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分站:
全部科室 快速通道:点击直达您要访问的科室
背景:
阅读新闻

第五节 常见病症治疗

[日期:2009-03-24] 来源:唐汉中医药网  作者:未知 [字体: ]

  一、昏迷

  【治则】 以开窍清热为主。

  【取穴】 中脘、人中、太冲、合谷。

  【手法】 强刺激或留针、间歇性刺激。

  【操作方法】 直刺中脘深四寸,重刺激,捻转后出针;针刺人中、太冲、合谷均以强刺激,大幅度捻转。患者不苏醒留针,间歇性刺激。  

  【注意事项】 如患者全身状态不佳,应配合使用其他急救措施。

  二、晕厥

  【治则】 以疏厥和中为主。

  【取穴】 人中、气海、风池、足三里。

  【手法】 捻转,中、强刺激。

  【操作方法】 先刺人中穴,用强刺激捻转,再刺气海穴用捻转中等刺激,再刺风池和足三里,中等刺激捻转。

  【注意事项】 (1)晕厥应与眩晕、昏迷、休克、低血糖等疾病相鉴别。(2)宜平卧或稍抬高下肢,同时松解衣扣做好保暖。

  三、中暑

  【治则】 以清泄暑热为主,佐以和胃。

  【取穴】 人中、中脘、大椎、三阴交、内关、太冲、曲池、足三里。

  【手法】 中、强刺激,或留针20分钟左右。

  【操作方法】 刺人中强刺激;神清后针刺中脘、三阴交、大椎穴,中等刺激。如患者心跳过快,加刺内关,四肢抽搐加刺太冲、曲池、足三里等穴。

  【注意事项】 本病发作较急,如处理不当、或病情严萤的,也有发生死亡的危险。

  四、惊厥

  【治则】 以疏调督脉为主。有热者佐以清热,无热者佐以镇痉。

  【取穴】 人中、大椎、中脘、曲池、合谷、太冲、风府。

  【手法】 中、强刺激。

  【操作方法】 先刺人中强刺激。如患者伴有发热取大椎、中脘、曲池、合谷、太冲。如舌热痉厥取中脘、太冲、曲池、风府。均以中强刺激。

  【注意事项】 针刺为急救措施之一,还应酌情应用强心剂、脱水剂、退热剂及降颅内压的药物,以标本兼治。

  五、休克

  【治则】 以回阳救逆为主。

  【取穴】 人中、涌泉、素髑、内关、气海、关元。

  【手法】 强刺激、留针、间歇捻转。

  【操作方法】 针刺人中、涌泉穴,强刺激,间歇捻转15分钟。如症状改善不显著,血压仍不升高,加刺素谬、内关穴,持续捻针,再针刺气海、关元穴,持续捻针,直至休克症状消失。

  【注意事项】 必须针对导致休克的不同原因,分别采取各种治疗方法。必要时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进行抢救。

