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分站:
全部科室 快速通道:点击直达您要访问的科室
背景:
阅读新闻

第一章 月经病

[日期:2012-09-07] 来源:  作者:佚名 [字体: ]

第一章  月经病

    月经病是指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经色、经质的异常,或伴随月经周期出现症状为特征的疾病。常见的有月经失调、痛经、闭经、崩漏、经行吐衄、月经前后诸症和绝经期前后诸症。

 

     

    月经不调是指月经失去正常规律性,期、量、色、质等发生异常变化。西医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瘤、生殖道炎症和计划生育措施等所致的月经紊乱均属本病范畴,

    临床诊断:主要诊断依据‘1)月经周期提前或错后7天为月经先期或后期。(2)月经周期或前或后或没有规律为月经先后不定期。≮3月经量或多或少为月经过多或过步。(4)色、质改变常与经期,经量异常同时发生。

    中医分型:(1)血热型:月经先期,量多、色红、质粘稠,同时可伴有心烦,口渴,尿黄,便干,舌红苔薄黄,脉滑数。(2)虚寒型:月经后期,量少、色暗、质稠,畏寒,小腹冷痛,喜暖喜按,舌淡胖苔白,脉沉迟。(3)气滞血瘀型:月经先后不定期,量或多或步,色萦暗,有块,经前乳房、两胁胀痛,行经时小腹疼痛拒按,舌紫暗有瘀斑,苔白,脉沉弦或涩。(4)气血两虚型:月经先期,量多、色淡,质稀,或月经后期,量少、色淡、质稀,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5)肾虚型:经来先后无定期,量少,色淡黯,质清,或腰骶疼痛,或头晕耳鸣,舌淡苔少,脉细尺弱。

    【治疗方法】

    一、含化法

    处方青黛瓜蒌仁香附(童便浸,晒干)各适量

    方法;共研为末,以姜汁.蜜调和,噙化。

    功效主治:清热养阴,调理气血,适应于妇人形瘦,时有夜热痰咳,月经不调。

    资料来源;《古今中药外治真传》

   

二、耳压法

    处方2主穴:肾  子宫  附件  盆腔1内分泌  肾上腺皮质下卵巢配穴:膈肝脾心腰痛点

   方法:将王不留行子一粒置于0.5厘米见方胶布上,分别贴在上述穴位,主穴必贴,配穴随证加减选用。每次只贴一侧穴,左右交替,嘱病人每日按压3-4次,每次15-20分钟,以能耐受为度。隔日贴一次,15次为一疗程,连用两疗程,不愈者隔半月再继续治疗。

    功效主治:益气摄血,和血调冲任,主治月经量过多。

    资料来源:河北中医1987  (3)17

   

三、艾灸法

    处方主穴:归来  血海三阴交配穴:(1)行间太溪(2)足三里公孙(3)命.门关元太冲药物:艾条适量

    方法:上方主穴必选,经行先期者加配穴(1);经行后期者加配穴(z);行经先后无定期者加配穴(3);各穴每日施灸二次,每穴灸5-10壮,至愈为止。

    功效主治:补肾养肝,调经。适用于月经周期失常之月经不调。

    资料来源;《百病奇效良方妙法精选》

 

 四、灯火灸疗法

    处方:取穴:三阴交、血海、归来、气海

    方法:月经先期加太溪、太冲;月经后期加公孙、足三里I先后不定期加肾俞、脾俞、足三里、关元。采用阴灯灼灸法,每天施受1-2次,每穴1-2壮,连续5-7天为一疗程,至下次月经来潮再灸。.

    功效主治:调理冲任,理气和血。

    注意事项:本病一般于经前3-5天开始施灸,连续3-5次,至下次月经来前再灸。灸后局部保持清洁,并注意经期卫生,忌食生冷之品,避免情绪偏激,井减轻劳倦。

    资料来源:《灯火灸疗法》

   

五、拔罐法

    处方l取穴:气海关元归来命门  中极三阴交天枢带脉

    方法:火罐拔于上述之穴,每日一次,每次ZO --30分钟。

    功效主治:调冲任。适用于月经不调。

    资料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处方2肾俞气海俞腰阳关关元俞膀胱俞腰俞关元三阴交

    方法:采用单纯罐法或每次选其中2-3穴施行留针罐法、皮肤针罐法、挑罐法,其余穴位施行单纯罐法。若属虚寒体质或寒实类型者,宜选用艾灸、姜艾灸罐法或敷姜罐法,留罐10-15分钟,每隔2-3日施术一次,行经期间及月经干净后两天停止施术,每周期为一疗程,

    功效主治:益气补胃,调理冲任。适用于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或月经过少、经期延长等月经不调证。

    资料来源:《拔罐疗法》

   

六、拍火法

    处方当归15克赤芍10克川芎12克丹皮12克益母草15克大黄15克桂枝10克柴胡6

   方法:上药共为细末,涂于小腹,盖以数层白布,洒75%酒精和醋点燃,若患者感觉热痛时,即用棉垫轻压,将火熄灭,约一分钟后,把热水袋放在棉垫上保温,约隔4-5分钟后,再加醋和酒精少许.重新点燃,如此重复五、六次,每月经前5天开始治疗,每天一次,每十日为一疗程,下次月经前五天复始,连续三个周期。

    功效主治;温经活血,理气调经。用于寒凝气滞血瘀之月经不调。

    资料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七、敷脐法

    处方1:鹿茸3  肉桂心6  白芍5克红花6克当归9  川芎6克干姜6

   方法:将以上药物共碾为细粉末,瓶贮密封备用。用时每次取药末3.5克,填纳入患者脐孔内,外以镇红膏药贴在脐孔卜,再以胶布同定之,7天上药1次.8次为l疗程。

    功效主治:益肾温阳,活血调经。适用于月经超前、推后或先后不定期。

    资料来源:《中医药物贴脐疗法》

    处方2乳香.没药红花川牛膝丹参赤芍  山楂广木香各15  冰片1克生姜汁(或黄酒)适量

    方法:将以上各药物(除冰片外)混合一起,共研碎成细末过筛.和冰片末瓶贮密封,备用。于每月经期前或经期内,每次取药末30克,用生姜汁(或黄洒)适量调和拌匀,制成稠糊状,把药糊分别涂在患者脐中穴、子宫穴上。外以纱布盖上,胶布固定。每日1次,10天为一疗程。

    功效主治:活血化瘀,理气调经。适用于瘀积之月经不调。

    资料来源:《穴位贴药疗法》

处方3乌药  白芷  木通  当归  赤芍  大黄  续断  椿根皮  川牛膝  杜仲  附子  锁阳  红花  巴戟天  艾叶  肉桂  益母草  金樱子  血竭  乳香  没药    植物油  黄丹。

    方法:上药为膏。将脐洗净,加温化开贴敷。  4

    功效主治:扶阳祛寒,活血调经。适用于妇女经水不调,子宫寒冷。男子元阳虚损,精寒不固。   

    资料来源;《古今中药外治真传》

   

八、熨脐法

    处方  当归  川芎各15  白芍  苁蓉  炒五灵指炒延胡素  白芷苍术  台乌  小茴香    陈皮半夏各9克柴胡6克黄连炒吴茱萸各3

    方法:诸药混和碾为粗末,瓶贮备用。同时将药末适量以黄牺炒热,白布袋子包裹,热熨脐孔及四周。熨后将药末敷在患者脐孔上,外以胶布固定。每天熨药1次,至月经准停药。

    功效主治:益肾健睥,活血调经。适应于月经紊乱,周期不准,或行经小腹痛。

    资料来源:《中医药物贴脐疗法》

   

九、熏脐法

    处方1麝香龙骨虎骨蛇骨雄黄朱砂乳香没药木香丁香小茴香胡椒黑附子夜明砂五灵脂青盐雄鼠粪各等份

    方法:除麝香外,上药共研为细末,过筛。用法:脐部常规消毒,先把麝香放脐心,用面条做一圆圈套在脐周,然后装入适量药粉,外盖槐树皮或薄生姜片(钻孔数个)用艾炷灸之,每岁I壮,按年龄计算,随时交换槐树皮或牛姜片,以防烧伤皮肤,问日一一次,灸毕,药末用胶布固定。

    功效主治:益肾温经,活血调经。用于虚寒性月经不调。

    资料来源:《中医外治法集要》

    处方2乳香没药血竭  沉香  丁香各15  青盐五灵脂雄鼠粪各18克麝香l

    方法;操作方法同处方1.以灸柱点燃灸之,连灸5-6次,以腹内温热舒适为度。灸毕,药末用胶布固定。次日,再灸1次。连灸3-4日。   

    功效主治;温经活血。用于血瘀型月经不调。

    资料来源:《中医外治法集要》

 

十、敷贴法 

.处方1  白胡椒9克血竭花12克郁金9克炒乳香9克麝香0.6克炒没药9克文术9克猪膀胱1个大曲酒1000

   方法:将前七昧药共为细末和酒一起装入猪膀胱内,用线扎口,将猪膀胱敷于痞块处,用带束上,如无痞块者,束于肚脐以上,七天后去掉。

    功效主治;温经活血,消痞。适应于月经不调,腹内有痞块。

    资料来源:《祖传秘方大全》

    处方2 川芎  当归  白芍红花香附杜仲。细辛各等份

    方法:上药烘干、研末、过筛,用蜜调膏,敷于气拇、美元、三阴交穴,外盖大小适中的纱布,胶布固定,1-2日换一次,10次为一疗程。

    功效主治:活血化瘀。用于血瘀型月经不调。

    资料来源;《中医外治法集要》

    处方3  仙鹤草根31克香附子3

    方法:捣烂调饼,包在脐下。

    功效主治:活血化瘀,调经。适用于月经过多。

    资料来源:《方药集》

   

