天仙藤12g,石楠藤12g,甘草6g,木瓜12g,薏苡仁24g,水煎服。
功能:蠲痹通络。
主治:风寒湿痹。
(20)壮骨木瓜酒(据《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酌改)
组成:当归、川芎、续断、五加皮、川牛膝、天麻、红花、白茄根等各30g,桑枝120g,秦艽、防风各15g,木瓜90g。为粗末,以绢盛,浸入好高粱酒10kg中浸至7日,滤去渣,澄清后加冰糖1kg。化开搅匀为度,随量饮用。
功能:祛寒通络。
主治:风寒湿气流注经络而致的筋脉拘挛,四肢麻木,骨节酸痛。
(21)治风寒湿痹药酒(《种福堂公选良方》)
组成:川羌一钱,川桂枝一钱,归身一钱五分,秦艽一钱,金毛狗脊一钱五分,防风一钱,杜仲二钱,川断一钱,川芎八钱,晚蚕砂二钱,熟附子一钱等。另加桑枝三钱,生姜一大片,大枣二枚,陈酒一斤浸,煎服。
功能:祛寒湿,通痹止痛。
主治:风寒湿痹。
(22)治痹汤(《痹证专辑》)
组成:桂枝9~12g,制附片6~12g,白术9g,羌活9~10g,独活9~10g,威灵仙10~15g,防己9g,千年健15~20g,寻骨风15~20g,当归9~10g,甘草5g,水煎服,随证加减。
功能:蠲痹通络止痛。
主治:行痹、痛痹、着痹。
(23)附子汤(《伤寒论》)
组成: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三两,人参三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1升,日三服。
功能:祛寒通痹。
主治: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
(24)复方三蛇酒(《当代名医临证精华》)
组成:白花蛇1条,蕲蛇30g,乌梢蛇30g,蜈蚣5条,防己30g,防风30g,全蝎10g,蜣螂虫10g,露蜂房15g,生地30g,羌活30g,忍冬藤30g,海风藤30g,金雀花根30g,桑枝30g,黄芪30g,甘草30g,捣碎,浸入高粱酒2.5kg,2个星期后即可服,每次10~15ml,水酒调服。亦可制丸(片)剂。
功能:通络蠲痹。
主治:寒痹(类风湿关节炎非发作期),关节肌肉疼痛较剧烈,受累局部冷感,手指关节肿痛,不红不热,脉多沉迟或弦紧、沉缓。
(25)祛风除湿镇痛酒(《刘惠民医案》)
组成:防己7.5g,当归6g,桑寄生4.5g,全蝎6g,桂枝4.5g,五加皮6g,何首乌7.5g,没药4.5g,川牛膝4.5g,苍术4.5g,白术4.5g,千年健4.5g,狗脊4.5g,地风3g,乌头7.5g,地龙4.5g,木香4.5g,骨碎补4.5g,枸杞子6g,天南星4.5g,远志4.5g,陈皮4.5g,松节4.5g,红花4.5g,木瓜4.5g,熟地4.5g,木通4.5g,蜈蚣4.5g,独活6g,防风4.5g,杜仲4.5g,白芷4.5g,续断4.5g,海藻4.5g,威灵仙4.5g,苍耳子6g,血竭4.5g,鸡血藤4.5g,鹿角胶4.5g,附子6 g,乌梢蛇4.5g,天麻6g,海桐皮4.5g,络石藤6g,蚕砂4.5g,豨莶草6g,龙眼肉6g。上药共捣粗末。柳枝45g,合欢枝45g,楮枝45g,枣树枝45g,桃树枝4枝,共切碎末,以白酒1250ml,蜜封浸泡上药末10~14日,取出,炭火加温后过滤,取药液,再加冰糖60g,红糖75g,溶化冷却备用。每次服5~10ml,每日服3次。
功能:祛风除湿,蠲痹止痛。
主治:风寒湿痹,腰脊酸痛,肌肉不仁,关节冷痛,经络不调,肢体麻木等证。
(26)寒湿痹冲剂(《辽宁省药品标准》)
组成:乌头、附子、麻黄、细辛、桂枝、威灵仙、木瓜、蜈蚣、生黄芪、白术、白芍、当归、炙甘草。冲剂,每袋10g,口服,每次1~2袋,每日2~3次,以开水冲化,儿童服量酌减,或遵医嘱。孕妇忌用,身热高烧、关节红肿热痛者禁用。
功能:祛寒湿,止痹痛。
主治:痹病寒湿阻证。
[治热痹方]
(1)二妙散(《丹溪心法》)
组成:黄柏(炒)、苍术(米泔浸炒)各等分。为末,每服二钱。水煎,入姜汁调服。
功能:清热利湿。
主治:湿热下注,筋骨疼痛。
(2)牛角散(据《类证治裁》变易)
组成:水牛角(锉)二两,羚羊角(锉)一两,前胡、黄芩、栀子、大黄、升麻(各用姜汁拌炒)五钱,射干(酒炒黑)一两,豆豉一升。
功能:清热解毒,散风。
主治:热痹。
(3)风湿合剂(《痹病论治学》)
组成:千里光、银花、连翘、生地、苍术、独活、薏苡仁、萆薢、秦艽、防己、甘草。
功能: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主治:痹病湿热痹阻之重症。关节或肌肉局部红肿、灼热、疼痛,有重着感,发热,口喝不欲饮,步履艰难,烦闷不安,舌红,舌苔黄腻,脉濡数、滑数。
(4)东垣羌活汤(《证治准绳·女科》)
组成:羌活、防风、柴胡各一钱,藁本、独活、茯苓、泽泻、猪苓、黄芪(炒)、炙甘草、陈皮、黄柏(酒炒黑)、黄连(炒)、苍术、升麻、川芎各五分。水煎服。
功能:清热利湿,宣痹通络
主治:湿热身,或眩晕麻木,小便赤涩,下焦痿软不能行履。
(5)白虎加桂枝汤(《金匮要略》)
组成:知母六两,甘草(炙)二两,石膏一斤,粳米二合,桂(去皮)三两。为粗末,每用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渣温服,汗出愈。
功能:清热通脉。
主治:温疟,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及风湿热痹,壮热汗出,气粗烦躁,关节肿痛,口渴苔白,脉弦数。
(6)加减木防己汤(《温病条辨》)
组成:防己六钱,桂枝三钱,石膏六钱,杏仁四钱,滑石四钱,白通草二钱,薏苡仁三钱。水八杯,煮取三杯,分温三服。见小效不即退者,加重服,日三夜一。风胜则引,引者(吊痛掣痛之类,或上或下,四肢游走作痛,经谓行痹是也),加桂枝、桑叶。湿胜则肿,肿者加滑石、苍术。寒胜则痛,痛者加防己、桂枝、姜黄、海桐皮。面赤口涎自出者,《灵枢》谓:胃热则廉泉开,重加石膏、知母。绝无汗者,加羌活、苍术。汗多者加黄芪、炙甘草。兼痰饮者,加半夏、厚朴、广皮。
