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儿 科
儿科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份。因为小儿脏腑脆弱,气血未盛,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纵使有病痛,口不能言,手不能指,一旦患病,只能依靠亲人代诉。有的亲人也不能详细全面表达,特别是一周岁以内之小儿。还得靠医生的临床实践,认真细心观察,特别看指纹变化及“望、闻、触、察”,方能作出正确诊断,以免误诊。兹列举以下几点供参考:
1.医者一手握患儿食指,另一手从食指尖向内按摩,仔细观察其指纹到第一节为“风关”,第二节为“气关”,第三节为“命关” (附图)。如风邪初人,指纹在“风关”,其病初起,纹浮者为风邪,在皮肤。至“气关”病情已有发展(体温约在3 8度左右),须加注意,对症治疗。如已透至“命关”,体温都在39~40度以上,就有危险,必须高度注意,所谓“命关”即生命攸关之意。
2.看指纹颜色,红黄相兼,隐隐不显为无病,紫色属热,红属伤寒,黄属伤脾,黑为中恶,青主惊风,白主疳症,指纹淡淡为先天不足,唇色淡白为虚证亦为不足。
3.指纹直则属热,较细则寒;纹多似脉散,纹少似脉迟;指纹显露在外(浮)为邪表证,指纹半浮沉,邪入里或半表里。
4.指甲接之白,放之回红,虽久病可治;放之仍不变,虽暴病初起亦凶。又指甲青黑者难治。
(一)看舌苔
1.舌苔白者为体寒。
2.舌苔红者为体热。
3.舌尖红,舌根白者,为上焦虚火,下焦寒。
4.舌黄浊腻为食积,消化不良。
5.舌苔有斑点,腹内有蛔虫。
6.舌根白苔如雪花片,为脾冷,气闭。
7.舌如烘糕样,病危。
8.舌尖无苔,食无味觉者,胃气已绝。
9.舌本强直,转动不活,语言蹇涩者病危。
IO.干黑之舌,当以蜜拭之,然后观其色红赤者可治,青黑者不可治。
1 1.唇青舌卷,环口黎黑,口张气直,气出不返。皆为不治之症。
[按]以上舌苔各症,婴儿或成人患者可供参考。
(二)察气色
1.脸色苍白者为体虚,体寒,贫血。
2.脸色红艳者为外感发烧。
3.口唇干燥者为脱水。
4.口唇咄吸,双目朝上者发风。
5.神形倦怠者病危。
6.小儿夜啼,多为惊,啼哭不止多为腹痛。
7.尿色赤红者为热,黄者多为肝炎或胆囊炎。
8.大便结者为火,溏者胃寒,次数多且溏为消化不良。
(三)小儿指纹歌诀
1.三关部位歌
初起风关症未央,气关纹现急需防;
乍临命关诚危急,射甲通关病势彰。
2.浮沉分表里
指纹何故乍然浮,邪在皮肤未足愁;
腠理不通名中症,急行疏解汗之投。
忽尔关纹渐渐沉,已知人里病方深;
莫将风药轻相试,便向阳明里证寻。
3.红紫分寒热
身安定见红黄色,红艳多从寒里得;
淡红隐隐本虚寒,莫将深红化为热。
关纹见紫热之征,青色为风古所称。
伤食紫青疾气逆,三关紫黑恐难胜。
指纹淡淡亦堪惊,总为先天赋禀轻,
脾胃本虚中气弱,切防攻代损幼婴。
[注]以下小儿各方剂量均属参考量,可根据小儿之大小、病情轻重,适当调整,并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四)婴儿发风
