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中耳炎,俗称“耳底子”,是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常见致病菌为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等。本病多见于儿童,急性上呼吸道炎症及小儿哺乳体位不当为最常见诱因,鼓膜外伤、过度用力擤鼻涕等也可诱发。
自测要诀
西医临床分析:
1.畏寒、发热、倦怠、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小儿常伴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2.耳深部有搏动性跳痛或刺痛,逐渐加重。鼓膜穿孔流脓后,耳痛立即减轻。
3.鼓膜穿孔后,耳内初为血水样分泌物,以后变为脓性。
4.开始时耳闷、听力下降,穿孔后耳聋反而减轻。
急性期治疗不彻底,会转变为慢性中耳炎,随体质、气候变化,耳内会经常流脓性液多时少,迁延多年。
耳部示意图
中医临床分析:
中医将本病称为“耳脓”、“耳疳”,认为是因肝胆湿热(火)邪气盛行引起。多时少,迁延多年。
警示
·婴幼儿发病之初症状十分难辨,除高热烦躁外常能发现小儿以手抚耳,不肯向一侧安卧,和以头擦枕等动作,家长要细心观察,以免耽误治疗。
·急性期后鼓膜穿孔,脓液流出,发热等症状不消失,或者持久有多量分泌物流出,可能并发其它疾病,不宜延误,应到医院作进一步检查,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建议相关检查: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
自疗秘方
一、中草药内服疗法
1.苦丁茶15克,荆芥穗7.5克,赤芍10克,菊花7.5克,银花15克,黑山栀7.5克,钩藤15克(后下),石决明25克(打碎),夏枯草15克,柴胡2.5克,淡黄芩7.5克,煎服。
本方适用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初起。
2.金银花、连翘、野菊花、夏枯草、赤芍各15克,柴胡、白芷、黄芩、栀子、桔梗各6克,当归、玄参、钩藤各10克,生甘草3克,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连服3-5日可愈。
本方适用于急性中耳炎初起和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急性发作高热耳痛者。
3.熟地、熟何首乌、山萸肉各12克,山药30克,茯苓、金银花、蒲公英、赤芍各15克,泽泻、丹皮、知母、黄柏各6克。耳鸣者加磁石、龙骨、牡蛎各15克;耳聋者加丝瓜络、路路通各10克。水煎分2次服,每日l剂,连服1月。
本方适用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4.葛根12克,升麻、黄柏各6克,白芍、党参、菖蒲各9克,葱白5根,炙甘草3克。水煎服,1日2次,1剂分早晚服,儿童酌减。
5.荆芥、连翘、生地、赤芍、云芩各12克,木通、杭菊各10克,蔓荆子8克,可酌加黄芩10克,水煎服,每日1剂,1日2次。
本方适用于慢性中耳炎。
6.忍冬藤30克、生甘草10克,煎服,每日l剂,连服3-4日。
7.蒲公英、车前草、紫花地丁各30克,每日1剂,分3次煎服,连服3-4日。
8.野菊花12克、天葵子10克,丹参15克,泽泻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分2次煎服。
二、成药疗法
1.龙胆泻肝丸:每次9克,1日3次。
2.黄连上清片:每次4片,1日3次。
3.穿心莲内脂片:每次4片,1日3次。
4.知柏地黄丸:每次6-9克,1日2次。
5.阿莫西林胶囊:每次500毫克,1日3次。
6.红霉素片:每次0.25克(2片),1日4次(小儿酌减)。
三、外治疗法
1.鼓膜穿孔前以2%酚甘油滴耳,日2次。鼓膜穿孔后以3%双氧水清洗干净脓液后,再用0.25%氯霉素滴耳,日3次。
2.新鲜猪胆汁(或鸡胆汁)50克、冰片5克,滴耳。
3.胡桃肉捣油出去渣加冰片少许,滴入耳内。
5.取蛋黄一枚,放锅(不要用铁锅)内加热翻炒,片刻油出滤出即可,炒时防焦。待冷却后取其油滴耳,每次3滴,每日2次,用于慢性中耳炎。
6.生大蒜2只,丝瓜1只,共捣烂,布包挤汁,滴耳,每次3-4滴,每日3次。
四、按摩疗法
家长可给孩子按摩耳部、背部、下肢、手相关穴位,用拇指或食指指腹贴紧皮肤以画圆圈的方式进行按摩,每穴按摩50-100下,力量由轻到重,每日2次。听宫:耳屏正中前凹陷中。完骨:耳后入发际4分。翳风:耳垂后凹陷中。会宗:前臂背面,下1/3中点处。肾俞:第2腰椎棘突下脊柱旁开1.5寸。
中耳炎按摩部位
五、食疗
1.薏苡仁18克,金银花12克,柴胡9克,鳖甲15克,红糖适量,将金银花、柴胡、鳖甲煎汤取汁,与另两味煮粥服食,每日l剂,连服5剂。
2.糖冬瓜30克,鲜九龙吐珠叶13片,用1大碗水煎成半碗,每日1剂,连服5天。
此方用于慢性中耳炎效果最好。
注意事项
1.不能强力擤鼻和随便冲洗鼻腔,不能同时压闭两只鼻孔,应交叉单侧擤鼻涕。
2.急性期注意休息,卧床时病耳应在下侧,以便脓液流出。保持鼻腔通畅。
自疗误区
·患病后,不要自行随意使用粉剂涂耳,以免其与脓液粘连成块,加重病情。
健康知识链接:
“耳耵”不宜掏挖
耵聍梗塞俗称“耳耵”。是由于耳内耵聍腺分泌过多发生堆积,凝结成块,堵塞耳道,引起耳闷、耳痛、听力障碍的一种耳病。
有人习惯用火柴杆、竹牙签等挖耳,外耳道受刺激而使分泌物增多,容易使耵聍栓子增大。另外火柴杆和竹牙签都是未经消毒的,上面有细菌,用它们挖耳掏挖容易引起感染,造成外耳道炎、中耳炎、鼓膜炎、,甚至刺破鼓膜,导致耳聋。患者自己盲目地掏挖,还会将耵聍推向外耳道深部,加速耵聍梗塞过程,增加取出耵聍的难度。
一般情况下,耵聍在增大的过程中多会自行剥落,不用掏挖。如果耵聍增大后影响听力,则需去医院用特制的耳钩或镊子,将耵聍钩出或夹出。如果耵聍栓子太干太硬,钩夹时引起剧痛,则先用核桃油或4%碳酸氢钠溶液滴耳,每次3-5滴,每日3次,连续2—3天,待耵聍栓子软化后,再慢慢将其钩出或夹出。操作一定要细心轻巧,不能草率鲁莽,以免弄破鼓膜或耳道黏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