功能:清热利湿,宜痹通络。
主治:暑湿痹者。
(7)加减苍术石膏知母汤(《实用伤科中药与方剂》)
组成:羌活10g,独活10g,鸭跖草40g,石膏40g,赤芍15g,苍术15g,知母10g,甘草10g,防己10g,西河柳20g,水煎服,每日1剂。有高热者加金银花、连翘、黄连;高热汗多者,出现正气虚弱者,加党参、生地、当归。
功能:清热,利湿,通络。
主治:热痹,关节红肿痛,全身发热,口渴,舌质红,苔腻而润,脉数。
(8)拈痛汤(《兰室秘藏》)
组成:白术一钱五分,人参、苦参(酒炒)、升麻、葛根、苍术各二钱,防风、知母(酒洗)、泽泻、黄芩(炒)、猪苓、当归各三钱,炙甘草、茵陈(酒炒)、羌活各三钱。为粗末,每服一两,水煎,食远服。
功能:清热利湿。
主治:湿热为病,肩背沉重,胸膈不利,肢节疼痛。
(9)宣痹汤(《温病条辨》)
组成:防己五钱,杏仁五钱,滑石五钱,连翘三钱,山栀三钱,薏苡仁五钱,半夏三钱(醋炒),晚蚕砂三钱,赤小豆三钱。水八杯,煮取三杯,分温三服,痛甚加片姜黄二钱,海桐皮三钱。
功能:清热宣痹。
主治:湿热痹,寒战热炽,骨节烦痛,面目萎黄,舌色灰滞。
[治瘀血痹方]
(1)二乌牛红汤(《痹病论治学》)
组成:制川乌60g,制草乌60g,川牛膝24g,川红花24g。先将川草乌微火焙黄,再与牛膝、红花共研细末,装瓶内密封备用。每晚服1次,成人每次1.5g,逐渐加至3g,白酒或甜酒送下,重症早上加1次。服药后一般无反应,若服后有头面、上肢发麻或腹痛便溏等,可减少服药剂量,以无反应为佳,病愈停药。服药期间忌房事,妇女月经期停药。
功能:祛寒除湿,化瘀通络。
主治:痹病瘀血痹阻证。
(2)化瘀通痹汤(《痹证治验》)
组成:当归18g,丹参30g,鸡血藤21g,制乳香、制没药各9g,延胡索12g,香附12g,透骨草30g。水煎服。偏寒者加桂枝、川乌、制草乌、细辛;偏热者,加败酱草、丹皮;气虚者加黄芪;久痹骨节肿大变形,加穿山甲、乌梢蛇、地龙、蜈蚣、全蝎、制马钱子。
功能:化瘀通痹。
主治:瘀血型痹证。
(3)桃红饮子(《杂病源流犀烛》)
组成:桃仁、红花、川芎、当归、威灵仙,加麝香少许,水煎。
功能:活血通痹。
主治:瘀血痹。
(4)舒筋活血丸(《黑龙江省药品标准》)
组成:土鳖虫、桃仁、骨碎补、熟地、栀子、桂枝、乳香、自然铜、儿茶、当归、红花、怀牛膝、续断、白芷、赤芍药、三七、苏木、大黄、马钱子、冰片。
功能:舒筋活血,通痹止痛。
主治:痹病瘀血痹阻证。
(5)瘀血痹冲剂(《辽宁省药品标准》)
组成:当归、川芎、红花、丹参、乳香、没药、片姜黄、川牛膝、威灵仙、制香附、炙黄芪等。口服冲剂,每次1~2袋,每日2~3次。儿童服量酌减。孕妇慎用,肝肾两虚之患者勿用。
功能:化瘀通痹。
主治:痹病瘀血痹阻证。
(6)风湿痹痛丸(《痹证通论》)
组成:当归9g,羌活9g,川断9g,川牛膝9g,补骨脂9g(酒炒),乳香9g(醋炙),没药9g(醋炙),自然铜9g(醋煅),透骨草9g,木瓜9g,木鳖子9g,骨碎补9g,追地风9g,川芎9g,千年健9g,马钱子90g(砂烫去毛),麻黄120g,猴骨9g(油炸酥)。上24味遵法炮制,共研为细面,炼蜜为丸。每丸6g(含药量每丸约2.4g),每服1丸,早晚各1次,用黄酒或白开水送下。凡素体阴虚火旺、肺结核或心脏病、高血压、肝病、严重贫血及各种出血患者禁服:孕妇或产后不满3个月的妇女及12岁以下的儿童忌服。服药后避风寒,手足勿着凉水,忌食生冷食物和禁房事,不宜剧烈活动。切忌茶水送服药丸。本品口服后,个别患者会出现肢体微微颤动、头晕、皮疹等反应。反应轻者不必停药,反应重者应减量,为每晚睡前只服1丸,或暂停服。初服本品,有些患者症状可加重,若继续坚持服药,或先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如开始每服半丸,服三五日后,再增至1丸,直到痊愈)。一般经服2周后即可见大效。
功能:补肝肾,化瘀血,祛风湿,止痹痛。
主治:风湿性骨痹。主证: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
(7)化瘀通痹丸(《痹证治验》
组成:制乳香、制没药各500g,制川乌、制草乌各500g,田三七250g,延胡索500g,五灵脂500g,细辛500g,木瓜1500g,香附2500g,白芍2500g,生地2500g,丹参2500g,青风藤500g。前9味共为细面,后6味煎汁浓缩然后两者均匀混合,晒干或低温干燥,研为细粉。过80目细罗,取上药粉,为水丸,如绿豆大小,晒干或低温干燥,用白糖与其他辅料制成糖丸。每服50~60粒,每日3次。儿童酌减量。阴虚阳盛及热证疼痛者忌服。
功能:化瘀通痹。
主治:风寒湿痹,瘀血疼痛。
[治痰湿痹方]
(1)千金化痰丸(《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组成:南星、黄芩、半夏、枳实、海浮石、白术、橘皮、当归、大黄、知母、白附子、花粉、茯苓、防风、天麻、甘草。
功能:化痰通痹。
主治:痹病痰浊痹阻证。
(2)小活络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川乌(炮去皮脐)、地龙、(去土)、天南星(炮)各六两,乳香(研)、没药(研)各二两二钱。上为细末,入研药和匀,酒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日午冷酒送下,荆芥茶送服亦可。
功能:化痰祛瘀通痹止痛。
主治:中风手足不仁,日久不愈,经络有湿痰死血,而见腿臂间有一二点作痛,及风寒湿邪留滞经络,肢体经脉挛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
(3)牛蒡子汤(《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牛蒡子9g,僵蚕9g,白蒺藜12g,独活6g,秦艽12g,白芷12g,半夏9g,桑枝12g。水煎服。
功能:化风痰,止痹痛。
主治:风寒痰湿入络,周身或四肢、颈项等部骨节酸痛活动牵强。
(4)半夏苓术汤(《东医宝鉴》)
