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脉 诊 法
一、神门脉诊法
神门是十二经络中手少阴心经的一个穴位。在这个穴位里,有动脉应手,称为“神门脉”。神门脉实际上就是现代医学中的桡动脉在腕部表浅部位的显露,它的具体位置在手掌后兑骨之端的凹陷处。古代医家多在此处切诊以了解妊娠情况,故有“少阴脉动为有子”之说。
经过对多人次的观察,发现神门脉搏动在常人多不明显,但在妇女怀孕后便可扪及搏动,其搏动的形态如枟胎产秘书枠中所说的“如豆逼指”类似。由于个人体质的差异和妊娠月份的不同,脉搏的强弱也有较大的变化。另外,部分高热的病人也可出现神门脉动的情况。这些都是需要临证时反复体验的。
二、异位脉诊法
前臂的脉诊属于异位诊法,以手指放在前臂一定部位的动脉血管上感知其搏动而诊断疾病。经对上万人次病人的医疗实践,发现对头痛、风湿性关节炎、腰病、肝炎、胆囊炎、胁痛、胸痛、胃脘痛、肠炎、尿路感染、妇女痛经和子宫疾患等多种病症,运用本法均可准确诊断。
(一)脉诊部位和相关脏腑图
女性右上肢上、中、下节部位(女性左上肢上、中、下节部位与男性的相同),如图23-1。
男性左上肢上、中、下节部位,如图23-2。
下肢腘窝部位的异位诊法见下肢诊病部分。
(二)病脉的区别
手、臂、腘窝诊法可诊断一些相应的脏腑部位。正常人一般脉象细小,应指无力。相反,与任何一个脏腑相关的部位脉搏跳急,指上有力,即可判断出某一脏腑和哪一个部位有病变。
(三)三指布法
医生下指诊脉,食、中、无名指,均摆得略成三角形:相距1寸取脉,首先以食指端放在上部,继而中指放在食指的前部,然后无名指于下部。
(四)操作方法
诊脉时,医生与患者对坐,患者手掌向上,肩臂平放,医生用左手轻轻按病人的手掌心,用右手食、中、无名指按与待诊断的脏腑相关的部位,取准部位后,三指用同样力量,认真探索脉搏跳动,如发现某部位脉跳急(指下有力),这一部位所“管”的脏腑必然有病。如按男病人上肢中节外侧食指脉跳急,可确定腰下部疼痛,中指脉跳急,可判定腰中部疼痛,无名指脉跳急,可诊断腰上部与背疼痛。但病人掌心脉急,提示病程短,如脉细小为病程长。
三、切脉诊病法
是指切病人手腕部位的桡动脉。医生和病人侧向坐,用左手按诊病人的右手,用右手按诊病人的左手,将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端分别触放在寸、关、尺三个部位上。切脉下指时,首先用中指按在掌后高骨(桡骨茎突)内侧关脉部位,接着用食指按关前的寸脉部位,无名指按关后的尺脉部位,三指应隆起呈弓形在同一水平,指头平齐,以指腹接触脉体,因为指腹感觉比较灵敏。布指的疏密要以病人的高矮适当调整。身高臂长者,布指宜疏,身矮臂短者,布指宜密。中等身材者,布指应不疏不密。切脉时用力要由轻渐重,采用轻取、中取、重取的三种方式,先摸其脉的深度,再察其脉的速度,知其脉的强度,最后定其脉的属性。
(一)正常指诊脉象特征
⒈脉搏来去从容和缓,脉力大小适中,应指柔润有神。
⒉脉率不急不徐,一息4至,成年男性为60~80次/分,女性为70~90次/分。3岁以下小儿多在100次/分以上,初生婴儿约为140次/分。
⒊脉搏节律匀和而规则,部分正常人可表现吸气时脉搏较快,呼气时较慢,此非病态,而是心脏窦性心律不齐所致。
⒋脉位适中,无明显浮或沉的差异。胖人皮肤至血管间距稍长,组织内容稍多,脉稍沉;瘦人皮肤至血管间距稍短,组织内容少,脉象稍显浮。
(二)缓脉
单纯缓脉即是平人的正常脉象,而主病时则必须与其他脉象共见。因此,缓脉的概念有两种:
⒈生理性缓脉(正常脉)是指脉搏不浮不沉,不迟不数,恰在中部,脉来去从容和缓,一息4至。
⒉病理性缓脉是指脉率不快不慢,脉象从容和缓而并见他脉。缓而滑为风湿,热中,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可见此类脉象。浮缓常为外感卫伤,病毒性外感发热常见此脉象。细缓为湿痹,可见于风寒性腰腿痛,肺阴虚咳嗽等。
(三)长脉
单纯性长脉即是健康人正常脉,只是脉的体位超过寸、尺;长脉同其他脉象共见时则属病脉。因此,长脉的概念也有两种:
⒈生理性长脉(正常脉)是指脉搏的长度远心端过寸,近心端过尺,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不大不小,似有弦象,但从容和缓,一息4至。此种长脉多与个体桡动脉走行差异或与人体胖瘦有关。
⒉病理性长脉是指脉体的长度过于寸、尺脉位,并见其他脉象时,多见于患病之人,多兼见洪、弦、牢、实等脉象。
(四)数脉
脉搏来去快速,脉律基本规整,脉率在100~139次/分(一息5~7至)之间的脉象。
⒈正常人进行体力活动时,或进食过多,饮酒、吸烟、喝浓茶、咖啡时。
⒉惊恐、情绪激动等。
⒊应用麻黄、人参、阿托品或肾上腺素等药物,可引起一过性数脉。
⒋发热性疾病,各种贫血、缺氧。
⒌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包炎、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炎。
⒍急性风湿热、休克、甲状腺机能亢进、急慢性肺部疾患。
⒎浮数脉见于上呼吸道感染、热性疾病的早期,或肺癌晚期病人明显缺氧时。
⒏洪数脉常见于细菌性感染、肺化脓性炎症、败血症、疖肿等。
⒐细数脉常见于神经衰弱、失血、肺阴虚咳嗽及休克早期等。
10.弦数脉常见于高血压病或症状性高血压,甲状腺机能亢进,情绪激动时,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等。
(五)疾脉
