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是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症。眩即眼花,晕即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其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严重者可突然仆倒。主要由迷路、前庭神经、脑干及小脑病变引起。
眩晕类似于现代所谓的前庭眩晕、梅尼埃病、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者。周围性眩晕常为发作性,自感旋转或上下左右晃动,程度较剧烈,持续时间短,从数秒至数日不等,常伴耳鸣、听力减退,水平或略带旋转的眼球震颤。中枢性眩晕常见的有摇摆感、地动感、倾斜感,或是头晕脑涨,头重脚轻,脚步虚浮感。眩晕程度较轻的,持续时间也有达数周以上者,但较少伴耳鸣、耳聋。
中医认为,眩晕多为肝阳上亢,气血亏损,肾精不足,痰浊中阻所为,当以平肝潜阳,益气养血,补益肝肾,燥湿化痰为治,临床观察发现,采用外治法可有效地防治眩晕。
塞耳疗法灵磁石10克,研为细末,分成2份,用纱布包裹,塞于双耳中,每日1~2次,每次1小时,连续5~7天。可平肝潜阳,适用于肾虚眩晕。民间还有用鲜生地塞患侧耳治眩晕法。
药枕疗法夏枯草、荷叶、竹叶、蒲公英、菊花各50克,研为细末,装入布袋中,当枕心用,连续1~2个月。可清热平肝,适用于肝阳上亢所致的眩晕。
耳穴疗法取米粒大小之冰片,放在0.5厘米×0.5厘米的橡皮膏中心,贴于双耳穴上(取穴:神门、脑、皮质下、交感,双侧,每次2~3个穴位),3天1换,4次为1疗程。用药时应将橡皮膏严格密封周围,防止冰片挥发。个别人贴药后有欲寐感,以后转清醒,不必多虑。本方也可治失眠症。
填脐疗法黄芪、五味子各10克,研为细末,加清水适量调为稀糊状,外敷于肚脐孔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续3~5天。可健脾益气,适用于气血亏虚所致的眩晕。
穴位注射法患者取坐位,选准双侧风池穴,医者用5号皮试针抽取复方丹参注射液2毫升,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将针快速刺入皮下组织,缓慢插进1.5~2.5厘米,得气后回抽无血,将药液缓缓注入,每穴各1毫升,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1周。此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颇佳,总有效率为95.3%。
穴敷疗法蓖麻仁、生半夏各等量,共捣成膏状,外敷于百会穴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续2~3天。可化痰除湿,适用于痰湿眩晕,一般用药30分钟后眩晕可明显减轻。
敷足疗法吴茱萸20克,肉桂2克,共研为细末,米醋调匀,捏成饼状,于睡前贴敷于双足心涌泉穴,次日凌晨取下,连续3~5次。或取吴茱萸适量,研为细末,用米醋或凡士林适量调为膏糊状,外敷双足心涌泉穴,每日1换,连续10~15天。可引热下行.活用于眩晕耳鸣,烦躁多梦,颜面潮红。
拔罐按摩法 有人根据针灸、经络学说,利用拔火罐、按摩相结合治疗眩晕收到良好效果。方法:第一次拔天牖与风池之间,保留15~30分钟,每天1次;配合按摩肝俞、脾俞、肾俞区域。能使患者立刻感到头清、气爽、全身轻快,经1周左右可使病症全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