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分站:
全部科室 快速通道:点击直达您要访问的科室
背景:
阅读新闻

经验篇4

[日期:2012-09-27] 来源:  作者: [字体: ]

案例9 1  急性肺水肿的急救护理

    患者,女性,75岁,左髋关节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28小时。既往有冠心病,术后恢复平稳,为增加红细胞比容需要输注2个单位红细胞。患者输注红细胞前反应灵敏,皮肤润红、温暖、干燥,生命体征:脉搏72次/分、呼吸2 1次/分、血压142/86mmHg、体温36.9 cc o输完第一个单位红细胞用生理盐水冲管后紧接着输第二个单位红细胞,速度60毫升,小时。当第二个单位红细胞输入l小时后患者诉呼吸气促、胸闷,观察发现患者表情痛苦、不安、忧虑,面色发白,微微出汗,呼吸短促明显。脉搏122次份、呼吸41次/分、血压186/124mmHg、体温37.9℃。双肺布满湿哕音,咳嗽、咯血丝痰、颈静脉怒张、心音遥远,出现第三心音及奔马律。立即停止输血,置患者端坐位双下肢下垂,给予鼻导管酒精湿化吸氧,同时遵医嘱注射速尿和吗啡。半小时后患者自觉好转,胸闷减轻,皮肤干燥,心情逐渐平静,排尿600ml,生命体征趋于正常。

    案例分析

    1.根据患者症状,估计为因输血过量引起的继发性循环负荷过重。症状包括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心动过速、胸闷、不安、忧虑,双肺布满湿哕音,咳嗽、咯血丝痰、颈静脉怒张、心音遥远,出现第三心音及奔马律。

    2.循环负荷过重是由快速给予一种血液制品输注引起的。当输注红细胞纠正贫血时,比用红细胞纠正低血容量症有更大的循环负荷过重的危险。贫血时,由于患者机体的代偿,尽管其血细胞比容低,但其血浆水平正常。此时输血后会增加循环血量,以至于心脏无法承受。

    3.出现循环负荷过重反应时,立即停止输血,置患者端坐位双下肢下垂,给予鼻导管酒精湿化吸氧,尽快纠正缺氧和增加通气。同时遵医嘱给予速尿和吗啡。速尿是一种有效利尿剂,通过利尿排出液体,减轻循环负荷。吗啡是一种有效的血管扩张药,可减少静脉血回流到心脏,同时减轻病人的恐惧和焦虑。

    4.循环负荷过重抢救的关键是迅速发现和快速采取措施,是最容易预防的输血引起的并发症之一。高危患者必须慎重,如心、肺、肾病者,身材矮小者、婴儿或儿童,老人输入时每1 5分钟监测一次生命体征,输注一个单位的血液制品要大于4小时。如果病人仍不能承受,应将一个单位的血液制品分成小单位分次输入,且延长输注时间。除非患者正在出血,输血速度必须少于或等于每公斤体重每小时4毫升。

 

案例92  心肌梗塞患者的心理宣教

    患者,男性,45岁,建筑工人。因劳累后出现胸闷、心前区隐痛、气憋,左侧肩背部酸痛不适,以“急性心肌梗塞”入院。护士同病人谈论了有关心脏病保健方面的问题及他需要的帮助。病人需要了解的知识有心脏解剖学和心肌梗塞的生理病理、给药方法、发病的危险因素及急救措施等。当护士给他讲授后,病人自认为了解这些知识后便不存在什么问题了。但在此后的生活行为中,病人并没有像护士讲的那样去做。为此,护士分析了病人的心理特点,重新调整了宣教计划,取得了较好效果。

    案例分析

  1.该案例中的这种情况在心肌梗塞患者中经常出现。患病初期病人想要了解的知识很多,学习愿望很高。但是,随着病情的恢复,这种指导式的宣教对患者几乎无效。因此,必须改变宣教方式。护士在对患者做心理护理之前,应对患者的需要及学习能力进行评估。患者的需要受教育水平、生活经验、价值观和生命观及是否愿意改变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住院患者的学习能力则被住院的压力及其所患疾病复杂化了。

    2.让患者了解陈旧性心肌梗塞可能造成的影响非常重要。临床经验证明,心理因素在决定心肌梗塞患者的转归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患有抑郁症者占45%以上,抑郁是心脏病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凡是心情抑郁的心肌梗塞患者病死率要比心胸开阔者高出5倍。失落感是每个心肌梗塞患者都会有的苦恼,其程度和持续时间与他所意识到的损失及这些损失对他的重要性有关。对陈旧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心理宣教,应包括了解抑郁症的临床表现和应对措施。这是一种开放式讨论,可明确病人需要什么,使患者愿意接受护士所讲授的知识,同时在适当的康复阶段病人会自觉地提出进一步学习知识的要求。

    3.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宣教时,首先了解病人认为最主要的问题、最担心的什么;以前是否遇到过类似情况,如遇到是怎么处理的;患了心脏病以后认为身体会有什么变化;病人希望护理人员或家庭成员做好那些方面的帮助等。根据个体性需求宣教,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93  内镜检查患者的心理护理

    患者,女性,56岁,体检发现“左肺阴影”o为进一步查清阴影的性质,医生要求患者做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第一次告诉病人时,病人显得非常紧张,但还是答应医生接受检查。检查前一日,病人战战兢兢地问医生“有什么危险吗?”医生和护士对病人的提问进行了耐心解答,病人稍稍轻松了些。但夜间不能入睡,对检查心有疑虑,反复策划、想象着检查时的情景。次日晨病人告诉医生暂时不做检查,等她想好了再做。第二次准备好检查时,病人强力克制着内心的恐惧躺在检查床上,医生要下气管镜的瞬间,病人一骨碌从床上爬了起来,又暂缓检查。针对病人的这种心理状态,护士反复开导,耐心解释了无数遍,并反复训练病人做放松、控制呼吸、分散注意力的放松技术。第三次检查时,病人心情相对平静,比较轻松地接受了检查。

    案例分析

    1.治疗是呵护生命的手段或途径,在生命的多样性面前,治疗解决的是一种单一的可能。我们的医学教育更多是一些生物学层面的教育,因此切记不要把追求治愈当成医学的全部。记得有人说过: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帮助和安慰同样是呵护生命的手段,同样可能给病人减轻痛苦。所以,在任何检查和治疗过程中,即使药物再好、检查手段再高明,心理护理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安慰剂。

    2.内镜检查时,病人的心理反应是影响耐受力的主要因素。很多病人会感到一定程度的紧张、担心、疑虑和因不了解检查而害怕。这是一种正常的应激反应,当病人预料有危险时就会产生。护士要能够辨别病人行为的改变,观察紧张和焦虑反应,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满足病人生理、社会及心理需要。

    3.协助内镜检查的护士需要有良好的观察力来评估病人将怎样应付这种侵入性检查,提供相关的信息是鼓励病人成功的关键。急诊内镜检查时,由于较难在短时间内与病人建立一种信任关系,护士可依靠宣传册的形式向病人提供有关检查的知识。其次,护士应随时与病人联系,通过交流,使病人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而探知病人的情感变化。当病人高度紧张而焦虑时,护士应尽力使病人感觉安全、舒适,并对将进行的操作加以解释,使病人理解,帮助病人增强自我应对能力,教病人放松、控制呼吸、分散注意力。这些都有助于病人感觉自己对检查具有控制力。大多数护士均致力于与内镜检查病人建立融洽关系,以消除疑虑,使病人放心。护士对与紧张有关的心理学知识的进一步了解,将帮助护士在内镜检查期间更好地为病人提供全方位身心护理。

 

案例94  正确认识病人的“否痛心态”

    患者,女性,46岁。胃部不适、恶心、干呕3个月,胃镜诊断“胃癌”。当病人拿着诊断结果时,认为是医生下错了诊断,反复向医生咨询并要求医生重新诊断。医生发现病人非常紧张,未告诉其真实情况,病人的怀疑心更大了。先后跑了多家医院,但结果是一致的。直到住在第一家下诊断的医院后,病人还是否认诊断结果。  “谈癌色变”心理极其严重,从不与别人谈论有关“癌”字的问题,甚至对日常生活中的同音字都避而不谈或认为是读错了口住院后在护士的帮助下,病人逐渐平静地接受了现实,认识了病情。经过手术治疗后随访2年,身体恢复较好,能从事一般社会活动及家务。

    案例分析

    1.病人面对严重疾病时,无意识地采取“否认”,这是一种保护性心理反应,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该案例中,病人一开始不愿意接受诊断结果,是不想让“癌症”进一步伤害她,逃避现实的一种保护心态。

    2.心理学家将“否病心态”描述为“情感聚焦应对策略”,是代表一种保护性的回避。心理学研究资料表明,心理压力过大能增加死亡危险性,而这种“否病心态”可减轻精神压力。尤其在危重心脏疾病早期,  “否认”有助于病人配合和遵守医护人员的要求,护理有“否病心态”早期的病人,护理人员必须认识两方面的重要性。首先,否病心态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发展的,尤其当病人面临新体验或再次出现症状时,逃避病情可能是面临的第一个心理状态。其次,是病人逐步接受和认识疾病的严重性,一般约在3周后否病心态才能逐渐减弱。不少医护人员认为“否病心态”是不健康的心理反应,其实不然。过去一些人认为,病人必须面对困难,接受病重这一现实,认为让病人知道病情才是对病人负责,这对病人是不利的。这种认识倾向往往拉大了医护人员与病人之间的距离。

