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泥疗就已被医家们用于临床治病。早在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即载有用井底泥或瓦沟中泥外敷治蝎螫伤的方法。唐代时有关泥疗法的内容更多,如孙思邈《千金要方》记载:用干净黄土蒸热,布包分成两包交替热熨患处,可疗跌扑损伤;用胡燕窠土加婴儿尿调成泥,外敷治瘭疽恶疮;用井底泥外敷治蜈蚣咬伤;用灶心土(伏龙肝)加香油调和,涂患处可治外伤肿痛;灶心土醋调外敷治小儿热疖等。
宋元以前,泥疗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还局限于外科疮疡。明清时期应用范围逐渐扩大,涉及内、外、妇、儿各科病症。如《本草纲目》就载有用井底泥和大黄、芒硝末,敷之,治头风热痛;用井底泥敷心下及丹田穴,治妊娠热病,护胎气等。清代外治大师吴尚先《理瀹骈文》用井底泥加大黄末、芒硝末调和敷贴太阳穴,以治小儿高热;用净黄土加新汲水调化,敷胸口及脐上,治疗口渴面赤、烦躁欲死的中热证。
随着科学的发展,泥疗的方法越来越多,应用范围不断扩大。适应证是各种类型的慢性炎症,如关节炎、慢性肌炎、滑囊炎、腱鞘炎、骨髓炎、陈旧性扭挫伤、神经炎、神经根炎、慢性盆腔炎、前列腺炎、脊髓外伤后遗症、瘢痕挛缩、粘连、水肿浸润及血肿、慢性营养溃疡、胃肠道慢性炎症、痉挛和功能紊乱等。现举例选介如下:
适应证 (1)慢性盆腔炎、阴道炎、宫颈炎者,可用热泥疗法。也可将黏土晒干研细(或用泉底淤泥),用盆腔消炎液(当归、川芎、小茴香、红花、桂枝、白芍、败酱草、香附各20克,桃仁、乌药、山慈姑各30克,刘寄奴、白花蛇舌草各40克,制乳没各15克,共加水煎汁)调和,制成药物热泥,温度在37~42℃,敷于小腹部,每次治疗30~40分钟。
(2)跌打损伤者,可用血竭、苏木各30克,红花、乳香、没药、孩儿茶各20克,朱砂10克,共研极细末,加入麝香1克。将药末与黏土共搅匀,加水、加温,调制成药物热泥,外敷患处,每次30~60分钟。将药泥敷于腹部,还可治疗手术后肠粘连。
(3)治慢性胃炎,可用上腹部热泥敷法。或用炮姜10克、高艮姜20克、香附20克,研细末,加入准备好的湿泥中,加温后敷于,匕腹部。
(4)栓塞性静脉炎患者,可用局部热泥浴法。如用水蛭30克,
地龙、川芎各20克,土鳖虫、红花、肉桂、桃仁、当归、丹参各15克,共研为细末,加水煎煮15分钟,取药液共制成药物热泥,将患肢浸浴其中。
(5)慢性前列腺炎者,可在热泥中加入利湿化瘀汤(萆薢、土茯苓、金钱草各30克,赤芍、桃仁、红花各20克,刘寄奴、白花蛇舌草各60克,当归15克,加水煎煮,取汁),敷于下腹部,每次30分钟。
禁忌证恶性肿瘤、肺和骨关节结核病、甲状腺机能亢进、出血倾向和出血性疾患、传染病、高热、局部急性炎症、湿疹、身体极度衰弱者和消耗性疾病等禁用此法。一切慢性虚寒性疾病不宜用冷泥疗法,一切急性实热性疾病不宜用热泥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