[处方]天麻1.5克,全蝎3克,姜虫二只、青木香、拌苓、藿香各2.5克,蝉衣3只,防风1.5克,天竹黄2克,前胡1.5克。
[功效]祛风,镇痉。
[用法]加水适量炖一次,分2—3次服。
(五)婴儿喘口风、锁口风
[处方]全蝎2个,天麻2.5克,北细辛0.3克,僵蚕3个,薄荷0.6克,姜夏1.5克,藿梗2克,双勾2克,蝉衣3个,竹茹l克,八角金盘1.5克。
[功效]祛风化痰,镇惊镇痉。
[用法]加水适量炖一次,分2—3次服。
(六)婴儿初生、七旦风、九旦风、十四旦风
症发牙关紧闭,不能吮乳,难以救一者,本方可能救之于万一。
[处方]参须(另炖)0.3克,北细辛各0.3克,青木香、天麻、天竹黄、杏仁、防风各1克,双勾、前胡各1.3克,藿香1.5克,全蝎一个,僵蚕一个。
[功效]祛风、镇痉,开窍。
[用法]加水适量炖一次,分2—3次服。
以上各方均系初生婴儿脐风或惊风用药,婴儿脐风(即破伤风)上方可能救之于万一。
(七)小儿受惊夜啼
阵发啼哭、或呕,喉中哮鸣者。
[处方]双勾藤、法夏各4克,龙齿5克,礞石、川朴、川楝、合欢、川断各3克。
[功效]祛惊镇痛,化痰止呕。
[用法]加水适量炖一次,分2—3次服。
(八)小儿夜惊啼哭或睡中惊跳
[1方]鸡蛋一只,银戒指一粒。
[功效]吊惊。
[用法]畲汉民间流传鸡蛋洗净煮熟去壳,剖一半去蛋黄,把银戎指纳于蛋内,待小儿睡时将其对准肚脐贴妥,用绷带绑紧一小时后取去。蛋白不用,惊重者戒指色变得更紫。此法对祛惊有疗效。
[2方]双勾、夜交藤各4克,僵蚕3个,全蝎2尾,蝉衣3个,拌苓、寸冬、杭芍各3克,珍珠粉半支(后掺服)o
[功效]祛惊镇静。
[用法]上药加水适量炖一次,分2—3次服。
[3方]龙齿4克,双勾、木神、麦冬各3克,全蝎尾一尾,蝉衣2个(去头足)。
[功效]祛惊镇静。
[用法]加水适量炖一次,分2—3次服c
[注]用】方外贴,内服可选2或3方,疗效显著,可使小儿安眠入睡,且无副作用。
(九)小儿夜啼哭声洪亮
小儿夜啼,哭声洪亮,手足心发热,面唇红者。
[处方]竹叶6克,灯芯1克。
[功效]清心热。
[用法]用水适量炖一次,取汁兑人人奶中,分3—4次喂完。连用2~3天,夜啼即止。
(十)小儿夜啼哭声低弱
小儿夜啼,哭声低弱,手足寒冷,面色无华,系脾胃虚寒所致。
[处方]草豆蔻、生姜各3克,明党5克。
[功效]健脾益气。
[用法]加水适量炖一次,取汁加入乳50—100CC喂之,连用3天即效。
(十一)小儿百日咳初起
类似感冒,发作如鼻塞,咳嗽流涕,声哑,结膜炎,微热。
[处方]桑叶、菊花、芦根各7克,花粉、杏仁、桔梗各6克,前胡、甘草各3克,薄荷、芥穗各2克。
[功效]祛邪、镇咳、消炎。
[用法]加水适量炖一次,3岁以内分3次服。
(十二)小儿百日咳
阵发期,咳嗽反复发作,面部浮肿,眼突流泪,甚至遗尿屎,咳血呕吐。
[处方]麻黄1克,桑白皮、杏仁各5克,石膏4克,甘草1.5克,前胡、瓜萎皮、桔梗、百部、川贝(另)各3克,牛蒡子2.5克。(3岁左右量)
[功效]清肺,化痰,镇咳。
如结膜充血加丹皮3克,桑白皮5克。鼻血加苎根5克。
[用法]加水适量炖一次,分2—3次服。
(十三)咳嗽渐减,单纯性喉炎或支气管炎
[处方]天冬、寸冬、百部各6克,桔红、竹茹各3克,蒌仁4克,半夏、川贝(后下)各2克。(3岁左右量)
[功效]养阴清肺,化痰镇咳。