  六、咯血

  【治则】 以清热凉血止血为主。

  【取穴】 天突、上脘、中脘、内关。  

  【手法】 中、强度刺激。

  【操作方法】 针刺天突沿胸骨柄向下横刺3~4寸。勿使针尖偏斜;再刺上脘、中脘穴,用较强度刺激;直刺内关用中等刺激。  

  【注意事项】 针刺治疗咯血为急救措施,临床上具有显著的疗效,如咯血较重者,宜结合运用中、西药物,针对病因治疗,以迅速地控制咯血为准。

  七、心绞痛与心肌梗塞

  【治则】 回阳救逆,活血化瘀为主。

  【取穴】 内关、心俞、厥阴俞、乳根。

  【手法】 强刺激或留针,持续性捻转。

  【操作方法】 直刺内关穴,强刺激;针刺心俞、厥阴俞斜向胸椎棘突,以使前胸有传导感为度;针刺乳根并向膻中穴处横刺,共腠止痛功效以利心脏的血液循环。

  【注意事项】 心绞痛与心肌梗塞发病急剧,针刺止痛有较好的效果,但须根据临床病人心电图等各方面变化,不失时机地施用中、西药急救治疗,确保病人安全。

  八、支气管炎

  【治则】 定降肺气,祛风化痰。

  【取穴】 定喘、风门、肺俞、合谷、配穴、曲池、大椎、颈6~胸6脊背穴、尺泽、列缺、丰隆。

  【手法】 强刺激,不留针;或中等刺激,留针5~15分钟,间歇运针。

  【操作方法】 直刺定喘、风门、肺俞穴,针尖稍向脊柱,深度0.5~l寸,使局部酸胀,有时可扩散至肩背部或胸部;直刺曲池透少海;直刺合谷透劳宫或后溪。如伴有发热,加刺大椎。伴有背部肌肉酸痛,加颈7~胸6夹脊穴。咳嗽剧烈者加尺泽、列缺。痰多者加丰隆。每日1次。

  【注意事项】 (1)以上胸和背部穴位不宜针刺过深,以免引起气胸。(2)增强体质,防止感冒。

  九、支气管哮喘

  【治则】 平喘降逆,宣肺化痰。

  【取穴】 定喘、天突、璇玑、膻中、丰隆、大椎、合谷、关元、足三里。

  【手法】 用中、强刺激。

  【操作方法】 直刺定喘穴,留针,捻转数分钟;横刺天突,沿胸骨柄后缘、气管前缘刺入,不留针;横刺璇玑、膻中,针尖宜向四周横刺,不留针。痰多者加剌丰隆;伴有呼吸道感染者加刺大椎、合谷;久喘者加刺关元、足三里。

  【注意事项】 (1)以上胸、背部穴位不宜针刺过深,以免引起气胸。(2)注意保暖,防止感冒。积极锻炼身体,增加人体抵抗力。禁止吸烟和接触有刺激性的气体及灰尘,并忌食有过敏作用的食物。

  十、高血压

  【治则】 以平肝潜阳为主,佐以对症加减。  

  【取穴】 天窗透人迎、风池、完骨、上脘、中脘、阴交、阳陵泉、太阳。

  【手法】 透穴法,中强刺激,或点刺、放血。

  【操作方法】 此法以天窗透人迎为主,针刺时轻捻缓进,待头部轻爽感产生后即可缓缓退针,注意勿刺伤颈部血管及神经。如伴有头痛、恶心者加刺风池、完骨穴,针刺二穴均以针感沿头顶上半至额部,以头脑清醒感为佳。再刺上脘、中脘、三阴交、阳陵泉等穴,均以泻法,使感应趋趋下行为宜,如刺人迎血压下降甚快者,复诊不宜再用。如头痛难忍,面色红,烦躁易怒者,点刺太阳穴,挤出鲜血如珠,可获良效。

  【注意事项】 (1)芒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重用天窗透人迎穴,对调整血压有一定较好的作用。(2)如治疗继发性高血压,则注重治疗原发疾病。(3)对病程较长的病例可与中、西药物结合运用以提高疗效。

  十一、癫痫

  【治则】 以开窍化痰、平肝熄风为主。

  【取穴】 风池、人中、大椎、内关、间使、神门、合谷、太冲、三阴交、阳陵泉、巨阙、中脘、丰隆、神庭。

  【手法】 平时轻或中等刺激,发作时强刺激。

  【操作方法】 (1)取风池穴直刺,平耳垂水平,略斜向下,深1—1.5寸。使局部酸胀并向头项、颞部、前额或眼眶扩散。(2)取人中穴横刺,从下向上刺入,进针0.5—1寸。使局部痛感,捻转时亦有酸胀感。(3)取大椎穴直刺,微斜向上,深1~1.5寸。使局部酸胀向下或向两肩部扩散。

  如患者癫痫小发作,加刺内关、神门、神庭。如精神运动性发作,加刺间使、神门、丰隆、巨阙。如患者局部性发作加刺合谷、太冲、阳陵泉、三阴交等穴。每日针治1次。

  【注意事项】 (1)癫痫大发作若连续发生,意识昏迷者,称为癫痫持续状态,常伴有高热、脱水,并易引起继发感染,病情严重,应及时进行抢救。(2)本病应与痉病性抽搐及一般的晕厥作鉴别。

