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查胸胁诊病法
胸胁是人体外壳的一部分,胸与胁是相连续的两个部位,其间并没有截然的界线,胸部指的是从颈下到腹上的一段,而胁部指的是两臂下垂时所挟的部位,身躯两侧,自腋下至肋骨尽处。胸部左右各有十二根肋骨,前有胸骨,后有椎骨共同组成一个中空的骨架。胸内的主要脏器是心、肺,还有腹腔内的肝、胆、脾脏的一部分(它们只是凸向胸腔内,而横膈膜将它们与心肺隔开),其中肝居于右胁下,脾居于左胁下,胆囊依附于肝下。此外,胸上还有两乳,分别居于胸廓的两侧。
一、胸胁的形态变化
正常人的胸胁左右对称,像略呈扁平的圆柱,左右径比前后径稍大。坚满均匀,不凹不偏,无桶状(小儿可略呈桶状),肋骨微露,间隙不膨出。健壮者胸围大而肉坚厚,丰腴而富有弹性;脏腑较虚而血不足者,则胸围狭小,肉软或削薄。
(一)胸骨突出
胸骨位于胸部正中,呈上下走向,略比两侧凹入,如果胸骨突出,形如小山,胸胁狭小,像鸡的胸骨一样凸起,称为“鸡胸”,又叫“佝偻病胸”。多见于先天不足、发育不良、维生素D缺乏的小儿,以及长期哮喘的病人。
(二)胸廓扁平
胸廓比正常人扁平得太过,前后径还不及左右径的一半,以致锁骨突出,肋骨斜向于下方,肋间隙增大,于剑突之季肋角成锐角,胸肌干瘪,胸骨上下两窝深陷,两肩向前,甚至胸骨凹陷,称为“扁平胸”,西医又称“麻痹胸”。多由于气虚体弱、营养不良,以及严重的肺痨(肺结核)疾病所致。
(三)胸胁膨隆
胸胁膨隆者,若胸部两侧对称,前后径增大,有时可与左右径相等,肋骨弓的前下斜度上抬,肋间隙加宽,以致颈短肩高,胸胁浑圆,如圆桶状。多由于肺胀(肺气肿)、积年咳喘所致,常见于年龄较大的病人;若胸部两侧不对称,膨隆仅见于一侧,主要表现为胸胁饱满,患病侧呼吸运动减弱。多由于痰饮充盈于胸胁之间,多为气胸、胸膜炎、胸腔积液、渗出性心包炎、肿瘤等疾病,常见有咳嗽、气喘、胸痛、胸闷等症状,严重者气管会歪向对侧。
(四)胸胁凹陷
若胸廓一侧缩小,提示可能是患了肺结核、肺炎、肺萎缩等,致使一侧肺不张。胸廓不对称,除了病理状态外,也可由于先天畸形所致,在临证时可以根据病史和检查加以区分。
(五)漏斗胸
剑突下方有漏斗状凹陷,肋骨与肋骨相接处,有如念珠状隆起,多由于先天精气不足、后天失养、慢性沉疴痼疾所致。
(六)肋骨下缘隆起
右肋骨下缘或右腹壁上见有高起,且在吸气时此肿块有明显下降的现象,为肝胆肿大之征。多见于肝硬化、肝脓肿、胆囊炎、肝胆癌症;左肋骨下或左腹壁上部隆起,为脾脏肿大之征,多见于脾功能亢进,久患疟疾的病人。
二、胸胁的动态变化
胸胁的动态变化主要指人体的动静姿态、呼吸时的胸廓运动和心尖搏动(虚里搏动)。
(一)动静
阳主动、阴主静。
⒈阳证、热证、实证患者一般喜袒胸露怀;阴证、寒证、虚证患者一般喜厚衣向暖,双手抱肩。
⒉肝郁胸闷,气机不畅的患者,喜自捶敲胸部,仰首挺胸长出气。
⒊若双手扪胸,多为肺热咳喘、胸痛或胸痹、惊悸、心绞痛。
⒋自己用手按于胁下或局部,多为内有不适,在右侧常见肝胆之患,在左侧多为脾胰之患。
⒌大体来讲,寒则多屈,热则多伸;阴则多俯,阳则多仰,可以此作为辨证的参考。