    3.为了帮助病人消除否病心态,首先要仔细倾听病人的叙述,认真记录他们在家中康复的有关情况,目的是更好地相互理解,以帮助病人在恢复期面对客观现实。病人可能动摇,医护人员必须做好其思想工作,借勘健康教育使病人及家属认识急性症状出现时的表现,并且能够采取相应的措施。对病人做必要的随访或与其保持电话联系,尤其应当让病人认识到护士不是强迫她改变想法,而是真正在做有助于延长其生命的工作。

 

案例95对献血员的观察护理

    患者,男性,35岁,体重70kg,长年以献血为生,献血前测:体温37℃,血压95 -62mmHg,脉搏80次份,呼吸18次份,体检及血液化验结果均符合献血要求。采血过程中,献血员自述采血侧手臂麻木、剧烈疼痛,护士适当调整针头位置后疼痛缓解。本次抽血300ml,抽血完毕约10分钟,献血员告诉护士头晕、眼前发黑,继而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厥冷、恶心、呕吐、血压下降、脉搏减慢、小便失禁等休克征象。护士立即使其平卧,抬高双腿并降低头部、保暖。测血压80/5 0mmHg,脉搏60次,分,呼吸16次/分,体温36.4℃,静脉推注50%葡萄糖注射液40ml,口服葡萄糖盐水500ml,约10分钟后生命体征逐渐恢复正常,给予营养餐,l小时后症状完全消失,留院观察12小时,一切正常。

    案例分析

    1.保障献血者的身心健康是采血护士最重要的职责。但在采血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副作用,其中成分采血时最常见的副作用是血管迷走神经反应( VVR)。该案例中,由于静脉穿刺时刺伤肘正中迷走神经,出现麻木、剧烈疼痛、失血、失液及组织破坏后分解毒素的吸收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反射,如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抽搐、小便失禁等严重的献血反应。

    2.作为采血护士,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护理工作:采血前掌握献血者的健康状况;对于女性献血者,尤其要注意观察其采血前后的情况,询问是否在月经期、有无怀孕等;采血时,要面对献血者,随时观察其面色,并通过交谈缓解其紧张情绪;提高穿刺技术,以减轻献血者的痛苦;赞扬献血者,让献血者感到自豪和光荣;即使发生VVR,也应该鼓励献血者,缓解其紧张情绪。

    3.采血工作是保证血液质量和献血者身心健康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工作中,要严格无菌技术操作,不断提高穿刺技术,提高一针成功率,加强采血前、中、后期的心理护理,减轻和减少献血员的疼痛及献血反应。

 

    案例96  手背静脉穿刺握拳法

    患者,女性,68岁,肺间质纤维化。长期静脉输液,末梢静脉完好无几,穿刺输液十分困难。对老人来说,静脉穿刺带来的痛苦远远大于疾病本身的痛苦。每当护士的治疗车响动时,老人不寒而栗,有时看着无奈的输液瓶老泪纵横。多方面的痛苦使老人情绪非常低落,经常产生轻生念头。。护理人员对老人的痛苦非常同情,在生活上给予热心照顾,心理上给予安慰。为老人指派穿刺技术过硬的护士专门负责静脉输液工作。护士根据该患者的静脉情况,改变了传统的穿刺手法,每次穿刺前让病人握住自己的手,给予病人勇气和力量,从心理上减轻病人痛苦。几次尝试性操作都很成功,不仅一针穿刺成功率高,而且病人痛苦少。病人非常感激,护士更是信心百倍,对此进行了认真总结,并推广应用于临床工作,大大提高了静脉一针穿刺成功率。

    案例分析

    1.握手式握拳法穿刺前患者将手自然放松,操作者左手大拇指绷紧皮肤,固定血管下端以减少血管滑动,进针时将食指、中指、无名指放于患者手心握住患者手指穿刺,一针穿刺成功率(98.81%)明显高于传统握拳法( 90.48%)o握手式握拳法操作时,操作者可以根据血管显露程度随时指导患者调整握手力度,避免患者盲目握拳致手背皮肤高度紧张增加的痛感和快速进针时,常将皮肉切割堵塞针孔,致使回血不畅,导致穿刺失败;操作者用手指从患者掌心支撑手背略呈弓形,使陷于掌骨间隙的血管显露,利于操作;有效减小患者由于疼痛时不自觉的握紧拳或回缩手臂使血管移位、手背坡度突然改变及用力握拳使肢体紧张、僵硬,导致手背浅静脉陷入各掌骨间隙的弊端;避免血管不充盈时,手背皮肤绷紧后静脉血管相对也绷紧,充盈度不明显。传统的握拳法握拳后掌指关节隆起,妨碍操作者操作,易造成穿刺失败。握手式握拳法有效减少了握拳方法不正确,握拳后突起的血管反而被压,导致血管腔变扁,进针后易穿透血管,降低穿刺成功率的情况及患者松拳时皮肤和血管牵拉、回弹引起的穿刺失败。

    2.握手式握拳法充分体现人文关怀。触摸是一种无声的语    言,是非语言交流沟通的特殊形式。触摸能增进人们的相互关    系,是用以补充语言沟通及向他人表示关心、体贴、理解、安慰和支持等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相互接触和抚触是动物与人类的本能需要,触摸不但表示护士对患者的关注和安慰,也是患者情感的需要。通过短暂的手指触摸,拉近了护患之间的距离,使患者在短暂的瞬间感受到亲情般的呵护.为患者树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提高了痛阈值。

    3.握手式握拳法能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减轻恐惧心理。对握手时,根据患者的握手力度评估其紧张度,通过握手或用语言安慰并按揉手心使其放松;握手能转移患者注意力,给患者以安全感、信任感,消除恐惧心理,减轻疼痛。

    4.握手式握拳法有利于护士选择最佳操作姿势,提高穿刺成功率。某些患者由于紧张等因素,腕、指关节僵硬,活动度减小,为穿刺方便,护士被动改变姿势,如下蹲、扭身等,直接影响穿刺成功率,并增加病人痛苦。通过握手,患者全身心放松,护士可以根据进针角度随时调整患者手、腕位置,正确应用力学原理以最佳姿势完成操作。如坐位患者若采用握拳法,操作过程中患者一直伸臂,容易疲劳;患者放松手臂,手臂重量压在护士左手上,又增加护士的疲劳感。而握手式握拳法使护士左手轻松承受患者手臂的部分重量,护患双方容易达到力的平衡。

    5.手背静脉具有位置表浅、易于显露的特点,临床静脉输液90%以上选用手背静脉。临床护士在传统握拳法的基础上,创新静脉穿刺握拳方法,不仅是护理技术的变革,而且解决了高难度静脉穿刺问题,有效减轻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案例97  红皮病型银屑病的整体护理

  患者,男性,6岁,红皮病型银屑病。入院体查:体温39.2℃、脉搏124次份、呼吸36次,分、血压80/44mmHg,神志清楚,全身皮肤有大量银白色鳞屑覆盖,并出现弥漫性潮红浸润,部分鳞屑脱落,有渗液及大量散在大小不等的脓点,头皮有厚积鳞痂,口、鼻周及眼结膜均充血发红,布满分泌物及痂皮,耳廓明显发红肿胀,伴有畏寒、头痛、不思饮食、大便干结,全身不适,因疼痛而哭闹、强迫体位。血、尿、便常规检查均无异常。入院后在一般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患儿进行护理评估,针对存在的护理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护理措施,患儿病情迅速好转,住院9天治愈出院。

    案例分析

    1.经过分析资料,案例存在以下主要护理诊断:体温过高——与感染及皮肤调节功能障碍有关;舒适的改变——与疼痛、瘙痒有关;皮肤完整性受损——与疾病演变有关;自我形象紊乱——与皮肤完整性损伤有关;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疾病消耗及进食困难有关。

    2.主要护理措施:

    (1)保护性隔离。皮肤是人体的第一道屏障,此患儿全身皮肤完整性受损,且有部分糜烂渗液,很容易加重或出现再次感染而导致败血症。因此,应实施保护性隔离,住单人病房,每日病房紫外线消毒2次;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控制探视人员,预防呼吸道感染;每日更换内衣、被单1次,用开水烫洗内衣裤;使用一次性消毒单,保持床单元清洁、干燥,用消毒床刷及时清扫脱落的痂皮。

    (2)饮食护理。由于口周结痂而疼痛,使患儿不敢进食,故要使用吸水管进食高热量、高维生素的全流质饮食,多饮水,进食菜汤及水果泥,补充维生素;禁止进食有可能引起过敏的食物,如儿童小食品、方便面、鱼、虾、蛋类、大肉等以及辛热食物,如羊肉、鸡肉、狗肉等,防止燥热伤阴。

    (3)五官护理。每日2次用无菌生理盐水棉球擦拭口、眼、鼻及外耳道内的分泌物及即将脱落的痂皮,每次进食后用吸水管含温开水漱口,防止口腔感染。

    (4)皮肤护理。防止搔抓及皮肤再次受损。穿棉布内衣,取除裤腰、袖口等处的松紧,减少对皮肤的刺激;使用柔软、质轻的棉被,减轻对皮肤的摩擦;剪短指甲,晚上用小手帕包裹小儿双手,防止搔抓。白天给患儿提供喜欢的玩具、听音乐、讲故事,以分散注意力,减轻瘙痒症状,减少搔抓;反复给患儿讲解为什么不能搔抓的原因及后果;翻身时给于协助,尽量鼓励患儿自己变换体位.避免抱、拖、拉等动作;输液时尽量不扎止血带,若确实需要时,可先用无菌纱布包裹扎带部位,以减轻对皮肤的再损伤;测量血压时,先用消毒治疗巾包裹皮肤再使用袖带;输液时用一条胶布固定针柄,然后用窄绷带包扎固定,以免损伤皮肤及出现胶布过敏现象。