脉来急速,脉率快于数脉,140~180次/分(一息7~9至)之间,切诊有滑脉样感觉,脉力常弱于正常脉,脉律规则。
⒈疾脉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高血压性心脏病及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⒉疾脉也见于甲状腺机能亢进、心肌炎、心包炎、胸部外伤等。
⒊疾弦脉多见于肝肾阴损,肝阳上亢的高血压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等。
⒋疾洪脉多见于阳盛热极的甲状腺机能亢进、感染性发热疾病。
⒌疾细脉多见于心阴不足,心阳偏亢的疾病,如心肌炎、心包炎、心力衰竭等。
⒍疾滑脉常见于素患风湿性心脏病,病久虚惫,动则少气者。
(六)迟脉
脉率较慢,脉搏频率低于正常脉率,41~59次/分(一息3至),脉形丰满,脉力常大于正常脉,脉律基本规整。
⒈迟脉可见于正常青年人(尤其是运动员)、老年人、孕妇产后。
⒉阳虚内寒证,如甲状腺机能低下,营养不良。
⒊过食肥甘,某些热性病痊愈期,湿热黄疸,尿毒症等。
⒋服用鸦片、麻醉药品、利血平、心得安、洋地黄、奎尼丁等药物引起。
⒌神经性迟脉多见于迷走神经过度紧张,或反射性迷走神经兴奋,如各种病因所致的颅内压升高,梗阻性黄疸,神经官能症,呕吐,尿路结石绞痛,或用手压迫颈动脉窦及眼球时等。
⒍心脏病性迟脉常见于心肌性病变,如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心肌肿瘤、风湿性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等。
⒎迟滑脉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也可见于尿毒症。
⒏迟结脉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病、洋地黄中毒、冠心病、心肌梗死等。
⒐迟弦脉常见于缺血性心脏病,如冠心病病窦综合征、心肌梗死等。
(七)结脉
是脉律失常中最常见的一类脉象。系由心脏跳动节律不齐而致脉搏发生的不规则歇止,或3~5至、或8~9至、或数十至一停歇。停歇有两种形态:第1种形态是在1次常态搏动之后,紧接有1次小的搏动,其后有一段时限延长的歇止,而后复动;第2种形态是在1次常态搏动之后,有一段时限显著延长的停歇,而后复动。停歇的时限多为病者受诊时2次脉搏周期的时间,偶有停歇时限更长者。
结脉在临床上见于多种疾病,可有偶发性结脉和多发性结脉。偶发性结脉为每分内结脉出现的次数在7次以下,多见于功能性结脉。多发性结脉可于每分内结脉发生次数超过8次以上,结脉多见于以下情况:
⒈情志失常,如焦虑、恐惧、精神过度紧张,或烟、酒过量等。
⒉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常见于冠心病、风心病、高心病、肺心病和心肌病等。
⒊药物性结脉常见于洋地黄中毒和奎尼丁反应不良。
⒋吐泻和通利过度造成低血钾症。
⒌偶可见于正常人。
⒍另有配对结阴脉,若频繁出现,多提示严重的器质性心脏病。
⒎还有短阵性结阴脉,临床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心肌中毒和低血钾症等。
⒏弦结脉常见于冠心病、高血压型心脏病等。
⒐涩结脉常见于冠心病、慢性肺心病等。
10.滑结脉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等。
(八)促脉
脉象数或疾而兼有歇止的脉象称为促脉。即脉率在90~160次/分,脉搏同时出现间歇的脉象。
促脉主病,多见于生气发怒、痰食壅塞心肺、高热不退、感染性或中毒性心肌炎、狂躁型精神病、冠心病心绞痛、心力衰竭或虚弱病危的病人。
(九)代脉
代脉象是心脏节律不齐的表现。脉搏节律呈现成比例的歇止或弱小搏动,可呈二联律、三联律及五联脉律等。故代脉是一种联律型脉象,实际上也是多发性结脉。可表现为:脉搏强弱交替出现,弱的1次搏动距前面的1次强搏动脉搏的时限较短,而距其后面的1次强搏动脉搏的时限较长,表现出一较长的歇止。或在常态脉搏之后,有一较长歇止,而后复动。或1次搏动1次歇止,表现迟脉或屋漏脉(见后)的形象。多见于以下情况:
以前认为联律性期前收缩都是器质性心脏病。近来通过临床观察发现,神经功能(情志变化)性因素,慢性病灶感染引起的代脉并不少见。各种心肌病变或药物中毒性心肌损害遗留的心肌瘢痕性病变,也可留下发作性或长期存在的联律型期前收缩。
(十)浮脉
轻触脉搏应象清楚,脉来去流利,稍重按则觉脉搏力量减弱,无中空感觉。可见于以下情况:
⒈健康中年以上瘦人及血管表浅者。
⒉外界环境温度较高。
⒊外感发热或热性病初起时。
⒋应用异丙基肾上腺素、妥拉苏林、毛冬青和银杏等。
⒌肺癌或恶性淋巴瘤的晚期常可出现浮而滑的脉象。
⒍急性肾小球肾炎。
⒎浮数脉见于热性疾病的初期。
⒏浮紧脉见于流行性感冒,大叶性肺炎及上呼吸道感染等寒战发热期。
(十一)濡脉
是一种浮而无力并合细象的并兼脉象。濡脉象细软无力,轻触即得,稍按脉力弱微,呈现浮细无力之象。可见于以下情况:
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由于吐泻过度造成体内津液不足,致使脉浮细无力;或咯血日久,或患崩漏等,太阳病邪已退后,也可见到此脉。
(十二)芤脉
是失血过程中出现的一过性脉象。轻取即得,脉体大而应指无力,稍按脉管则有空虚感觉,同时脉管有一定的硬度,似有微弦之象。芤脉主要见于以下情况:
各种急性大出血,如吐血、便血、鼻衄、崩漏,以及外伤出血等。出血过程中如出现芤脉象,表明出血量已较大,一般在400毫升以上。另外偶因吐泻过多,津液大伤,导致血容量不足时,亦可出现浮大无力的芤脉象。
(十三)革脉
是一种浮大中空,并合有稍弦直以长的并兼脉象。
临床常见于40岁以上的患者,主要出现于虚劳性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出血时,肝病出血时,妇女半产漏下等;或某些老年性疾病失液较多时。一般出现革脉时的失血量,常较芤脉时小。
(十四)沉脉
切诊时轻触不应,重按始得脉形清晰。可见于以下情况:
⒈肥胖多脂,皮下脂肪组织较多的人。
⒉天气寒冷,使机体的表面血管收缩,也可出现一时性沉脉。
⒊慢性消耗性疾病及营养不良、心血管疾病所致的低血压。
⒋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充血性心力衰竭、恶性肿瘤晚期等,因内分泌功能紊乱所致的黏液性水肿或肥胖症。
⒌因小动脉痉挛所致的高血压时,如高肾素性高血压、尿毒症等。
⒍沉细弦脉常见于高肾素性高血压、尿毒症并发高血压时。
⒎沉细无力脉常见于慢性消耗性或营养不良性疾病,如结核病、慢性肝病、慢性胰腺炎和原发性或继发性吸收不良综合征等伴有低血压时。主动脉瓣狭窄、慢性缩窄性心包炎、心肌病等。
⒏沉滑脉常见于急慢性肾炎、恶性肿瘤、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⒐沉缓脉常见于少数无病健康人,以肥胖者为多。
(十五)伏脉
伏脉与沉脉类似而更深于沉脉,而是一种脉搏搏动极度微弱,触诊需重按脉象似有似无,模糊不清,甚或不能扪到脉搏跳动的脉象,
一般脉象极细,且常兼数象,多见于以下情况:
⒈心源性休克。常由大面积心肌梗死、充血性心肌病、各种重型心肌炎、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脏病晚期、病窦综合征、急性心包填塞、缩窄性心包炎、快速型房颤、高频率阵发性心动过速及心室颤动等致心室射血障碍,或心室舒张受限,或心室充盈不足而发生心脏泵出功能障碍,血管及组织血液灌流不足。
⒉因呕吐、泻利剧烈、大面积烧伤致伤津损液过多,或失血量过大使血容量严重不足,血压下降。
⒊休克型肺炎、中毒性痢疾、暴发型流脑或输入污染细菌的血液及其他静脉液体引起的休克,血压降低。
⒋因疼痛、情绪紧张、恐惧、过度疲劳等因素所诱发的精神性伏脉,常见于年轻而体质素弱的女性。
⒌应用某些药物引起过敏性休克,如青霉素、某些动物免疫血清等所致。
(十六)无脉症
两上肢无脉,或一侧肢体发生无脉,或两上肢正常,而两下肢发生无脉。大多数病例表现为寸口脉(桡动脉)细弱无力或脉搏消失。无脉症是一种独立性疾病,即多发性大动脉炎、病变主要侵及主动脉弓的分支,如无名动脉、锁骨下动脉、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等。
癌症病人若仅尺部无脉或减弱者,多半预后不良,若患者由脉无或弱转强为病情好转的现象。
(十七)短脉
桡动脉(寸口脉)搏动的长度范围短于正常脉搏,脉来应指搏起较缓,去之也慢,有来去艰难之象。寸关尺三部脉力差异明显,关部脉搏动常较明显,寸尺二部脉搏常模糊不清,似有似无。少数病例寸脉搏动明显,关尺二部脉模糊不清,此可能与桡动脉走行差异有关。短脉主要见于慢性风湿性心脏病中的主动脉瓣狭窄时,或出汗过多,同时进入液体过少时。
(十八)滑脉
脉搏来去流利通滑。切诊脉来时可感到有应指圆滑,速来即去的征象。可见于以下情况:
⒈平人见到稍滑脉象是健康的佳兆。妊娠滑脉是一种生理反应性变化,是代谢旺盛,营卫充实的表现。
⒉各种原因所致的贫血,如造血功能障碍慢性失血等。
⒊低蛋白血症。
⒋恶性肿瘤、风湿性疾病及胶原性疾病等所致血沉加速时。
⒌凝血机制异常,主要为凝血因子的合成减少,或消耗增加,或抗凝物质的增多等。
⒍肝硬化失代偿期腹水、各型肾炎浮肿期、急慢性胃肠炎、急性白血病等。
⒎急性感染发热的病人。
⒏弦滑脉多见于肝病性腹水(如肝硬化、肝癌、重型肝炎等)、妊娠高血压及急慢性肾炎等,亦可见于正常人,但多为稍弦滑脉。
⒐滑数脉常见于热性病、急性胃肠炎、食物中毒、风湿性心肌炎等,也可见于正常人。
10.滑浮脉常可见于胃肠型感冒,贫血性疾病外感时。
(十九)涩脉
脉来指下无滑润感觉,脉搏起伏较徐缓,常满寸关尺三部,脉体较宽。可见于以下情况:
⒈动脉硬化和高血脂症、若涩脉脉象明显者,提示有发生血栓形成或梗塞的可能。
⒉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⒊涩弦脉常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心病合并冠心病时。
⒋涩结脉常见于冠心病伴有高脂血症。
⒌涩细脉常见于频繁吐泻造成的严重脱水,血容量严重不足而休克时。
(二十)弦脉
脉来搏指有力,端直以长,如按琴弦。可见于以下情况:
⒈正常人可以出现弦脉,随年龄的增长,发生率明显增加。健康的老年人出现弦脉是人体正常衰变的发展规律。对于青年健康者出现的轻弦脉,或健康老年人出现的弦脉,不应视为病脉。
⒉生活环境过于喧闹,长期精神紧张,体力活动过少者,弦脉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⒊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常出现弦脉。
