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分站:
全部科室 快速通道:点击直达您要访问的科室
背景:
阅读新闻

上篇一 、神色生死候证辨

[日期:2012-08-17] 来源:  作者:佚名 [字体: ]

上篇一 、神色生死候证辨

    神指精神状态;色是指面部等处皮肤的色泽。神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色是五脏气血盛衰透露于外的征象。神与色关系密切。临证中,观察病人神志的清楚或昏迷,主要是指辨证而言。推而言之,无论望色、切脉,皆须观察神气的盛衰有无。色有色之神,脉有脉之神。  失神则死,得神则生”o喻昌说:  色者,神之旗也,神旺则色旺,神衰则色衰,神藏则色藏,神露则色露。所以察色之妙,全在察神o"故将神、色一并讨论。如气血旺盛,则精神健旺,色泽明润;反之则神疲色天,预后不良。临床辨神色,对决生死十分重要,务须熟练掌握。

(一)辨精神状态

    1.辨神在诊断上的重要性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棂枢·平人绝谷篇》说:  神者,水谷之精气也。” 《素问·八正神明论》又说:  血气者,人之神。说明神以精气为物质基础,是脏腑气血盛衰的外露征象,是生命的主宰。具体反映在人的面色、目光、表情、体态、言语、意识等方面。

    2.辨神的得失

   《灵枢·天年篇》说:  失神则死,得神则生.《素问·移精变气论》也说: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僚问·本病论》又说:  人神失守,神光不聚。张景岳以病人的精神状态来判断神之存亡。他在《憬岳全书·神气存亡论》里说:  诊病以形证言之,则目光精彩,言语清亮,神思不乱,肌肉不削,气息如常,大小便不脱,若此者,虽脉有可疑,尚无足虑,以其形之神在也;若目暗睛迷,形赢色;败,喘急异常,泄泻不止,或通身大肉已脱,或两手循衣摸床;或无邪而言语失伦,或无病而虚空见鬼,虽其脉无凶候,必死无疑,以其形之神去也。张氏所说,实以临证经验发挥了《内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的理论,值得重视。

    那么,什么是得神和失神呢?临床上如何掌握呢?辨神主要是观察目的神态。古人认为:  神藏于心,外候于目。石芾南也说:  人之神气,栖于两目,历乎百体o"所以,当临床接触到危重病人时,首先必须观察目的神采,这样对病情的轻重安危,可以迅速得出一个较明确的认识。临床辨神,一般可从四个方面进行观察,即得神、神疲、失神、假神。

    得神:患者表现眼球活动灵活,目光精彩内含,明亮有神,体态无明显异常,言语清亮,神志清楚,表情自然等。此表示形神合一,正气未伤,预后良好。

    神疲:也称少神。它介于得神与失神之间,是由于疾病导致正气损伤,多见于虚证。常表现两目呆滞,目晦少神,精神萎靡,倦怠懒言,表情淡漠等。表示病情严重。

    失神:患者表现为目暗睛迷,反应迟钝,言语错乱,神志昏迷,撮空理线,循衣摸床。或一时昏倒,口开目合,瞳人散大,手撒遗尿。或暴病卒作,沉迷烦躁,昏不识人。表示精气将脱,病情危重,预后多不良。

    假神:假神见于临终前夕,临床有多种表现:如患者本来病重垂危,精气衰极,精神颓靡不堪,忽然一时精神振作,目光明亮;或者病至粥浆不入,忽然转为食欲顿佳,这在《伤寒论》中首称除中。或者病至语言低微断续,忽然转为声音洪亮,多言多语,但简单而多重复。它与失神转为得神的区别主要在于:好转只是局部和暂时的现象,很快进入恶化;病人的整个病情与个别现象不相符。临床上通常把这种反常现象喻称回光返照残灯复明。系阴阳之气即将离绝,阳气虚脱,孤阳外越,是病情濒危之兆。在临床上应特别注意,如病人出现假神证候,应积极采取措施,争分夺秒地进行抢救。

    汉代华佗对此更有精辟的论述,他在《内照法》中说:凡辨生死之法,但人改常者即死矣;色、声、心、性,但一改常即死矣。

    3.临床验证

    例一:张××,男,61岁,农民。197291 1日初诊,素患头痛眩晕。一日在田间劳动看瓜,突感舌根强语涩,下午6时许家人送来就诊。面黄无华,目睁圆而呆迟,牙关紧闭,痰声漉漉,昏迷不省人事。测血压160/120mmHg。查眼底:右眼大面积出血呈片状。诊为中风闭证(脑溢血)。经及时输液,降压救治,病情稍平稳。至次日晨2时,患者突然睁开眼睛,神志清醒并索水而饮,又说话,又要求翻身。因医嘱不许震动头部,故家属未予翻身0 3时又进入神志昏迷,逐渐气息低微,小便失禁,目合,脉弦极无柔和象。虽经积极抢救,患者于510分死亡。

    按:该患者就诊时,病情已进入失神阶段,于次日晨2时,又出现假神现象,故虽经积极抢救,终未挽回生命。

    近年来,有人报道以假神的症状为依据,从临床考察和统计了20例死亡病例,结论是:出现假神后,最速者4小时死亡,最迟者48小时死亡,平均为23.2小时,其中12小时以上者15例,占病例总数的75%

    实践证明,患者出现假神,纵有神丹妙药,也难挽回。但如果病变在失神阶段的早期,且处理及时而正确,亦有起死回生者。

    例如:患者舒某,女,54岁。素患心悸气短,不能操劳,某医院确诊为心肌病。一日身感不适,家人陪送至医院诊治。当时面色红润,目睛有神,语言清楚,声音洪亮。正在测血压时,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面色苍白,冷汗淋漓,血压测不到,人迎脉摸不到,寸口无脉。诊为暴死(心脏骤停)。当时按压心前区数次,紧接着采用电击术,继而口服回阳救逆剂、静滴升压药,终于起死回生,至今带疾存生。

 

(二)辨面部色泽

    1.辨面色须分部位

    (1)通诊面部面部的色泽表现,一般表现于整个面部。如面色胱白、潮红、紫暗,或润泽、枯晦等,均以整个面部为准。这是临床所常用的察色方法。

    (2)分部诊察  五脏六腑在面部各有相应的部位。根据有诸内必形诸外的理论,内在脏腑与面部部位是内外相应的。上以应上,中以应中,下以应下。因此观察面部色泽变化反映于何部,便可据以判断病属何脏腑。这是古人从整体观念出发,并根据长期的临床经验而制定的诊断方法,在临床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五脏大多排列于面部中央,而肾脏偏偏排列在两颧。结合临床实践,肺肾阴虚,相火亢旺,刑金灼络,痨嗽咯血,骨蒸潮热,多表现两颧发赤。治宜滋肾润肺,壮水制火,即是明证。当然,在实际运用中,尚须结合具体病情,灵活掌握,不能机械套用。面部分部诊断,有几种分法,下面分别介绍。

