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分站:
全部科室 快速通道:点击直达您要访问的科室
背景:
阅读新闻

第五章 《黄帝内经》顺时养生法

[日期:2012-09-21] 来源:  作者: [字体: ]

第五章  《黄帝内经》顺时养生法

◎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为什么要“春捂秋冻”?

    人体同自然界一样,在春季开始复苏,阳气逐渐上升,处于“冬眠”的皮肤细胞开始活跃起来,毛孔张开,但春季的天气变化无常,如果此时遇到冷风侵袭,就能侵人体内,使人生病。因此,要“春捂”,以抵御风寒。

    秋季阳气则由外达极盛状态逐渐转入收敛封藏,阴气偏胜,但由于秋季刚开始转冷,寒冷冬天还在后头,那时阴气更加重。所以,应适当地少穿点衣服,提高抗寒能力,为过冬做好准备,这就是“秋冻”。

    “春捂秋冻”是一种科学的养生方式。一年四季是不断变化的,养生方法也要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在《黄帝内经》中关于四季养生的方法有较为详细的描述。

    黄帝内经养生经: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一年四季,季季不同,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是一年间气候的变化规律,自然界的万物受其影响,则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方法是符合季节变化规律的。春季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气温变暖,阳气上升,到了夏季,阳气由初生剑完全外达极盛的状态,为了顺应季节的变化,预防疾病,养生应该侧重于养阳。刚才我们提到的“春捂”就是养阳的方法之一,要提醒大家的是,夏季切莫贪凉。夏季天气炎热,出汗较多,如果此时再进食大量的冷饮,或是长时间吹冷风,身体的阳气有所损伤,机体抵抗力就会下降,很容易生病了。

    秋季是夏季与冬季的过渡季节,天气逐渐转凉,树木开始落叶,万物萧条,阳气开始减弱,阴气开始上升,到了冬季,阴气达到极盛的状态,此时应顺应秋冬的收藏之气,注重养阴。秋冬季节天干物燥,燥邪为患,易伤阴,所以秋冬季节适合吃些润燥滋阴的饮食,如梨、百合、葡萄等,少食辛辣食物,如辣椒、烈酒,辛辣食物易生内热,食用太过则伤阴。

    通过讲解,也许有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夏季气温高,天气炎热,本来就容易中暑,如果按照黄帝内经》所说要养阳,岂不中暑了?而冬季天气寒冷,很容易伤害到身体的阳气,还要养阴又是什么道理呢?

    春温夏暑易伤阴,秋凉冬寒易伤阳,是众所周知的常识,而《黄帝内经》中独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因为《黄帝内经》认为世人多疏忽,而善养生之圣人能识之,故言“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顺从四时阴阳之变,是谓“以从其根”。《黄帝内经中还提出了“夏病冬治,冬病夏治”的观点,提醒人们要根据四时变化来调整人体的阴阳虚实。这些观点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贴心提示:秋季,按中医五行学说,秋属肺金,也就是说,  “金木水火土”五行中,秋属金,肺属金。这个季节,燥是主要现象,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秋燥”。此时,嘴唇总是感觉干干的,喉咙也常常“冒火”,不妨做个百合梨汤来尝尝,滋阴润燥,又营养美味。具体做法:梨1个,百合、麦冬各10克,胖大海5枚,将梨洗净切块与百合、麦冬、胖大海同煮,待梨八成熟时加冰糖,吃梨饮汤。

 

◎二、春季养生:舒肝理气◎

    春季,为何要防止“火气”太大?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这样的体会:到了春天,人们总会莫名地烦恼,情绪很容易激动,动辄大发脾气,或者情绪低落,悲观失望,做什么都没有兴趣。这是因为春季万物复苏,人体内的阳气亦顺应自然,向外向上疏发。如调摄不当,升发太过,往往会出现急躁、发怒的情绪。

    “怒则气上”,人在发怒的时候,气血就会壅滞在头部,不能正常输送到全身其他部位,引起疾病。其中对肝脏的影响是最大的,如人们常说的“火大伤肝”,  “怒伤肝”,  “肝火太旺”。因此,春季一定要注意少发火,将不良情绪合理地宣泄。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此时的肝脏是最为活跃的,要注意养肝护肝,要疏肝理气。

    《黄帝内经》养生经:“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当风….”

    中医养生学认为“春应肝而养生”。按照中医理论的“五行学说”,春季归属于“木”;按照“脏腑学说”,五脏之中的“肝”亦归属于“木”。五行中的“木行”,是用来形容具有生长、开发、条达、舒畅等特性的事物及现象。而春季,则是万物复苏,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所以正是采纳自然阳气调养肝气的好时节。

    那么,春季养肝、护肝要注意哪些呢?主要从三个方面加以注意。

(一)注意饮食

    春季气温上升,人们渐渐从屋子里走出来,活动量渐渐增加,因此身体所需要的营养也相应增加。此时一定要保证肝脏有旺盛的生理功能,多吃些温补阳气的食物如韭菜。春天常吃韭菜,也可增强脾胃之气。此外,还要多吃些具有芳香味的新鲜果蔬,如香椿、春笋、芹菜、香菜等。如果患有肝病,且情绪暴躁之人,也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吃些疏肝理气的药物如舒肝调气丸,以防疾病的发生。

(二)保持心情舒畅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主升、主动,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肝气的疏泄功能是调畅全身气机,推动血液和津液正常运行。气机通畅,气血调和,人们会感到心情舒畅。否则就会导致人体出现一系列病理变化。因此调养肝气一定要注意调理情志,保持心情舒畅。春季,天气温暖舒适,百花争艳,大家不妨进行一次春游,使身心得到舒展。

(三)适量运动

    春季,人们的日常活动会逐渐增加,会更多地参加一系列运动,但是,此时要注意运动适量。经过漫长的冬季,身体各脏器的功能还处在比较低的状态,所以选择的运动要适宜,给人体一个“苏醒的过程”,逐渐唤醒身体,锻炼项目可选择散步、慢跑、放风筝、打球等。注意不要太劳累,因为肝病患者最怕疲劳,疲劳就会使抵抗力下降,给疾病以可乘之机。

    贴心提示:初春时节寒气较盛,肝阳难以开发,如能少量饮些酒,则可利用其走窜推动的作用,使肝中阳气升发。不过要注意不要过量,否则就会适得其反。此外,还可以常吃鸭血和菠菜,鸭血性平,可养肝、治贫血,菠菜具有滋阴润燥、舒肝养血的作用。如果同做汤,还可治疗肝气不舒。

   

◎三、春季起居保养:晚睡早起,舒展形体◎

    在万物复苏、充满生机的春天,为什么会“春困”呢?

    春天,阳光明媚,鸟语花香,美不胜收。按理说,人们应该好好享受这天赐的美景,可此时人们却提不起精神来,总是感觉“春眠不觉晓”,哈欠连天。这是为什么呢?

    春季,人体的阴气开始下沉,阳气逐渐上升,从寒冷的冬季过渡到温暖的春季,人体的阳气生发还需要一个过程,显得相对不足。另外,阳气向上向外舒发,周身气血调和,经脉松弛,阳气较易散泄,也是导致“春困”的原因。

    说到“春困”自然要提到睡眠,古人称睡眠为“眠食”。那么,古人在春季是如何起居保养的呢?让我们看看祖国医学《:黄帝内经》中是怎么说的。

    黄帝内经》养生经: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

    首先,我们先解释一下上面的这句话的含义,什么是发陈,通俗地说就是利用春季阳气上升的大好时机,退除冬蓄之故旧。农历的一月、二月、三月这三个月叫做发陈,为一年的开始。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中给我们传递了两个重要的养生信息:晚睡早起,舒展形体。  “晚睡早起”是因为春季阳气升发,人体气m趋向于表,循环系统功能更加强大,末梢血液供应增多,汗腺分泌也增多,身体各器官负荷增大,而中枢神经系统却表现得不是那么活跃,肢体感觉困倦。这时千万不可贪图睡懒觉,否则不利于阳气升发,应该晚睡早起,尽可能多的吸收阳气。

    古人云:先醒心,后醒眼。在起床时,先不要急着睁开眼睛,先闭目养神片刻,等感觉完全清醒,没有睡意的时候,再慢慢地睁开眼睛。完全清醒后,慢慢起床,开窗通风,此时可进行叩齿、干洗脸及梳头等养生活动,特别是梳头,每天起床后,梳头一二百下,可使头部的阳气更旺。

    “舒展形体”也就是要注意锻炼身体。春季,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此时人与天地要“合一”,应“广步于庭”。也就是说,人们应该利用春季的大好时机,在风和日丽的日子,多到户外走走,常去踏青,但要“披发缓形”。意思是说,要穿舒适的衣服,缓慢行走,这样才能更好地吸收天地之阳气,“以使志生”。

    我国养生学家有“闻鸡起舞”的晨练主张。经过一夜的睡眠之后,到室外进行晨练,可以清除留在肺中的有害物质,吐故纳新。清晨又是一天中阳气始生之时,进行晨练可以吸收天地之阳气,提神醒脑,益处多多。不过,晨练要选择舒缓的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做健身操等,对健康都是非常有益的。

    贴心提示:春季选择运动,不宜选择运动量较大的项目,如果是跑步的话,估计运动量就要超标了,不妨试试健走,非常适合在春季进行这项运动。选择一处清静、树木林立的环境,在温暖阳光的照射下,开始你的“造氧”运动吧。

 

◎四、春季饮食调养:省酸增甘,以养脾气◎

    春天为啥要多吃大枣、山药?

    春季的饮食是历代养生家都非常重视的事情,因为这个季节阳气生发、生机盎然,人体同自然界的万物一样,也开始“苏醒”过来。但同时各种病菌、微生物也开始活跃起来,疾病很容易流行,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防止疾病的发生。

    医学研究发现,经常吃山药或大枣,对于提高人体免疫力非常有帮助。如果将大枣、山药、大米、小米一起煮粥,营养更加丰富,容易被人体吸收,还可以预防胃炎、胃溃疡的复发,减少患流感等传染病的几率,因此非常适合春季食用。

    说起饮食,在我国可是有一定的讲究的,现代人们吃东西,不仅讲究色香味俱全,而且还要讲究营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饮食养生。那么,古人是不是也讲究饮食养生呢?看看黄帝内经》是怎么说的?

《黄帝内经》养生经:  “酸入肝。”

    我国的传统养生讲究“药食同源”认为食物与药物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于是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当中,认为每种食物同样也具有“四性五味”。只有掌握了食物的“四性五味”,才是科学的饮食,吃出健康的身体。

    所谓食物的四性,又称为四气,是指寒、热、温、凉;食物的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而这五味又分别对应五脏,人之饮食,各有适味,五脏各主其味:肝主酸,脾主甘,心主苦,肺主辛,肾主成。

    “酸人肝”是指吃些酸味的食物可以养肝,如五味子、乌梅、山楂、白芍、杨梅、葡萄等,只有肝阴、肝血充足了,肝脏的各项生理功能方可正常发挥。也许你会说:酸人肝,那为何春天又要省酸增甘呢?这是什么道理?