  十二、无脉症

  【治则】 以舒经活血通脉。

  【取穴】 天窗透人迎、颈臂、极泉、内关、太渊、气海。

  【手法】 中强刺激或留针、捻转手法。

  【操作方法】 病人仰卧位,针尖由天窗穴处刺入,向下平对人迎穴止。进针要轻捻缓进,勿伤颈动脉。深度1—1.5寸。使该部位有胀感;针后,头部有轻爽感为度。再取颈臂,针尖呈水平方向刺入稍向后偏,进针时轻捻缓进,深度0.3—0.8寸,使患者感觉酸麻及触电样感,由臂放散至手指为准。针刺极泉使感应缓缓放散至手指。针刺内关、太渊用捻转手法使感应向上臂前胸放散。太渊、内关可留针30分钟。每次治疗前后应注意血压变化,如久病气阴两虚者加刺气海穴。

  【注意事项】 本病应针对病因治疗。可以配合中、西药物治疗。

  十三、胃痛

  【治则】 以行气和胃止痛为主。

  【取穴】 内关、足三里、中脘、胃俞、脾俞、关元、建里、陷谷、太冲。

  【手法】 用中强刺激,留针或间歇运针。

  【操作方法】 直刺内关透外关。直刺足三里,使针感向上行走。直刺中脘,并可向四周邻穴斜刺。如伴有胃冷、大便清稀、肢体欠温者,加刺脾俞、胃俞、关元;伴有口苦、溲黄便秘,胃中灼热嘈杂感者,加刺陷谷、内庭;伴有疼痛走窜、腹胀、嗳气或矢气、吞吐酸下者,加刺太冲、建里;伴有拒按,痛处固定不移者加刺膈俞、三阴交、公孙。每日一次。或一日2至3次。

  【注意事项】 (1)引起上腹部疼痛的原因较多,如阑尾炎早期、胆囊炎、胰腺炎及心肺等疾病,所以必须作细致鉴别诊断,以免误诊。(2)深刺中脘等穴,针刺角度宜直刺或斜向下方,避免向左右上方深刺。否则可能刺伤内脏血管。

  十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治则】 健脾和胃止痛为主。

  【取穴】 上脘、中脘、水分、至阳、三阴交、太溪、内关、足三里、筋缩、中枢、脊中。

  【手法】 以中、强度刺激,留针。

  【操作方法】 直刺上脘、中脘、水分使局部酸胀并向上放散至胸部及两胁,后腰及小腹部,直刺至阳并留针。溃疡晚期损伤胃阴者可加刺三阴交、太溪。如患者疼痛剧烈时,先不采用针刺胃脘部穴位,可取内关、足三里,直刺、强刺激止痛,再视腹壁紧张程度缓解后选用三脘穴。如果疼痛缓解不明显,腹壁紧张,胃脘部按之发硬者,加刺筋缩、中枢、脊中穴,留针20分钟,待疼痛缓解后,再针刺三脘穴。

  【注意事项】 (1)饱食后不可针刺中脘穴,若针刺时不易提插。(2)进针时若有阻力应缓缓下压,勿强行穿过。若针下涩紧,应稍稍上提再缓缓下压,勿强力捻转,以免刺伤小肠。