    (5)疼痛护理。各种操作集中进行,尽量减少对皮肤的摩擦和刺激;输液时用新洁尔灭消毒皮肤,因酒精对皮肤刺激性大,易产生疼痛而增加患儿痛苦,还有可能出现过敏反应。

    (6)皮肤创面护理。以尽可能保持皮肤的完整性为原则。对有渗液的部位用2%~3%的硼酸溶液湿热敷,每日1次;痂皮皲裂严重处涂以烧伤湿润膏以软化痂皮,减轻疼痛,促进创面的修复;嘱患儿及家长不要强行撕脱痂皮,使痂皮自然脱落,以免损伤皮肤。

    (7)心理护理。学龄前期是儿童心理发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患儿已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和审美能力。由于自我形象的改变,周围的小朋友会歧视、取笑甚至辱骂,使患儿在心理上产生永久性的伤害。因此,在积极治疗的同时,家长要反复引导,多关心患儿,护理人员多接触患儿,使其有一种被接纳、被喜欢的感觉,消除心理上的创伤。在病情好转后让患儿多照镜子,使他及时分享疾病好转后的快乐和喜悦,树立战胜疾病的决心和自豪感,同时使患儿从直观上认识到反复搔抓产生的后果,以更好地配合治疗。

    (8)出院康复指导。向家长提供可能引起疾病复发的相关信息,制定健康教育处方,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平时禁用刺激性强的肥皂、洗衣粉等清洁剂洗衣服;尽量不用各种洗发液及化妆品;洗澡时不用盆浴而用淋浴,勿用力搓洗,以保护皮肤角质层;饮食中注意维生素及纤维素的摄取,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使用易过敏的药物,如青霉素类、磺胺类、头孢类等;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平时不抓耳挠腮,抠鼻子摸眼,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皮肤的不良刺激。

 

    案例98  减轻氧疗病人的不适

    患者,女性,68岁,慢性阻塞性肺病,肺部感染。神志清楚,颜面浮肿,口唇及末梢发绀,不能平卧,呼吸急促,咳嗽、咳黄色黏痰。稍有活动后即心慌、气短加重。给予鼻导管氧气吸入3升/分,半坐卧位,抗感染、改善呼吸困难等治疗。患者因为吸氧不舒适而烦躁不安,拒绝氧气吸入,呼吸非常费力。住院3天,病情没有明显好转。护士反复讲解吸氧的必要性,采取相应措施如改用面罩给氧、充分湿化氧气等,尽量减轻病人不适感。病人适应吸氧带来的不适后情绪稳定,病情逐渐好转。

    案例分析

    1.许多高度依赖氧气的病人需要补充氧气,成功的治疗主要靠两个重要因素。一是吸入的氧气必须保持一定湿度,防止呼吸道分泌物积聚而阻塞气道。二是有效地使用面罩给氧,才能使到达肺组织的氧气量最大。因此,湿化和氧化是吸氧过程中相辅相成的两个环节,决定着病人的舒适度和给氧效果。

    2.湿度是指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湿化的过程就是增加氧气的湿度。健康人的呼吸道能够保持气体交换的理想环境。如果环境改变将会导致肺泡塌陷、感染增加等。吸人气体的温度和湿度随环境变化而不同。湿度容易受温度的影响。呼吸道排列着分泌黏液的纤毛上皮细胞,细胞分泌粘液有助于湿化空气,并且可吸附进入呼吸道的异物或细菌等,然后通过纤毛的运动,可以将其送到咽部并排出体外。

    3.气体的湿化一般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法获得。

    (1)冷水湿化。缺点是因水温低于体温,易使呼吸道黏膜干燥,分泌物积聚而增加感染的可能,但这种方法不受任何条件限制,易于操作,有益于短期使用。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是应用注射用水或蒸馏水,但使用前一定要注意合适的温度。

    (2)热水湿化。这种方法可以使湿化的气体达到接近人体温度,氧气的使用率最高。但如果温度过高,会烫伤呼吸道黏膜,也可增加感染机会。所以,使用过程中要注意防范。

    4.氧疗可以采用低流量或高流量。低流量给氧时,尽管氧气含氧量为100%,但由于通过面罩或鼻导管吸入,氧流与气流混合,使吸入气体的氧含量只有21%。高流量给氧不能长时间使用,要根据病人病情调节氧浓度。

5.氧疗的效果取决于湿化与氧化的有机结合。只有恰当地选择使用,才能保证氧疗成功,更不至于给病人增加痛苦。

 

案例99  心包填塞病人的急救护理

    患者,男性,36岁,被马踢伤前胸部来诊。神志清楚,呼吸急促,疲乏无力,头晕,气短。体温36.4℃、脉搏1 22次份、呼吸42次/分,血压102/72mmHg、脉搏氧饱和度98%,下胸部有2cm×2cm的淤血斑,初步诊断“心包填塞”。立即给病人面罩吸氧4升/分,半卧位,建立静脉通路,准备心包穿刺用物,心电监护等处理,病情很快得到控制。

    案例分析

    1.心包膜内正常含有液体少于50ml。心包填塞是由于心包腔内积存多量的血液或体液,紧急压迫心脏,引起严重的循环障碍。如不及时处理可导致休克、。心包填塞的原因往往是由于    穿透性胸部损伤而伤及心脏。钝性或穿透性胸部损伤均可引起心脏及冠状动脉破裂出血。非外伤原因包括感染和肿瘤,如心包炎、心包结核等;其他还有全身性红斑狼疮、自发的出血倾向或抗凝治疗、放疗后心包炎、特发性主动脉壁间性动脉瘤和放置心导管期间发生穿孔等。

    2.遇到这种紧急情况时”首先建立静脉通路,维持病人收缩压100 mmHg以上并做好输血准备,吸氧使血氧饱和度大于95%,同时做好气管插管准备。持续心电监护,做好病情观察记录。协助医生完成心包穿刺工作,注意观察穿刺过程中病入的病情变化,确保医疗安全。

 

案例1 00  膈疝的识别与护理

    患者,女性,37岁。因腹痛,平卧位时加剧,向左肩放射并伴有恶心、呕吐、呼吸困难、胸部不适等急诊。体温38.4℃、脉搏128次/分、呼吸42次份、血压92/72mmHg、脉搏氧饱和度920/0,双肺呼吸音清,左侧后下胸及全腹部可闻及肠鸣音,轻度腹胀0 2个月前有外伤致气胸病史。根据病史、症状及体征,结合X线拍片,考虑“迟发性膈疝”o立即给予半卧位、持续胃肠减压等处理后收入住院治疗。

    案例分析

    1.典型的膈疝体征是仰卧位时出现非特异性腹痛加剧,胸部闻及肠鸣音。膈疝是由于下胸部或上腹部受压致腹内或胸内压迅速增高,造成膈肌破裂,内脏突入胸腔引起。进入胸腔的内脏压迫肺与纵隔,阻碍静脉血液回流,使心排血量急剧减少。纵隔移位使对侧肺组织受压萎缩,通气/血流比值下降,引起缺氧、酸中毒及休克。外伤性膈疝的症状和体征虽然比较复杂,但急性期病人常常会出现呼吸急促、血压下降、呼吸音消失、腹胀、胸部闻及肠鸣音。隐匿期可因腹内脏器间歇性从膈肌裂隙突出而致腹部不适,约有1/5的闭合性胸腹部外伤病人可发生隐匿性膈疝。梗阻期,腹腔脏器及其内容物在胸腔内嵌顿,就会引起梗阻、缺血、绞窄,甚至穿孔。因此,仔细询问病史,了解有无胸腹部外伤史,可以早期识别膈疝,防止内脏嵌顿。

    2.一旦确诊为膈疝,应立即胃肠减压,以降低腹内压力,防止腹腔内容物向胸腔再次移位。同时,协助病人取半卧位、鼻导管吸氧,积极做好术前准备。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如有发热、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提示有绞窄性肠梗阻的可能,及时报告医生。

    3.术后严密观察病情,每2小时翻身一次,鼓励病人咳嗽及深呼吸,促使肺复张,保持呼吸道通畅。观察手术切口有无发红、渗液、压痛等感染征象。告知病人,术后6周内避免用力提举重物、剧烈咳嗽或猛烈打喷嚏等,以免增加腹压。

 

案例1 0 1  恶性高热的护理

    患者,男性,12岁,扁桃体摘除术后。手术顺利,术后麻醉苏醒阶段生命体征平稳,但二氧化碳分压突然升高,血氧饱和度下降至89%,患者出现牙关紧闭、肌肉僵直,体温37.4℃、脉搏1 48次/分、呼吸3 2次/分,血压102/62mmHg,呼吸音清楚,鼻咽部吸出少量血性分泌物,无明显出血征象。随即患者上臂皮肤出现斑纹,血压上升至142/102mmHg,体温39.4℃、脉搏168次/分,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速。经过专家会诊,分析认为该案例属“恶性高热早期”。经过积极处理后病情逐渐平稳。

