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查耳诊病法
耳朵不仅是听觉器官的组成部分,而且还是观察和诊断疾病的窗口。耳部的形态、色泽、络纹的变化,异常凸起物和压痛点的出现,都与人的健康有一定的关系。大体可分为望诊和触诊两种诊断方法。
先介绍望诊的诊病方法:古籍载:耳主贯聪而通心窍,为心之司,为肾之候也。故肾气旺则清而聪,肾虚则暗昏而薄也。
一、耳的形态变化
人类面部最缺乏表情的器官,可以说只有耳朵了。眼、鼻和口都可以做出动作,而耳一般是不会动的,所以没有什么表情,只能通过耳部的变化来弥补这一不足。
正常人的耳朵以耳壳丰厚、柔软、颜色润泽为佳。在婴儿期内,任何人的耳朵形状,并无太大的差异,只是到了10岁以后,差异才逐渐显露出来。
⒈根据整个耳郭的形态,可将耳朵分为四种类型。
⑴上部优势型,即耳朵的上部伸展,较为发达,中部收缩。这种人脑部的活动水准可能高些,上部越向外伸展,其脑的活动水准也越高。
⑵均等型,即整个耳朵狭长,上部与中部几乎同宽。这种人处事极为冷静,个性极为执著,男人有些微女性化倾向,神经质也较重。
⑶中部优势型,即耳朵中部发达,可分为两种情况:①耳朵呈半圆形,为人极端活跃,难得安静下来,又非常健谈;②耳朵中途变形,这种人喜欢动脑筋,极富有创造力。
⑷变则型,即耳上部呈锐角凸起。这种人大多有特异的性格。耳朵的变型与个人的心理状态有关,例如许多智能不足的儿童和精神病患者中多见变型,但在正常人中,很可能具有特殊的才能。
一般认为,耳朵的中部与下部的变化更为明显,而耳朵的上部受遗传的影响较大,不会有多少改变,上面部分似乎与两眼以上的脸部关系密切,而中部则与其鼻子及两颧、下部与其嘴巴和下颚有关联。
⒉根据耳垂的有无,可分为两种类型。
⑴游离型(即有耳垂者)。又分为下垂型和隆起型。
下垂型者:生活不规则,罪犯中44%的耳垂部下垂,而普通人之中则约有23%属于此类。但耳垂下垂的人中也不乏有极高成就的人。
隆起型者:是相当理想的耳型,男性具有坚强的耐力与毅力,处事果断,感情稳定;女性则给人一种男性化的印象。耳垂较大的女性,其鼻子也较大,生殖器的发育也较理想。
⑵愈着型(即无耳垂者)。又分为弧线型和锐角型。
弧线型者:耳朵下部呈弧形,耳朵的位置比一般人低,弧线型的耳朵,耳内长毛者的男性则很容易发胖。
锐角型者:耳朵下部呈锐角,整个脸部可能比较细小。
一般认为,有无耳垂,似乎与个人的体质有关。肥胖的人之中,没有耳垂的只占28.5%,体质消瘦的人之中,没耳垂者竟达5⒏2%。因此有人说耳朵无耳垂者,为劳心之人。多为心力劳瘁、苦多乐少的征象,精力和体力消耗较多,所以就易出现消瘦,这样的人也易得神经衰弱或脑部的疾患。反之,耳垂大者心宽体胖者较多见,心血管发病率较高。
⒊耳朵的大小厚薄改变。
耳朵的正常大小和位置,相当于平行于眉间到鼻尖的一段距离。超过这段距离的,称为大耳朵,不足者称为小耳朵。而耳朵的厚薄尚无统一标准,只能凭经验大致区分了。
⑴耳垂长、耳郭长(在1.8厘米左右)者,多为长寿的征象。有人调查80岁以上的老人中,80%以上者都是属于大耳朵的,并且耳垂长度至少在1.8厘米。
⑵若双侧耳轮部分肥厚,是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特征,应引起注意。
