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分站:
全部科室 快速通道:点击直达您要访问的科室
背景:
阅读新闻

188.人们为何“谈疔色变”?

[日期:2009-01-30] 来源:唐汉中医药网  作者:未知 [字体: ]

  “疔”是中医外科特有的病名,古医书形容其“根深毒重,坚硬如钉”,因而称作“疔疮”。疔疮发病急、来势猛、变化快,是一种发病迅速而危险性较大的疾病。如果处理不当,发生于颜面的疔疮,极易发生“走黄”(即西医所说的败血症),而导致生命危险;发生于手足的,则可损筋伤骨,影响功能。故华佗《中藏经》说:“五疔之候,最为巨疾。”这也就无怪乎人们常常是“谈疔色变”了。

  疔疮多发于颜面和手足等处。其特征为:疮形如粟,坚硬根深,如钉丁之状。疔疮初起,皮肤先见一粟米大小、高出皮面的小颗粒,上有脓头,局部麻木、痒痛,用手触摸,可以感到皮下有较深的硬结。一般3~5天后,疼痛加重,红肿逐渐增大,同时伴有畏寒、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如治疗顺利,一般经5~7天,可望肿消脓溃。倘未及时治疗或随便挤压,特别是生于头面部的疔疮,如唇疔、人中疔等,因头面部的血管丰富,更易使疔毒扩散,发展为败向痒。

  疔疮初起,最宜早治,以清热解毒为治疗大法。内服常用五味消毒饮(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地丁、天葵子)和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黄柏、山栀)加减。中成药可选用清解片、六神丸、六应丸等内服,若全身症状重,恶寒发热者,可加服蟾酥丸或紫雪丹。局部可外敷玉露散、金黄散、千捶膏;鲜野菊花或马齿苋、蒲公英等,洗净后捣烂外敷亦可。现介绍几则外治法如下:

  中药外敷  (1)五倍子粉适量,加入蜂蜜、原醋各半,调成糊状,敷患处。适用于疔疮初起。

  (2)天花粉150克,黄柏、大黄、姜黄、白芷各75克,天南星、苍术、陈皮、厚朴、甘草各30克。将上药同研为粉备用。用时取适量用麻油或蜂蜜调成糊状外敷。适用于疔疮未化脓者。

  (3)全蝎3克,僵蚕、公丁香、干地龙、白芷、大黄、金蝉脚、苏地鳖各6克,五谷虫4.5克。将上药同研为细末,加入冬蜜调成糊状,敷患处。适用于颜面疔疮。

  (4)生蒲黄6克,黄连、冰片各3克,共研为细末,用麻油调匀敷患处。适用于口唇疔疮。

  (5)雄黄3克、吴茱萸30克,同研为细末,用熬熟的香油调成糊状,外敷患处,适用于对口疔。

  针刺疗法  (1)点刺天宗、灵台、中枢、身柱穴,然后用闪火法拔罐10~15分钟。对疔疮早期有泻火解毒作用。

  (2)挑治身柱穴:选准身柱穴,常规消毒后,局部麻醉,用小头手术刀切开皮肤,大约0.3厘米,然后用三棱针挑断皮下组织纤维,一般3天后可愈。

  敷涌泉法  《验方新编》治葡萄疔毒,方用吴茱萸适量,研末,以热醋调膏,敷两足心,每天换1次。用此方法能引热下行。

  防止“疔疮走黄”要知道“七忌”,即:忌内服发散药;忌灸法;忌早期盲目切开;忌患处随意针挑;忌挤脓;病期忌食烟酒、辛辣、鱼腥发物(饮食宜清淡);忌房事和忿怒。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tanghan | 阅读:
相关新闻       百病外治 
本文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0)
热门评论
商务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