    案例分析

    1.恶性高热是一种潜在的致命性代谢亢进综合征。某些易感病人或小儿往往因吸入氟烷,注射琥珀胆碱而诱发。据文献统计,成人恶性高热发生率为l/150000一般在麻醉诱导过程中即可发病,但也有在用药12小时内或用药后48小时发病。这种危象发作时,由于钙离子从细胞释放入肌浆网,从而引起骨骼肌持续收缩,并引起代谢亢进。这种易感病人往往具有遗传性。

    2.恶性高热的早期表现包括室性心动过速、血压及二氧化碳分压升高,肌肉僵直,体温上升,因伴有氧合功能障碍,所以出现发绀和皮肤斑纹。这些症状均在10分钟内出现,若治疗不及时,可能导致高碳酸血症、高血钾症、高钙血症、肌红蛋白尿、乳酸血症等。

    3.发生恶性高热时,建立大静脉通道。积极药物及物理降温、纠正酸中毒,可采取冷溶液洗胃、灌肠或其他物理降温措施。严密监测体温、每小时尿量及尿成分变化、肌酸磷酸激酶等。脱离危险后继续严密观察72小时。出院时告知患者及其家属,该患者有恶性高热病史,以后需要手术时最好选择局麻、腰麻或其他药物麻醉法。

 

案例1 02  识别蛛网膜下腔出血

    患者,女性,56岁,胃溃疡病史12年。突然出现间歇性呕吐2天,加重1天。呕吐过程中突然呻吟、哭泣,随后出现喷射性呕吐,头痛呈“跳动痛”,语言迟缓不清,颈部僵硬,眼睛偏向一侧斜视。急诊时体查:脉搏120次/分、呼吸16次/分、血压168/110mmHg、体温37.9℃,神志恍惚,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约Smm,对光反射灵敏,面色苍白,浑身发汗,肌张力增高。根据发病经过,急诊护士考虑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立即通知医生,同时抬高床头300角、面罩吸氧、建立静脉通道、头部物理降温等处理。

    案例分析

    1.突然出现剧烈头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典型表现。因为血液渗漏到蛛网膜下腔空隙时,引起脑膜炎性反应造成剧烈头痛,而且常伴有恶心呕吐、颈背部僵硬,又由于颅内压增高而出现心动过速、血压增高,病人精神思维活动降低,视力模糊,瞳孔扩大,定向力丧失并怕光等症状。

    2.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先天性血管畸形破裂,但头部损伤、血液病或其他血管结构损伤都可能使血液渗流到蛛网膜下腔。该案例患者可能由于不断呕吐,使颅内压和动脉瘤内压力上升造成破裂而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

    3.护士遇到这种情况除立即通知医生外,应先将病人头部抬高30°~ 45°角以利降低颅内压,必要时取垂膝位,降低腹内压。同时要减轻环境刺激,病室保持安静,光线宜暗。静脉输液时注意调整输液速度、控制输液总量,以免加剧脑水肿。头部物理降温,严密监测体温,防止体温过高。因为体温升高1℃,大脑代谢率将升高7%~10%,脑血流速度也加快,容量增大,颅内压会更高。其次,要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呼吸不畅加重脑缺氧及进一步导致脑水肿。

 

案例1 03迅速处理空气栓塞

    患者,女性,27岁,献血员。常规将血压计袖带平整缠绕于左上臂上部,压力保持在80mmHg左右。选择肘正中静脉为穿刺点,一次穿刺成功,血流顺利。当采血至lOOml时血流变慢,患者感觉穿刺点上方疼痛剧烈,随即感到胸部不适,呼吸困难,口唇发绀。护士立即取患者平卧位、吸氧,医生听诊发现心前区有“水泡音”,即诊断为“空气栓塞”,紧急按照空气栓塞抢救程序处理,约20分钟后症状逐渐消失。

    案例分析

    1.空气栓塞是在静脉输液或输血过程中及人为因素造成的空气进入机体静脉内,直至心脏,引起血液循环障碍的现象。如进入的空气量较少,一般不会产生太大的危害;如进入的空气量较大,则会引起机体严重缺氧,甚至造成立即死亡的严重后果。

    2.产生空气栓塞有一定的过程。当空气进入静脉后,沿各级静脉首先被带到右心房,再进入右心室。如果空气量少,则被右心室压人肺动脉,并分散到肺小动脉内,最后进入肺毛细血管,因而损害较小;如果一次性注入空气量大,随着心脏的跳动,使空气与血液混合成泡沫状,并随血液循环到全身,如进入肺动脉,可阻塞其分支,使血液不能进入肺内,引起严重缺氧而造成死亡;如进人心脏冠状动脉,可阻塞冠脉循环,引起严重的心功能障碍造成死亡。

    3.引起空气栓塞的原因,主要是在输液或输血时空气未排尽、管路连接不紧有漏缝、加压输液或输血时无人在旁边看守等情况下,造成空气进入人体静脉引起空气栓塞,一般对人体不会造成很大影响。动物试验证明,猫需要注入20~40ml空气才发生栓塞而死亡,狗约注入80~150ml空气致死,人需要的量则更多,但会引起局部器官的血液循环障碍,造成局部器官的缺氧和功能异常。临床采血过程中发生空气栓塞的报道比较少见,应引起同行们的高度重视。

    4.采血术是利用虹吸原理及人体静脉压大于大气压的现象进行的一项操作。在采血过程中,由于排气针头的作用,储血袋内压力与大气压保持一致。当袖带充气后,由于袖带内的压力,使袖带以下静脉血回流受阻,其内压力更大于储血袋内压力,致使静脉血顺利流入储血袋内。如果排气针头阻塞,失去排气功能,储血袋内压力逐渐升高,当储血袋内压力和袖带以下静脉压力相等时,血流便逐渐停止;当放出袖带内气体的瞬间,静脉内压力突然降低,此时储血袋内压力大于静脉压,致使储血袋内空气通过采血管道迅速逆行入静脉而引发空气栓塞。

    5.患者发生空气栓塞时,应立即夹紧静脉采血管道,防止空气继续进入。让患者处于头低足高左侧卧位,使空气进入右心室,避开肺动脉入口,由于心脏的跳动,空气被冲击成泡沫状,分次小量进入肺动脉内。稳定病人情绪,防止病人因过度紧张、烦躁而频繁变换体位。同时通知医生,积极配合医生做好应急处理工作。

 

案例1 04  洗胃慎防胃破裂

    患者,男性,21岁,因“精神病”误服“多虑平”l瓶(100片)在某基层医院急诊,神志清楚。采用温水电动洗胃。洗胃机压力在正常范围下按正规操作进行,插管顺利。洗胃时液体进出平衡。洗胃过程中患者突然烦躁不安,面容痛苦,大喊大叫,双手按压腹部,屈曲体位。查看洗胃装置,进液体瓶内无液体,即行抽吸,无液体吸出,患者表情痛苦,撕抓腹部。检查腹胀膨隆明显,即行腹部X线透视,提示膈下游离气体,急转院手术后发现胃底部约3 ~4 cm的裂口。

    案例分析

    1.电动洗胃是临床上最有效、最能迅速清除胃内有害物质而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之一。但有时由于医务人员的操作不慎,大量气体被吸入胃内会导致胃破裂的事例时有发生。因此,急救专业护士掌握洗胃机的正确使用是杜绝同类事故的关键。

    2.洗胃时,患者会感到很痛苦,有时难以忍受。尤其是轻生服毒的患者不能很好地配合。护理人员在操作时,必须有过硬的技术,熟练掌握解剖部位,动作敏捷、轻柔、规范;对于神志尚清醒的患者,要给予安慰、鼓励、支持,唤起其求生的欲望,使他们在极度悲伤、痛苦和恐惧中看到生命的希望。强大的精神支柱就会调动患者全身的潜在力量投入到机体的应激反应中去,使患者的心身处于良好的应激状态,机体对于缺氧、疼痛等耐受性增强,对抢救成功是至关重要的。

    3.使用电动洗胃器洗胃时,必须使吸引器保持通畅,不得漏气。洗胃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并配合相应的抢救措施,详细记录,注意每次灌洗量切不可超过胃容量( 300~500ml),以防造成急性胃扩张。洗胃过程中,患者如感到腹痛或出现虚脱现象,吸出胃内容物含有血性物质时,应立即停止洗胃,并及时报告医生,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以防意外发生。

    4.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将2000 ml的封闭的塑料袋在同样的范围内在洗胃机压力下进行充气,10秒钟就达到了最大容量,可想而知它的速度之快。

    5.严格掌握洗胃的适应症与禁忌症,如强酸、强碱中毒、腐蚀性毒物中毒应禁忌洗胃;有消化性溃疡病史者慎重洗胃。该患者为青壮年男性,是溃疡病的高发年龄,有无溃疡病无确切依据,但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要考虑到这些危险因素的潜在危害。

 

案例1 05迅速处理高锰酸钾烧伤

    患者,女性,3 1岁,文盲,农民,足月分娩。分娩过程中行会阴侧切术帮助分娩。术后嘱“高锰酸钾”熏洗会阴。医生、护士教给病人正确使用方法及用量。回家后病人没有及时使用,4天后使用时有点记忆模糊。想来想去还是将会阴部用温开水冲洗干净,将高锰酸钾粉末直接撒在了会阴部,顿时感觉会阴部灼热、剧烈疼痛难忍,随急诊来院。检查发现,整个会阴部、右侧大腿根部、大小阴唇等处有散在高锰酸钾颗粒,并有多处溃疡、红肿,病人非常痛苦。医护人员立即用维生素C注射液冲洗局部,并沾无菌棉签擦洗、清除残留药物颗粒等对症处理后疼痛逐渐缓解。

