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分站:
全部科室 快速通道:点击直达您要访问的科室
背景:
阅读新闻

[日期:2013-01-07] 来源:  作者:吴大真 [字体: ]

 

平补缓消法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杜云渡医师(河南省开封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邮编:475003),自1990年以来对6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11)患者采用平补缓消法治疗,疗效满意。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11)是由于一种小淋巴细胞克隆性扩展,逐步积累而浸润骨髓、血液、淋巴结和其他器官,最终导致造血功能衰竭的一种恶性疾病。Cl在我国发病率较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起病缓慢,早期症状不明显,多以其他疾病而就诊。西医对cll的治疗多采用化疗、放疗等,目前疗效不太满意,且副反应较大,患者非常痛苦。中医辨证属本虚标实,治以平补气阴、缓消痰核之法。

 

    治疗方法采用平补缓消法治疗。药物组成:白术15 g,人参10 g,茯苓18 g,甘草3g,川芎2,0 g,归尾12,熟地15 g‘,赤芍12 g,白花蛇舌草30 g.半枝莲30 g,麦冬15 g,玄参12 g,五味子9g,菟丝子9g,山萸肉9 90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补脾益气;当归、赤芍、熟地滋阴养肝;加川芎人血分理气,使当归、熟地补而不滞;玄参、麦冬甘寒养阴生津;五味子酸敛止汗;菟丝子、山萸肉补肾填精;半枝莲、白花蛇舌草消痰核,散郁结。诸药合用,培正周率,祛邪消痰,以求长效。

 

  加减化裁:

 

  肺部感染加金银花9g,鱼腥草15 g,川贝9g,黄芩9g等。

 

  脚肿大者加鳖甲12 g,唐虫6g等。

 

  扁桃体肿大者加马勃9g,射干6g等。

 

  上药加水浸泡后浓煎至200 m1300ml每日2次服用。至临床症状好转后上方制成丸剂,每次9g,每日3次,长久服用。

 

    6例患者中,男4例,女2例;年龄50岁~71岁,平均62.1岁;病程半年—2年。临床表现:乏力、疲倦、食欲差者6例,伴淋巴结肿大者5例,伴脾肿大者4例,合并肺部感染者4例,扁桃体肿大者1例,伴贫血、血小板减少者1例。

 

    全部病例均根据症状、血象、骨髓象及免疫学检查而确诊,标准符合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四版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内科学》中慢淋的诊断标准。

 

    ①血象:持续性淋巴细胞增多,淋巴细胞数在1060×10g/L,以小淋巴细胞增多为主,血涂片可见破碎细胞;②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红系、粒系及巨核系细胞均见减少;③免疫学检查:慢性白血病细胞表面标志具有单克隆性;血清蛋白电泳显示低7球蛋白血症,1gA1gM降低,1gG增多;④排除淋巴瘤、幼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分期按国际上对C11的分期分为3期,其中12例、23例、31例。

 

  疗效观察

 

  疗效标准显效:周围血白细胞低于15×10g/L,淋巴细胞小于0.4,淋巴结、脾脏明显缩小,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有效:周围血白细胞低于20×109/L,淋巴细胞小于0.6,淋巴结、脾脏有所缩小,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无效:血象及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

 

    治疗结果6例中显效1例,有效5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经随访存活5年以上者1例,3年以上者4例,1年以上者l例。

 

    【病案举例】  王某,男,50岁。因咳嗽、胸闷、胸痛2年,加重1周,伴咯白黏痰、发热、疲乏、口渴不欲饮、便秘、心中烦躁、舌红绛、苔薄黄、脉弦滑,于1994425日人院。查体:神志清,形体消瘦,体温38℃,面色红赤,咽喉部充血,颈部、颌下、锁骨上、右腹下及左腹股沟处可触及肿大淋巴结,无压痛,质硬,推之可移,右侧胸廓略高于左侧。听诊:右下肺呼吸音弱,中肺有湿啰音,右胸及右肩胛下角有压痛。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31-2×109/L,中性粒细胞0. 22,淋巴细胞0.78以小淋巴细胞增多为主,血涂片可见破碎细胞,血红蛋白130 g/L血沉60 mm/h,总蛋白65 g/L,白蛋白33 g/L,球蛋白32 g/LAKP11金氏单位,1gG27 g/L1gA 1.93 g/L,1gMl.03 g/L,co.56 g/La

 

    辨证:气滞血瘀,宿痰停肺,兼有气虚。急则治标,用补气化瘀、消痰散结之法,使肺部有形之痰从大肠排出。处方:党参30 g,当归12 g,生地10 g,桃仁9g,薏苡仁20 g,冬瓜仁20 g,红花12 g,赤白芍各15 g.柴胡9g,郁金12 g,丝瓜络20 g,葶苈子9g,元胡12 g,川楝子12 g,陈皮12 g,姜半夏10 g,茯苓20 g,鱼腥草20 g.半枝莲30 g,白花蛇舌草30 g。每日l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3日后患者排出大量黄色黏液便,镜检无异常,自觉胸闷、胀痛减轻。守方继服17剂。

 

    三诊;诸症悉除,舌质淡,脒缓。辨属气血虚弱,兼夹实邪。采用平补气阴,缓消痰核之法。处方:白术15 g,西洋参10 g,茯苓18 g,甘草3g,川芎20 g,归尾12 g,熟地15 g,赤芍l5 g,白花蛇舌草30 g,半枝莲30 g,麦冬15g,玄参12 g,五味子9g,菟丝子9g,山萸肉9g。每日1剂,每服10剂后休息l周再服。

 

    半年后改为蜜丸久服,每次9g,每日3次。

 

    1年后复查:血白细胞11×109/L,淋巴细胞0. 51,小淋巴细胞较原来明显减少,胸片示右侧陈旧性胸膜炎,lgG 15.5 g/L1gA1.03 g/L1gM 0.7 g/LC 30.87 g/LAKP8金氏单位,总蛋白及球白比例、血小板计数、血沉均正常,一侧颈部淋巴结稍有肿大,随访5年仍存活。

 

中药与化疗联合应用治疗

 

    小儿急性:白血病

 

    夏小军医师(庆阳市中医医院,邮编:745000)应用中药或与化疗药物联合应用治疗小儿急性白血病。

 

    白血病发病率在儿童恶性肿瘤中居首位,是5岁以上小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按其病程缓急及白血病细胞分化成熟程度,有急性和慢性之分。小儿白血病以急性为主,起病急、变化快之特点尤为突出o故对小儿急性白血病一经发现,必须及早进行治疗,防止传变。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约占75%0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急性白血病的发病与病毒感染、电离辐射、化学物品、遗传等因素有关,其病理变化主要是白血病细胞的增殖和浸润、出血、组织营养不良和坏死、继发感染,以及抗白血病治疗的影响等。联合化疗作为治疗小儿急性白血病的主要手段,目前已被广泛采用。但化疗祛邪亦伤正,轻则妨碍化疗的顺利进行,重则危及生命。

 

    祖国医学中虽无白血病病名,但根据其发病急、感染、发热、出血、贫血、肝脾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多将急性白血病归属于“热劳”、“急劳”、“血证”等范畴。小儿急性白血病是一种邪实正虚、虚实夹杂之证,早期以邪实为主,后期以正虚为主。《圣济总录》说:“热劳之证,心神烦躁,面赤,头痛……身体壮热,烦渴不止,口舌生疮,食饮无味,肢节酸痛,多卧少起,或时盗汗,日渐赢瘦者是也。’’又说:“急劳之病与热劳相似,而得之差暴也。”中医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对外来病毒、细菌或化学药物,成放射线等邪毒因素,均较成人敏感。每当机体正气不足时,或先天已有“胎毒”内伏,邪毒外袭,伤及营阴,骨髓受损,发生血虚;阴精受损,内热薰蒸,灼伤脉络,迫血妄行;或由于病久耗伤气血,气虚不能摄血,形成血证;纯阳之体,感邪之后易从热化,营血热炽而见高热持久不退;热灼津液,煎熬为痰,病程日久,气血更虚,气滞血瘀,痰瘀互结,脉络瘀阻形成痞积或瘰疬痰核,或发为骨痛。小儿肝常有余,邪毒泛滥,侵及厥阴,肝阳升逆,上扰清窍则见头痛、眩晕、呕吐、颈项强直,甚至抽搐、昏迷等证。又因小儿脏气清旯,随拨随应,罹患本病经治疗后,邪毒由盛转衰,正气渐复,病情可以缓解;由于邪毒未尽,当正气内虚时,常易复发。

 

    传统的中医药治疗小儿急性白血病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一方面,化疗过程中正确配合应用中药,可减轻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增强其治疗效应,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保证化疗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对于部分不能接受化疗或对化疗药物不敏感者,可单独应用中药治疗而达到缓解,并可长期生存。因此,应用中药或与化疗药物联合应用作为治疗小儿急性白血病的一种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基本方药组成:天蓝苜蓿1 520 g,墓头回1520 g,龙葵1015 g,紫河车(装空心胶囊服)13 g

 

    功效:清热败毒,宁血化瘀,益肾填髓。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碍邪,止血不留瘀o

 

    方解:天蓝苜蓿(Medrca go1ptpt1l1naL.)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墓头回(Patr1n1aheterophllan ge)清热燥湿,化瘀止血;龙葵清热解毒,活血消肿;紫河车益气养血,填精补髓。

 

    药理研究:天蓝苜蓿及墓头回均系甘肃特产中草药,经体外药敏试验,表明均具有抗急性白血病细胞的作用。龙葵具有抗癌作用。紫河车不仅可调节免疫,增强机体抵抗力,而且能促进凝血和刺激骨髓造血。

 

    根据急性白血病疾病过程中体内白血病细胞贯穿始终这一病理特点,结合临床常见贫血、发热、出血及肝、脾淋巴结肿大等症状特点,将基本方用于小儿急性白血病治疗的始末,异中寓同,以期最大程度地杀灭白血病细胞;具体应用时再根据疾病不同阶段病机的转变、邪正的盛衰,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所见,综合分析后加^相应的药物,同中有异,随证变化,灵活应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临床疗效。

 

    根据急性白血病临床特点,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分为邪毒炽盛、痰瘀互结,邪毒渐退、气阴两虚及气血不足、阴阳两虚三型辨证施治。

 

    (1)邪毒炽盛,痰瘀互结:相当于疾病初期,未进行化疗或化疗诱导阶段。

 

    病情特点:邪实正盛或正虚不明显,以邪实为主。

 

    主要症状:起病多急,壮热烦渴,头痛,唇焦,鼻衄或尿血、便血,皮肤瘀点瘀斑,尿赤,便秘,瘰疬痰核,或胁下痞块坚硬胀满,胸骨闷痛,甚则神昏谵语,或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牙龈肿胀,咳嗽黄痰,舡门灼痛。舌质红绛或有瘀斑,苔黄腻,脉数或涩。

 

    分析:此期邪毒已炽盛,正气尚未衰,邪正相争,热盛伤津,营血受扰,迫血妄行,甚则邪毒蒙蔽心窍;热毒煎熬津液为痰,壅滞骨髓,瘀阻络脉,气血运行受阻,滞于胁下,结于颈旁、腋下、胯腹等处。此时最为危急。

 

    治疗大法:以祛邪为主,用清热败毒、活血化瘀、化痰散结之法。

 

    方药:基本方加半枝莲1520 g,白花蛇舌草1520 g,仙鹤草1015 g,白茅根1015 g,虎杖1015 g,夏枯草1015 g,赤芍、山豆根各510 g,炙鳖甲(先煎)510 g,青黛(冲服)36 g。每日1剂,水煎服。

 

    (2)邪毒渐退,气阴两虚:相当于疾病中期或缓解后的巩固强化治疗阶段。

 

  病情特点:正虚邪不盛,标本同病。

 

  主要症状:低热不退,或午后潮热,五心烦热,头晕耳鸣,汗出乏力,肢体酸软,纳呆痞满,或恶心呕吐,皮下瘀点瘀斑,鼻齿衄血,口咽干燥,身痛骨痛,胁下痞块缩小或消失。舌质红或淡红,苔少,脉细数或虚数。

 

    分析:此期邪毒虽渐退,正气已受损,热毒内郁日久,势必耗气伤阴;水不涵木,肝肾阴血俱亏;虚火滋生,内热薰蒸,湿热内蕴,脾胃受损,运化失常,气逆不降。此时标本同病,病情仍重,容易感受客邪。

 

    治疗大法:以扶正祛邪,标本同治,用益气养阴、解毒化瘀、健脾和胃之法。

 

    方药:基本方加黄芪1520 g,女贞子1520 g,早莲草1520 g,半枝莲1520 g,白花蛇舌草1520 g,太子参10~15 g,当归1015 g,生地黄10~15 g,茯苓5~加g,白术510 g。每日1剂,水煎服。

 

    (3)气血不足,阴阳两虚:相当于疾病后期或缓解后的维持治疗阶段。

 

    病情特点:邪去正衰,以正虚为主。

 

    主要症状:面色萎黄或苍白无华,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动则尤甚,汗出,四肢不温,唇甲色淡,纳呆,虚烦,或有瘀点瘀斑。舌质淡,舌体胖大或有齿痕,苔薄白,脉虚大或见濡细。

 

    分析:此期邪毒虽去大半,气血随之面虚,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乏源,无以滋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久病消耗,肺气更虚,气血虚少,心神失养,鼓动无力;肾气不足,精乏气养,骨髓空虚;肝肾阴虚,精不化血,甚则阴损及阳,精气两伤。此时正气未复,余邪未清,容易复发。

 

    治疗大法:扶正为主,兼清余邪,用补气养血、益肾填髓、扶正化毒之法。

 

    方药:基本方加黄芪1520 g,鸡血藤1520 g,党参1015,当归1015,熟地黄1015,补骨脂1o1s g,山茱萸510 g,菟丝子510 g,土茯苓510 g,阿胶(烊化兑服)510 g.