(二)呼吸
呼吸运动有三种形式: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和胸腹式(混合式)呼吸。女子常为胸式呼吸,儿童及成年男子常为腹式呼吸。正常成年女子呼吸每分18~20次,成年男子每分16~18次。新生儿平均每分40次,5岁以上小儿每分26次。
呼吸时可看到胸廓在运动,呼吸异常可见于多种疾病:
⒈呼吸频率增大,多为心肺热性病变。
⒉呼吸增快(每分超过24次,胸廓起伏动度大,呼吸音粗为热病,属阳、属实,反之为寒证,属阴、属虚。
⒊呼吸次数减少,多系喉头、气管局部病变,或昏迷病人的垂危者。
⒋呼吸过慢(每分少于10次),多见麻痹、安眠药中毒、中风、气厥之气血并脑。
⒌间歇呼吸,多为心气虚脱,心功能失常。
⒍因腹水、肝脾极度肿大、腹腔巨大肿瘤、急性腹膜炎、胃肠肿疡、妊娠晚期,腹部功能失常,膈肌下降,运动受限,腹式呼吸可减弱,而以胸式呼吸为主。
⒎因咳喘、肺炎、肺气肿、严重肺结核、胸膜炎、胸部外伤、胸壁疾病如肋间神经痛等,而抑制了胸式呼吸,使胸式呼吸减弱而腹式呼吸增强。
⒏呼吸时快时慢,时深时浅,快慢深浅相间而作,如潮水之往复或不时中止,那是病情危笃的征象。
(三)咳喘
多为肺、气管、心脏有病变的反映。
⒈咳嗽喘促,呼吸气粗,仰首敞怀,不能平卧。一般为疾热,肺气上逆之实证。
⒉喘促气急,坐而俯首,动则喘甚,汗出,或双手捣胸,多为肺虚或肾不纳气。
⒊咳喘痰鸣,气短,心悸,身肿,面色白,多是肾虚水泛,水气凌心射肺。
⒋干咳无痰,或痰少黏稠难咯,口干咽痛,喜饮寒凉,多是肺阴虚证。
(四)虚里搏动
虚里搏动实际是心跳动的反映。常人心跳时在胸壁上常可看到,尤其是坐位时心尖较近胸壁,心跳明显。但特别肥胖、乳房过大及心肺病引起胸廓变形的人,心跳不易明视。
正常的情况下,虚里搏动在胸左侧第4~5肋间,乳头垂线内0.5厘米处,小儿及胸廓狭长者,在第4肋间。可用镜子照自己的胸廓进行观察或触摸,跳动最明显的地方为心尖部。
⒈若心跳位置在乳垂线外侧或偏上,说明心脏较大,就是没有自我感觉,也应尽快去接受医生的检查,心脏扩大或肥大,可能为梅毒性、风湿性、高血压性心脏病导致左心室肥大。
⒉若心尖搏动向左上移位者,多数为心脏本身有病,也可能由于妊娠、腹水、腹内肿物等腹腔内压力增高等原因把心尖位置向上推移所致。
⒊若心跳位置偏于内侧(右移)者,可能为纵隔障移位,或为先天性右位心,或左胸积水气者,或为肺源性心脏病者,或右侧肺萎缩、纤维化,将心脏牵拉向右移。
⒋如果用手指放在心尖处,觉得有振动感,可能为二尖瓣狭窄或主动脉瓣狭窄引起。
⒌如果用手指放在胸骨左缘第⒈第2肋间处,感觉到连续性震颤的话,很可能是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
⒍中医认为,虚里搏动应是动而不紧,缓而不急,这说明宗气充足;动之过为宗气外泄,动之不及是宗气内虚。
⒎虚里 跳动过疾则中虚有热;结滞则中州有积;若洪大急疾,弹手,病多痰饮、食郁;若虚里动速为心气虚之征兆,而虚里动甚为心阳不敛之恶候;若绝而不动者,皆为心胃气绝,病难治愈。