十一、薄贴法

    处方l  当归100  川芎50  益母草  红花  柴胡茯神川断牛膝杜仲各25克香附陈皮丹皮白术各20克熟地甘草蕲艾泽兰各12.5

    方法;上药用香油1500克炸枯渣,再加黄丹600克收膏。另掺入细料:人参、沉香各25克,鹿茸20克,肉桂15克,研细,搅匀。每用25克涂于布上备用,用时贴腹部或贴腰部。

    功效主治:益气养血,活血固经。适用于月经不调、带下、腹痛腰酸。

    资料来源:《中国膏药学》

    处方2  当归  川芎小茴香  良姜  J||附片  木香各500克香油7500克黄丹5000

    方法:上药用香油炸枯,黄丹收膏。另配细料:鹿茸40克,肉桂50克,沉香40克,混合研成细粉。每800克膏药兑细料15克,搅匀摊贴,用时微火化开贴脐上。

    功敛主治:养血散寒止痛。适应于妇女宫寒、月经不调、腹痛带下。

    资料来源;《中国膏药学》

    十二、矿泉疗法

    处方碳酸泉土类泉食盐泉铁泉

    用法:任选…种矿泉作泉浴疗法

    功效主治;益肾调冲。用于月经不调。

    资料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十三、穴位注射法

    处方耳穴:脑点卵巢内分泌药物:维生素B100毫克/2毫升  3-5%当归注射液2毫升红花注射液2毫升任选一种药物程。

方法:每穴注射0.2毫升,每日或隔日l次,15次为一疗

功效主治:补肾调冲任,养血调经。适应于月经不调。

资料来源:《穴位注射疗法》

 

   

    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发生以小腹疼痛为主,或痛引腰骶,甚至昏厥,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称为痛经或经行腹痛。有原发性、继发性之分,本文仅指原发性痛经。

    临床诊断:主要诊断依据  (1)经期或行经前后小腹疼痛,甚至剧烈难忍,常伴有面色苍白、冷汗淋漓.恶心呕吐、厥冷等症。(2)经期有情感不舒、冒雨涉水、感寒饮冷或久坐、卧湿地病史。(3)有关妇科检查排除子宫内膜异位症、炎症、子宫肿瘤及生殖器异常等器质性病变。

    中医分型;(1)气滞血瘀;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行经量少而不畅,经色黯红夹有血块,块下痛减,伴有胸胁、乳房作胀,舌苔薄白,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咏弦涩。(2)寒湿凝滞:经行腹疼,小蝮作冷,得热则舒,经量偏少,色紫黯有血块,伴有头昏,形寒肢冷,苔白,脉沉细或沉紧。此外尚有:气血虚弱和肝肾亏损型,临床上参考以外治止痛治标的同时,应酌加内服药以治其本。

  【治疗方法】

  一、坐药法

  处方吴茱萸9克当归9克干姜3

  方法:共研极细面,用薄软稠布缝1个二寸左右长的绢袋,用时收药面装入,一头留一根长线,另一头纳入患者阴道内。

    功效主治;温经散寒,用于寒凝血瘀痛经。

    资料来源:《中国简易外治法》   

   

二、灌肠法

    处方当归15克川芎6克赤芍12克生地12克香附8克元胡9克广木香8  川楝子12克乌药8克官桂6克吴茱萸6克生甘草5

    方法:纳上药,文火水煎z5分钟,取汁再煎,两煎共取汁250毫升。药液温度约为36c左右即可使用,每次用药液100毫升灌肠,保留四个小时以上。每日灌肠两次,早晚各一次,约在经期前3天开始,待经期腹痛止为度。一般可连用三个月经周期。

    功效主治:养血、温经、散寒止痛。适于血虚寒凝气滞性痛经。

    注意事项:本法可根据患者症状加减使用,还要根据药性确定煎药的时间,并一定要取浓汁,保留灌肠在四个小时以上。同时选用药时要符合辨证论治的思想,否则影响效果。

    资料来源:经验方

   

三、耳压法

    处方I主穴:内生殖器内分泌肾

    方法:辩证配穴:(1)气滞血瘀配肝、脾、三焦、心、交感;(2)寒邪凝滞配肝、腹、皮质下,加灸关元;(3)气血虚弱伴有恶心,呕吐配脾、胃、腹;(4)肝肾不足配肝、腹、脾。经前l周开始治疗,每次主穴必用,根据患者既往症状辨证配穴,在耳上常规消毒,用耳穴探测仪找到敏感点后,将王不留行籽准确地贴在选的耳穴上.并进行按压,每日自行压3-5次,每次5-10分钟,每周治疗3次。每次贴压一侧耳穴,两耳交替进行3次为一疗程。

    功效主治:理气疏经,活血止痛。适用于经行腹痛。

    资料来源:云南医学杂志1992  (1)33

    处方2取穴:(1)子宫  内分泌交感心。胃  三焦(2)子宫。肝胆内分泌神门,肾上腺皮质下  (3)肝肾子宫.内分泌心皮质下睥

    方法:以王不留行籽,用适当大小的方块胶布贴附在选好的耳穴上,每日按压3-5次。于痛经发作时,两耳交替贴穴,每日一次。

    功效主治:处方( 1)温寒利湿、益经止痛。处方(2)疏肝解郁、理气调经。处方(3)补益肝肾、调补气血。适应于寒湿凝滞型、肝郁气滞型、肝肾亏损型的行经腹痛。

    资料来源:《百病耳压诊治秘诀》

 

 四、塞耳法

    处方  75%酒精50毫升或大蒜捣汁适量

    方法:用消毒棉球蘸药塞耳孔中,5-30分钟内见效。

    功效主治:括血行气止痛。治气血瘀滞性痛经。.

    资料来源:四川中医1986 (11)24

   

五、灸法

    处方l  主穴:关元  曲骨  神阙  三阴交  足三里至胡配穴:中极子宫归来、天枢血海地机太冲命门  脾俞  肾俞.

    方法:(1)艾卷温和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每次施灸10 -30分钟,每日灸治1-2次。(2温和灸:每坎选用2-3个穴位,每次施灸10-30分钟,每日灸法1--2次,多选用腹部和腰背部俞穴。(3)艾柱隔姜灸;选用2-4个穴位,每受凉和过食生冷。3.痛经原因很多,必要时做妇科检查,以明确诊断,针对病因采取治疗措施。

    资料来源:《灯火灸疗法》

   

七、针灸法

    处方1十七椎小腹部阿是穴   

    方法:患者俯卧位。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取1. 5-228号针;快速刺入皮下,将针尖方向对准第五腰椎(即十七椎)棘突下,向下斜刺捻转提插,以“得气”舒适为度。针感要求向下达小腹子宫,向会阴部方向放射,待剧痛缓解,根据病症持续捻转提插运针5-10分钟。小腹部阿是穴用艾条温和灸15分钟。 

    功效主治:化瘀止痛。适用于经行腹痛。

    资料来源: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5(4):53

    处方2主穴;气海中极足三里配穴:三阴交血海   

    方法t均在经行小腹疼痛较为明显时进行针刺,施平补平泻法,留针20分钟。同时将灸盒放置在小腹,灸治20分钟,即见效果。   

    功效主治:温经散寒,活血通络止痛。适用于各型痛经。

    资料来源:陕西中医1991  (5):227

    处方3取穴:三阴交气海子宫期门  内关上印堂太极

    方法:针刺采用泻法,于经行小腹疼痛时使用。

    功效主治:理气化瘀,活血止痛。适用于气滞血瘀型痛经。

    资料来源:《中医诊疗常规》

    处方4取穴: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

    方祛:针刺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均可灸,关元穴加温灸盒灸。   

    功效主治:温经散寒,活血化瘀。适用于寒凝气滞痛经;。

   资料来源;《中医诊疗常规》

    处方5取穴:承浆大椎

    方法:先取承浆穴向下倾斜5分,待患者有针感后,快速提插捻转30秒,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复取大椎,将针刺入皮下后,向深部缓慢进针,使针感向背部下方传导。如属寒凝血瘀或虚证痛经:,在针柄上套一寸长的艾条点燃悬灸,每次二壮。一般在经来前三天治疗,到月经停止为一疗程。每日1次。 

    功效主治;温经散寒,活血l}=痛。适用于痛经。

    资料来源:中医杂志1988 (8):54   

    处方6取穴:三阴交  次髂

    方法:若寒凝胞官者加刺命门穴,气滞血瘀者加刺四关穴(台答穴、太冲穴),气血虚弱者加足三里。患者俯卧位,将穴位常规消毒,取用,263寸长毫针,先垂直快速刺入主穴皮下。次僖穴针感腰骶部有酸、廊、胀或向小腹部传导;三阴交针感沿经脉循行向上传导为佳。然后,再选261.5一.3寸长(据不同配穴而择相应尺寸的针具)针刺配穴,得气后提插捻转手法,频率与强度使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20分钟,其闻如上法循环行针1次。

    功效主治:调肝、脾、肾,疏通经气,行气活血养血止痛。适用于痛经。

    资料来源:陕西中医1992 (5):221

    处方7取穴;气滞血瘀型用中极三阴交血海寒湿凝滞性用命门带脉美元气血两虚型用足三里一气海关元肝肾亏损型用肾俞关元太冲    方法:患者取平卧或坐位。针刺部位以75“酒精消毒,采用28-30号不锈钢毫针,对准所取的穴位,垂直快建进针达皮下,然后按照以下各穴不同的方向平刺,进针达1.5寸,留针30分钟,快速拔针。每日3次.7r日为一疗程。妊要时于次月月经来潮前3天,开始预防性治疗,连针7天,无效者改用他法治疗。各穴平刺进针方向.中极、三阴交(双)、血海(双)、足三里(双)‘、太冲.‘双)均向上刺入,肾俞(双)、带脉(双)、命门.美元均向下刺入,刺激量均取微刺激,不求酸、麻、服针感,以症状改善情况确定是否得气,一般以疼痛停止者为得气好。

    功效主治:补泻兼施,运行气血。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行经腹痛。

    资料来源:中国针灸1985 (2):6 -

    处方8取穴:关元等.