 

    【病案举例】  患者,女,9岁。1998217日初诊q因头痛、头晕、乏力2月,伴突眼、呕吐7天,住院治疗。    查体:,l38.0℃,P90/mlnR27/m1nBP14 .0/9.OkPa(1kPa - 75  mmHg)o贫血貌,双侧眼球突出,全身皮肤无黄染,双下肢散在皮下瘀点瘀斑,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胸骨压痛明显,肝右肋下3 cm,脾左肋下3 cm,质软无压痛,神经系统未见阳性体征。舌质淡红,苔薄,脉细数。

 

    实验室检查:Hb95 g/LRBC3.4×1012/LWBC12.4×109/L, NO. 60 ,10 .25, MO.  15,    BPC58×109/L

 

    骨髓象:增生明显活跃,红系增生明显受抑,以单核细胞增生为主,原始及幼稚单核细胞0.62,过氧化物酶染色阳性。

 

    脑脊液化验:压力高(128/m1n).潘氏试验(十),WBC24×106/L

 

    诊断: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中医辨证:邪毒炽盛,痰瘀互结。

 

    治疗:用上述清热败毒、活血化瘀、化痰散结方药,每日1剂,水煎服;同时鞘内注射氨甲喋呤加地塞米松各10m g,共5次,未进行全身诱导化疗。

 

    199849日,经周围血象、骨髓象检查达完全缓解(CR),脑脊液正常,突服已愈。此后仍坚持以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并将汤剂浓缩为蜜丸荆,每次18 g,每日2次。

 

    1年半后减半量服用至今。其间配合应用DAHOAP方案化疗各3次以巩固疗效,经先后6次骨穿复查,疾病一直处于CR之中。

 

双黄升血冲剂治疗

 

急性白血病化疗患儿

 

    张桂玲、卢青军、李永申等医师(河北省张家口市解放军第251医院,邮编:075000)用双黄升血冲剂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患儿,对化疗引起骨髓抑制有明显的保护和治疗作用。

 

    化疗是治疗小儿急性白血病的主要手段,但大多数化疗药物对骨髓抑制比较严重。骨髓抑制是小儿白血病化疗最严重的副作用,常导致化疗中断,亦有并发重度感染而死亡者。近年来国内外肿瘤学者纷纷研制生产造血细胞因子,如G-CSFGM-CSF等,在肿瘤治疗中发挥较好的辅助作用,但这些造血细胞因子的价格比较贵,且有反跳现象。还有报道集落刺激因子除可引起骨痛、发热等副作用外,还可刺激某些恶性细胞的生长。

 

    中药双黄升血冲剂,药味精简,重点突出,疗效较好,无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组成:黄芪、黄精、女贞子、天花粉、骨碎补等6味中药组成(每包含生药15 g)o

 

    功效:益气养阴,重在补骨生髓。

 

    用法及用量:按年龄分别给药,<3岁每次半包,36岁每次1包,610岁每次l包半,>10岁每次2包,每天2次,3周为1疗程。

 

    选择住院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60例(所有病人均有骨髓象结果),预计能完成全程化疗,随机分成二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男1 6例,女14例,年龄25个月~11岁;血常规白细胞410×109/L24例,>10×109L6例。对照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28个月~10岁,血常规白细胞4-10×109/L25例,>10×109L5例。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病情、化疗前血白细胞数量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化疗方案均用CODP方案。

 

    治疗组在化疗的同时,口服双黄升血冲剂,对照组在化疗同时口服茜草双酯。观察期间不输血,不用其他升白细胞药物,每周常规查白细胞2次,当白细胞<1.0×109/L时,每日查血常规,固定时间,固定方法,固定部位,固定仪器查血。 3周后统计疗效。

 

    对照组:化疗同时口服茜草双酯,<3岁每次服1片,36岁每次2片,>6岁每次服3片,每天3次,3周为l疗程。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53-3%,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O- 01)

 

    根据国家卫生部制定的《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升高白细胞(WBC)疗效标准,显效:WBC总数>4×10g/L。并在疗程中能维持疗效直至停药1周,临床症状显著减轻或消失;有效:WBC总数<4 x109/L,但比治疗前上升(0. 51-0×109/L),并在疗程中能维持疗效直至停药1周,临床症状好转;无效:WBC总数<4×109/L,临床症状无好转。

 

    治疗组显效19例,有效7例,无效4例,显效率63.3%,总有效率86- 7%;对照组显效9例,有效7例,无效14例,显效率30.0%,总有效率5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D

 

    两组患/L治疗前后WBC变化情况(×l09/LX2±s)治疗组30例,治疗前6. 84±1.36,治疗后13.72 +1. 53,治疗后24.06+1.82,治疗后38.07+1.24。对照组30例,治疗前6+ 82±1.45,治疗后13.59 +1. 02,治疗后23.92±1.05,治疗后35. 28 +1. 330秩和检验H值,治疗前0.0852,,治疗后10. 571,治疗后21.6061,治疗后35.0991P值,治疗前0. 7205,治疗后l0.813,治疗后20.3034,治疗后30.0236WBC差值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WBC回升明显高于对照组。

 

    应用双黄升血冲剂及茜草双酯后均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

 

鲜药汁治疗儿童白血病

 

    盖玉惠、孙燕等医师(卫辉市中医血液病医院,邮编:453100)采用地黄合剂治疗儿童白血病,收到了较好的疗效D

 

    儿童白血病多是由于阴虚内热引起的,阴不足则阳乘之,其变为热,再加上热邪毒索或感染等,则毒热相加,不仅使机体的阴阳进一步失调,也使人体的造血控制功能破坏,最终导致白细胞和早幼细胞的变异和恶性增生,病情加重。

 

    儿童白血病的治疗方案有多种,西医联合化疗是诱导缓解白血病较有效的手段。 1998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第34届年会公布的单纯化疗的缓解率为69%81%,但均出现副作用。尤其是HDA还可出现周围神经炎及呼吸困难。骨髓移植术效果虽佳,但价格昂贵,髓源缺乏仍制约这一疗法的广泛开展。

 

    盖玉惠等医师用地黄合剂治疗儿童白血病。方剂组成:由生地、蒲公英、大蓟、芦根等鲜中药榨汁而成。每天23次,每次50100 ml30天为一疗程,一般服用26个疗程。全方具有甘寒、养阴、清热、解毒、凉血等作用。可恢复阴阳平衡和造血功能,具有双向调整和转化作用,不杀伤健康细胞,不损伤元气。但地黄合剂对脾胃虚寒者可出现大便次数增多。

 

    地黄台剂的特点是:①超量,采用超出常用量的鲜药汁液起到釜底抽薪之效;②药鲜,取其鲜中药自然汁,保持植物的天然活性物质,疗效明显高于干药;③价廉,每月费用500 N1000元,低于化疗药物数倍;④无毒,经急毒、慢毒试验,无任何毒副作用;⑤效著。

 

    盖玉惠等医师选53例白血病患儿,均经骨髓和周围血象检查,符合血液病诊断标准。年龄5 N14岁,其中2例未经任何化疗。随机分为A30例为地黄合剂治疗组;B23例为化疗对照组。A组男22例,女8例;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ALL)6例;急性非淋巴细胞型白血病(急非淋)24例;原幼细胞13%99%;周围血象异常:极重度贫血3例,重度贫血15例,中度贫血7例,轻度贫血5例;高热20例,低热10例;出血量多15例,散在出血5例,未出血10例。B组男13例,女10例;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ALL)15例,急非淋8例。A组服用地黄合剂。B组中急淋采用HDA,急非淋采用VDCT方案。

 

    采用X2检验统计学处理。根据1998年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视为有效oA组完全缓解(CR) 23(76.67%),此23CR者,服药时间12180天,平均服药时间52天;部分缓解( PR)3(10%);未缓解( NR)4(13. 33%),总有效率为86.67%0 B组完全缓解(CR) 12(52%);部分缓解(PR)5(21.9%);未缓解( NR)6(26.1%),总有效率为73.9%。两组疗效差异无显著(X2= 0,676,P>0.05)

 

    服用地黄合剂CR23例中,1年未复发20例,2年未复发18例,3年未复发15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

 

  急性髓系白血病

 

    杨经敏、胡乃平等医师(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邮编:100091)MxA(米托蒽醌和阿糖胞苷)方案和养血补肾中药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近期疗效满意。

 

    近年来血液病在老年人群中有增多趋势,其中15%左右为老年急性白血病,在老年急性白血病当中,叉以急性髓系白血病(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居多,约占80%。老年急性白血病无论发病、治疗和愈后都与中青年白血病不同,老年白血病一般起病缓、隐匿,多为继发性,近年由MDS转为急性白血病者逐渐增多。由于老年人体质差,免疫力低,对化疗的耐受性差,因此缓解率低,治疗后出血和感染严重,其治疗棘手,预后较差,死亡率高。

 

    白血病化疗后多属气阴两虚,而中医学认为老年人肾精亏虚,气血化生乏源。根据老年白血病的上述特点,在益气养血滋阴的基础上加用补肾药物,促进造血的恢复,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使患者能顺利通过化疗期,减少出血和感染,进而提高疗效。

 

    治疗原则:益气养血,滋阴补肾。

 

    处方:黄芪、当归、补骨脂、菟丝子、女贞子、墨旱莲、何首乌、白芍、山茱萸、枸杞子、大枣等。

 

    随证加减:如胃肠反应明显时,加半夏、生姜、竹茹等降逆和胃药;如有感染存在,加用清热解毒的银花、连翘、栀子、板蓝根等;如出血明显,可加凉血止血的水牛角、白茅根、茜草、仙鹤草等。

 

    化疗方案:米托蒽醌26  mg/(1nzd),静脉滴注35天;阿糖胞苷20120 m g/(mzd),静脉滴注710天,一般13个疗程。米托蒽醌属蒽醌类药物,临床应用多年,其疗效可靠,毒性较小,主要毒性为骨髓抑制和白细胞减少,有较轻微的消化道反应及脱发,对心肝肾的毒副作用不大,尤其是心脏毒性明显低于其他蒽醌类药物,应用比较安全,对老年人尤为适宜。化疗中根据病人的病情、体质、年龄等各种因素综合考虑,予以个体化的化疗。对于年龄相对较轻、体质好、药物耐受性强者,予以常规剂量的联合化疗,提高缓解率和无病生存期。对于年龄大、体质差、药物耐受性弱者,予以小剂量的温和方案进行诱导,逐渐减少其白血病细胞负荷,带病生存,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治疗相美性死亡。总之,对老年白血病的化疗不能统一方案和剂量标准,治疗更应该强调个体化。

 

    支持疗法:治疗期间或治疗后,根据病情予以成分血(压积红细胞、浓缩血小板)输注和及时应用抗生素及生白药物。    老年患者化疗后血象下降较快,水平较低,恢复缓慢,加之老年白血病大多数为低增生性,全血细胞减少,血象长期处于低水平是其特点,致使出血、感染难以避免。因此疗前的预防和疗后的及时治疗十分关键,另外中药对于促进血象恢复也很重要。对于白细胞和血小板极低的患者,在出血和感染未发生前,及早输注血小板和应用升白药物,能减少感染和出血的程度;在感染发生后,要及时应用强有力的抗生索。总之,根据老年急性白血病的特点,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不断总结经验,可望进一步提高老年白血病的疗效。

 

    21例住院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均符合白血病诊断的分型标准。男性17例,女性4例;年龄6082岁,平均65-3岁。其中M2 11例,Ms 1例,M62例,慢粒急变3例,4例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转化而来。治疗前血象:白细胞总数(1.7102.3)×109/L,其中≤10.0×109/L1 6例,16例当中≤4.0×109L8例,原始细胞比例占088%,均值为12.9%;血红蛋白55132 g/L,均值为91 g/L;血小板(12404)X109L,均值为82-4×109L。治疗前骨髓象:骨髓增生程度12例,Ⅱ级8例,Ⅲ级11例;骨髓中原始细胞比例14%90%,均值为36%0

 

    根裾白血病疗效标准进行评定。完全缓解8(38- 1%),部分缓解5(23+8%),总缓解率为61.9%o

 

    治疗后血象:白细胞总数最低降至(0. 41-8)×109/L,均值为0. 86×109/L,降至最低所需时间为420天,平均为10.8天,在停化疗20天后,白细胞总数为(0.65.7)×1ogL,平均为2.2×109L;血红蛋白最低降至4797 g/L;血小板最低降至(559)×l09L,因后两项有输血及血小板因素干扰,其数据仅用于参考。

 

    治疗后骨髓象-:骨髓增生程度11例,Ⅱ级4例,Ⅲ级7例,Ⅳ级7例,V2例,骨髓中原始细胞比例占0.5%58%,均值为1 1.5%

 

    治疗后出血及感染情况:治疗后出血16(76%),出血部位多在皮肤、黏膜,其中l例消化道出血,2例肺出血,给予凉血止血中药,配合止血合剂及输注血小板,病情均得到控制。治疗后发生感染者17(81%),较成人白血病化疗期间的感染率64.3%为高,感染部位多在肺部、软组织,个别有泌尿系及胃肠道感染;另外在发热患者中有1/3病人无明显感染灶。对感染患者给予清热解毒中药和抗生索及升白药物治疗,除4例晚期病人因感染严重,病情恶化而死亡外,大多数病情得以控制。

 

扶正祛邪方治疗老年

 

  急性髓系白血病

 

    林文远、莫东华等医师(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邮编:541001),用中药扶正祛邪方配合减量化疗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

 

    急性白血病属中医“虚劳”、“温病”、“热劳”等范畴。病机特点为正虚邪实。正虚为肾阴亏虚,以致脏腑亏虚,精气内亏,气血不足,邪毒内郁,搏结营血,结而成积;邪实为温热毒邪蕴积于内,日久化热伤及气阴、气血、营阴致骨髓受损而发病。老年人(60)AML为白血病的一个特殊群体,无论在生理特征及白血病的发生、发展、生物学特点、预后等方面均与年轻人群有很大的不同,且完全缓解(CR)率约为50%,较年轻人低。老年急性白血病发病率近年有逐渐上升的趋势。目前,老年AML至今尚无令人满意的治疗方案,由于老年人各脏器的功能减遢,体质虚弱,难以忍受化疗的副作用,所以一般均根据年龄进行个体化的减量治疗方案。林文远等医师用中药复方配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将扶正祛邪方与西药化疗配合起来,视化疗药物为辨证论治的一个组成部分(攻邪主药),在治疗老年AML时辨证施治,取长补短,最大限度地发挥化疗与中药之所长,在提高缓解率和延长生存期等方而比单纯西医或中医药治疗有一定的优势,能提高治疗的总有效率,且能减少化疗的毒副作用,提高临床疗效,而达治愈疾病的目的。

 

    减量联合化疗ⅥAD方案是:足叶乙甙(VP16)60 mg/m2,第135天;阿糖胞苷(Ara-C) 100 mg1n:z,,第17天;柔红霉素(DNR) 30 mg/rrF,第135天。上述三种药均为静脉滴注,7天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休息23周后继续下1个疗程。年龄>75岁,一般情况较差,不能耐受静脉用药的患者予口服Vp-16(80 mg+去甲氧柔红霉素(1DA30 mg/m2),连用3天。必要时化疗后给予粒系集落刺激因子( G-CSF)5r1g/kg    在上述化疗方案的开始前3天,即用扶正祛邪方加减:水牛角10 g,生地加g,白芍20 g,黄芩15 g,白花蛇舌草20 g,栀子15 g,连翘15 g,地骨皮15 g,鳖甲10 g,党参10 g,丹参15 g,阿胶(烊化)15 g,黄芪20g,紫河车1O g,当归15 g.黄精20 g.水煎200 ml250 ml1l荆,早晚分服,化疗间歇期继续服用;另在间歇期加用知柏地黄丸13g13次,口服。方中扶正中药主要以益气养血、滋阴补肾为主,兼顾先天与后天,补益气血,减轻骨髓抑制作用,改善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及修复能力,利于病情的恢复;并有可能起直接抑制白血病细胞、促进凋亡的作用。起到减轻化疗的毒副作用,恢复骨髓的正常造血功能。方中祛邪中药清热解毒、凉血散邪:可配合化疗药物杀灭或抑制白血病细胞,还可清热开窍、凉血散瘀,起到预防和控制感染、出血症状的作用,减少西药抗生索的使用量及降低耐药菌株的产生,起到治疗或加强治疗的作用。

 

    选择45例住院老年AML患者。符合急性白血病的诊断及分型标准。均为初治,且肝、肾功能尚好。按住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单纯用减量联合化疗VAD方案。治疗组用中药扶正祛邪方配合减量化疗。治疗组23例,男15例,女8例,年龄6工~81岁,中位年龄67岁。按FAB分型:M13例,Mz6例.M{8例,Ms6例;对照组22例,男13例,女9例,年龄6078岁,中位年龄65.5岁。按FAB分型诊断:M12例,M27例,M}5例,Ms8例。

 

    两组化疗期间病室每天紫外线消毒1次,两组均常规进行外周血象检查,每31次;肝、肾功能、心电图、心肌酶谱每周1次。化疗结束后14天进行骨髓细胞及活组织复查。

 

    两组均给予一般支持疗法,低流量给氧每天2小时,口爽含漱液漱口每天4次,出现感染者根据药敏试验予以抗生素治疗,根据需要输注成分血及新鲜全血。

 

