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食、呕吐、腹泻、便秘、多汗、尿濒、烦躁、夜啼、失眠、月经不调、呼吸系统疾患)
捏脊疗法就是指在脊柱部,由下而上连续地挟起肌肤,边捏边向前推进,起于尾骶终于项枕部的一种推拿治病法。主要用于儿科疾病,如小儿疳积、消化不良、腹泻、腹胀、营养不良等的治疗;目前也被用于成人,如失眠、神经衰弱、胃肠功能紊乱以及妇科病等。在预防保健,增强人体抵抗力方面也有广阔的前景。
【操作方法】
一、捏脊疗法的作用手法
捏脊是用双手的拇指和食指将背脊正中线的肌肤捏拿提起、放下,由下向上推捻(由尾骨部长强穴开始捏拿向上推捻至项枕部)提放动作,一直捏拿到第七颈椎部的大椎穴,为1遍,也可再向上至枕后哑门、风府穴处。一般每日治疗1次,捏脊3~5遍。在捏拿向前推进时,每捻捏3下向上重提1下。在临床上,捏脊疗法的手法有捏、拿、推、捻、提、放、揉和按8种手法,故又称捏脊八法,分述如下:
1.捏捏是用双手拇指与食指从长强穴将肌肤捏起,向上不问断地将肌肤捏拿、推捻、提放的动作,使肌肤连续不断地卷起,如水浪一样向前波动,一般在捏拿时双手与患者背部呈45度角。
2.拿拿法是与捏法相似的一种手法,是双手的拇、食二指将肌肤拿起后作向前推捻的动作。
3.推推法是用双手食指第二、三节部,紧贴在背脊正中线的肌肤。沿正中线连续保持一定速度向前推进,捏脊l遍一般为15~20秒钟。
4.捻捻法是双手拇、食二指将捏拿起的肌肤作揉捻动作,并左右手交替向前推捻前进。捻时双手拇、食指(拇指球与食指中节桡侧上面)连续向后搓捻,随搓捻,随向前推,似鸟啄食一样的动作。
5.提提法比一般的捏拿动作稍重,是双手食指向前,拇指轻轻的提起动作。有时在提放时可听到肌肤的摩擦音。
6.放放法就是双手拇、食指在不断提起的同时把前面所提起的肌肤进行放下和松开的动作,这样就形成了波浪式向前推进动作。每次捏拿、推捻过程中必有的动作,也是捏脊推进时的扫尾动作。
7.揉 揉法是在捏拿推捻完后,在肾俞穴或其他穴轻轻揉动3~4次,常同按法同时操作。属于捏脊的结束动作。
8.按按法是在捏拿推捻完后,双手拇指腹在揉的同时进行按穴的动作。有时为了提高疗效,可根据不同的病症揉按不同的俞穴,如脾积,按中脘;肾积,按气海等。
捏脊疗法就是在上述8种手法的综合下而成的一种波浪式推进的捏拿提捻放动作。一般每日进行1次,每次3~5遍,在空腹时进行。
二、捏脊疗法的作用部位
捏脊疗法的作用部位是背脊正中线,从尾骨部起至第七颈椎部。也就是说,沿着督脉经的循行路线,从长强穴直至大椎或风府穴。捏拿完毕再揉按肾俞穴。其作用部位与主治范围可参考表2—3。
【主治病症】
一、厌食
捏脊时重提大肠俞、胃俞、脾俞,捏脊后揉按上述各穴及中脘、天枢穴及足三里。
二、呕吐
捏脊时重提胃俞、肝俞、膈俞,捏脊后揉按中脘、下脘、章门、天枢、脐中(神阙)。
三、腹泻
捏脊时重提大肠俞、脾俞、胃俞、三焦俞,捏脊后揉按中脘、上脘、天枢、气海、足三里。
四、便秘
捏脊时重提大肠俞、胃俞、肝俞,捏脊后揉按气海、关元、足三里。
五、多汗
捏脊时重提肾俞、厥阴俞、肺俞,捏脊后揉按中脘、关元。
六、尿濒
捏脊时重提膀胱俞、肾俞、肺俞,捏脊后揉按中极、三阴交。
七、烦躁
捏脊时重提肝俞、厥阴俞、心俞,捏脊后揉按膻中、内关。
八、夜啼
捏脊时重提胃俞、肝俞、厥阴俞,捏脊后揉按神门。
九、失眠
捏脊时重提肾俞、脾俞、肝俞,捏脊后揉按神门、三阴交。
十、月经不调
捏脊时重提关元俞、脾俞、膈俞,捏脊后揉按关元、血海。
十一、呼吸系统病症
捏脊时重提肾俞、肺俞、风门,捏脊后揉按中府、膻中。
【注意事项】
1.脊柱部皮肤破损,或患有疖肿、皮肤病者忌用本法。
2.饱餐及饭后均不宜立即使用本疗法,需休息2小时后再进行。
3.伴有高热、心脏病或有出血倾向者慎用。
4.对婴幼儿及年老体弱者,提捏不宜太重,可选用捏五提一法或单捏不提法,最好不要选用捏三提一法。
5.如头面部症状明显(目红赤、痒涩羞明、鼻腔红赤、牙齿松动、牙龈溃烂、面黄肌瘦、唇红烦渴、面红烦急、惊悸咬牙等)者,可捏至风府穴。
6.捏脊时室内温度要适中。
7.一般每天或隔天捏脊1次,6次为l疗程,疗程间隔3~4天。慢性病在1个疗程后可休息1周,再进行第2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