方法:脐下三寸取美元穴,常规清毒后,用282寸毫针垂直刺入1.。5寸深,得气后用提插、赫转手法,强刺激‘1分钟。以羌元穴为中心点,上下左右1寸处,各刺1针,深1·5寸,取1.2公分长的艾绒,套在针柄上点燃,每日1次,每次每根针上连用2-3十艾城.3次为一疗程。,痊愈后为巩固疗效,分别在下两个月经周期治疗12次,3-6次可治愈。

    功效主治:温经散寒止痛。适用于寒冷引起的经行期腹痛。   

    资料来源:上海针灸杂志1987 (1):13

    处方9取穴;胸背腰背腹股淘  气海三阴交骶部

    方法:用梅花针叩打以上各穴,重点刺后五个穴位。一般用中度或重度刺激,治疗时机最好在痛经发生前一周开始。经治疗后,月经来潮在痛经发生前一周开始,经治疗后,月经来潮仍疼痛者可继续治疗,已不痛者,可暂停治疗。隔Hi次,7次为l小疗程,15次为l大疗程。经治l大疗程后,应休息半个月,然后可继续治疗。

    功效主治;疏通经络,调和气血。适用于痛经。

    资料来源:陕西中医函授1992  (2)36

    处方10取穴:腰骶部下腹部带脉区关元

    方法;“上穴位为主,兼肝经的症候加胸椎8-9两侧、期门、阴交,兼见睥经症候加胸椎5 --12两侧、中脘、足三里。

操作:用梅花针叩打脊背有关部位的皮肤,根据患者体质选用不同手法,体虚者开始采用轻刺激,然后加重,一般以中等刺激为宜。隔日治疗1次,15次为一·疗程,休息半个月一,每在月经前一周开始针刺或在月经来潮疼痛时,采用重手法叩打腰部带咏区和小腿内侧,可每天一次。

    功效主治:疏肝健脾,通络止痛。用于治疗痛经。

    资料来源:《常见病简易疗法手册》

 

 八、拔罐法

    处方l取穴;关元归来  三阴交足三里次髂

    方法:在行经前2-3天或行经时施术,采用单纯罐法或毫针罐法、皮肤针罐法(以叩击骶部、下腹部穴位为主).涂风油精等祛风止痛药罐法、贴伤湿止痛膏罐法、挑痧罐法等。若属虚寒或寒实类型者可在关元、归来或次谬、肾俞等穴位上施行艾灸或姜艾灸罐法,其余穴位施行单纯罐法,留罐10-15分钟,每1--2日施术一次。

    功效主治:行气活血,祛瘀止痛,温经散寒。适应于行经腹痛。

    资料来源:《拔罐疗法》

    处方2肾俞气海俞大肠俞

    方法;(1)在经期或经期前36天施术。先以毫针从肾俞穴向下倾斜刺透气海俞,得气后,留针lo-20分钟。出针后t在双侧肾俞至大脑俞段走罐8-10次,至局部出现红紫充血为度,若出现明显丹痧者,也可-4-5点行挑痧法,隔日1次,3次为1疗程,每疗程间隔3-4天。(2)在经期前3-5日施术。采用挑罐法,每次留罐15分钟,每月1次,连续施术4-5个周期。   

    功效主治:行气活血,止痛。适宜于行经腹痛。

    资料来源:《拔罐疗法》

   

九、敷脐法

    处方1内桂细辛吴萸元胡乳香各10

    方法:上药共研极细末备用。月经前3天,取药粉2-3克置于5号阳和膏中牯匀,贴敷神阙穴,Z天调换1次,经行三天后取下。每月1次,连续3次为1疗程。另以苏叶100-150克,煎水熏洗阴道,以促进子宫收缩,增加官腔血液循环,引导月经畅行:

    功效主治:温经散寒,活血止痛。主治痛经。 

    资料来源:江苏中医1990 (2):36

    处方2  当归  吴萸  乳香  没药  内桂  细辛各50克樟脑3克研末

    方法:先将当归、吴萸、细辛、内桂共水煎2次,滤液浓缩成稠状,混入溶于适量95%乙醇的乳香药液中,烘干后研细末加樟脑备用。经前3天取药粉3克,用黄酒数滴拌成浆糊状,外敷脐中,用护伤膏固定,药千则调换1次,经行3天后取下,每月1次,连续使用,治愈或有微痛为止。

    功效主治;温通脏腑,祛风散寒,通畅气血。主治经行腹痛。

    资料来源:上海中医杂志1984  (3):21

    处方3炒茴香干姜元胡炒灵脂没药  川芎当归生蒲黄官桂赤芍各等份

    方法:上药共为极细末备用,于月经前2天,先用盐水清洗肚脐,取小腹逐瘀散3克,用醋调成糊状,纳入脐中,外用胶布固定,2日换药1次,连,Jj 3次,5个月为一疗程。

    功效主治:温经通络.理气活血,止痛。适应于痛经。

    资料来源:山西中医1992    (1)40

    处方4山楂  葛根乳香没药  山甲  川朴各100  白芍150克甘草桂枝各30克细辛挥发油鸡矢藤挥发油冰片各适量

    方法;先将山楂、葛根、白芍、甘草水煎2次,煎液浓缩成稠状,混入溶于适量的95“乙醇的乳香、没药液。烘干后,与山甲、川朴、桂枝共研细末,再加入适量的细辛挥发油、鸡矢藤挥发油和冰片充分混和后,过100目筛,贮藏备用。于经前3-5-,用温水洗净脐部后取上药0.2-0. 25克。气滞血瘀者用食醋调糊,寒湿凝滞型用姜汁或酒调糊,敷于脐中,外用胶布固定,待经来痛止或经期第3天去药。

    功效主治:活血化瘀,祛湿散寒,行气止痛。适用于气滞血瘀及寒温凝滞型痛经。

    资料来源:浙江中医杂志1987  (11)517

    处方5乳香役药各15

    方法:将上药混合辗为细末,备用。于月经前驭药5克,调黄酒制成饼如五分硬币大稍厚,贴在患者脐孔上,外用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

    功效主治:活血理气止痛。用于治妇女痛经,经前、经后或来潮时腹痛均可治。

    资料来源;《中医药物贴脐疗法》

    处方6。五灵脂薄黄香附丹参台乌药各等量

    方法;将上药加工辗碎成细末,瓶贮封好备用。取药末适量,谓热酒适量成厚膏状,.药膏摊于纱布贴敷患者脐孔上。外以胶布固。定,每天换药r恢,病愈停药。   

    功效主治:理气活血,止痛。适宜于妇女月经来潮小腹或腰骶疼痛,或经前、经后小腹疼痛难忍,乳房胀痛不舒。

    资料来源:《中医药物贴脐疗法>

    处方7羌活  防风  柴胡  黄芩  青皮川芎  细辛半夏知母贝母苍术厚朴威灵仙枳实槟榔炮山甲  白芍桂枝各3克另备当归红花胡椒蚕砂各等量.