⒋40岁以上者见有弦脉,如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脑、肾血管症状者,应考虑有动脉硬化。
⒌高血压病人可见脉弦大有力,或沉弦细或呈阵发性弦脉。
⒍弦涩脉常可见于冠心病、肺心病、真性细红胞增多症。
(二十一)牢脉
脉象沉弦有力,临床上主要见于高血压、动脉硬化同时并存的病例。
(二十二)紧脉
脉象劲急,绷紧有力,端直以长。紧脉多见于寒证。
(二十三)细脉
脉搏较正常脉象为细,脉管的形体细如线状,但指感清楚。可见于以下情况:
⒈大失血病人,一般成人失血量达800毫升以上时,才能出现细脉。常见于上消化道大出血、严重鼻衄、大咯血、肠道出血、宫外孕破裂出血等。大失血时的细脉,进一步发展则成为伏脉。
⒉心力衰竭。
⒊休克早期当收缩压降至⒐13千帕(70毫米汞柱)以下时,临床常表现出细而稍浮的脉象。
⒋少数健康人特别是女性,可见稍细的脉象。
⒌正常人遇冷或精神紧张时,亦可出现细脉。
⒍沉细无力脉常见于失血、心阳衰弱、津液不足和休克。
⒎沉细有力脉常见于诸痛症和惊恐等。
⒏弦细脉常见于肝阴不足,肝郁气滞型慢性肝炎、神经衰弱、女性更年期综合征,或高肾素型高血压等。
⒐细数脉常见于发热性疾病、精神过度紧张、神经衰弱、癔病等。
(二十四)洪脉
脉搏轻触即得,按之来势充实有力,应指形大满指,但脉去渐次减弱,有下陷之感,亦即来盛去衰。常见于以下情况:
⒈实热性疾病,如各种急性传染病,严重化脓性细菌感染等。
⒉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或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
⒊甲状腺功能亢进。
⒋饮酒后,或处高温环境中时。
⒌素体强壮者,或练武、体育运动员,或强体力劳动者,可见轻洪兼迟的脉象,此为身体健壮的表现,不作病脉。
(二十五)鬼祟脉
脉来搏指忽大忽小,强弱交替出现,脉搏节律规正,弱的1次脉搏之后无代偿期。1次强大的脉搏,脉体大而长,而充盈寸关尺三部;1次弱小的脉搏,脉体小而短,多于关部或寸部一显即逝。
常见形成鬼祟脉的疾病为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并发肺心病、高血压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或心肌病以及病毒性心肌炎等。
(二十六)奇脉
奇脉又称逆脉,是脉搏随呼吸发生渐强渐弱的变化。随吸气的深度增加,脉搏逐渐减弱,甚或脉搏消失,呼气时脉搏逐渐增大。
奇脉对急性心包炎有重要的诊断意义,另外,还见于缩窄性心包炎、重度哮喘、心肌病、高度肺气肿,及喉部狭窄等。奇脉的出现,表明病症较重,已影响到回心血量与心排出量。
(二十七)釜沸脉
轻取即应,有出无入,脉来极数(心率值在181次/分以上),应指滑利无力,脉律基本规整,无疏密表现,稍重按脉搏消失,计数脉次较困难。常见于以下情况:
⒈甲亢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等。
⒉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等。
⒊电解质紊乱的低血钾症。
⒋洋地黄、锑剂中毒,或去甲肾上腺素、异丙基肾上腺素过量等。
⒌情绪激动、劳累过度、饮酒过量或吸烟过多等。
⒍中毒性休克后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率很快的心房颤动或心力衰竭。
(二十八)解索脉
脉来快慢不等,乍疏乍密,脉力强弱不等,脉律散乱无序,绝无规律。脉率在90~130次/分之间的解索脉象,其快慢与强弱交替的形象最为明显。常见于以下情况:
⒈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
⒉风湿性心脏病,如二尖瓣狭窄及关闭不全的患者,伴有心力衰竭或缩窄性心包炎。
(二十九)雀啄脉
脉搏应指脉律不齐,连连速跳有1次歇止,即在1次强的脉搏之后(常态脉搏)接连出现3次以上快而稍弱的脉搏,之后有一间歇时间稍长的歇止,反复出现,每次发作时脉律不等。见于以下情况:
短阵房速所致之雀啄脉。
⒈情志失调,如情绪激动、惊恐、激怒,或夜做噩梦等。
⒉劳伤太过,如过度疲劳,过多吸烟、饮茶,进食过饱,或过量饮酒等。
⒊器质性心脏病。部分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梗死后,高血压性心脏病等。
⒋低血钾。
⒌洋地黄中毒。
短阵室速所致的雀啄脉。
⒈严重广泛性心肌损害,如急性广泛性心肌梗死、严重心肌缺氧等。
⒉洋地黄中毒、低血钾或高血钾病。
(三十)麻促脉
是一种严重心律紊乱时的脉搏表现。脉象常居沉位,脉来细弱无力,脉律不齐,脉率疾数(150次/分以上)而见有结脉象。见于以下情况:
⒈低血钾症。
⒉濒死病人。
⒊洋地黄中毒。
⒋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所致的频发期前收缩或频速型心房颤动。
(三十一)虾游脉
是一种严重心律紊乱,危证的脉象。脉来应指浮而无力,稍按则无,脉率极数(160次/分以上),脉搏表现时隐时现,反复出现,但持续时间较短。见于以下情况:
⒈低血钾。
⒉冠心病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动过缓,严重心肌病伴有高度房室传导阻滞者。
⒊甲状腺机能亢进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伴有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者。