    案例分析

    1.高锰酸钾为强氧化剂,遇到有机物释放出新生态氧,杀菌作用较强,低浓度有收敛作用,高浓度有强烈刺激和腐蚀作用。所以,使用过程中,护士要掌握严格的浓度,教会病人按要求1: 5000兑水稀释溶解后使用,或让病人现场观看配制溶液的颜色呈淡紫色为使用浓度。尤其对文化程度低、接受能力差的病人,要让其亲自配制,通过感官强化记忆。

    2.维生素C是强还原剂,是体内若干生化过程中的重要辅助因子或辅酶,能够增强机体抵抗力。对高锰酸钾特别是酸性情况下具有较强的分解作用,首先生成脱氢抗坏血酸,经水解生成二酮古洛酸,再被高锰酸钾氧化生成三羟基丁酸和草酸,及时使用有很好的解毒效果。

    3.一旦发生此类事件,应立即用大量的维生素C注射液解毒。取维生素C注射液10支,沾无菌干棉签擦洗、清除残留的药物颗粒。如果在家庭中发生,可以配制食醋立即冲洗,能有效减轻局部症状,减轻损伤程度。

    4.本案例虽然发生在院外,但作为医护人员,不仅是治疗专家、卫生知识普及者,更是一个健康教育工作者。对受教育程度低的病人,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直观易掌握的方法如手把手教、示范演示法等,教会病人简单的家庭护理技术,如冲洗会阴、温水坐浴等。

 

案例1 06  小儿洗胃慎防窒息

    患儿,男性,3岁,误服“安眠药”3020分钟急诊。神志清楚,反应正常,对答切题,血压70 /40mm H g、脉搏124次/分、呼吸26次/分,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一次性置胃管成功,患儿于左侧卧位洗胃。洗胃过程中患儿烦躁、哭闹,突然出现呛咳,继而呼吸停止,立即拔除胃管停止洗胃,吸痰、心肺复苏等抢救,5分钟后呼吸恢复。

    案例分析

    1.幼儿洗胃在急诊抢救中是一项重要的护理操作,一般采取左侧卧位,一人固定小儿上下肢体,助手固定头部,另一人操作。由于幼儿在解剖、生理等方面的特殊性、操作中不配合、挣扎、哭闹等使胃内返流的胃液误吸,尤其服用“安眠药”,病人各种反射逐渐被抑制,很容易发生窒息。

    2.采取半卧位洗胃,可以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减少呛咳发生率。即由家属将小儿抱在怀里呈半卧位,患儿肢体由家属制动,将其下肢夹在家属双腿之间,助手固定头部,一人操作。这种体位使胃管借助重力作用顺利下滑,患儿咽部受刺激后容易发生吞咽动作,胃管容易沿咽后壁顺利下滑至胃窦部,不宜盘曲在口腔内;患儿取半卧位,由家属固定,胃管不易脱出;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避免反复下胃管引起贲门黏膜综合症造成胃出血;家属抱患完成操作,减轻了患儿紧张、恐惧心理,使其具有一种安全感、依赖感,有利于配合操作。

    3.取坐位时,患者头部自然稍向下俯,将气管口掩盖,插入食管的成功率高,避免了给患儿下胃管或洗胃过程中由于呛咳而胃内容物反流所致的呼吸道梗阻引发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案例1 07进食不当引发气胸

    患者,男性,72岁,慢性肺心病史20余年。神志清楚,精神极差,呼吸急促42次,分,颜面、口唇及四肢末梢重度发绀,尿少每日400~600毫升左右,面部及双下肢浮肿明显,不能平卧。给予半卧位,持续低流量吸氧2升/分。一次进午餐时不慎发生剧烈的呛咳,随即出现胸痛、剧烈咳嗽、进行性呼吸困难加重,听诊右侧肺部呼吸音消失,急行床边X线拍片提示:右侧自发性气胸。

    案例分析

    1.肺心病患者长期严重缺氧出现低氧血症,予以持续低流量吸氧,氧流量12升/分,以纠正低氧血症。为保持较为适宜的血氧浓度,进食前给予较高浓度氧气吸人半小时,提高Pa02,进食时暂时停止吸氧,这样可以有效防止进食、饮水时发生呛咳现象。

    2.自发性气胸是由于肺或胸膜疾患使脏层胸膜破裂,空气经裂口进入胸膜腔,从而形成胸膜腔积气和肺萎缩,严重影响气体交换功能。其临床表现主要为突然患侧胸部刺痛,疼痛是由于胸膜的黏连、牵拉和撕裂以及空气刺激壁层胸膜的痛觉神经所致;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其程度与气胸发生前后心肺功能有密切关系;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由胸膜反射性刺激引起。临床根据起病急骤,患侧呼吸音减弱或者消失即可迅速作出判断,胸部X线拍片检查是最可靠的诊断方法。

    3.发生自发性气胸时,首先给患者取半卧位,限制活动,以休息为主,避免过多的搬动。根据原发病情给予不同形式的吸氧,必要时给予镇静止痛。多食水果、蔬菜及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防止用力大便引起胸膜腔内压力升高,胸膜裂口的愈合延期。

    4.排气护理。肺萎缩小于20%的患者,胸膜腔内的气体大多在2~4周可以吸收。肺萎缩大于20%或者症状明显者,可以进行人工抽气,每次抽气不超过800ml0一般抽气至胸膜腔内压力为O-2cm  H20为宜。抽气后观察2448小时,如气胸未见好转,可采用胸腔闭式引流术持续排气减压。

      1 08  灌肠慎防诱发心律失常

    患者,男性,48岁,急性心肌梗塞。神志清楚,持续心电监护,心律整齐,心前区无明显不适,体温36.9℃、血压13294mm H g、脉搏104次/分、呼吸24次/分6给予一级护理、流质饮食、绝对卧床、间断氧气吸入及营养心肌、扩张冠状血管、溶栓等处理。因患者住院前几日未解大便,自觉腹胀,遵医嘱:开塞露1枚置肛。执行医嘱2小时后无反应,再次开塞露1枚置肛,仍无效果。又遵医嘱:甘油栓2枚置肛无效。再次遵医嘱:温开水200 m1清洁灌肠。护士执行医嘱后约15分钟,患者未解大便,心电监护提示: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述胸闷、心慌、心前区不适。立即给予对症处理,半小时后心律恢复正常。

    案例分析

    1.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和心肌供血不足,如果侧支循环不能充分建立,一旦病变部位有血栓形成或心肌需氧量急剧增加或是心排血量突然降低时,心肌就会出现严重的缺血缺氧,甚至坏死,即可发生急性心肌梗塞。

    2.保持二便通畅是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护理的重要环节,而便秘是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卧床后存在的主要护理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由于长时间卧床及应用度冷丁、吗啡、阿托品或钙离子拮抗剂等药物均可使胃肠运动减弱、膀胱收缩无力或松弛,容易出现便秘、尿潴留。所以,患者住院后即应该告知保持大便通畅的重要性和一般预防措施,若3日未解大便,应及时予以处理。嘱患者在排便时勿屏气用力,以免增加心脏负担和导致心脏附壁血栓脱落的危险。排便不畅时,一般使用开塞露、甘油栓等缓泻剂。一般情况下不主张清洁灌肠,若必须灌肠时,必须采用低压灌肠。

    3.低压灌肠是指灌肠桶内的液面不得高于肛门30cm。清洁灌肠对于严重心脏病患者属于禁忌症。因此,进行低压灌肠时,要严格掌握溶液的温度、剂量和压力。一般适宜的温度是39℃一41℃、液量不大于200 ml、压力小于30cmH2 0,缓慢流人,以免反射性引起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

    4.低压小量不保留灌肠一般用于年老体弱、幼儿、腹腔或盆腔手术后的病人软化粪便,解除便秘,排除肠道内积气,减轻腹胀等。一般选用“1.2.3液’’,即50%硫酸镁30 ml+甘油60ml_+温开水90 ml。或者用甘油50 ml+等量温开水,或者液体石蜡50ml+等量温开水均可。

 

    案例1 09  防止体位引流性晕厥

    患者,男性,36岁,肺脓肿。体质消瘦,面色萎黄,发热、咳嗽、咳大量脓性痰、气短等。给予抗感染、营养支持、雾化吸入、体位引流等对症处理。病变部位在左侧肺下叶,采用右侧头低倾斜位体位引流,前2次患者无不良反应,引流效果良好。第3次引流时,引流过程中患者突然发生头晕、眼前发黑,继而晕倒在床上。体查发现患者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皮肤潮湿。立即取患者平卧位,鼻导管吸氧3升份,给患者喂温开水少许,保暖,约10分钟后神志清醒,面色好转,此后停止体位引流。

    案例分析

    1.肺脓肿又称为肺化脓症,是由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的肺组织的炎性坏死,继而形成脓肿。临床以高热、咳嗽、咳大量腥臭脓痰为特征。咳出的痰液静置后分为三层是典型肺脓肿痰液的特征。

    2.体位引流是根据肺部病变部位,将患者安置于适当的体位,利用地心引力使积聚在呼吸道深部的痰液或脓液排出体外的辅助治疗方法。体位引流排痰是肺脓肿、支气管扩张患者主要的辅助治疗措施之一,有条件时可行纤维支气管镜引流。

