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分站:
全部科室 快速通道:点击直达您要访问的科室
背景:
阅读新闻

第29章 查腰背诊病法

[日期:2012-08-29] 来源:  作者:佚名 [字体: ]

   第29章 查腰背诊病法

   背位于躯干后部,上连于肩项,下连于腰,脊椎骨纵立正中,从颈至腰骶部,腰也位于躯干后部,上至季肋而连于背膂,下至髂嵴而连于尻尾。

   一、腰背的形态变化

    ⒈正常人背部两侧对称,立位时脊椎呈生理性弯曲,即胸椎稍向后凸,腰椎有较明显的前凸,骶椎则有较大幅度的后凸。没有脊柱侧弯的现象,并且前后左右活动灵便自如。

    ⒉脊椎弯曲后凸,背部高耸,腰曲不伸者,谓“背偻”、“大偻”,又名“伛偻”,俗称“驼背”,多见于老年人,为骨质退行性改变。

   ⑴多因肾虚精血不足、脊髓失养、督脉受损所致,是骨质疏松症的表现,往往从成年人时开始,由于缺乏钙质,骨骼逐渐变得疏松,脊柱长期受压迫而变形,至老年时就表现得比较明显。

  ⑵也可因湿热侵淫、脊背筋脉挛缩,淹久而成患。见于现代医学的类风湿性脊柱炎。

  ⑶脊柱骨劳,曲背,病在督脉,系肝肾亏虚,筋骨不固,复受邪侵,着而成痰,终至骨节败坏引起。见于现代医学的脊椎椎体骨结核患者。

    ⒊背部的诊法和胸部结合起来看,胸骨前凸,脊椎弯曲后凸,形如龟背者,谓之“龟背”,多为小儿佝偻病患者。

  ⑴可因先天不足,后天失养,骨髓失充,致督脉虚损,脊骨变形。

  ⑵初生婴儿背受风寒,入于背膂,经气受阻,日久而成。

  ⑶小儿骨质未坚,曲背久坐,矫正失时而患。

  ⒋脊椎侧弯凸向一侧,造成两肩不同高,走路时向一边倾斜。

  ⑴也常见于以上的先后天因素,如先天不足,后天失养,脊髓失充或感受风寒湿热、疫疠邪毒和外伤等。

  ⑵也可由于一侧下肢较短(如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椎间盘脱出症、小儿麻痹后遗症和儿童发育期坐位姿势不良引起。

  ⑶病人也可由于胸腹腔手术后、慢性胸膜增厚、胸膜粘连、佝偻病和肩部畸形等引起。

   ⒌脊柱僵直伴活动时疼痛,多见于腰部软组织损伤、腰椎骨质增生、腰椎结核或肿瘤、脊椎骨骨折或脱位,及腰椎间盘突出。

   ⒍背部肌肉消瘦,脊骨显露如锯齿状,谓之“脊疳”,可见于疳证后期,常因脾胃虚损、生化乏源、脊背失养所致。

   ⒎背部的形状、厚薄、宽窄,象征着肺的状况。“肩背厚者肺坚,肩背薄者肺脆,背膺厚者肺端正,胁偏疏者肺偏倾。”临床所见,背宽肩实者肺气多足,肩窄胸薄者肺气多虚。 

   ⒏背部肌肉丰满,色泽明润,脊柱端正、肩宇宽宏,提示内藏脏气充盈坚实;反之,如背部肌肉枯萎、色泽晦滞、脊柱歪曲、肩宇窄缩则象征内藏脏气亏损不实。若肩背非常浑圆,或腰部塌陷,预示着将来可能有背部疾患。

    ⒐腰为肾之府,又为命门之宅,故腰最能反映肾气命门之盛衰。因此腰部状况常为肾、命门的外象。腰部狭窄肉薄,常为肾禀赋不足的征兆,腰粗壮肉实者则肾气多实。第⒈第⒉第3腰椎的两侧有肥厚改变者,有患肾炎之可能,腰骶部钝痛者为子宫、输卵管疾患的征兆,而腰酸如折又为肾虚的预报。