⒋二尖瓣或主动脉瓣高度狭窄、心包填塞症、阵发或持续性心房颤动、快慢综合征。
⒌氯奎、灭虫宁、博落回、夹竹桃中毒,奎尼丁反应,双异丙吡胺反应,脑外伤及家族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者。
(三十二)鱼翔脉
是一种严重心律紊乱的脉搏表现。脉率极数(160次/分以上),脉体清晰,可明确切知脉搏的起落变化;数之脉力逐渐减弱或突然减弱;脉搏表浅,浮而无力,稍按即无,或似有似无。见于以下情况:
⒈心脏实质严重损害的疾病,如急性广泛性心肌梗死、严重心肌缺氧、重症心肌炎、克山病等临终患者。
⒉药物中毒,如洋地黄中毒,应用附子、奎尼丁过量等。
⒊低血钾症。
(三十三)屋漏脉
脉搏起落缓慢(21~40次/分),形似屋漏水状,应指三部脉丰满有力,浮中沉取均应,触诊脉律多数规整。见于以下情况:
⒈各种风湿性心瓣膜病,严重的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中的膈面心肌梗死。
⒉急性风湿热,白喉,病毒或细菌感染等所致的心肌病。
⒊室间膈缺损、窦房结功能衰竭、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交界心律、双结病变或心室自主心律。
⒋洋地黄中毒,奎尼丁过量等。
⒌高血钾。
(三十四)弹石脉
触诊脉管坚硬,或有纡曲变长,如切筋腱,弹性极差。脉来应指急数(脉率在100~160次/分)。见于以下情况:
⒈桡动脉粥样硬化合并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心肌硬化或引起心肌梗死时。
⒉桡动脉粥样硬化合并有肾动脉粥样硬化时。
⒊高血压患者,收缩压多在26.6千帕(200毫米汞柱)以上,往往是合并脑卒中时。
(三十五)转豆脉
脉搏频率快速(100次/分以上),应指速滑,流利展转。浮取脉体清楚,稍重按则感弱而少力。见于以下情况:
⒈重度血虚,如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重型再障。
⒉病毒性疾病,主要指病毒性心肌炎。
⒊恶性疾病,如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肉瘤或红斑狼疮性心肌病等。
(三十六)偃刀脉
切诊表现有两种征象。一种为脉来应指细弦而有坚硬感,脉力中等或稍弱,浮中沉取均可得;另一种为脉位沉,重按的脉体形象清楚,细而弦紧有力。见于以下情况:
⒈肾性高血压,如肾动脉狭窄病变,或严重性肾病,肾功能衰竭伴动脉硬化者。
⒉原发性高血压病,仅见于少数血压过高,因于肾素分泌增多及活性增强的病例。
⒊明显的桡动脉硬化。
四、周氏脉诊法
周氏脉诊法是周华青老先生探索出的一种新的诊脉学周氏脉诊法是周华青老先生探索出的一种新的诊脉学。它是在古代脉学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和医疗技术,经过反复认识实践发展起来的。主要根据脉搏中主脉或副脉部位的脉形变化来诊断疾病,这些疾病是以西医疾病命名的。周氏诊脉法的诊脉方法和部位与一般诊脉方法、部位相同(可参考“切脉诊病法”一节的首段内容)。
在周氏脉诊法中周先生提出了主脉和副脉的概念,脉象与神经交叉的关系等问题,这里需要首先提出予以介绍。
(一)主脉
就是主宰五脏之脉,它在人手腕桡动脉寸关尺部位往返运动,反映五脏的状况。主脉的特点是长存的,有病时有,无病时也有。它相当于我们平时所诊之脉的部位。
(二)副脉
它出现在主脉的周围,即主脉的上方或下方,前边或后边,左边或右边。副脉的特点是暂存的,有病时有,无病时无。但是主副脉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各自分工。但对脏腑疾病的反映,副脉较多,主脉较少。
(三)主副脉活动的基本规律
人的心肺二脉左右活动,心脉一般脉来5至。肺脉一般脉来4至。肝、肾、胃、命门等脉,上下垂直活动,一般脉来4至。以上是主脉活动的规律,如果哪个脏腑有了特殊病变时,则那个脏腑的主脉就派生出一种副脉。什么样的副脉就是什么样的病情,这是副脉活动的规律。如果病情发展了,副脉就增粗增长,或实大有力而急促,病情好转或痊愈了,则副脉减轻或消失。
(四)脉象与病变处的神经交叉的关系
脉象诊断病位可能与神经交叉或不交叉有关。如果疾病的脏腑支配属于交叉神经者,则脉在左而病在右,脉在右而病在左;脉在上而病在下,脉在下而病在上。如果疾病的脏腑支配属于非交叉神经者,则脉与病在同侧。以心脏为例:左心室肥大,脉象不交叉,病在左,脉也在左;冠状动脉硬化,脉是交叉的,副脉出现在心脉的下半径左右活动;心包炎,脉象不交叉,病在下,脉也在下;风心病,脉是交叉的,病在上而脉在下;二尖瓣狭窄,脉是交叉的,病在上而脉在下;主动脉硬化,脉不交叉,病在心脉的左上边,脉位与病变处相一致。
⒈心脏脉象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⑴心脏的正常脉象为心脏主脉顺手臂方向左右活动的。一息脉来5至,并无副脉出现。
⑵心脏衰弱的脉象为心脏主脉一息脉来4至。
⑶心力衰竭脉象为指心脏主脉一息脉来1至、脉来2至和脉来3至。
⑷心律不齐脉象为心脏主脉若跳跳停停,或强弱交替。
⑸左心房扩大脉象为副脉出现在心脏主脉的左边向右下倾斜,长约5毫米。
⑹右心房扩大脉象为副脉出现在心脏主脉的右边向左下倾斜,长约5毫米。
⑺左心室肥大脉象为副脉出现在心脏主脉的左边处,形似麦苞,上下跳动,急实顶手有力。
