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查腹诊病法
腹部位于身体前部,上连胸,下连股,侧临胁,后有背。腹内的主要脏器有肝、胆、脾、胃、胰、大小肠、肾、膀胱和生殖器官,腹部大体可分为心下、上腹、下腹、少腹和鼠蹊五部分。胸骨剑突之下称心下,心下和肚脐之间为上腹,肚脐以下为下腹,又称为腹、小腹的两侧为少腹,少腹与股腿之间凹陷处(现代医学称为腹股沟)为鼠蹊。另外腹部左右腰的外缘部稍向内凹,称为腰窝。腹诊是诊病的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日本的东洋医学(或称汉方医学),在中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形成了日本独特的腹诊法。腹诊对于辨别人体之虚、实、强、弱很有帮助。腹诊法通过察看病人腹部肌肤之肿胀、润泽、荣枯、肥瘦、弛张,触摸腹壁的软硬、压痛,了解动悸之所在和腹内状态(胃内之停水和肠管之蠕动)等,与四诊合参对诊断疾病确有实用价值。
一、腹部望诊法
望诊是以眼睛来观察腹部形状、动态、腹皮的色泽、纹理、脉络等特征,以了解体内变化,判断病情的方法。望腹部时,要在安静、光线充足的环境下进行,可让病人仰卧,两手交叉置于胸部,或伸直放在身体两侧,两足合拢屈膝,脚底着床(必要时也可两腿伸直),并嘱全身放松,腹部放松。最好让病人的 头顶对着光源,检查者则站在病人的右侧,在望腹部的动态时,可弯下腰来看,让视线与腹部相平。
古人云:腹部犹如人身上的炉冶,可以包裹肠胃并消化食物,所以适宜长得又圆又长,又厚又坚,姿势下垂,皮肉丰厚清秀。正常人腹部肌肤细密润泽,颜色如常,上腹稍低,下腹稍丰;中间微凹,两旁略高。但常人也有腹稍凸,饱满之象,多见小儿或属土、水型体质者;有的稍凹,腹部低平,多见于老年人或属金、木型体质干瘪者。常人腹微丰满者长寿,腹凹瘦者衰弱。
(一)腹部的形态变化
腹部脏器发生病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可以导致腹部形态的改变。通过观察这些形态变化,可测知脏腑经络气血的盛衰及病变情况。
⒈腹皮宽厚,为水谷丰盈,主寿;妇人腹皮宽大者多子;肥胖者其腹大便便,全腹均匀凸起,腹皮有厚厚皱褶,肚脐深陷。
⒉全腹膨胀隆凸,若皮肤颜色无变化,腹上青筋不显露,腹皮既不变薄亦不变厚,表面光滑,叩之中空如鼓声,放屁后即觉轻松者,为气胀,多由气滞所致。常见于肠胀气、肠麻痹、肠梗阻、吸收不良综合征等。
⒊全腹膨胀隆凸,初起腹皮较紧,其后腹部隆起似鼓,腹皮胀大绷急而紧张光滑,青筋暴露,脐心凸起。平卧时腰部向外鼓出,其状如蛙,侧卧位时,腹部向一侧下部显著膨出,坐位时,下腹明显隆起,叩之有移动性浊音,晃动腹部有振水音者,为腹水,多由血瘀、痰湿所致。常见于肝硬化、肝癌、心功能不全、缩窄性心包炎、腹膜转移癌、肾病综合征和结核性腹膜炎。前人认为,全腹膨隆,未满心窝者病尚轻,已满心窝者病重。