三、胸胁指压诊病
胸部有许多穴位可以用来诊断疾病,其主要方法就是寻找压痛敏感点,或自觉疼痛的部位,胸部常见的压痛点取穴法有两种,一种是经络循行取穴法,另一种是神经走向取穴法,现分别介绍如下:
(一)经络循行取穴法
⒈膻中穴(胸部正中线,平第4肋间隙,两乳头连线中点处),是胸部的一个重要穴位,可以反映多种疾病。
⑴此处有压痛者,说明气海有余,可见气满胸中,悗息面赤,性情急躁易怒。
⑵心肺有疾或胃痛的患者,按此穴都可出现反应,病变部位症状也会立即减轻。
⑶膻中有细条索状结节或有轻微压痛者,大多有胸闷、气短、哮喘、乳痛等病症。
⑷膻中有结节并伴有明显压痛者,是胁肋疼痛或胸部有蚁走感的反映。
⑸黄疸病人可用二指重按膻中穴,并将二指左右分开,其间有血色者好治,无血者难治。
⒉乳根穴(乳头直下,第5肋间隙中),有压痛者,除可能有咳喘、胸痛外,多见于多愁善感的患者。
⒊库房穴(任脉旁4寸,乳头直上,第1肋间隙中),若此处和肺俞两穴有压痛,可诊断为支气管炎。
⒋气户穴(任脉旁4寸,乳头直上,锁骨下缘凹陷中),此穴和肺俞穴有压痛,可诊断为支气管哮喘。
⒌膺窗穴(库房直下第3肋间隙中)与肺俞穴有压痛,可诊断为支气管扩张。
⒍痰喘穴(膺窗穴外斜上⒈8寸处)与肺俞穴有压痛,可诊断为肺气肿。
⒎渊液穴(举臂取穴,在腋下3寸,第4肋间隙中)与肺俞穴有压痛,可诊断为干性胸膜炎;若另有水分穴(脐上1寸处)也有压痛,则可诊断为渗出性胸膜炎;若渊液、肺俞和足临泣穴(足背四、五跖骨间隙之后端处)三穴有压痛,可见于矽肺患者。
⒏玉堂穴(膻中穴上⒈6寸凹陷中)与肺俞、结核穴(第7颈椎棘突下的大椎穴旁开⒊5寸)三穴有压痛,可诊断为肺门淋巴结核。
(二)神经走向取穴法
神经走向取穴法是从“胸穴指压疗法”转化而来的。胸穴的分布与节段性的神经支配有关,其穴位的命名以主治病脏腑名称或穴位所处位置为原则,现将穴位定位和诊断病症对应关系列出,见表27-1,表27-2。
表27-1 胸部侧面穴位
穴 位 |
初步定位及取穴方法 |
主诊疾病 |
|
胃
穴 |
胃1
胃2 胃3 胃4 胃5 |
第5肋下缘,锁骨中线外一横指(以病人食指中间那个指关节,即第1指关节的宽度为准。后同)处。抵压肋骨下缘(全部胃穴和腹穴取穴均同胃) 第5肋下缘与腋前线交点 第6肋下缘,锁骨中线外一横指处 第6肋下缘与腋前线交点 第6肋下缘与腋中线交点 |
胃痛、恶心、膈肌痉挛、心悸
胃痉挛、上腹痛、肝区痛、膈肌痉挛
|
腹
穴
|
腹1 腹2 腹3 腹4 腹5 腹6 腹7 |
第7肋下缘与腋前线交点 第7肋下缘与腋中线交点 第8肋下缘与腋前线交点 第8肋下缘与腋中线交点 第9肋下缘与腋前线交点 第9肋下缘与腋中线交点 第10肋下缘与腋路线交点 |
上腹及脐周痛、肝胆疾患、腹胀、膈肌痉挛
腹痛(以中、下腹痛为主)腹胀、肠麻痹、肝 胆疾患、痛经 |
腋肋部 |
腋肋1 腋肋2 第 腋肋3 腋肋4 |
第3肋下缘与锁骨中线交点。抵紧肋下缘向外上方压 第4肋下缘与腋前线交点,抵肋骨下缘。 第4肋下缘与腋中线交点,取穴同腋肋。 第5肋下缘与腋中线交点,取穴同腋肋。 |