    方法;先取前药混台,共研为细末,瓶贮备用}继取当归、红花、胡椒、蚕砂故人锅中炒至热极,以厚毛巾包裹炒热药物,扎成1个熨袋,候用。取制备的药末15-30克调黄酒如膏状,把药膏敷在患者脐孔中央,外加纱布固扎,或用胶布固定。然后再取制备药熨袋置于患者脐上熨之。每天换药1次,10天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温经活血。适用于痛经。‘

    资料来源:《中医药物贴脐疗法》

    处方8附子3  肉桂心6  日芍6  红花6克全当归9克川芎6克干姜6

    方法:诸药共研细末,瓶贮密封备用。于月经前取药末15-20克填人患者脐孔穴中央,外用橡皮膏或暧脐膏贴紧固定之。每天换药1次,通常贴药2--3次即可奏效;如仍末能止痛,再续贴敷,直至病愈为度。

    功效主治:温经散寒,止痛。适用于痛经。

    资料来源:《中医药物贴脐疗法》

    十、熏脐法

    处方  白芷五灵脂青盐各6

    方法:共研细末,将脐部用湿布擦净后,放药末3克于脐上。上盖生姜一片,用艾灸,以自觉脐内有温暖感为度,二日一次。

    功效主治:活血化瘀,行气通络,散寒止痛,适用于痛经。

    资料来源:《穴敷疗法聚方镜》

    十一、熨脐法

    处方  石菖蒲30克香白芷30克公丁香10  食盐500

    方法:先将前三味药碾成细末,次将食盐炒至热极,再将药末倒入拌炒片刻,旋即取起,装入白包袋中,扎紧袋口备用。嘱患者仰卧床上,取药袋热熨脐部及痛处,待药袋不烫时,将药袭敷脐上,覆被静卧片刻即愈。倘】次未愈,可再炒热,继续熨敷1次。

    功效主治:温经散寒止痛。适用于妇女月经前、后或来潮时小腹疼痛。

    资料来源:《中医药物贴脐疗法》

    十二、薄贴法

    处方l  穴位:关元  中极  三阴交  肾俞  次髂  药物:痛舒宁(关节镇痛膏)

    方法:经前三天,剪取大小适中的小块贴.上述穴位,两天换1次,经净停贴,连贴三个月。

    功效主治:活血通络,止痛。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痛经。

    资料来源:中国针灸1985(4)1 2

    处方2穴位;气海穴子宫(双)三阴交(双)  药物;麝香痛经膏

    方法:经前2-3天或月经当天起用麝香痛经膏贴敷上三个穴位。

    功效主治;行气活血。主治痛经。    -   

    资料来源:大众医学1990    (1)6

    十三、敷贴法

  处方1;丁香  肉桂延胡索.木香等份

  方法:上药共研末,过100目筛,和匀,瓶贮备用。月经将行或疼痛发作时,用药末2克置胶布上,外贴关元穴,若疼痛不止,加贴双侧三阴交。隔日换药(夏季每日换药)一次。每月贴6次为一疗程,

    功效主治;温经散寒,行气活血,止痛。主治痛经属寒气凝滞、气滞血瘀者。

  资料来源:中医外治杂志,1991首卷:47 

  处方2穴位:关元药物:七厘散香桂活血膏

  方法:月经来潮时用七厘散少许撤于关元,外贴香桂活血膏。

    功效主治:活血止痛。主治痛经。

    资料来源:大众医学1990    (1)6

    十四、热熨法

    处方1‘青盐150

    方法;将盐炒热,用布包好温熨小腹,待不烫皮肤时,包扎于小腹上。

    功效主治;温经,散寒,止痛。适用于痛经。

    资料来源:《穴敷疗法聚方镜》

    处方2食盐300克(研末)生姜120克(切碎)葱头一握(洗净)

    方法:炒热熨腹部痛处阿是穴,葱头改成葱白亦可。

    功效主治:温经散寒止痛。适用于虐寒痛经。

    资料来源:《穴敷疗法聚方镜》

    处方3益母草丹参桃仁红花丹皮木通各40克当归川芎木香香附茴香蒲公英各60

    方法:将上药共研为末,分为3份。使用时用1份加入米醋拌匀,以润面不渗为宜,装入事先做成的布袋内,布袋大小以患者合体为好,上至脐,下至耻骨,左右达附件,药袋放锅内蒸至透热,熨敷在小腹,药袋上加盖热水袋,以助热保温,温度以热而不烫为佳。每袋药用2天,每天早晚各1小时.3份共用6天,为1疗程。用药从行经前l天开始,经期不停药。

    功效主治:活血化瘀,止痛。适用于血海气机不利,经血运行不畅致气滞血瘀型痛经。

    资料来源:浙江中医杂志19 91  (3)113

    处方4香甜12克元胡10克桂枝8克官桂8克木香6克鸡血藤20

    方法:将药物捣烂后,炒热外敷贴丹田,然后按揉或温灸,有气滞血瘀的加桃仁12克,赤芍10克,外敷关元、命门;若寨湿凝滞加茴香12克,蒲黄6克,加敷八髂、肚脐。

    功效主治:温经散寒,行气止痛。用于气滞血{,寒湿凝滞的痛经。

    贤料来源:《中国民间敷药疗法》

    处方5“寒痛乐”或“舒乐”热熨剂

    方法;将上药按说明热熨于小腹部。

    功效主治;温经止痛。用于寒凝性痛经。

    资料来源:经验方

    处方6老陈醋9克香附30克(捣)青盐500    方法:将青盐炒爆,再拌炒香附末半分钟,再将老陈醋均匀地洒入盐锅,随洒随炒,炒半分钟,装进3×6市寸的布袋,热熨脐下。

    功效主治:行气止痛。用于气滞血瘀型痛经。

    资料来源:《中国简易外治法》

    十五、拍火疗法

    处方当归15克川芎12  白芍12克元胡10克五灵脂15克.益母草15克香附15克炒蒲黄10克乌药10克丹皮12红花10

    方法:见月经不调之拍火法。

    功效主治,温经活血止痛。用于痛经。

    资料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十六、点滴法

    处方肉桂公丁香樟脑(可用冰片代之)各30

    方法;上药压碎,以酒500毫升浸泡,1月后去渣,置眼药或滴鼻液瓶中备用。用时将5-10滴点舌面,先含后咽。

    功效主治:温经散寒,行气止痛。适于寒湿凝滞性痛经。

    资料来源{中医杂志1985  (6)21

    十七、发泡法

    处方1斑蝥白芥各20

    方法:上二位药研极细末,以50%二甲基亚砜调成软膏状。用时取麦粒大小一团置于2×2厘米的胶布中心,贴于中极或关元穴(两穴交替使用)。每千经前5天贴第一次,月经始觉腹痛或始潮则贴第二次。两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

    功效主治:适用于各型痛经。

    注意事项:一般贴三小时揭去药膏,当时或稍后即出现水泡,逐渐增大隆起,常2-3天即逐渐干瘪结痂。水泡尽量避免擦破,如果不慎擦破,用紫药水涂搽即可,注意局部清洁一般不会感染,愈后不留疤痕。   

    资料来源;江苏中医1990  (2)36 

    处方2艾炷

    方法:月经前10天,以底径l厘米艾炷1枚置附片中心,点燃后安中极穴上,艾炷燃尽更换。如过热,患者难以忍受时,将附片提起数秒后再放下,至灸处皮肤红晕直径达5厘米以上,中央般泛白透明时停用,敷以消毒敷料,胶布固定,数小时后,灸处即起水泡,由小而大,直径可达1-2厘米,水泡待自行吸收。   

    功效主治:温经散寒,止痛。适用于虚寒性痛经。

    注意事项:使用本法一定要严格注意消毒,以免引起感染。

    资料来源:江苏中医杂志1985    (12)36

    十八、按摩法

    处方l穴位:气海关元药物:麝香风湿油

    方法:在气海、关元穴各加麝香风湿油2-3滴,然后按摩3-5分钟,患者感到小腹发热且内传,腹痛即止。

    功效主治:通经活血,镇痛,主治经行腹痛。

    资料来源:北京中医1985  (5)49

    处方2取穴:腰骶椎两侧敏感痛点关元三阴交

    方法:患者俯卧,医者立于一侧,拇指按压腰骶两侧敏感痛点,以得气为度,持续操作五至七分钟。再让患者仰卧,用掌根以关元穴为中心揉压小腹部,以痛胀感为度,持续操作7-10分钟,双拇指分压两三阴交以得气为度,持续操作35分钟。气滞血瘀型,加点压肝俞、太冲、枕骨下缘,揉膻中,分推胸部,叩打几峁;寒湿凝滞型,加点压地机、丰隆,擦骶部;气血虚弱型加压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公孙;肝肾亏损型加揉压肾俞、肝俞、脾俞、血海、涌泉及过敏点。经期对症止痛,可选用法中部分穴位,小腹部不宜做手法或仅用轻摩法。

    功效主治:行气散瘀,补益脾胃,壮肾调肝。适用于各型痛经。

资料来源。山东中医杂志1986(6)78   

    处方3.,神阙气海关元中极等穴

    方法:患者仰卧位,自行用双手食、中、无名指始于神阙穴,莲次摩气海、关元、中极及双侧天枢、四海、归来、子宫、气冲,最后腹部结束。经前7天至经后3日施术为1疗程。

    功效主治:行气活血,通经止痛。适于痛经。

    资料来源;山东中医杂志1984(5);22

    处方4背部两侧

    方法:病人取舒适的俯卧位,腰部放松。医生首先在脊柱下端(尾骶骨)向左右两侧按摩半分钟,然后微屈两手食指,以两食指前半对准两拇指,捏起脊柱正中两侧的皮肤及皮下组织,沿脊柱正中线向上移动,边提边捏,推进到第七胸推处,即膈俞亢。操作一次即效。若效不明显,可再提捏一次,全过程只需1-3分钟.