⒋若小儿出现腹部膨隆凸起,腹皮萎黄,皮肤干燥,腹上青筋显现,常伴毛发稀疏而枯燥或发结如穗状,四肢瘦弱,头大颈细,发育迟缓,神倦喜睡,或惊惕胆小,或烦躁,为疳疾。多由脾胃虚弱所致。
⒌腹腔内巨大肿瘤,如巨大的卵巢囊肿,可引起全腹普遍性隆起如球形。
⒍妇女妊娠5~9个月时,可见其腹隆起如釜如箕,这是胎儿正常生长发育所致,并非病候,如釜者多为男胎,如箕者多为女胎。孕妇腹部松弛下陷多为胎萎不长,或胎死腹中。
⒎左上腹隆起多为脾肿大,右上腹隆起多为肝肿瘤,上腹隆起发硬多为胃癌,下腹隆起可能是增大的子宫(怀孕、子宫瘤)或膨胀的膀胱。腹脐圆形隆起,仰卧位可消失者为脐疝,少腹或鼠蹊部隆起的可还纳的包块为股疝或腹股沟疝,不能还纳的包块可能为肿瘤(位于腹股沟处者也可能是隐睾)。
⒏腹部凹陷低于胸骨与横骨(耻骨)水平线之下如舟状者,多属脏腑薄弱、气血虚衰之征,也可见于日久水谷不进而极度饥饿者。
⒐腹部严重凹陷,甚至几乎与脊柱相贴,并见脐周搏动、腹皮甲错者,是重度营养不良、脾胃虚极或久病精血亏耗所致之极度消瘦症,故古人云:“腹皮着背不出三年死。”腹凹也可见于剧烈吐泻而致脱水,脏腑精气极度耗竭者。
⒑上腹部或右上腹部凹陷,伴见胃脘疼痛剧烈,腹壁板硬,可为胃、十二指肠穿孔的征兆。
⒒腹皮紧急光亮,抚之大热者为内痈重症。
(二)腹部的动态变化
腹部的局限性搏动或蠕动能反映脏腑阴阳的盛衰或病变的发展情况。腹部整体及局部的动静状态或无意识动作往往亦能反映疾病的性质。
⒈腹部动气高者主虚,也主热。其动散而不聚者为脏气大虚之征。腹部包块时起时无为虫积,腹中有块冲起,有头足者为寒痛。
⒉腹皮有规律地活动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一般看不见,若腹皮蠕动明显者,多为脏腑功能紊乱。
⒊胃肠蠕动在腹壁上多显现不出来,只有少数人腹壁薄弱而松弛才有时能隐约看到蠕动波,如果蠕动波表现明显就可能为病态。病重者可现胃型、肠型,腹痛时可见有起伏之物,上下冲动,多为气逆上冲或蛔虫上扰,或胃肠闭塞不通,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说的胃肠机械性梗阻。
⒋心下搏动,次数与脉搏相应,在瘦弱者可明显见到,多为心脏缺损,心功能失常(右心室三尖瓣闭锁不全),或肝动脉、腹主动脉失常。搏动与呼吸无关者为肝动脉搏动;吸气时减弱或消失是腹主动脉搏动;吸气时搏动明显范围增大,为右心室增大。
⒌患者蜷缩腹部,侧体而卧,且以衣被或双手按压腹部,多属虚寒性腹痛;若患者恶热、解衣掀被,烦躁不安,辗转反侧,则其腹痛多属阳热之证。
(三)腹部色泽、筋脉和纹理的变化
⒈腹皮的颜色一般和身体其他部位差不多,黄种人以黄白泛红色润泽为正常,若有发红、发青、瘀斑、斑疹、青紫血脉等均要详细观察,查找原因。
⒉腹皮色红,如果全身皮肤没有明显变化,唯独腹部及附近的皮肤变红,按之褪色,手起如故,是火热之邪壅聚于腹部的征象。若伴有剧烈腹痛,很可能是胃肠穿孔的紧急征兆,应积极治疗,若局部皮肤焮红为疮疡或内痈。