    在平时的饮食中,我们可以适当进食些酸味食物,或者在菜肴中,放些醋,这也是不错的方法,但是,酸味食物并不是什么季节都适宜吃的。在前面我们已经讲了,春季肝脏比较活跃,生理功能比较旺盛,如果此时再过多地进食酸味食物,就会使肝气过盛而损伤脾胃了,所以要少吃,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等到了秋季,万物收敛,就应“减辛增酸,以养肝气”,增加酸味的摄人以顺应秋季的敛纳之气。

    在这里还要解释一个问题:甘昧就是甜昧吗?平时我们会说:甘甜的红薯。在这罩甘和甜的意思基本是一样的,但中医所说的甘和甜就不一样了,中医所说的甘味食物,不仅指食物的口感有点甜,更重要的是要有补益脾胃的作用。除了我们上面提到的大枣和山药之外,甘味的食物还有:高粱米、薏米、大米、小米、糯米、菠菜、胡萝卜、芋头、红薯、土豆、南瓜等。

    另外,春季饮食还要少吃寒性食品,如黄瓜、冬瓜等,因为它们会阻碍春季体内阳气的生发,应多吃些温性的食物,如葱、姜、蒜、韭菜等,能起到祛阴散寒的作用。

    贴心提示:在北方大部分地区,春季多风,天气干燥,很多人会觉得咽喉不舒服,还会出现便秘、口臭等“上火”的症状。如果出现这 些症状,建议适当多吃些养阴润燥的食物,如蜂蜜,不仅去火,还美容养颜,可谓是一举多得。

 

◎五、春季的精神调养:心胸开阔,怡情畅志◎

    “菜花黄,痴子忙”是什么道理?

    我们先来解释一下什么叫“菜花黄,痴子忙”?意思是说,春季是精神病患者高发的季节,之所以春季精神病患者增多,这与气候的变化是分不开的。

    春季气候变化多端.很容易干扰人们固有的生理功能,如自身的适应力差,很容易造成体内外失去平衡,增加了心理机能混乱的可能性,使精神行为出现异常,引发精神病,这也就有了“菜花黄,痴子忙”的谚语。

    春季是万物推陈出新的季节,此时的自然界生机勃勃,顺应“天人合一”的思想,人们的精神也应该生机盎然,斗志昂扬。那么,春季应该如何注意精神调养呢?

    《黄帝内经》养生经:  “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春季精神养生要“以使志生”,也就是说,人们在春季要让白己的意志像万物一样生发,而不要压抑自己,要做到心胸开阔,怡情畅志,这样做才能使情志与“春生”之气相适应。那么该如何实现心胸开阔,怡情畅志呢?

    (一)戒怒

    大家知道“怒伤肝”,它是情志致病的罪魁祸首,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非常大,冈此它是历代养生家最忌讳的一种不良情绪。在《老老恒言·戒怒》篇中这样说:  “人借气以充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怒气一发,则气逆而不顺,窒而不舒,伤我气,即足以伤我身。”那么该如何戒怒呢?

    首先,要有意识地控制自己,当情绪激动时,应进行心理暗示,赶快提醒自己。其次.要学会宣泄,将不良情绪通过诉说、哭泣、运动等方式合理地宣泄出去。第三,也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将不良的情绪暂时忘记,做些能让自己心情愉快的事情。

    (二)莫生气

    祖国医学有“百病生于气”的说法,当生气的时候,人们会感觉头晕、腹痛等症状。要想莫生气,就要做到“宰相肚里能撑船”,培养开朗、乐观的性格。研究发现,8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中96%的寿星都是性格开朗的、极富于人生乐趣。

  不过,培养开朗、乐观的性格是需要一个过程韵,人们可以有意识地去多读些书,多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如养花草、学书法等,这些都有利于性格的培养。

    (三)知足常乐

    《黄帝内经》中有这样一句话:  “高下不相慕”,  “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意思是说,不论社会地位的高低,都不要去倾慕;无论吃什么都感到满足,穿什么也不要挑剽;不管社会风气如何,都能够处得好。它的意恿就是告诉我们不要过分地追求名利和享受,凡事不钻牛角尖,只要尽力而为就好。

    (四)多笑笑

    笑是键康良药,笑能促进肌肉和五脏六骑舒适,能调节人的情绪,能促进血液循环、筋骨舒展、呼吸通畅、气血平和。据说,用语言逗一个患有高血压的人发笑,血压可下降20毫米汞柱呢。其实,大家也有这样的感受,大笑之后,会感觉神清气爽,身体轻松了不少。

    贴心提示:上班族精神压力大,常有“抑郁”的时候,那不妨多吃些葡萄柚。葡萄袖合有丰富的维生素C,可以维持红血球的浓度,提高抵抗力,而且维生素c也可以抗压。最重要的是,在制造多巴胺、肾上腺素时,维生素c是重要成分之一。此外,还可以吃些樱桃、南瓜,都是不错的选择!

   

◎六、夏季养生:重在养心◎

    听说到了夏季,心脏也爱“中暑”,是吗?

    夏天,天气炎热,人们有时会感觉呼瑕不舒畅,特别是遇到桑拿天,如果是心脏不好的人,那情况会更加糟糕,甚至会发生猝死的严重后果。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心脏“中暑”。

    为什么到了夏季,心脏病的发病率会升高呢?中医认为,人和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四季消长变化,对人体的五脏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心主夏,意思是说,夏季,心阳最为旺盛,而此时天气炎热,气候干燥,人体很容易“上火”,这对心脏来说无疑是“火上浇油”。因此,人们一定要顺应气候的变化,注意保养心脏。

    也许你会问了,现在的人们可比古人会享受多了。天气热了,可以躲在空调房里不出来,但古人面对炎热,又会怎么办呢?来,看看黄帝内经》是怎么说的吧!

    黄帝内经》养生经: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先来说明一个问题,中医所说的“心”与现代医学的心脏不是一个概念。现代医学认为心脏是循环系统的重要脏器,具有推动血液流动、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作用。而中医认为“心为一身之主,脏腑百骸皆听令于心,故为君主”、“心主神,为神明之用”,也就是说,这里的“心”包含两层意思,…是说心在各脏器中起主导作用;另一层意思是说人的精神活动与心息息相关。

    在这一节,我们只说第一层意思“心为一身之主,脏腑百骸皆所令于心,故为君主”,另一层意思将会在下面的章节中讲到。按照中医理论,季节和五行五脏是相对应的:夏季属火,对应的脏腑为“心”,所以养心成为夏季保健的一大关键点。那么,该如何防止夏季心脏“中暑”呢?关键一点就是“清火”。

(一)清内火

    阴阳平衡,机体才会健康,内火即机体内阴阳失衡而出现的内热证。内火包括:肺火、胃火、肝火、肾火、心火,夏季重点是清心火。心属火,属南方;肾属水,属北方。夏季,天气炎热,很容易导致肾水不是,心火过亢,水火失济,从而出现失眠、头痛、心悸、心烦、乏力、手足心热、小便赤痛,大便秘结等证。所以,夏天补肾之水、清心之火是关键,这样才能水火相济,南北协调、阴阳平衡。

(二)请外火

    《黄帝内经》中讲“天人合一”,夏季气温较高,人体出汗多,皮肤松弛,如果体内的温热无法及时发散出去,就会发生中暑,还可导致胃肠蠕动减慢,食欲下降等。如何度过炎热的夏季,让人与冉然和谐,防止疾病发生,就要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如避免阳光直射,保持室内通风降温,洗温水澡等,这些措施都可预防“外火”内侵,从而实现“天人合一”。

    对于已经患有心脏病的人来说,除了要注意清火之外,还要注意一下一天中的“特殊时间”。一天中,70%80%的心脑血管病猝发都发生在上午410时,因而被医学家称为“魔鬼时间”。这时间内,服药、饮水要早,锻炼要少,防止危险的发生。另外,还要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服药,不能擅自增减用药。

    贴心提示:穴位按摩也是保养心脏的一种简单易行的好方法。保养心脏,内关穴(内关穴在前臂中央腕横纹下两指处,两根大筋之间)是非常重要的穴位。内关穴是手厥阴心包经上的要穴。每天1921点是手厥阴心包经活跃的时间,此时可用拇指按在内关穴上,持续揉30秒钟,会有酸胀或疼的感觉,然后松开,如此一接一放,每次至少按揉3分钟。

 

◎七、夏季起居保养: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人们为什么爱“夏打盹”?

    到了夏季,人们总爱打瞌睡,尤其是在午后。爱打瞌睡的原因与气候特点有关系,夏季是湿气当令的季节,而湿邪为患,会令人脾虚湿阻,头昏乏力,胃口不好,食欲下降,疲劳就会容易产生了。

    另外,夏季日长夜短,睡眠规律通常是晚睡早起,睡眠的时间相对来说较少,如果中午又没能得到很好的补充,犯困自然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夏季,天气燥热,睡觉质量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那么,夏季在起居保养方面应该如何做呢?

《黄帝内经》养生经:  “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睡眠是夏季养生的重要内容,夏季日长夜短,天亮得早而黑得晚,所以,人们的起居和作息时间,也应该顺应自然,以“夜卧早起”为佳。夏i月,草木繁衍秀美的季节,天地阴阳之气相交,稍晚一点上床休息,是为了顺应白然阴气的不足;早些起床,是为了顺应阳气的充盛,这也符合“阴阳平衡”的养生规律。

    夏季,白天较长,人们的日常活动时间较多,加之天气炎热,体力消耗也会相对较大,如何才能保持旺盛的体力,科学睡眠是非常关键的因素。

    适当午睡是非常必要的。古人说“长夏一日,可抵残冬二日;长夏一夜,不敌残冬半夜”。夏季睡眠质量不高,是较为普遍的现象,适当午睡有利于弥补睡眠不足,保持充沛体力。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午睡一刻钟,夜补一小时。午睡虽好,但时间不宜过长,因为白天睡得时间过长的话,晚上就会睡不着,造成不良循环,影响健康。

    对老人来说,午睡更为重要。夏日夜太短,日太长,老年人叉总是醒得早,敌不住溽暑侵袭,容易精神恍惚,体力不支,唯午睡可补此缺憾。不过,吃过午饭后,不要马上午睡,最好稍作活动,如散步、揉摩腹脘等,待胃脘部饱胀感有所消除后再午睡。

    夏季虽然天气炎热,但人们在晚上睡觉的时候,也不要祖胸裸腹,应穿着背心,腹部、胸口盖条被单,以避免受寒、着凉而引起腹痛、腹泻、感冒等。更不要贪图一时凉快,在室外或地板上睡觉,因为夏季湿气是比较重的,很容易因湿气、邪寒袭身,而导致风湿性关节炎、腰酸腿痛或眼睑浮肿等病症,伤害到身体。

    贴心提示:夏季,人们常会感到体虚乏力、睡不好觉,此时可以食用些五味子,五味子功能“主益气、咳逆上气、带伤赢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五味子有良好的补虚健身作用,常服能使人增加体力。而吃些酸枣仁,对睡眠有一定帮助,酸枣仁有良好的镇静、催眠作用,可用酸枣仁粉9克,临睡前用竹叶9克煎汤调服,可以治疗劳伤心神、心血不足、虚烦不眠。

 

◎八、夏季饮食调养:适量吃“苦”,饮食有节◎

    什么是“苦夏”?

    夏天,天气炎热的时候,经常会昕到人们说“苦夏难挨”,那什么是“:苦夏”呢?“苦夏”并不是一种病,它是指进入夏季后由于气温升高,出现胃口下降,不思饮食,进食量较其他季节明显减少,并伴有低热、身体乏力疲倦、精神不振,,工作效率低和体重减轻的现象。

    “苦夏”是夏季在各种年龄、性别人群中都可见到的普遍现象,厌食、消瘦、乏力、烦躁是“苦夏”的主要症状,尤其是一些女性,  “苦夏”现象可持续数年。中医认为,之所以引起“苦夏”,主要是由于夏季天气炎热,空气中的湿度较大,暑湿邪气乘虚而人,再加上人们偏嗜生冷,很容易损坏肠胃,以致抵航力减弱,患上“苦夏”。

“苦夏”多由阴虚而生内热引起,所以在夏季应该多吃些滋阴的食物,以清虚热。夏季饮食是夏季养生中的重要内容,  黄帝内经》中给我们很好的启发。

《黄帝内经》养生经:  “苦入心.”