   10.瑞典医学专家认为,腰围与寿命有一定关系,他们对355名男子和1462名妇女分别进行了长期的跟踪观察和研究。发现50多岁左右的男子如果身体较瘦,但腰围却较粗者,他们之中的29%活不到70岁;他们之中身体较胖,但腰围较细的人,却有95%可以活到70岁以上。对女性而言,凡胸部和臀部都较大,肩部较宽、大腿较粗而腰围较细的人,应该是最健康的类型。这种体型的女性,在观察期内的死亡率仅1%。反之,腰腹部脂肪过多的妇女比臀部肥胖的妇女更可能患糖尿病、高血压、月经失调或胆囊疾病。

    11.怀孕6个月以上的妇女,从背后看,若显不出腰粗者(和孕前比)多怀男胎,反之为女胎。

    12.臀部肌肉松弛无力,是自然衰老的表现。如果一侧臀部比另一侧高,说明两腿长短不一,长期不注意会引起跛行。

 二、腰背的皮肤变化

   ⒈肩背部长毛,常见于背部大椎穴周围和肩胛骨上,形似长发,不与发际相连,散在或密集分布,而不伴有前胸等其他部位长毛者,有患癌的可能性,据统计,长毛者食管癌占10%,胃癌占7%,肠癌占7%,肝癌占6%。

    ⒉有头之疽生于脊背正中者,称之“背疽”,其形大者又名“发背”,有上、中、下之分,皆属督脉经所主,应积极治疗,否则迁延不愈。

    ⒊上发背发于天柱骨(第2~6颈椎)之下,伤于肺,又名“脾肚发”;中发背与心对发,伤于肝,又名“对心发”;下发背与脐对发,伤于肾,又名“对脐发”。

    ⒋发背其证初起皆如粟米,焮痛麻痒,伴周身拘急,寒热往来,数日后突然大肿,总由外感风热火毒,或湿热蕴结于中,或肝郁气滞化火,致经络阻塞、气血壅滞而为患。

    ⒌有头之疽生于背及腰部之旁者,谓之“搭手”。其证初起为粟粒样脓点,皮色暗红,伴寒战高热,后渐肿胀高起。也有上、中、下之分,属足太阳膀胱经所司。

    ⒍上搭手属气郁痰热凝结,中搭手由五志过极、郁火凝结所致;下搭手多因房劳不节、真阴耗损、相火内动而成。

    ⒎小儿水痘聚生于背间,名“聚背”,为外感时气邪毒、内有湿热蕴结而成。

    ⒏腰部皮肤出现水样疱疹,如带状簇生,累累如珠,伴有疼痛 者,见于带状疱疹,中医称之为“缠腰火丹”、“蛇串疮”、“火带疮”。

    ⒐带状疱疹分干湿两种,干者色红赤,形如云片,上起风粟,作痒发热,属心肝二经风火;湿者色黄白,水疱大小不等,溃烂流水,属脾肺二经湿热。

10.腰间忽长肉痕一条,如带束腰,不痒不痛,名“腰生肉痕”,每因房劳过度、肾经与带脉不和而病。

11.腰背部有色泽改变、异常隆起、异常索状物或周围组织松弛,均可为内脏疾病的反映,在哪个部位,说明对应脏腑可能发生病变,具体诊断方法,见以下“孙氏诊查法”。

12.腰部肾俞穴处出现脓性包块,强痛转侧不便者,为“肾俞虚痰”,多因肾气不足、寒痰留滞而为患。

    13.胁下近腰束带处生痈,初起如桃,渐渐红肿,谓“腰带痈”,多因风热留滞膀胱、不能渗利,壅于肌表而成。

14.发于腰胯之间的包块,形如桃李,坚硬如石,皮色不变称为“中石疽”。溃破后脓水稀薄并有空腔形成,多由正虚体衰,湿热内蕴,邪毒固结,滞而不散,积久成形,发为本病。

三、腰背部穴位按压诊病法

⒈肺俞穴(位于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⒈5寸处)和风门穴(位于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⒈5寸处)有压痛者,见于感冒患者。

⒉肺俞穴和结核穴[位于大椎穴(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⒊5寸处]有压痛者,见于肺结核。

⒊肺俞穴和银口穴(位于肩胛骨下角处)有压痛者,见于咯血的病人。

⒋食管下俞穴(位于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1寸处)和水分穴(位于脐上1寸处)有压痛者,见于食管炎。

⒌脾俞凹陷(位于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⒈5寸处)和下垂点(位于脐上⒉5寸处)有压痛者,见于胃下垂。