  十五、胃下垂

  【治则】 以升举中气,佐以健脾和胃为主。

  【取穴】 中脘、关元、气海、足三里。

  【手法】 强刺激,留针。

  【操作方法】 深刺中脘穴,使针尖宜向下或针向内下方刺入,不可向左右或斜向上方深刺。直刺关元、气海、足三里,使用较强刺激手法,留针20分钟,每日一次。

  【注意事项】 (1)治疗后,要卧床休息15分钟左右,饮食不宜过饱,少进汤水,不要过度疲劳。(2)进食以后最好有一段平卧的时间。

  十六、急性胃肠炎

  【治则】 以利湿化浊行气为主。

  【取穴】 天枢、归来、秩边、足三里、曲池、气海、中脘、中极。

  【手法】 中强度刺激,须留针。

  【操作方法】 病人取仰卧位。取天枢、归来,针尖垂直刺入,3—5寸深。使局部酸胀感、麻串样感向下方及两侧部放散。留针:20分钟。针刺秩边深度5~7寸,使感应向肛门周围及小腹放散。如有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泻下物多呈水样加刺气海、足三里,针刺加条法。如有发热、胸闷、泻下物有浓血味腥臭、肛门有灼感,加刺曲池、中脘、中极穴。如久泻不止者,加刺长强穴,深刺3~4寸,强刺激。

  【注意事项】 患者如脱水明显应结合补液治疗。

  十七、甲状腺机能亢进

  【治则】 以疏肝泻火、行瘀破积为主。

  【取穴】 间使、三阴交、气瘿穴、颈3~5夹脊穴、阴郗、复溜、神门、安眠、太冲、风池、天柱、攒竹、四白、内关等穴。

  【手法】 用轻、中度刺激手法或留针20分钟。

  【操作方法】 针刺间使穴,捻转数十次,再针刺三阴交,留针20分钟。气瘿穴轻透不留针(避开血管),若气瘿穴不适宜多刺时,可用颈3—5夹脊穴,每次选用一对,多捻针。如伴有多汗加刺阴郗、复溜,如伴有心悸、失眠加刺神门、安眠;性情急躁,面赤升火加刺太冲、风池;如突眼加刺天柱、攒竹、四白;如心动过速加刺内关穴。

  【注意事项】 (1)患者出现甲状腺危象,应采用中西医结合抢救。(2)注意适当休息与合理营养。

  十八、糖尿病

  【治则】 清泄三焦蕴热为主。

  【取穴】 胰俞、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太溪、少商、鱼际、膈俞、胃俞、中脘、脾热、关元、复溜、水泉。

  【手法】 背部俞穴均用弱刺激,不留针。其他穴位,可用中等刺激,留针10—15分钟。

  【操作方法】 直刺胰俞、肺俞、脾俞、肾俞穴,针尖

斜向椎体,使局部酸胀,深度1—2寸。如M渴多饮较重者,加刺少商、鱼际、膈俞;如多食善饥、肌肉消瘦显著者,加刺脾热、胃俞、中脘;如多尿,加刺关元、复溜、水泉。每日1次。lO次为1疗程。

  【注意事项】 (I)糖尿病患者抵抗力差,极易并发感染,针刺时必须注意严格消毒,以免引起感染。(2)糖尿病患者应合理调节饮食,适当限制碳水化合物,增加蔬菜、蛋白质及脂肪类食物。对儿童及孕妇,不宜严格控制食物。

  十九、遗尿

  【治则】 以温补肾阳、益气固本为主。

  【取穴】 关元、气海、归来、秩边、风池、神门、四神聪。

  【手法】 中、强刺激。

  【操作方法】 针刺关元穴,使感应放散至尿道。针刺归来穴时,针尖斜下向尿道方向,以使感应放散至尿道为准。针刺风池穴、气海、秩边、神门、四神聪,均以中、强刺激手法。

  【注意事项】 (1)积极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怕羞、精神紧张等因素。(2)晚饭到临睡前,应控制进水量。(3)最好家人能定时叫醒患者起床小便。  

  二十、阑尾炎

  【治则】 以疏通腑气、清泄郁热为主。

  【取穴】 阑尾穴、上巨虚、足三里、天枢、合谷、曲池、内关、太冲透涌泉。

  【手法】 强刺激,或留针、透穴。

  【操作方法】 直刺阑尾穴、上巨虚、足三里、天枢穴,强刺激,并留针、间歇性捻转。如发热较高,加刺合谷、曲池强刺激;如恶心、呕吐,加刺内关并留针;如疼痛较甚,加刺太冲透涌泉。