    所谓“苦人心”,是指苦味食品可人心经而降泄心火。在中医藏象学说中,心属火,夏季心火当令,人们大多心火过旺而肾气不足,苦味可人心经而降泄心火,心火除之,神自安,因此夏季要多吃苦味食品。祖国医学自古就有“吃苦度夏”的说法。

    中医认为,凡有苦昧的蔬菜,大多具有清热的作用,夏季经常吃些苦味食品,能起到解热祛暑、消除疲劳等作用,如素有“菜中君子”美称的苦瓜,就能调和脾胃、清除疲劳、醒脑提神,对中暑、胃肠道疾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另外,大头菜、莴苣、芹菜、生菜、苜蓿、萝卜叶、百合等也适宜多吃。此外,茶叶、咖啡、啤酒等带有苦味的饮料也有类似作用。

    苦味食物虽然有利于身体健康,但也不宜食用过量,吃得太多或长期食用,会损伤到脾胃,引起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另外,苦昧的食物还易损伤人体的阴液,中医认为,苦人心,化燥伤阴,  “阴涸则死”。对一些老年人,更要多注意。特别是平素有形体消瘦,手足心热,午后低热,夜间盗汗等阴虚体质的人,食用苦味食物更要适可而止。

    《黄帝内经·素问》指出:  “饮食有节”、“无使过之”。老人、儿童的消化能力本来就不强,夏季就更差,吃得过饱,消化不了,易使脾胃受损,导致胃病。因此,饮食有节,也是夏季养生的重要方面。

    贴心提示:夏季养生去“心火”很关键,莲子汤对去“心火”有一定的功效,用莲子30克(不去莲心),栀子15克(用纱布包好),加冰糖适量,水煎,吃莲子喝汤。

   

◎九、夏季精神调养:神清气和,心怀宁静◎

    “六月债,还得快”是什么意思?

    夏季比较炎热,中医认为阳气盛,人的睡眠较少,休息不好,食欲下降,同时出汗又多,消耗较大。因此,夏天人们更容易被疾病侵袭。固有“六月债,还得快”之说。

    夏季染病,大都当即发作,但有一种病是有所潜伏,到秋季才发作,如延至冬季就程严重了!这就是“心病”。如《黄帝内经》所说“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袱为痃疟,冬至重病”。这里说的“心病”,并不是指现代医学所说的“心血管病”,而是指精神方面的有关“神志、情志”的病!

    由此可见,夏季做好精神调养非常重要,夏季精神调养的重要性及方法在《黄帝内经》中有相关论述,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一下。

    黄帝内经》养生经:“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中医学认为,心主神志,其气通于夏,意思是说人的精神活动与夏季密切相关。夏天在五行中属火,其特点是“涨”与“躁”。盛夏酷暑蒸灼,汗液外泄,而汗为心之液,心气最易耗伤,  “暑易伤心”,暑热之病,往往产生许多精神方面的症状,如心烦、神昏、谵语等。尤其是到了长夏,天气以湿热为主,气温高、闷热,容易使人产生焦躁、厌烦情绪,所以夏季注意养性,避免心急燥热是很重要的。

    在精神调养上,中医学认为“夏季则要放”,即精神要充沛、饱满,通过合理的方式将体内的郁闷宣泄出去。精神好,人体的功能才能旺盛而协调,若神气涣散,则人体的健康就会受到影响,身体功能遭到破坏。正如医书》里指出的:“善摄生者,不劳神,不苦形,神形既安,祸患何由而致也。”养“心”就要使心情像平静的湖水一样,正如古人所说要“静养勿躁”,这样才能避免因情志诱发疾病。

(一)做到心平气和

    对待人或事物不急不躁,对自己没有过分的要求,遇事冷静,不冲动,心平气和,就是常有冰雪在心之感,而不烦躁激动。

(二)陶冶性情

    时时反省自己,及时发现白己性格上的缺陷,如存在急躁、忧郁、嫉妒、焦虑等情绪时,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然后想办法去解决,如多读读名人的书籍,古人的修身养性的诗歌、散文等,从而使自己得到提升。

(三)丰富生活

    生活简单而单调,往往会使人感到厌烦,可以通过丰富自己的生活来实现养“心”,如练习书法、绘画,听听音乐,种种花草,养养狗,参加舞蹈队等,都能使人精神有所寄托,并能陶冶人们的情感。对于年轻人来说,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有了目标,生活就有了奔头。

    贴心提示:夏季高温很容易产生心烦不安、紧张焦虑、急躁易怒等不良情绪,可用数息平心法进行心理放松。具体方法:闭目盘腿而坐,宁神敛思,静坐调息,令呼吸均匀悠缓,且双目注视鼻端。开始默数呼吸次数,要自然轻数,呼吸深、细、长、匀。数至数百,则心火下降,神清气爽。

 

◎十、秋季养生:养肺防燥◎

    “林妹妹”为什么到了秋季病情就加重?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每到秋季就感到伤悲,咳嗽的症状也越发严重。其实,不只是林黛玉,很多人进人秋季之后都会引起肺病,这与秋季的气候有很大关系。

    中医学认为,秋季燥气当令,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秋燥”,由于燥邪伤人,容易耗人滓液,身体常会出现不适的症状,如口干、咽干、唇干、鼻干、皮肤干燥甚至皲裂等证。按照《黄帝内经》的五行学说,肺脏属金,旺于秋季。由于肺喜清肃濡润,主呼吸与大气相通,外合皮毛,与大肠相表里,所以肺脏是最容易被燥邪所伤的,引起咳嗽、口舌干燥、皮肤干燥、便秘等证。

    黄帝内经》中提出“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秋季养生应注意护阴润燥,以养肺为先。那么,该如何养肺呢?黄帝内经》又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呢?

    黄帝内经》养生经: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阴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黄帝内经》认为,肺与大气相通,肺是呼吸出入的通道,它与皮肤、毫毛、喉咙、鼻的关系非常密切,因此有“肺主皮毛”、  “肺主声”、  “鼻者,肺之官也”的说法,肺部发病往往是通过皮肤、喉咙、鼻子等症状反映出来,相反,皮肤、喉咙、鼻子发病也会殃及到肺,这就是《黄帝内经》中所讲的整体观念。

    秋天肺气最旺,因此它最容易发病,尤其是“秋燥”,让人很难受。秋燥之气以中秋为界,又有“温燥”与“凉燥”的区分。初秋,下雨天较步,艳阳高照,则属温燥性质。深秋时节,天气转凉,西风肃杀,属凉燥性质。但不管足温燥,还是凉燥,都是以皮肤干燥、体液缺乏为其特征的。

    秋季养生应遵循中医养生中提出的“秋冬养阴”的原则,以养肺为先,秋季养肺可以从以下方面人手。

(一)常沐浴

    肺与皮毛相表里,保持肺与皮毛气血相通,有利于肺脏健康,而淋浴就是一种很好的办法,沐浴可以清除身体上的汗液,使皮肤清洁,有利于皮肤的呼吸,促进血液循环等。秋季沐浴的水温不要太高,25℃左右即可,洗浴时应浸浴为佳,不要用劲儿搓皮肤,也不要使用碱性过大的香皂或沐浴露,选择一些中性的为好。

()饮食养生

    “形寒饮冷则伤肺”,意思是如果没有适当保暖、避风寒,或常吃喝冰冷食物饮料,则易损伤肺部功能而生病。因此,秋季应多吃养肺的食物,如冬瓜、番茄、藕、甘薯、猪皮、梨、玉米、黄豆、黑豆等。古代著名的营养专著饮膳正要》中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所以秋季要多食芝麻。

(三)登高运动

    登高是锻炼身体的有益运动之一。登高通常指爬山运动,一步一步往高处走,能使肺活量增加,血液循环增强,脑血流量顺畅。大山周围绿树丛林,空气新鲜,是天然的“氧吧”,可以让肺脏尽情地呼吸,同时对一些慢性病也能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贴心提示:如果你不能“登高远望”,也不必着急,教给你一个扩胸法,也能锻炼肺脏。具体方法:两拳紧握,两侧上肢同时向外、向后伸开,15下为1次,每天重复4次。坚持做,可以让自己的肺部更加强壮,远离秋天的感冒伤风。

   

◎十一、秋季起居保养: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袱乏”是什么道理?

    在我国民间盛行着春困秋乏的俗语。  “秋乏”是什么道理呢?中医认为秋主燥,燥热耗气伤阴,气虚则四肢无力,精神不振,阴虚可见咽干、口干、鼻干。秋季,虽然早晚温凉,但中午气温仍很高,暑湿较莺,暑湿最容易伤到脾,中医称暑湿困脾。而脾是主管人体肌肉四肢的,当脾被湿困后,身体就会感觉困倦疲乏。

    从生理学角度讲,因为在炎热的夏季,皮肤湿度和体温升高,由于大量出汗使水盐代谢失调,胃肠功能减弱,心血管和神经系统负担加重,再加上得不到充足的睡眠和舒适的环境调节,人体的能量消耗自然多了,到了秋季,正好补上“夏耗”的债务。

自秋分以后,日照时间逐渐缩短,基本上是“阴阳相半昼夜均”,那么,这个季节起居应该注意什么呢?

《黄帝内经》养生经:  “旱卧早起,与鸡俱兴。”

    从秋季开始,自然界的阳气从疏泄趋向收敛、闭藏,起居作息要相应调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  “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是为了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早起是为了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

    秋季起居“早卧早起”,这与春夏是大不相同的,春夏要“夜卧”,这是因为秋季属于“阴气开始长,阳气开始衰”的季节。早一点睡是为了养气。春季是生气,要养“生”;夏季是长气,要养“长”;而秋季是收气,所以要养“收”。如果违反了这个规律,就会损伤肺气,引发疾病。

    “多事之秋”这个成语大家都知道,那为什么叫“多事之秋”而不叫“多事之春”或其他的呢?立秋之后,天气逐渐转凉,进入了“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初秋时节,气温还是比较高的,加上阴雨绵绵,湿气较重,湿、热仍是此季节的主流,因此人们常说“秋老虎”更厉害。而到了中秋之后,天气昼热夜凉,气候变化无常,很容易被伤风感冒袭击,或是旧病复发,所以有多事之秋的说法。

    秋季气温亦多变,早晚温差较大,预防疾病,除了要适应秋季的天气变化,遵守“养收”这一原则外,科学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也非常关键。“早卧早起,与鸡惧兴”正好为晨练准备了充足的时间,早晨清凉空气非常适合锻炼肺脏,让肺脏对渐变的寒冷有足够的适应。秋季锻炼,以静功为主,还可根据秋燥易伤肺的特点,选择“叩齿”、  “舌抵上腭”、  “咽津”、  “鼓呵”等方法来增强肺脏功能,还可适当配合动功锻炼,如太极拳、健身操、五禽戏等。如果有足够时间,年轻人练习瑜伽也是极好的养生之道!

    贴心提示:金秋是锻炼身体的大好时节,从中医理论讲,秋季是精气处于收敛内养的阶段,所以运动量应从小到大,循序渐进。锻炼时觉得自己的身体有些发热,微微出汗,锻炼后感到轻松舒适,。说明效果很好。如果锻炼后感到非常累,休息后仍感到身体不适、头痛、头昏、心悸,这就要减少运动量了,否则就达不到锻炼的目的了,甚至会伤害到身体。

 

◎十二、秋季饮食调养:滋阴润燥,省辣补酸◎

    为什么说“秋季羊肉赛金丹”?