组成:半夏、苍术各一钱半,黄芩(酒炒)、白术、南星、香附(炮)各七分、陈皮、赤茯苓各五分,威灵仙、甘草各三分。上作一贴,姜五片。水煎服。
功能:化痰湿,祛风寒。
主治:痰饮臂痛。
(5)半硝丸(《东医宝鉴》)
组成:半夏二两,风化消一两。上为末,姜汁糊,和丸梧桐子大,姜汤下五十丸。
功能:化风痰。
主治:痰饮臂痛。
(6)关节炎方(《实用伤科中药与方剂》)
组成:胆南星6g,白芥子6g,桃仁10g,红花6g,全蝎6g,蜂房10g,穿山甲10g,蜣螂10g,水煎服。
功能:化痰祛瘀,通络止痛。
主治:痰瘀痰阻,病程较长,局部关节疼痛,或肿大强直畸形,活动不便,或有发热,苔薄白或黄腻,脉细数。
(7)滋荣舒筋健步丸(《万病回春》)
组成:当归(酒洗)一两,白术(去芦)二两,熟地黄(酒洗)一两二钱,川芎七钱,白芍药(酒炒)一两,茅山苍术(米泔浸)二两,羌活七钱,防风七钱,牛膝(去芦酒洗)一两,独活(酒浸,焙)七钱,桑寄生(酒炒)六钱,木瓜(酒浸,焙)七钱,防己(酒浸,焙)七钱,肉桂(厚者)四钱。上为细末,酒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淡盐汤送下。天阴姜汤下,酒亦可。
功能:益肝肾,祛风湿。
主治:痰湿手足不便,血虚注下,筋软不能行走,并痛者。
2.按中医病名分类
[治五体痹方]
(1)大露宿丸(《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干姜、桂心、皂荚、桔梗、附子等各三两。上六味末之蜜丸,酒服如梧子大十丸,日三,渐加之,慎热及近火等。
功能:温肺散寒。
主治:气极虚寒,皮痹不已,内舍于肺,寒气入客于六腑,腹胀虚满,寒冷积聚,百病。
(2)蔓荆实丸(《圣济总录》)
组成:蔓荆实(去浮皮)三分、防风(去叉)、羌活(去芦头)、桔梗(炒)、白附子(炮)、枳壳(去瓤麸炒)、蒺藜子(炒去角)各半两,皂荚半斤(不蛀者新水浸一宿熟绢滤去渣,入面少许同煎成膏)。上八味,捣七味为末,入膏中和捣,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后熟水下。
功能:宣肺散风。
主治:皮痹不仁。
(3)三子疏肌除痹丸(《痹证通论》)
组成:天仙子30g,苍耳子30g,炙马钱子15g(和等量麻黄同煎后弃麻黄),鸡血藤、活血藤各50g,炙乳香、炙没药各30g,葛根50g,薏苡仁50g,香白芷50g,生甘草40g。上药共研细末,另以细生地100g,羌活、独活各30g,土茯苓100g,当归30g,煎成浓汁,兑适量蜂蜜,泛丸,每丸3g,每日早晚各服2丸。
功能: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主治:湿热型肌痹。
(4)五味子酒(《圣济总录》)
组成:五味子一两,防风(去叉)一两,枸杞子(用根白皮锉)一两,牛膝一两,牡丹皮(去心)一两,肉苁蓉二两,黄芩 一两,白术一两,丹参(去土苗微炙)一两,当归(切焙)一两,甘草(炙)一两,枳壳(麸炒去瓤)一两,桂(去粗皮)一两,厚朴(去粗皮涂姜汁炙五遍)一两,五加皮一两,泽泻一两,知母(焙)一两,细辛(去须叶轻炒)一两,白芷(炒)一两。上十九味,锉如麻豆,生绢囊盛,用好酒二斗,密封浸,经七日,每空心午时夜卧各温服五合,久服渐加至七合一升,勿令醉吐。
功能:益肝肾,祛风湿。
主治:荣虚卫实,肌肉不仁,病名肉苛。
(5)牛膝天麻丸(《圣济总录》)
组成:牛膝(酒浸切焙)一两,天麻(酒浸切焙)一两半,麝香(研)、桂枝(去粗皮)各一分,干蝎(炒去土)、白花蛇肉(酒炙)各半两,槟榔、独活(去芦头)各三分,防风(去叉)一两。上九味,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薄荷酒下,荆芥汤亦得,不拘时。
功能:祛风通络。
主治:荣虚正实,肌肉不仁。
(6)升麻汤(《圣济总录》)
组成:升麻、秦艽(去土)、连翘、芍药、防风(去叉)、羚羊角(锉)、木香、枳壳(去瓤麸炒)、薏苡仁各半两。上九味细锉,分为十服,每服以水二盏,生姜五片,煎取一盏,去滓徐徐温服。
功能:清热解毒。
主治:肉苛肌肉不仁。
(7)石楠散(《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石楠叶三十株,炮天雄、山药、桃花(仁)、芍药、甘菊花各一两,升麻、玉竹各一两半,黄芪、朱砂各十八铢,石膏二两,山茱萸一两十八株。研末,每服方寸,温酒调下。
功能:益肾健脾,解毒清热。
主治:肉极,肌痹,体上如鼠走,或如风痹,唇口坏,皮肤变色。
(8)西州续命汤(《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麻黄、生姜各三两,当归、石膏各二两,芎、桂心、甘草、黄芩、防风、芍药各一两,杏仁四十枚。上十一味,■咀,以水九升先煮麻黄,除沫,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四服,日再。
功能:清热宣肺。
主治:肉极虚热肌痹,淫淫如鼠走,身上津津汗泄,或痹不仁,四肢急痛。
(9)防风酒(《圣济总录》)
组成:防风(去叉)二两,白术一两半,山茱萸(并子用)一两半,山芋(干者)一两半,附子(炮裂去皮脐)一两半,天雄(炮裂去皮脐)一两半,细辛(去须叶轻炒)一两半,独活(去芦头)一两半,秦艽(去土)一两半,茵芋(去粗茎)一两半,杏仁(汤浸退去皮尖双仁炒)一两半,紫巴戟(去心)二两,桂(去粗皮)二两,麻黄(去节先煎去沫焙干用)二两,生姜(切焙)二两,磁石(生捶碎如大豆粒浸去赤汁)半斤,薏苡仁(炒)三两,生地黄(净洗细切焙)二两半。上十八味,如麻豆,生绢囊盛,以无灰酒三斗,浸六七日,空心温饮四合至五合,以知为度。
功能:祛风寒,利湿止痛。
主治:荣虚卫实,肌肉不仁,病名肉苛。
(10)苦参丸(《圣济总录》)
组成:苦参(锉捣取粉)二两,丹参(去土微炙)、沙参(去尖土)、人参各一两半,五加皮(锉),防风(去叉刺),蒺藜子(炒角黄)、乌蛇(酒炙用肉)、,蔓荆实(去白皮)、败龟(涂酥炙令黄)、虎骨(涂酥炙令黄,此药现已禁用),玄参(坚者)各一两。上十二味,捣罗为末,别以不蛀皂荚一斤,以水三升,取汁去滓,于无油铁器内,煎成膏,炼蜜四两,拌和丸,如梧桐子大,每食后良久,及夜卧,共三服,各用荆芥薄荷酒下十五丸,至二十丸。