    45例老年急性髓性白血病(AML)初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2例采用减量VAD化疗方案,治疗组23例在VAD方案的基础上加用扶正祛邪方。按照1987年全国白血病化疗讨论会确定的标准,分完全缓解( CR),部分缓解(PR),未缓解(NR)三级。完全缓解(CR)率治疗组60-9%,对照组45.5%.两组CR率及生存期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有救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减轻化疗毒副作用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0扶正祛邪方配合化疗治疗老年AML,虽然两组CR及生存期相似,但总有教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在减轻化疗后感染、肝肾功能损害等毒副反应方面,治疗组也取得了满意的教果,生活质量也较对照组为佳。两组化疗缓解及生存情况比较,治疗组CR14(60.9%),对照组CR10。例(45.5%);治疗组1年复发率69-6%.对照组81, 8%;两组CR组病人无病生存期、三项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

 

中医药治疗化疗毒副反应

 

    章亚成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邮编:210029)在白血病化疗毒副反应的中医治疗上有较丰富的临证体会。随着大剂量化疗、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应用,白血病的治疗方法增多,疗效明显提高。但毒副作用也多见且复杂,治疗较困难。

 

    白血病患者因邪毒人血伤髓而发病,化疗使病变得到有效控制。但化疗是一种非选择性的“损伤性疗法”,在杀伤白血病细胞的同时,也损伤机体的正常组织细胞、骨髓造血系统和免疫结构。白血病化疗毒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心脏毒性、炎症反应、机体功能衰退、情志改变以及局部症状等。本虚之躯复受克伐,累及脏腑、气血津液,或气血双亏,或阴阳两虚,或升降失常,生化无权,虽邪气退而未清,伏而未净,此时临床症状表现错综复杂,变化多端,部分患者有理化检测指标的支持,更多的是临床有感觉,但检查无依据。在不同阶段表现也不尽相同。究其病机乃是正虚邪恋,虚实夹杂,只是有虚实多少的不同和虚在何部位的差异。治疗也当以标本兼顾,辨证论治,以补虚为主,毋忘祛邪。

 

    化疗期:以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局部反应为主。常见白细胞乃至全血细胞减少、出血倾向、恶心、呕吐,伴纳呆、感染和焦虑等。

 

    化疗间歇期:以骨髓抑制和肝肾功能损害为主。常见血细胞持续不能恢复正常、抵抗力低、心慌,伴肝肾功能损害及相应的临床见证。

 

    化疗后期:一般为病变缓解期。以机体功能衰退、情志改变为主口常见情绪低落、神疲倦怠、心慌气短、焦虑、失眠等见证。

 

    治疗目的:①减少化疗的毒副作用。化疗药物在杀灭白血病细胞的同时,也给病人带来许多痛苦。往往被迫减量而影响疗效甚至治疗方案不能完全实施。中药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其毒性,减少病人痛苦,使其增强抗病信心,保证治疗方案的实施;②增加化疗的效果。通过中医的辨证论治,充分调动患者机体内部的积极因素,起到与化疗药物“相使”的作用,增加疗效;③巩固化疗的效果。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一些中药有诱导分化的作用,在缓解期内,可以杀灭残余的致病因子,延长缓解期,提高生存质量,这可以看成是化疗的继续;④为下一次化疗做好准备。化疗是一个相对长的治疗过程。经过一至数次的化疗,人体的正气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中医药可使人体正气较快恢复,及时转入下一步的治疗,直到完成化疗全过程;⑤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通过中医的调理,使患者体内建立新的平衡环境,既抗病,又能在带病生存的条件下,生话得更舒适,减少痛苦。

 

    扶正:白血病属正虚挟邪。急性者多为气血亏虚,热毒炽盛,慢性者多为正气大损,邪气留连。扶正目的在子提高机体免疫能力。①补阴以肝肾为主,乙癸同源,共为阴精之源;②补气以肺脾为先,肺主气,脾运化,同为阳气之本;③时时兼顾胃气,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解毒:①抗癌解毒,抑制病态细胞恶性增殖,促其凋亡。这里所讲的毒为病变之毒,白血病系毒邪侵犯骨髓,化疗后毒邪未完全清除,仍当乘势而攻之。②另一种为化疗药物之毒性,化疗后的诸多病证,多是药毒所致,只有祛其毒才能绝其症,此时解毒就是祛邪。

 

    和血:本病病位在血(髓),治疗上当以治血为重点。①久病之躯,病久人络,必有瘀证,当化瘀行血;②且病变多已动血,血热与出血最为常见,当清热以宁血。患者本虚在先,复加化疗,不耐竣猛克伐,过热过凉均非所宜,故取和血法,血和则瘀可散、血可宁、毒易清。

 

    调摄:除药物治疗外,调理也是治疗此证的重要方法。①饮食调理,根据病证把握饮食宜忌;②心理调适,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③改善环境,提供良好的康复氛围。

 

    临证所见甚为复杂,然基本证型有以下3种。    阴虚挟邪证,治以补益肝肾、兼以祛邪。常用药物为生地、白芍、首乌、女贞子、枸杞子、旱莲草、白花蛇舌草、猫爪草等。

 

    气血两亏挟邪证,治以健脾养肺、兼以祛邪。常用药物为:党参、黄芪、茯苓、鸡血藤、炒白术、百合、当归、炙甘草、山慈姑等。

 

    阴阳双虚挟邪证,治以平补阴阳、益肾填精、兼以祛邪。常用药物为熟地、补骨脂、肉桂、熟附片、黄精、炙龟版、鹿角胶、山萸肉、肉苁蓉等。

 

    临症加减:如恶心呕吐,偏寒者,加姜半夏、丁香、厚朴等;如偏热者,加竹茹、胨皮等。如纳呆者,加木香、炒薏苡仁等。如心悸怔忡者,加煅龙骨、柏子仁等。如失眠多梦者,加炒枣仁、合欢皮等。如脉律不齐者,加炙甘草、桂枝等。如胃阴不足者,加北沙参、石斛、刀豆子等。如挟湿者,加山栀、猪苓、茯苓等。

 

    依据现代药理研究加减如下:降低化疗药物毒性的有紫河车、仙灵脾、鸡血藤等。能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的有青黛、墓头回、山慈姑、蟾皮、六神丸、紫金锭等。提升网织红细胞的有鹿(角)茸、人参、淫羊藿、首乌等。提升红细胞的有代赭石、皂矾、阿胶等。提升白细胞的有石苇、附子、肉桂等。提升血小板的有龟版胶、鹿角胶、玉竹、黄精等。降酶的有五味子、徐长卿等。

 

    化疗导致局部损害对症,如皮炎、软组织急性炎症、化疗性静脉炎等。除全身症状外,局部可见红肿疼痛、灼热、甚至溃疡,或色素沉着,以如意金黄膏、生肌玉红膏等外涂,渗出较多者,可先用二黄煎湿敷。

 

    针对患者病情及心理状态,调适其心理情志,可收事半功倍之效。①通过语言交谈进行疏导,纠正其不良情绪和情感活动,相信医生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1②运用各种方法转移病人的注意力,使其不沉缅于病变的困扰,从事对健康有益的活动,以调整和纠正气机紊乱等病理改变,促进身体康复;采用语言、行为等方式诱导病人无形中接受某种暗示,从而改变其情志和行为,有利于治疗和康复;③可酌情配伍一些具有安神作用的药物,如当归、生地、丹参、赤芍、防风、甘草等。

 

化疗并用灵芝治疗白血病

 

    焦凤岐(上海绿谷集团山西办事处,邮编:030013)化疗并用灵芝治疗白血病,结果患者在各期化疗毒副作用均有程度不同的减轻,能顺利完成治疗计划。

 

    各种类型的白血病都需要一个较长的治疗过程,其决定疗效的因素很复杂,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肿瘤患者及白血病治疗中有广泛的应用。

 

    灵芝是医药宝库中的珍品,在我国最早的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中将灵芝列为上品,后至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进一步论述了灵芝的药用。但其后的很长时期关于灵芝的药性及主治功能的研究进展不大。 20世纪50年代我国成功地实现了大规模人工栽培灵芝,为灵芝的研究和产品开发提供了充足的原料。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一系列研究证明灵芝对动物移植性肿瘤有抑制作用,可使肿瘤缩小,动物生存时间延长,并认为灵芝多糖可能是灵芝抗肿瘤作用的重要有效成分。其抗肿瘤作用是直接杀死肿瘤细胞还是通过机体内部的抗肿瘤机制间接杀死肿瘤细胞,这些均是目前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目前有的学者认为以直接抑杀肿瘤细胞为主,通过灵芝所含药物成分抑制肿瘤细胞的端粒酶活性使肿瘤细胞凋亡,另一方面是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因此灵芝药物进入体内可选择性抑杀恶性肿瘤细胞,而对正常细胞不产生毒副作用;另有学者经研究认为灵芝在体内有抗肿瘤作用,但对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无直接抑制作用,灵芝其所含多糖类在体内可直接作用于巨噬细胞和脾细胞,促进抗肿瘤活性物质生成,因此杀死肿瘤细胞。但学者们都认为灵芝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如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增强T细胞的功能,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白介索的生成。到1994年,国际灵芝专题讨论会之后,灵芝的研究开发与应用有了新的发展,我国的医药学家进一步用现代科技方法研究灵芝有效成分、药理作用及其机制,为灵芝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焦凤岐选择9例白血病与淋巴瘤病例,在系统治疗过程中加用中华灵芝宝做辅助治疗。结果化疗加中华灵芝宝辅助治疗患者在各期化疗毒副作用均有程度不同的减轻,患者能顺利完成治疗计划。

 

    9例中男性6例,女性3例,年龄10岁~71岁,其中急性粒细胞白血病4例,急性淋巴性细胞白血病3例,非霍奇金淋巴瘤2例。化疗方法采用DA方案、HA方案和CHOP方案。

 

    本组9例患者在化疗过程中多有毒副作用,如恶心、呕吐、乏力、卧床不起等,有的患者拒绝化疗,或因反应重而停止化疗,但再加用中华灵芝宝的同时治疗,9例反应明显减轻。因此说明中华灵芝宝对化疗患者能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病案举例1  患者,男性,10岁,在哈尔滨医科大学诊断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接受化疗1个月后白细胞下降至2. 2x109L,且有恶心、无食欲、卧床不起等症状。经服用中华灵芝宝7天,精神状态明显好转并开始想吃东西。此后在每次化疗中同时服用中华灵芝宝,每日2次,早晚各1次,每次2 90 1个月后白细胞升至6.4×10g/L3年后复查各项指标均正常,体重、身高均有明显增加。

 

    【病案举例2  患者,男性,47岁,因头昏、心慌、乏力至南京军区总医院,被诊断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治疗期间出现39.5℃~40℃高烧。医院下了病危通知。后加用中华灵芝宝,至第2次化疗中高烧退下,骨髓象缓解,后又经过/L次化疗同时服用中华灵芝宝,无明显毒副作用,目前患者一切正常。

 

    【病案举例3  患者,男性,71岁。因乏力在某医院诊断为急性髓性白血病,在化疗中白细胞降至2.2×109/L,经用中华灵芝宝后,患者反应减轻,白细胞上升至正常值。

 

    【病案举例4】患者,女性,38岁,非霍奇金淋巴瘤,纵隔淋巴结肿大约9cm×9cm,右锁骨上双颈部淋巴结肿大,化疗反应重,恶心,呕吐,全身乏力,非常痛苦。经服用中华灵芝宝,开始每日3次,每次2g,症状改善后改为每日2次。以后每次化疗中都加用中华灵芝宝,无明显毒副作用,目前患者已存活3年。

 

升白快治疗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

 

    谭达人(湘雅医院,邮编:410008)、谢兆霞、钟美佐、吴登蜀、梁新文、李卫红、秦群、谭桂山等医师应用中药制剂“升白快”观察20例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化疗所致的白细胞减少。

 

    在肿瘤的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过程中,人的造血组织极易遭受损伤或抑制。如何加快刺激正常血细胞生长,借以抵消抗癌治疗对造血组织的破坏作用,寻找筛选更有效的新一代药物是肿瘤治疗学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升白快”是根据名老中医谭日强教授的临床经验组方而成。其中医基本理论主要依据《素问·评热病论》所载“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此“气”是指气的防御作用。祖国医学认为“营卫”两气同出一源,具有营养周身作用;卫行脉外,具有捍卫躯体的功能。谭老常以桂枝加黄芪汤(桂枝、黄芪、芍药、甘草、生姜、大枣)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现代医学认为人中性粒细胞通过参与吞噬以及其他免疫作用增强人体防御功能。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在0.5×109/L以下时即有严重感染的危险性。鉴于上述中西医学学术思想的统一。故将升白快用于恶性血液病化疗后的白细胞减少症(包括粒细胞缺乏症)的短程治疗并观察近期疗效。

 

    升白快主要组成:防风10 g,黄芪15 g,白术1O g.桂枝10 g,白芍10 g,大枣3g,鸡血藤15 g等为主的10昧中药水煎而成。含生药95 g(300 ml)

 

    用法用量:日服2次,每次150 ml,连服5日为一疗程。

 

    56例造血系统恶性疾病住院患者,经骨髓检查或病理学检查确诊。其中急性白血病46例、恶性淋巴瘤6例、多发性骨髓瘤3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例。男32例,女24例。年龄1568岁,中位数34-5岁。于化疗后白细胞计数低于4.0×109/L,属于白细胞减少症43例,粒细胞缺乏症13倒。随机分为升白快服药观察组(升白快组)20例,升白安对照组(对照组)17例和空白对照组(空白组)19例。各组急性白血病分别占161614例。

 

    观察组服用升白快,连服5日为一疗程。对照组口服升白安片(含双苄基异喹啉生物硷).每次0-4 g,每日3次,连服5日。疗程开始于化疗结束后的第515天,空白组在白细胞减少期不使用升白细胞药。

 

    三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及两周后检查血象D观察期间不输血,不使用对造血系统有影响的药物,根据1988年卫生部《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升白细胞药疗标准评定疗效。统计学处理,实验数据用X2f检验及F检验。

 

    三组血红蛋白(Hb)、血小板(PBC)值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p >0. 05)。升白快组治疗后的白细胞(WBC)计数较治疗前显著增高(P<0.01);升白安与空白组治疗前后WBC无明显改变(P>O, 05)o治疗前三组WBC相互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升白快组WBC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 01)

 

    两周后WBC追踪检查,升白快组最高达11×1og/L1例,对照组17×10g/L1例,空白组有3例分别达14×109/L58×109/L65×109/L。比较以上5例以外三组的WBc  升白快组仍明显高于另两组(均P<O.Olo两周后升白快组WBC均数为5.026×109/L,达正常范围,与治疗前比差异仍有非常显著性。

 

    中性粒细胞、幼稚细胞比较:治疗前三组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差异无显著性(均P >O. 05)。治疗后对照组、空白组均低于正常值(50%70%),两周后空白组仍低于正常值。升白快组中性粒细胞明显高于另两组(均P<O_ 01);两周后仍明显高于空白组(P<0. 01)o幼稚细胞百分数,三组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P>0. 05)o两周后升白快组幼稚细胞明显低于空白组(P<0.05)。升白快组幼稚细胞治疗前、后及两周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 05)

 

    疗效比较:治疗后升白快组显效率与有效率明显高于另两组(均P<O01)。两周后升白快组有效率升至85.0%,其显效率和总有效率与另两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均P<O.01)。

 

    不良反应:经定期检查升白快组和对照组的肝肾功能未见损害,亦未发现对心脏、消化道有何不良反应。

 