    1)以明堂为主划分色部:  很枢·五色篇》谓:  庭者,首面也;阙上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下极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胆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肠也;挟大肠者,肾也;当肾者,脐也;面王以上者,小肠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此即后世以明堂为主划分色部的根据(参见图12。明堂即鼻部,下端称准头或面王,属脾;鼻端双侧鼻翼称方上,属胃;前额称庭或颜,属首(头)、面;眉间称阙,阙上属 颜面部位名称图    图2面部色诊分属部位图咽喉;阙中称印堂,属肺;阙下称山根或下极,属心;下极之下称年寿,属肝;肝部之左右属胆;两颊之下称中央,属大肠;大肠之上,胆之下,属小肠;挟大肠处,属肾,面王以下,唇上人中两侧,属膀胱、子处(子宫)。



    2)以五脏分部划分色部:《素问·刺热论》谓:  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即是说:  左颊属肝,右颊属肺,颜部(又称为额)属心,鼻部属脾,颏部属肾(参见图34)



    这种分属方法,后世医家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如万全说:欲观气色,先分部位:左颊兮青龙属肝;右颊兮白虎属肺;天庭高而离阳心火;地角低而坎阴肾水。鼻在面中,脾通土气。观乎色之所现,知其病之所起o"

  3)以五官划分色部: 《很枢·五阅五使篇》谓:五官者,图3面部色诊名称图    图4面部色诊分属部位图五脏之阅也。以五官划分色部,认为: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故肺病者喘息鼻张,肝病者眦青,脾病者唇黄,心病者舌卷短、颧赤,肾病者颧与颜黑。

    以上三种面色分部诊断方法,后世多参合运用,且可据五脏与五体的联系,诊断皮、肉、气、血、筋、骨之病。如《枢·卫气失常篇》日:  色起两眉薄泽者,病在皮。唇色青赤黄黑者,病在肌肉。营气濡然者,病在血气。目色青赤黄白黑者,病在筋。耳焦枯受尘垢,病在骨。"

    4)面部九分法

    简注:面部当分九行,正中一行,左右各四行也。正中为天庭,为阙上,为阙中,为下极。为方上,为面王,为中央(此中央为人中也),为承浆,为下颏,其侧当内眦以下,为目内眦,为面王以上,为面王以下。次侧当目睛以下,为巨分(一名法令),为颐口角。次侧当颧以下,为颧(一名頄,音求),为中央(此中央为颊中央也)。此侧当颧后耳前,为颇(一作颔,以其动}与颔应也),为颧后(一名烦,音拙,即颧后横骨),为循牙车以下。次侧在面部之外,为蔽,耳门也;为蕃,颊侧也。侠绳而上者,绳为面部两侧之转角处也。下当颧,上当额角,如引绳者。侠而上,即侠额角也。方上谓正当面王之上,即鼻柱与准相接,稍见低栀之处,能候胃气盛衰,胃有瘕聚,即生黯奸,胃气虚怯,即见低陷,方之为义,与《本腧》篇大陵掌后、两骨之间方下者也正同,旧谓两迎香上者未妥。综观其位,五脏次于中央(五色篇言中央有三而义各不同),而肾居膀胱下;六腑侠其两侧,而胃居脾上;肢节又居六腑之外也。 《刺热论》谓颊下逆颧为大瘕(大瘕泄即痢疾也,有谓五更泄者未是),是大肠病也,是中央诊膝,又诊大肠也,故大便久秘,即其处发热。颧后为胁痛,是颧后诊臂,又诊胁也。下牙车为腹满,是牙车以下诊股,又诊腹也。且股与股里,膝膑与膝,似俱不当两出;疑巨分股里,当作腹裹也。颊上者,膈上也,是颧后横骨之上也。(参见图56所示)6面部脏腑肢节分位图图示如下,供参考(78):图7:察形色图一(正)    图8:察形色图二(侧)




    至于面部内应脏腑的道理,古代医家认为,有以筋所结,有以脉所过,有以气化所通,有以神明所发。如上文《五色篇》及《刺热论》所叙,盖气化之事也;若内眦膀胱,外眦小肠,上唇人中大肠,下唇环口胃,耳前后耳中三焦胆,则脉络之事也;目上纲太阳,下纲阳明,鼻足太阳,耳中手太阳,头右角足少阳,左角手阳明,则筋络之事也;舌心、耳肾、鼻肺、唇脾、目肝、眉胆,则神明之事也。病在筋者,视筋络之部;病在脉者,视脉络之部;病在气化者,视气化之部;病在神明者,视神明之部。知此则分部之法虽各不同,则用各有当,可随证而适其用也。

    (3)辨面色走向、端满和不等察面色走向,以辨别疾病发展趋势和轻重。沉浊为内,浮清为外。若色从外走内者,病从外生,从外走内,部处起;色从内走外者,病从内生,从内走外,部处陷。病生于外者,先治其外,后治其内;病生于内者,先治其内,后治其外。若其色上行者,病益甚;其色下行如云彻散者,病方已。此上为逆,下为从也。

    断色端满者,指面部五色表现,正色满面,此不为病,或虽病不重。若病则邪色独见,则或聚或散而不能端满矣。华佗谓面色俱等者不病,不等则病矣。谓其色独见异于他部也。故察色,以其起大如拇指者为准。

    《灵枢·五色谓:  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择天,以观成败,察其散抟,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病处。

 

    2.察色辨神

    望面部颜色表现,须观察色与泽两个方面。色指赤、白、青、黄、黑五种颜色。故人称为五色。泽是指五色所表现出的荣润光泽,谓色俱神采。面部色泽表现,是脏腑气血的外荣征象。故根据色泽的变化.可以判断疾病的轻重安危、预后转归。所以对于危重的病证,其诊断意义有时胜过诊脉。正如《脉要精微磷说:帝日:有故病,五藏发动,因伤脉色,各何以知其久暴军之病乎?岐伯日:悉乎哉问也!征其脉小色不夺者,新病也;征其脉不夺其色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不夺者,新病也。孙思邈亦谓:  夫为医者,虽善于脉候.而不知察于色气,终为未尽要妙也。故善为医者,必须明于五色。乃可以决死生,定狐疑。