功能:清热利湿,祛风解毒。
主治:荣虚卫实,肌肉 不仁,病名肉荷。
(11)治寒湿型肌痹药酒(《痹证通论》)
组成:粉葛根50g,香白芷20g,炙乳香、炙没药各9g,制川乌、制草乌各6g,白花蛇1条。上药放入500g白酒(或黄酒)内,浸泡5天后服用,每次15g,每日1次。
功能:祛寒胜湿,活血通络。
主治:寒湿型肌痹。
(12)细辛汤(《圣济总录》)
组成:细辛(去苗叶)、防风(去叉)、白术、附子(炮裂去皮脐)、桂(去粗皮)各一两、石膏(碎)、麻黄(去根节煎掠去沫焙干)各二两,枳实(去瓤,麸炒微黄)、甘草(炙锉)各半两,黄芪、当归(切焙)各一两。上十一味,锉如麻豆,每服四钱,水一盏,入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渣温服,不计时候。
功能:益气血,祛寒湿。
主治:肌痹淫淫如虫行,如腠理开疏,汗出,皮肤肉色不泽唇鼻黄。
(13)温经解肌汤(《痹证通论》)
组成:葛根30g,香白芷9g,制川、草乌各6g(先煎),生、炒薏苡仁各20g,白茯苓15g,五加皮9g,宣木瓜9g,川桂枝9g,路路通9g,炙马钱子0.6g(随汤送服)。
功能:温经解肌。
主治:寒湿型肌痹,肌肉肿胀、疼痛、麻木不仁,皮损暗红,四肢痿弱无力,每遇冷时肢端发凉疼痛,伴畏寒肢冷,关节酸痛,面色唇淡,舌淡苔白腻,或有齿痕,脉沉细或濡缓。
(14)人参丸(《圣济总录》)
组成:人参、麦门冬(去心焙)、茯神(去木)、龙齿、远志(去心)、黄芪(锉)、石菖蒲、赤石脂各一两,熟干地黄二两(焙)。上九味,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后良久,以清粥饮下三十丸。
功能:益气养阴,安神。
主治:脉痹通行血脉。
(15)三参复脉丸(《痹证通论》)
组成:小红参、紫丹参、西洋参(或用珠儿参代)各30g,川桂枝、川芎、川牛膝各25g,炙黄芪50g,广地龙15g,丝瓜络30g,鸡血藤、羌活、独活各25g,广陈皮、白茯苓各20g。上药共研为细末,另以生、熟地黄、山萸肉各30g,熬成浓汁,兑入适量蜂蜜,炼蜜为丸,每丸5g重,早晚各服1丸。
功能:益气活血。
主治:脉痹。
(16)四妙通脉汤(《痹证通论》)
组成:金银花30g,蒲公英50g,土茯苓50g,野菊花15g,生石膏25g(打碎先煎),肥知母9g,凤丹皮9g,生地黄30g,肥玉竹15g,干地龙9g,丝瓜络9g,生甘草9g。
功能:清热解毒,活血通脉。
主治:热毒血瘀型脉痹。脉搏减弱或消失,患肢疼痛,身热面赤,头重头痛,多汗夜间尤甚,可伴有关节红肿热痛或结节性红斑,行路则疼痛难忍。口干咽燥,溲黄便结,舌红绛紫暗有瘀斑,苔薄黄。
(17)芍药汤(《圣济总录》)
组成:芍药、熟干地黄(焙)、当归(切焙)各二两,防风(去叉)、秦艽(去苗土)、羌活(去芦头)、防己、芎、白术各一两,桂(去粗皮)、苦草(炙)各三分。上十一味,粗捣筛,每服五钱,以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渣温服,日二服。
功能:养血通脉。
主治:脉痹荣卫不通,四肢痛痹。
(18)导痹汤(《圣济总录》)
组成:黄芪(锉)四两,当归(切焙)、人参、白茯苓(去黑皮)、龙齿、远志(去心)、甘草(炙)各三两,桂(去粗皮)、半夏(汤浸洗七遍焙)各五两,枳实(去瓤,麸炒)、桔梗(去芦头,麸炒)、茯神(去木)各二两。上十二味,粗捣筛,每服先以水二盏,煮粳米半合,米熟去米,即入他药及生姜、大枣,同煎数沸,去渣取一盏,温服不计时候。
功能:益气血,安神志。
主治:脉痹,血道壅塞。
(19)阳和复脉汤(《痹证通论》)
组成:炙麻黄9g,川桂枝9g,炙川、草乌各6g(先煎),鹿角胶9g(烊化冲服),当归身9g,川芎6g,白芥子9g,巴戟天12g,熟地黄12g。加减法:头晕目暗,记忆减退,加炙黄芪15g,升麻3g,北柴胡6g;心悸气短,少气赖言,加茯神9g,淡附片6g,北五味子9g;病在上肢,疼痛较甚则加片姜黄9g;病在下肢加川牛膝、木瓜各9g;腰膝冷痛加桑寄生、炒杜仲、炒川断各9g。
功能:温经通脉。
主治:寒凝血脉型脉痹。脉减弱或消失,患肢皮温较低,畏寒怕冷,麻木冷痛,遇寒则甚,伴有面白唇清或暗,疲倦乏力,腰冷背痛,小便清长,舌淡苔薄白。
(20)治寒凝血脉型脉痹方(《痹证通论》)
组成:炙穿山甲、干地龙、地鳖虫各15g,蜈蚣2条。共研细末,每次随汤送服3g,每日2次。
功能:祛风通脉。
主治:寒凝血脉型脉痹。
(21)三妙舒筋汤(《痹证通论》)
组成:炒苍术9g,炒黄柏5g,龙胆草25g,宣木瓜9g,川牛膝9g,薏苡仁30g,丝瓜络9g,木通9g,福泽泻9g,土茯苓50g,生甘草9g。拘挛痛甚加杭白芍25g,伸筋草9g;口干、口苦、目眩、耳聋加栀子15g,细生地15g;久痛络瘀加地龙9g,地鳖虫9g。
功能:清热利湿,解毒舒筋。
主治:湿热型筋痹,肢体沿经脉走行方向出现掣痛、胀痛、灼痛、饮酒则剧痛,伴胸胁苦满、口干、咽干,面色灰垢或萎黄,舌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22)化瘀舒筋汤(《痹证通论》)
组成:川芎9g,桃仁9g,炙乳香9g,炙没药9g,当归身9g,鸡血藤9g,活血藤9g,五加皮9g,丝瓜络6g,橘络6g,路路通9g,宣木瓜15g,川牛膝9g,全蝎15g,蜈蚣4条,白花蛇15g,地龙9g。共研细末,每服3g,随汤送服。身寒加淡附片6g,巴戟天9g,川桂枝9g;腰痛加炒杜仲9g,炒川断9g,炙穿山甲6g。
功能:活血舒筋,化瘀通脉。
主治:瘀阻型筋痹证,疼痛如锥如刺,固定不移,痛不可按,寒热多不明显,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白,脉沉涩或细弦。
(23)治瘀阻型筋痹酒剂(《痹证通论》)