⑻右心室肥大脉象为副脉出现在心脏主脉的右边处,形似麦苞,上下跳动,急实顶手有力。
⑼心包炎脉象为副脉出现在心脏主脉的中心下半部,形似山状,脉来5至。
⑽二尖瓣狭窄脉象为副脉出现在心脏主脉的中心向下延伸,形似长线。
⑾风湿性心脏病脉象为副脉出现在心脏主脉中心下半径,抗 “O”增高为600单位左右者,有少量的混乱脉纹。抗“O”增高为800 单位左右者,有较多的混乱脉纹。抗“O”增高到1000单位左右者,有特多的混乱脉纹并顶手有力。
⑿主动脉硬化脉象为副脉出现在心脏的主脉左边,并向下窜,形似长线,较粗硬,长约5毫米。
⒀冠状动脉硬化脉象为副脉出现在心脏主脉下半径中心下边与心脏主脉平行,形似线状,左右活动,脉来4至(若此病2年左右,如丝绒线;3年左右,如棉线;5年左右,如细麻线)。
⒉肝胆脉象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⑴肝脏的正常脉象为顺手臂方向上下活动。一息脉来4至,并无副脉出现。
⑵肝脏主体肿大脉象,若为肝脏主体(前后径)中部发炎肿大时,肝脏主脉中心处向上弹跳,顶手有力,脉来5至或脉来6至左右。
⑶肝脏右侧肿大脉象为副脉出现在肝脏主脉左边处,形似一条弧状,脉来5至。如脉扩1毫米,则肝大1厘米(由此类推)。
⑷肝脏左侧肿大脉象为副脉出现在肝脏主脉的右边处,形似一条弧状,脉来5至。如脉扩1毫米,则肝大1厘米(由此类推)。
⑸肝脏左右侧均肿大脉象为副脉出现在肝脏主脉的左右两侧,各成一条弧形,左右活动,脉同来5至。如左右两侧各脉扩1毫米,则肝脏左右各肿大1厘米(由此类推)。
⑹肝肋下肿大脉象为副脉出现在肝脏主脉上端左边处,形似一条较粗的脉纹,左右活动,脉来5至。如脉粗1毫米,则肝肋下肿大1厘米(以此类推)。
⑺肝脏剑突下肿大脉象为副脉出现在肝脏主脉的上端右边处,形似一条较粗的脉纹,左右活动,脉来5至。如脉粗1毫米,则肝脏剑突下肿大1厘米(由此类推)。
⑻肝脏剑突下和肋下均肿大脉象为肝脏剑突下和肋下副脉同时出现,形成一条左右活动的连接副脉,两脉同来5至。
⑼肝气郁结脉象为副脉出现在心脏主脉之上,肝脏主脉之下,形似气泡状,顶手有力,脉来5~6至。
⑽肝下垂脉象为副脉出现在肝主脉上端中心处,形似点状或垂状,脉来4至。
⑾肝部疼痛脉象为肝主脉跳动急促,似切绳索,或顶手有力,并在肝主脉的左边或右边出现若干条形似细线的副脉,脉来5至以上。
⑿肝硬化脉象为初期肝硬化或肝边缘硬化,肝主脉的脉纹较粗,脉来5至以上;中期肝硬化,肝主脉的脉纹粗硬,脉来8至以上;后期肝硬化因有腹水,脉象不明。
⒀肝脓肿脉象为副脉出现在肝主脉的左边或右边。似圆形或长条形,脉洪而急,脉来5~6至。
⒁阴性肝炎脉象(由寒邪引起的肝炎)为肝主脉脉细而弦,脉来5至。
⒂阳性肝炎脉象(由热邪引起的肝炎)为肝主脉脉促而弦,脉来5至以上。
⒃急性病毒性肝炎脉象为肝主脉脉急有力,脉来6至左右。
⒄黄疸性肝炎脉象为肝主脉脉弦而促,脉来5~6至。
⒅肝癌脉象为肝癌初期,肝主脉脉象不明;肝癌中期肝主脉脉象与麦芒相似;肝癌后期肝主脉脉象与钢针相似。
⒆胆囊炎脉象为副脉出现在肝主脉右边上角处,有一种质软而圆的脉象,向上弹跳,脉来5至。
⒇胆结石脉象为副脉出现在肝主脉右边上角处,有一种质硬如石或疏松不等形状的脉 象,脉来4至。
⒊胃肠脾脉象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⑴胃的正常脉象为胃的主脉顺手臂方向上下活动,一息脉来4至,并无副脉出现。
⑵胃炎脉象为轻者胃主脉脉来5至,重者脉来6至。
⑶胃寒脉象为胃主脉脉来3至。浮则虚寒,沉则实寒。
⑷胃受重寒脉象为胃主脉脉来3至,紧促有力。
⑸贲门正常脉象为在肺主脉上端、胃主脉下端中心处,形似圆球,左右活动,脉来4至。若贲门发炎则该处出现副脉洪大有力,向上弹跳,脉来5至或脉来6至,若贲门衰弱,则副脉细微无力,脉来4至。
⑹胃溃疡脉象为副脉出现在胃主脉的下部左边或右边处,形似三角。若该副脉出现在胃主脉的左边,则溃疡出现在胃的右边,反之亦然;若副脉形似半个三角形,胃溃疡时间1年半左右;若已形成三角形者,则为3年左右。单纯胃溃疡者,主脉仍为脉来4至,溃疡伴炎症者,主脉为脉来5至。
⑺消化道溃疡脉象,若为十二指肠溃疡脉象可见副脉出现在胃主脉左边上部,如一条短粗的脉状,形似圆球状,脉来4至。若溃疡痊愈,则在溃疡脉位置上出现疤结形状。若为幽门溃疡脉象可见副脉出现在胃主脉中部的左边(在十二指肠球部外侧),形似葡萄
状,脉来4至。
⑻中脘衰弱脉象为副脉出现在胃主脉中间,形似马鞍,即上下两头脉正常,胃脉中部呈现凹形脉状,脉来4至。
⑼胃下垂脉象为副脉出现在胃主脉上端中心处,形似一条很粗的脉状与肾主脉相接,脉来4至。若上窜1毫米,则胃下垂1厘米(由此类推)。
⑽胃植物神经紊乱脉象为在胃脉的上下左右出现长短不一和零星的副脉,脉来4至。
⑾胃胀脉象为副脉出现在胃主脉的中心,形似鼓状,向上顶手有力,脉来4至。
⑿胃扩张脉象为胃右部扩张,则在胃主脉的左侧出现一条弧形的副脉;胃左部扩张,则在胃主脉的右侧出现一条弧形的副脉。
⒀急性胃中毒脉象为副脉在胃脉的平面上,出现从右向左转动较急的大环形副脉,逆时针转动。
⒁慢性胃中毒脉象为脉象与急性胃中毒相似,但副脉的旋转是断续的,脉来4至。
⒂脾肿大脉象为副脉出现在胃主脉左边上角处,有条脉纹向左下倾斜,脉来4至,如脉纹长约1毫米,则脾肿大1厘米(由此类推)。如脾肿大明显,并伴有炎症,则脉来5至以上。
⒃结肠炎脉象,若左结肠炎则副脉出现在胃主脉上端左边,右结肠炎则在右边,形似一条左右活动的长脉,脉来5至;若结肠有寒,则脉来3至;若左右结肠同时发炎,则副脉在胃主脉上端连接成一条左右活动的长条脉,脉来5至;如有寒,则脉来3至。