⒊腹皮色黄,全身其他地方也发黄,为黄疸或虫证,麻疹出而忽隐,腹皮色白者为正气不足。外感时邪,腹皮卒然青黑者为危征。
⒋久病之人腹忽露佳象是濒死前凶兆,不过二三日而死;腹皮亮如光镜为虚阳外浮之征。
⒌腹皮筋脉正常情况下是看不清楚的。在积聚、臌胀等病变时,腹壁经脉的气血运行不畅,血脉壅滞而出现胀大变粗,以及青筋显露,紫脉纵横,形似龙蛇,其走向或往上行,或向下走,或以脐为中心向上下左右四周扩散,说明门静脉和上下腔静脉受阻。
⒍妊娠妇女随着怀孕月份的增加,可在小腹部位见到淡浅红色条纹;生过孩子的妇女,其腹部可有白色妊娠纹,有些肥胖者腹部亦可见到少量类似条纹,这些皆因腹壁被妊娠或肥胖脂肪挤撑所致,并非病态;而患了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的人,腹纹呈蓝色或紫红色,实属病态。
⒎孕妇分娩前一段时间,腹中线的色泽发暗褐色,可以根据其分布,预测胎儿性别。孕妇的腹中线,位于胸部剑突之下5~7厘米者,一般是产女孩,而腹中线与剑突处相连,结果大多数产男孩,这种方法很简便,也有一定准确性。
二、腹部触诊法
腹部触诊又称按诊,是医者用手直接接触腹部的一种检查诊断法。它包括触按、叩敲、揣摸患者腹部肌肤凉热润燥,肌紧张程度,疼痛部位、性质,肿块的形态、质地,以及腹部脏器的情况,为进一步深入探明疾病的部位和性质,判断病情,确定治疗原则提供确切的资料。
触诊时,受检者一般取仰卧位,头枕低枕头,两腿自然屈曲,两脚底着床,使腹肌松弛,双臂顺沿两胁伸展,自然呼吸,医者站在受检者右侧。手要温暖,室内光线要充足,温度适中,动作要轻柔协调,由腹部中央向两侧按摸,由轻而重,由浅而深。腹痛患者,应先从不痛之侧按摸,最后按压疼点,以免引起腹肌紧张,影响腹部其他部位的检查。
(一)腹皮温度
⒈腹部皮肤按之发凉者多为寒证,发凉而拒按者为寒实证;暖手按压觉舒适者为虚寒;脐下寒多提示肾阳不足,脐周发凉为脾胃虚冷,脐上凉为心肺阳虚,两胁腹发凉为肝胆生发之气不足之兆。
⒉腹部皮肤按之热或灼手者多为热证,喜冷而拒按者为实热证,若心下动而热灼手者,热势更重。
⒊脉候有热而腹候不热者,或自感手足热,按胸腹不热者,或初按觉热久按则减者为表热。
⒋重按腹而其热灼手者为伏热,热不易去;初按不觉热,久按灼手者为湿遏热伏于内;初按热甚,久按热更甚者,是邪热炽盛在里。
⒌初按灼手为脾胃热而实火内充,久按灼手为脾虚阴火内伏。
⒍小儿肚腹胀满,按之热者为宿食。
⒎身热退后,腹部按之热者为热未尽解。
⒏危重病少腹冰冷者,为阳气欲绝,治疗后脐下转温者,为阳气回复之征。
⒐孕妇脐下冷,则胎死腹中,脐下温则胎儿未死。
(二)腹皮润燥
⒈腹皮腻滑而有精彩者为血气盛,枯燥者为血虚。
⒉腹皮滑润是津液未伤;腹皮干涩,手心扪之有明显枯燥感者为津液已伤,常见于大便干结、病久血瘀等患者。
⒊脐下甲错为小腹内有瘀血的征兆。
⒋腹部局部皮肤甲错,或无毛之处徒生毳毛,按之拘急或如板者,不是瘀血便为癥积。
⒌腹皮润泽为元气充足,外感邪热虽重,但其热容易退;腹皮无润泽,为元气不足、阴分衰弱。若虚火亢盛者病重难愈。
(三)腹壁软硬
⒈腹壁按之柔软而重按脐腹有力者为正常。