    空白组治疗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均低于正常值及升白侠组。两周后白细胞计数呈现“两极分化”,即多数病人不升高,少数病人白细胞及幼稚细胞百分数较疗程前显著增加,幼稚细胞明显高于升白快组(P<0.05)。升白快组治疗前后及两周后幼稚细胞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均P>O. 05)。由此可见,空白组随着肿瘤性细胞的自然分化有增多的趋向,而升白快组的同类细胞增长较之缓慢(P<0.05)。故中药升白快在加速正常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生长的同时并不刺激白血病细胞增生,这意味着升白快对恶性生长的瘤细胞有一定抑制作用。

 

    升白快的升白细胞作用具有疗效高、疗效确切、不刺激白血病细胞生长和无明显副作用等特点。它在起效时间、作用大小和疗效上优于升白安,并与空白组形成了明显的对照。

 

辨治白血病化疗后盗汗

 

    李仝医师(军事医学科学院307医院,邮编:100039)辨证论治白血病化疗后的盗汗,取得较好的疗效。

 

    白血病化学治疗(简称化疗)后会出现诸多副作用,其中盗汗是较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西医药物治疗收效甚微,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素问·阴阳别论》日:“阳加于阴谓之汗。”汗证的出现为机体阴阳失衡所致,历代医家多认为盗汗属阴虚,自汗属阳虚。临床上通过辨治白血病化疗后盗汗症,认为盗汗确实以阴虚为多,采用滋阴清热法治疗,疗效较好。但不能认为盗汗一定是阴虚,其中亦有湿热郁蒸、营卫不和、表虚不固、瘀血内阻等其他证型。正如明,张介宾所说:“人之寤寐总由卫气之出入。卫气者阳气也,人之寐时则卫气人于阴分,此其时非阳虚于表者而何?……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从白血病的初发症状及治疗过程中所出现的症状分析,发热、汗出、出血、舌质红、舌苔少或苔黄腻出现机率较多,临床上滋阴清热、利湿清热法运用较多,但必须根据辨证酌用调和营卫、益气敛汗、化瘀活血等法,只有辨证施治方可取得满意疗效。

 

    一、明虚火旺型

 

    临床症状:见形体消瘦、低热、夜间明显盗汗、五心烦热、口干、小便黄少、大便偏干、舌质红少苔、脉象细数等。

 

    治疗原则:宜滋阴、降火、敛汗为主。

 

    方药:选当归六黄汤(当归、黄芩、黄连、黄柏、黄芪、生地黄、熟地黄)、清骨散(银柴胡、胡黄连、秦艽、鳖甲、地骨皮、青蒿、知母、甘草)、牡蛎散(牡蛎、麻黄根、黄芪)加减化裁。著阴虚明显者、可选用青蒿鳖甲散(青蒿、鳖甲、生地、知母、丹皮)合黄连阿胶汤(黄连、阿胶、黄芩、白芍、鸡子黄)加减化裁。

 

    二、湿热郁蒸型

 

    临床症状:见盗汗、时有自汗、口干苦、食欲不振、恶心、身重,乏力、小便黄、大便不成形、舌质红、舌苔黄腻、脉象滑数等。

 

    治疗原则:宜利湿清热、分利二便为主。

 

    方药:选龙胆泻肝汤(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生地、车前子、泽泻、木通、甘草、当归)台茵陈蒿汤(茵陈蒿、栀子、大黄)加减化裁,加用连翘、浮小麦、麻黄根等。

 

    三、营卫不和型

 

    临床症状:见盗汗、自汗、汗出浸湿衣被、恶风、体倦、舌苔薄白、脉象浮等。

 

    治疗原则:宜调和营卫为主。

 

    方药:选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龙骨、牡蛎、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加减化裁,若偏身汗出者,酌加甘麦大枣场(甘草、浮小麦、大枣)甘润缓急。

 

    四、表虚不固型

 

    临床症状:见盗汗、自汗、乏力、气短、易感冒、恶风寒、食欲不振、睡眠不实、大便稀溏、舌苔白、脉弱等。

 

    治疗原则:宜益气固表。

 

    方药:选玉屏风散(黄芪、防风、白术)合牡蛎散加减化裁。著气虚明显者,可加用五昧异功散(人参、茯苓、白术、甘草、陈皮)D

 

    五、瘀血内阻型

 

    临床症状:见盗汗、经久不愈、口干、饮水少、或常觉后背发凉、位置固定、睡时梦多易醒、舌边有瘀点或瘀斑、舌苔少、脉象沉细涩等。

 

    治疗原则:宜理气化瘀.

 

    方药:选血府逐瘀汤(桃仁、红花、当归、赤芍、生地、川芎、柴胡、枳壳、桔梗、牛膝、甘草)加减化裁。

 

    【病案举例】  王某,男性,40岁。因“低热、乏力1月”人院q1999920日初诊,确诊为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M3)采用全反式维甲酸20 mg,每日3次,共服用4周,白血病未达到完全缓解( CR);之后,使用癌灵llO mL加入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为4周,达cRo两个疗程用药中,出现顽固性盗汗,五心烦热,口干梦多,小便黄,大便干,症状持续1周,虽用调节植物神经功能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

 

    症状:形体消瘦,口唇暗红而干,舌质绛红,边有瘀点,舌下脉络紫暗,舌苔少而干,脉象细数等。

 

    中医辨证:为阴虚火旺,脉络瘀阻。

 

    治则:宜滋阴降火,兼以活血祛瘀。

 

    方选当归六黄汤合清骨散加减化裁,处方:生黄芪20 g,当归15 g,生地黄30 g,黄连6g,熟地黄15 g,黄柏10 g,银柴胡10 g,知母lo g,地骨皮10 g,青蒿10 g,鳖甲30 g.丹皮10 g,白茅根30 g05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服药5剂,盗汗明显减少,而患者自述后背凉,位于肩胛间区o结合其舌脉。

 

    中医辨证:为瘀血内阻。

 

    治则:以化瘀通络,兼以养阴清热。

 

    方药:选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桃仁,红花,当归,赤芍,生地,川芎,柴胡,枳壳,桔梗,牛膝,甘草)合清骨散(银柴胡,胡黄连,秦艽,鳖甲,地骨皮,青蒿,知母,甘草)加碱化裁。

 

    处方:全当归15 g,生地30 g,桃仁10 g,红花6g,赤芍10 g,柴胡6g,川芎10 g,桔梗6g,川牛膝lo g,丹皮10 g,知母10 g,秦艽15 g,鳖甲30 g。再进5剂,水煎服,每日1剂。盗汗止,临床症状消失。在巩固与强化治疗中未再出现盗汗症状。

 

中药防治白血病化疗

 

  药物性肝损害

 

  朱玲玲(第一军医大学,邮编:5105151)、曾志刚等医师运用中西医药结合治疗白血病,既能减少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又能改善临床自觉症状,减轻化疗药物所致肝损害的程度,同时又能对化疗所致的肝损害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目前对急性白血病的治疗以联合化疗为主要治疗手段。但化疗药物在杀伤白血病细胞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损伤了机体的正常组织细胞。临床上化疗药物对肝细胞的损害比较多见,如不及时治疗,严重者可危及病人生命。药物性肝损害在祖国医学属“黄疸”、“胁痛”等范畴。由于白血病的发病是因机体精气内虚、邪毒外侵、人血伤髓所致,加上化疗药物更伤人体正气,引起脏腑功能失调,出现脾胃两虚,肝肾亏虚,先后天之本乏源。脾虚则运化失司,湿邪内阻;肝虚则疏泄失职,气机不畅,气滞血瘀。

 

    病因病机:气滞血瘀湿阻而化热,熏蒸肝胆为标实,肾虚则精气不足为本虚。

 

    治疗原则:以健脾和胃、滋补肝肾治其本;以清热解毒、理气活血祛湿治其标。

 

    药物组成:黄苠20 g,虎杖20 g,早莲草20 g,补骨脂20 g,白参12 g,熟地黄20 g,茜草15 g,黄精15 g,女贞子15 g,蚤休20 g,鸡内金10 g。每日l剂,水煎2次,各煎取250 ml,分2次温服。

 

    临症加减:若发热感染者,加大青叶20 g,白花蛇舌草30 g等;如恶心呕吐者,加法半夏10 g,竹茹12 g等;若纳差,舌苔厚腻者,加砂仁(后下)6g,木棉花20 g等;如出现黄疸,转氨酶升高者,加茵陈20 g,金钱草20 g,柴胡10 g,黄芩10 g等。

 

    临床上观察丁76例病人,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39例,男性24例,女性15例;年龄最小者10岁,最大者69岁,平均年龄43.5岁;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简称急淋)18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简称急非淋)21例。对照组37例,男性20例,女性17例;年龄最小者13岁,最大者66岁,平均年龄45.3岁;其中急淋20例,急非淋17例。2组常用的化疗药物为阿糖胞苷、柔红霉索、甲氨喋呤、三尖杉脂喊、长春新碱、L门冬酰胺酶、巯瞟呤等。 2组病例均采用常规联合化疗方案。全部病例既往均无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及血吸虫肝病等病史。化疗前病人常规检查B超、肝肾功能、血常规等。对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正常或ALT <100  1U/L,且无黄疸者进行化疗。2组化疗后每周测定肝肾功能及血常规连续观察4周,对化疗后出现肝损害者经治疗后复查B超。肝损害程度参照抗癌药物毒性反应分级标准。

 

    2组病人化疗期均给予极化液(普通胰岛索8U10%氯化钾10 ml25%硫酸镁10 ml,稀释于10%葡萄糖溶液500 ml)静滴,每日1次。

 

    治疗组从化疗前及化疗结束后4周加用以上中药治疗。

 

    2组病例中若肝损害严重者均加用甘利欣等护肝药治疗。总疗程4周。

 

    化疗药物性肝损害的判断可依据下列标准:①与使用的化疗药物有明显的时间相关性;②该化疗药物已被证实有肝毒性;③化疗结束后1周时ALT较化疗前升高>10%.或由正常转为异常,或出现黄疸;④可基本排除病毒性肝炎。

 

    疗效结果判定:治愈:24周后症状消失,肝功能正常,B超示正常影像。显效:症状明显好转,肝功能接近正常,B超正常。有效:症状好转,肝功能较治疗前好转,肝脏B超示光点仍粗。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2组化疗后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比较:治疗组化疗后肝损害发生率为20.5%(8/39).对照组肝损害发生率为45.9%(17/37)2组比较,治疗组肝损害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经x2检验,P<0. 05,具有显著性意义。

 

    2组化疗后肝损害程度分级比较:治疗组15例,23例;对照组l6例,28例,33例。2组比较,对照组肝损害程度明显高于治疗组。

 

    化疗后临床上自觉症状比较:治疗组在化疗期出现恶心呕吐者14例,对照组31例;出现纳差、腹胀或胁痛者治疗组11例,对照组27例;出现发热感染者治疗组13例,对照组24例;出现皮疹及皮肤瘙痒者治疗组4例,对照组13例;出现黄疸者治疗组3例,对照组9例。

 

    2组肝损害疗效比较:治疗组8例肝损害者,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治愈4例,显效3例,有效1例;对照组17例肝损害者,单用极化液或加用甘利欣治疗,结果治愈3例,显效5例,有效2例,无效7例。2组总有效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o

 

补骨脂胶囊在白血病化疗后可调节和提高免疫功能

 

    蔡宇(暨南大学药学院,邮编:510632)、蔡天革(辽宁大学环境与生命科学学院,邮编:11003)以补骨脂胶囊配合化疗治疗白血病24例,并设对照组对照,结果:治疗组患者CD4CD8下降,CD4/CDs值升高;全身体力状况(卡氏评分)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对T细胞免疫功能有调节作用。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化疗作为主要手段取得确切疗效,但由于化疗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杀伤正常体细胞,因而表现出骨髓抑制,免疫功能低下,肝肾功能障碍等毒副反应。

 

    补骨脂胶囊对白血病患者化疗时的免疫功能有提高作用。关于其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补骨脂胶囊是以中药补骨脂为主要原料制备的中药制剂,对其改善化疗后的毒副作用和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改善肿瘤患者化疗后免疫功能。补骨脂胶囊是由中药补骨脂为主要原料,其性辛、苦、温,具有补益肾精,温肾阳功效,在协同化疗治疗肿瘤疾患中,无论单味药还是中药复方常被选为中药增敏剂应用于临床。其主要成分之一补骨脂素( Psoralen)为呋哺香豆索类化台物,对多种小鼠肉瘤、艾氏腹水瘤、肝癌等有生长抑制和体外细胞毒作用;寻求到高教、低毒、功能专一性强、作用靶点广泛的同时具有抑制肿瘤和提高免疫能力的中药制剂,是目前肿瘤临床研究热点之一。

 

    本组白血病患者按照张之南主编《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选择,随机分两组,其中治疗组24例,对照组21例;男性26例,女性19例;年龄2165岁,平均年龄46岁;病程1月至7年不等;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23例,用HA方案(HN2Ara-C),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1例,用V}方案(VCRPRED),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1例用HA方案(HN2 .Ara- C)

 

    治疗组予补骨脂胶囊加化疗,对照组单纯化疗。补骨脂胶囊是由补骨脂为原料,用补骨脂胶囊从化疗前3天始,0.4 g~4/次,2次/天。对照组单纯化疗按上述方案D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测定T细胞亚群值(采用直接免疫酶染色法);同时通过卡氏评分评价患者的生存质量。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量资料用X2检验。

 

    疗效标准参见张之南主编《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中白血病疗效标准和卡氏评分标准,其中卡氏评分按>705060<50分三个等级;本观察主要针对补骨脂胶囊对白血病化疗后免疫功能和生存质量改善情况加以评价。

 

    治疗结果  免疫功能变化:治疗组治疗后CD8明显下降,CD4/CD8比值明显上升,经统计学处理(P<0.01),由此提示补骨脂胶囊有保护免疫功能的作用。

 

    生存质量(卡氏评分)变化:据卡氏评分标准,化疗前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化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由此说明补骨脂胶囊有增强患者体质作用D

 

痰热清治疗血液病化疗后

 

    合并肺部感染

 

    杨斌、杨静等医师(山西省肿瘤医院,邮编:030013)采用痰热清结合抗生素联合治疗血液肿瘤患者化疗后台并肺部感染,取得了理想的疗效。

 

    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本身就合并有免疫功能缺陷,同时随着抗癌治疗方法和手段的改进,经长期、大剂量化疗后,机体免疫力被进一步摧毁。随着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强烈化疗的普遍开展,化疗后白细胞减少或粒细胞缺乏极为常见。感染已成为肿瘤患者最常见的合并症和主要死亡原因o60%75%的白血病和淋巴瘤患者死亡原因为肺部感染。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咯痰不爽、舌红苔黄等风温肺热病症状,其治疗药物繁多,疗效不一。杨斌等医师采用痰热清结合抗生素联合治疗血液肿瘤患者化疗后合并肺部感染,取得了理想的疗效。对于恶性血液肿瘤患者出现肺部感染会直接影响了化疗的效果及病人的生存质量,而以大剂量、多种抗生素联合消炎治疗中,常因细菌产生耐药性,导致治疗失败。同时大剂量的抗生索又加重了肝肾损害,影响化疗的进一步实施。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肺部感染中,特别是使用了痰热清配合抗生素联合治疗,减少了抗生索使用剂量,缩短了消炎时间,从而减少了耐药菌的产生,并使抗生索引起的毒副作用降至最低,保证了化疗的连续性,对肿瘤患者的康复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痰热清注射液主要组成:黄芩、熊胆粉、山羊角、连翘、金银花等。

 

    方解:以黄芩为君药,味苦性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宣肺化痰的功效。辅以熊胆粉、山羊角、连翘、金银花等中药。熊胆粉具有解痉、解毒、抑菌、抗炎、镇咳、祛痰及平喘的作用口山羊角具有解热、镇痛及提高免疫力的作用。金银花具有广谱抗菌作用。

 