⒄结肠气滞脉象,若大肠气滞,则在胃主脉上端左边副脉(即左结肠炎脉)上出现气泡形脉,脉来4至;若小肠气滞,则在胃主脉上端右边副脉(即右结肠炎脉)上出现气泡形状,脉来4至;若左右结肠同时气滞,则在胃主脉上端左右两边的副脉上同时都出现气泡形脉,脉来4至。
⒅胃肠息肉脉象为该脉在胃肠脉之中,形如谷粒,坚硬如锁,脉来4至。
⒆阑尾炎脉象为副脉出现在胃主脉上部左边处,形似一条细长的脉状,脉来5至,但胃主脉仍为脉来4至。
⒇胰腺炎脉象为副脉出现在胃主脉的下部,由右下向左上倾斜 ,形似一条线状,疼时更明显,脉来5至。
⒋肺脏脉象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⑴肺脏的正常脉象为主脉顺手臂方向左右活动,一息脉来4至,并无副脉出现。
⑵右肺疾病脉象为副脉出现在肺主脉的左侧并向下窜,形似一条线状,脉来4至。
⑶左肺疾病脉象为副脉出现在肺主脉的左侧,并向右下方倾斜窜出一条线状脉,脉来4至。
⑷左右肺同时有病脉象为肺主脉左侧下窜的两条副脉同时出现,两脉均为脉来4至。
⑸浸润型肺结核脉象,若右侧肺部有结核病灶,则在肺主脉左侧下窜的细线形副脉周围出现微点状的脉象,并且跳动急促。若左侧肺部有结核病灶,则在肺主脉左侧向右下倾斜的细线形副脉周围出现微点状脉象,并且跳动急促。若双肺均有结核灶,则在肺主脉左侧向下窜出的两条细线形副脉均有微点状脉象,并且跳动急促。
⑹肺结核钙化前期脉象为从肺主脉左侧向下窜出的肺结核副脉,若微点状脉消失,并发生形态上的变化,即由细而长,逐渐转化为短而粗,并由脉来5~6至逐渐转化为脉来4至,往来稳定,则为肺结核钙化前期。
⑺肺结核钙化期脉象为肺主脉左侧下窜的肺结核副脉上,出现硬点状脉象,脉来4至;若部分钙化时,脉来时副脉出现硬点状脉象,脉去时则无。
⑻肺结核病脉象,若肺结核病灶纤维化时,在肺主脉左侧下窜的副脉上,形成乱丝一样的脉象,脉来4至;若为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者,在肺主脉左侧下窜的副脉上出现有水泡型脉状,脉来4至;如有炎症,则脉来5至。
⑼肺不张脉象为肺主脉左侧下窜的副脉上出现平泡型脉象,脉来4至。
⑽肺气肿脉象为肺主脉左侧出现 两条下窜的副脉上,左边下窜副脉下端微粗而长,右边副脉不现,则为右侧肺气肿征象,反之为左侧肺气肿征象,脉来4至。
⑾肺衰弱脉象为肺主脉出现微弱无力的脉象,脉来4至。
⑿间质性肺炎脉象为炎症在左肺,则肺主脉左边脉来5~6至,在右肺,则肺主脉右边脉来5~6至,若双肺炎症,则两肺主脉均脉来5~6至。
⒀肺受寒邪脉象,若左肺有寒,则肺主脉左边脉来3至,反之亦然。若双肺有寒,则两肺主脉均为脉来3至。
⒁肺脓肿脉象,若左肺脓肿,在左侧肺主脉上出现急促而洪大的脉象,脉来5~6至,反之亦然;若双肺脓肿,则两肺主脉均现以上脉象。
⒂支气管炎脉象,若为左侧支气管炎,副脉在肺主脉的中心垂直向下窜出,形似细线,长约4毫米,脉来5至,右侧则向上窜出细线,形同前述。
⒃哮喘脉象,若支气管炎副脉粗而长,则近于哮喘;若副脉又粗又硬,则为轻度哮喘;若副脉不仅粗长,而且硬如石块者,则为严重哮喘。
⒄支气管扩张脉象,若副脉出现在肺主脉上部,右支气管炎副脉的右边,形似C形,脉来4至;若兼有炎症,则脉来5至。
⒅肺门炎脉象为肺主脉中心处,形似圆形,向上弹跳,脉来5~6至。
⒆肺癌脉象为左右支气管和左右肺都发炎在副脉上的表现,就是肺癌的脉象。若脉来5至,癌症刚刚形成,脉来6至则表示开始扩散,脉来7至已完全扩散。
⒇肺外伤脉象为肺脉上出现有不规则的疤结脉状,一般脉来4至,兼有炎症则脉来5至。
⒌肾脏脉象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⑴肾脏正常脉象为肾脏主脉顺手臂方向上下活动,一息脉来4至,跳动有力,无副脉出现。
⑵急性肾炎脉象为在肾主脉的下端出现一条较粗长的副脉,向上跳动急促有力,脉来5至以上。
⑶慢性肾炎脉象为肾主脉较粗,脉来5至。
⑷急性肾盂肾炎脉象为肾主脉的下端出现较粗长的副脉,脉来急迫6至以上。
⑸慢性肾盂肾炎脉象为在肾主脉的下端出现较粗短的副脉,脉来5至较急。
⑹肾寒脉象为肾主脉脉来3至,浮为表寒,沉为里寒。
⑺肾衰弱脉象为肾主脉细微无力,脉来4至。
⑻肾下垂脉象为副脉出现在肾主脉的顶上端,有一种较粗的脉型向上窜出,若上窜1毫米,则肾下垂1厘米(由此类推)。
⑼肾肿大脉象为肾主脉数大有力,脉来6至左右。
⑽肾积水脉象为肾主脉粗涩,脉来4至。
⑾肾结石脉象为在肾主脉上出现有不同形状的圆形或块形等副脉,脉来4至。
⑿肾中毒脉象为在肾脉的平面上,出现从右向左转动较急的大环形副脉。
⒀肾外伤脉象为在肾脉底下有个木片似的副脉,一般脉来4至,兼有炎症则脉来5至。
⒁膀胱炎脉象为在右肾主脉的顶上端,出现一条上窜的副脉,长4~5毫米,此肾下垂脉细长些(以此鉴别两种副脉)。
⒂膀胱结石脉象为在肾主脉顶端之外,出现一种块状或圆形的副脉,脉来4至。
⒃前列腺炎脉象,若左侧前列腺发炎,则右手肾脉的上端左边出现一条向上窜的细线形副脉,脉来5至;若右侧前列腺发炎,则右手肾脉的上端右边出现一条向上窜的细线形副脉,脉来5至;若左右两侧前列腺都发炎,则右肾脉上端的左右两侧前列腺副脉同时出
现,两脉同来5至。
⒄阳痿脉象为男子左肾之脉衰弱不起,而右肾之脉微弱无力,为轻度阳痿;若两肾之脉都衰弱不起,似有似无,断断续续,证明阳痿已久,精血已枯。
⒍妇人脉象有以下几种表现。
⑴月经不调脉象,月经正常与否,依肝脉而定。若月经正常,则脉来4至;若月经有寒(月经延期),则脉来3至;若月经有热(月经先期),则脉来5至;若月经有寒又有热(月经先后无定期),则肝脉先跳5至,后跳3至。