    秋季,阳气从疏泄趋向收敛、闭藏。在人们熬过了苦夏之后,一度食欲不振的人们可以适当进补了,人们不是常说“立了秋,掭秋膘”嘛。  “添秋膘”的首造就是羊肉,羊肉其昧甘性温,养阴生血,补肾固精,开胃健身,它最大的优点是既能吃肉又能喝汤,煮过肉的汤,营养丰富,是滋补身体的佳品,尤其适合男士。所以说“秋季羊肉赛金丹”。

    “立了秋,添秋膘”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能过了头,如素问·经脉别论》所说“生病起于过用”,那应该如何进补呢?看看黄帝内经是怎么说的吧。

    在这里,先给大家解释一下,辣属辛,但辛昧范围更广,具有发散、行气作用的一般就属于辛味,常见的葱、花椒、姜、辣椒属于辛眯,另外,薄荷、荆芥、川芎之类也属于辛味。

    “辛人肺”应该怎样理解呢?“金”秋气候干燥,宅气中缺乏水分,容易“肺燥”,辛散干燥是秋天的特点。五味人五脏,酸入肝、辛A肺、苦人心、成人肾、甘入脾,辛味是肺的本味,二者同气相求,均隶属于燥金,所以秋季并不适合吃辣,否则就会影响健康,一是上火,肺胃蕴热,轻者脸上长痘,重者口舌生疮、流鼻血等;二是耗气伤津,皮肤粗糙,日干舌燥等。

    秋季,有利于调养生机,去旧更新,是人体最适宜进补的季节,科学进补就可以达到祛病延年的功效。大家知道,辛辣食物有发散特性,易伤及阴c,不适合秋季食用,而酸味食物却有收敛固涩的功效,故秋日饮食应“省辣朴酸”,这也符合了“酸甘养阴”的原理。秋季容易出现口角或皮肤干裂等症状,这都与秋燥有关,可以通过调节饮食,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应适当多食用些酸味的食物,如山楂、葡萄、杨梅等。

    秋季饮食调养除了要遵守“省辣补酸”的原则外,还要选用“补而不峻”、“防燥不腻”的平补之品,可以多食红枣、黑芝麻、南瓜、茭白等。茭白能解热毒、利二便;南瓜能润肺益气;黑芝麻补肺助脾、润肠通便;红枣养脾平胃、补血益阴。秋三月气候十燥,所以秋末还可适当食用白木耳、蜂蜜、冰糖、梨等食品,以滋阴润燥。如果是老人,宜吃些温热熟软的食物,因为这类人大多脾胃虚弱。

    总之,秋季是进补的季节,人们应该抓紧进补的好时机,没有病的健康人可以进行食补,但应该用气平味淡、作用和缓的食物,患有慢性疾病的人也可以进行食补食疗。

    贴心提示:秋凉补肺阴是中医的养生说法,白果南杏生鱼汤就是一道补肺阴汤,选用白果60克,南杏仁60克,腐竹90克,马蹄8个,生鱼1条,生姜2片。具体做法:白果去壳,开水稍煮去衣膜;南杏仁亦用开水烫去衣膜;腐竹浸软切段;马蹄去皮,洗净,切为两半;生鱼去鳞、腮、肠脏、洗净。然后将全部用料一起放在瓦煲内,加入清水2500毫升,武火煲沸腾后,改用文火煲3个小时左右,调入适量食盐和少量花生油即可。

 

◎十三、秋季精神调养:内心宁静,收敛神气◎

    红楼梦》中有这样一动人诗句“秋风秋雨愁煞人”,那缘何秋风秋雨愁煞人呢?

    “秋风秋雨愁煞人”意思是说,一到秋季,多数人们会出现精神不振,情绪低落的情况。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炎夏遭遇高温后,人一直处于亢奋状态,出现脾气暴躁、发火等“情绪中暑”症状。到了立秋之后,身体还无法从夏季的状态中调整过来,因身体能量消耗过多,而出现疲软、精神委靡的情况。

    根据传统中医理论,秋季是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秋季气温降低,草枯叶落,花木凋零,处处是一派肃杀的景象,人会触景生情,从而出现凄凉、悲愁、忧郁等情绪。秋应于肺,在志为忧,如果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心情就会更加抑郁。

    根据中医学“天人相应”的理论, 《黄帝内经》里曾明确指出了秋季精神调养的具体原则。现在让我们来学习一下。

()清心寡欲

  俗话说:  “常人不可无欲,又复不可无争”。意思是说,人不可能没有欲望,但是欲望又不能太高,超越丁现实。在道德经》中说: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就是要人们做到“恬淡虚无”,如果嗜欲不止,则会扰动神气,破坏神气的清静,也就是黄帝内经》中提倡的“志困而少欲,心安而不惧”。

(二)适当运动

    心情不好时,最好参加一些轻运动,如打太极拳、做保健操、散步等,或参加适当的体力劳动,用肌肉的紧张去消除精神的紧张,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去旅游,游山玩水,临水使人开朗,游山使人幽静,泛舟水中,怡然自得,心情当然好得很了。

(三)多吃“好心情”食物

    中医讲究“药食同源”,吃一些养心安神的食物,也可以达到抗抑郁的目的,如莲藕、莲子、龙眼、小麦、甘草、红枣、香蕉等,尤其是香蕉,它是秋季忧郁症最好的“解药”,因为它富含一种被称为“好心情”的复合胺。同时还可以多吃一些健脑活血作用的食物,如鱼类、蛋类、核桃仁、牛奶、豆制品等,有利于调节情绪,也可酌情增加些绿茶、咖啡等饮料,用于改善 

    黄帝内经》养生经:  “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上面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秋季,人们一定要保持精神上的安宁,这样才能减缓肃杀之气对健康的影响,还要注意收敛神气,以适应“秋收”的特征,不使神志外驰,以保肺之清肃之气,以顺应秋季季节特点,以“收”为要。简而言之,秋季精神调养就是要做到:内心宁静,收敛神气。那么,该如何做到这点呢?

    贴心提示:研究发现,秋季心情抑郁,跟秋季阴雨绵绵,很少见到阳光有一定的关系。平时大家也有这样的感觉:持续阴雨天,会让人感到情绪忧郁、烦躁、压抑、睡眠不好、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下降等。因此,预防抑郁,不妨多在秋高气爽妁天气里,走出屋子,多晒晒太阳。另外,也可在室内放些绿色植物,如吊兰、橡皮树、文竹等植物,给人一种生机盎然朝气蓬勃的感觉。

 

◎十四、冬季养生:养肾防寒◎

    “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应该如何理解?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冬季,人们要注意保护好“肾”,不使“肾亏”,不然的话,到了春季,就有可能周“肾亏”而使抵抗力下降,引发疾病。那为什么要在冬季养肾呢?而不是在其他季节呢?

    在前面,我们讲过阳气就好比天上的太阳,给大地温暖,如果没有它,生命也将不会存在,这说明“阳气”对人体是非常重要的。而中医认为阳气发源于肾,肾是生命活动力的原动力,是人体贮藏营养精华的主要脏器,固有“肾为先天之本”的说法,所以一个人身体健康与否,与肾功能的强弱有着直接关系。在冬季,天气寒冷,人体需要有足够的能量、热量来抵御严寒.如果肾功能虚弱,就会出现“阳气”不足的情况,因此,冬季养肾尤为重要。

    肾是生命之本,决定人的精气神,也决定人的健康长寿,我们应该在冬季护好肾,对此《黄帝内经》中有非常详细的论述。

    黄帝内经》养生经: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明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祖国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具有藏精,主水,纳气,以及主骨、生髓、养脑的生理功能,肾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这里所说的肾,并不是专指肾脏,它包括西医的生殖、内分泌,以及呼吸、神经、造血、运动、免疫等系统的部分功能。

    在上面这段话中,还有一点,大家很容易误解,传统医学认为“肾藏精”,这里的“精”并不是男人的专利,这里的“精”是指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生理活动的基础。因此,肾虚也并不是男人才有。不是有“男怕伤肝,女怕伤肾”这句话吗?可见,女人更应该补肾、强肾。

    女人的生长、发育、生殖、衰老各阶段的生理过程与肾气盛衰有着密切的关系,另外,女人特有的生理现象,如月经、白带、胎孕、分娩、哺乳等也与肾气关系密切。女子以血为本,以气为用,气血是月经、孕育、哺乳的物质基础,而肾藏精,精化血、化气+因此,只有肾气旺盛,女人的各项生理功能才会正常,身体才会健康。

    中医认为,人体的能量和热量来源于肾,冬季最易耗伤肾的阳气,容易发生腰膝冷痛、易感风寒、夜尿频多等病症。因此,冬令保养肾十分重要。

    (一)防寒保暖

    寒冷的冬季,防寒保暖是护肾的首要措施,尤其要注意背部的保暖,黄帝内经》中讲背为阳腹为阴,颈背易进风寒,损伤人体的阳气,经脉气血凝结,阻滞不通,引起痛证。

    (二)适当食补

    补肾重在食补,山药就是不错的选择,唐代名医盂诜曾说:  “山药利丈夫,助阴力。”山药性平,味甘,有健脾、补肺、固肾、益精之功,无论是阴虚火旺或是肾气不固而遗精早泄者,都可常食。还有胡桃仁,也能补肾固精,为滋补强壮食品。  《御药院方》中曾介绍:“胡桃一味,勿去黄皮,空腹食之,最能固精。”除此之外.还可以选择一些保阴潜阳的食物,如羊肉、狗肉和鸡肉。

    (三)强身健体

    “生命在于运动”,中医学认为,肢体的功能活动,包括关节、筋骨等组织的运动,都是由肝肾掌管的,故有“肾主骨,骨为肾之余”的说法。因此,在冬季要特别注重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从而达到强肾的目的。

    贴心提示:  “腰为肾之府”,按摩腰眼(腰眼穴位于背部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约3.5寸凹陷中,是肾脏的位置)能有效预防肾虚,经常按可以温煦肾阳、畅达气血。具体方法是:两手对搓发热后紧接腰眼处,稍停片刻,然后用力向下搓到尾间部位(长强穴)。每次做501DO遍,每天早晚各做一次。

 

◎十五、冬季起居保养:早卧晚起,以待日光◎

    “负日之暄”讲的是什么养生道理?

    “负日之暄”就是“背对日头晒太阳”。这个故事出自《列子·杨朱》,故事讲的是宋国一位农夫,因家境贫寒,只能靠粗麻之衣过冬,太阳一出来,他就跑到屋外晒太阳。“负日之喧”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口光浴”。冬季阴盛阳衰,多晒太阳,能起到“以天地之阳气补人体之阳气”的作用。

    那为什么要背对晒太阳呢?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背为阳,心肺主之”。背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是人体健康的重要屏障,一旦受寒,就会影响心肺健康,背对着阳光而坐,让阳气经由肩背的穴位输送到全身,可以逼出体内寒气,有利于身体健康。

    《黄帝内经》中提出冬季的养生原则应是避寒就暖、敛阳护阴。在起居方面,  黄帝内经中提出了具体的养生要求。

    黄帝内经》养生经:  “冬三月,此谓闲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冬季养生在起居方面,强调“早卧晚起,必待日光”。这有什么科学道理呢?中医养生提倡“天人合一”,冬天,天气寒冷,是大自然阳气下降、阴气旺盛的季节,  “早卧晚起”是为了尽量减少人体能量的耗散.古人倡导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其实也是这个道理。那么,应该怎样做到“早卧晚起”呢?