    功效主治:活血行气。主治痛经。

    资料来源:北京中医(3)54

    十九、中药注射法

    处方1大通筋注射液

    方法:用相当于生药4-16克的剂量肌肉注射1次。 

    功效主治:理气,化瘀止痛。主治痛经。

    资料来源:福建中医药1987(1)16

    处方2复方元胡注射液

    方法:元胡总碱贮备液400毫升,硫酸阿托品o3克,注射用水加至1000毫升制成复方元胡注射液。肌肉注射常用量每次2毫升。

    功效主治:镇痛,镇静,催眠。适用于痛经。

    资料来源:《中草药注射剂》

    处方3穴位:三阴交内关药物:当归注射液‘

    方法:5%当归液2支,在双侧三阴交、内关穴注射,隔日1次,治疗3次后月经来潮仅小腹轻微疼痛。以后3月,每月月经前后10天内用此法治之,至痊愈。    .:

    功效主治:镇痛,活血,调经。主治痛经。

    资料来源{浙江中医杂志1988 (12):530

    处方4穴位;中极关元三阴交药物:0.5%普鲁卡因注射液

    方法:用时每穴注射5毫升,每日1次,10次为l疗程。

    功效主治:行气,活血调经,散寒止痛。适用于痛经。

    资料来源:《穴位注射疗法》

    二十、中药离子导入法

    处方  当归15克丹参30克元胡15克香附10克炒白芍15克赤芍12克吴萸15克官桂6.克

    方法;上药末水煎25分钟,取浓汁再煎,再煎约取250毫升,用七层白布制做的约10X6厘米大小的布块,浸入药液中5分钟取出,放到子宫穴的部位,双侧各放1块,用中药离子导人机的锌板正极放到子宫穴,负极放入腰部的太阳经俞穴便可。开放中药离子导入机,至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次治疗25分钟。从痛经前3天开始治疗,每日1次,直到腹痛停止。可连用3个月经周期。未治愈继续使用。

    功效主治:养血,温经止痛。本方适用于虚寒性痛经。

 注意事项:使用此方法要注意调节好中药离子导入机的电流强度,使用的中药也要辨证施治,随着药物的调变,使用范围便可以扩大。

    资料来源:经验方

    二十一、灯照疗法   

   处方  高硅氧治疗仪

    方法:用高硅氧治疗仪照射患者腹部疼痛的部位,照射灯离患者的距离以患者能耐受强度为宜,每次照射30分钟,从痛经前1 周开始治疗,每次治疗10天,一般治疗三个月经周期。

    功效主治:温经止痛。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痛经。。

    资料来源:经验方

    二十二、神灯治疗法

    处方神灯治疗仪

    方法;使用神灯治疗仪照射患者腹部疼痛的部位,照射的神灯距离,应以患者能忍受热强度为止,每次照射时间为30分钟,从痛经前一周开始,每次治疗10天,一般治疗三个月经周期。

   功效主治:养血,温经止痛。本方适用于虚寒性痛经。

  资料来源:经验方

    二十三、磁穴疗法

    处方-大磁块1个(800-15 00高斯).

    用法:经期治疗取美元、三阴交或中极、气海穴。将磁片固定在穴位上,3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

    功效主治:镇痛,活血。消炎;、用于月经期或月经前之痛经。   

    资料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几年满I8岁月经尚未初潮,或行经后又中断三个月以上者,称为闭经。前者为原发性闭经,后者为继发性闭经。

    临床诊断:主要依据(1)女子年逾18周岁,月经末至或正常月经周期建立后,又停经3个月以上。(2)有失血、多产、房劳、七情所伤、受寒湿等病史。(3)有关妇科检查,排除生理性停经及早孕。

    中医分型:通常分气mL虚弱、肝肾不足、气滞血瘀、寒湿凝滞、痰浊内阻五型。外治分为虚、实两大型。虚证:年过rlB岁经水未至,或月经量少,错后面渐至闭止不行,伴头晕、心悸、失眠、肢软乏力、纳差、舌淡苔白或舌红花剥苔、脉沉细无力或细数。实证:月经数月不行或突然闭止,胸胁胀满,小腹胀痛或冷痛,舌淡紫或紫黯有瘀点,苔白或白腻,脉涩或}冗紧或滑数。

    【治疗方法】

    一、坐药法

    处方1葶苈适量

    方法:为来,蜜丸如弹子大,绵裹纳阴中,入3寸,每丸一宿易之,有汁出则止。

功效主治;下气破坚,通经。适用于月经不通。

    资料来源;《干金方》

    处方2  土大黄15克茜草10

    方法:上药‘同捣烂,纱布包成小团,系一线在外塞入阴道中,11次连用57次。

    功效主治:活血化瘀调经。适用于各种闭经。

    资料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处方3海蛤粉25克苦葶苈牙皂各12.5  巴豆(略去油)1个天花粉25克苦丁香红娘子各75克麝香少许

    方法;共为细末,用时取药末5克,与葱汁同捣为丸,以薄棉裹药丸,纳阴道中,候热时,先通黄水,次则经行。 

    功效主治;通经。适用于闭经。

    资料来源:《济阴纲,目》

    处方4炮穿山甲  甘草苦丁香  川椒苦葶苈  白附子猪牙皂角草乌头各15  巴豆(全用,研)5

    方法:共为细末,以生葱汁和丸为弹子大,每用1丸,新绵包之,纳阴中.1日即白,二日印赤,三日即血。

    功效主治:破血通经。适用于闭经(妇人干血气)。

    资料来源:《济阴纲目》

    处方5蝼蛄2

    方法:捣烂绵子裹,纳阴中.1日印通。

    功效主治:治妇人无病,经血周岁不行。

    资料来源:《历代名医良方注释》

    二、耳压法

    处方1取耳穴:子宫  内分泌卵巢肝  肾.三焦胃  脾皮质下

    方法:于月经来潮的前3天开始治疗。常规褙毒后,将王不留行籽l粒置于0, 5×5厘米胶布上,按压在所选的耳穴上,中等刺激,每日1次,两耳轮换贴穴至经期后2天,并辅以艾炷隔姜片灸气海。第2个月按}=法治疗至第五天月经来潮。

    功效主治:疏肝理气,健脾化瘀。适用于血滞经闭病症。

    资料来源:<百病耳压诊治秘诀》

    处方2取耳穴:内分泌  子宫  肾卵巢肝

    方法:耳穴常规消毒后,用绿豆贴压上述穴位,每次单侧,3日交换;三天后,症状明显减轻,第五天月经来潮,第六天,取出绿豆,以后逐月正常。

    功效主治:疏肝理气,调和冲任。适用于闭经。

    资料来源:云南中医杂志1985  (5):37-38

    三、敷脐法

    处方l  香白芷40克小茴香40  当归50  细辛30  肉桂30克红花40  元胡35克益母草60

    方法:先将上8味药共水煎2次,煎液浓缩成稠状,混入适量95“乙醇的乳香、没药液,烘干后研细末加樟脑备用。用时每次取9克为1包,用黄酒数滴拌成浆糊状,外敷脐中神阙穴或关元穴,用护伤膏固定,药干则调换1次,一般连续3-6天即可病愈。

    功效主治;温经散寒,活血化瘀。主治痛经,闭经,产后腹痛,恶露不下,人流术后腹痛。

    资料来源;云南中医杂志1987(1)25

    处方2蚕砂30克麝香o5克黄酒适量

    方法:先将麝香另研末备用,次将蚕砂碾为细末,以黄酒适量调和成厚膏备用。先取麝香末0. 25克填八患者哜孔中央,再取药膏敷贴于脐眼上,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2天换药1次,连续敷至病愈为止。

    功效主治:活血通络。适用于妇女闭经不通,原发型闭经,或继发型闭经均可治,

资料来源:《中医药物贴脐疗法》

处方3鬼螺蛳14

    方法:研碎,油纸摊贴脐上,敷定周时。

    功效主治:行气,活血通经。适用于闭经。

    资料来源:《本草纲目拾遗》

    处方4白胡椒黄丹火硝各9

    方法,共研面,做成三饼。将脐部擦净后,将饼贴脐上,甩手按熨,连用23次。

    功效主治:温经散寒,行气活血,通经。适用于闭经。

    资辩来源:《穴敷疗法聚方镜》

    处方S蜣螂1只(焙干)威灵仙10克(烤干)

    方法:上药共研细末,填神阙穴。膏药或胶布贴盖,约1小时去药,11-2次,连用至愈。

    功效主治:活血化瘀,行气通经。适用于闭经(血瘀型)。

    资料来源:《中医外治方药手册》

    四、熏脐法

    处方麝香龙骨虎骨蛇骨木香雄黄朱砂乳香没药丁香胡椒青盐夜明砂五灵脂小茴香两头尖各等分 

    方法:上药共研细末,瓷罐贮藏,切匆泄气,其中庸香临用时加研备用。用时,麝香放脐心,再用面粉做一圆圈,套在脐周,然后装满适量药,外盖生姜片或槐树皮,用艾灸之,每岁一壮,按年龄推算。随时更换槐树皮或生姜片,防止烧伤皮肤,闻日1次。

    功效主治:温经散寒。主治妇人经闭、漏下诸症。

    资料来源:新中医1986(1)31

    五、熨脐法

    处方l茺蔚子晚蚕砂各300克大曲酒100毫升

    方法:先将茺蔚子、晚蚕砂各150克放入砂锅中炒热,旋以大曲酒100毫升撒人拌炒片刻,将炒熟的药束装入白布袋中,扎紧袋口部持续熨之。至袋中药冷,再取另一半蚕砂和茺蔚子炒大曲酒再熨脐腹。连续熨2次后,覆被静卧半天,月经即可通下。   