    (1)辨面色荣枯  我国人的正常面色是红黄隐隐,荣润光泽,是气血和平,精气内充.荣光外发的表现。虽然每个人的肤色不一,或因气候,季节、工作条件及情绪变化的影响,面色可有稍白、稍乳、稍黄、稍黑等变化。但是,只要明润含蓄,都是属于正常面色。敞明润含蓄是正常面色的主要特点。所以,观察面色(含肤色在内)的关键,小论青、黄、赤、白、黑,凡荣润光泽、含蓄不露的.是五脏精气内充的征象,称为正色。虽在病中.说明气血末衰,胃气未败,其病易治,预后良好。反之,五色彻底暴露,晦暗枯槁,天然不泽,表示内脏真元之气外泄无遗,病情深重,预后不佳。  《内经:》对此论述颇详。《索问·

要精微论》谓:  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本文字最妙,是描述五色含蓄之象。凡真色皆根于皮里。其深含于皮里者,系五色隐然于内.此正色也;由皮里暴露于皮外者,病色死色也;其薄散而仅浮于皮上者.浮越之气,不根脏腑,无关吉凶者也,直谓之垢而已。五脏之生色与死色,都以五色之含蓄与暴露作为判断的依据。《索问·五藏生成篇》谓:  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焓者死,赤如虾血者死,自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自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生于心,如以缟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以缟裹绀;生于脾,如吼缟裹栝楼实;生于肾,如以缟裹紫,此五藏所生之外荣也。

    综上所述,观察面部五色表现,是根据面色是否明润光泽、有光有体而判断。五色有光.明亮是也;五色有体,润泽是也。光者有形,为阳主气;体者有象,为阴主血。精气内充.气血未伤.有光有体.其色明润光泽.即纳鳓所谓翠羽、鸡冠、蟹腹、豕膏、乌羽者是也。精气内竭,气血俱亡.则色相毕露,枯槁无泽,即《内经》所谓草兹、枳实、焙、虾血、枯骨,是光体全无,阴阳气血俱绝,不死何待?可见察色辨神.分辨荣枯,对危重病证诊断有若非常重要的意义。正如《灵枢·五色獬谓:五色各见其部……察其夭泽,以观成败。

    (2)五色主病面部五色,既代表不同脏腑的病变.叉代表不同性质的病变。《灵枢·五色鼢谓:  以五色命藏,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灵枢·五阅五使篇:》谓:肾病者,颧与颜黑。” 《很枢·五色篇》又谓:  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所以注意观察面部五色的改变,对于判断疾病所在脏腑和性质至为重要。证之临床,面部青黑则多主寒证、痛证。是因寒滞经络,血脉瘀滞,而致颜面青黑,不通则痛,因致疼痛发生。即《问·经络论》所谓:  寒多则凝泣,凝泣则青黑。面色黄赤多主热证。黄赤皆因血热而沸。即《问·经络论》所谓:  热多则淖泽,淖泽则黄赤o"面色白多主寒证。白者,血少之甚也。是由阳气衰微,不能统运血脉,血涩而少所致。  《枢·论疾诊尺篇》谓:  诊血脉者,多赤多热,多青多痛,多黑多久痹,多赤多黑多青皆见者寒热。古人认为,视其颜色,黄赤者多热气,青白者少热气,黑色者多血少气。可见察面部五色,对诊断疾病的性质至为重要。

    辨五色改变,亦可判断疾病的死生转归。  《枢·五色篇》谓:  赤色出面颧,大如拇指者,病虽小愈,必卒死。黑色出于庭,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死。’’血脉通于心,若络色或赤或黑,而腹内作痛,神气清明者,此病在小肠及脉络中也。若狂躁者,血热攻及心包也;若昏迷不省者,血寒而瘀甚矣,全不知人即死。

   

 3.察色生死候证辨

    (1)察面部五色变化决生死

    1)从面色有无光泽和含蓄之象以决断生死:总的来说,望面色,决生死,应从两方面注意:一则应注意五色与光泽(神采),无论何色,均以有无光泽为依据。五色具有光泽者,虽病亦预后良好;反之,五色失去神采,只有色而无泽,是脏之真气衰竭,预后多不良。二则应注意色的含蓄与否。五色贵在含蓄而不外露,是脏之真气内充的征象。若五色失去含蓄之象,五色尽露于外,说明脏之真气败竭,预后多凶。

    2)察色观病决生死:望面部色泽以决生死,历代医家积累了很宝贵的经验,为了很好继承研究,经整理摘录叙述如下。

    面青,人中反者,三日死。面无光,牙齿黑者死。面色黑,直视恶风者死。面色黑,胁满不能反侧者死。面色苍黑,卒肿者死。(上出《中藏经》)

    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上出俭匮要略》)

    欲愈之病目眦黄,眼泡忽陷定知亡。

    简注:眼中分属五脏,应五轮:瞳人属肾应水轮,乌睛属肝应风轮,两睑上下两胞属脾应肉轮,眼白属肺应气轮,两眦属心应血轮。两眦色黄,火能生土,胃气将行,故知其病欲愈。眼胞陷者,五脏之气绝也,故知当亡。《素问》日:目内陷者死。言太阳之脉起于目,内陷者,太阳绝也,,故死。太阳主诸阳之气,故独言之。  ,

    耳目口鼻黑色起,人口十死七难当。

    简注:黑者,肾之色也。肾邪浸淫各脏,黑色见于耳目口鼻。舌居口内而属心火,黑色自外入于口内,水克火,故知十死无一生。火之成数在七,故第七日难当。

    面黄目青酒乱频,邪风在胃衮其身。

    简注:酒乃湿热之物,饮过多,则湿热伤乎脾胃,故面色黄。脾胃积热,热则生风,故目青也。一身皆借胃气资养,风邪留于胃中,则播于一身。  《内经》日:有病身热懈惰,汗出如浴,恶风渐渐。此为何病?岐伯日:酒中风也。