⑵闭经脉象为肝脉上端,有个块状副脉向上弹跳,并类似初孕副脉(但怀孕副脉为圆珠形,以此鉴别);也可表现为肝脉或有或无。
⑶子宫内膜炎脉象为肝主脉的顶上端,有个圆形副脉,轻则脉来5至,重则脉来6至以上。
⑷子宫下垂脉象为肝主脉的上端,伸出一条较粗的链形副脉(下粗上细),若副脉长约2毫米,则子宫下垂2厘米(由此类推),脉来4至。
⑸带证脉象,若女子右肾之脉衰弱不起,而左肾之脉细微无力,则为带证;若两肾之脉衰弱无力,则为带病已久,气血已亏。
⑹妊娠脉象为指初孕40天左右,在肝主脉上端出现一颗毛珠形副脉,怀孕2~3个月后,则珠形脉下移2~3毫米,毛形珠变为光形珠,并左右活动,脉来4至;若怀孕6个月以后,圆形副脉就固定在肝主脉上端不滑动了。
⑺胎损脉象为肝脉中间的平面上出现一种环形副脉,其脉以顺时针方向 搏动较急。
⑻产后风脉象为肝脉弦数,肺脉洪大。
⑼产后血崩脉象为心脉洪,肝脉弱;久崩则六脉皆弱,或出现浮洪现象。
⑽输卵管炎脉象为副脉在小肠炎副脉上方,形似细线,左右活动,脉来5至。
⒎常见的其他几种脉象的表现有以下几种。
⑴收缩压脉象为心主脉左边有一条副脉下窜,则为收缩压。若该副脉较细而软和者,则收缩压为14.7千帕(110毫米汞柱)左右;若该副脉短而粗者,则收缩压为21.3~24千帕(160~180毫米汞柱);若该副脉粗硬如石者,则收缩压为26.7~33.3千帕(200~
250毫米汞柱)。
⑵舒张压脉象为副脉出现在肝主脉中心处,形似1毫米大小的圆点状并向上弹跳,则舒张压为.3千帕(70毫米汞柱);若圆点状副脉从中心向下延伸1毫米,则舒张压为10.6千帕(80毫米汞柱)左右;延伸2毫米,则舒张压为12千帕(90毫米汞柱)左右;若延
伸到桡骨上缘者,则舒张压为13.3千帕(100毫米汞柱)左右;若超过桡骨上缘者,则舒张压为14.6千帕(110毫米汞柱)左右;若圆点状副脉向上延伸1毫米,则舒张压为8千帕(60毫米汞柱)左右;若向上延伸2毫米,则舒张压为6.7千帕(50毫米汞柱)左右。
⑶红细胞脉象为出现在肝主脉的右上侧,向下排列整齐,形似小圆球状,每个小圆球,约1立方毫米大小,并代表100万红细胞,没有形成的小圆球,代表50万~80万红细胞。在切脉时,以此计算红细胞的多少。男性小圆球形副脉在4个半以下,女性在3个半以下,即为贫血。
⑷高热脉象为以肺脉为主,脉来5至,则体温为38℃; 脉来6至,则体温39℃;肺脉每增加1至,则体温就升高1℃,由此类推来判定热度。
⑸疟疾脉象为在疟疾发作时,热则肝肾之脉弦数,寒则肝肾之脉弦迟,其余之脉正常。
⑹胸膜炎脉象,若副脉出现在肺主脉左侧,形似细线,向上窜出,脉来5至,则为右侧胸膜发炎;若副脉出现在肺主脉右侧,形似细线,向上窜出,脉来5至,则为左侧胸膜发炎;若在肺主脉左右两侧都有一条形似细线的副脉向上窜出,脉来5至,则为左右胸膜皆发炎。
⑺腹膜炎脉象为副脉出现在胃脉的上端,形似一条细线(比大小肠脉象稍细一点),左右活动,脉来5至。
⑻精神病(包括癔病、癫痫、精神分裂症等)脉象为在心脉的上端与肝脉的下端交界处有个小圆形副脉,脉来4至。
五、指脉孕产诊法
是指根据中指、无名指两侧指动脉搏动的情况以诊断停经妇女妊娠与否和预测孕妇分娩时间的方法,其具体的操作程序是让检查者与被检者相对而坐,或被检查者取平卧位(如临产妇),并自然地伸开手臂,掌心向上,与心脏在同一水平,然后做以下两种手法检查:
①检查者用左手食指、拇指轻轻地握住被检查者的左手中指,用右手拇指在其中指两侧自下而上推10~20次,注意用力须适中。②检查者以拇、食二指分别检查被检者左、右手中指、无名指的两侧指脉,由第1指节,渐向指尖方向按压,预产时则只检查中指脉搏动情况。
诊断意义也因操作方法不同而不同。如按照第1种检查方法,推指后腕肘之间出现麻木或沉重感觉,即可定为怀孕。胎儿生长的月数不同,而在腕肘间的感觉轻重也不一样。一般1~3个月麻木感
较明显,4~6个月沉重感较明显,并且有的一侧手臂反应较大,另一侧则不够明显。不论检查哪一手指,只要腕肘间出现麻木或沉重感觉,即可确诊。
按照第2种检查方法,若两手中、无名指侧指脉,均呈放射状搏动的,为怀孕征象。脉动显于第1指节的,为怀孕2~3个月,脉动显于第2指节的,为怀孕5~6个月,脉动达于第3指节,为怀孕8~9个月,脉动达到指尖,为胎足10个月。孕妇指脉搏动已达第3指节,但突然消失的,为胎死之候。
按压指脉预产的手法同上第2种检查方法。在妊娠期间中指侧指脉随月份增加愈来愈明显,如上所述,指脉搏动可由第1指节渐达指尖。在宫缩开始进入产程后,指脉则显得强而有力,呈冲击感;随着产程的进展,冲击样脉动也由中指根部向指尖部移动;至临产时,达到指尖部位。为了便于观察并有个衡量的标准,可把中指的三个指节,分作七个部分;第1指节(指根一节)为甲部,第2指节(指中一节)为乙、丙两部,第3指节(指尖一节)为丁、戊、己、庚四部。指脉搏动以强而有力有冲击样感为准。第1产程初起时,阵缩较轻微,间歇时间长,脉动在甲、乙两部;当分娩继续进行,子宫颈口逐渐扩大时,指脉也向指尖方向移动;至子宫颈口开达6~7厘米,直至全开时,指脉达指尖戊、己、庚部,脉动明显有力。第2产程,胎儿排临时,产妇开始屏气加腹压,指脉搏动较原来更有力,这种状况可以持续到胎盘娩出后。指脉与子宫颈口关系如下:
指脉在丙部触及时,子宫颈口直径1~2厘米;在丁部触及时,2~3厘米;戊部时,3~4厘米;在己部时,4厘米以上至全开;庚部时,已到10厘米至全开。本方法对初产妇准确率较高,但也有冲击样脉动只停留在丙部者,只是脉动明显增强。另外注意在子宫阵缩开始至终止时,脉动最为明显,间歇期不太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