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临床常用平衡穴位
第一节 头颈部常用平衡穴位
升提穴(BP-HNl) 腰痛穴(BP-HN2) 偏癫穴(BP--HNs) 胃痛穴(BP-HN4) 鼻炎穴(BP-HNs) 牙痛穴(BP-HNs) 明目穴(BP--HN7) 醒腹穴(BP-HN B)
第二节 上肢都常用平衡穴位
臀痛穴(BP-UEl) 膝痛穴(BP-UE2) 痔疮穴(BP-UEs) 胸痛穴(BP-UE4) 肺病穴(BP-UE5) 踝痛穴(BP-UEs) 咽痛穴(BP-UEa) 颈痛穴(BP-UEg) 感冒穴(BP-UEio) 指麻穴(BP-UEll)
第三节 磨腹部常用平衡穴位
痛经穴(BP-Al) 面癫穴(BP-A2) 神衰穴(BP-A,)
第四节 脊背都常用平衡穴位
痤疮穴(BP-Bi) 疲劳穴<BP-B2 乳膝亢(BP-Ba)
第五节 下肢都常用平衡穴位
肩背穴( BP--I..E,) 耳聋穴(14P-I。E?) 过敏穴(BPI。Ea) 肘痛穴(BP - I—E^) 腹痛穴(BP--LE.) 肩痛穴(BP -I.Er) 癫痛穴(BP-- LE7) 精裂穴<BP -I,Es) 肾病穴(BP一I.Eq) 腕痛穴(BP—I。E.。,) 头痛穴(BP -l。Ell) 利产穴(BP一一I。Eiz) 降压穴(BP-I。El、)
第六节 重点穴位肩痛穴研究简介
1.别名
肩周穴、中平穴、平衡穴、镇痛穴。
2.定位
此穴位于足三里穴下2寸,偏于腓侧。
3.局部解剖
肌肉分布有胫前肌、趾长仲肌。血管分布胫前动脉、胫前静脉。神经分布腓浅神经、腓肠外侧皮神经、隐神经皮支、深层的腓深神经。
4.取穴原则
交叉取穴右侧病变取左侧穴位,左侧病变取右侧穴位,.双侧病变取双侧穴位。
5.针刺特点
主要针刺腓浅神经。
6.针刺方法
采用3寸毫针l根.直刺2寸左右。
7.针感
麻胀或触电式远距离的足面足趾传导。
8.功能
镇痛消炎,调节神经。
9.主治
肩周炎、根型颈椎病、肩关节软组织损伤,颈肩肌筋膜炎、冠心病心绞痛、肋间神经痛、带状疱疹、上肢瘫痪、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急性腹扭伤、癔症性昏腹、癫痛、精神分裂症、中暑、昏迷。
10-临床应用
(1)配颈痛穴治疗肩关节软组织损伤、肩周炎、根型颈椎病,落枕。
(2)配胸痛穴冶疗冠心病、心绞痛、肋间神经痛、胆腹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带状疱疹。
(3)配咽痛穴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牙痛、三夏神经痛。
(4)配胃痛穴冶疗急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腕肌痉挛。
(5)配急救穴治疗中暑昏迷、癫痛发作、精神分裂症。
(6)配耳聋穴治疗神经性耳鸣耳聋。
(7)配腹痛穴治疗急性膜扭伤、膜肌劳损。
.(8)配臀痛穴治疗坐骨神经痛、梨状肌损伤。
按语 肩痛亢是治疗肩周炎的特定穴位,已在国内外举办培训班68期。经基础研究,此穴具有消炎、偏痛、促进软组织修复等多种功能。其论文先后在美国、日本国学杂志发表。1 990年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了《肩周炎一针疗法》专著.1989年获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此穴除镇痛、退热、消炎以外,还可以用于保健、抗衰老。
歌诀
肩痛肩周中平穴.巨虚一寸偏腓侧,
交叉取穴腓肠经,肩部病变和枕落,
胸痛腹痛与偏癫,降压腹痛及昏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