组成:蜈蚣3条,全蝎9g,地龙12g,土鳖虫9g,白花蛇9g,当归30g,苏木15g,牛膝24g,桂枝16g,防风15g,独活15g,威灵仙15g,乳香12g,没药12g,甘草9g。将上述药物全部装入玻璃瓶内,用60°白酒2500g浸泡1天,每日早晚各服1次,每次6~15g,最多不超过30g。
功能:化瘀通脉。
主治:瘀阻型筋痹。
(24)干漆丸(《普济方》)
组成:鹿茸、干地黄各四两,干漆半两。上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温酒下。
功能:温阳活血。
主治:骨痹皮肉寒。
(25)补肾熟干地黄丸(《圣济总录》)
组成:熟干地(切焙)、肉苁蓉(酒浸切焙)、磁石(煅醋淬)各二两,山茱萸三分,桂(去粗皮)、附子(炮裂去皮脐)各一两,山芋三分,牛膝(酒浸切焙)一两,石楠、白茯苓(去黑皮)、泽泻、黄芪(锉)各三分,鹿茸(去毛酥炙)二两,五味子三分,石斛(去根)一两,覆盆子、远翅(去心)各三分,补骨脂(微炒)一两,萆薢(锉)、巴戟天(去心)各三分,杜仲(去粗皮炙)一两,菟丝子二两(酒浸别捣),白龙骨一两。上二十三味捣罗为末,炼蜜和杵数百下,炼蜜如梧桐大,每服空心,以温酒下三十丸,日三服。
功能:温肾健骨。
主治:肾虚骨痹,面色萎黑,足冷耳鸣,四肢赢瘦,腰膝缓弱,小便滑数。
(26)附子独活汤(《圣济总录》)
组成:附子(炮裂去皮脐)、独活(去芦头)各一两,防风(去叉)、芎、丹参、萆薢、石菖蒲各半两,麻、桂(去粗皮)各一两,黄芪半两,当归(切焙)一两,细辛(去苗叶)、山茱萸、白术、甘菊花,牛膝(酒浸切焙)、枳壳(去瓤麸炒)、甘草(炙锉)各半两。上十八味,锉如麻豆,每服三钱,以水一盏,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渣,不计时候温服。
功能:祛风湿,健筋骨。
主治:肾脏中风寒湿成骨痹,腰脊疼痛,不得俯仰,两脚冷,缓弱不遂,头昏耳聋,语音浑浊,四肢沉重。
(27)神效左经丸(《痹证通论》)
组成:苍术(米泔浸)、草乌(去皮)、葱白、干姜各120g,当归180g,川乌(炮)、木瓜、白附子、乳香(炙)、没药(炙)等各30g。另研为末,酒糊丸,小豆大,每服三四十丸,空心酒下。
功能:温经活血,通脉止痛。
主治:寒湿型骨痹,关节冷痛,多有定处,甚或关节变形,患处皮肤发凉,脚肿不红,自觉寒甚至骨,得热稍缓,饮酒则舒,舌淡苔白腻,脉沉迟。
(28)蝎竹丸(《痹证通论》)
组成:狗脊骨40g,血蝎、乳香、没药、水蛭、当归、生地各40g,半夏、茯苓、白芥子各30g。上药共研细末,以适量蜂蜜加竹沥水60毫升,生姜汁25毫升泛丸,每丸6g,每次1丸,早晚空腹服。
功能:活血化瘀。
主治:痰瘀型骨痹。
[治其他诸痹方]
(1)人参汤(《圣济总录》)
组成:人参三两,白术四两,桂(去粗皮)、防己、甘草(炙)各三两,乌头(炮裂去皮脐)七两,防风(去叉)三分,赤茯苓(去黑皮)二两。上八味,锉如麻豆,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同煎至一盏,入醋少许,更煎三四沸,去滓温服,日二夜一。当觉热痹,未觉,加药末并醋,如前煎服,觉热,痹即止。
功能:温经止痛,健脾祛湿。
主治:历节风日夜发歇,痛不可忍。
(2)大风引汤(《外台秘要》)
组成:茯苓、防风、当归、白前、干姜、甘草(炙)各二两,大豆一升,生姜、独活各三两,远志(去心)、附子(炮)、人参各一两,大枣三十枚。上十三味切,先以水一斗五升,煮豆、枣取一半,去滓,内诸药,都取三升,分为五服,忌藻、菘菜、猪肉、醋物、蒜面、生菜。
功能: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主治:男女历节风大虚,手脚曲戾。
(3)川乌头汤(《太平圣惠方》)
组成:川乌头半两(盐拌炒,令黄,去皮脐),白花蛇肉一两(酒浸炙微),姜黄半两(细研),白僵蚕一两(微炒),天南星一两(微炒),麝香半两(细研),朱砂半两(细研),腻粉一分,天麻一两,当归一两,天雄一两(炮裂去皮脐),干蝎一两(微炒),麻黄半两(去根节),蝉壳一分(微炒),独活一两,芎半两,地龙半两(微炒),乳香半两。上药,捣罗为末,更研令细,炼蜜和捣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温酒下十五丸。
功能:温经通络,活血止痛。
主治:历节风疼痛,发歇不止。
(4)乌头汤(《金匮要略》)
组成:麻黄、芍药、黄芪各三两,甘草三两(炙),川乌五枚,(■咀,以蜜二升,煎服一升,即出乌头)。上五味,■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尽服之。
功能:益气温经,通络止痛。
主治:历节,不可屈伸疼痛,脚气疼痛。
(5)仙灵脾煎(《太平圣惠方》)
组成:仙灵脾二斤,黑豆二斤(升),茄子根二斤。以上三味,细,以水三斗,去滓,更煎至五升即止。
功能:温肾强筋。
主治:历节风疼痛,手足顽痹,行步艰难。
(6)芍药知母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组成:桂心、知母、防风各四两,芍药、甘草(炙)、麻黄(去节)、附子(炮去皮脐)各三两。上为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煎七分,去滓,空腹服。一法,有白术、川芎、杏仁、半夏。
功能:温经散寒,清热通痹。
主治:诸肢节疼痛,身体尪赢,脚胀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
(7)防己汤(《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防己、茯苓、白术、桂心、生姜各四两,乌头七枚,人参三两,甘草三两。上八味,■咀,以苦酒二斗,水一斗煮取三升半,一服八合,日三夜一,当觉焦热痹忽忽然,慎勿怪也,若不觉复合服。
功能:温经散寒,健脾祛湿。
主治:风历节四肢疼痛如槌锻不可忍。
(8)秦艽汤(〈圣济总录〉)