胸上及腋窝部痛 腋窝及腋下部疼痛 腋窝及腋下部疼痛
|
背腹穴 |
肩胛冈中点下两横指处。或将病人的手掌按在枕部,同侧肩胛区的凹陷处即是本穴。垂直按压 |
胆道蛔虫症引起的疼痛、腹痛、肩背痛、肘臂痛、落枕 |
|
腰肢穴 |
从第12肋端向脊柱引一水平线,此线与骶棘肌外缘的交点 取穴:①手指深入骶棘肌外缘,向脊柱方向挤压,酸胀感传至骶部 ②垂直按压麻胀感传至下肢外侧 |
腰骶部扭伤、下肢麻木疼痛、腹痛
|
|
背 胛部
|
背胛1背胛2背胛3 背胛4 |
第5肋下缘与腋后线交点。抵紧肋下缘向上直压 第6肋下缘与腋后线交点。取穴同背胛1 第7肋下缘与腋后线交点。取穴同背胛1 第8肋下缘与腋后线交点。取穴同背胛1 |
肩胛内及背部痛 背中、下部疼痛及软组织损伤 |
腰腹部 |
腰腹1 腰腹2 腰腹3 腰腹4
|
第9肋下缘与腋后线交点。抵压肋骨下缘 第10肋下缘与腋后线交点。取穴同腰腹1 第11肋下缘与腋后线交点。取穴同腰腹1 第11肋下缘与肩胛内线交点。先抵压肋下缘,后垂直压 |
腰部软组织损伤,腰骶区疼痛、腹痛、腹胀、痛经。 |
表27-2 胸部正面穴位
穴 位 |
初步定位及取穴方法 |
主诊疾病 |
|
锁骨上缘 |
锁上1
锁上2 |
胸锁关节处,锁骨内端的上缘。将手指按入胸骨上窝, 压向锁骨端 锁骨上缘中点向内一横指,于锁骨的内侧面 取穴: ①将手指深入锁骨上窝,抵在锁骨内面。滑动 手指时有细条索状物滚动,并有颞侧胀痛感 ②手指从锁骨上窝压向后下方再向内挤压,有麻 胀感传至肩胛及上肢尺侧(小指侧) |
心悸、偏头痛、耳部疾患 偏头痛、心悸、膈肌 痉挛(取穴法1)
肩胛及上肢痛、落枕(取穴按②法) |
肩
背
部
|
肩背1
肩背2 肩背3 肩背4 |
锁骨下凹处,于锁骨中线外一扁指,皮下可触到一粗大的斜形肌束 取穴:①斜行肌束的上缘垂直压,有麻胀感传到上肢 桡侧(大拇指侧) ②斜行肌束的下缘垂直压,有麻胀感传至上肢尺 侧(小指侧) 锁骨下方,于锁骨中点内一横指。向第1肋骨压锁骨与第1肋骨间,在胸骨旁线上。垂直按压 第2肋下缘,锁骨中线稍外方。抵紧肋骨下缘向外上方按压 |
上肢麻木、疼痛、震颤、肩痛、落枕
肩臂痛(臂后区尺侧) 肩臂痛(臂后区下方桡侧) 肩臂痛(臂前区) |
胸部
|
胸1 胸2 胸3 胸4 胸5 |
第4肋下缘,锁骨中线内侧一扁指处。抵压肋骨下缘 第4肋下缘,锁骨中线侧侧一扁指处。抵压肋骨下缘第6胸肋关节外一横指处,于肋软骨上垂直压 肋弓与胸骨旁线的交点,垂直压 肋弓与锁骨中线的交点,垂直压 |
胁肋及上胸部疼痛、肋间神经痛、心悸、下胸部痛、肋间神经痛 肋弓区和下胸部痛 季肋区痛、肝区痛 |
胸肋8穴 |
第2至第5胸肋关节的下角各一穴,双侧共8穴。手指按入肋间,向内上方抵压 |
肋间神经痛、胸闷、支气管炎 |
|
剑突部 |
剑上
剑旁 |
胸骨剑突与胸骨体结合处。向上推压
剑突与肋弓交界处。向肋弓边缘挤压 |
头晕、前额痛
上腹痛、呕吐 |
四、乳房的望触法