    面黑目白命门败,困极八日死来侵。

    简注:黑,水也。目,木也。白,金也。命门,火也。水浸淫而贼火之气,金克木而伐火之源,所以命门火败。火之成数七.七日火极矣,故死于第八日也。

    面色忽然望之青,进之如黑卒难当。

    简注:青黑之色为肝肾色也。先青后黑,是迥则不转,神去则死也。

    面赤目白忧息气,待过十日定存亡。

    简注:息气,喘逆也.赤色属火,白色届金,火来克金,必作喘逆。金之成数在九.十乃土之成数也,土能生金(即粥浆人胃)则生,不能生金则死.故日待过十日。

    面赤目青众恶伤,荣卫不通立须亡。

    筒注:而赤,火也。目青.木也。木火色见,风热伤于五脏六腑,脏腑受伤,血气衰微,肌肉不滑,荣卫之道涩而不通,其死也可立而待。

    黄黑白色起人目,更兼口鼻有灾殃。

    简注:独见者,谓之正色。杂见者,谓之邪色。黄黑白之三色杂见于面,或入于目,或入于门.或入于鼻,乃病气从外而之内,故有灾殃。

    面青目黄中时死,余候须看两目强。

    简注:中时即午时也.午时属火。面青目黄,肝木克乎脾土。到午时术得火而不畏金,木势愈盛。人以胃气为本,土绝即死,故死在是时。其他相克,看贼旺二日而断其死生。

    目无精光齿龈黑,面白日黑亦灾殃。

    简注:目无精光者.神短也。齿龈黑者.脾绝也。面白者,少血也。日黑者,肾虚也。有是四者.则非长久之客。

    口如鱼口不能闭,气出不返命飞扬。

    简注:火胜迫于肺,大喘而死,肺败也。

    肩息直视反唇焦,面肿苍黑也难逃。

    简注:肩息者,气喘而两肩动也。直视者.睹物不转睛也。唇焦者,心家热也。面乃心之候,黑乃肾之色,上句是心绝,下句是肝绝,心肝既绝,故命难逃。

    妄语错乱及不语,尸臭元知寿不高。

    简注:神亡失守故也。

    人中尽满兼唇青,三日须知命必倾。

    简注:人中属脾土,青色属肝木,土受木克,其绝在木之生数。

    两颊颧赤人病久,口张气直命难停。

    简注:眼睛下高骨之中名日颧,颧下名面,面里名脸,面外名颊,颧面颊脸,心火所属,久病而赤色,乃精神外泄。口张气直,脾肺已绝,故命难停。

    足趺趾肿膝如斗,十日须知难保守。

    简注:脾主四肢,足肤乃胃所行之处,脾胃将绝,则有是证。脾属土,十日者,土之成数也,故死不过十日。

    项筋舒展定知殂,掌内无纹也不久。

    简注:项筋舒展,因督脉已绝。掌内无纹,心包脉绝也。脉绝人必死,岂得久生?

    唇青体冷及遗尿,背面饮食四日期。

    简注:唇青体冷,乃真气欲绝。遗尿不禁,乃膀胱不藏。背面饮食,乃神气不守。人之神气生于肝,神不守则肝绝,不出金数而死也。

    手足爪甲皆青黑,能过八日定难医。

    简注:肝脏其充在筋,其华在爪,其色为青。黑色属肾,肾肝俱败,则水不能生木,故见是色。八日,木之成数也。

    脊疼腰重反复难,此是骨绝五日看。

    简注:脊者,脾之候也。腰者,肾之府也。脾属土,骨属水,土克水,死在五日之期。五者,土之生数也。

    体重溺出时不止,肉绝六日便高挤。

    简注:体重肉绝,脾也。溺出不止,肾也。土胜水,死期故日六日。六乃水之成数也。

    手足甲青呼骂多,筋绝九日定难过。

.  简注:肝绝遇金而死。九日,金之成数也。

    发直如麻半日死,寻衣语死十知么。

    简注:发直如麻者,肺气绝也。寻衣语死,神散不守舍也。

    (上出《叔和脉诀·察色观病生死候》)

 

    3)从五色在面部显现部位决死生:凡病人,黄色人鼻,从口入井灶,百日死。井在鼻孔上曲中是,灶在口吻两旁上一寸是。年上有黑色横度者,不出百日死。

    天中从发际两墓皆发黑色者,三年死;若颧上发黑色应之者,二百日死矣。天中当鼻直上至发际是也。目下有黑色横度年上者,不出三十日死。黑色人口应天中者,不出一年死。《脉经》云:病人黑色出天中。下至年上颧上者死。

    天中发黑色,年上命门上并黄色者,半好半恶也。以天中为主,五年内死,天中发黑色,法三年内死。所以然者,有二处得生,故三年死。

     青色如针在目下,春死,或甲乙日死。黄色人目币四边,戊!己日死。赤色从眉冲下人目,五日死,或丙丁日死。赤色入口,三日死,远期丙丁日死。黑色在左右眉上,一日死,或壬癸日死。若白色亦死,或庚辛日或二三日死。黑色从天申及年上入目,三日死,或壬癸日,或百日,半年死。黑色准上行或人目,壬癸日死,远期二十日死;若入耳鼻,三日死。  (准,端也。行谓在寿上年上无定)黑色横两颧入鼻,一年死。黑色如拇指在眉上,不出一年暴死;一云三年。前云黑色在左右眉上一日死,当是指病甚者,此指无病者欤?黑色从眉绕目,死。赤色在口两;傍,死。黑色如深漆绕口,或白色,皆死。   

    (上出《千金翼方》)   

    4)察面目五色决生死:面主气,主阳,主六腑;目主血,主阴,主五脏。在临床上察面目五色变化对决断生死,亦有一定的诊断意义。兹整理摘录历代名医家的经验,叙述如下。   

    凡相五色之奇脉,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青目黑,面黑目l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素问·五藏生成篇》)

    春面色青,目色赤,新病可疗,至夏愈。夏面色赤,目色黄,新病可疗,至季夏愈。季夏面色黄,目色白,新病可疗,至秋愈。秋面色白,目色黑,新病可疗,至冬愈。冬面色青,目色青,新病可疗,至春愈。

    论日:此四时王相本色见,故疗之必愈。夫五脏应五行,若有病则因其时,色见于面,吉凶之兆形于表也。

    病人本色青,欲如青玉之泽有光润者佳;面色不欲如青蓝之色。若面白目青,是谓乱常,以饮酒过多,当风,邪风入肺,络于胆,胆气妄泄,故令目青,虽云天救,不可复生也。  (此面色克目色也)

    病人本色赤,欲如鸡冠之泽有光润者佳;面色不欲赤如赭土。若面赤目白,忧恚思虑,心气内索,面色反好,急求棺椁,不过十日死。

    病人本色黄,欲如牛黄之泽有光润者佳;不欲黄如灶中黄土。若面青目黄者,五日死。   

    病人本色白,欲如璧玉之泽有光润者佳;面色不欲如白里。 若面白目青,无复生理也。此谓欲过度,荣华已去,血脉空索,虽遇岐伯,无如之何。   

    病人本色黑,欲如重漆之泽有光润者佳;面色不欲如炭色,若面黑目赤八日死。肾气内伤也。   

    病人面黄目青者不死,青如草兹死。病人面黄目赤者不死,赤如虾血死。病人面黄目白者不死,白如枯骨死。病人面黄目黑者不死,黑如始死。病人面目俱等(俱等谓不改其常,无一部之独异也)者不死。   