    适当早睡可以保证充足的睡眠,保证第二天人们的精力旺盛,工作效率高,而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喜欢夜生活或者娱乐活动,经常“加班加点”,长期下去,就会导致身体疲劳、免疫力下降,甚至引发疾病。冬季适当早睡,目的是固密心志,保精养神。

    也许,你还无法适应早睡的习惯,那也不要紧,你可以先让自己歇息下来,所谓的“息”就是使自己静下来、多养神少虚耗。如听听音乐、喝喝清荼等,来调节已劳累了一整天的身心。

    适当晚起,就是不要在天还没亮的时候,就急匆匆地起床,尤其是不要在太阳还未出来时,就去晨练,以免伤害人体中的“阳气”。现代研究也发现,在太阳没出来之前进行晨练,是非常不利于健康的,因为,此时空气中积存了一天一夜的二氧化碳等各种污染物质,凌晨霜寒重,雾气浓,空气质量差,人们容易遭受寒气、雾气和浊气的伤害。因此,冬季应尽量选择早晨阳光出现、气温升高后再外出运动。

   当然,适当晚起,绝不是提倡早晨睡懒觉。睡眠时间过长和睡眠不足,都会导致精神疲劳和身体疲倦,致使代谢免疫功能下降而危害身心健康。

    贴心提示:早睡早起,锻炼身体,是许多老年人的习惯,不过到了冬季,还是调整一下为好。专家建议,冬季上午10时左右出门较好。这时太阳出来晒到地面,使大气开始上下对流,污染的空气向高空扩散,地面的空气变得洁净,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对于体质较弱的老年人来说,在锻炼前,应喝杯温开水,还可以在温开水中加入6克老干姜,泡水同服,既可暖身养胃,也可增强抵抗力。

 

◎十六、冬季饮食调养:清淡添苦,以助心阳◎

    “今年进补,明年打虎”、  “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这些俗语告诉我们什么养生道理?

    冬令进补是具有科学依据的。我国古人认为,冬三月是“生机潜伏、阳气内藏”的季节,应讲究“养藏之道”,冬季是一年四季中保养、积蓄的最佳时机,冬季进补能邑更好地发挥药物作用,提高身体的免疫力,以抵抗疾病侵袭机体。

    冬季是进补的季节,应该如何进补才能使身体更加强壮呢?  《黄帝内经》中关于冬季进补给予了我们很好的指导。

    黄帝内经》养生经:  “冬日肾水味成,恐水克火,故宜养心。”

    中医有“春养肝、夏护脾、秋养肺、冬护肾”之说,所以,根据肾脏的生理功能和季节特点,冬季护肾最为适时,护肾离不开食补,而冬季又是进补的时节,那么应该如何食补呢?  黄帝内经》中有“咸人肾”的说法,是指成味的药物或食物最易作用于肾,成味适度可养肾,过咸则伤肾。

    ‘肾主咸味,心主苦味,咸能胜苦。故《四时调摄笺》中也赞同:  “冬日肾水昧咸,恐水克火,故宜养心。”所以,冬季饮食宜清淡增苦以养心气,如食用白菜、萝卜的好处就很多,这也应了“冬吃萝卜,不用医生开药方”的民间说法。而吃苦的食物,可泻火存阴,尤其是随着气候变暖,通过饮食清除体内的余火,有利于减少春季疾病的发生。

    除了适当吃些苦昧食物外,还应该吃些什么好呢?冬季进补当然少不了粥了,粥被誉为“天下第一补人之物”。宋代诗人陆游《食粥诗》留下“只将食粥致神仙”的绝句,苏东坡对粥更是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身心颠倒不自如,更知人间有真味。

    《饮膳正要》中认为,冬季宜服羊肉粥,以温补阳气。关于喝粥,民间还有一些风俗,如冬至吃赤豆粥,腊月初八吃“腊八粥”,腊月二十五吃“八宝粥”的习惯。冬季,人们还可以食用养心除烦的麦片粥、养阴固精的核桃粥、益气养阴的大枣粥、调中开胃的玉米粥、消食化痰的萝卜粥、补肺益胃的山药粥、滋补肝肾的红薯粥等。

    如果是哮喘、疮疡患者,更要在冬季把身体调养好,饮食上应以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为主,可选用各种鱼类及牛、羊、狗肉,再加上中药龙眼肉、人参、黄芪、当归、红枣等,或做汤或为膳。

    贴心提示:冬季进补并不是胡乱的朴,要根据自身情况而进补,比如滋腻厚味对于身体虚弱、脾胃消化不良、经常腹泻腹胀的人来说,不仅起不到进补的作用,而且还会适得其反。总之,只有脾胃消化功能良好,才能保障营养成分的吸收,否则,再多的补品也是无用。

 

◎十七、冬天精神调养: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精神疾病的增减为什么会呈现出“春头腊尾”的变化?

    精神疾病患者呈现“春头腊尾”的现象,也就是说,春冬季节是精神病患者增多的季节,关于春季是如何影响人们的精神情绪的,在春季精神养生中我们已经提到了,这里重点讲一下冬季是如何影响人们的精神的。

    我国古代中医非常注重精神养生,关于冬季精神养生在《黄帝内经》中给我们讲述了很好的方法,我们不妨学学。黄帝内经养生经:  “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

    养生保健应该顺应四时,精神调养也不例外,也应该符合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规律。冬三月,阳气潜藏,阴气盛极,大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派阴盛寒冷的景象。此时,在精神方面,要使志意内藏而不外露,就好像有私意存在胸中不想吐露告诉别人.一样,又像已有所获而内心愉快,以防寒邪伤阳,扰乱内藏的精神状态。这样就能使情志与“冬藏”之气相应,符合冬季保养“藏”之机的道理。那么,冬季应该如何进行精神调养呢?

    (一)‘神藏于内

    祖国医学强调“神藏于内”,如黄帝内经》里所说: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躁则消之,静则神藏”。冬季养生要做到精神安静,保持心静,不能有太多的欲望。尤其是现在,人们每天都面临着巨大的竞争,精神常常被太多的物质追求所困扰,而使内心无法安静下来,因此,这一点对现代人来说非常重要。

()调摄不良情绪

    人生活在社会中,社会赋予每个人一定的责任与义务,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是在所难免的,及时化解这些不良的情绪,有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如果长时间积压这些不良情绪,早晚有一天,人们会因无法承受而爆发。那么该如何化解不良情绪呢?这就要学会调摄情绪,宠辱不惊,如遇事节怒、心理疏导、移情等。

(三)加强道德修养

    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仁者寿”,  “大德必得其寿”,这是非常有道理的。从生理上来讲,道德高尚、性格豁达,有利于神志安定,气血调和,从而有使人体生理功能正常而有规律地进行,精神饱满,形体健壮,这说明养德可以养气、养神。因此,我们不妨多学学古人的高尚品质,也能使自己身体健康,正所谓: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贴心提示:冬季,人们常常感到抑郁,此时不妨多喝些花茶,如茉莉花茶、桂花茶、玫瑰花茶等。一般来说,花茶可以强健四肢、养肝利胆、疏通经脉。如:茉莉花茶可清热解暑、健脾安神;金银花茶则可以清热解毒、提神解渴。因此在冬季不妨选择饮用。

   

◎一、子时:好好睡觉◎

    人为什么在困惑的时候喜欢挠头?

    我们有事情想不清楚,决断力不够的时候,经常会做一个动作:挠挠头,其实挠的正好是胆经经过的地方,也就是刺激胆经。

挠头的事,  《黄帝内经》也讲吗?

《黄帝内经》养生经:  “凡十一藏皆取决于胆。”

    时辰是古代计算时间的方法,比照现在的时间,子时就是指夜里1 1点到凌晨1点之间。在古代这就叫大时,是两个钟头。中医认为子时是胆经值班的时间,所以叫“胆经当令”。

    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先来谈谈睡眠的机制。按照养生的观念,睡眠与清醒是阴阳交替的。阴气盛则入眠,阳气旺则醒来,所以黄帝内经》说:“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寐。”按照《黄帝内经》睡眠理论,夜半子时为阴阳大会,水火交泰之际,这个时候称为“台阴”,所谓“日人阳尽,而阴受气,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日台阴”。所以夜半应长眠,因为阳尽阴重之故。

    中国古代文化里,非常重视这个时辰。子时是…阳初生,恰恰是在天最黑暗的时候,这时阳气开始生发。《黄帝内经》里有一句话叫做“凡十一藏皆取决于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有这样的体会,到晚上八九点钟的时候,我们就很容易犯困,可是到夜里ll点的时候,我们恰恰就清醒了。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因为阳气在这个时候开始生发。

    那什么是胆经呢?在中医里,  “脏器”写作:藏器。任何一个藏器都涉及到形、气、神三个层面,所谓“形”就是它的物质基础,不要以为把胆囊切了,胆经就生发不起来了。胆经是人体的一条很长的经脉,就是从头一直到脚,这也是它的形。那么“气”指的是什么呢?气是指经络的运行,是生命的运动方式。神是指形、气特别足了以后的外现。

    中医所说的“藏”,是内藏的意思。有内藏,就有外象。用中医的观点来理解,一根手指上就会有五藏。为什么是这样呢?人的手上是有皮毛的,在中医理论里,肺主皮毛。所以皮毛的问题都跟肺气有关,像皮肤病,就是跟肺气有关的。那皮毛里边裹的是什么呢?是肉,肉跟中医脏器中的脾有关,脾主肌肉。肉里面有血,心主血脉。肉里面还有骨头,骨头是肾所主,骨头是最收敛的,是最固敛的一个东西。

    在子时的时候,胆气是怎么发生的呢?胆经从人的外眼角开始,一直沿着人的头的两侧,然后顺着人体的侧面下来,一直走到脚的小趾、四趾。疲劳时喜欢手臂高举,就是抻拉胆经以振奋阳气的一个动作。打一个哈欠以后,人就显得精神一些,这也是胆气生发起来的现象。我们有事情想不清楚,决断力不够的时候,经常会做一个动作:挠挠头,其实挠的正好是胆经经过的地方,就是刺激胆经。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熬夜的人越来越多。如果晚上1 1点以后还不睡觉,慢慢地就会出现失眠的现象。常见的有以下几类:

    ①劳心者。指脑力劳动者,用脑过度,又不注意养神,最容易失眠。解决方法:晚上睡前避免过度思考,睡前用热水泡脚,喝1碗冰糖莲子小米羹或1杯牛奶,或吃茯苓夹饼1块。

    ②劳肾者。多半是肾阴虚引起。因为“阴盛则寐”,阴虚所以难眠,主要表现是心烦难眠、梦多、遗精、口干、舌红。解决方法:平时要养肾阴,不能过劳。房事要节制,可服阿胶、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

    另外,有一种顽固性失眠多是肾阳虚引起,特点是肾火衰,表现为面色白,怕冷、手足冷,夜尿多而清长,舌质淡苔白,脉迟无力。应该常服金匮肾气丸,因内有附子。解决方法:睡前按摩涌泉穴,用热水泡脚。

    ③劳胃者。多因为脾胃虚弱,消化功能不好引起,中医叫做“胃不和则卧不安”。解决方法:晚饭不能过饱,并且不要吃不易消化的东西,晚饭后可以吃一点香砂养胃丸,午饭后可服人参健脾丸等。

    贴心提示:在晚上11点的时候,养的是刚刚生发起来.的阳气。如果这个时候不睡觉,阳气没养住,就会耗散最宝贵的生机。所以一定要该睡觉的时候就好好睡觉,放松心情,让脑子也休息,这样才有精力应对第二天的事情,周而复始,身体也保持好的状态,工作心情也能调理好。

 

◎二、丑时:肝经开始排毒◎

    经常熬夜的人,常感到两目酸涩、脾气暴躁是怎么回事?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夜生活的日益丰富,很多年轻人经常通宵达旦,久而久之,他们发现眼睛经常感到酸涩、脾气也渐长,但去眼科看病,却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这多数是肝气血虚引起的,  黄帝内经》中讲“肝主目”、“肝主情志”,如果肝脏没能得到很好的调理,它就会通过一_些外在的症状表现出来,如眼睛酸涩、脾气暴躁、乏力等。

不睡觉,肝脏会生病,  黄帝内经》中也讲到了吗?