⒉腹壁厚而廓大,按之柔而有力,或腹部按之如水上浮板,有根底可应者,均为有神也有寿之相。
⒊腹壁薄廓小,按之硬而无弹性,或虚软如水上浮纸无根底,多为病情笃重表现。
⒋腹壁瘦薄,脐腹按之濡软无力者为虚证;按之陷软无力者为脏气虚损;按之如指入灰者,为脏腑精气衰竭;按之陷而久久不起者,为水停肌肤;若脐以下应手陷者,是肾虚之兆。
⒌腹壁按之硬者,为腹肌紧张,为邪实居内,多是危重患者的腹征,常兼有腹痛,为外科、妇科急腹症的表现。
⒍腹诊时在腹壁深层脐左右两侧触及到犹如按琴弦或木棒的感觉称为挛急或里急,可见于腹部的多种疾病。若单独出现为腹肌紧张的表现,若伴有压痛则多半有腹内的炎性病变。
⒎外感病按之腹未硬者为邪在表,按之硬痛者为邪已入里。
⒏瘦人腹力弱,大便后更弱;肥人腹力强,大便燥结者更强。
⒐好饮酒者,鸠尾下如板,左右更甚者,为酒气甚而血凝滞,如此者,三五年内会吐黑血。
10.自觉胸胁苦满者,医者拇指自患者季肋下向内上方按进去,则有明显抵抗感,同时病者感到气短,痛苦加重,可见于单侧或双侧,单侧者往往在右侧,多为肝胆疾病。若仅有轻度胸胁苦满和脐左侧有轻微抵抗压痛,则为肝郁血虚的丹栀逍遥散证。
11.若四指并起,在心下部位探索,局部有弹性的抵抗感,但无压痛感者,称为心下痞硬,多为胃脘部疾患。
12.患者腹满,按之腹壁张力低或腹壁松弛,或腹壁紧张或发硬,但按之无底力者为虚证。腹壁虽软弱,但按之有底力的为实证。
13.若上腹部腹直肌挛急,胃脘部自觉有物梗阻而烦闷不舒,按压局部有紧张感,但下腹部柔软者,为心下支结,可见于外感和杂病的多种疾病。
14.自觉少腹膨满,按之局部有抵抗感者为少腹硬满,有水证和血证之分。水证者小便不利,血证者小便自利,应注意鉴别。
15.按压小腹部,若从脐下至耻骨联合附近腹直肌均呈痉挛状态者,多见于下焦虚证。发病程度较轻者称为小腹拘急,发病较重者,称为小腹弦急。
16.小腹感觉不灵敏或有功能障碍者,按之觉无力,有明显的空虚状,称为小腹不仁,为肾虚的一种体征,多见于截瘫昏迷病人,或腹部手术后大小便功能未恢复等情况。
17.腹部右侧腹直肌挛急,多见于像精神失常、癫痫等病的甘麦大枣汤证。
18.按心下如触木板者,为心下痞坚,多是心脏功能障碍,表现为浮肿、咳嗽、呼吸急促,甚至不能平卧。
(四)腹壁厚薄和弹性
腹壁薄缺乏弹力,皮肤能被手指抓起来,多为虚证;反之,皮下脂肪丰富,腹部有弹力,腹皮不能抓起来,多为实证患者。
(五)腹部压痛
⒈腹部按之不痛者为常态或病症轻,疼痛者为局部有病变,或病情笃重,痛愈重者病愈重。但是也不尽然。某些病,病初体壮邪盛,正气旺,疼痛剧烈;病久体羸气竭,疼痛却减轻或不疼痛,故应注意。
⒉腹部按之疼痛者为实证;按之疼痛减轻者为虚证。
⒊腹部疼痛,按之痛甚或拒按者为邪实内阻,如胃肠燥结、瘀血等,也主寒甚。
⒋腹部轻按即痛者病在表浅;重按方痛者病在深处;疼痛范围小者病灶局限,范围大者病情重。
⒌胃脘胀闷、按之则痛者,称小结胸,为痰热互结所致;胸脘腹皆硬满疼痛,手不能近者,称大结胸,为痰水相结所致。