 主阴,主五脏。在临床上察面目五色变化对决断生死,亦有一定的诊断意义。兹整理摘录历代名医家的经验,叙述如下。    (上出《千金翼方》)

 

    (2)五脏察色决生死

    1)五脏察色观病断生死

    肝脏:面肿苍黑舌卷青,四肢乏力眼如盲;泣下不止是肝绝,八日应当命必倾。

    注译:青,肝之色。舌卷青者,子见母色也。四肢乏力者,筋不能维持也。肝不能含血荣目,则目如盲。津液外泄,则泣出不止。凡此数者,皆肝绝所致。金能克木,故死于金旺之日,八日,从甲日数至辛日也。经日:足厥阴气绝,则筋缩引卵与舌卷。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络于舌本,故脉不荣,即筋缩急,筋缩急,即引卵与舌。舌卷卵缩,此筋先死,庚日笃,辛日死。

    心脏:面黧肩息直视看,又兼掌肿没文斑;狂言乱语身闷热,一日之内到冥间。

    注译:黧,黄黑色也。掌肿无文,心气绝也。一乃水之成数,水克火,故死在一日之内。经日: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色泽去。故面色黑如黧。此血先死,壬日笃,癸日死。

    脾脏:脐趺肿满面浮黄,泄痢不觉污衣裳;肌肉粗涩兼唇反,一日十二内灾殃。

    注译:脐,神阙也。跌,足跗上也。浮黄,黄肿也。经日:足太阴气绝,则脉不荣其口唇。口唇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荣,则肌肉不滑泽;肌肉不滑泽,则肉满;肉满则唇反。唇反则肉先死,甲日笃,乙日死。

    肺脏:口鼻气出不复回,唇反无文黑似煤;皮毛焦干爪枯折,途程三日定知灾。

    注译:气出不复回,有呼无吸也。唇反,土不能生金也。黑似煤,金不能生水也。气不流通,则皮毛焦干,魂魄不连,则爪甲枯折。从甲至丙,三日也。丙属火,火克金,故死在三日。经日: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太阴者,肺也,行气温皮毛者也。气弗营,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津液去,则皮毛枯折。毛折者,则毛先死,丙日笃,丁日死。

    肾脏:面黑齿痛目如盲,自汗如水腰折频;皮肉濡结发无泽,四日应当命不存。

    注译:面黑,面如垢也。目如盲,瞳人反背也。自汗如水,火独炎也。腰乃肾之府,肾败则腰似折,不能荣于骨髓,而骨肉不相亲,濡肉而却,不能为五液之主,故发不润泽。从甲至戊,越四日也。戊属土,土克水,故命不存。经日:足少阴气绝,则骨枯。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温于骨髓。故骨髓不温,则肌肉不著骨;骨肉不相亲,即肉濡而却;肉濡而却,故齿长而枯。发无润泽,是骨先死。戊日笃,已日死。

                                                   (上出晋代王叔和《五脏察色歌》

    2)察色诊五脏卒死:病人及健人面色忽如马肝,望之如青,近之如黑,必卒死。肝病少愈而卒死者,青白色大如拇指靥(音掩,黑痣)点,见颜颊上,此必卒死。

    凡人肝前病,目则为之无色;若肝前死,目则为之脱精;若天中等分墓色应之,必死不治。看应增损,斟酌赊促,赊则不出四百日内,促则旬日之间。

    心病少愈而卒死者,赤黑色黯点如博砻,见颜,度年上,此必卒死。

    凡人心前病,则口为之开张;若心前死,则面色粘黑,语声不转,若天中等分墓色应之,必死不治。看应增损,斟酌赊促,赊则四百日内,促则不出旬日之间。

    脾病少愈而卒死者,青黑如母指魇点,见颜颊上,此必卒死。

    凡人脾前病,唇则焦枯无润;若脾前死,唇则干、青白、渐缩急、齿噤不开;若天中等分墓色应之,必死不治。看色厚薄,决判赊促,赊则不盈四百日内,促则不出旬日之间。

    肺病少愈而卒死者,赤黑如母指餍点,见颜颊上,此必卒死。

    凡人肺前病,鼻则为之孔开焦枯;若肺前死,鼻则为之梁折孔闭:青黑色;若天中等分墓色应之,必死不治。看色浅深,斟酌赊促,远不出~年,促不延时月。

    肾病少愈而卒死者,黄黑色履点如拇指,应耳,此必卒死。

    凡人肾前病,耳则为之焦枯;肾前死,耳则为之肝焦癖;若天中等分墓色应之,必死不治。看应增损,斟酌赊促,赊则不出四百日内,促则不出旬日之间。

    凡五脏吉凶之色,见于分部。肝病者,顺顺而见青白入目必死,不出其年;若年上不应,三年之内祸必至也。心病者,月蝴出而见赤黑入口必死,不出其年,名日行尸;若年上无应,三年之内病必死也。脾病者,霏霏而见黑人唇,不出其年;若年上不应,三年之内祸必至也。肺病者,顺顺而见赤白人鼻必病,不出其年;若年上不应,三年之内祸必应也。肾病者,面目黄黑,连耳左右,年四十以上,百日死;若偏在一边,最凶,必死;两边有,年上无,三年之内祸必至也。

                                            (上出《千金方》、  《千金翼方》)

    3)五色入门户决生死:凡病人,面色入门户为凶,不人为吉。白色见冲眉上者,肺有病,人阙庭者夏死;黄色见鼻上者,脾有病,入口者春夏死;青色见人中者,肝有病,人目者秋死;黑色见颧上者,肾有病,入耳者六月死;赤色见颈者,心有病,人口者冬死。所谓门户:阙庭,肺门户;目,肝门户;耳,肾门户;口,心脾门户。若有色气入者,皆死。  (入者,蔓延连合之义也,<素问谓之交)                (上出《千金方》、  《千金翼方》)

    (3)察色决外感伤寒生死凡看外感病,必先察色,然后切脉问证,参合以决死生吉凶。夫色有青黄赤白黑,见于面部皮肤之上,其气有如乱丝乱发之状隐于皮里也。盖五脏有五色,六经有六色,皆见于面,以应五行,相生者吉,相克者凶;滋荣者生,枯夭者死。自准头、年寿、命宫、法令、人中皆有气色,其滋润而明亮者吉,暗而枯燥者凶也;又当分四时生克之理而通察之。兹略具五色之要者陈述如下:

    1)青色:青色属木主风,主寒主痛,乃足厥阴肝经之色也。凡面青唇青者,阴极也。若舌卷囊缩者,宜急温之。如夹阴伤寒,小腹痛,则面青也。  《内经》日:青如翠羽者生;青如草兹者死。青而黑,青而红,相生者生;如青白而枯燥者,相克乃死也。脾病见青气,多难治。青而黑者多寒痛,青而白者主虚风也。厥阴热厥(血热而壅滞,气迫寒而不得通),赤有唇面爪甲青紫而脉伏者,然细察之,其脉必附骨有力也。

    2)黄色:黄色属土主湿,乃足太阴脾经之色。黄如橘子明者热也,黄如熏黄而暗者湿也。凡黄而白,黄而红,相生则吉;若黄而青,相克者凶也。若准头、年寿、印堂有黄气明润者,病退而有喜兆也;若枯燥而天者死。凡病欲愈,目眦黄也。长夏见黄白则吉,若黄而青则凶也。

    黄色属脾,主湿热食积。黄而枯瘦者,胃中有火;黄而色淡,胃气虚也。面目黄而小便短涩者为疸。小便自利,少腹硬痛,为蓄血发黄,宜下其瘀。

    面黄主湿,黄而明者兼热,黄而暗者兼寒,黄而带赤者为病欲愈;黄白不荣而多蟹爪纹者为虫积,黄而浮泽者为内伤营血,黄黑而粗槁者为食积;黄而青黑者,脾胄衰极,为木胜土而木无制也。是久病血败也。黄乃血水相和之色,以黄之深浅,辨血之厚薄,以黄之明暗,定血之死活。

    3)赤色:赤色属火主热,乃少阴心经之色。在伤寒见之。而有三阳一阴之分。如足太阳属水,寒则本黑,热则红也。  《内经》日: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拂郁在表,汗出不彻故也,当发其汗。若脉浮数,表热汗不出者,面色红赤而光彩也。论日:阳明病,面合赤色者,不可攻之。合者通也,谓表邪未解,不可攻里也。若阳明内实,恶热不恶寒,或蒸蒸发热,或日晡潮热,大便秘结,谵语面赤者,此实热在里,可攻之也。如表里俱热,口燥舌干饮水,脉洪面赤,里未实者,且未可下,宜人参白虎汤和之。如少阳经热在半表半里,面红脉弦者,宜小柴胡汤和之,不可下也。论日: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面赤者,四逆汤加葱白主之。此阴寒内极,逼其浮火上行于面,故发赤色,非热也;若不细察,误投凉剂即死矣。又夹阴伤寒虚阳上泛,亦面赤也,但足冷脉沉者是。又烦躁面赤,足冷脉沉,不能饮水者,此阴极也,宜温之。若久病虚人,午后面、两颊、颧赤者,此阴火也,不可作伤寒治之。然三阳之气皆会于头额,其从额上至巅顶络脑后者太阳也,从额至鼻下于面者阳明也,从头角下耳中耳之前后者少阳也,但有红气或赤肿者,以此部分别之;盖大头伤寒证,正要知此部分也。  《内经》言:心热颜先赤,脾热鼻先赤,肝热左颊先赤,肺热右颊先赤,肾热颐先赤。若赤而青,赤而黄,为相生则吉;如赤而黑,为相克则凶。盖印堂,准头有赤气,枯天者死,明润者生也。如肺病见赤气,则难治。

    面赤如微酣,或两颧浅红,游移不定,此阴证戴阳,必下利清谷,必小便清白或淡黄;脉沉细,或浮数无力,按之欲散;虽烦躁发热而渴欲饮水,却不欲咽;肌虽大热,而按之不热,且两足必冷。又有面赤烦躁,偏舌生疮生刺,敛缩如荔枝状;或痰涎涌盛,喘急;小便频数,口干引饮,两唇焦烈,喉间如烟火上冲,两足心如烙;脉洪数无伦,按之有力,扪其身烙手;此肾虚火不归原所致,证最难辨,但病由内伤,其来以渐,是乃干柴烈火,不戢自焚者也。若面赤,目脉赤身热足寒,头热而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也,寒湿风邪,内伤于筋;亦有热病筋燥而急者。

    4)白色:白色属肺金,主气血不足也,乃手太阴肺经之色。肝病见之,难冶。凡年寿、印堂白而枯天者凶,白而光润者吉。若白而黑,白而黄,相生皆吉;白而赤,相克即凶矣。凡伤寒面白无神者,发汗过多,或脱血所致也。

    白色属肺,气血虚寒,纵有虚火,断无实热。白而青,气血寒凝;白而肥,有痰;白而瘦,爪甲鲜赤,气虚有火也。

    5)黑色:黑色属水,主寒主痛,乃足少阴肾经之色      (血因寒而瘀败之色)。

    凡黑而白,黑而青,相生则吉;黑而黄,相克则凶。若准头、年寿、印堂黑气枯夭者死,黑中明润者生。黑气自鱼尾相牵人太阳者死。黑气自法令、人中入口者死。耳目口鼻黑气枯夭者死。凡面准头、命宫明润者生,枯暗者死。若心病见黑气在额者死也。华佗日:凡病人面色相等者吉,不相等凶。又日:声、色、心、性,但一改常即死矣。焦黑齿槁,为肾热。凡青黑黯惨,无论病之新久,总属阳气不振。

    黑主肾衰,伤寒颜带青黑,为阴寒之色;若久病焦黑者,又为肾热也。神庭黑色如指者,阴晦之色见于正阳之位,卒死之兆。而惨不光,伤寒也;面光不惨,伤风也;面如锦纹,阳毒也;面垢如油,喘促多汗,足阳明中喝也;面垢生尘,洒然毛耸,手少阴中暑也。

                                                                  (上出准绳>

  (4)察色决杂病生死  青色出于太阴太阳(两额、左为太阳,右为太阴)及鱼尾正面口角、如大青蓝叶,怪恶之状者,肝气绝,主死。若如翠羽柏皮者,只是肝邪,有惊病、风病、目病之属。

    赤属心,主三焦。红色见于口唇,及三阴三阳上下,如马肝之色,死血之状者,心气绝,主死。若如缟红马尾色者,只是心病,有怔忡惊悸,夜卧不宁等证。

    1

    黄属脾胃。若黄而肥盛,胃中有痰湿也;黄而枯瘦,胃中有火也;黄而色淡,胃中本虚也;黄而色黯,津液久耗也。黄为中央之色,其虚实寒热之机,又当以饮食便溺消息之。

    黄色见于鼻,干燥如土隅之形,为脾气绝,主死。若如桂花,杂以黑晕,只是脾病,饮食不快,四肢怠惰。

    黑色见于耳轮廓内外命门悬壁,如污水烟煤之状,为肾气绝。若如蜘蛛网眼,乌羽之泽者,只是肾虚,火邪乘水之病。

    面黑为阴寒,面青为风寒。青而黑,主风、主寒、主痛;黄而白,为湿、为寒、为热,为气不调;青而白,为风、为气滞、为寒、为痛也。大抵黑色见于面,为病最凶。若暗中有光,准头、年寿亮而滋润者生;枯夭者死。

