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是因外感寒湿或湿热之邪,或饮食内伤,致脾失健运,传导失司,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要表现的病症。泄泻与腹泻的含义相似,可见于多种疾病,凡消化器官发生功能或器质性病变如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肠易激综合征等引起的腹泻,均属中医泄泻的范畴。
运脾祛湿是治疗泄泻的基本原则。现介绍几则外治法:
敷脐法(1)胡椒研末,调成饼状,敷于肚脐,每天换药1次。
(2)因饮食不节致腹部胀满,恶心欲呕,肠鸣腹痛,泻如水注者,可用伤湿止痛膏1贴,贴脐部,12~24小时更换1次。
(3)取艾绒少许,放在金属小盒内,用酒精灯文火加热,再加适量十滴水,搅拌均匀,继续加温1~2分钟后取出艾绒,放在神阙穴上,外用胶布固定,24小时更换1次。另用5%葡萄糖溶液2毫升,注入双侧足三里穴,每穴各1毫升,每天1次,可连用3~4次。主要用于夏季流行性腹泻。
(4)药用乌梅、川椒、黄柏各等分,共研为细末,然后加鲜生姜适量,共捣制成糊膏状,将药膏摊在纱布上,敷神阙穴,外用胶布固定。一般用药30分钟脐腹有温暖舒适感,症状即可改善。若不愈,2~3日后可换药再敷。适用于功能性腹泻、急性肠炎、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及其他慢性腹泻,中医辨证属寒性泄泻者。
(5)若胃寒腹痛水泻不止者,可用白胡椒6粒,炮干姜、炒雄黄粉、正官桂、吴茱萸各1克,共研极细末。以脱脂药棉将药粉裹成小球状,放在脐孔正中,以手按紧,外加胶布一块敷贴。通常上午贴后下午泻即止。
此外,用清凉油搽脐内,可治因受凉而引起的单纯性腹泻;用五倍子醋炒,研末后再用食醋调成糊状敷脐,可治疗久泻。
灸脐法药用陈艾叶500克、川乌30克、草乌30克、冰片5克、雄黄30克、薄荷10克、麝香1克、甘草10克、细辛10克、干姜30克、牙皂10克,共研为细末,捏成蚕豆大小的艾炷。用食盐将脐填平,铺成一个直径约6厘米的圆形薄饼,约1分硬币厚,上置药艾炷灸之,边烧边吹,待其烧尽,再换1壮,连灸数壮至10余壮。用于暴泻。也可单用艾炷隔盐灸,每次7~10壮,每天1次,以治水泻。
熨脐法(1)炮姜末、附子末各等分,敷脐,并将炒盐加葱热熨于脐上,用于阳虚寒泻。
(2)《理瀹骈文》有治泄泻热熨方二:一方用苍术、厚朴、陈廖、炙甘草各30克,各轧成粗末,炒热,布包,放脐上,外加热熨斗熨之,通治泄泻和痢疾;又方,药用苍术、厚朴、陈皮、山楂炭、车前子各30克,切成粗末,炒热,布包,放脐上,热熨斗熨之,可治水泻。
贴穴法(1)栀子适量,研为细末,用鸡蛋清调成膏,贴双足涌泉穴,以治湿热泻。
(2)枯矾50克、白面20克、米醋适量,共调匀成稠糊状,分别涂敷于双涌泉穴、神阙穴、止泻穴,外覆以纱布,胶布固定,1日换药3~4次。用于久泻不愈,面黄神疲,少气懒言,食欲不振,脉虚弱。
(3)绿豆粉、糯米粉各适量,二味共混匀,加入鸡蛋清调成糊膏状,敷于足心涌泉穴和囟会穴。用于暑湿泄泻。
针刺法 凡急性腹泻者,可取双侧上巨虚、天枢、足三里穴针刺。也可采用针脐中四边穴法:脐中四边穴即脐之上下左右各旁开1寸处,共4穴。患者平卧,选用28号或30号针,以四穴上下左右为序进针,成人针3~5分深,小儿针2~3分深,不留针。急性泄泻每天针1次,慢性泄泻隔日针1次。
灌肠法 党参20克,黄芪、甘草、苦参各15克,白及30克,加水1 000毫升,煎至300毫升,每天1次,每次50~100毫升,保留灌肠,15次为1疗程。用于慢性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