⒍少腹左侧,触之如条索状,对于擦过性之压力有急迫性疼痛,称为少腹急结,该腹证多见女性,是瘀血的体征。此证检查时有一定的技巧,要细心掌握。其方法是让患者伸直两腿,用手指尖轻轻触及少腹左侧皮肤,然后迅速从脐旁擦过样移向髂窝,如有少腹急结证,患者就会突感疼痛而屈膝,即使是意识不清的患者也会皱眉,并努力避开医生的手。但应该清楚,仅用力按压时产生的疼痛并不是少腹急结症。
⒎用食指和中指从腹部腹皮下沿正中线可触到如铅笔芯状线,称为正中芯,触诊时与芯线呈垂直角度上下探摸,除诊者手指有感觉外,患者并有疼痛感。出现正中芯是虚证的腹证,多为脾虚或肾虚之证,比较难治。
⒏不管男女患者,若脐下至曲骨穴,有一条筋如绳,以指按之不解者,为淋癃之候。
⒐按腹部,无腹直肌挛急,腹部软无力,但肠管蠕动亢进,所谓“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此种体征也属腹肌拘挛或里急,属于虚证,即使伴有便秘等症状也禁用泻下药。
10.按腹痛处固定不移,刺痛不止者,为瘀血;按之胀痛,痛处按此连彼者,为病在气分,多属气逆。
11.若腹部局限性肿胀,按之疼痛者为损伤或疮疡;表皮发热,按之局部灼热烙手,疼 痛拒按者,多为内痈;痛在心下脐上,硬痛拒按,按之痛益者为食积;痛在脐旁少腹,按之则有块应手者为血瘀。
12.腹痛牵引两胁,按之则软,吐水则痛减者为水气;绕脐痛,按之磊者,为燥屎结于肠中;脐腹疼痛时作时休,按之形如筋结,久按转移,或指下如蚯蚓蠕动,或高低凸凹,按之起伏聚散,上下往来,浮沉出没是虫痛。
13.食指轻触脐部四周,当即出现压痛者,这类患者腹直肌也多挛急,脉紧弦,脐之左右两侧有压痛者,多为血瘀。
14.心下有疼痛膨满感,立位时有压痛,心下和左腹有时出现硬结者,见于多种胃病,以及慢性胰腺炎、肋间神经痛、胸痛等,为王焘的延年半夏汤证。
15.脐左方至脐下有抵抗性压痛,是体内有瘀血的重要腹证之一。
16.脐右方至脐下硬结有压痛同上条一样均属气血瘀滞,湿热郁结于少腹部的疾病。
(六)腹内积块
腹部按诊积块时应注意其大小、形态、软硬、有无压痛、能否活动、表面光滑度等情况。
⒈腹中有块,应手不温,重按而动或痛甚者,为腹背癥瘕之征。腹有动者积也,腹内有动如弹指是为气积;按之移者聚也,不移者积也。
⒉腹中有块大者病多深,生长速度快者预后不佳;形态不规则、表面或边缘不光滑、推之不动者,往往属重证候,后果不良。
⒊妇人小腹有积块者多为血瘕,男子少腹有包块者多为疝。
⒋包块常在不消,痛有定处,按之有形而不移者为积,病属血分;包块时聚时散,痛无定处,按之无形为聚,病属气分。
⒌心之积在脐上;脾之积在脐中;肝之积在脐左;肺之积在脐右;肾之积在脐下;胃之积以中脘穴为中心而在脾之上;大肠之积在左天枢穴下方;小肠之积在右天枢穴下方;三焦之积在脐下,以石门穴为中心;膀胱之积在下腹部,以中极穴为中心。
⒍脐之两旁有筋脉拘急如臂如指者,为痃气。
⒎肿块按之软,柔有水鸣者,为饮邪内聚。结块硬而按之不痛者,常为结核、瘰疬等病症。
⒏包块推之不移者为癥,可动者为瘕。固定不移之包块往往导致虚劳、胀证或腹水。