[用法]加水适量炖一次,分2~3次服。
(十四)小儿泄泻
[处方]淮山、红糖适量。
[功效]健脾、益肾、止泻。
[用法]淮山研成粉,每次5 ~10克。或加糯米5克共研末,加水适量,调匀加温煮成粥,再加红糖,于喂奶前或饭前口服,也可代乳服。每日3次,3天为一疗程。
(十五)鹅口疮
婴儿口内及舌上被白色念珠菌感染,形成点状或片状白膜。
[处方]红糖适量。
[功效]清热生津,泻火敛疮。
[用法]先将红糖加开水少许,炖溶化待凉后,用棉签蘸红糖涂患处,每日数次,2~3日即愈,且不易复发。
(十六)小儿乙厌食
小儿厌食,连鱼肉都不想吃。
[处方]广藿香、山楂肉、鸡内金、漂白术、建神曲、白茯苓、广陈皮、大红枣,根据不同年龄,用不同用量。
[功效]醒脾健胃。
[用法]上药加水适量,炖1—2次,分午晚饭后服。
(十七)小儿胃纳差,消化不良
[处方]明党、淮山、欠宴、鸡内金、茯苓、扁豆各等分。
[功效]益气健脾。
[用法]如母乳不足,婴儿亦可用上药与白米1:5磨成粉,高压晒干备用。用时根据婴儿食量酌情加水、糖适量炖熟,一天吃l~3次,有益脾健体作用。
(十八)消化不良
[处方]鸡内金90克,糯米300克。
[功效]健脾消食。
[用法]鸡内金洗净烤干,研成粉末,与糯米粉混合调匀,根据婴儿食量加白糖,冲开水调成糊状炖熟。每日l一2次,一个月一疗程。
[按]鸡内金性平味甘微苫,有健脾消食之功。糯米粉可补中气之不足,健脾暖胃。研究表明:鸡内金能增强胃功能,促进食欲,使身体强健,对成年人消化道结石、胃下垂、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亦适用。
(十九)健儿糕
适用于3—5岁小儿胃纳差,不思食,怕喝药,见药即呕。
[处方]明党20克,淮山、欠实各25克,鸡内金1 5克,糯米粉500克,白糖1 00克。
[功效]健脾开胃。
[用法]先将明党、淮山、内金等药晒干研成粉,加糯米粉(即糕粉,糕饼店有售)、白糖,交给糕店制成糕,给小儿作糕点吃,冈无药味,易为小儿所接受。以上为一疗程,吃1—3疗程,胃口自然开。
(二十)小儿皮肤过敏
小儿皮肤过敏,长期瘙痒,皮屑,尤以夜间为甚。
[处方]生地6克,地肤子4克,地丁草4克,黄芩、甘草、赤芍、银花、连翘、防风各3克。
[功效]凉恤、清热、排毒。
[用法]加水适量炖两次,上下午各服半剂,2—3剂可愈。(2—3岁量)
(二十一)小儿夜尿(包括10岁以下的少儿)
[处方]糯米2~3两,黄酒、红糖少许。
[功效]温中健脾。.
[用法]糯米洗后加水及黄酒少许炖熟,配红板糖,睡前吃,连吃5—6次,可愈。
(二十二)小儿先天性疝气或睾丸肿大
[处方]荔枝核10克,炙黄芪5克,升麻2克,桔核3克,木香、大小茴香各1克。
[功效]提气理气,消炎祛肿。
[用法]用水适量炖一次,分2次服,5剂好转,10剂甚效。
(二十三)小儿热厥
小儿发高烧,体温40°左右,突然两目直视,牙关紧闭,四肢厥冷或捕搐,不省人事,病情危急。
[处方]取十指放血。先用酒精消毒十指尖,用针头(酒精消毒)轻刺患儿之十指,放血一小点。此法可疏通经络,使其体温迅速下降2—3 °,抽搐也缓解,然后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