    白属肺,白而薄泽,肺胃之充也;肥白而按之绵软,气虚有痰也;白而消瘦,爪甲鲜赤,气虚有火也;白而天然不泽,爪甲色淡,肺胃虚寒也;白而微青,或臂多青脉,气虚不能统血也;若兼爪色青,则为阴寒之证矣。白为气虚之象,纵有失血发热,皆为虚火,断无实热之理。

    肺主气,气虚则色白;肾属水,水涸则面黧。青为怒气伤肝,赤为心火炎上。痿黄者内伤脾胃,紫浊者外感客邪。憔悴黯黑,必悒郁而神伤;消瘦淡黄,乃久病而体惫,山根明亮,须知欲愈之病;环口黑黧,休治已绝之肾。

    白色见于鼻准及正面,如枯骨及擦残汗粉者,为肺绝,丙丁日死。若如腻粉,梅花、白绵者,只是肺邪,咳嗽之病。

    苍黑属肝与肾。苍而理粗,筋骨劳甚也,苍面枯槁,营血之涸;黑而肥泽,骨髓之充也;黑而瘦削,阴火内戕也。苍黑为下焦气旺,虽犯风寒,亦必蕴为邪热,绝少虚寒之候。

    色贵明润,不欲沉夭。凡暴感客邪之病,不妨昏浊壅滞;病久气虚,只宜瘦削清癯。若病邪方锐,而清白少神;虚赢久困,而妩媚鲜泽;咸非正色。五色之中,青黑黯惨,无论病之新久,总属阳气不振。惟黄色见于面目,而不至索泽者,皆为向愈之候。若眼胞上下烟煤者,寒痰也;眼黑颊赤者,热痰也;眼黑而行步艰难,呻吟者,骨节疼痛,痰饮入骨者;眼黑而面带土色,四肢痿痹,屈伸不便者,风痰也。病人见黄色,光泽为有胃气;干黄者是津液之槁。目睛黄者,非疸即衄。目黄大烦为病进。

    面目色同为顺,色异为逆;同者为其如常而未改也,异者谓其一部独异于常也。 

    面色天然不泽,其脉空虚,为夺血。伤寒汗不出,大颧发赤,哕者死。颧见青气者死。黄兼青紫,脉芤者,瘀血在胃,或胁内有块,面上多白点,是虫积。面色青黄白不常,及有如蟹爪路,一黄一白者,主食积(赤有白斑如钱大,晕满额面者)o目睛黄者酒疸。面黄白及肿连眼胞者谷疸,其人必心下痞。面黑者女劳疸,一日黑疸。明堂眼下青色,多欲劳伤,精神不爽,及夜未睡。

                               (上出张石顽、徐春甫、王宇泰、张三锡、李士材)

    (5)察五色变化,按五行生克决生死

    1)按时序节气决生死:  黑气细如绳,发四墓及两颧上者死。  (四墓在两眉坐直上至发际,左为父墓,右为母墓,从口吻下极颐为下墓)于此四墓上观四时气。春见青气,节尽死;夏见赤气,节尽死;畏夏秋见白气,节尽死;冬见黑气,节尽死;春见黄气,暴死,见白气至秋死,或立夏死;夏见白气,暴死,见黑气,至冬死,或夏至死;秋见青气,暴死,见赤气,节尽死,或至夏死,或冬至死;冬见赤色,暴死,见黄气,至长夏死,或春分死。

                                              (上出《千金方》、  《千金翼方》)

    按:凡见本气及来克之气,皆节尽死,或至其节死,或至其胜死;见所克之气,皆暴死。原因是,前者为本脏自病,为不胜;后者为所胜,即反侮,本气衰败所致。

    2)病色交错,色克病者死:病与色相应为正病正色。若反见它色,病与色不相应,称病色交错。根据病色交错,可断病之顺逆吉凶。在病色交错中,主要诊察相生相克的善恶关系,相生者为顺,相克者为逆。以肝为例,如肝病色青,是正病正色,是病色相应,属疾病发展的正常现象。若见黑色,为母乘子,相生之顺证;若见赤色,为子乘母,相生之逆证。若见黄色,为病克色,其病不加,为凶中顺;若见白色,为色克病,其病则甚,为凶中逆,相克为凶。凶中顺尚可。凶中逆,则必凶;相生为吉,子乘母为吉中小逆,母乘子为吉中大顺。

    其余四脏,可以仿此类推。(见病色交错简表一、二。)但在临床运用时,不可过于机械,必四诊合参,综合判断,才能得到正确的诊断。经验证明,倘色天不泽,虽相生亦难调治;色泽不天,虽相克亦可救疗。

 



 

    4.古今验证

    “齐丞相舍人奴从朝人宫,臣意见之食闺门外,望其色有病气。臣意即告宦者平。平好为脉,学臣意听,臣意即示之舍人奴病,告之曰:  此伤脾气也,当至春膈塞不通,不能食饮,法至夏泄血死。宦者平即往告相日:  群之舍人奴有病,病重,死期有日。相君日:  卿何以知之?日:  君朝时入宫,君之舍人奴尽食闺门外,平与仓公立,即示平日,病如是者死。相即召舍人(奴)而谓之日:  公奴有病不?舍人日:  奴无病,身无痛也。至春果病,至四月,泄血死。所以知奴病者,脾气周乘五脏,伤部而交,故伤脾之色也,望之杀然黄,察之如死青之兹。众医不知,以为大虫,不知伤脾。所以至春死病者,胃气黄,黄者土气也,土不胜木,故至春病。所以至夏死者,脉法日病重而脉顺清者日内关,内关之病,人不知其所痛,心急然无苦。若加以一病,死中春;一愈顺,及一时。其所以四月死者,诊其人时愈顺。愈顺者,人尚肥也。奴之病得之流汗数出,()于火而以出见大风也。”——仕记·扁鹊仓公列恸。

    按:文中意,即淳于意也。山东临淄人,约生于公元前218~前l50年,曾作过齐国的太仓长,因而后人常称为仓公。他少年时学医于公孙光和公乘阳庆。阳庆将《黄帝扁鹊之脉书》、错论》等书全部传授给他。所以他的医学修养很好,医术也很高明。在诊断方面,他很注意望色和切脉。  为人治病,决死生多验。本例即是通过望其色有病气。根据望之杀然黄,察之如死青之兹而断言春病夏死。果如其言。