    功效:具有抑菌、抗病毒、解痉和抗惊厥等疗效。能控制内毒素引起的发热症状,同时对化痰、解痉、平喘也有一定作用,有效地控制了肺部感染的进展。与抗生素相比,没有肝肾功能及心肌损害等毒副作用。

 

    51例血液肿瘤(排除了肺浸润可能)化疗后出现肺部感染的患者。肺部感染的诊断标准:发热、咳嗽、痰黏稠不利,肺部X线片可见斑片状阴影。51例患者卡氏评分>50分,年龄在2050岁,既往无肺部疾患,将51例患者随机分为痰热清加青霉素治疗组和单纯的青霉素对照组,疗程7天。治疗组27例,男性19例,女性8例;对照组24例,男性1 9例,女性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经济条件、居住环境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两组患者在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均给予抗生素治疗,选用青霉素800U/d2次/d。治疗组同时给予痰热清2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每日1次,3小时内缓慢静脉滴注。两组病例治疗前后均经胸部X线检查D

 

    根据支气管肺炎疗效标准分为:①显效:用药13 d,体温下降,咳嗽、咯痰减轻或消失,X线检查肺部阴影缩小或消散;②有效:用药47 d,感染症状减轻或消失,x线检查肺部阴影消散;③无效:用药超过7d,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联合治疗组27例患者中,显效23(85.7%),有效4(14.8%),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24例患者中,显效9(37.5%),有效7(29.2%),无效8(33.3%),总有效率66.7%o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且p痰热清配合联合抗生素治疗明显优于单纯使用抗生索治疗的疗效。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

 

滋阳回生丹在实体瘤白血病联合

 

    化疗中的减毒作用

 

    李炳臣(济南军区91医院,邮编:272000)、姜铭、娄海玲、许让翻、李雪云、陈学良、宋怒平、高德军、徐桂荣、徐崇芝等医师中西医结合,应用滋阳回生丹胶囊在实体瘤白血病联合化疗中减毒作用的临床观察。

 

    目前绝大多数化疗药物,在抑制或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机体正常细胞同样有毒性作用,尤其对胃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及骨髓造血细胞的毒害最为明显,常为化疗药物提高疗效的主要障碍。如由crx(环磷酰胺)DNR(红比霉索)、Ara-c(阿糖胞苷)MMc(丝裂霉索)和5-Fu等药物为主组合的常用化疗方案,治疗各种类型的实体瘤及白血病取得了较好疗效,但因其明显的毒副作用,限制了化疗的应用。

 

    国内曾报道,在联合化疔中无毒副反应症状仅占27.9%,而白细胞下降2度以上占27.9%,血小板减少3度以上占35%0根据日本采用MMC方案一般剂量化疗对血象的影响观察,白细胞下降低于4.0×109见占86%,血小板低于70 x 109L41. 9%。由此可见,化疗药物在对肿瘤治疗的同时,对机体毒副作用是严重的。

 

    中医认为“气为血帅,血随气行”,在气血当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气。肿瘤(包括血液系统肿瘤)是以脾肾亏虚为本,火伤血络为标。阴虚生内热,热伤血络,致血不循脉。根据“治血先治气”,“气血和,百病不生”这一治疗原则,研制了滋阳回生丹胶囊。

 

    滋阳回生丹胶囊主要组成:党参、黄芪、白术、甘草、白扁豆等。    功效:从滋补人手,重在补气行血,兼以健脾和胃,以求达到扭转阴阳失衡、气血亏虚之目的D

 

    现代医学理论:重点选择有促进造血、调节免疫功能的药物配制成本方。滋阳回生丹胶囊与化疗药物同用,有良好的减毒作用,还可通过调节免疫作用,对不同原因引起的身体虚弱有较好的滋补强壮效果,且对心、肝、肾功能无任何毒副作用。

 

    60例化疗病人口服升白安片为对照组(B)100例化疗病人口服滋阳回生丹胶囊(自制)为治疗组(A)0 160例患者均经临床、血象、骨髓象、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确诊,男98例,女62例:年龄1865岁,其中60岁以上39例(占20%),平均50岁;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22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1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22例,多发性骨髓瘤3例,肺癌36例,胃癌16例,乳腺癌10例,食道癌19例,肝癌11例(肝功能检查正常者),肠癌7例,胰腺癌3例。全部病人心、肝、肾功能检查均正常,并剔除了妊娠期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者和24h内有呕吐和用过止吐药的病例,一般状况Kunofsky评分在60分以上预期能生存3个月以上者。

 

    对毒性反应及安全性指标的观察,采用WHO抗癌药毒性反应分度标准:①白细胞降低分度标准:0>4.0×109/L1(3.O3.9)×109/L,2(2- 02.9)×10l)/L,3(1.01.9)×109/L4<1O x 109L;②血小板减少分度标准:0>l00×109/Ll(7599)×109L2(5074)×109/L3(2549)×109L4<25×109/L;③消化道反应主要观察恶心呕吐情况,临床分为4度:0度无恶心呕吐,1度恶心,2度暂时性呕吐能耐受,3度呕吐需治疗,4度难以控制的呕吐。

 

    治疗前专人登记160例患者的自觉症状,并作血、尿、粪常规,血小板计数及肝肾功能、EKG检查。治疗中逐日记录自觉症状,每周查白细胞、血小板计数1次,部分病人作T淋巴细胞亚群检查。病人的消化道反应、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为重点观察指标。除此之外,还观察药物的安全性,在用药前、中、后阶段多次查尿常规、血常规、心电图、肝肾功能以作动态比较。

 

    白血病,据其不同类型分别选用DA方案(红比霉素30 mg/Tn2,第l3天静滴;阿糖胞苷200 mg/m2,第17天分2次静滴)和COD1)方案(环磷酰胺800 mg/mz、长春新碱1,4 mg/mz、红比霉素35 mg/m2,第181 522天静滴;强的松60 mg/m2,第122天日服)为主进行化疗。

 

    实体性肿瘤,以FAM方案(5-Fu500 mg/mz,第13天静滴;阿霉素30 rng/mz,第12天静滴;丝裂霉索10 mg/m2,第1天静滴)、CAP方案(环磷酰胺500 mgm2,阿霉素so mg/m2 ,顺铂50 mg/m2,第1天静滴)和CAOP方案(环磷酰胺750 mgm2,阿霉素50 mg/mz,长春新碱1.5 mg/m2,第1天静滴;强的松60 mg/m2,第15天口服)等进行化疗。

 

    A组在化疗前23天开始给以滋阳回生丹胶囊,每次1.5 g,每日3次日服;B组在化疗前23天开始给以升白安片,每次0.4 g,每日3次口服。化疗结束后两组继续服用,总疗程21天。

 

    滋阳回生丹胶囊对消化道的保护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持续服药3周可基本消除消化道不良反应。

 

    对白细胞降低的影响:A组总有效率为95%B组总有效率为90%,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A组疗效似乎更好些。

 

    对血小板降低的影响:A组总有效率为97%B组总有效率为88%,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5)。滋阳回生丹胶囊减轻化疗对血小板毒性反应效果优于升白安。

 

    对改善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如头昏、乏力、纳差等,A组一般情况明显好于B组,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滋阳回生丹胶囊能明显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用药前后肝肾功能、EKG均无变化,部分病人的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结果提示其对人体的细胞免疫也有良好的稳定和调节效果。同时发现A组病人的感染机会明显少于B组。

 

    从治疗结果可以看出,服用滋阳回生丹胶囊后不但患者的胃肠道反应明显减轻,而且对骨髓的保护作用和促进造血功能效果显著。同时,病人的一般情况得到改善,提高了病人的化疗耐受性及生活质量。

 

中西医结合治疗白血病

 

    化疗致发热

 

    张小毅(新乡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邮编:453003)、韩效林、李晓娟等医师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白血病化疗致发热的疗效D

 

    白血病预后差,目前化疗为治疗白血病的主要手段,但由于大部分化疗药物均易导致严重的骨髓抑制,发热则成为化疗过程中最为常见的现象,严重影响化疗的顺利进行。白血病因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的复杂性,造成其治疗的困难。化疗作为其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在杀死白血病细胞的同时,也杀死了大量处于正常增殖周期中的细胞,极大地降低了机体免疫力,甚至造成严重的骨髓抑制。加上化疗药物对消化道的刺激作用,多数患者在化疗过程中出现频繁的恶心、呕吐,使机体抵抗力进一步下降,患者也更易造成感染而引起发热。临床上由于耐药菌株的产生以及各种病原体混合感染的增多,造成单纯使用退热药及抗生素效果欠佳。

 

    张小毅等在治疗白血病化疗所致发热过程中,立足于临床实际并结合现代药理研究,采用中西医结合法,并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运用中医辨证施治法,经过临床观察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白血病化疗所致发热退热效果快而平稳,疗效明显好于单用西药的对照组,其作用机理可能与中药能增加机体免疫力及有较广谱的抗菌作用有关.尚有待进一步探讨。

 

    中医辨证大致分为以下两型。

 

    (一)邪实为主型

 

    临床主症: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无汗,口干苦,体倦乏力,舌质淡,舌苔薄黄或腻,脉象弦浮。

 

    治法:用祛邪为主辅以扶正法,达到邪祛正安的目的。

 

    处方:柴胡12 g,黄芩12 g,知母6g,生石膏30 g,葛根24 g,太子参15 g,黄芪15 g,当归12 g,银花30 g,玄参24g,向花蛇舌草30 g,甘草6 g。水煎服,每日1剂。

 

    临症加减:如挟湿者,加霍香12 g、佩兰12 g、羌活6g等。

 

    (二)正虚为主型

 

    临床主症:发热,汗出,恶风,体倦乏力,而色觥白,舌质淡,舌苔薄黄,脉象虚大无力。

 

    治法:用扶正为主辅以祛邪法。

 

    处方:西洋参10 g(另煎先服),黄芪24 g,当归15 g,白术10 g,枸杞于10 g.丹皮6g,茯苓15 g,地骨皮10 g,黄芩12 g。水煎服,每日l剂。

 

    临症加减:如热毒内盛者,加银花30 g,白花蛇舌草30 g,板蓝根15 g等。

 

    据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白花蛇舌草、黄芩有抑制白血病细胞的作用,同时有广谱的抗菌作用。黄芪、当归、人参、太子参补益气血,减轻骨髓抑制,促进骨髓造血功能恢复,同时也有抑制白血病细胞及调节免疫的作用。

 

    60例白血病化疗致发热患者。此60例患者均符合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经骨髓检查确诊为白血病且化疗过程中出现发热的患者。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最大者50岁,最小者15岁;M2a20例,M318例,Msl0例,急淋12例。全部病例均给予常规化疗,化疗方案因病种而异。于第2疗程化疗中发热者13例,于第2疗程化疗后发热者35例,于第3疗程化疗中发热者12例。体温最高者40℃,最低者38.3℃,38.339.9℃者54例,40℃者6例。

 

    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40例,西药对照组2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分型及发热程度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由于化疗而致发热的白血病患者40例。对照组给予地塞米松5m g,肌肉注射,每日1次,萘普生0.2 g,口服,每日3次;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两组患者均根据病情给予支持疗法和相同的抗生素治疗。

 

    疗效判定标准:根据退热时间长短按4级标准设计。速效:3天内降至体温正常无复升者;显效:7天体温渐降至正常无复升者;有效:10天体温降至37,3℃以下者;无效:10天后体温无明显变化者。

 

    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

 

    治疗结果:治疗组40例,速效4例,显效15例,有效1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2.5%0对照组20例,有效7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45%。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白血病化疗致发热疗效好。

 

莲心预防白血病化疗病人便秘

 

    孙肖姬、朱美朵等医师(浙江省金华市中心医院,邮编:321000),应用莲心预防白血病化疗病人便秘。

 

    便秘是白血病病人化疗期间常见的症状之一。白血病化疗病人发生便秘,是由于某些化疗药物影响自主神经系统,引起便秘、腹胀甚至麻痹性肠梗阻。化疗药物引起的胃肠反应、骨髓反应、免疫抑制、疲乏等,使病人进食量减少,且食物精细,缺少纤维素,也可导致便秘。另外,化疗药物引起的恶心呕吐所使用的止吐药物,如恩丹西酮、康泉、呕必停等,也均易引起便秘。便秘不仅增加病人痛苦,且可诱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脑血管意外及其他严重并发症。

 

    中医认为,便秘多是热结肠道,或津亏液少,或气液两亏,以致大肠燥化太过,传导不行所致。

 

    孙肖姬、朱美朵医师应用莲心预防急性白血病化疗病人便秘,取得满意效果。莲心为莲的成熟种子内的绿色胚芽,性味苦寒,具有清热泻火之功,故能起到预防便秘作用。由于莲心为苦寒之药,为避免空腹口服后引起消化道不适,宜饭后服用,以减少对胃黏膜刺激,且以吞服为宜,泡服则太苦难以人口。临床上治疗便秘方法有很多,莲心预防白血病化疗病人便秘效果较好,且副反应少。

 

    观察组选取收治的采用急性白血病标准方案化疗病人69例,男56例,女13例,年龄1 5岁~63岁,其中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8例,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61例。对照组为收治的急性白血病标准方案化疗病人74例,男53例,女21例,年龄1 4岁~54岁,其中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6例,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68例。两组均除外习惯性便秘病人。两组病人年龄、病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化疗期间每日饮水25003000  ml

 

    观察组病人于化学治疗第1天开始口服莲心,即早餐后吞服莲心20枚,再饮37℃左右温开水250mlo同时按护理常规护理。对照组仅按护理常规护理,不服用莲心。

 

    疗效评定标准,两组均在化疗第1天开始观察疗效,至化疗结束后1周观察。便秘就是:大便干燥坚硬,排出困难,排便间隔时间长(>3天)。

 

    两组便秘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69例,便秘12例,发生率17- 4%。对照组74例,便秘43倒,发生率58- 1%X2= 25- OJP<0. 01。观察组发生便秘者远低于对照组。

 

    曾有6例服用莲心后出现胃脘部不适,经服用麦滋林一S颗粒等胃黏膜保护剂后缓解。

 

中药治疗白血病化疗性口腔溃疡

 

    郑秋惠医师(青海省中医院血液肿瘤科,邮编:810000)用中医药疗法治疗白血病化疗性口腔溃疡。

 

    口腔溃疡病是恶性血液病化疗期间和化疗后常见的临床并发症之一。中医认为,白血病主要病因病机是气血损伤、真阴亏损为本虚,郁热火旺、热毒血热等为标实。阴虚内热、邪热内侵及化疗药物、激索热毒之品的长期使用,更可耗气伤阴,损伤气血,使热邪更甚,热毒内伏,循经上扰,故发口疮。本病的治疗必须明确原发病白血病的病因病机,明确气虚阴虚与热毒的关系,强调扶正与祛邪、滋阴与泄热、益气与活血并重。运用益气活血、清热解毒中药治疗本病,取得满意效果。

 

    药用:黄芪30 g,生地30 g,鸡血藤30 g,玄参9g,白头翁15 g,板蓝根15 g,山豆根15 g,黄连6g,九香虫5只,片姜黄15 go水煎2次,共取药汁100 ml,频频含服,每日l剂。服药时边服边漱,意在使药物充分与疮而接触,减轻炎症,促进愈合,故取得满意疗效。

 

    方解:生黄芪、玄参凉血清热;生地、白头翁育明清热;黄连、山豆根、板蓝根清郁热解内毒;片姜黄合鸡血藤消除瘀血、郁热;九香虫具有止痛消炎、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

 

    郑秋惠医师观察49例患者,其中男26例,女23例;发病时间135天,平均(14±0.9)天;年龄1450岁,平均(25±3.8)岁。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对照组16例;所有病例均系符合张之南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的白血病患者,并出现口腔溃疡症状。