乳房的望诊要注意颜色、大小、位置,以及有无对称,乳头有无分泌物。触诊时要注意乳房内有无肿块或隆起,肿块的大小、形状、软硬、光滑与否,有无压痛和粘连、乳头形状等;触诊的方法,病人可取坐位,但最好取卧位,医者用手掌和手指的掌面,轻柔地进行按扪,不可用手指抓捏乳房,以免将正常的乳房腺体误认为是乳房肿块。乳房位于胸部两侧,左右各一,男女俱有。常人乳头位置约在胸部第4肋间隙正中。男子乳房一般较小,终生不发育。女子乳房在青春期逐渐长大,成半球状,乳头渐大呈圆柱形,两侧乳房一般是对称的,大小也相差无几。乳房的颜色、大小、形态与每个人的年龄、发育、胖瘦、高矮、怀孕、哺乳,甚至遗传因素有关。中医有人认为,男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肾;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也有人提出乳房之部位属脾胃,乳房之经络属肝胆。女子乳房发育的时间,热带人较早,多在9~12岁;中国人发育稍迟,多在13~18岁,女孩到15岁,乳腺的发育已比较明显。但是近年来由于食物中激素含量的增加,乳房发育的年龄有提前的趋势。
(一)乳房表面形色的变化
⒈有的女子左右两侧乳房不等大,一般是由于左右乳房对雌激素的反应不同,或是受劳动习惯、姿势、哺乳等因素的影响,只要差别不大,都属正常现象,不必担心。
⒉在发育中有时会出现乳房胀痛,一般不会影响学习和生活,不久便可自行缓解,也属生理变化。
⒊除正常的乳房外,少数人在腋窝、胸部,甚至腹部也可看到有单个或多个乳头隆起,称为副乳,为先天性异常现象。
⒋妇女乳房宜阔大色黑,下垂而坠,不宜狭小色白,曲折细小,或白中带黄。因后者往往患不孕症,或生育而不能哺养。
⒌女子短期内乳头黧黑是早孕表现,一般左乳头先黑者多怀男孩,右乳头先黑者多怀女孩。乳头甚黑者,肯定已做过多次中止妊娠手术(如人工流产等)。
⒍乳白小低偏者,子息难(不易怀孕生育),以形色亏也;黑大坚硬者,子息好,形色全也。
⒎乳头凹陷多属气虚下陷,也可见于少数哺乳期妇女;乳头红肿、皲裂,多为肝火内扰;乳头皲裂伴乳色赤,多为肝火炽盛、热灼血络所致。
⒏女子乳房增大,且乳头周围变为深红色,范围增宽,呈对称性改变,是妊娠的一个迹象。
⒐乳房瘪小,为气血虚损。
10.乳房大小不一,则为肝火亢盛,痰湿阻络。
11.男子乳大称“乳疠”,西医称“男性乳房发育症”,多为体内雌激素分泌过多所致。中医认为可由胃火炽盛壅于乳房或胃气不充肝失所养所致。
12.女子乳房松弛下垂,多为肝木克土、胃虚血燥、乳房失于摄养所致。
13.古人认为:女人属阴,阴极则必自下而上冲,故乳头大而阴户缩也;男子属阳,阳极则必自上而下降,故阴茎垂而乳头缩也,这与现代医学内分泌学说有相似之处。
14.妇人乳大者子多,乳小者子少,以脾胃冲任之有盛衰也。
15.未婚育女子出现乳汁样溢液伴闭经现象者,可见于以下原因:①甲状腺功能减退或脑垂体瘤,使催乳素产生过多导致泌乳。②慢性胸腺炎、胸部带状疱疹、胸部手术、药物(如氯丙嗪、安定、胃复安、利血平、避孕药)过量使用等都能直接或间接地引起内分泌功能紊乱,导致泌乳发生。③手术、麻醉、精神刺激等影响下丘脑—垂体的功能间接促使乳汁分泌。
(二)乳房内肿块的鉴别