    有人近年来对某医院的l82例内科死亡病例作了分析,结果表明.望色夭泽的理论确有实用价值。182例病人在生命垂危时,全部可见面有天色。苍白、灰白、灰暗、面赤如妆等,与《内缈指的色青自不泽,  色赤黑不泽,  青黄不泽等相符。故色不泽者主死。

 

()辨目的神色

    1.辨目神色的重要性

    目为肝之窍,。心之使,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足阳明胃经旁纳太阳之脉.足少阳胆经起于目锐眦。而《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日: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宅窍。”  棂枢·大惑幸邕》叉日: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故据目的神色形态,可以测知脏腑的盛衰安危。正如徊俗伤寒凇所云:凡病至危,必察两目.视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也,故观目为诊法之首要。所以《内经》十分重视察目以决死生。

    正常的眼.视物清楚正确,精采内含,转动灵活,有福润泽,神光充沛,是眼有神,虽病易治。若白睛混浊.黑暗色晦,失却精采,转动失灵,无眵无泪,甚至浮光暴露,是眼无神,有病难治。正如张介宾说:  视目之睛明,诊神气也。

  2.目生死候证辨

  《素问·三部九候》日:  瞳子高者,太阳不足。戴眼者,太阳已绝。此决死生之要,不可不察也。”   

    目翻上视,眼球向七形成白多黑少,谓之瞳子高,是太阳精气不足,多属惊风痉厥,病属危重。戴眼.指耳睛上视,崮定不动,是精脱神衰,太阳经气已绝的死证。

    从临床观察,目翻上视、瞪目直视、目睛正圆、戴眼反折等,都是危重证状。正如《道俗伤寒论》所说:  “……目瞪正圆及目斜微定,目瞪内陷,皆为神气已去.病必不治。但俞根初又指出:日睛微定、目直视、斜视、上视等,移时即如常者,多痰闭使然,不可竟作不治论。

    一般认为在急性病中,双日上吊或两眼斜视,多属动风先兆或动风发痉,惟久病重病见之,才属危象。一般而言,上视者太阳不足,下视者胃气空虚,斜视者少阳已绝,直视者少阴已终。

    但《内经》特别把戴跟目态作为决死生之要领,是非常科学的,是有特殊价值的。《通俗伤寒论》日:  瞳人散大者.神虚散……”。验之临床,若戴眼再结台瞳孔()散大情配来下判断,则更为准确。如戴眼的同时,双侧瞳孔也散夫.光照迟钝,是脏腑精气将绝,为濒死危象;若双侧瞳孔散大,光照依旧.是肾竭不摄,表里俱竭,神气涣散,必死无疑。当然应注意排除肝胆风火上扰的绿风内障及某些中毒证候。

    古医籍有五视死的记载,可供参考。  病人目上看人者死。病人日下看人者死。病人日斜看者死。病人日直视者死。病人无睛光者死。

    凡病虽剧,只要双目有神,顾盼灵活者吉,以目为五脏十二经之精气所发也。如五阴气俱绝则目系转,转则目运.目运者死。古医籍云:骨稿肉脱,气喘目陷,目不见人,即死;能见人.至其所不胜之时而死。

    目能识人者轻,昏晚不识人者危。目有眵有泪,精采内含者,为有神气,有病主生;无眵无泪,白睛色蓝,黑暗色滞,精采内夺,及浮光外露,皆为无神,病多危。气脱者目不明,脱阴者目盲,热病目不明者危。暴失明者,是阳为阴闭,当有不测之疾。

 

    3.古今验证

    据懒死亡临床诊断探硼的著者综合国内外的经验,认为:具备以下五点,临床即可判断为脑死亡。其中除两项(阿托品试验阴性和脑超声图不显示脑血管转动的回声波)外,其它三项症状和体征中,就有两项是靠察目来下判断的:一项是双侧瞳孔散大,眼球固定;另一项则是脑干反射消失(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头眼反射),这和《内经》的论述实质是一致的。

    再据临床报道某院l82例内科死亡病例,  全部病例临死前有眼球固定、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目上视等,与《内鳓  目不见人、戴眼相符。又如桦佗治病笃要谢云:  说明寿夭而复治.则不怨冤死。孙思邈注云:  医者遇病,宜先审其人之将死与否?若贸然定方与药.药纵无害,及死则必归咎于医者,虽百喙其难辞也。故欲攻医,宜先精相,相者何?望之义也。先生遇病者,先能知其人之寿天,此非得自仙传,乃缘临症多使然耳。尝有疾者诣先生求治.先生日:  君病根既深,宜剖脏腑,治之当愈。然君寿不过十年,病不能相杀也。,疾者不堪其苦,必欲除之,先生乃施破术,应时愈。十年后竟亡。又如《毕佗治急症要诀》云:  不堪望,奚以方。”‘‘军吏梅平,因得疾除名,还家。家居广陵,未至二百里.止亲人舍,其日先生适至主人宿,主人令先生视之。先生一望见,即谓平日:君早见我.可不至此,今疾已结,不可为,趣(趣即行动之意,见例子》)去可得与家相见,抵家后尚得有五日淹留也。平从之,果如所肓。”  “按凡人内有病,必先发于外,故医以望为第一要义。扁鹊之著名,即在于能望也。先生望平色,知其必死,虽有所本,亦由能决。今之医士,不解斯义,徒恃切脉,以作指针。故病者将死,犹为定方。吾见亦多矣。噫!”

    叉如:  《化佗治酒毒要诀》  讳疾忌医,死。”“酒之发酵.足伤肺翼,害肠胃,惟葛花可解。暨滨严昕与数人共候,先生适至,谓昕曰:君身中佳否?昕日:无他。先生日:君有急疾见于面,毋多饮.多饮则不治。予以葛花粉令服之,昕不能信,复饮,归行数里,卒头眩堕自车,人扶之,辇回家.越宿死。又如:  《华佗治腹痛脾腐要诀》云:  物生于土,土燥物枯,可掘而润之,体此可以治脾。”“一人腹中半切痛,十余日中,须眉堕落,先生视之日:此脾半腐也,宜刳腹,施以洗伐。即饮以药,令卧,破腹视脾,半腐坏,刮去恶肉,以膏敷刨,饮以药,百日而平复。

                                              (以上四案俱出《牛佗神医传》)

    按:以上四案,均以望色而下诊断,前三案,根据面色,断以死候,果如华佗所言。后一案,望之诊之,经治而愈。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yuan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0)
热门评论
商务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