 

    治疗组使用上述方药D对照组:以12000洗必泰或24 90NaHC03液含漱,同时口服灭滴灵,每次12片,每日2次。两组患者均维持原有的白血病治疗方案。

 

    疗效标准,痊愈:用药3天疼痛消失,溃疡完全愈合;有效:用药3天,疼痛减轻,溃疡面缩小,并显著减少口腔溃疡发作次数;无效:用药7天,溃疡面未愈合D

 

    治疗组痊愈24例,有效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1,1%;对照组痊愈5例,有效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68.7%。经统计学处理,P<0.05

 

  三黄散治疗白血病化疗

 

    后皮肤感染

 

    隋光、贾瑞萍、常光平等医师(内蒙古包头市第二医院,邮编:014040)应用三黄散治疗白血病化疗后皮肤感染的并发症。

 

    急性白血病治疗中,因中至大剂量化疗药物后骨髓严重受抑,正常的血细胞严重受抑,致使病人免疫力减低,常引起各种感染疾病的发生。当皮肤感染,单纯静脉给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局部皮肤感染病灶,无论从药物在血中浓度和药量上,均不能很好地达到抑菌或杀灭致病菌的目的。甚至造成败血症危及病人生命。采用三黄散外用治疗皮肤感染,具有抑菌、杀菌的作用,其疗效可靠,无毒副作用,药价低廉,应推广使用。

 

    三黄散组成:选用黄柏、黄连、大黄组成。

 

    功效:以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法为主。

 

    分析:三药均为味苦性寒,有解毒、清热、燥湿、消肿、敛疮的作用。

 

    制备及使用方法:即用黄连、黄柏、大黄各等量混合加工研成粉末状。外用时根据病灶大小,取三黄散适量用生理盐水调成糊状备用。皮肤化脓灶周围组织,用碘酒和酒精消毒,化脓灶用无菌盐水棉球清洗干净。上盖一块单层消毒纱布,将成糊状的三黄散涂在纱布上,厚度适中,范围超过病灶为宜。再在上面盖上消毒纱布,以保持三黄散潮湿状态,经常在纱布上洒适量生理盐水,使药液渗入病灶组织内,充分发挥药效作用。皮肤感染灶每天换药1次即可^

 

    共治疗5例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发生的皮肤化脓的病例,都取得丁很好的疗效。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1741岁,平均年龄23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例,急性髓性细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2L11例,急性髓性细胞白血病D MZal例、M4al例、M4bl例。均符合国外FA(法、美、英)协作组织提出的急性白血病形态学诊断标准(1976年)及国内在天津召开的白血病分类型讨论会、形态学诊断标准(1986920日)o

 

    【病案举例1  患者,女性,42岁,于19923月困乏力、发热、鼻衄、骨骼疼痛人院。

 

    查体:重度贫血貌,巩膜无黄染,结膜苍白,皮肤可见散在出血点,双侧鼻腔可见陈』日血性分泌物。胸骨压痛明显,心肺无异常,肝大肋下2 cn1,脾未及。

 

    实验室检查:Hb34 g/l-WBC9.6×109LPLT68×109L。血片分类:幼雅细胞0.74,骨髓增生极度活跃。粒系及红系减少,原始淋巴细胞加幼淋巴细胞为0.82

 

    人院诊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z型。

 

    治疗:给予“VDAP”方案治疗(长春新碱2 mg静滴,第181522天;柔红霉素60 mg静滴,第123及第151617天;环磷酰胺800 mg静滴,第115天;强的松40 mg口服128天)。

 

    患者化疗第20天,见口周皮肤红肿、疼痛、张口困难,发热(T39),全身中毒症状明显。给予先锋霉素Ⅵ6g静滴,每日1次。静注抗生素7天仍发热,口周皮肤化脓溃烂,且逐渐扩大流脓液。作脓液细胞培养加药敏试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对先锋霉素Ⅵ、青霉素、环丙沙星敏感。化验:WBC15×l09/L,粒细胞绝对值为0.4×109/L。乃选用三黄散外用,停用先锋霉素Ⅵ静滴。

 

    二诊:用药第2天,局部疼痛减少。

 

    三诊:7天后局部皮肤化脓得到了控制,脓液减少,皮肤化脓周围长出了新鲜肉芽组织,溃烂面积缩小,全身中毒症状改善,体温正常,精神好,食量增加。

 

    四诊:用药10天后溃烂全部结痂脱落,愈合。

 

    【病案举例2  患者,男,34岁,于19945月因腰痛、乏力、头晕等症人院。

 

    查体:贫血貌,结膜苍白,巩膜无黄染,胸骨压痛明显,心肺无异常,肝大肋下1 cm,脾大肋下可及。

 

    实验室检查:Hb 62 g/LWBC 1s.o×109/LPLT 72×109/L,末梢血片:原粒细胞0.30,骨髓增生极度话跃,红系减少,原始粒细胞为0.96

 

    人院诊断: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1o

 

    治疗:给予DA方案(柔红霉素80 mg,第123天静滴。阿糖胞苷300 mg,第l7天静滴)o

 

    化疗结束后第7天,患者左臀部皮肤疖肿、基底红肿约5 cm×3cm大小,上有脓栓。病人局部疼痛难忍,发热(T 386),取脓液作细菌培养加药敏试验:为克雷白大肠杆菌生长,对先锋霉索Ⅵ.、氟哌酸敏感。化验WBC 0,7×109L.粒细胞绝对值0. 42 x109/LHb 35 g/L,给予输血及全身支持治疗。局部疖肿外用三黄散。

 

    二诊:用药第4天,局部疼痛明显减轻,红肿缩小。

 

    三诊:用药第12天,疖肿消散痊愈。

 

中药坐浴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

 

  白血病化疗后肛周脓肿

 

  李金梅(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临床医学院,邮编:15000l)、胡晓晨、李恩有等医师采用切开引流及中药坐浴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化疗后肛周脓肿32例,疗效满意,治疗痛苦少,应用方便易行,患者容易接受。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化疗后合并肛周脓肿,如处理不当脓肿可侵入直肠周围组织,形成各种瘘管。故一旦形成脓肿,主张早期切开引流。

 

    中医病名:脏毒。

 

    病因:乃湿热结聚肛周,导致瘀血凝滞,瘀久化热,热盛肉腐而成。

 

    中药煎剂坐浴药物组成:大黄15 g,白芨15 g,槐花15 g,苍术20 g,枯矾20 g,苦参20 g,金银花ZO g,蒲公英20 g,紫花地丁20 g。将上药加适量水浸泡30分钟,水煎2次,每次煎30分钟,合并2次药液约1000 mlo每日3次或每次便后坐浴,每次用上述药物1/3量加热,待接近人体温度时坐浴,坐浴时间约为1520分钟。14天为1个疗程,用12个疗程。

 

    功效:具有清热利湿、消肿止痛之功。

 

    32例为住院患者,按1987年全国白血病化疗讨论会提出的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诊断为APL 32例。其中28例为化疗后无效的病例,4例为化疗后完全缓解二次复发的病例。32例患者血红蛋白510 g/L;白细胞>1o×109/L8例,<4.0×109/L24例;血小板< 100×109L 30例,其中<40×109/L 25>100×109L 2例。骨髓增生极度活跃9例,明显活跃20例,活跃2例,低下l例。早幼粒<75%18例,≥75 %14例。以上患者均合并肛周脓肿,伴发热、便秘、不同部位出血、骨痛、乏力症状。其中26例血培养细菌为阴性,10例脓汁培养,其中6例为铜绿假单胞菌,2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为爱希氏大肠杆菌。 22例脓肿位于截石位肛门右侧,10例位于截石位左侧。

 

    3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6例,男7例,女9例;年龄1670岁,平均43岁;病程l4个月,平均2个月。对照组1 6: 8例,女8例;年龄1868岁,平均43岁;病程1~3,5个月,平均2.25个月。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组:用中药煎剂坐浴。14天为1个疗程,用12个疗程。

 

    对照组:行肛周脓肿切开引流呈放射状,长度与脓肿大小一致,凡士林纱条引流,保证引流通畅,每日换药1次(药物组成:生理盐水100 ml加庆大霉索注射液24U冲洗)o

 

    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包括治疗原发病(APL)o应用癌灵1号注射液(由砒石、轻粉等组成)1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28天为王个疗程。根据相应的药敏使用抗生素,同时间断输注同型新鲜全血、血浆、血小板。

 

    疗效标准。治愈:脓汁引出,红肿消退,切口愈合而痊愈,经0.5年后随诊复查无复发。好转:脓汁引出、切口愈合不良。

 

    结果:治疗组治愈1 6例,治愈率100%o对照组16例,治愈12例,好转4例,治愈率75%o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复方丹参注射液有放射增敏效应

 

    谭获(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邮编:510260)、应红光、褚建新、郝玉书、赵钧铭等医师探索复方丹参注射液对白血病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证明复方丹参注射液具有明显的放射增敏效应。

 

    全身照射是白血病骨髓移植前预处理方案的组成方法之一,其疗效取决于诸多因素,其中之一就是白血病细胞对放射损害是否敏感。为了增强放射线对肿瘤的杀伤性破坏,进而提高照射效果,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放射增敏剂进行了大量研究。目前国外虽有放射增敏剂应用于临床,但却存在价格昂贵或毒副作用较多的缺点,常规使用受到跟制。若能发掘一种高教低毒的放射增敏剂,从而在同样的照射条件下提高放射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力,增强全身照射的效果,则具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放射敏感增效剂是具有改变哺乳动物细胞放射反应性的化学物质,能在相同放射条件下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杀灭作用,从而提高放射线对肿瘤治疗的效果。作为理想放射敏感增效荆条件之一是高效低毒,发掘此类药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谭获等医师在价廉、无毒的活血化瘀类中草药中进行了初步探索和研究,发现复方丹参制剂在体外直接作用于细胞后能增强辐射对HL60细胞株及新鲜白血病细胞的杀灭作用。

 

    复方丹参注射液(每毫升古丹参、降香各1g)中的丹参、降香均为活血化瘀药物,有关丹参的药理作用,国内已有大量研究报道。但迄今尚无放射增敏作用的研究,通过与川芎嗪对照研究,发现复方丹参注射液在体外具有直接增强HL60细胞株、新鲜白血病细胞对γ射线敏感性的作用。DOSFz是放射敏感性的常用指标,二者值愈低,说明细胞对放射线愈敏感。在相同实验条件下,药物如能降低DOSF2,则提示该药有放射敏感性增效作用。引起放射敏感性增强的机理繁多、复杂,其中之一是药物使细胞阻滞在增殖周期中的G2/M期。丹参能抑制成纤维细胞的核分裂和增殖,丹参能否使白血病细胞阻滞在G2/M期,从而增加其对辐射的敏感性尚有待进一步研究阐明o

 

    复方丹参注射液与HL60细胞混合培养后照射,细胞存活曲线斜率的倒数(DO)、放射剂量为2Gy时的活存比率(SE)分别由1,530. 34降至0,93.0 .12,细胞凋亡显著增多;这种效应与药物浓度及作用时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放射诱导的新鲜白血病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5.89±2.91%)相比,复方丹参组(  12 .05±3.06%)明显增加。

 

    10例患者均为确诊的初诊患者,其中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2例,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6例(M2a3例,M32例,Msal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2例。 10例白血病患者的骨髓幼稚细胞在体外不加及加药再照射后的凋亡率分别为5,89±2.91%12.03±3.06%,具有显著性差异(P<0 01)o

 

大蒜素外涂白血病合并症口腔炎

 

    蒲建琴、冷文玉等医师(45医院,邮编:265200)21例白血病合并口腔炎患者使用大蒜素口腔黏膜喷涂进行治疗。

 

    白血病患者由于白细胞质和量的改变及伴有免疫功能低下,极易发生感染。尤其在强烈的化疗期间,常合并口腔炎,给病人造成痛苦,严重时影响进食,导致营养障碍,加重病情,影响患者的治疗。用大蒜素注射液0.6mg/L涂于口腔黏膜病变处,每日4次,效果显著。

 

    42例白血病病人,均合并程度不同的口腔炎。按病人人院时间先后随机分为大蒜素组和酮康唑组。大蒜素组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1662岁;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例,急性髓性白血病7例,慢粒白血病12例。局部口腔黏膜充血、水肿,出现粟粒大小红点9例,溃疡12例,直径2~5 mm。酮康唑组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1870岁;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急性髓性白血病7例,慢粒白血病13例。局部口腔黏膜充血、水肿、出现粟粒大小红点14例,溃疡7例,直径2~4 mmo    治疗组用大蒜素注射液。对照组用酮康唑0.2 g,每天4次。

 

    治疗组全部病例用药第二天疼痛即明显减轻,溃疡3天愈合6例,4天愈合4例,5天愈合2例;对照组用药三天疼痛才有所减轻,溃疡4天愈合者2例,5天愈合2例,6天愈合1例,有28天溃疡面尚未完全愈合。

 

复方五倍子液治疗白血病鼻衄

 

    张维莲、陈玉梅等医师(解放军第251医院,邮编:075000)用复方五倍子液治疗白血病鼻衄。

 

    皮肤黏膜出血是白血病病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鼻腔黏膜毛细血管较丰富是白血病病人常见的出血部位。未缓解的白血病病人血小板极低,一旦鼻腔黏膜出血,止血较田难。张维莲等医师采用复方五倍子液治疗白血病病人鼻衄:配合全身静脉给止血药物,获得满意的疗效,且无不良反应。

 

    复方五倍子液组成和制各方法:五倍子15 g,诃子5g,加水100 ml煎煮至30 ml,加明矾5g煮沸过滤,留取上清液加甘油3 ml放入冰箱内冷藏备用。

 

    方解:五倍子含70% ~80%鞣酸,有很强的收敛作用,能使黏膜局部的组织蛋白凝固,形成保护膜,同时小血管也被压迫收缩,血液凝结而起止血功效。诃子含鞣质30%40%,有收敛作用,可使黏膜收敛。明矾也有收敛作用,加少量甘油可延缓鞣酸水解生成食子酸。

 

    用复方五倍子被局部填塞治疗鼻衄无不良反应。

 

    张维莲等医师选取经骨髓象诊断为急性白血病未缓解的病人,血小板小于30×109/L者,共58例,其中男35例,女23例,平均年龄为31岁。急性粒细胞白血病3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4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6例。诊断标准符合1985年法、美、英协作组提出急性白血病诊断标准。将上述58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9例。对照组血小板平均值为20.3×109/L,实验组血小板平均值为20.8×109/L

 

    两组病人均给予静脉输注止血芳酸0.3 g/日和止血敏3 g/日止血。实验组病人用无菌棉换一次填塞的棉球。两组病人在鼻衄消失后均用链霉索石腊点鼻,每日3次,直到血小板恢复正常。

 

    疗效评定:连续2次填塞棉球后鼻衄消失,至下次化疗前鼻衄无复发者为治愈。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实验组29例,治愈28例,治愈率91.51%。对照组29例,治愈24例,治愈率82 71%P<0.050

 

    治疗结果说明实验组优于治疗组。两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5例未治愈者再用复方五倍子液局部止血有3例治愈。其余2例未治愈者和实验组1例未治愈者均为白血病持续不缓解,血小板逐渐下降,再未回升者。

 

蜣螂瘘管丸治疗白血病

 

    继发肛周脓肿

 