    功效主治:活血通经。适用于妇女闭经,伴有腰腹胀痛,头晕,周身乏力等症。

    资料来源:《中医药物贴脐疗法》

  处方2益母草120克,月季花60

    方法:将上两昧药放在砂锅中,加清水2500毫升煎浓汁,捞去药渣,仍放在文火上炖之,保持药汁温热备用。嘱患者仰卧床上,以厚毛巾2条泡在药汁内轮流取起,拧去药汁,热敷脐眼及下小腹部,以少腹内有温热舒适感为佳。通常敷后4 -8小时,月经即通。如1次末能通经者,可再敷1次。但敷药过程中,宜注意腹部保暖,以免受凉伤风。

    功效主治:活血通经。适用于妇女月经不通。

    资料来源:《中医药物贴脐疗法》

    处方3绿矾15

    方法:将绿矾炒过,待温贴脐。

    功效主治:破瘀消积。适用于闭经小腹疼痛。

    资料来源;《穴敷疗法聚方镜》

    六、薄贴法

    处方鲜臭梧桐皮1500克阿魏90-

    方法:先将桐皮煎熬去渣取汁,再入阿魏熬成膏,涂在布上贴腹部-到三天可能下血,如腹内仍有硬块者,再贴一张。

    功效主治;行气括血,化瘀通经。适用于闭经,腹内血滞痞块。

    资料来源:《穴敷疗法聚方镜》

    七、敷贴法

  处方l仙鹤草根31克舌附子3

  方法:捣烂调饼,包在脐下。

  功效主治:理气活血,化瘀通经。适用于闭经。

  资料来源:(方药集)        -

  处方2柴胡12  白术10  白芍10克当归12克茯苓10克薄荷3克三棱6克牛膝20 

    方法:加香附12克,陈皮10克,牛膝.12克用于虐证。实证加半夏12克,红花6克,桃仁12克。用上药共为细末,调拌凡士林备用。虚证敷贴命门、中脘、腰眼。实证敷贴神阙、八谬、涌泉。

  功效主治:疏肝调脾,活血珐瘀。用于治疗闭经。

  资料来源:《中国民间敷药疗法》

  八、隔药灸法

  处方艾条或艾炷适量取美元穴

  方法:于关元穴上放置胡椒饼加丁香粉、肉桂粉,然后以艾灸之,共6壮,每日1次,7次为1疗程。

    功效主治:温经散寒,活血通经。适用于闭经(寒实型、虚寒型)。

    资料来源:<常见病简易疗法手册》

    九、灯火灸法

    处方1取穴:中极血海气海归来三阴交

    方法:寒凝者加中极、关元、外关,气滞血瘀者加内关、太冲、肝俞,痰湿阻滞加丰隆、脾俞、阴睦泉。甩明灯火爆灸法,每穴负1壮,隔天施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

    资料来源;《灯火灸疗法》

    处方2取穴:中极血海气海归来三阴交

    方法:气血不足者加膈俞、足三里;脾胃虚弱者加足三里、脾俞、胃俞,肝肾不足者加肝俞、肾俞、太溪。采用阴灯灼灸法。每天施灸1次,每穴灸12壮.15天为。l疗程。

    功效主治:补养气血,健睥和胃,补益肝肾。适用于虚证闭经。

    注意事项:施灸后保持局部清洁,防止感染发生。如局部发生小泡,可用龙胆紫药水涂之。

    资料来源:《灯火灸疗法》

    十、针刺法

    处方1取穴;蠡沟气海关元归来  内关太溪脾俞肾俞  胃俞足三里

    方法:采用补法加灸。头发脱落明显者加用头皮针或梅花针,中等强度叩打局部后,擦少许姜汁,12天为1疗程。3个疗程后可见效。

    功效主治:补气养血。适用于气血两虚型闭经。

    资料来源:《中医诊疗常规》

    处方2取穴:脾俞胃俞  足三里太溪  肾俞气

海俞美元归来  中渚耳门太阳  风池

    方法;采用补法加灸。

    功效主治:健脾益肾。适用于脾肾两虚型闭经。

    资料来源:<中医诊疗常规》

    处方3取穴:期门  太冲  气海  归来蠡淘  膻中内关乳根穴

    方法:采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   

    功效主治:理气活血。适用于气滞血瘀型闭经。

    资料来源:《中医诊疗常规》

    处方4取穴:气海关元太溪内关膻中

    方法:关元穴加温灸盒灸,采用补法加灸。一

  功效主治:温经散寒。.适用于寒冷凝滞型闭经。

    资料来源:《中医诊疗常规》

    处方5取穴:脾俞  胃俞中脘气海.丰隆子宫足三里三阴交

    方法:采用平补平泻加灸。    

    功效主治;化瘀行滞。适用于痰湿阻滞型闭经。。

    资料来源:《中医诊疗常规》

    处方6取穴:气海关元中脘归来内关

    方法:采用平补平泻或补法。

    功效主治:清虚热,通瘀血。适用于阴虐劳热型闭经。

    资料来源:《中医诊疗常规》   

    十一、热熨法 

    处方1益母草120克蚕砂100

    方法;益母草切碎,与晚蚕砂同炒烫装入布袋熨小腹,每日2次。

    功效主冶:活血行气,温经散寒,通经。适用于血密闭经。

    资料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方法2木香生地各半

    方法:将上药捣烂成饼,贴于气海、关元穴,上盖厚布数层,用熨斗熨烫。每日二次。 

    功效主治:温经行气。用于气滞型闭经。

    资料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十二、淋洗法

    处方生地当归赤芍桃红五灵脂大黄丹皮茜草木通各15

    方法:上药加水1500毫升,共煎,取汤淋洗脐下,11次,每次30分钟,7天为1疗程。

    功效主治:清热凉血,活血,行气通经。适用于闭经(热结血闭型)。

    资料来源:《中医外治法类编》

    十三、推拿疗法

    处方l取穴:关元气海血海三阴交  足三里

    方法:患者仰卧,术者用摩法l施于小腹部,同时配合按、揉关元、气海,再按、揉血海、三阴交、足三里。施用一指弹推法于瞪部脊柱两旁i厶疗,然后再按、揉上述穴位2-3遍。以病人感觉酸胀为度。

    功效主治:理气活血。适用于各种闭经。

    资料来源:《叶,国中医独特疗法大全》

    处方2取穴:膈俞肝俞  肾俞  睥俞关元三阴交足三里等

    方法:以按、揉、点、抓为主。患者取伏卧位,术者以两拇指接、揉膈俞、肝俞、肾俞、睥俞及八谬穴z ---3分钟,然后取仰卧位,点、按气海、关元穴。术者将左手掌根压在右手手指背上,以波浪式按、揉患者腹部5-6遍,再以右手五指抓起小腹部肌肉抖动数次,最后按足三里、地机、三阴交穴,每次按摩56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6次为一疗程。

    功效主治:补肝益肾,活血理气。用于治疗闭经。

    资料来源:《常见病简易疗法手册》

    十四、肌肉注射法

    处方1红花注射液

    方法:肌肉注射,每日2次,每次24毫升,或用静脉滴注,每日1次,每次4-20毫升,加入5-10%葡萄糖500毫升中静咏滴注。

    功效主治:活血化瘀,通经止痛,适用于闭经。

    注意事项:本品有降低血压作用,故低血压者慎用。

    资料来源:《中草药注射剂》

    处方2复方当归注射液

    方法:当归250  川芎250克红花250  注射用水加至1000毫升制成针剂,肌肉注射,每日1次,每次2-4毫升。

    功效主治:活血化瘀。适用于闭经。月经量过少。

    资料来源;《中草药注射剂》

 

   

    崩漏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称崩中,后者称漏下,崩与漏出血情况虽不同,但二者常相互转化,故概称崩漏。西医妇科学所称的“功能不良性子宫出血”其临床出血情况符合崩漏者,归本病范围论治。

    临床诊断:主要诊断依据  (1)阴道出血,月经不按周期妄行,出血量多,势急或淋漓不断。(2)出血情况有骤然大下继而淋漓,有淋漓连月不休,或停经数日又暴下或淋漓。(3)其血色或鲜明,或黯淡,血质或稠粘,或清稀,或有血块,或有臭气,原因不同,证型各异。

    中医分型:(1)血热型:①虚热证:经血非时突然而下,量多势急,或量少淋漓,血色鲜红,血质稠,心烦潮热,或小便黄步,或大便干结,苔薄黄。脉细数。②实热证:经血非时忽然大下,或淋漓日久不净,色深红质稠,口渴烦热,或有发热,小便黄或大便干结,苔黄或黄腻,脉洪效。(2)肾虚型:①肾阳虚证:经来无期,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尽.,色淡质清,畏寒肢冷,面色晦暗,腰腿酸软,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②肾阴虚证:经乱无期,出血淋漓不尽,量多,色鲜红,质稍稠,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或心烦,舌质偏红,苔少脉细数。(3)脾虚型;经血非时而至,崩中继而淋漓,血色淡而质薄,伴气短神疲,而色咣白,或面浮肢肿,手足不温,或饮食不佳,舌质淡,苔薄白,弱或沉弱。(4)血瘀型:经血非时而下,时下时止,或淋漓不断,色紫黑有块,小腹疼痛,舌质紫黯,苔薄白,脉涩。

    【治疗方法】

    一、坐药法

    处方陈棕嵌血余炭棉子炭煅枯矾各等份

    方法:将上药共碾匀,取适量,用消毒纱布或消毒丝绢包成如荸荠大小的药球,以长线栓好,外面薄涂菜油或棉子油,嘱病人屈膝仰卧,将药球塞入阴道达子宫颈部,留长线在外,并系上月经带,静卧半日,待血止之后取出药球。-