《黄帝内经》养生经:  “卧则血归于肝。”

    “卧则血归于肝”意思是说,人体在躺下休息的时候,才能使全身的血液流回到肝脏。而丑时(13点)是足厥阴肝经最活跃的时候,是肝血进入新陈代谢的阶段,所以,此时一定要好好休息。血液流回到肝脏之后,经过肝脏的排毒处理,再把新鲜的血液输送出来,正如《黄帝内经》所说的“肝藏血”。

   如果在丑时人们还没有好好休息,仍在工作或是进行一些娱乐活动,就会影响肝脏的排毒T作,人体也无法得到新鲜的血液了。身体有了毒素,脸色就会呈现青灰色,脸上没有光泽,这与中医的五行学说“肝主青”是相符合的。脸色发青,说明肝脏已经开始向我们“抗议”了。

    因此,丑时人们一定要好好睡觉,养肝血,尤其是肝病患者更应该提早睡觉。当然,如果你实在睡不着的话,也不妨选择在肝经旺的时候进行调理,以预防疾病,强身健体。

    调理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的经脉循行在棂枢·经脉》中有相关的叙述: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帼内廉,循股阴,人毛中,环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人颃颡。”本经腧穴共有14个穴位,主治肝胆、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14个穴位中,最重要的穴位是太冲穴(太冲在足背侧,于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不是有“肝有疾,按太冲”的说法吗。其实,按摩太冲不仅能够治疗肝病,也能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

    按摩太冲,要讲究方法,用食指在太冲穴上下推按,再用拇指按压。若按压太冲穴时有压痛感,那说明肯定有问题;如果没有,也不妨多按揉,因为有时麻木、气血不通等也会导致没有压痛感,用力应以适度微痛为宜,循序而进。

    贴心提示:在这里,还要提醒大家一点:睡觉唠家常的习惯是不好的。有的夫妻喜欢把话留到上床之后再说,结果是越聊越兴奋,睡不着了。这是因为一说话,肺经动,然后心经又动(心肺共为上焦),人就容易进入兴奋状态,所以就很难入睡。因此,睡前半个小时最好不要讲话,躺在床上后更不要讲话。

◎三、寅时:梦里的深呼吸◎

    为什么凌晨35点的时候,肺病患者最爱咳嗽?

    有些肺病患者白天的情况很好,可到了半夜,咳嗽的症状就会加重.让人很纳闷。这是因为凌晨35点是肺排毒的时间,因排毒动作走到肺经,而引起咳嗽,其实这是一个比较好的现象,证明人体自我清洁的功能在起作用,如非必要,最好不要服药来止咳,以免抑制肺部毒索的排出。

    肺也会和肝脏一样排毒,那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肺部保健呢?《黄帝内经》中是怎么讲的呢?

《黄帝内经》养生经:  “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

    寅时是指35点,此时手太阴肺经最旺,  “肺朝百脉”,肝在丑时把血液消毒处理后,首先将新鲜血液输送到肺,然后通过肺输送到全身。人们早晨起来,面色红润,神清气爽,就是肺的功劳。

    《黄帝内经中讲“肺主一身之气”,所以在肺经当令的寅时,是呼吸运作的时间,其特点是“多气少血”。中医讲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可见,气和血的关系极为密切,在生理上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因此,只有养好“气”,才能有充足的“血”。

    因为寅时“多气少血”,所以心脏病患者把此时间段称为“魔鬼时间”,这个时间段的心脏病患者的死亡率要高于其他时间段。建议老年人尤其是心脏不好的应该好好休息,一般情况下,凌晨35点是一个深度睡眠时间段,是人们睡得最死的时候,这也是为什么小偷偷东西容易得手的原因。

    也许你会问,老年人睡眠少,很多老年人会在45点钟就醒了,起床到小区的公园去健身呢。首先要说明这是一个不好的现象,老年人容易在45点钟醒来,是因为气血不足造成的,如果在此时起床锻炼身体,那更是错上加错了。所以最好不要进行晨练,尽量晚点起床,同时要慢慢地起床,以免因气血不足而发生危险。建议老年人可以在晚上适当锻炼一下,而早晨是阳气生发的时候,就顺其生发好了。

    肺被称为最娇贵的脏器,我们应该如何保养它呢?我们不妨从肺经上人手,凌晨35点,手太阴肺经气血循行流注至肺,所以肺部功能不好的人清晨易咳嗽、呼吸困难,无法入眠,此时是最佳保肺时机,用药物治疗咳嗽时,一定要在清晨起来服药,效果才最佳。平常胀气,严重咳嗽气喘,喉咙痛,气管炎,声音沙哑等也多与肺经有直接关系。

    对肺脏进行调理,当然离不开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起始于中焦胃部,向下络于大肠,回过来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属于肺脏。从肺系——气管、喉咙部横出腋下(中府、云门),下循上臂内侧,走手少阴,手厥阴经之前(天府、侠白),下向肘中(尺泽),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孔最),进入寸口—~桡动脉搏动处(经渠、太渊),上向大鱼际部,沿边际(鱼际),出大指的末端(少商)。

    在本经腧穴中,我们着重介绍两个穴位:鱼际穴、太渊穴。鱼际穴在手掌的大拇指根部,由于肌肉明显突起,形状如鱼,故中医学把这个部位称为鱼际。按揉此穴有很好的定喘效果;太渊穴位于人体的手腕部位,手腕横纹上,拇指根部侧即是,此穴的补气效果极佳,当觉得气不够用,总吸不上气来时,不妨点揉此穴。

    贴心提示: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常年被空气污染所困扰,致使我们的肺脏每时每刻都在承受着痛苦,如何清洁肺脏呢?最简单、最容易的方法就是咳嗽,每天起床后,到空气清新的地方做深呼吸,深呼吸时慢慢抬起双臂,然后主动咳嗽,使气流从口、鼻中喷出,然后放下双臂,再次重复此动作。

 

◎四、卯时:排毒的时间◎

“晨起皮包水”是什么养生道理?

“晨起皮包水”是流传多年的俗语,皮包水是指晨起喝水,这是非常科学    在上一节,我们讲了肺经,寅时是肺经当班的时候,由于“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在卯时,也就是57点的时候,就轮到大肠经值班了。卯时,大肠经最兴奋,经过一夜的休息后,肺将新鲜的血液在寅时输送到全身之后,紧接着“叫醒”大肠,大肠在此时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与营养,排出身体的毒素。

中医讲:手阳阴大肠经旺,浊阴下降,清阳上升。卯时是太阳升起的时间,天地间的清阳之气开始上升,古人云:  “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  “天睡吾睡,天醒吾醒”。这里的“天睡”是指日落,  “天醒”是指日出。因此,人也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当自然的清阳之气升发的时候,人体的少阳之气也应该升发和释放。

新的一天开始,是从排毒开始的,饮食有规律和身体健康的人,一般都会在早晨起床后产生便意,这是人体气机的一种自然走势,无须刻意去养成这个习惯,如果身体没有什么异常的话,多数人都会在早晨排便。

大家可能有这样的经历,去医院看病的时候,医生会问你:大小便正常吗?这样问,主要是想了解你的脏腑功能是不是正常的。清末名医唐宗海在《医经精义·脏腑之自》巾论述大肠传导作用时说:  “大肠之所以能传导者。以其为肺之腑。肺气下达,故能传导。”这也与黄帝内经》中“肺与大肠相表里”的观点是一致的。简单地说,就是寅时肺气实了,卯时才能正常地大便。肺与大肠就好像是一对儿,一阴一阳,一表一里互相交合,关系密切。因此,我们不能认为便秘就是小病,它可能是我们的脏腑出了问题,最好去医院查个明白,以免因疏忽大意酿成大祸。

下面我们就该说说大肠经的保健了,大肠经起于食指末端,沿食指内侧向上,通过一、二掌骨之间向上进入两筋之间的凹陷处,沿前臂前方,并肘部外侧,再沿上臂外侧前缘,上走肩端,沿肩峰前缘向上出于颈椎,再向下人缺盆部,联络肺脏,通过横膈,属于大肠。它联系的脏腑有大肠、肺、口、的养生方法。一般多数人会在早晨7点左右起床,而此时正是大肠经最活跃的时候,大肠已经完成了吸收食物中的水分与营养,正准备排出渣滓和废物。早晨起床后,空腹喝杯水,能湿润肠道,软化大便,促进大便的排泄,防治便秘。

因此,早晨起床后,首先要做的就是排毒了,这在《黄帝内经》中又是怎么说的呢?面颊、下齿、鼻,因此它主治的病症有腹痛、肠鸣、泄泻、便秘、咽喉肿痛、齿痛。

    大肠经共20个穴,这里我们先介绍一下合谷穴;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这里说一下该穴指压的小技巧:指压时应朝小指方向用力,而不要垂直手背的直上直下按压。按摩合谷穴,就可以使大肠经脉循行之处的组织和器官的疾病减轻或消除。但要注意的是体质较差的病人,不宜给予较强的刺激,孕妇一般不按摩合谷穴。

    还有一个重要的穴位就是曲池穴,因为大肠经和肺经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呼吸系统有疾病时、以大肠经上的曲池穴位为治疗点,是经常使用的疗法。曲池穴位于肘部,寻找穴位时曲肘,横纹尽处,即肱骨外上髁内缘凹陷处。此穴位常用揉、擦、掐、捏的手法。

    贴心提示:人们经常可以听到“排毒”的广告,所谓的“毒”,按照中医的说法就是宿便在肠道内的残留。我们可以进行自我按摩来清宿便。具体方法:在肚脐下用手掌顺时针按摩50下,再逆时针按摩50下,早晚各一次,建议最好用掌心按摩。每天按摩,就可以轻轻松松排毒了。

 

◎五、辰时:该吃早餐了◎

    什么时间吃早饭好?

    现在有很多年轻人因为工作忙,早L吃早饭的时间往往会延后,甚至不吃,这个毛病是非常不好的。通常人在7点左右起床后2030分钟就应该吃早饭了,因为这是胃经最旺盛的时候,是一天中食物最容易消化吸收的时间,所以应该在早晨78点之间吃早饭,这样营养吸收率最高。

吃早饭也要讲究时间,不能起床后,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这在《黄帝内经》巾也是有规定的。

《黄帝内经》养生经:  “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

    《黄帝内经》的最大一个特点就是整体观念,人体在经过排毒之后,就该进入下一个环节,补充营养了,辰时即早上79点,是胃经当令的时候,也是人们应该吃早餐的时候,此时是一天中食物最容易消化吸收的时候,一定要记得给身体补充足够的营养,好开始一天的工作、学习。

    因此,早上一定要吃早餐,不吃早餐,胃就会空运转,人体的营养就跟不上,就会感到头晕无力。胃为“太仓”,主受纳,腐熟食物,因此,如果胃部出现不适,就会影响身体健康。  黄帝内经》一再强调,任何时候胃脉都不可以绝,胃脉一绝人体大限将至。这个道理很简单,胃脉一绝,连吃饭的能力都没有了,人就将面临死亡了。

    俗话说“养好胃才是硬道理”,让我们来看看胃经。胃经是整个走人体的前面,起于迎香,交会鼻根中,旁边会足太阳经,向下沿鼻外侧,进入上齿槽中,回出来夹口旁环绕口唇,向下交会于颏唇沟;退回来沿下颌出面动脉部,再沿下颌角,上耳前,经颧弓上,沿发际,至额颅中部。

    从足阳明胃经的循行路径,我们可以判断出足阳明胃经疾病者主要反映在头、面、鼻、齿、喉以及脑,肠胃,发热。比如脸色不好,皮肤缺乏弹性,因为面部的供血主要靠胃经,胃经供血不足,就会造成脸色不好,皮肤松弛等,难怪有人说胃是人的“第二张脸”。再举一个例子——痛经,如果在经期前后乳房胀痛或腿根酸痛,就是胃经不调造成的。总之,只要是由胃经引起的疾病,都可以通过胃经来改善。

    说到胃经,我们还需要讲一个重要的穴位——足三里穴。足三里穴在中医里被认为是养神第一要穴,这是因为它长在胃经上,而胃经是主管消化系统的经络,只有人们吃好了,身体才会正常运转,不容易生病。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以左腿为例,用右手的食指第二关节沿胫骨上移,至有突出的斜面骨头阻挡为止,指尖处即为此穴。刺激足三里,可使胃肠蠕动有力而有规律,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力,增进食欲,帮助消化,改善心脏功能,调节血糖等。所以民间有“拍击足三里,胜吃老母鸡”的说法。

    贴心提示: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在脚上都有相对应的穴位。人的第二和第三个脚趾与肠胃有关,经常活动它们也可以健胃。具体方法:采取坐的姿势,将双脚放平,紧贴地面,与肩同宽,凝神息虑,连续做脚趾抓地的动作60次。

 

◎六、巳时:锻炼身体好时机◎

为什么要“囫囵吞枣”?