⒐左少腹作痛,按之累累有硬块者,肠中有宿粪。右少腹作痛,按之痛重,有反跳痛,局部包块应手者为肠痈。
(七)用时钟定位法鉴别急性腹痛
以脐为时钟的针轴,将12点朝上,与6点画一直线,与腹中线重叠,那么腹部各部位的疼痛即可在钟表中定出位置来。具体的定位
与病变的关系如图28-1。
1点:脾破裂,左侧肺炎、胸膜炎。
2点:急性胰腺炎。
3点:溃疡性结肠炎。
4点:美克耳憩室炎、左侧输尿管结石。
5点:左侧急性盆腔炎(女性)、左侧宫
外孕破裂(女性)、左侧卵巢囊肿蒂扭转(女
性)、左侧腹股沟嵌顿疝或绞窄疝(男性)、左
侧附睾或睾丸炎(男性)。
6点:痛经(女性)、急性前列腺炎(男
性)、急性膀胱炎(女性多于男性)。
7点:同5点为右侧同种疾病。
8点:急性阑尾炎、右侧输卵管结石、美
克耳憩室炎、同4点钟。
9点:局限性肠炎(克隆病)。
10点:肝脓肿、急性肝炎。
11点:急性胆囊炎、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胆道蛔虫症、肝破裂、右侧肺炎、胸膜炎。
12点:急性胃炎、胃溃疡穿孔、心绞痛。
中心或全钟面:急性肠炎、肠蛔虫病、急性机械性肠梗阻、肠套叠、急性腹膜炎、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
三、腹部穴位按压诊病法
⒈中脘穴(位于脐上4寸处)和左承满穴[位于脐上5寸(上脘穴)左侧旁开2寸处]有压痛者,见于胃炎。
⒉中脘穴和右承满穴(上脘穴右侧旁开2寸处)有压痛者,见于胃窦炎。
⒊中脘穴和水上穴(位于脐上⒈5寸处)有压痛者,见于胃酸过多。
⒋中脘穴和左商曲穴[位于脐上2寸(下脘穴)旁开0.5寸处]有压痛者,见于胃神经疼。
⒌脾俞穴凹陷(位于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⒈5寸处)和下垂点(位于脐上⒉5寸处)有压痛者,见于胃下垂。
⒍中脘穴、水分穴(位于脐上1寸处)和右梁门穴(位于中脘穴旁开2寸处)有压痛者,见于十二指肠炎。
⒎中脘穴、右梁门穴、右溃疡点[位于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5寸(胃仓穴旁开2寸)处]和温溜穴[位于腕横纹桡侧端(阳溪穴)直上5寸处]有压痛者,见于十二指肠穿孔。
⒏中脘穴和呃逆穴(位于乳头直下第⒎第8肋间隙中)有压痛者,见于膈肌痉挛。
⒐中脘穴和食关穴(位于脐上3寸旁开1寸处)有压痛者,见于消化不良。
10.中脘穴和止泻穴(位于脐下⒉5寸处)有压痛者,见于过敏性结肠炎。
11.天枢穴(位于脐旁开2寸处)和魂舍穴(位于脐旁开1寸处)有压痛者,见于痢疾。
12.天枢穴和腹泻穴(位于脐下0.5寸处)有压痛者,见于腹泻。
13.天枢穴和通便穴(位于脐旁开3寸处)有压痛者,见于便秘。
14.子宫穴[位于脐下4寸(中极穴)旁开3寸处]和肾俞穴(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⒈5寸处)有压痛者,见于肾盂肾炎。