  【注意事项】 如发生合并症,可根据临床表现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

  二十一、急性胆道疾患

  【治则】 以疏泄胆气、宽中和胃为主。

  【取穴】 胆囊穴、内关、日月穴、胸8~9夹脊、阳陵泉、足三里、太冲透涌泉。

  【手法】 强刺激、留针。

  【操作方法】 先刺胆囊穴、内关穴,用强刺激,持续运针数分钟,待疼痛缓解,留针可长达数小时,同时针刺日月穴(右),须沿腹直肌向下斜刺;再刺胸8~9夹脊穴,使感应向前放散。直刺阳陵泉、足三里,强刺激。如疼痛剧烈加刺太冲透涌泉。

  【注意事项】 (1)治疗急性胆道疾病要严密注意观察病情变化。(2)如胆道蛔虫病,在疼痛缓解后,应予驱蛔治疗。(3)如出现高热或并发症,应及时结合药物治疗。

  二十二、头痛

  【治则】 以通经络、和气血。

  【取穴】 风池、太阳、百会、太冲、率谷、中渚、阳白、攒竹、合谷、天柱、后溪。

  【手法】 中等或强刺激。留针或透穴。

  【操作方法】 先取风池穴,使针感扩散至颞额部。如疼痛在头顶部加刺百会、太冲。疼痛在颞部加刺太阳透率谷、中渚。疼痛在前额部加刺阳白透攒竹、合谷。疼痛在枕部加刺天柱、后溪。以上针刺穴位时先用小幅度捻插,找到感应后即作捻转,持续运针1~2分钟,留针15分钟。

  【注意事项】 针刺风池穴不宜太深,如需深刺,宜斜刺进针,对横斜透刺应予慎重。如因高血压头痛,应慎用强刺激。

  二十三、癔病

  【治则】 以清心安神、泄火降浊为主。

  【取穴】 内关、神门、人中、后溪、合谷、太冲、少商、大陵、涌泉、太钟、三阴交、曲池、阳陵泉、环跳、医聋、耳门、翳风、天突、睛明、丝竹空、百会、照海。

  【手法】 中强刺激,不留针。

  【操作方法】 直刺内关、神门,使局部酸胀并有麻感向指端放散。直刺后溪透合谷。横刺人中,从下向上刺入。使局部剧痛。如患者癫痫样发作或瘫痪状态时,加刺曲池、少商、阳陵泉、环跳、合谷、太冲;如患者出现木僵、睡眠等症时,加刺大陵、涌泉、百会;如患者喉中梗阻,加刺照海、天突;如患者失明,加刺大陵、少商、太钟、三阴交等。每日1次。

  【注意事项】 (1)本病应与器质性脑病如脑肿瘤、脑动脉硬化、脑炎、脑外伤等作鉴别诊断。(2)发痛时需保持安静,注意避免各种不良刺激。

  二十四、面肌痉挛

  【治则】 以疏通经气、解除痉挛为主。

  【取穴】 风池、太阳、颊车、四白、下关、地仓、承浆、翳风、合谷。

  【手法】 较强刺激或强刺激。常用透穴法。

  【操作方法】 斜刺患侧风池。直刺太阳,得气后透颊车。直刺四白,得气后透下关。直刺地仓得气后透承浆或透翳风。直刺合谷。以上穴位针刺均须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注意事项】 (1)针上述穴位如效果不显著者。可加直刺上脘、中脘穴,强刺激,不留针,隔日1次,可提高疗效。(2)慎防着凉受风,出门宜用口罩防护。

  二十五、面神经麻痹

  【治则】 以疏通经气、调节麻痹神经。

  【取穴】 太阳、阳白、颧髑、攒竹、四白、迎香、地仓、颊车、下关、大迎、人中、承浆、风池。

  【手法】 以透穴法为主,透穴时强刺激,留针或不留针。

  【操作方法】 根据患者麻痹部位和症状选取穴位。如:不能蹙额、皱眉,可取太阳透阳白;不能闭眼,可取颧髑透太阳,或阳白内1寸透攒竹;不能耸鼻,可取四白透迎香;口角以水平方向歪向健侧,可取地包透颊车,口角向下歪斜,可取地包透颧髑,或地仓透下关;口角向上歪斜,可取地仓透大迎;上唇不能露齿或不能吹口哨,可取地包透承浆。刺风池穴时使针感放散至头面部。每日1次。