⒍右溃疡点[位于第12胸椎棘突下5寸(胃仓穴)旁开2寸处]、中脘穴(位于脐上4寸处)和右梁门穴(中脘穴旁开2寸处)有压痛者,见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⒎右溃疡点、中脘穴和左承满穴[位于脐上5寸(上脘穴)旁开2寸处]有压痛者,见于胃溃疡。

⒏右溃疡点、大肠俞(位于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⒈5寸处)和天枢穴(位于脐旁2寸处)有压痛者,见于溃疡性结肠炎。

⒐血愁穴(位于第2腰椎棘突上方凹陷中)和天枢穴有压痛者,见于便血。

⒑心俞穴(位于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⒈5寸处)和神堂穴(位于心俞穴外侧⒈5寸处)有压痛者,见于心律不齐。

⒒神堂穴和极泉穴(举臂手掌向内,位于腋窝正中两筋间凹陷中)有压痛者,见于心肌梗死。

⒓神堂穴和督俞穴(位于第6胸椎棘突下旁开⒈5寸处)有压痛者,见于心内膜炎。

⒔神堂穴和穴(位于督俞穴旁开⒈5寸处)有压痛者,见于心包炎。

⒕次髎穴(位于第2骶后孔凹陷中)和生殖点(位于次髎穴内0.5寸处)有压痛者,见于妊娠。

    ⒖生殖点和滑肉门穴(位于脐上1寸,旁开2寸处)有压痛者,见于孕吐。

⒗次髎穴和带脉穴(位于第11肋游离端直下约⒈8寸,与脐平行处)有压痛者,见于子宫内膜炎;若另有结核穴有压痛者,见于子宫结核。

⒘次髎穴、带脉穴和新大郄穴(承扶穴与委中穴连线中点,偏外0.5寸直下0.5寸处)有压痛者,见于子宫癌。

⒙次髎穴、带脉穴和脾俞穴凹陷处有压痛者,见于子宫脱垂。

19.鸠杞穴(位于第2骶椎棘突上方凹陷中)和三阴交穴(位于内踝尖上3寸胫骨后缘处)有压痛者,见于崩漏。

    ⒛通经穴(位于髂前上棘内侧2寸,直上1寸处)和三阴交穴有压痛者,见于闭经。

   21.次髎穴和三阴交穴有压痛者见于盆腔炎。

   22.次髎穴和积聚痞块穴(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4寸处)有压痛者,见于卵巢囊肿。

    23.第2胸椎棘突下凹陷中有压痛者见于精神病。

    24.肾俞穴(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⒈5寸处)和中空穴(位于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⒊5寸处)有压痛者,见于腰痛。

    25.肾俞穴和生殖点有压痛者见于前列腺炎。

    26.肩井穴(位于肩峰与大椎穴连线中点处)和水分穴(位于脐上1寸处)有压痛者,见于乳腺炎。

    27.脉根穴(位于第2骶后孔正中线旁开3寸直下0.5寸处)有压痛者,见于血栓性静脉炎。

   28.肾俞穴和大杼穴(位于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⒈5寸处)有压痛者,见于骨性关节炎。

    29.肾俞穴和天宗穴(位于肩背部肩胛冈下窝的中央处)有压痛者,见于肩周炎;若同时有大杼穴压痛者,见于颈椎关节病。

 四、腰背部的孙氏诊查法

    孙氏诊查法是孙惠卿大夫摸索出的一套系统的诊断方法。这种方法独特、准确、行之有效,可以帮助医生提高诊断准确率。他的方法归纳为敲听、推摸、捏压几种,现分述如下:

   (一)敲听法

    用左手或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合拢指尖平齐,手指呈曲屈状,以腕部上、下活动力量弹敲,手指与皮肤接触的时间要短促,在敲打时用力不要太大,指端要与被敲部位皮肤垂直,敲打的部位主要是脊柱两侧的皮肤,上起自胸椎第1节,下至尾椎。一般来说,在正常的情况下,在胸椎两侧除胸椎1~3外,敲出的声音大致相同;在腰椎两侧和骶骨两侧敲出的声音亦大致相同,只有在机体患病时在这些部位可敲出异常的声音。