组成:秦艽(去苗土)、防风(去叉)各二两,黄芪三两,附子(炮裂去皮脐)一两,麻黄(去根节,煎掠去沫焙)四两,当归(切焙)一两。上六味,锉如麻豆,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生姜三片,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空心并二服,临卧并二服,厚履微出汗,慎外风。
功能:益气温经,祛风除湿。
主治:历节风骨节疼痛。
(9)壁虎丸(《本草纲目》)
组成:壁虎三枚(生研),蛴螬三枚(湿纸包煨研),地龙五条(生研),草乌三枚(生研),木香五钱,乳香(末)二钱半,麝香一钱,龙脑五分。合研成膏,入酒糊捣,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乳香酒服三十丸,取效。
功能:通经止痛。
主治:历节风痛。
(10)补肾祛寒治尪汤(《痹证专辑》)
组成:川续断12~15g,补骨脂9~12g,制附片6~12g,熟地12~15g,骨碎补9~12g,淫羊藿9~12g,桂枝9~15g,独活10g,赤白芍各9~12g,威灵仙12g,麻黄3~6g,防风6~10g,伸筋草30g,松节15g,知母9~12g,苍术6~10g,牛膝9~12g,炙山甲6~9g。上肢关节较重者,去牛膝,加片姜黄9g,姜活9g。瘀血明显者,加血竭0.7~0.9g(分冲),皂刺5~6g,自然铜(醋淬先煎)10g。兼有低热,或自觉肢体、关节发热者,去淫羊藿,加黄柏10~12g(黄酒浸泡3小时后捞出入煎),地骨皮10g。腰腿痛明显者,去苍术、加桑寄生15~30g,加重川断、补骨脂、牛膝的用量。筋挛节曲肢体蜷缩者,加重桂枝用量。脊柱僵直变形者,加金狗脊15~20g,鹿角胶9g,白僵蚕6~9g,羌活6g。苔厚腻,去熟地,加砂仁3~5g,或藿香9g。服药数十剂或百余剂,病情约已减轻2/3,将此汤药5剂,共为细末,每服3~4g,每日2~3次,温黄酒或温开水送服。病程既久,故服药亦需较长时间,才能渐渐见效。只要辨证准确,服药后无不良反应,则应坚持服用百剂左右,以观察效果。有热象者,去淫羊藿、苍术,减附片为3~5g,桂枝5g,补骨脂6g,加重赤白芍、知母的用量。热重者,另加黄柏9~12g,忍冬藤20~30g,桑枝30g。药后症减,唯疼痛明显者,可将制附片加重至15g(或改川乌9~12g),要单独先煎20分钟,体弱者,用白蜜100g,加水150毫升左右,文火煎附片(或川乌)至水尽为止,去附片,把 蜜分为两次兑入汤药中服用,或不加重附片用量,另加草乌5~6g。
功能:温经止痛,补肾祛寒。
主治:尪痹。
(11)尪痹冲剂(《辽宁省药品标准(1984)》)
组成:生熟地、制附片、淫羊藿、独活、防风、蜈蚣、知母、皂刺、羊胫骨、白芍、红花、补骨脂、威灵仙、伸筋草、骨碎补。制成冲剂,每袋10g。口服,每服1袋,重病每次2袋,每日2~3次以开水冲化,儿童用量酌减。孕妇慎用,感冒时停用。
功能:温肾散寒,通络止痛。
主治:尪痹。
(12)八珍丸(《丹溪治法心要》)
组成:乳香三钱,没药三钱,代赭石三钱,穿山甲三钱(生用),川乌一两(不去皮尖,生用),草乌五钱(一去皮尖,生用),羌活五钱,全蝎二十一个(头尾全者)。上末之,醋糊丸,桐子大,每服十一丸。
功能:活血通络,温经止痛。
主治:一切痛风,脚气头风。
(13)当归拈痛方(《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羌活9g,独活9g,防风9g,防己9g,油松节9g,赤芍9g,炒苍术9g,猪苓9g,粉葛根15g,绵茵陈15g,虎杖根15g,宣木瓜12g,全当归12g,忍冬藤30g,生甘草5g。水煎服,直至症状消失后2周,或再服二妙丸2~4周。治疗期间禁食高嘌呤食物(动物内脏、沙丁鱼、凤尾鱼、肉汤及扁豆、花生仁等植物豆类),禁酒,注意卧床休息,多饮开水。病在上肢者加桑枝,下肢者加川牛膝;病程长、关节变形者加海风藤、天仙藤、威灵仙。
功能:清热通经,散风止痛。
主治:温热痹痛。
(14)捉虎丸(《医部全录》)
组成:麝香二钱五分,京墨(煅)一钱五分,乳香、没药、当归各七钱四分,白胶、草乌、地龙、木鳖子、五灵脂各一两五钱。上为末,糯米丸芡实大,每一丸酒化下。
功能:通经止痛。
主治:治一切痛风走注,手足瘫痪麻木,白虎历节等证。
(四)常用中成药
1.丸剂(片剂、胶囊剂)
(1)二炒丸
药物组成:苍术、黄柏。
功效:清热除湿。
主治:湿痹,表现为肌肤麻木,关节重着,肿痛处固定不移,甚则肌肤顽硬,关节变形,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者。
制剂与规格:水丸剂。每60粒3g重,1袋250g。
用法与用量:口服。成人每服6~9g,每日3次,空腹温开水送服。
注意事项:忌食肥甘之品,阴虚者禁用。
配方来源:《丹溪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77年版。
(2)人参再造丸
药物组成:白花蛇、藿香、母丁香、细辛、玄参、香附、地龙、熟地、檀香、三七、乳香、青皮、肉豆蔻、防风、首乌、川芎、片姜黄、黄芪、甘草、桑寄生、茯苓、赤芍、黄连、大黄、葛根、麻黄、全蝎、附子、荜拔、龟版、沉香、生姜、僵蚕、琥珀、白术、天麻、肉桂、当归、白芷、草蔻、没药、威灵仙、乌药、羌活、红参、神曲、橘红、血竭、天竺黄、朱砂、牛黄、冰片、麝香等。
功效:温阳补气,滋阴养血,疏风祛邪,舒筋活络。
主治:用于痹证偏于气血亏虚,经络闭阻,表现为关节疼痛,腰膝酸楚,四肢麻木者。
制剂与规格:蜜丸。每丸重7.5g。
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黄酒为引,或温开水送下。
注意事项:发热者慎用。
配方来源:《清内庭法制·丸散膏丹各药配本》、《全国中成药处方集》。
(3)木瓜丸
药物组成:木瓜、当归、川芎、白芷、威灵仙、狗脊、牛膝、鸡血藤、海风藤、人参、川乌、草乌。
功效:祛风散寒,温经通络,通痹止痛,强壮筋骨。
主治:老年肩臂、腰腿、足跟痛;痹证日久不愈,反复发作伤及正气;风寒湿邪所致四肢麻木,遍身疼痛、腰腿重、足膝无力、步履艰难等寒邪较重且体质较弱的病证。