    功效主治:收涩止血,用于崩漏出血不止。

    资料来源:《中草药外治验方选》

    二、耳压法

    处方l取耳穴:子宫  卵巢输卵管  盆腔皮质下内分泌  肾上腺神门  脑干脑点肝脾   

    方法:寐差加安眠。将油菜籽用胶布贴压,每日3-4次,每次3-5分钟,出血重者,隔日换药1次,3-5次后改为每周1次。双耳交替,连续1-4周有效。

    功效主治;健脾益肾,调冲任止血。适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

    资料来源:中国针灸  l985  (5)45

    处方2取耳穴:子宫卵巢  内分泌脾隔  -  方法:肝郁型配肝、神门,心睥两虚型加心、胃,神门;睥虚型配疲劳、胃穴;肝肾阴虚型配肝、神门,皮质下。茸廓皮肤用75%酒精棉球消毒后,用耳穴探测仪探准所选穴位,将置于0.5×o5厘米方形。胶布上的王不留行籽一粒按贴压在所选耳穴上,每次用一侧耳穴,隔.5-7日换一次,两耳交替使用。嘱病人每日自行按压耳穴3-5次,每次3-5分钟;概病人体质强弱,采用直压刺激法或弱刺激不同手怯。,10-14天为1疗程。

    功效主治:适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崩漏)。

    资料来源:重庆医药  1992(2)1100

    处方3:取耳穴;生殖器盆腔‘神门内分泌交感

    方法。选准穴位,逐一放置菜籽或王不留行籽,并用0.5×o5厘米胶布固定。每日按、压1-2次,每次12分钟,每3日换1次。 

    功效主治:固冲止血。._用于功能性大出血;

    资料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三、灯火灸法

    处方取穴;三阴交承山  气海隐自.

-  方法:实热型加气海、水泉;血瘀型加太冲、合谷、血海;脾虚型加足三里、睥俞;肾阳虚加命门、肾俞}肾阴虚加太溪、照海、肾俞。采用明灯爆灸法。每日施灸1次,每穴l壮,连续灸57次为1疗程。。

    注意事项:若大量出血时,出现盘脱者应及时采取抢教措施,施灸后局部灼热辣痛者,用普通消炎膏涂之,或搽以龙胆紫药水,以防止感染。

    资料来源:《灯火灸疗法》

    四、隔蒜灸法.

    处方取穴:隐白药物,紫皮蒜艾炷

    方法:采用子午流注。每日上午7-11时,取隐白穴,常规皮肤消毒;将紫皮蒜切成1毫米薄片置于穴上,,上置米粒大艾炷灸3--7壮,3次为。l疗程。间隔3日,再开始下-1疗程。

    功效主治:健脾益气,摄血养血。适用于脾不统血型的子宫功能性出血。

    资料来源:内蒙古中医药1989(3)12

    五、针刺法

    处方l穴位:断红穴药物:艾卷适量

    方法:“断红穴”位于手背第二、三掌骨问,即“八邪”到“上都”穴位,所刺方法与其各异。操怍时,先针后灸,进针沿掌内水平方向刺入1. 5-Z寸,留针20分钟后,起针灸之,以艾卷(如无艾卷时可用香烟燃而代之)行雀啄灸法,10-15分钟为度。针感上行至肩者佳,灸时患者自觉一股热气直窜至肘者良。

    功效主治:止血调经,适用于崩漏。

    资料来源:新中医1989(3)32

    处方2  穴位;关元  三阴交  内关  肾俞  太溪  百会

    方法:针刺上穴,用补法,留针,加艾条灸之。

   功效主治;滋阴补肾,固摄冲任。适用于肾虚崩漏。

    资料来源:《巾医诊疗常规》

    处方3取穴:关元  三阴交  隐白  脾俞  百会  足三里

    方法:针用补法,灸用温盒灸。

    功效主治:补气升阳,固摄止血。适用于气虚崩漏。

    资料来源:《中医诊疗常规》

    处方4关元三胡交。隐白血海水泉 

  方法:针刺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

    功效主抬:清热凉血,固冲止血。适用于血热型崩漏。

    贷料来源:《中医诊疗常规》

    处方5取穴:关元肝俞隐白气海血海

    方法:针刺上穴用泻法。

    功效主治:活血祛瘀,理血调经。-适用于血瘀型崩漏。

    资料来源:《中医诊疗常规》

    六、梅花针法

    处方取穴:腰骶部带脉区百会三阴交足三里等

    方法:出血期治疗部位:腰骶部及腹部阳性点处,带脉区、下颌三角区、小腿内侧、百会、三阴交,足三里(此期不叩刺腹股间和下腹部)。出血停止后调理期的治疗部位:脊柱两侧、下腹部、腹股间、带脉区、小腿内侧、中脘、期门、肝俞、胆俞、脾俞、胃俞,重点叩打胸椎7.12两侧,腰骶部以及该部位阳性点处、带脉区,可随证加减。治疗部位及穴位叩打法,对穴位叩打一般在穴位表皮0. 5-1,5厘米,直径范围均匀叩打20-50下,脊柱两侧包括颈、胸、腰骶部及尾部,各叩打3条(由上而下),第1行距脊柱l厘米,第2行距脊柱2厘米,第3行距脊牲3-4厘米,隔日1次,15次为l疗程,休息半月,根据病情再进行下l疗程。

    功效主治:出血期,止血养血,调理冲任,并治肝、脾。出血停止后,调理冲任,益肾平肝,补中益气,健牌和胃。主治功血。

    资料来源:河南中医1985    (2)

    七、拔罐法

    处方取穴;(1)美元中棱天枢脾俞肾俞足三里(2)气海大巨.肝俞雁阳关血海三阴交(交替)

    方法:每次取1组穴位,采用单纯罐法或留针罐法、皮肤针罐法等。若属虚寒体质的选气海、关元、中极、肾俞、腰阳关、足三里等穴,施行艾灸或姜艾灸罐法,留罐10-15分针,每日1次。症状明显改善后,改隔日施术1次,若出血量很多,或持续时间较长,宜如隐白穴,施行艾条温和灸30分钟。

    功效主治:温阳补虚,止血调经。适用于功能性子官出血(崩漏)。

    资料来源:《拔罐疗法》

    处方益智仁抄苑子各20克艾叶30

    方法:前2味药为末,以艾叶煎汁后调敷脐上,每6小时换药1次,5日为1疗程。

    功效主治:益肾固冲,止血调经,适用于崩漏。

    资料来源:中级医刊  1987  (10):44

    九、熏脐法

    处方1 食盐l荼匙  艾绒炷(0.5×0.3X0.3厘米)10-20

    方法:将食盐研末,过筛备用。取艾绒制成o5x0.3×0.3大小的艾炷备用。嘱患妇平卧床上取食盐1茶匙填人脐窝中,盐约高出皮肤0.3厘米,将艾炷置于盐上点燃灸之,连续不断地灸9壮为1疗程,一般灸9壮即可止血。

    功效主治:止血调经。适用于崩漏(妇女功能性子宫出血)。 

    资料来源:《中医药物贴脐疗法》

    处方2.生姜片5-10片,艾炷<如黄豆大)10-15粒。

    方法:取生姜片l块置于脐孔上,把艾炷放姜片上点燃灸之,连续灸10壮.每天灸1-2次,灸至血止为度。

    功效主治;温经,止血,调经。适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

    资料来源:中医药物贴脐疗法》

    处方3食盐蒲黄炭各等量,艾炷适量 

    方法:将食盐和蒲黄炭混和拌匀,贮存备用。墩上药物适量,填满患者脐孔,令高出皮肤少许,继之把艾娃置于药面之上,点燃灸之,须频灸,直到阴道出血停:止方可停灸。一般灸1-2次即可奏效。

    功效主治:化瘀,止血,调经。适用于崩漏不止。.

    资料来源:《中医药物贴脐疗法》

    十、敷贴法

    处方1红蓖麻仁15

    方法:捣烂如泥,敷贴于百会穴,血止后洗去。

    功效主治:适用于各种证型的崩漏。

    资料来源:《中民国间疗法》

    处方2蓖麻叶1

    方法:捣烂,包在患者头上,一日换药1次,即止血。

    功效主治;适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

    资料来源:《穴敷疗法聚方镜》

    十一。薄贴法

    处方  当归60克黑芥穗党参  白术熟地黄芪川芎.白芷炒薄黄炒灵脂各30克柴胡升麻陈皮各15克乌梅炮姜各10克麻油+黄丹适量

    方法:上药用麻油熬枯去渣,加入黄丹收膏备用,用膏药贴心口脐下。

    功效主治;补气养血,活血止血。用于产后血崩不止,老少血崩。 

    资料来源:《中医外治法类编》

    十二、熏洗法   

    处方吴茱萸(汤泡)杜仲(炒)  蛇床子五味子丁皮各50克木香丁香各25

方法:上药共为粗末,每取药末25克,用生绢袋盛,“水3大碗煎数沸,乘热熏下部,用手淋浴,早晚两次熏洗。

    功效主治:适用于下焦虚冷,脐腹疼痛,带下五色,月水崩漏,淋漓不断。

    资料来源;《医部全录》九册

    十三、浴渍法

    处方夹蛇龟适量

    方法:煮汁,浴渍之。

    功效主治:适用于漏下赤白,崩中等。

    资料来源:《食疗本草》

    十四、中药注射法

    处方1穴位;于宫关元  肾俞  内关台谷  药物:三七当归注射液

    方法: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2毫升注射器7-8号针头抽吸药物后,在预选的穴位上刺入,边进针边左右旋转注射器并进退针等反复刺激,当患者有酸麻感即所谓“得气”,后推注三七当归注射液1毫升。每次封闭2个穴位,每天封闭1次,7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为3天。另口服黄芪50克,党参25克.生地榆20克,茜草15克,血见愁-20克。脾虚型加白术、山药各20克,升麻15克,血热型加生地、黄柏各20克,肾虚型加女贞子、山萸肉各20克,血止后去掉止血药,加当归、熟地、阿胶等药以复旧。