不正常的声音是空音和呆痹音,正常的声音是不空不呆的声音,区别这些声音是比较困难的,要敲得多、听得多才能更好地区别。把大部分部位敲出的音响与个别部位敲出的音响加以相对比较,如果敲出的声音清脆,易于向周围传导,便是空音,是不正常的声音,此处是病变反射的部位;如果敲出的声音传导性很不好,因而产生局限于某部的低沉之音,便是呆痹音,此处也是病变反射的部位;介于此两种性质之间为不空不呆的声音,是正常的声音。以上敲出的声音只是在身体某个局限区经对比后,才能区别出来。应当注意,敲诊必须在安静的治疗室中进行,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二)推诊、摸诊

 推诊就是用左手或右手的拇指掌侧稍压于棘突的两侧和身体其他部位,并施以向上之推力,使拇指从下往上慢慢滑动,滑动点起自尾椎,经腰椎、胸椎、颈椎至枕外隆凸。推诊能发现脊柱两侧是否有障碍物,结节、索状物、泡状软块、棘突之隆起、凹陷、歪斜或两棘突和椎体之间距离的改变。有以上所述之情况时多是病变反射区。

 摸诊就是用手摸身体的皮肤是否滑润或粗糙,皮肤各部的温度(冬暖夏凉)。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皮肤是滑润的,只有在营养不均衡时,皮肤才显得粗糙。但是,皮肤在冬季比夏季粗糙一些;从一地迁移他地时,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也会出现皮肤较粗糙的现象。在患有消化系统和新陈代谢疾病或肾脏病时,皮肤常有明显的粗糙。皮肤温度的变化有局部性的也有全身性的。如在躯干背部摸到“外凉里热”(用手很快接触皮肤时,最初发凉,等一会儿皮肤发热),是风湿病的表现;“局部发热”为局部炎性疾病的表现;“全身发热”为疾病全身反应的表现;在背部如果脊椎两侧某局限部位温度发生改变时应考虑为某一内脏病变反射区;在高血压症患者身上某一侧温度显著下降时可预测脑部有器质性病变,以后有发生脑溢血的可能。

 (三)捏诊、压诊

 捏诊就是用左手或右手的拇指与食指呈钳状捏身体各部,特别是身体柔软部位和关节周围,例如捏腹部、腰部、颈部、肩部、头面部和四肢部,可察知皮肤、肌肉、肌腱、神经张力是否有改变,或皮下是否有小结节、泡状软块物、条索状物。在捏时常以身体对称部位加以比较,如有以上所述情况,则可大致确定病变部位。

 压诊就是在推诊和捏诊时,对有问题的部位施以压力,依据病人对加压后的感觉来判断疾病的位置和进程。病人在施以压力后的感觉可以分成酸、痛、麻、木四种。正常时只有压觉,如果产生不同的感觉,一般可以以此为根据判定病情的轻重。某一器官发生功能性的改变时,在相应反射区施以压力,就会有发酸的感觉,这是疾病初期的反应;如施以压力时产生酸、痛感觉,则说明疾病较感觉酸时有进一步的发展,凭此往往可查出某器官有器质性变化;麻和木是病情严重的表现。在给予治疗后疾病是否好转也可以此方法判断。

(四)腰背部的具体诊查方法

⒈敲诊是在推摸诊之前,先做敲诊,把病变部位大致找出来后再进行推摸诊。在病人腰背部都可以敲诊,但应着重于脊椎两侧,跟在特定区域敲出的声音作比较发现有空音或呆痹音时,说明相应部位的器官有疾病。

⒉摸诊是用左手或右手掌侧面或同时用两手轻摸腰背部皮肤,比较身体左右侧皮肤的温度,或比较同侧各处之温度是否有显著差别。左右两侧身体温度有明显差别者,常见于高血压病、神经官能症、植物神经系统疾病、脑血管栓塞的病人。若局部皮肤温度发生变化,特别是温度降低时,常提示对应内脏有病变。在背部迅速摸诊时皮肤发凉,停留一会儿又发热,说明有慢性风湿病。医生可站或坐在病人的背面或侧面摸诊。此外,还要注意病人的皮肤是否粗糙。