    3.体位引流期间护士应守护在患者身旁,严密观察呼吸、心率,如出现呼吸困难、心慌、出冷汗等症状时,应立即停止引流,置患者于半卧位或平卧位、吸氧等处理。引流过程中,以安慰性语言安慰患者,鼓励患者坚持引流,为患者准备好漱口水,随时清除口中异味刺激,使患者树立信心。

    4.体位引流期间协助患者拍背,使吸附在支气管壁上的脓液松动,有利于排出。拍背时,手掌指关节屈曲成1200角,由背部下方开始,顺体位由外向内进行叩击,使叩击声呈空洞音。引流时间一般从5 -10分钟开始,逐渐延长至15~20分钟。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咳嗽排痰,即先深吸一口气后屏气,然后用力咳出深部的痰液。

    5.该患者肺组织脓肿广泛,全身消耗严重,体质虚弱,体力不支。近几日进食减少,夜间又未进食,清晨空腹进行体位引流,容易出现低血糖反应。患者病变在右肺下叶,宜采取左侧俯卧位,引流过程中使心脏及健侧肺组织受压等多种因素导致晕厥。因此,进行体位引流前,一定要全面评估患者,灵活掌握。对体质虚弱、耐受力差的患者暂停引流。

 

案例1 1 0  不可忽视5一羟色胺

    综合征

    患者,女性,44岁,因丈夫突然车祸身亡后出现情绪低落、悲观失望、语声低微,对任何刺激都麻木不仁、失眠、极度疲乏,有时出现幻觉,看到丈夫的影子或听到丈夫在说话,梦中经常与丈夫吵架而被惊醒。医院诊断为“抑郁症”,服用氟西汀及帕罗西汀等药物治疗2周后病情逐渐好转,但从第3周开始出现抑郁症状加重,反应迟钝等,误认为是病情反复,加大药物用量后患者出现不自主肌肉震颤、摇头、行走不稳、反应迟钝、抑郁焦虑不安加重等严重反应。专家会诊后诊断为“5-羟色胺综合征”。

    案例分析

    1.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被称为新型非典型抗抑郁药物,由于其毒性作用轻微,病人耐受性好,安全性较大,且较传统的抗抑郁药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是氟西汀、帕罗西汀及舍取林应用最为广泛。但是,这些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出现5-羟色胺综合征而易被误诊为病情反复,应引起同行们的注意。

    2.5-羟色胺综合征主要表现为用药过程中出现的意识模糊、肌张力增强、震颤、共济失调、反应迟钝、主动性减退、焦虑不安加重、易激惹、事后遗忘等综合症状。

    3.患者出现5-羟色胺综合征时,除做好常规护理工作外,应特别加强看护,防止发生意外。根据病人病情的不同程度,安排病人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量,遵医嘱给予补液、口服扑尔敏、非那根等药物对抗。在加强营养的同时,嘱病人多饮水,有利于药物排泄,尽快减轻症状。

    4.对5-羟色胺综合征的病人要做好心理护理,在良好护患关系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支持,给药时做好解释工作,说明药物的疗效,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交流时语言要平和,防止过分强调对其产生暗示作用;服药后耐心倾听病人的主诉,出现不良反应时,给予必要的解释工作尤为重要,如告诉病人药物不良反应都有一定的自限性,适应后不良反应可能逐渐减轻或消失的时间,以增强病人的服药依从性和治疗疾病的信心。充分发挥家庭社会支持系统的优势,如与家属沟通,讲解药物知识及一些不良反应,取得家属的理解和支持,帮助病人减轻紧张心理。

   

案例1 1 1  腰椎穿刺术后头痛护理

    患者,女性,37岁,因头痛、恶心、呕吐,嗜睡1天,以“头痛原因待查”进一步诊断治疗。在常规操作下行腰椎穿刺检查,术中测得脑压190 mm H 20,脑脊液清亮,放出脑脊液5 ml生化检查,术程顺利,术后嘱患者去枕平卧6小时0 3天后患者头痛、恶心呕吐症状减轻,但站立时头痛剧烈,综合分析考虑“直立性头痛”。

    案例分析

    1.腰椎穿刺是用腰椎穿刺针通过腰椎间隙刺人脊髓蛛网膜下腔引出脑脊液或注入药物的一项诊疗技术。主要用于测脑压、抽取脑脊液送检或行脑及脊髓造影检查,以协助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诊断;经过腰椎穿刺做鞘内药物注射,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恶性肿瘤等疾病;放出脑脊液,降低颅内压,减轻颅高压症状;供脊髓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正常侧卧位脑压为80180 mmH2O

    2腰椎穿刺术后去枕平卧46小时,以预防颅内压降低引起的头痛。但通过大量的临床病例观察发现,平卧4-6小时,清醒患者头颈部悬空,舒适度降低。昏迷患者使皮肤受压过久易出现压疮。最新研究发现,采取低枕平卧2小时再左右交替侧卧2小时,既能减轻或防止发生直立性头痛,又能防止压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3.腰椎穿刺术后头痛的发生机制至今尚不完全清楚,多数人认为是脑脊液流出使颅内压降低所致。如果脑脊液的再生能代偿其外漏,颅内压自然不会下降。研究证实,每天有500ml的脑脊液生成,即大约每小时产生20mlo临床上用于诊断性抽液每次只需要2 ml,不到10分钟就会补充,即使用于治疗性放液抽出30ml,也只需l~2小时即可产生补充,且脑脊液循环最终汇入静脉窦,需通过蛛网膜下腔的细管道,其内有活瓣。当蛛网膜下腔的压力小于静脉窦的压力时,管道关闭,从而调节蛛网膜下腔内压力。病人侧卧位时,椎管几乎呈水平位。所以,无论低枕平卧还是侧卧位,对颅内‘压的影响均比较小,腰椎穿刺后出现的头痛与卧位关系不大。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头痛呢?专家认为,精神因素是决定性因素。因此,腰椎穿刺检查前,一定要做好患者的解释疏导工作,加强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是预防穿刺术后直立性头痛的关键。

    4.有人做过统计,行腰椎穿刺检查的病人38.2%合并颅高压,如果术后去枕平卧,使头位过低,而使脑部血流加速,会使颅内压进一步升高,加重病情。且长时间固定于同一卧位,全身肌肉和韧带过度紧张,容易导致病人疲劳不适。尤其昏迷病人,多数处于负氮平衡状态,营养不良,皮肤受压时间过长,阻碍血液循环,更容易导致压疮的发生。

案例1 1 2氧气吸入法因人而异

    患者,男性,67岁,慢性阻塞性肺病。神志呈嗜睡状态,重度发绀,气喘明显,双下肢浮肿,尿少每日300~500ml左右,端坐呼吸,呼吸36次/分,脉搏1 34次/分,血压14692mm Hg.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氧气雾化吸人,约半小时后患者突然出现呼吸骤停,急行胸外按压辅助呼吸、使用呼吸兴奋剂等抢救后呼吸逐渐恢复。患者出现上述情况时,排除了药物所致的过敏性反应。停止氧气雾化吸入治疗,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

    案例分析

    1.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是近几年来呼吸系统疾病的有效给药途径,是利用高速氧气气流,使药液形成细微的雾状,随着吸气进入病人的呼吸道,以达到控制呼吸道感染和改善通气功能为目的的治疗方法。一般用氧流量为6~ 10升/分,吸入10-15分钟即可将5ml药液吸完。

    2.该患者入院时已经处于肺性脑病状态。由于长期严重缺氧,使体内二氧化碳分压上升,病人的呼吸主要靠缺氧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沿着神经上传至呼吸中枢,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如果突然给予6~8升/分的氧气吸人,其吸氧浓度至少为45%~53%,属于高浓度氧气,虽然当时缺氧有某种程度的改善,但缺氧反射性刺激呼吸中枢的作用消失,反而引起呼吸抑制,二氧化碳潴留更为严重,从而发生二氧化碳麻醉,甚至呼吸停止。所以,此类病人应暂时给予超声雾化吸人或先使用低流量、低浓度吸氧,使缺氧症状缓慢纠正后再行氧气雾化吸人。

    3.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氧气雾化吸入时氧气流量不宜过大,以3升/分为宜,吸入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应小于1 5分钟,以免因低氧血症缓解,二氧化碳分压升高造成呼吸中枢麻醉引起呼吸抑制。治疗完毕给予低流量吸氧,痰多者先吸痰,通畅呼吸道。雾化吸人时轻拍背部,刺激咳嗽,利于痰液随时排出,必要时备吸痰器,防止发生窒息。

    4.氧气雾化吸入治疗过程中,指导患者缓慢呼吸。严密观察神志、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如出现呼吸变快或减慢、脉搏加速、脉搏氧饱和度下降,不能以原患疾病解释时,即提示气流动力学不适宜或雾化药液不对症,应立即停止治疗。

    5.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做氧气雾化吸入时,要做好解释工作,对首次治疗的患者应详细介绍治疗意义,以免恐惧心理造成精神紧张、呼吸不均匀导致通气不足,难以配合治疗而达不到预期效果。

    6.对不适应而难以坚持治疗的患者,可采用间歇吸入法,即吸入几分钟停吸片刻.而后再吸入,反复进行,直到吸完治疗所需要的药量。

 