    秦亮甫教授(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出生于中医世家,对中医理论造诣很深,临床经验十分丰富,不仅在治疗内科疑难杂病方面取得显著疗效,享有很高声誉。面且对中医外科疾病,采用内服外用相结合的治疗方法,也有独特见解。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一种起源于多能干细胞的肿瘤性增生疾病,其临床特点是粒细胞显著增多、脾明显肿大等。绝大多数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具有特异的pH标记,染色体。病程较缓慢,由于长期低免疫球蛋白血症、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年龄较大等原因,故极易发生感染,尤其是在化疗期间,严重感染常为致死原因。而白血病合并肛门周围脓肿是常见并发症,用一般药物治疗,往往疗效不显著。秦老利用祖国医学辨证施治,采用“急则治其标”的方法,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运用内托或补托方法,先以消散透脓,后兼以扶正,促其溃处生肌,收敛,是非常有效的。由于患者久病体虚,气血虚弱,湿热下注,蕴阻于舡门,证见肛门周围红肿热痛,热盛肉腐而成脓。故采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活血化瘀之法,反复试验,筛选多种具有消炎止痛、行气通络、活血化瘀、消肿散结的药物,组成为蜣螂瘘管药丸方。

 

    自拟蜣螂瘘管妨组成:炙蜣螂12 g.川黄连9g,胡连黄9g,煅龙骨30 g,煅牡蛎30 g,炙猬皮15 g,象牙屑9g,炙象皮15 g,生地榆15 g.炒槐角9g,生军9g,银花9g,连翘9g,白芷9 go共为细末,水泛为丸。每日服3次,每次3克。

 

    方解:川黄连、胡黄连、银花、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排脓,用于痈疽疮疡;煅龙骨、煅牡蛎,软坚散结;生军化瘀解毒;生地榆、炒槐角善治大肠瘀热能消肿止血;配用白芷排脓祛腐;炙蜣螂能脱出漏管;炙猥皮用于痔疮肿痛;象牙屑、炙象皮能止血敛疮,拔毒生肌收口o

 

    主治:用于溃疡瘘管不敛,疮口日久不愈者。

 

    功效:以达到清热解毒,逐瘀排脓,使毒解瘀化,肿退结消,脓排腐祛,其溃瘘之处,自然得愈。

 

    治疗12例病人取得满意效果。其中男性8例,女性4例。20岁~40岁,9例;40岁~603例。分型:外痔4例,内痔5例,合并瘘管6例,肛门疖肿3例。

 

    【病案举例1  许某,男性,31岁,初诊,199757日。

 

    主诉:患粒性白血病缓解10余年,近一周发烧,体温38,2℃,肛门周围脓肿,伴有多发性瘘管,疼痛难忍,舌苔薄白,脉象细数。

 

    诊断:外痔合并多发性瘘管。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处方:银花9g,公英9g,地丁草9g,连翘9g,生草梢6g,黄连3g,三棱9g,莪术9g,生地榆15 g,桃仁g,炒槐角15 g,炒槐花15 g。水煎7剂。

 

    同时服蜣螂瘘管丸,每日服3次,每次3克。

 

    二诊:514日。患者精神好,体温36.8℃,肛门周围红肿见消,仍有瘘管渗出脓液,舌苔薄,脉象细略数。继用上方14剂。加用外洗方:银花30 g,连翘30 g,蒲公英30 g,地T30 g,炒槐角30 g,川黄连30 g,胡黄连30 g,煅龙骨30 g,煅牡蛎30 g,刺狠皮9g,生地榆30 g,冰片1 0克。水煎14剂。

 

    三诊:630n痔疮瘘管基本愈合,症状明显改善,继续治疗,巩固疗效。以上方药各用7剂。

 

    【病案举例2  谢某,女性,45岁,初诊,1996721日。

 

    主诉:患白血病已缓解20余年,近四天精神不好,四肢无力,体温37.2℃,肛门有异物脱出,疼痛难忍,不能站坐,有渗液流出,舌苔薄白,脉象细数。

 

    诊断:外痔合并感染。

 

    处方:金银花12 g,连翘12 g,野菊花9g,蒲公英30 g,地丁15 g,忍冬藤15 g,七叶一枝花15 g,白花蛇舌草30 g,淡竹叶9g,蚤休10 g,皂角刺9g,芦根30 g。水煎7剂。

 

    并用蜣螂瘘管丸,每日服3次,每次3g

 

    外洗方组成:蒲公英12 g,胡黄连15 g,大黄9g,地丁15 g,冰片5g,煅龙骨30 g,煅牡蛎30 g,五倍子15 g,炙蜣螂12 g07剂,水煎熏洗,日1次。

 

    二诊;728日。病人精神好,体温36,6℃,肛门肿痛明显改善,渗出物减少。

 

    治法:以清热解毒,佐以益气生肌。

 

    处方:白花蛇舌草20 g,七叶一枝花15 g,银花12 g,连翘12 g,地丁12 g,蒲公英20 g,野菊花9g,淡竹叶9g,蚤休9g,皂角刺9g,生黄芪15 g,白芷9g。水煎7剂。

 

    继用外洗及药丸方。

 

    三诊.821日。症状已完全消失,为巩固疗效,再服各方5剂。

 

金痛散外敷治疗白血病脾周围炎

 

    赵淑华、刘晓青、段连凤等医师(河北省廊坊市中医院,邮编:065000)采用自拟金痛散外敷治疗白血病患者脾肿大致脾周围炎,临床疗效显著,无任何毒副作用发生,且此方法既经济又简单易行,患者无痛苦及紧张情绪,易于接受,值得推广。

 

    脾肿大致脾周围炎是白血病患者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其原因是白血病细胞浸润、血小板被滞留,或因小动脉血栓形成。此炎症与细菌感染无关,因此应用抗生素效果不佳。白血病时脾脏均有不同程度肿大,往往肿大的脾脏可为正常脾脏的15倍且较坚硬,脾表面可发生局限性脾包膜炎,并与周围组织粘连D其临床表现为左上腹部胀痛,触诊脾肋下5,67 cm,触痛明显,脾区皮肤不红、不热,患者形体消瘦、纳差,活动受限,严重时可发生自发性脾破裂。祖国医学认为cml的发生,是由于平索饮食不节、起居失常等导致正气不足,邪气内侵,客于骨髓,久而久之致邪毒内蕴,气阴两虚,瘀血内结,继而出现腹部痞块及胀痛。

 

    金痛散组成:是医院自拟方药,其组成中成药金黄散30 g(天花粉、黄柏、大黄、苍术等),自拟止痛散30 g(赤芍、红花、桃仁等)o将两种散剂按1:1的比例混匀即成金痛散。

 

    金痛散功效:有促进活血通络、瘀消痛止、清热解毒之功效。两种散剂台用比单用一种散剂外敷见效快,可互补互利。金痛散对临床上一些皮肤软组织炎症等也有显著疗效。

 

    方解:止痛散中的赤芍、桃仁、红花等均有括血祛瘀、清热凉血之作用,金黄散中天花粉、黄柏、大黄等有消肿、解毒止痛之作用。

 

    使用方法:嘱患者仰卧位,用温水将左上腹部皮肤擦洗干净。须用米醋将此药调成糊状,浓度适中,因醋能软坚散结。将调配好的金痛散用无菌棉签蘸取,直接外敷于脾区皮肤上,涂药范围不应小于炎症区或触痛点的范围。药物摊敷时应厚薄均匀,厚度以23 cm为宜,药糊上宜覆盖保鲜膜,一是为了保持药物湿润,充分发挥药效,利于皮肤直接吸收;二是保持患者衣服清洁,不受药物浸渍,能延长药物使用时间。用药期间嘱患者尽量少活动,一般每日12次,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

 

    选脾周围炎患者5例,4例由cml所致,其中男3例,女1例,年龄35~48岁。1例为MDS-RAEB,经17个月的治疗转为AN-LLr M5b 。此组患者B超显示:脾肿大12度,均并发脾周围炎。经35日外敷金痛散治疗后,脾区疼痛症状先后减轻直至消失,临床显效。

 

    【病案举例】  患者,男性,46岁,因面色苍白乏力15个月,症状加重,并伴头晕1个半月,于19991 023日入院。查体:T37,5℃,P96次/分,R22次/分,BP18/12 kPa,贫血貌,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胸骨无压痛,肝脾未触及,但B超示:脾厚4.1 cm,深吸气肋下2.6 cm0 1025日骨穿汞:MDS-RAEB,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近2月,患者病情加重,1215日再次做骨穿示:ANLL-M5b,此患者由MDSflS-RAEB转变为Msb,患者主诉近日左上腹胀痛,触诊可及脾肋下6 cm,触痛(+)B超示:脾厚6.7 cm,肋下平吸气7.0 cm

 

    诊断:ANLL-M5b合并脾周围炎。

 

    治疗:经静点抗生索治疗2天后,脾区疼痛症状未见明显减轻,即给予金痛散外敷,早晚各1次,使用时间为4小时。

 

    即日晚上患者自感疼痛症状减轻,次日继续外敷治疗。 3天后疼痛症状消失,但仍有腹胀,可下地行走。

 

中西医结合自体干细胞移植

 

    治疗恶性血液病

 

    程志、吴艺、陈疏敏、韦润红、秦秀丽等医师(河南省中医院,邮编:450002)在自体干细胞移植过程中使用中药治疗恶性血液病,观察到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减轻并发症及在造血重建和免疫重建中有较大意义。

 

    自体干细胞移植( ASCT)是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主要手段之一,特别在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疾病中。在于细胞移植治疗过程中结合中医药以减少、减轻感染、出血等并发症,促进骨髓造血和免疫功能重建,缩短无细胞期。ASCT在致死量的放化疗预处理后,骨髓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L乎清扫贻尽,在自体干细胞保护之下,即干细胞回输后,重建造血和免疫功能,尽可能彻底清除残留瘤细胞的同时,尽快恢复造血和免疫功能是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的目的。当预处理结束,干细胞回输后,身体处于无细胞期或免疫真空期,容易出现严重感染、出血及由大剂量化疗药量引起的脏器功能损害等并发症,尽快恢复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减少并发症是影响干细胞移植成功的关键。随着生物技术的进展,新一代抗生素、粒细胞集落刺激生长因子及成分输血的应用,使移植过程中的感染、出血等引起的死亡率大幅降低,移植成功率大幅上升。但尽管如此,移植过程中仍有较高的感染和出血等致命的并发症发生率。因此,如何进一步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是目前血液病移植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在干细胞移植过程中应用中药治疗可明显缩短无细胞期,加快造血重建和免疫重建,减少了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减少对粒细胞刺激生长因子、高档抗生素、血小板输注、红细胞输注的依赖和应用,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干细胞回输,ASCT+1d开始口服中药。

 

    治则:以益气养血、填精补髓、芳香和胃为主,加快造血重建和免疫重建。

 

    基本处方:红参9g,怀山药15 g,当归15 g,鸡血藤15 g,黄精20 g,菟丝子15 g,枸杞子15 g,女贞子15 g,紫河车粉6g,白芍20 g,生热地各10 g,阿胶lo g,砂仁10 g.焦三仙各10 g,陈皮10 g,炙甘草5 go

 

    预处理5天左右进入无细胞期。

 

    临床加减:如当血小板<20×10s/L,有出血倾向时,可加三七粉、水牛角、旱莲草、栀子炭等。当白细胞<1-o×1o8/L,或有感染时酌加金银花、连翘、柴胡、知母等。

 

    每日1剂,有胃肠道反应者可少量多次口服,如果血小板减少明显并有胃肠道反应较重时,可暂停中药。

 

    预处理结束12小时干细胞回输,病人人无菌层流室,进入移植0天。严格按移植护理,常规予G CSF,进入无细胞期后,必要时成分输血、输血小板等,并发感染时予敏感抗生索。

 

    【病案举例1  患者,男.48岁。于2002111 1日以“左颈部肿块7个月余”为主诉入院。患者于20024月发现左侧颈部肿块,经医院确诊为“非霍奇金氏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型’,即在某医院给予“CHOP"方案为主的6个疗程化疗,效差。为求进一步治疗,来院治疗。

 

    人院查体:一般情况可,无贫血,心肺听诊无异常,左锁骨上窝处可触及肿大淋巴结约3 cm×5 cm,质韧,活动度差,部分融合,无触痛。右侧颈部可触及2个黄豆大小淋巴结,活动,无触痛。

 

    实验室检查:颈部彩超示双侧颈部及锁骨上窝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实性低同声团,左锁骨上窝处融合成块,周界清楚,内部回声不均匀,最大者44 mm×22 mm,右侧锁骨上窝最大者15 cm×11 mm,双腋下对比探查,左腋下可见数个实性低回声块,其中最大者14 cm x6 mm,周界清,内部回声不均匀。腹腔及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血常规、肝肾功能均无异常。

 

    诊断:弥漫大B细胞型难治性复发性恶性淋巴瘤Ⅳ期。

 

    移植前准备放疗:采用分区野60 CO照射,10003000  cGY不等。具体如下( 2002 .11.122002 .12 - 07):包括全颈淋巴区、左锁骨上下、双侧腋下、右锁骨上下、脾区、纵隔、两侧腹股沟、左右髂前上棘、全颅、咽淋巴环。

 

    移植前化疗:为尽量减少瘤细胞负荷,在移植前进行MAE方案化疗M1to:ZO  mg/d×2;Ara C:200 mg/d×5;Vp16:150 mg/d×50

 

    干细胞动员及采集:G CSF300 s1g/d×7(2003.03. 31  -2003.04 .06)

 

    预处理方案:用MAEC方案,具体:M1to:15 mg×3crx:2. O/d×2;Ara C:2. O/d×2;Vp16:1. O/d×10

 

    中药如上所述。

 

    【病案举例2  患者,男,28岁,以“间断性发热伴胸闷、咳嗽,纵隔肿块8个月”为主诉,于2003415日人院接受ASCT.患者于8个月前(20027)无明显原因出现胸闷、右侧胸部隐痛等症。曾在当地查X线胸片示:右上肺结核(Ⅲ型)趋向钙化,即按肺结核治疗4个月。在治疗中上述症状无改善。患者又出现乏力、胸闷、咳嗽、发热(38-5℃左右)等症,继续在当地复查X线胸片示:纵隔增宽。

 

    20021 17H胸部CT扫描示:两上肺结核();上纵隔软组织影考虑淋巴可能性大。腹部cr及腹部B超提示: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继在某医院肿瘤科进行治疗,按非霍奇金氏淋巴瘤给予CHOP方案化疗4个疗程D化疗后上述症状明显减轻。20021122日复查X线胸片提示:纵隔软组织影缩小。后继在某医院巩固治疗3个疗程。影像学和治疗经过均支持NHL诊断。

 

    移植前准备放疗:采用局部区域淋巴区照射:上纵隔区域、颈部、后腹膜淋巴结区。

 

    未再进行化疗巩固。

 

    干细胞动员及采集:G CSF300 v.g/d×5

 

    预处理方案:用MAEC方案M1to:20 mg/d×2q12h; CTX:50 mg/kg/d×2;Ara C:2. O/d×2,q12 h;Vp16:1.5 g×10

 

    中药如上所述。

 

    【病案举例3  患者,男,24岁。患者于20033月因乏力、心慌、苍白.、低热到外院就诊,经血象、骨髓象、免疫分型检查,诊断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ML MO)。在外院给予DA方案2个疗程,200358日达部分缓解(骨髓象原粒占12%PR),于2003519日为求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人院。

 

    人院查体:神志清,精神欠佳,毛发稀,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及出血点,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肺听诊无异常,肝脾肋下未触及。

 

    2003519日开始巩固化疗,选用2个疗程HAC方案、1个疗程HD Ara C1HD MTX预防脑白。第2疗程巩固后出现严重肠道感染、霉菌性肺炎,经泰能、丁胺卡那、左氧氟沙星、丙种球蛋白、G CSF(粒细胞刺激因于)、氟康唑、头孢他啶、万古霉索等治疗,并发症痊愈0 3次巩固化疗期间,做全身体检,清除感染灶,预防病毒感染及卡氏肺囊虫感染。更营洛韦350 mg/d×7dCoS-M22B1d×5 d

