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痛常见于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及胃神经官能症、胃癌等病。中医辨证有食积、气滞、血瘀、寒凝、胃热阴虚、脾胃虚寒等类型,故选用外治方法也应结合辨证选择使用。
热熨法根据中医“寒者热之”的治疗原则,热熨法多用于治疗寒性胃脘痛。
(1)药用川乌、草乌各9克,白芷、白及各12克。共研为细末,和面少许,调和成饼,外敷于剑突下胃脘处,24小时后去除。主治寒性胃痛。
(2)肉桂50克、干姜50克、香附80克、良姜80克、荜茇40克、木香40克、丁香15克、肉蔻30克、茯苓50克、附子30克。上药风干研成粉。将铁粉、木粉置人容器内加入催化剂配成溶液,再将上述药粉加入,搅拌均匀,装入布袋,将药包加热后敷在胃脘部,每天换1次。治寒凝气滞、脾胃虚寒型胃痛。
(3)将适量莱菔子和生姜打碎,放锅内炒热,用布包包裹,温熨胃脘部,冷则更换。此方适宜于食积型胃痛,如属寒凝型则用葱白、生姜捣烂炒熨。每日1~2次,每次15~20分钟。
兜肚法荜茇、干姜各15克,甘松、山柰、细辛、肉桂、吴茱萸、白芷各10克,大茴香6克,艾叶30克(捣绒)。上药共研粗末,用柔软的棉布做成20平方厘米的兜肚形状,内层铺少许棉花及艾绒,将药末均匀撒上,上面再铺一层棉花,然后用线密密缝好,防止药末堆积或漏出。日夜佩戴于胃脘部,1个月为1疗程。此法适宜于脾胃虚寒型胃脘痛。
艾灸疗法 用艾条一端点燃后,置于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脊约一横指)、中脘(脐上4寸)、神阙(脐中)等穴,距离穴位皮肤约1寸左右,反复放置施灸,一般每穴灸3~5分钟,各穴可交替施灸,每天1次,1周为1疗程,连用数周。艾灸可选配穴还有脾俞、胃俞、章门、内关等,可起到温胃散寒、调理脾胃及扶正强壮作用。
点眼法(1)药用雄黄、硼砂、精元明粉、冰片各等分,麝香少许。诸药混合,共研成极细末,装瓶密封。用时取药少许,点双眼内眦(内睛明穴),每日4~6次。功能理气散寒止痛,主治气滞胃痛、胃寒所致胃脘绞痛。
(2)火硝、冰片各等分。共研极细末,用玻璃点眼棒蘸药末少许,点双侧目内眦,一般1~2分钟疼痛便可缓解。此药点眼后有刺激.陛疼痛,如能改制成点眼药水即可避免这一不良反应,并可提高疗效。此法对胃肠痉挛、胃炎、消化性溃疡、急性胃肠炎等病属寒凝气滞型的胃脘疼痛效果显著。
发泡法发泡疗法治胃脘痛,以调理脾胃为主,常用毛茛、白芥子、甘遂、威灵仙等药物理气散结、消食和胃、解痉止痛。如:取鲜威灵仙叶(以嫩者为佳)捣成泥膏状,再加人少许红糖,捣融。用时取药膏团(直径l~1.5厘米)分别贴敷于足三里、中脘等穴处。当敷处有风行蚁动感时,略停两三分钟,即可去除药膏,用清洁水清洗局部。如敷药局部出现水疱,可任其自然吸收,不必刺破,以防感染。
灌肠、滴鼻法 大黄30克,芍药60克,天仙子、五灵脂各15克,延胡索、煨川楝子、甘草各20克。加水2 000毫升,煎取250~500毫升,备用。灌肠法于给药前嘱患者排便,取左侧卧位,抬高臀部,肛管插入直肠内20~25厘米,药液温度38℃左右,每次30分钟。滴鼻法取此溶液浓缩去一半水分,每次取10毫升,频频滴鼻。此为治疗急性胃痛的方法,其中包括急性胃炎、胃窦炎、胃痉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病。两条途径协同给药治疗,绝大部分患者10分钟内见效。
指压法 胃I穴位于第五肋骨下缘锁骨中线外一横指处:胃Ⅱ穴在第五肋骨下缘与腋前线交叉点处。在此两处按压,以压痛最敏感处效佳。每次15~30分钟,1日3次。适宜于胃寒性疼痛,对食积性疼痛亦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