⒊捏诊是用拇指、食指呈钳状捏压脊柱,诊查棘突与椎体是否有变化。如棘突变大,明显突出,有时凹陷,或两棘突之间的距离较正常增大,或较正常减少,或脊柱呈S形,此种情况多见于脊柱结核性病变、类风湿性关节炎、神经根炎或各内脏的病变,也见于全身营养障碍较严重的病人。捏诊时发现腰背部各病变部位肌纤维张力升高,可以左、右侧对比之。在捏腰部时,两手呈钳状,同时捏于左、右两侧腰部(相当于第⒈第2腰椎水平),由外向内慢慢捏压,如在左侧有疼痛感觉,肌张力高,或有肿胀,则认为可能有左侧肾脏或胰脏的疾患,也可能有胃病。在右侧出现以上症状和体征者,可能有右侧肾脏或十二指肠、升结肠疾患,或胃幽门部疾病。若在髂嵴稍上方的前后捏压时,病人有疼痛感觉或肌张力升高(发硬),则认为有降结 肠疾患(左侧捏压)、坐骨神经或腰神经疾患。以上诊查时,医生均需站在病人背面捏诊。

 ⒋推诊这种方法常常与摸、捏、压诊联合运用,它是用两拇指从尾椎的两侧慢慢向上推,并施以适当压力,诊查各行经的位置是否有障碍物、条索状物、小结节、软性泡状物,或者是否有酸、痛、麻、木感觉,和局部温度的改变以及棘突的变化(突出,下陷,棘突、椎体间距改变,脊椎弯曲)。发生以上情况时,依据病变的反射部位,则认为相应的脏器有疾患。各脏器病变反射区如下:

 ⑴胸椎1~3 →心。

 ⑵胸椎4~5 →肺。

 ⑶胸椎6~7 →胃。

 ⑷胸椎8~9 →肝、胆、脾、胰。

 ⑸胸椎8~12 →小肠与大肠。

 ⑹胸椎10 →肾上腺、卵巢、前列腺。

 ⑺胸椎11~12 →输尿管、肾盂、阑尾、子宫。

 ⑻腰椎1~2 →乙状结肠。

 ⑼腰椎3~5  →睾丸、前列腺、卵巢。

 ⑽骶椎1~4 →膀胱、尿道、子宫、直肠。

 ⑾尾椎→外生殖器、肛门。

 ⑿肩(重点右肩) →心、肺、肝、胆。

 ⒀下颌骨内侧→胃、肠。

 ⒁颈外侧(乳突至锁骨外1/3) →肺、气管、胃。

 ⒂肩胛下窝→上肢。

 ⒃骶骨外侧与臀外侧→腰、下肢。

                      五、脊椎诊病法

 脊椎诊病法是日本渡边正推荐的一种诊断方法,他认为脊椎一旦出现异常,就会引起各种疾病。例如:有的人一躺下就感到腰痛、腰冷、难受不适等,这就是脊椎副脱臼的表现,这种人一般内脏都有病。

(一)脊椎与内脏病的关系

脊椎保护脊髓,从该处出来的神经分布到全身的皮肤、肌肉以及内脏各个部位。如果内脏患了疾病,通过与其联系的神经,在相应的皮肤和肌肉上就会出现异常表现。这就是医学上的海德带反射(内脏—皮肤痛觉过敏带)。脊椎如果出现副脱臼,就会引起内脏疾病,与此同时也会引起与内脏有关的皮肤和肌肉的异常,这些肌肉和皮肤与脱臼脊椎支配的神经是一致的。因此,知道哪个脊椎有副脱臼,就能推测出哪一内脏器官有病变。

人类的脊椎骨,共有33节,从上开始,颈椎7节,胸椎12节,腰椎5节,骶椎5节(融合为1块),尾椎4节(融合为1块)。鲁布泰尔博士研究了脊椎病变(副脱臼)与内脏器官的关系,通过检查脊椎,就能判断出来哪一内内脏有病,这是非常有效的办法,对应关系如表29-1。

 

          表29-1 脊椎副脱臼与内脏疾病关系

有病的器官

                           引起副脱臼节数

颈 椎

胸 椎

腰 椎

  头

 头颈部

   脑

   眼

   鼻

   耳

  咽喉

 扁桃腺

咽喉与舌

牙与口

甲状腺

副甲状腺

  乳腺

  心脏

  肺脏

  气管

 横膈膜

  腹膜

  肝脏

  胰脏

  脾脏

   胃

  小肠

  大肠

  阑尾

  直肠

  肾脏

  膀胱

  副肾

  子宫

 前列腺

  卵巢

  睾丸

  阴道

  阴茎

1~4

1~4

1~4

1~4

1~4

1~4

1、⒉⒊⒍7

1~⒊⒍7

1~4

3~4

6或7

1~4

1~4

 