  【注意事项】 (1)对于病程较长的面神经麻痹患者,留针时采用电针仪通电加强刺激。(2)患者自己可在患处进行按摩、热敷增进治疗效果。

  二十六、三叉神经痛

  【治则】 以疏导患部经气为主。

  【取穴】 太阳、攒竹、四白、下关、挟承浆、合谷、内庭。

  【手法】 用轻、中度刺激。留针15分钟,每日一次。

  【操作方法】 三叉神经第一支疼痛,可取太阳或攒竹穴,针攒竹针尖宜向外下方刺入,使针感应放射到额部,或攒竹透鱼腰。第二支痛,取四白穴,针尖宜向外上方刺入,使感应放射至上唇部。或四白透颧骼。第三支痛,取下关、挟承浆穴,挟承浆针尖宜向下方刺入,使感应放射到下唇。或取挟承浆透颊车。合谷、内庭穴均可配用。

  【注意事项】 本病如发现有感觉障碍,口眼歪斜,颈部肿块等,则需进一步检查,以确诊是否是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疾患。

  二十七、膈肌痉挛

  【治则】 以理气降逆为主。

  【取穴】 天突、膈俞、内关、中脘、膻中、足三里、巨阙、行间、内庭、关元、气海、天枢。

  【手法】 中强度刺激、间歇运针。

  【操作方法】 (1)取天突穴,先直刺进针0.2~0.3寸后,改向下横刺,沿胸骨柄后缘,气管前缘刺入。深约l~1.5寸,使局部有酸胀感,咽喉部似有发紧阻塞不畅样感觉。此穴不宜刺得过深,以免刺伤主动脉、无名动脉或气管。(2)取膈俞穴直刺,微斜向脊柱,深0.5~l寸,使局部酸胀,并向肋间扩散。(3)取内关穴斜刺,针尖向上,进针1~2寸。使麻胀感扩散至肘及腋、胸等处。如患者呃声响亮、胸脘痞闷、暖气酸腐、溲赤、便闭。加刺巨阙、天枢、行间、内庭;如患者呃声低微、呼吸短促、四肢逆冷,加刺关元、中脘、气海、足三里、膻中。

  【注意事项】 久病见呃,预后多不良。治疗除治呃外,宜检查其发病原因.着重治疗其原发病。

  二+八、肩关节周围炎

  【治则】 以疏经通络、调和气血为主。  

  【取穴】 肩髑、极泉、肩贞、外臂蠕、条口、承山、曲池、手三里。

  【手法】 较强刺激或透穴、留针。

  【操作方法】 让病人坐位肩平举,深刺肩髑穴,肩不能抬举者,可局部多向透刺,令肩平举。然后刺极泉透肩贞,条口透承山,曲池透少海,直刺外臂蠕、手三里。以上穴位进针后,边捻转边令病人抬起肩部,然后留针20分钟左右。

  【注意事项】 (1)平时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凉,避免患肢过劳。(2)消除病人思想顾虑,增强治病的信心。(3)指导病人进行肩部的功能锻炼。

  二十九、坐骨神经痛

  【治则】 以疏导经气为主。

  【取穴】 肾俞、大肠俞、八髋、环跳、承扶、殷门、委中、阳陵泉、承山、悬钟、昆仑。

  【手法】 用强刺激或中等刺激。

  【操作方法】 用捻转进针法,每次选用3—5个穴位,使患者有麻、酸、胀及下肢或腰放射感觉后留针,留针时间20—30分钟。每日1次。

  【注意事项】 (1)如因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的,可配合推拿疗法。(2)急性期宜卧床休息,如病情有好转时宜配合适当活动。(3)下肢、腰部均宜做好保温,最好卧硬板床,平卧时腰部可垫小枕头。(4)必须找出致病原因,这对治疗原发病,非常重要。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tanghan | 阅读:
相关新闻       中医传统疗法 
本文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0)
热门评论
商务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