    “囫囵吞枣”这个成语里面蕴涵着一定的医学道理,因为枣是非常补脾的,所以脾胃不好的人,应该多吃枣,但在五行中,土克水,脾土会克制肾水,肾主骨,牙齿为肾之华。如果经常用牙齿咬枣的话,就叉会伤到牙齿,所以有人就想了一个办法:囫囵吞枣。当然这可能只是一个笑话,没有人真的去整个吞枣。

    这一节,我们就要说说脾,它在我们身体中是起什么作用的呢?

    巳时(911),是足太阴脾经最旺的时候,在胃将食物消化吸收后,就将任务下达给脾,如黄帝内经》中说:  “饮人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也就是说,我们人体吃下这个水谷精微全都要由脾去输送散布。  “脾主运化,脾统血”,巳时最有利于脾吸收营养,脾的吸收功能好,血液的质量就好。

    巳时也是大脑最具活力的时候,是一天当中的黄金时间,是老人锻炼身体的最好时候,是上班人最出效率的时候,也是学生效率最高的时候。因此,你必须吃好早餐,保证脾经有足够的营养吸收,这样,大脑才有充足的能量应付日常的运转。

    我们吃进身体里的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后,要经过脾输送出去,它就好比一个司机,起着输送的作用,如果这个司。机生病了,不能工作了,我们的身体也就乱套了。因此,我们一定要善待这个“司机”,它不舒服了,一定要给它看医生,这样它才能勤快地.T作。

    愫问·灵兰秘典论》中说: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意思是说,脾功能好的人,嘴唇是红润的。如果发现你的唇发白,说明血气不足,还有就是有些人在睡觉的时候,总留口水,多的时候会把整个枕巾都弄湿了,这也是脾出了问题。

    那我们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司机”保持活力呢?那就要经常按摩脾经,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足太阴脾经循行部位起于足大趾内侧端,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若脾经出现问题,会出现腹胀、便溏、下痢、胃脘痛、暖气、身重无力等。此外,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等均与脾经失调有关。

    《黄帝内经》养生经: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关于足太阴脾经,我们介绍一个重要的穴位——三阴交,它被称为治疗妇科疾病的万能穴,大家都知道“妇女以血为本”,而脾为气血生化的源泉,因此这个穴位,女性朋友一定要记住了。月经不调、白带异常、闭经,尤其是痛经的妇女,坚持每天揉按三阴交,就会有所改善。不过怀孕的女性,是不可以按此穴的,它有可能引发流产。

    贴心提示:保养我们的脾脏,除了经常按摩脾经之外,也可以做一些运动。如屈腿运动,取仰卧位,两腿同时屈膝提起,使大腿贴腹,然后还原,重复10次;还有踏车运动,取仰卧位,轮流屈伸两腿,模仿踏自行车动作,快而灵活,屈伸幅度尽量大,每次30秒。坚持做,一定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七、午时:睡好午觉养阳气◎

    “三寒两倒七分饱”是什么养生道理?

    在古代的养生之道中,  “三寒两倒七分饱”的理念最为世人称道。所谓的“两倒”,就是指要睡好“子午觉”,子午觉,简单说来,就是要求在每天的子时、午时按时入睡,其主要原则是“子时大睡,午时小憩”。

关于子时要睡觉的养生道理,我们已经讲过,那么,午时要睡觉又是什么道理呢?让我们看看黄帝内经》中是怎么说的吧。

《黄帝内经》养生经:  “阴气尽则寐。”

    午时是指11~13点,此时手少阴心经最活跃。  “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心气能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筋。在中午小歇一会儿对养心大有好处,可使下午的精力更加旺盛,工作效率更高,尤其是在夏季,白天时间较长,中午更应该适当休息。

    古人养生很重视睡子午觉,按照东方养生的观念,睡眠和醒寤是阴阳交替的结果。  黄帝内经》中说:  “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寐。”子时阴气最盛,阳气衰弱;午时则阳气最盛,阴气衰弱。从中医的角度来讲,子时和午时都是阴阳交替之时,也是人体经气“合阴”及“合阳”的时候,有利于养阴及养阳。午时“合阳”时间提倡小寐,以半个小时为佳,午睡时间太长,则会扰乱人体生物钟,影响晚上睡眠。即使不能够入睡,也应“人静”,使身体得以平衡过渡。

    说到午时,人们常常会想到“午时三刻”,古典小说里“午时三刻”是行刑的时间。人们不禁要问了,为什么要在“午时三刻”行刑呢?午时三刻,是阳气最盛、阴气最弱的时候,在中国古代,人们把杀人看做是“阴事”,迷信的人认为被杀头的人鬼魂会来纠缠判决的法官、监斩的官员、行刑的刽予手及与之相关的人员,在阳气最盛的时候行刑,可以抑制鬼魂不敢出现。有些朝代还规定“雨未晴、夜未明”的情况下不得执行死刑,因为此时阴气较盛。

    我们不耍把话题扯远了,言归正传,来说说心经保健,手少阴心经的循行路线是:在体表,由腋下部,沿上肢屈侧后面向下,止于小指端;在体内,属心、络小肠,并与咽部及眼相连。本经有病时,主要有心痛、口渴、咽干、日黄、胁痛等症状和病症,以及在本经循行部位的局部症状。

    心经上的穴位不太多,不过有几个重要的穴位,一个是极泉穴,此穴位于腋窝正中,腋动脉搏动处。当人们遇到突发事件,心跳加快,胸闷,头晕时,不妨弹拨极泉穴,弹拨时手指要用力向内勾按,弹拨的速度不要过急,被治者会有明显的酸麻感,并向肩部、上肢放散。

    还有一个就是神门穴,位于腕横纹小指侧端凹陷处,安定心神的作用非常强,还能泻心火,睡前点按此穴,很容易入睡。

    贴心提示:现代生活,人们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在巨大压力面前,常令人们神经紧张,心律失常,内分泌失调,影响心跳,刺激心脏病发作,常常成为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原因。因此,生活上一定要注意劳逸结合,自我减压,保持平常心,少怒多开心。

 

◎八、未时:小肠“吃饭”了◎

    为什么午饭要在1点之前完成呢?

    中国人习惯在中午12点左右吃午餐,这是很科学的,因为下午1点是小肠经最旺盛的时候,此时小肠开始对人一天的营养进行调整。如果在1点之前还没有吃午餐的话,很多有营养的东西就不能完全被吸收,岂不是浪费了。

    未时是小肠经最活跃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顺时养生呢?黄帝内经》养生经: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未时是指1315点,此时小肠经非常兴奋,  《素问·灵兰秘典论》日:“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说文》说:  “未,味也。六月,滋味也。”简单地说,就是小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精华。小肠分清浊,把糟粕送人大肠,把水液归入膀胱,把营养精华上输给脾。

    小肠所做的工作就是将营养分门别类,就好比是一名档案管理员,对“档案”进行统一分类,决定哪些要“销毁”,哪些要“收集”,小肠的这一功能在中医里称为“泌别清浊”。如果小肠不能分辨“是非”了,就会将精华与糟粕一起排出体外,就出现了腹泻(引起腹泻的原因有很多,这里只是指小肠问题引起的腹泻),人体也就没有营养供给了,健康就会大受影响。

    小肠是负责吸收营养的。平时,我们会接触到这样的宝宝,宝宝胃口很不错,但不管怎么吃就是不长肉,让许多父母很是疑惑。这可能就是小肠f了问题,不能很好地吸收营养,当然就无法长肉了。

    营养无法正常吸收,身体就会出现一系列的症状,所以有人说“小肠经是人体健康的晴雨表”,平时一定要注意对小肠经的保健。手太阳小肠经起于手小指尺侧端,沿手背尺侧上行至腕部,出尺骨茎突直上,沿小臂尺侧外缘上行过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间,沿上臂尺侧外缘出肩关节,绕行肩胛,交会于督脉大椎穴,再向下人缺盆,络于心,再沿食管过膈肌至胃、属于小肠。由缺盆分出支脉一沿颈部上至面颊,至目外眦转入耳中。由颊部分出支脉二,上行目眶下,抵于鼻下,至目内眦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而后斜行络于颧部。本经出现问题,会引起小腹痛,腰、脊痛引睾丸,耳聋,目黄,颊肿,咽喉肿痛,肩臂外侧后缘痛。

    在这条经上,有一个穴位叫少海穴,该穴位于人体的肘内侧,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拨就感觉像麻筋一样,一直麻到小手指,这个穴位可治疗关节炎,如果关节不舒服,就可以通过按摩来缓解不适。

    还有一个穴位就是腕骨穴,它可以治落枕,用健侧拇指掐住患侧之腕骨穴(沿小指尺侧向后,靠近腕横纹之凹陷处).从轻到重反复按揉,边按摩边活动脖子,会发现疼痛减轻。每次按摩310分钟左右,当天可反复进行孓5次。

    贴心提示:中医传统运动中一种“按摩腹部散步”养生法,能促进消化,防治消化不良。具体方法是:每走一步用双手旋转按摩腹部一圈,正反向交替进行;散步速度保持在每分钟50步,每次5分钟为宜,这种运动方法应在饭后半个小时进行。

 

◎九、申时:好好学习◎

    为什么要申时读书看报?