3~5

 

⒋8(4是绝对准确)

6~10

1~⒋10

9~12 1~4

5~10

⒋⒌10

1~4

9~12

⒌6

2~6

1或2

⒌8

11或12

8、

6或9

 

1~4

11或12

 

 

 

10

 

9             

 

 

 

 

 

 

 

 

 

 

 

 

 

 

 

 

 

 

 

 

 

⒌⒍⒎11

 

1或2

2(右侧)

4或5

 

1或4

 

4

1~4

3

3

4

2~4

 

通过表29-1可以看出,例如:有眼部症状者,颈椎第1~4,胸椎⒋⒌10有病变(副脱臼),如果这些脊椎的脱臼治不好,眼病就不会治愈。

 (二)各种疾病在脊椎的压痛点

 人的内脏和全身所有脏器都受脑脊椎神经支配,如表29-1所示,内脏有病时,与有病脏器有关的脊椎就要出现异常,在这些异常的脊椎骨及周围必定有压痛点。相反,通过探寻脊椎的压痛点,根据有压痛的脊椎与内脏的关系,就能知道哪一内脏有病。如能掌握这些知识,对体内的疾病就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常见病在脊椎上的压痛点如下:

⒈胃部疾病在胸椎4~10,脊背呈圆形弯曲或背姿欠佳。

⒉胃溃疡在胸椎10~12。

⒊心脏病在胸椎1~4(左侧)。

⒋肺部病在胸椎3~9(右侧压痛说明左肺部有病,反之亦然)。

⒌胆石症在胸椎12(稍偏右侧),压痛点在发作后数小时有反应,病情严重时压痛点移至胸椎4~6。

⒍骨盆内疾病(妇科病)在胸椎4~5。

(三)脊神经与内脏的关系

脊神经共有31对,分布在全身。脊神经与内脏分布的植物神经相连接,所以各脊椎骨出来的神经和所有内脏器官都有直接的连络。海德氏发现的海德过敏带证实,所有内脏病都要在人体相应的皮肤上产生知觉过敏带。脊神经、皮肤与内脏、五官的关系如表29-2.

              表29-2 脊神经、皮肤与内脏、五官的关系

脊神经

    相应的皮肤内脏、五官

颈3

颈4

 

胸1

胸2

胸3

胸4

胸5

胸6

胸7

胸8

胸9

胸10

胸11

胸12

腰1

腰2

腰3

腰4

腰5

骶1

骶2

骶3

骶4

横膈膜 脑 头皮 脸皮 耳 鼻 口 齿 甲状腺 心脏 肺 肝 脾 胰 胃

脑 面部皮肤 眼 耳 鼻 横膈膜 头皮 口 齿 舌 喉头 甲状腺 

心脏 肝 脾 胰 胃

气管 心脏 心包 眼 耳 横膈膜 肺 肋膜 肝 皮肤

心脏 气管 耳 眼 乳腺

肺脏 心脏 耳 眼 鼻 乳腺 肋膜 肝 体皮

肝 肺 心脏 耳 乳腺 肋膜

胃 眼 鼻 扁桃腺 乳腺 肋膜 耳 肝

横膈膜 胃 脾 胰 肝 肾 乳腺

横膈膜 胃 脾

横膈膜 胰 肝 小肠 胆囊

脾 副肾 胰腺 胆囊 小肠 胃 横膈膜

肾脏 小肠 横膈膜 胰脏 脾 胆囊 输尿管 卵巢 睾丸

小肠 横膈膜 腹膜 大肠 肾 输尿管 膀胱 子宫 睾丸 卵巢

大肠 肾脏 横膈膜 腹膜 阴茎 前列腺 卵巢 睾丸 附睾 子宫 精索

膀胱 大肠 小肠 阴茎 卵巢 前列腺 子宫 精索 腹膜

阑尾凸起 阴茎 睾丸或卵巢 附睾 精索鞘膜 子宫 腹膜 大肠 小肠

阴茎 睾丸或卵巢 附睾 膀胱 前列腺

阴道 膀胱 子宫 前列腺 直肠

前列腺 膀胱 直肠

膀胱

膀胱

膀胱 阴茎 阴道

肛门 阴茎 阴道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yuan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0)
热门评论
商务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