制剂及规格:糖衣浓缩丸。10粒重1.8g。
用法与用量:口服。成人每次50粒(9g),每日服2次。7岁以上儿童服成人1/2量。
注意事项:忌生冷食物,孕妇禁服。
配方来源:《山东省药品标准(1981年)》。
(4)木耳舒筋丸
药物组成:木耳、当归、川芎、枸杞、苍术、杜仲(盐炒)、牛膝、白巨胜子。
功效:补益肝肾,养血舒筋。
主治:痹证之肝肾亏虚,血不养筋,表现为腰酸腰痛,肢软无力或麻木,双腿屈伸不利,抽筋,小便频数,微恶寒,肢冷,舌淡,脉沉细。
制剂与规格:蜜丸。每丸重9g。
用法与用量:口服。成人每次服1丸,每日2次,黄酒或温开水送服。
注意事项:小儿不宜服此药。
配方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77年版。
(5)三妙丸
药物组成:苍术、黄柏(酒炒)、牛膝。
功效:清热燥湿,逐瘀通经。
主治:湿热痹,表现为湿热下注而致足膝关节红肿疼痛重着,伴乏力、纳呆,舌苔黄腻,脉濡滑。
制剂与规格:水丸剂。每3g重约50粒。
注意事项:妇女月经过多及孕妇忌用。
用法与用量:口服。成人每次服9g,每日2次,7岁以上小儿减半。3~7岁小儿用成人量1/3,温开水、姜汤或黄酒适量送服。
配方来源:《医学正传》。《浙江省药品标准》。
(6)山药丸
药物组成:山药、马钱子粉、麻黄、自然铜(煅、醋淬)、千年健、乳香、没药、杜仲炭、怀牛膝、羌活、木香、狗脊、红花、防风、续断、柴胡、地枫皮、甘草。
功效:强筋壮骨,滋补肝肾,活血止痛。
主治:痹证日久,除风寒湿邪闭阻经络出现关节酸痛,畏寒喜暖等症状外,还常出现肝肾亏虚症状,如腰膝酸软,不能久立等。
制剂与规格:蜜丸剂。每丸重3g。
用法与用量:口服。成人每服1丸,每日1~2次,温开水或黄酒送服,小儿酌情减或遵医嘱。
注意事项:孕妇忌服,久病体虚者慎用。
配方来源:《河北省药品标准(1982年)》。
(7)小活络丸
药物组成:胆南星、川乌、草乌、地龙、乳香、没药。
功效:温经活络,搜风除湿,祛痰逐瘀。
主治:风湿痹痛,表现肢体关节等处疼痛、酸楚、重着、麻木等,遇阴寒潮湿加剧。严重者则疼痛,酸楚显著,关节肿大,屈伸不便,步履艰难,行动受阻,舌苔薄白或薄腻,脉象弦紧或濡缓。
制剂与规格:蜜丸剂。每丸重3g。
用法与用量:口服。成人每次服1丸,每日服2次。
注意事项:本丸药力颇峻,以体实气壮者为宜,阴虚有热及孕妇均慎用。
配方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四川省药品标准(1987年)》。
(8)大活络丸(丹)
药物组成:人参、茯苓、白术、甘草、熟地、赤芍、川芎、当归、蕲蛇、乌梢蛇、地龙、僵蚕、骨碎补、威灵仙、麻黄、防风、羌活、草乌、葛根、肉桂、丁香、沉香、木香、香附、乌药、藿香、青皮、豆蔻、乳香、没药、血竭、松香、首乌、龟版、大黄、黄连、黄芩、玄参、贯众、细辛、麝香、安息香、冰片、天麻、全蝎、天南星、牛黄等。
功效:舒筋活络,祛风止痛,除湿豁痰。
主治:周身关节疼痛为主,或伴关节肿胀,重着,麻木,肢节屈伸不利。
制剂与规格:蜜丸。每丸重3g。
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服1丸,每日2次。温黄酒或温开水送服。
注意事项:忌气恼寒凉。孕妇忌服。
配方来源:《经验良方》。《黑龙江省药品标准(1980年)》。
(9)天麻丸
药物组成:天麻、羌活、独活、萆薢、附子、地黄、玄参、当归、杜仲、牛膝。
功效:养血祛风,活血通络,舒筋止痛。
主治:风寒湿痹痛,表现为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重着、麻木、而常以腕、肘、膝、踝等处多见,遇阴寒则加重,严重者则疼痛,酸楚显著,关节肿大,屈伸不利,步履艰难,行动受阻,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多见弦紧或濡缓。
制剂与规格:蜜丸。每丸重9g。
用法与用量:口服。成人每次服50~70丸,每日服2次。7岁以上儿童服成人1/2量。
注意事项:孕妇忌用。
配方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四。《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85年版。
(10)风湿马钱片
药物组成:马钱子(炙)、全蝎、僵蚕、牛膝、乳香、没药、麻黄、苍术、甘草。
功效:祛风除湿,活血止痛。
主治:风寒湿痹、尪痹、顽痹等病。表现为肌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便,或疼痛固定不移,或疼痛沉重麻木,或疼痛游走不定,或痛而抽搐,或疼痛反复发作,骨节变形。
制剂与规格:片剂。每片重0.3g。
用法与用量:口服。成人每次服4片,每日服3次,空腹温水送服。7岁以上小儿服成人1/2量。
注意事项:①孕妇、高血压、心肝肾病患者忌服,儿童、老弱者慎服。②服本品后出现头晕、恶心、身软,可减量或暂停服,并多饮温开水或用甘草绿豆煮汤即缓解。
配方来源:《四川省药品标准(1982年)》。
(11)风湿性关节炎片
药物组成:穿山龙、防风、威灵仙、独活、香加皮、关白附、赤芍。
功效:祛风胜湿,温经通络,活血止痛。
主治:风寒湿痹。表现为肌肉,筋骨、关节疼痛,屈伸不利,肌肤麻木,关节重着,腰腿疼痛,苔白脉缓。
制剂与规格:片剂。每片重5g。
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3~4片,每日2次。儿童酌情减服。10天为1个疗程,停2~3天后再服。
注意事项:切勿多服,孕妇忌服。
配方来源:《辽宁省药品标准(1980年)》。
(12)风湿骨痛片
药物组成:川乌、草乌、麻黄、红花、木瓜、乌梅、甘草。
功效:辛热祛寒,活络定痛,疏筋缓急。
主治:关节肢体痛重,喜温畏寒,冬重夏轻,疼痛肤色不变,或起暗红色肿块,压之痛、硬,或有关节肿胀,活动不利,脉多弦紧。
制剂与规格:水丸。每袋12g。