    申时是1517点的时候,此时读书看报的效果最好,记忆力很强,因为此时是膀胱经值班,膀胱经是一条通过脑部的经脉,在申时,气血容易上输于脑部,所以学习效率很高。

    这一节,我们就说说膀胱经的知识,看看《黄帝内经》中是怎么说的。

    黄帝内经》养生经: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申时,膀胱经最旺,膀胱贮藏水液和津液,津液被再次吸收循环于体内的津液系统,水液将体内的废物排出体外。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申时是膀胱最活跃的时候,应该多喝些水,如有小便,这个时候一定不要憋着,否则时间久了,就会发生“尿潴留”的情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膀胱括约肌出现没有弹性的状况。由此可见,膀胱经为总的排毒通路,无时无刻不在传输邪毒,只有保持膀胱经畅通,身体的毒素才能排出体外,否则,毒素在人体内越聚越多,身体的健康状况也会越来越差。

    有人把膀胱经比作人体的“长城”,因为膀胱经是十二条经络中最长的一条,也是“兵力”最多的一条经络,如果这条“长城”固若金汤,我们的身体就能抵挡外来风邪侵入。也许,你会说了,这么长的经络我们应该如何把守呢?其实,我们只需要把住几个重要的关口就行了,正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膀胱经从头走到足,起穴为眼内眦的睛明穴,止穴为足外小趾处的至阴穴,从头到脚,贯穿整个后背,左右各67个穴位,把这些穴位都记住,大可不必,现在介绍几个重要的穴位,把它们记牢就可以了。

    刚才我们说了,膀胱经是最大的排毒通路,必须要保证它的畅通,那我们就可以经常敲打臀部和大腿后侧这段,即承扶穴到委中穴,这是最好的膀胱经锻炼法,有利于排出体内湿毒。

    还有腧穴,膀胱经上的腧穴非常重要,如肝俞、肺俞、肾俞等,腧穴可直接与相关脏腑相通。如果胃痛,只要在胃俞上点按—..下,疼痛就可以缓解。如果有心血管方面的问题,那就可以多按摩一下厥阴俞。

   委中穴刚才我们提到了,它在膝后窝正中,最好找,是治疗腰背痛的要穴,不是有“腰背委中求”的说法嘛。最后一个就是昆仑穴了,它在脚后跟外踝骨后凹陷中,按这个穴要用力才行,可把指甲剪平用力掐,治头痛、腰痛、足跟痛效果都不错,不过,孕妇可不能按这个穴位,它有催产之功。

    贴心提示:明代名医刘纯说:  “申时,动而汗出,喊叫为乐,此为养生第五。”意思是说,每天下午大约4点的时候,是人体新陈代谢率最高的时候,此时锻炼身体不容易受伤,锻炼的时候应该卖点力气,出汗为好,最好再加上点声音,如大声喊叫,这样才能强身健体!

   

◎十、酉时:补肾正当时◎

    晚餐,你吃豆了吗?

    晚上56点钟是吃晚餐的时间,这个时间不妨吃些豆类食品,因为此时是肾经最旺的时刻,吃些豆类食品,可以补肾气,是养元气的好时机。肾精越多越好,肾气足,身体才好,尤其是男性朋友,不妨在晚餐的时候,适量吃些豆类食品。

    肾经是关系“性”福生活的关键, 《黄帝内经》中关于肾经也有较为详细的论述。

《黄帝内经》养生经:  “肾为先天之根,藏生殖和五脏六腑之精。”

    酉时指1719点,是足少阴肾经最旺的时候,人体经过申时泻火排毒后,进入了肾经兴奋的阶段,肾开始贮藏五脏六腑的精华,以供身体所用。

    由于肾藏有“先天之精”,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所以称为“先天之本”。肾所藏之精化生为肾气,肾气的充盈与否与人体的生、长、壮、老、死的生命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可以说,肾好.一切都好。肾一旦出了毛病,会让患者在忍受病痛折磨和付i{无数血汗钱的同时,还要面对死亡的威胁。

    “肾经”和肾脏关系非常密切。刺激对头痛、晕眩、精力减退、心脏病、肾脏病、皮肤病等证之治疗甚有效。肾经循行部位起于足小趾下面,斜行于足心出行于舟骨粗隆之下,沿内躁后缘,分出进入足跟,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至胴内侧,上股内侧后缘A脊内,穿过脊柱,届肾,络膀胱。本经脉直行于腹腔内,从肾上行,穿过肝和膈肌,进入肺,沿喉咙,到舌根两旁。本经脉一分支从肺中分出,络心,注于胸中,交于手厥阴心包经。

    本条经上有不少的重要穴位,当人弯曲脚趾,可在脚心上面找出一个凹涧(即涌泉穴),中医认为,涌泉穴直通肾经,是浊气下降的地方。自古就有临睡搓脚心百次可延年益寿的说法,但其最实用的功效是此穴能引气血下行,可以治疗鼻出血、头目胀痛、哮喘、高血压等气血上逆的症状。

    太溪穴是一个大补的穴位,位于脚内髁后3厘米凹陷中,凡是肾虚引起的各种症状,如脱发、牙齿松动、腰酸、头晕、耳鸣,还有男人最担心的性功能减退及妇女们的习惯性流产,都可通过刺激该穴来改善。

    还有一个复溜穴,在太溪穴直上2厘米处。这穴位治疗瘀血和炎症效果不错,所以膀胱炎、阴道炎、前列腺炎等,都可以选择此穴。

    贴心提示:肾虚是男人的难言之隐,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改善它,比如中老年人经常打的太极拳运动,它是以腰部为枢纽的一项缓慢运动,对改善肾虚有一定的帮助。还可以按摩腰部,两手掌对搓至手心热后,分别放至腰部,手掌向皮肤,上下按摩腰部,至有热感为止。

   

◎十一、戌时:减压心舒畅◎

    戌时,我们听听音乐怎么样?

    戌时是指1921点,这个时候,大多数已经吃过晚餐了,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昕听音乐是不错的选择。这个时候是心包经最兴旺的时刻,可清除心脏周围外邪,使心脏处于完好状态。所以一定要保持心情舒畅,听听音乐可以放松心情,释放压力。

    横帝内经》养生经:  “心包为心之外膜,附有脉络,气血通行之道。邪不能容,客之心伤。”

    戌时,手厥阴心包经最旺。手厥阴心包经简称心包经, 《黄帝内经》中说:  ”心包为心之外膜,附有脉络,气血通行之道。邪不能容,容之心伤。”心包是心的保护组织,又是气血的通道,中医里面的心包位于心脏的外面,我们可以把它比喻为心的围墙,当有外界邪气侵犯心脏时,心包就能替心受邪,从而达到保护心脏的目的,正所谓“代君受过”。

    心包经戌时兴旺,最有利于清理心脏周围的病邪,使心脏处于正常平衡的状态,同时为睡眠作好准备。心脏不好的人最好在这个时候敲心包经,效果是比较明显的。不过,此时最好不要做剧烈运动,否则容易失眠,可以出去散散步,听昕音乐,放松一下紧张疲劳的身心。

  .如果心包经出现异常,则沿经脉所经过之处手掌心常见发热,手心热,肘臂屈伸困难,腋下肿,胸胁胀闷,心痛,心烦,目黄,面红,喜笑无常等。心包经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穿过膈肌,依次络于上、中、下三焦。它的支脉从胸中分出,沿胁肋到达腋下3寸处向上至腋窝下,沿上肢内侧中线人肘,过腕部.人掌巾,沿中指桡侧,出于其端。另一分支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出其尺侧端,交于手少阳三焦经。

    该经脉腧穴为天池、天泉、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官、中冲,共9穴,左右合18穴。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两个穴位:劳宫穴和内关穴。

    人一旦陷入紧张的心理疲劳,可通过按压劳宫穴来解除。此穴位于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用对侧的拇指按压劳官穴,可有消除心理上的疲劳之效。

    内关穴在掌后横纹上2寸、两筋间,与外关相对,现代社会,]二作压力大,很多人年纪轻轻就经常出现失眠、心慌、胸闷等不舒服的情况,而内关穴就是心脏的保健要穴,能够宁心安神,理气止痛。具体按摩方法是:用左手的拇指尖按压右内关穴上,左手食指压在同侧外关上,按捏10分钟,每日2次;再用右手按压左侧的穴位,反复操作即可。另外,内关穴也是治疗胃肠疾病的主要穴位之一,对胃痛、恶心、呕吐等胃肠症状有确切的疗效。

    贴心提醒:  “心主神志”,心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心主神志的功能正常,则精神饱满,精力充沛,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反之,轻则出现失眠多梦、神志不宁、健忘等症状,重则出现精神失常、神昏谵语,甚则昏迷。所以保持心情愉快也是一种养心好方法。

 

◎十二、亥时:睡眠进行时◎

    “夫妻吵架不过夜”也蕴涵着养生道理吗?

    有句俗语“夫妻吵架不过夜”,这本来是说夫妻恩爱,不记仇。其实,细细想来,这里面也有一定的养生道理。一般家庭睡觉的时间是2123点,也就是亥时,正是三焦经最兴奋的时候,而三焦经主气,所以这个时候应该保    亥时,手少阳三焦经最旺。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在这里给大家解释一下“五脏六腑”。关于五脏大家比较熟悉,就是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还有就是三焦。三焦具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的作用。三焦为手步阳,胆为足少阳,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翻转阴阳则激动气势之流动,三焦主气的道理就在此。

    三焦通百脉,人如果能在亥时睡觉,百脉就可以得到很好的休养,对身体健康是十分有益的。亥时百脉通,所以五脏六腑的失衡可以在亥时进行调理,其效果会事半功倍。亥时阴气较重,是入睡的最佳时间,也是人体细胞推陈出新的时间。这个时候也是植物“长个儿”的时间,甚至夜晚在庄稼地里就可以听到庄稼长高拔节的声音。

    想一想,如果人们错过了睡眠的时间,小孩就错过了长个儿的机会,女人就会过早的衰老,所以从亥时开始,我们就要准备睡觉了。要想有个好睡眠,不如睡前泡泡脚,可以促进心肾相交。心肾相交意味着水火相济,对阴阳相合有促进作用,阴阳合抱,睡眠当然达到最佳境界。

    如果本经的经气有所变动时,可以发生耳聋,耳鸣,咽喉肿痛,外眼角痛,汗出,腮肿,耳后、肘、肩、臂部本经脉过处疼痛等。那我们应该如何保健呢?先从三焦经的循行路线说起,该经起自无名指尺侧端,上出于无名指、小指之间,沿手背至腕部,向上经尺、桡两骨之间通过肘尖部、沿上臂后到肩部,在大椎穴处与督脉相会;又从足少阳胆经后,前行进入锁骨上窝,分布在两乳之间,脉气散布联络心包,向下贯穿膈肌,统属于上、中、下三焦。

    在这条经上穴位不是很多,但重要的穴位却不少,先说说阳池穴。阳池穴是支配全身血液循环及激素分泌的重要穴位,有很多女性朋友一到冬天,就会出现手脚冰冷、腰寒的症状,防治的简单方法就是按摩阳池穴。那我们该如何找到它呢?

    阳池穴在手背手腕上,位置正好在手背间骨的集合部位。先将手背往上翘,在手腕上会出现几道皱褶,在靠近手背那一侧的皱褶上按压,在中心处会找到一个压痛点,这个点就是阳池穴。按摩时,先慢慢地进行,时间要长,力度要缓,最好是两手齐用。

    《黄帝内经》养生经:  “三焦者,足少阳、太阳之所将,太阳之别也。上踝五寸,别入贯瑞肠,出于委阳,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持心境平静,不生气。如果你跟老婆夜里吵架,而且赌气很严重,夜里1 1点气都还没消,那你第二天精神就会委靡不振。

    还有一个穴位是专门为女性朋友准备的,那就是丝空竹,这个穴位比较好找,在面部,当眉梢凹陷处,也就是鱼尾纹产生的地方。经常按摩它,就可以防止鱼尾纹出现,而且还有疏风清热、明目安神的功效,头痛、目眩、目赤痛、视物不明等,都可以按摩它。

    贴心提示:现在大家知道了,三焦经是主气的,平时经常练习“嘻字功”理三焦气是一种非常不错的锻炼方法,具体方法如下:

    发音:嘻(xi)。读希。

    口形:两唇微启,面部表现自然,略带微笑。

    动作:呼气念嘻字,足第四、第五趾点地,随即放开。两手从体侧向耻骨处抬起,手心朝上,指尖相对,提至膻中穴;两臂外旋翻转,手心向外,并向头部托举,两手心转向上,指尖相对。吸气时,两臂内旋,五指分开,从头部循胆经路线而下,拇指经过风池,其余四指过面部,两手再渊腋、日月至环跳,自然垂于体侧,以意送至足四趾端之窍阴穴。最后,两手重叠,覆于下丹田。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yuan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0)
热门评论
商务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