    功效主治:疏通经络,调整血脉,达到消瘀,固冲任之功,用于治疗功能性子官出血。

    资料来源:陕西中医1991  (5):226  ~ 

    处方2取耳穴;子官膈药物:维生素K注射液

    方法:病人侧卧床上,双耳常规消毒,用1毫升皮试空针,5号针头,吸取药液,在所选穴上备注射Ol毫升的维生素K,药液,每天1次,连注3-

  功效主治:子宫穴位于耳三角窝内,有调节子宫的作用,膈穴位于耳轮脚,有止血的作用,在耳穴注射少量维生素K。能达到谒经止血的目的。主治各型功能性子官出血。

    资料来源:北京中医  1985  (5):39

    处方3取穴:膈  肾上腺子宫  内分泌三焦体穴:关元药物:维生素B12注射液250微克1或新鲜健康人妊娠屎(707”液)10毫升。 

    方法:将维生素B12注入耳穴中,每穴O.l毫升,或用“707”液10毫升注入关元穴,均为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可进行1-3个疗程(每疗程间隔5天)。

    功效主治:养血,补肾,调冲任。适用于功能性子官出血,可谓整内分泌,增加血小板。

    资料来源:《穴位注射疗祛。》

    处方4马齿苋注射液2毫升

    方法:将马齿苋洗净切碎,每500克加水1500毫升,水煎2次,将2次煎碓台并,浓缩成粘稠的浸膏,加5倍。96%乙醇浸液泡24小时后,过撼2次,加蒸馏承至每毫升含量相当于1. 5-3克生药,分装,每支安瓿2毫升i煮沸灭菌即成。每次取2毫升常规肌肉注射,每日2次,3-5天为一疗程。

    资料来源:《百病奇效良方妙法精选》

   

     

    每逢经期或经期前后有规律地周期性发生吐血、衄血或眼、耳出血者,称“经行吐衄”。又称“倒经”、或“逆经”。与西医的“代偿性月经”相似。

    临床诊断:每值行经前或正值经期即出现有规律的吐血、衄血甚或眼耳出血,经后便止,但有少数在经后吐衄者。

    中医分型:可分为肝经郁火、胃热炽盛、肺肾阴虚。外治法常对实热型有效,

    【治疗方法】

    一、敷贴法

    处方1大蒜31

    方法:捣烂如泥,包两脚心,鼻有蒜气时即效。

    功效主治:清热,引血下行。适用于倒经,即吐衄。

    资料来源;《方药集》

    处方2黄柏丹皮  山栀子  广郁金各15克大蒜适量

    方法:共捣烂作饼状,敷贴在患者的双脚涌泉穴及神阙穴。

    功效主治:舒肝清热,引血下行。适用十妇女倒经、血出不止。

    资料来源:《穴敷疗法聚方镜》

    二、抹法

    处方:郁金30

    方法:用郁金煎汤抹胸口,加入韭菜计、牛膝更佳。

    功效主治:清热活血,导经下行。适用于妇女热结血闭而致月经逆行。

资料来源:《中医外治法类编》

 

经期脐出血

    经期脐出血是指伴随月经周期而脐孔少量出血或流黄水的病症。率病临床较少见。

    临床诊断:本病每遇经期或经前即见脐孔少量出血,经净后渐缓,或消失。同时做妇科及腹部检查,末见明显的病变。

    中医分型:临床可分为湿热下注、热毒郁结两型。外治多以实热论治为有效。

  【治疗方法】

  处方炙鸡内金6克黄柏10克赤石脂6克煅龙骨6克枯矾10克蚕茧衣5

    方法;上药共研极细末。先用冷开水将脐部洗净擦干,再将药末适量掺入脐内,并用消毒纱布包扎。每日早晚各’1次,10余日后痊愈。

    功效主治:解毒燥湿,收敛止血。主治经期脐出血或脐流黄水。

    资料来源:上海中医杂志1987(3)14

 

     

    每逢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以头痛为主要症状的病症,称“经行头痛”。为临床常见多发病,严重影响妇女身体健康、工作和学习。属“经前期紧张综合证”的范畴。

    临床诊断:本病每逢经前或经期头痛发作,经净后渐缓,故诊断并不困难,

    中医分型:临床多可分为:血虚、肝火、血瘀三个类型。临床外治,多针对血瘀型治疗有效。

    【治疗方法】

    一、耳压法

    处方l  取耳穴:肝          眼为主穴  配穴:神门  皮质下交感  内分泌

    方法:月经前3-5天开始在耳廓上以75%酒精常规消毒,将王不留行籽l粒置于0.5×0.5厘米腔布上,然后贴按压在所选耳穴上,使患者有轻度胀痛感为度。隔日做对侧耳穴按压治疗,直至经止。每次按压10分钟,并嘱患者如法每日自行按压治疗耳穴数次,1次月经周期为一疗程。

    功效主治:调和经咏,疏通气血。适用于经期偏头痛。 

    资料来源:《百病耳压诊治秘决》

    处方2主穴:肝    额太阳        配穴:神门  皮质下交感  内分泌 

    方法:用耳穴治疗时停用止痛片等其它治疗。月经前3-5天开始将王不留行籽用腔布固定按压在所选穴位上,以患者有轻度刺痛感为宜。隔日作对侧耳穴按贴治疗,直至经净,并嘱患者如法每日自行按压数次,每次按压10分钟,一次月经周期为一疗程。

    功效主治;调和经脉,舒通气血。适用于经期偏头痛。

    资料来源:中医杂志1989(12)14

 

绝经前后诸证

    部分妇女绝经期前后,出现一些与绝经有关的症候,如眩晕、耳鸣、烘热汗出、心悸失眠、烦躁易怒、潮热,或面目下肢浮肿、纳呆、便溏,或月经紊乱,情志不宁等等,称为绝经前后谙证。亦称经断前后诸证,西医称为“更年期综合证”。,

    临床诊断:本病出现的证候往往因人而异,轻重不~,但多伴有月经紊乱,而发病时间是在绝经前后,其症状表现可与其它内科病,如眩晕、心悸、水肿等相类似,临证时应注意鉴别。 

    中医分型:肾阴虚型:头目晕眩,耳鸣,头部面颊阵发性烘热,汗出,五心烦热,腰膝酸疼,或月经先期或先后不定,经色鲜红,量多或量步,或皮肤干燥、瘙痒,口干,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红步苔,脉细数。肾阳虚型:面色晦黯,精神萎靡,形寒肢冷,色淡或黯、有块,面浮肢肿,夜尿多或尿频失禁,或带下清稀,舌淡白或胖嫩,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治疗方法】

  一、耳压法

  处方取穴:内分泌  皮质下  肾肝脾

  方法:伴心悸、失眠多梦加心、神门}浮肿、便溏加大肠、膀胱,血压高加降压沟,将05×0.5厘米大小的脱敏胶布,中央贴1粒王不留行籽,贴于酒精消毒过的选好的耳穴,每穴每次按压半分钟,每日5次,压力以能耐受为度。两耳交替,5天更换1次,6次为一疗程。治疗二个疗程末愈,休息二同,再继续第三疗程。

    功效主治:肾穴以补肾益精;肝穴以疏肝柔肝;脾穴以健脾益气;心穴以清心安神;神门能安神定志;大肠、膀胱以利水、消肿、止泻;降压沟平降压。使阴阳平衡,脏腑血气协调,适用于更年期综合症。

    资料来源:中国乡村医生杂志1992  <6)14

    二、针刺法

    处方  四关[合谷(双)  太冲(双)]  三阴交

    方法:针刺上穴,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另口服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0克,钩藤、鸡血藤各30克,川牛膝20克,夜交藤25克,桑寄生、丹参各15克,杜仲、当归、川芎各12克,甘草3克,每口l剂分两次眼,10次为l疗程。

    功效主治:针刺四关、三阴交,使脏腑、阴阳、表里相通相合。口服药可补肾益精、调和阴阳。适用于更年期综合征。

    资料来源;云南中医杂志1992(1)20

    三、推拿法

    处方用捏脊、揉、摩法

    方法:(1)患者取俯卧位,在背部施常规捏脊治疗法,(2)患者取仰卧位,在腹部常规推、拿、揉、摩。(3)患者取坐位,在头部按常规按摩。

    功效主治:调和气血,调节阴阳。用于更年期综合证。

    资料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四、矿泉疗法

    处方温泉食盐泉重碳酸钠泉硫酸盐泉铁泉碘泉氡泉

    方法:任选一矿泉作泉裕疗法。

    功效主治:温经舒络,调和气血、阴阳。用于更年期综合征。

    资料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yuan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0)
热门评论
商务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