用法与用量:口服。成人每服6g,每日2次,空腹温开水送服。7岁以上儿童服成人1/2量。
注意事项:孕妇忌服。
配方来源:《安徽省药品标准(1982年)》。
(13)风湿镇痛片
药物组成:丁公藤、黑老虎、桑寄生。
功效:祛风除湿,活血通络,补肾强筋。
主治:适用于行痹、痛痹、尪痹、顽痹,全身关节肌肉疼痛,反复发作,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甚则出现关节僵硬变形,舌苔白,脉沉紧或沉弦。
制剂与规格:片剂。
用法与用量:口服,成人每次服4~5片,每日3次,空腹温开水送服。7岁以上小孩服成人1/2量,3~7岁服1/3量。
注意事项:避风寒,预防感冒。
配方来源:《广东省药品标准(1982年)》。
(14)风痛片
药物组成:制马钱子粉。
功效:祛风湿,通经络,止疼痛。
主治:四肢麻木不仁,手足拘挛,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其疼痛固定而剧烈,或游走不定,或关节酸痛、重着,或肿胀,舌苔薄白或微腻。脉弦紧或濡缓。尤其对行痹、痛痹、风湿顽痹、麻木拘挛、疼痛较剧者更宜。
制剂与规格:每片内含士的宁0.95~1.05mg。
用法与用量:口服。成人每次服1片,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一次极量5mg或遵医嘱)。注意事项:①据现代研究:马钱子中主要成分为士的宁,士的宁对脊髓有高度的选择性兴奋作用,能使脊髓反射的兴奋性提高,容易产生惊厥,故不可过量服用。②本品排泄缓慢,有蓄积作用,故使用时间不宜太长。如果出现强直性惊厥,可静注戊巴比妥钠0.3~0.4g以对抗。如无适当的巴比妥类,可用较大量的水合氯醛灌肠。如呼吸麻痹,须进行人工呼吸,如口服时间较短者,惊厥停止后,以0.1%高锰酸钾灌洗胃。③高血压、动脉硬化、肝肾功能不全、癫痫、破伤风、突眼性甲状腺肿大病人忌用。④孕妇忌服。
配方来源:《上海药品标准(1981年)》。
(15)风寒疼痛片
药物组成:防风、当归、独活、续断、陈皮、红花、威灵仙、桑枝、枳壳、羌活、青皮、桃仁、秦艽、赤芍、丹参。
功效:祛风散寒,行气活血止痛。
主治:关节疼痛较剧,屈伸不利,畏风恶寒,疼痛部位固定,多呈刺痛,日轻夜重,舌苔薄白,舌质暗,脉细涩等风寒阻滞气血经络而致的症状。
制剂与规格:水丸剂。16粒重1g。
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4g,每日2次。
注意事项:避风寒保暖,孕妇忌服。
配方来源:《江苏省药品标准(1977年)》。
(16)四妙丸
药物组成:苍术、牛膝、黄柏、薏苡仁。
功效:清热除湿,通筋利痹。
主治:适用于热痹,表现为肢体关节疼痛,痛处红,灼热肿痛剧烈,筋脉拘挛,日轻夜重,兼有发热,心烦,小便黄少,舌质红,舌苔黄,脉滑数。
制剂与规格:水丸剂。15粒重1g。
用法与用量:口服。每人每次6g,每日3次,小儿酌减。
注意事项:风寒湿痹者忌服。
配方来源:《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1964年版。《安徽省药品标准(1980年)》。
(17)四藤片
药品组成:海风藤、石楠藤、忍冬藤、穿根藤。
功效: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主治:各种痹证,适用于长期久服,无副作用。
制剂与规格:片剂。每片0.35g。
用法与用量:口服。成人每次服4~5片,每日3次,空腹温开水送服;7岁以上小儿服成人1/2量,3~7岁服1/3量。
注意事项:忌冒雨涉水和雾露之行。
配方来源:《广东省药品标准(1982年)》。
(18)当归拈痛丸
药物组成:苦参、防风、羌活、猪苓、茵陈、当归、黄芩、党参、粉甘草、升麻、肥知母,粉葛根、炒白术、炒苍术、建泽泻。
功效:除湿清热散风。
主治:多用于湿热痹,表现为全身肢体筋骨疼痛,关节肿胀热痹,以下肢关节为甚,口苦口干,胸脘痞闷,小便短黄,舌苔黄腻,脉弦滑。
制剂与规格:水丸剂。每50粒约3g。
用法与用量:口服。成人每次服9g,日服2次,空腹温开水送下。7岁以上小儿服成人1/2量,3~7岁服/13量。
注意事项:忌食辛辣油腻之品。
配方来源:《医学启源》、《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1964年版。《江苏省药品标准(1982年)》。
(19)伤痛宁片
药物组成:制乳香、制没药、延胡索、山奈、细辛、白芷、甘松、制香附。
功效:温经通脉,活血化瘀。
主治:用于气滞血瘀,寒邪痹阻经脉而致的关节疼痛如刺,遇寒尤甚,活动受限,喜温喜暖,甚则肿胀,舌淡,脉细。
制剂与规格:片剂。每片0.36g。
用法与用量:口服。视病情轻重,成人每次服6~8片,7岁以上小儿每服2~4片;3~7岁,每服1~2片。每日2~3次,空腹温开水或黄酒送服。
注意事项:忌气恼寒凉,孕妇慎用。
配方来源:《江苏省药品标准(1982年)》。
(20)杜仲壮骨丸
药物组成:人参、白术、杜仲、当归、三七、秦艽等。
功效:健脾胃,补肝肾,强筋骨,祛寒湿,活瘀血,止疼痛。
主治:腰酸腿困疼痛,畏寒,四肢不温,每遇阴雨天气病情有加重,舌苔白滑,脉沉细。
制剂与规格:片剂。每片重0.2g。
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服5片,日服2~3次。温开水送服。
注意事项:兼有发热者慎服。孕妇忌服。
配方来源:《贵州省药品标准(1982年)》。
(21)妙济丸
药物组成:黑木耳、当归、白芍、川芎、木瓜、杜仲、续断、川牛膝、苍术、小茴香、木香、公丁香、母丁香、乳香、茯苓、土茯苓、龟版。
功效:壮腰健肾,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主治:因肝肾不足,风寒湿邪留滞经络而致的关节疼痛剧烈,腰部冷痛,活动不利,关节寒凉不适,得热痛减,舌淡苔白,脉弦或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