案例1 1 3小儿窒息预防是关键

    患者,男性,3个月,急性支气管肺炎、感染性腹泻。治疗后咳嗽、咳痰减少,呼吸功能基本正常,脱水纠正,腹泻尚未控制。一次夜间喂奶后家长过于疲劳,随手将孩子放于平卧位,约1小时后患儿突然出现剧烈呛咳,面色青紫,继而呼吸微弱。查体:呼吸8次份、心率42次份,心音极其低钝,口角有残留奶汁。护士立即将患儿取头低足高的“倒立位”,用空心拳用力拍背后患儿口鼻腔涌出大量混有奶汁的胃内容物,随着奶汁的流出,患儿逐渐出现了叹息样呼吸,紧接着给予吸引器吸痰,吸出混有奶汁的胃内容物少许后患儿呼吸逐渐恢复,面色好转,面罩吸氧3升/分,约半小时后面色转红润,呼吸恢复正常。

    案例分析

    1.由于婴儿的胃呈水平位,容量小,连接食管处的贲门较宽,不容易关闭,而且连接小肠处的幽门较紧。婴儿吃奶时如果吸入空气较多,奶液容易倒流入口腔,引起吐奶。如果注意哺乳方法,吐奶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首先要采取合适的喂奶姿势,尽量抱起婴儿喂奶,让婴儿的身体处于450左右的倾斜状态,胃里的奶液自然流入小肠,这样比平躺着喂奶发生吐奶的机会少;其次,喂奶后注意让婴儿简单“消化”一下,让胃中的空气排出。可在哺乳后将婴儿竖直抱起,并轻拍婴儿后背,让婴儿通过打嗝排出吸奶时吸入胃内的空气,然后再把婴儿放在床上,一般不会出现吐奶现象;第三,哺乳后不宜马上让婴儿仰卧,应先侧卧一会儿,然后再改为仰卧位,如果仰卧也要保持上身较高的位置。

    2.本案例患者,可能由于夜间睡眠中呕吐物突然刺激迷走神经兴奋,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导致气道阻塞引起窒息;婴儿呼吸及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睡眠中咳嗽、呕吐、吞咽反射不灵敏,致使胃内容物阻塞呼吸道引起窒息;患儿同时患有感染性腹泻,体质比较虚弱,对呛奶无力对抗引起窒息。所以,护理人员一定要教给家属正确的喂奶方法和预防呛奶窒息的技巧,尤其早产儿、低体重儿,特别要注意喂奶后的睡卧姿势。

    3.将患儿取头低足高的“倒立位”,用空心拳用力拍背是徒手急救呕吐物窒息的最有效措施。该案例中的意外事件临床上经常发生,所以护士必须培养灵敏的反应能力和果断处理意外的应急能力。

   

案例1 14松解止血带慎防休克

    患者,男性,37岁,左小腿皮肤撕脱伤。麻醉成功后取平卧位,术前血压120/70mmHg、脉搏72次份、呼吸16次/分,抬高患肢驱血后,于近心端扎气囊止血带。手术过程顺利,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手术结束前松解止血带。约5分钟后,患者出现烦躁不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皮肤湿冷,测血压80/50mmHg、脉搏1 24次份、呼吸22次/分。考虑为松解止血带所致,立即快速输液、面罩吸氧6升/分,静脉注射5%碳酸氢钠lOOml15分钟后患者血压ll0/70mmHg、脉搏94次,分、呼吸1 8次/分,半小时后生命体征恢复至术前状态,异常症状消失。

    案例分析

    1.四肢手术时松解止血带后引起全身反应容易被忽视,严重时可出现血压下降、脉搏呼吸加快,同时伴有面色苍白、四肢发凉,出冷汗、烦躁等症状,临床上称之为“止血带休克”。主要是因为止血带松解后,机体重要脏器短暂性血液灌流不足、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所致。

    2.发生止血带休克后,护士应立即建立静脉通道,快速静脉输液、高流量吸氧,同时遵医嘱使用血管收缩剂;病人侧偏头,及时清除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烦躁不安者注意保护输液肢体,保证输液正常进行;注意保暖,减少暴露部位。

    3.为了减少止血带以下缺血区酸性代谢物质的产生和积聚,在不影响手术操作的情况下,应尽量缩短止血带使用时间,最好每半小时松解一次。为了预防止血带松解后血液快速进入缺血区,导致有效循环血量的不足而出现危险症候,应严禁止血带一次性松解,最好分次松解,使止血带压力缓慢下降。尤其是双侧肢体同时使用止血带时,更不能同时松解,应在一侧松解后无反应一段时间后再松解另一侧,使全身循环对止血带松解后的血液重新分配有一个代偿时间。

    4.这则案例提示,松解止血带前必须保持输液通道开放,并适当加快输液速度,以增加全身有效循环血量。为安全起见,凡是使用止血带的病人,术前应常规输液,并保持通畅。止血带完全松解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发生异常,及时报告处理。

 

案例1 1 5功能锻炼不当导致再损伤

    患者,男性,77岁,右股骨中段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手术顺利,术后给予石膏托固定,创口一期愈合。术后2X线拍片检查,患肢对线、对位良好。2个月撤除石膏,开始患肢功能锻炼。活动后第76天,家属协助患者功能锻炼时用力过猛,活动后患者感觉患肢疼痛难忍,痛苦呻吟不止,此后不敢做肢体屈伸活动oX线拍片检查报告:右股骨干中下1/3骨折,钢板弯曲。

    案例分析

    1.该案例存在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家属缺乏医学常识,忽略了老年病人骨质疏松,骨痂生长缓慢,容易发生再次骨折的特点。二是病人长期卧床,为了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尽量减轻子女负担,往往以坚强的毅力,强忍着疼痛进行功能锻炼,用力过大、过猛,造成再次骨折。

    2.老年骨折病人功能锻炼时,不能用力过猛,操之过急。特别是高龄患者活动时,应以自主活动为主,被动活动为辅,局部活动从远端到近端,循序渐进,手法要轻、要稳,注意保护患肢局部,以免骨痂处生长不牢固,用力过大造成再次损伤。

    3.对病人进行出院教育时,反复交代功能锻炼的注意事项,尤其高龄老人,听力、记忆力、理解力均下降,出院教育的重点以家属为主,病人为辅。做好家属教育工作是保证家庭护理质量的关键。

 

案例1 1 6顽固性便秘的处理

    患者,男性,67岁。因为“股骨颈骨折”在家卧床两个多月。患者骨折未愈,又患上了老年性便秘,真是雪上加霜。近半月来,患者茶饭不思,腹部胀满不适,时感腹部疼痛,体重减轻了好几斤。家人使用“开塞露”后效果不佳,反而使患者欲便不能,坐卧不安,更加痛苦。无奈之下,行动不便的患者向社区护士打电话咨询。经过详细询问,得知患者使用“开塞露”效果不佳是因为使用方法不正确。在护士的指导下,患者不但解决了当时的问题,而且掌握了预防便秘的方法。

    案例分析

    1.老人由于长期卧床,活动量减少,肠蠕动减弱,使食物残渣在结肠内运行过程延长,导致粪便不能及时排出,身体吸收过多的水分而使大便干燥硬结;老人消化功能减弱,咀嚼、吞咽困难等,进食蔬菜、水果等纤维索性食物减少,加之老人膈肌、腹肌、肠道壁平滑肌收缩能力减弱,使排便缺乏动力和结肠黏膜分泌液减少,导致大便干燥;老人内脏感觉功能减退,对排便反射的敏感性降低,当结肠进行定时大蠕动时感觉不明显,不能促使其及时排便或容易被忽视,使排便刺激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等等都可以导致便秘。另外,其他如疾病、药物、精神因素等均可引起便秘。

    2.老年人便秘应以预防为主,不能滥用泻药。帮助老年人解除思想顾虑,生活有规律,使消化道活动有节奏地控制消化器官的功能,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饮食方面增加纤维素的摄入,刺激肠蠕动。因为纤维素在不被消化的情况下吸收水分自我膨胀,增加肠腔容积,刺激肠道产生蠕动波,促使排便。含纤维素多的食物有粗粮、芹菜、韭菜、菠菜、豆芽菜、水果等。增加水分的摄人,每晨饮一杯淡盐水,促使肠蠕动,保持胃肠道有足够的水分软化粪便。适当增加脂肪润滑肠道,如花生油、芝麻油等;在体力及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适当活动,也可自己按摩腹部,如用双手顺结肠蠕动方向揉动腹部,每次15下,每日晨起、入睡前进行,能有效预防便秘。

    3.使用开塞露时,先将管端剪开,修剪平滑,润滑前端,病人取左侧卧位,暴露肛门,适度垫高臀部。挤出少许甘油润滑开塞露入肛门段,持开塞露球部,缓慢轻轻插入肛门至开塞露颈部,快速挤压球部,将甘油全部挤入舡门,同时嘱病人深吸气。挤尽后,一手持纱布或卫生纸按摩肛门处,一手快速拔出开塞露外壳,嘱病人保持原体位休息十分钟左右有便意时再排便。成人一般一次使用12支即可。如果无效,可以重复注入2-3支。

    4.如果病人持续便秘5天以上.硬结粪便已堆积于直肠无法排泄。这种情况下使用开塞露毫无效果,唯一解决的办法是用手抠。其方法是:戴清洁的卫生手套,涂润滑油,用食指或中指轻轻插入肛门,有浅渐深慢慢抠出堵在直肠出口的粪块,这样就可以自行解便。抠出粪块后用温开水清洗局部,必要时湿热敷,以帮助肛门括约肌回缩。