正常乳房中是没有肿块的,如果出现肿块,一般来讲都是属于不正常的情况:
⒈乳房局部弥漫肿大、发红、发热、触痛明显,同侧的腋窝淋巴结肿大疼痛,是患了急性乳腺炎,若不及时治疗可以化脓形成乳痈。
⒉乳房内有单个或多个硬韧结节,有时软,境界尚明显,可时大时小,可与皮肤粘连,可使乳房变形,乳房皮肤稍发暗,可能为乳房结核,日久可形成寒性脓肿,并可合并腋窝或肋骨结核。
⒊乳房内有大小不等、不规则的团块,或质韧的颗粒状结节,边缘不清,压痛不明显,月经期疼痛,多为乳腺结构不良症(包括乳腺组织增生和乳腺腺病)。
⒋乳房内出现单个或多个卵圆形结节,边缘清楚,活动度大,生长缓慢,多在乳房的外上方,可能是乳腺纤维腺瘤。
⒌乳房内有较小的生长缓慢的肿块,肿块平滑而有弹性,界线清,多无粘连,可活动者,多半是乳腺囊肿。
⒍若在乳晕附近触到生长缓慢的圆形较软的小结节,边界清,按压肿块可有血性分泌物溢出,随之肿块变小,很可能为乳管内或囊内乳头状瘤。
⒎若发现乳房内有一小肿块突然迅速增大,境界清楚,皮肤微红发亮,有筋脉显露,可能为乳腺肉瘤,属于恶性肿瘤。虽然腋窝淋巴结不大,但往往出现血运转移。
⒏若乳房内有生长较快的无痛、坚硬、表面不平的结节,和皮肤粘连,并有乳房变形出现酒窝征,乳头抬高或内陷,皮肤有橘皮样改变,腋窝淋巴结肿大,无明显疼痛者,要警惕患乳腺癌的可能性。
⒐若乳房短期内明显增大,弥漫性隆起、坚硬,有灼热感和轻微压痛,皮肤呈暗红色,腋窝淋巴结肿大,要想到患炎性乳癌的可能性,一般病情迅速恶化,病人多在半年内死亡。
10.若中老年妇女单侧乳头及乳晕处出现红斑、糜烂面,其上覆盖一层黄褐色的鳞屑样痂皮,局部皮肤发硬,境界清楚,部分病人可触到小结节状肿块,边缘不清,生长缓慢,经按乳头湿疹治疗3个月无效者,应怀疑乳头湿疹样癌。
(三)乳头溢液的鉴别
⒈乳样溢液,发生在双侧乳房非哺乳或非分娩期,自溢或挤压而出的溢液如脱脂的乳汁,一般乳房外观无明显改变。其原因见前(乳房表面形色的变化15)。
⒉凝块状溢液,多发生单侧乳房,由挤压而出的黏稠样多种颜色分泌物。常见为血样(粉红色或棕色),乳头或乳晕区同时有发红、灼疼、发痒和肿胀,多见于乳腺导管扩张症。绝经期或一般接近绝经期的妇女,若溢液为血性时,也应注意并发恶性肿瘤。
⒊水样溢液,多为单侧自行流出或挤压而出的稀薄而透明的液体,乳房内可触及不太具体的肿块,可见于乳腺结构不良症,导管内或囊内乳头状瘤,也要警惕乳腺恶性肿瘤。
⒋浆液性或浆液血性溢液,可单侧或双侧挤压而出(少数为自溢)的淡黄色、棕褐色或粉红色液体,并可扪及乳房内有不规则的圆形或椭圆形肿块,境界不清,随月经周期增大或缩小。
⒌脓性溢液,多为单侧乳房自溢或挤出的脓性分泌物,局部有急慢性炎症表现,多见于急性乳腺炎、哺乳期慢性乳腺炎、乳房中心性脓肿和结核性脓肿破溃。
⒍血性溢液,多为单侧自溢出的棕褐色或红色液体,可扪及乳头或或乳晕内有直径1厘米左右的结节,无疼,压之有血从乳头排出,随之肿块变小或消失。这是导管内或囊内乳头状瘤,少数为乳腺结构不良症,甚至为导管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