15.肓俞穴(位于脐旁开1寸处)和肾俞穴有压痛者,见于输尿管炎。
16.遗精穴[位于脐下3寸(关元穴)旁开1寸处]和肾俞穴有压痛者,见于性神经衰弱。
17.中极穴(位于脐下4寸处)和玉泉穴(位于男性阴茎根正中点处)有压痛者,见于膀胱麻痹。
18.中极穴和夜尿穴(位于脐下⒋5寸旁开1寸处)有压痛者,见于尿失禁。
19.中极穴和尿血穴[位于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5寸处(肩胛下角外0.5寸)]有压痛者,见于尿血。
20.外陵穴(位于阴交穴旁开2寸处)和三阴交穴(位于内踝尖上3寸胫骨后缘处)有压痛者,见于痛经。
21.阴交穴(位于脐下1寸处)和三阴交有压痛,见于带下病。
22.中极穴和大巨穴[脐下2寸(石门穴)旁开2寸处]有压痛者,见于膀胱炎。
23.天枢穴、水分穴和疰市穴(位于胸侧部,腋窝直下方七八肋间隙)有压痛者,见于急性腹膜炎。
四、脐 诊 法
古人云:人之寿夭,相脐可知也,疾之浅深,按脐可察也,故诊腹之要,以脐为先,盖人身之有脐,犹天之有北辰也,故名曰天枢,又名曰神阙。
正常情况下脐位于腹部中央,脐至剑突的距离和脐至耻骨联合的距离相等。正常人的脐多呈半球形,或稍凸于腹部表面或稍凹于腹壁之下。肥胖之人,大腹便便者脐眼多凹陷得较深,瘦人则较浅。肚脐的形态、位置、色泽、搏动等情况和疾病也有一定的关系:
(一)脐的望诊
⒈脐的形态变化。①脐大深者多寿,脐小浅者多夭(小浅者坚固不动移者除外);妇人脐深子多体强,脐浅平者子少。②肚脐呈圆形,下半部丰厚而朝上,这是男性中最好一种。这种肚脐表明血压正 常,肝、肠、脾、胃等内脏都健康,而且此人精神饱满、精力充沛。③肚脐呈满月形,丰盈而充实,下腹有弹性,这是女性中最好的一种。这种肚脐表明身心健康,卵巢机能良好,有生育能力。④肚脐的轮廓坚牢、刚盈,状如烟管头,为肾气实,其人遇大病也容易治愈;如轮廓边缘如虫蚀一样不整齐,为脐根绝症,是气血耗虚所致。⑤肚脐向上开,延长几乎成为三角形的人,多半胃、胰和胆囊等消化器官情况不佳。⑥肚脐向下开的人,多半患有胃下垂、便秘等疾病,同时可能患慢性肠胃病和妇科疾病。⑦肚脐偏向右方,易患肝炎、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⑧肚脐偏左方,肠胃功能较差,容易患便秘和大肠黏膜病变。⑨肚脐呈浅小形,有这种肚脐的人,一般来说身体较虚弱,容易患内分泌失调的疾病,浑身乏力,不耐疲劳。⑩全腹隆起,若为胃肠胀气所致者,脐部多无明显改变;若为水肿所致者,脐常向里凹,若不凹反突者,为元气欲脱之凶兆;若为臌胀(腹水)所致者,脐眼多向外凸起,甚至状如覆杯。⑾脐眼突出可能为胃气虚败引起,也可能为脐痈内脓已成。小儿脐突可为疳积、肠痈或脐疝,多啼而脐凸者气逆于内。⑿脐下陷属气血亏虚;病人脐翻出者死,水肿脐肿突出者死;积聚肿胀,脐不凸者可治,脐凸者不可治。⒀脐至剑突的距离大于脐至耻骨联合的距离时,提示上腹部有病变,反之病变在下腹部。