 

    移植前准备:自体造血干细胞动员和采集自体周围血干细胞动员:G CSF300 v_g1Hqd3~5d,用细胞分离机采集单个核细胞数达到>3×108/kg- 80℃冻存。采集后进行干细胞净化处理。

 

    预处理方案;马利兰4 mg/kg×3 d;环磷酰胺50 mg/kg×2d;阿糖胞苷2 g/d×1d;卡氮芥(BCNU) 250  mg×1d

 

    预处理结束12小时开始干细胞回输。进入层流室后注意事项及并发症的处理同上所述。

 

   中药的使用与上述相同。

 

    【按】  l发热4天,例2发热l天,例3发热2天。从预处理结束进入层流室到出仓,3例病人均未出现出血膀胱炎、肺炎及出血等严重并发症,过程顺利。从疗效观察可以看出,无细胞期持续的时间:白细胞平均10天;血小板平均只有2天;而恢复造血时间:白细胞14天,血小板14天,而且在所用病例移植过程中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消瘀灵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胡莉文、张惠臣、古学奎、黄礼明、丘和明等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邮编:510405)用消瘀灵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自‘较好的临床疗效。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1csdromesMDS)是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血细胞生成有量与质的异常,部分患者可转化为急性白血病。目前西医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中医学无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相对应的病名,结合临床特点,本病多归属于“虚劳”、“血证”、“癥积”等范畴。现代中医多认为本病与正气虚弱,邪毒内伏有关。本病与“虚劳¨之“干血劳”相似,《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谓“五劳虚极赢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麈虫丸主之”,指出“干血劳”的病因病机是五劳、七伤,即饮食、劳倦、情志或久病失于调理,致正气虚损,气为血帅,气虚无力帅血以行,血脉不畅,瘀血渐生,阻滞于内,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妨碍新血的生成,使气血更虚,虚瘀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因而形成“干血劳”。治疗上应抓住“内有干血”这~根本,施以化瘀通络之法以开血源,再辅以益气养血、滋阴补脾肾等法随证加减,才能达到治本之目的。故应用在治疗“干血劳”经典方大黄廑虫丸基础上组成的消瘀灵以兼顾血瘀和血虚两方面,切中MDS的病机。

 

    消瘀灵组成:大黄6g,水蛭3条,白花蛇舌草30 g,廑虫15 g,山慈姑15 g,桃仁15 g.赤芍15 g,生地15 g,大青叶15 g等组成。

 

    用法用量:每次6g,每日3次口服。3个月为1疗程,1个月为1个观察周期。

 

    功效:活血破瘀,清热解毒,滋阴养血。

 

    31例患者,均来自住院或门诊病例。凡符合诊断标准,无严重心肺疾病及肝肾功能损害而能配合口服中药制剂者皆为纳入病例。排除标准为:①继发性MDSMDS合并有其他血液病或恶性肿瘤者;②MDSCMML,及已转化为急性白血病者;③有严重心肺疾病及肝肾功能不全者;④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者。

 

    31例患者,其中住院患者25例,门诊患者6例;男19例,女1 2例,男女比例为1. 581;年龄1479岁,以老年患者居多,≥5058.1%,中位数年龄49岁;病程≤1个月2例,≤6个月8例,≤15例,≤27例,2年以上9例,最长15年。分型:RA15例,RAS5例,RAEB8例,RAEB1-3例。以上病例按临床类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18例,其中RA9例,RAS4例,RAEB3例,RAEB-T2例;对照组13例,其中RA6例,RAS1例,RAEB5例,RAEB-T1例。

 

    对照组按西医常规治疗,贫血严重者输注红细胞,出血者予止血治疗或输注血小板,感染者予抗感染治疗。观察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同时服用消瘀灵。每次6g,每日3次口服。3个月为1疗程,1个月为1个观察周期,连续治疗,定期随访。

 

    观察指标:周围血象观察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 HGt3)、血小板(PLl)和幼稚细胞数值的变化及细胞形态。骨髓象:观察骨髓增生程度、幼稚细胞百分数的变化及细胞形态。骨髓增生度的量化:增生极度活跃,取值1;增生明显活跃,取值2;增生括跃,取值3;增生减低,取值4;增生极度减低,取值5 0

 

    观察3个月,对照组部分缓解3例,进步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61%;观察组基本缓解2例,部分缓解4例,进步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1%。经SPSS11 0卡方检验两组差异不明显,P>0.05

 

    对照组治疗12 3个月后HCBRBC变化不明显;治疗12个月WBC稍有上升,但不明显,治疗3个月WBC则明显上升;治疗1个月PLT即有明显上升,但治疗23个月与治疗1个月无明显变化。观察组治疗123个月HGBRBC变化也不明显;WBC则逐渐上升,治疗3个月上升尤其明显,且优于对照组;PLT于治疗1个月后上升,治疗3个月升高更明显,与对照组相比也有显著性差异。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骨髓细胞学变化,经统计分析,对照组治疗后有核红系占百分比有所下降,粒系占百分比有所上升,与治疗前有差异(P<0 05)0

 

    治疗前患者外周血和骨髓中病态造血明显,常见巨大红细胞、红细胞畸形、多核红细胞、粒系核浆发展不平衡、核分叶过多、颗粒增多,巨大血小板、淋巴样小巨核、单圆核、多圆核巨核细胞等细胞形态改变现象,经治疗后上述现象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以观察组尤为明显。

 

    对照组13例患者中死亡6例,生存期分别为3个月(死于肺部感染),4个月(死于肺部感染),9个月(死于肺部感染),12个月(死于颅内出血),17个月(死于肺部感染),25十月(死于脑膜白血病),余7例患者仍坚持就医,生存期最长57个月,大于36个月5例,3年生存率为38%4例转化为白血病,转化率30%。观察组18例患者中死亡7例,生存期分别为3个月(死于合并肺部感染)、7个月(死因不详)、13个月(死于感染)、17个月(死于感染)、18个月(转化为白血病,死于脑白血病)、36个月(死于颅内出血)、48个月(转化为白血病死亡),其余11例患者至今均仍在治疗中,最长的至今已66个月,最短20个月,其中大于36个月的9例,大于48个月的5例,3年生存率为55.56%4例转化为白血病,转化率22%0

 

    本组从瘀血内阻、新血不生的病理机制出发,用消瘀灵去瘀血生新血,临床观察表明,消瘀灵治疗后,MDS患者外周血PLTWBC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RBCHGB有一定的升高,但不明显,说明本方能促进外周血WBCPLT的回复,可能对改善粒细胞系及巨核细胞系的病态造血有一定的作用,但对改善红细胞系的病态造血不明显,此需进一步研究。从骨髓细胞学变化可以看出,消瘀灵对骨髓无明显的抑制作用。对照观察表明,消瘀灵可以提高MDS的有效率,可达7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也优于文献报道的治疗效果。尤其有2例获得了基本缓解(1例为RAS,l例为RAEB),且缓解期均已达36个月以上,远期疗效尚在进一步观察中。观察组3年生存率55.56%,明显高于文献报道。

 

    本组研究发现无论患者临床症状或白血病转化率,治疗后均有改善,文献报道,MDS的中位生存期为929个月,国内有报告MDS白血病转化率37%;西医常规治疗加用消瘀灵口服3年,白血病转化率为22%.说明中药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生存质量方面有一定优势;另外外周血象和鲁髓病态造血,治疗后均有一定程度的纠正,这也说明中药确能改善病态造血。

 

大黄麈虫丸治疗骨髓增殖性疾病

 

    李冬云、陈信义等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邮编:100700)应用大黄摩虫丸治疗骨髓增殖性疾病。

 

    骨髓增殖性疾病(myeloprol1ferar1ved1r,ease)是指骨髓一系和多系细胞持续异常增殖所引起的一组疾病的统称。其病因和发病机理不明,多数认为是属于肿瘤或肿瘤样增殖症。增生的细胞可以是红细胞、粒细胞或巨核细胞,也可能是原纤维细胞及成骨细胞为主的增殖。临床常见的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包括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虽然所累及的各细胞系增生速度和程度有所不一,临床表现及病程经过有一些差异。但也有相似的共性特征。包括:①除有一系为主增生外,常伴有一或两系血细胞增殖,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伴有白细胞及血小板增多;②疾病间可相互转化或同时并存,如真红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在晚期可出现骨髓纤维化;③伴有髓外造血,可见有不同程度的肝脾肿大;④有血尿酸增高、肾结石等基础代谢增高的症状,如消瘦、心悸及发热等。脾脏肿大是典型表现。

 

    按中医理论分析,骨髓增殖性疾病属中医“癥瘕”、“积聚”等范畴。是虚实夹杂病证,早期虚证程度较轻,以实为主,随着病程延长,病情进展,虚证程度逐渐加重,但邪实亦逐渐加深。“虚”、“毒”、“瘀”三要素既是病程中疾病发展的病理产物,又是病情进一步发展的直接动因,也是病情循环衍化、纵深发展的中心环节,贯穿于病程始终。“虚”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引起脏腑功能亏损,或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等引起气血功能紊乱,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导致邪毒乘虚而入;“毒”的生成有外感之毒和体内实邪稽留,久蕴成毒,包括热毒、瘀毒、湿毒等;“瘀”由虚致瘀或邪毒阻滞,气机失畅,气滞血瘀;毒邪久稽体内,不断耗伤气血阴液致正虚益甚,可由血虚进至阴虚,气虚进至阳虚;血瘀久留,影响气机升降及脏腑功能与气血生化,又可加重虚损证候;邪毒久恋,蕴热化火,煎灼阴血,以致血瘀。同时,由于气血阴阳相互联系,互限互用,所以,气血阴阳虚衰均可导致血瘀。“气虚不足以推血,则血必有瘀。”致气虚血瘀;血虚百脉失养,脉道艰涩,血液衰少,血行不畅是血瘀形成又一因素;“阴虚血必滞”,阴液虚少,脉道不充,流而不畅,或阴虚生内热,热伤血络,迫血妄行,溢出脉外,留体为瘀;阳气虚衰,鼓脉无力,或阳虚生内寒,气血遇寒则凝结成块,即:“阳虚血必凝”o且“久病人络”、“久病多瘀”,可见血瘀既是一种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其形成与气血阴阳虚衰的程度及血液病的病情轻重有着密切的关系o并且“瘀血不去,新血不生”。

 

    大黄廑虫丸出自汉代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症并治第六》。本方遵《内经》“留者攻之,燥者濡之”之大法。其特点尤在泾归纳为:“润以濡其干,虫以动其瘀,通以去其痹。“可谓言简意赅。治疗骨髓增殖性疾病,正是中医基础理论在现代临床医学中的具体体现D

 

    大黄唐虫丸组成:由蒸大黄、黄芩、干地黄、干漆、虻虫、水蛭、蛴螬、瘟虫、甘草、桃仁、杏仁、芍药12昧药组成。

 

    方解:本方并非一单纯活血化瘀方剂,配伍独特,既有破血逐瘀之虫类药,又伍以滋阴养血,兼清热之品。该方由补虚、活血、逐瘀三部分药物组成。补虚药如地黄、芍药、甘草等,活血药如大黄、桃仁等,逐瘀药如廑虫、水蛭、蛴螬、虻虫等。方中大黄主祛瘀血,破癥瘕积聚,推陈致新为主药;佐以黄芩、杏仁清肺卫,润心营;桃仁、生地、芍药滋阴活血;干漆入肝脾经,破癥消积;痘虫、虻虫、水蛭、蛴螬诸虫破血祛瘀,消癥破积,行气逐瘕;甘草扶脾,调和诸药。本方攻补兼施,峻剂丸服,制约毒性,使本方得迟缓而人,祛瘀而不.伤正,扶正而不留瘀。

 

    功效:诸药合用,具有攻补兼施、缓中补虚、祛瘀生新之功。因此,用于骨髓增殖性疾病能取得较好疗效。

 

    现代实验研究表明:大黄鹰虫丸具有抗肝损伤、肝纤维化作用;对血小板功能有影响;对血液流变学和微循环亦有影响;另外,还对脑缺血、血脂和肾衰有影响。主要用于慢性肝炎、胆囊炎、闭塞性脉管炎、脑血栓、妇科疾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病证。通过临床实践,该方在骨髓增殖性疾病中有广泛应用前景。

 

育赤汤治疗类白血病反应

 

    王嘉振医师(河南省巩义市南河渡卫生院,邮编:451251)用自拟育赤汤治疗类白血病反应77例,收到良好效果。实践表明,育赤汤能改善类白血病反应的血象及症状,显示了它的临床价值。

 

    类白血病反应是周围血液内出现幼稚白细胞为特征的造血系统病理反应,它对人体的危害虽不如白血病严重,但对患者的精神、体质、免疫机能都会带来不良影响。

 

    育赤汤基本方:人参、当归、熟地、山药、紫河车、白术、茯苓、阿胶、山茱萸、丹参、红花、附子、神曲、炙甘草、生姜、大枣。紫河车焙干为粉,装人胶囊。

 

    用法用量:根据年龄、临床症状和病情缓急,调整药味和剂量。初次发现血象异常时,多用汤剂,每日l剂,或32剂。病情缓解后,上药改为散剂,装人胶囊,每次服45 g130 1个月为1个疗程,并复查1次周围血象。所有病例在血象正常后,续服药1-2个月或更长时间,以资巩固。

 

    方解:以人参益气;当归、阿胶养血;山药、白术、茯苓、神曲、炙甘草、大枣健脾和胃,培摄化源;山茱萸、熟地、紫河车补肾填精、精血同顾;佐生姜、附子激发脾肾阳气,共奏先天后天兼顾之效。宗仲景治虚劳“重温补,兼祛瘀”之法,加用丹参、红花直达血府,逐瘀生新o

 

    现代药理研究:人参能促进骨髓造血功能,使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及骨髓中有核细胞数显著增加,并能增强机体对物理、化学等有害刺激的非特异性抵抗力,使紊乱的机能恢复正常;当归多糖能促进血红蛋白及红细胞的生成,对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均有增强作用;阿胶、熟地、山茱萸、白术、附子均能增强造血、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机能。

 

    77例患者中,男42例,女35倒;年龄1645岁,25例有原发病,52侧无明显疾病,但在血液检验时,发现血象异常而诊为本病。77例中,64例有化学有毒物质接触史(多为化工原料、农药等)。全部病例除周围血液发现多少不等幼稚白细胞外,其中白细胞总数增加的有27例(在5.0×109/L以上),其他50例白细胞数正常或偏低;红细胞及血小板偏低的39例,其余病例正常。本组病例按细胞形态学区分,属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56例,淋巴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21例,其他类型未见。率组病例均有头晕心悸、神疲气短、面黄无华、食欲不振、腰膝无力等症状。本组病例无明显诱因,但有化学有毒物质接触史,出现“精气夺则虚”的证候群。

 

    诊断依据:①周围血液中发现多少不等的幼稚白细胞,白细胞总数增多,正常或偏低;②红细胞、血小板无明显异常改变,有别于白血病;③无明显贫血及出血,有别于白血病;④全身情况尚可,无白血病的全身反应;⑤26例查骨髓象正常,其他未查。根据以上各项分析,可以排除白血病而诊为本病。

    32例在服药2个疗程后,血象即见好转,幼稚白细胞开始减少,红细胞、血小板偏低的有所上升,白细胞增高的开始下降;服药34个疗程后,周围血液幼稚白细胞均消失,血象趋于正常。全组血象恢复正常时间平均为89-5天。随着血象的改善,临床症状也随之好转。症状与血象的好转基本同步。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yuan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0)
Digg排行
热门评论
商务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