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望齿龈诊病法
齿龈又称牙龈,俗名又称牙床。是口腔黏膜组织的一部分,牙龈覆盖在牙槽突的表面和牙颈之间的区域内,是坚韧而有弹性的组织。
一、齿龈的形态变化
⒈齿龈红肿者,见于急性牙龈炎,多属胃火上炎;不红而微肿者,见于慢性牙周炎,多属气虚或为虚火伤络。故有“红而肿者郁火,淡而肿者气亏”之说。
⒉齿龈红肿赤烂,疼痛剧烈,流腐臭血水,甚或寒热交作,为“风热牙疳”,乃风热邪毒攻胃所致。
⒊肿而突然起病者多属实证;胀而缓慢起病者多属虚证。
⒋肿而坚硬者为脏腑积热;胀而松软者为虚火妄动。
⒌肿而青紫者多挟瘀血;胀而色淡者多挟痰湿。
⒍肿而疼痛者,为阳明热气旺盛;胀而发痒者,为心血虚。
⒎龈肉萎缩而色淡者,多见于慢性胃病,多属胃阴不足或肾气虚乏。也有因气血困阻所致。
⒏齿龈萎缩,周边溃烂色赤,为肾阴亏损,虚火上炎。
⒐龈间长出胬肉,称为“齿臃”,属湿火充斥,多由好食辛辣动风之物所致。
10.龈生小肉瘤,多因痰火内聚或气血瘀滞所致。
11.齿龈肥厚,见于白血病、慢性牙龈炎及长期服用苯妥英钠者。
12.若妇女妊娠期齿龈局部肿大,呈瘤状,有蒂,暗红色,易出血,常单独发生,称为龈瘤,分娩后即逐渐变小。
13.齿龈溃破流脓者,为阳明火热熏蒸所致。
14.牙床腐烂,牙齿脱落者,是“牙疳”的凶候。
15.龈色如常,有溃疡者,为气虚生火,属劳倦内伤。
16.龈疏松如海绵状,易出血,见于坏血病、急性白血病及汞中毒。
二、齿龈的色泽变化
⒈正常人(健康者)齿龈呈淡红色,坚实而润泽,说明脾胃功能好。
⒉齿龈色淡白者,多是血虚不荣,或脾胃气衰,不能生血,故血少不能充于龈络所致。
⒊齿龈边缘处,有灰黑色或蓝黑色线条者,为慢性铅中毒或铋中毒的征象,若常服用含水银制剂的药物,亦可致牙床臃肿而见此征。
⒋若齿龈边缘处,出现一条红线,称为弗兰克症,见于患流感而致体内缺乏维生素C的表现,若出现许多条红线,又称为弗雷德麦症,见于患肺结核而致缺乏维生素C的表现,严重者可引起齿龈出血。
⒌齿龈有紫斑一片,多因瘀血阻滞。
三、齿龈出血与疾病
⒈牙龈出血而红肿,色如泉涌而鲜红,为阳明实热、胃火上炎,灼伤龈络。
⒉齿龈色淡不肿而出血者,为脾虚不能摄血所致;若出血量不多,呈点滴状,血色淡红者,为气血亏虚或肾阴亏耗所致。
⒊龈浮齿摇而微痛,齿衄血色淡红者,为阴虚火旺所致。
⒋齿间结血,色紫如干漆者为阳明热盛动血;齿间结血如酱色者为肾阴亏虚、虚火上炎而动血。
⒌小儿面色黑,龈间出血,口臭足冷,腹痛泄泻、啼哭不已者,为肾疳。
⒍初病齿缝流清血而痛者,为牙宣,是胃火冲激;不痛者,属肝火内燔。
⒎齿龈出血,可因牙列不整,牙龈炎症,刷牙损伤所致,也可因缺乏维生素C、凝血因子、维生素K等,多见于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凝血机能障碍者,或慢性肝炎、肺结核等消耗性或营养代谢失调类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