    5.开塞露为润滑性导便药,主要成分是50 %甘油和小量的山梨醇。直肠给药后,通过软化粪便,润滑肠壁,刺激肠蠕动而促进排便。用于轻度便秘,对干燥结块的严重便秘效果不显著。对肠道器质性病变引起的便秘如肠梗阻,一般不宜使用。案例1 1 7  正确处理职业性损伤

    患者,女性,26岁,某医院护士。一位男性皮肤病患者,眼结膜充血,口唇及口咽部黏膜糜烂,手掌、足底、肢体及面部有散在性水疱,并逐渐发展成为多发性皮肤大疱、上皮剥脱面积达20%。一位护士协助医生做皮肤大疱穿刺留取标本,病人突然变换体位,穿刺抽液的针头划伤了护士一手指皮肤。当时只有少许渗血,护士立即用注射用水冲洗后涂以碘伏溶液。但第二天该患者化验结果报告为“大三阳”。此时这位护士已有4个月身孕,立即报告医院后进行预防性高效免疫治疗。由于及时积极处理,产后新生儿及本人多次血液检查均未发现异常阳性结果。

    案例分析

    1.针刺伤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伤害,多种病原体都能经过针刺伤传播,并可能产生致命性后果。因而,所有的护理工作者都应该接受安全工作技术和正确处理锐利物品方面的培训,正确处理使用过的锐器,防止发生意外伤害。

    2.针刺伤是一种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意外伤害。因此,被病原体污染的血液或体液会接种到受伤者体内。有关资料表明,针刺伤发生时一般只需要0.004ul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被携带HBV的针头刺伤而发生乙型肝炎的危险性为1/5,一次随时发生的针刺伤导致乙型肝炎的几率为l/50000一些乙型肝炎患者同时患有丁型肝炎,丁型肝炎病毒只伴随HBV出现,可加重乙型肝炎病情。另外,病原体经针刺伤口进入体内可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任何针刺伤口都可能有破伤风杆菌存在。

    3.预防和减少针刺伤意外,安全处理使用过的针头非常重要。如拔针时用钳子夹住针头,使用后的针头按要求放人不容易被刺穿的容器内。容器应用坚硬材料制作,防止被针头穿透或血液及体液渗漏。现已证明,使用锐器容器后针刺伤的发生率降低了50%

    4.如果发生了针刺伤,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防止病原体经针刺伤口传播。首先促使伤口处的血液流出;其次,用流动的肥皂水或清水立即冲洗伤口,有条件时用注射用水冲洗;再用碘伏消毒后用密封敷料包裹伤口o经过上述处理后,必要时注射强效免疫球蛋白。

   5.加强安全知识教育是预防针刺伤的关键。研究表明,遭受意外针刺伤的医护人员大多数是因为操作时没有遵循预防针刺伤的有关规定和建议,个人操作习惯是造成针刺伤发生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必须通过教育使护理人员真正了解正确处理锐器的必要性,改变不正确的个人操作习惯,保证在任何时候操作时都能按规程操作和防范,以保护自己、家属、同事甚至探视者不被伤害。

    案例1 1 8为昏迷病人留取痰标本

    患者,男性,38岁,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昏迷十余天,痰多,吸痰器吸出大量黄色黏痰,持续高热,呼吸急促,肺部大量湿性罗音。常规方法留取痰标本,痰培养连续3次无特异性,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为了提高痰检阳性率,护士采用注射器吸痰法,解决了这一难题。后来,通过大量临床试验观察,注射器吸痰留取痰标本,取痰方法简单,培养结果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案例分析

    1.痰细菌培养,就是将收集到的痰液放在特制的培养基里,使细菌生长、繁殖,然后通过它们的生长特点判断细菌的种类,从而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治疗。但是,抗菌药物的杀菌作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许多细菌在繁殖、传播的过程中能产生耐药性,使原本有效的药物变为无效。所以,只了解到细菌的种类是不够的,必须作药物敏感试验。通过药敏试验,可以观察到哪种抗菌药物对该致病菌有较好的杀灭作用,也可观察到该致病菌对哪种抗生素产生了抗药性。

    2.常规昏迷患者痰培养标本的收集,可先清除口腔分泌物,再用吸痰管外接50ml注射器抽吸痰液后注入容器,或用吸引器吸取,在吸引器细管中段接特殊无菌瓶,无菌瓶两侧各有一开口小管,其中一管接吸痰管,另一端接吸引器,开动吸引器后痰即被吸进瓶内。这两种方法临床操作比较麻烦,污染机会多,直接影响培养结果。

    3.护理人员采用新的留痰方法,操作简单,省时省力,培养成功率高。具体方法:取无菌剪刀一把、一次性注射器一具、一次性输液器一副,将输液器的茂菲氏滴管上端的粗针头(插入输液瓶的针头)剪去,接上头皮针连接管并去掉针头,放入外包装袋内备用。按照操作规程.,打开负压吸引器检查吸力,戴无菌手套,取出输液器,与电动吸引器吸引管连接吸引。所需痰量收集于茂菲氏滴管内,停止吸痰。将一端于茂菲氏滴管底部剪开后直接对准培养瓶口,另外一端留l cm输液管剪去,注射器内抽吸空气后连接,向培养瓶内推注空气,痰液随之注入。

    4.智力是人适应环境的一种潜能。人类之所以能够生存,就是因为人有能够根据环境不断改造自己、解决生活中面临的问题的能力。所以,智力不是只表现在读、写、算等技能方面,还包括解决其他各种问题的能力等。该案例中的操作似乎简单,但能想到、做到并非易事,同样需要护理人员的智力。可见,临床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关键在于是否开发了智力潜能。

 

    案例1 1 9糖尿病人进食主突然死亡

    患者,男性,67岁,糖尿病10余年。神志清楚,精神较差,反应良好,心脏彩超及心龟图大致正常,空腹血糖14.4mmol/l,足部因抓破皮肤致皮肤溃疡1月余,面积约3 cm×4 cm大小。治疗第14天后溃疡面积缩小至约l cm×1.5cm,空腹血糖9.6 mmol/1,尿糖(++-+++)。午餐前由于饭菜不合口味与子女闹别扭,进餐时出现呛咳、恶心、呕吐,即停止进食,随后出现心慌、气短等不适,立即平卧、吸氧,约20分钟后病情突然恶化,呼吸、心跳骤停,抢救无效临床死亡。

    案例分析

    1.老年糖尿病患者往往合并大血管病变,全身状况较差,有可能生命体征均正常时,在应激因素的刺激下诱发猝死。该案例患者情绪不佳,进食不当发生呛咳,突然加重心脏负担,可能是因为诱发心律失常导致的猝死。因此,对糖尿病病人,应加强饮食指导,嘱其规律饮食及适当活动,尽可能减少增加心脏负担的危险因素。

    2.糖尿病病人由于病程长,饮食需要专人烹调,给家庭及本人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病人容易产生烦躁、易怒,对治疗失去信心等恶性情绪。因此,临床工作中应密切观察病人的情绪变化,及时心理疏导,全面评估对病人产生恶性刺激的事件,指导家属尽可能宽容病人,顺从病人意愿,使患者保持情绪稳定。对病人及家属进行预防猝死知识教育,减少猝死因素。

    3.老年人各脏器功能衰退,抗病能力和代偿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在无意外打击时,尚可在较低水平上保持内在稳定,但在患病或应激状态下,则容易发生功能不全甚至功能衰竭。心、肾、肺、脑等器官对调节体内环境的稳定平衡关系很大,最容易发生问题。另外,老年人中枢神经系统敏感性差,对机体出现的病理状态不能及时调节代偿。由于对疾病的反应性差,出现不适症状不易反映出来,容易被临床忽视,延误早期抢救治疗机会。

    4.糖尿病足溃疡发病率高,致残率也高,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此外,还有较高的死亡率。据报道,此类病人很少死于溃疡本身,却常死于相关慢性并发症,如心、肾疾病等。

 

案例1 20小孩误服“润喉片”

    患者,男性,3岁,母亲陪伴急诊。母亲诉,孩子平素顽皮,经常喜欢吃零食及“钙奶片”。前不久,其父亲因“感冒”出现咽喉疼痛、轻微咳嗽等不适,在药店购买了“润喉片”2盒。粗心的父亲将药盒放在了茶几上,调皮的孩子以为是“钙奶片”全部吞下。家人发现后立即将孩子送急诊。

    案例分析

    1.“润喉片”中含有碘分子,活性大,杀菌力强,对细菌繁殖体、芽孢和真菌有良好的杀菌和抑菌作用,但过敏体质的人服用后会引起过敏反应而出现咽喉部黏膜水肿、声音嘶哑、咳嗽等不良反应,使用时应注意观察。

    2.“润喉片”是临床常用的消炎润喉药物,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杀菌作用。常被用来治疗咽喉炎、扁桃体炎、声音嘶哑等,该药口感香甜舒适,容易被小孩误服,类似案例在生活中经常发生。由于儿童身体发育不健全,抵抗力弱,过量服用会造成体内的碘不平衡,引起内分泌功能紊乱,更容易招致疾病。另外,有碘过敏史或怀孕、哺乳期间的妇女均不能过服,哺乳妇女含服含碘的“润喉片”,碘可以经过乳汁进入婴儿体内,影响婴儿生长发育。因此,家庭一定要保存好“润喉片”及糖衣片之类的药物,以免发生意外。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yuan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0)
热门评论
商务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