⒉脐的色泽变化。①脐中出现蓝色瘀血,应注意急腹症中有出血症。②小儿撮口脐黑者,气绝于中也;脐腑青硬者为脐风之死候。③脐色红黑为妇女怀孕的外征。
⒊试臌法。用食盐120克,炒热绢包,放脐上。若为水臌者,其盐化为水;若为食臌者,盐变红色;若为血臌者,盐变紫色;若为气臌者,盐变黑色;若为气虚中满者,盐色不变。以此可做鉴别。
(二)脐的触诊
脐部的触诊之法同腹诊类似。令患者仰卧,两腿伸直,两手置于身体两侧,以使脐动脉处于自然伸展状态。医生站于病者体侧,以手指掌触按脐部,以查脐之软硬,有无肿块、压痛,以及脐动脉之动势。一般而言,脐诊在部位上当分脐及脐周,于气势上当分缓、急、粗、细、深藏与浮露等征象。
⒈脐的静态变化。①按压脐及四周,上下调和无痞块者为常人,如脐周软坚不一,似树枝装在布袋里,高低不平,虽暂时尚未患病,却不久即会发病。②脐以深大而坚固,左右上下推之不动,轮廓约束者为真神安全,有大病亦可治,但暴病不在此列。③健康的脐,深而紧,病人的脐,浅而松。脐活动自如,多系胃肠虚弱、身体无力的一种证候,多属虚寒证,在老年人属精力衰弱。④脐按之无力者为元气虚,表里俱有力者,为元气实;凝坚而似有力者,并不是气实,而是气闭塞的征兆,此症多见于大病后或痢疾患者。⑤腹胀满初起,若按脐旁应手如胀起而坚者,为全身将肿之征兆。
⒉脐的动态变化,主要是诊脐间动气,又称诊冲任。这是了解肾中精气充盛与否的重要手段。诊察时,当密排三指,以按脐之上下左右。①脐环中幽深,轮廓平整,徐徐按之有力,其气应手者,内有神气之守也。②凡动气和缓有力,一息4至,绕脐充实者,为肾气充盛;一息6至,为冲任伏热;若一息7~8至以上多属病象。③按之热躁,其动细数,上及中脘者,为阴虚气冲。按之分散,一息1至者,为元气虚败。按之不动,而指如入灰中者,为冲任空竭之候。④冲任脉动高者主虚主热,动微者亦主虚。其应手不浮泛,重按之则沉实而小者,属实。⑤外感病内有积热时,可见冲任脉动高;动而低者热尚轻,动而高者热甚重;邪热退后,冲任脉动渐微者佳。⑥久泻久利而冲任脉动跃震手者为亡阴之候。手下虚冷,冲任脉动沉微者,为命门不足。冲任脉动甚、兼虚里脉亦动跃,或并心胁皆振动者,为天一无根,为真阴失守的大虚之候。⑦若按冲任脉动而热,热而灼手者,症虽寒战咬牙,肢厥下利,是为真热而假寒;若按腹两旁虽热,而冲任久按无热而冷者,症虽面红口渴,脉数舌赤,是为真寒假热。⑧冲任脉动气之势过强达于心下鸠尾者,真阴绝而浮阳上冲,为病情重;若臌胀动气波及鸠尾者为病危;脐下动气高,动气上冲者预后不良。⑨脐中大动,或为痰火壅盛、滞气火郁,或为吐衄之兆,其人必皮肤壮热。⑩肾虚
冲逆者,若动气在脐下为肾阳虚,阴寒内盛所致;若动气在脐中,为脾肾虚寒、命门火衰所致;若动气在脐上,为病久虚损,或阳伤及气,阴伤及血,相火失守,阳气浮越所致。皕瑏瑡冲肝上逆者,若脐动在当脐或左旁,或上冲脘中,其势如新张弓弦,按之弦劲搏指者,为水亏木旺,冲阳上冒所致;若按脐跳动筑筑,其势充满搏指,腹肌灼热,满腹虚胀
而不拒按者,为肠热蕴结,阳明气逆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