⑶耳垂肉厚而宽、身体肥胖者,易患脑溢血。此类人情感丰富,性感发达。
⑷耳垂上的肉发生弯曲现象见于心脏衰弱的人。
⑸耳朵肥软,为五行湿盛的现象,水荡克火,易得风湿痰多或心脏方面的疾患。
⑹耳肿大是邪气实,多属少阳相火上攻。
⑺耳朵小而缩住不开,是先天遗传体。
⑻耳薄而小是形亏,属肾气亏虚者多,一般性格多内向,意志较薄弱,故有“耳薄者肾脆”之说。
⑼耳瘦削为正气虚,多属肾精亏损或肾阴不足。
(10)耳垂肉薄呈咖啡色,见于肾脏病、糖尿病患者。
(11)耳垂肉薄,连血管网都能看清的,见于患呼吸系统疾病和突眼性甲状腺肿患者。
(12)耳薄干枯,是先天肾阴不足的缘故,可见肾虚听力减退、耳鸣、耳聋等症。
(13)耳朵薄而脏,看来毫无生气,提示性欲弱,性感也差,大部 分身体不好,整天病恹恹的。
(14)耳朵扁而无肉,其性器官发育较迟,性感较迟钝,性欲也较低下。
⒋耳朵的其他形态改变。
⑴耳全萎缩,是肾气衰竭的死症。
⑵耳轮和耳垂明显萎缩、干瘪、枯黑、卷曲的外形改变,可见于各种晚期恶性肿瘤、白血病、肝昏迷、肾功能衰竭、心力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脑溢血等危重病人的弥留之际。
⑶耳轮甲错多见久病血瘀、肠痈等症。
⑷上耳部尖者体格健康、长寿,上耳部圆者体弱多病。
二、耳的色泽变化
正常耳郭的色泽是微黄而红润。
(一)白色
⒈色白属肺,为肺气不利,大肠滑泄,欲作吐利之症,均因寒邪所致,常见暴受风寒,或寒邪直中。
⒉色淡白多主气虚,耳郭厚而白为气虚有痰,薄而白为气虚有火。
⒊耳苍白无光可为肾败之候,常见于垂危病人。
⒋色白者,为血脱之象。
⒌白而青者少热气,又主虚风慢脾。
⒍用手搓耳垂,如果仍苍白无血色者,为血液循环不好或贫血的征象。
(二)红色
⒈色红属心,为热证,又主内外皆热,又主热积痰惊,潮热、谵语或惊啼,又主胃部实热。
⒉耳部红肿属少阳相火上攻,或为肝胆湿热火毒上蒸。
⒊久病耳郭微红主阴虚火动,耳后微赤为少阳经风热。
⒋耳赤黄,为燥热之病症。
⒌耳垂经常潮红,或用手揉耳垂便会泛红的人,为多血质体质,由于受寒耳垂变为紫红色,就会肿胀发展为溃疡,还容易生痂皮。这种人易患糖尿病,也是体内糖过剩的表现。
⒍耳后头皮红斑多见于儿童,它是过敏素质的标志,这种皮肤表现可能是对变态反应疾病敏感的早期体征,多患有慢性支气管哮喘和过敏性鼻炎。常有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血浆免疫球蛋白E(IgE)浓度增高。
耳后头皮红斑一般面积很小,位于一侧或两侧耳轮上嵴后面的头皮上,常被耳朵和头发遮盖。红斑表现可以是干燥的或鳞片状的,表面毛糙或平滑,局部没有任何不适感。
(三)黄色
⒈色黄属脾,主食积症伤,腹满吐泻。
⒉深黄如橘皮色者主黄疸病。
⒊淡黄主湿邪阻滞中焦。
⒋微黄主睡中惊悸、咬牙,也主病将愈。
⒌耳中策策痛而耳轮黄者, ,称为黄耳,属于伤寒之类。
⒍耳朵无论何色,带些淡黄,都是胃气尚存的征象。
(四)黑色
⒈色黑属肾,主寒邪内伏,阳气不振。
⒉耳轮焦黑,为肾家虚寒;焦黑而干枯为肾精(水)亏极的征象,可见于温病后期,肾阴久耗及下消证;焦黑如炭为肾绝的危候。
⒊耳苍黑者属肾热,紫黑又多主热极,青黑者为痛证,常见于剧痛患者。
⒋耳畔如烟煤黑者,为肾精寒病。
⒌黑色见于耳前名为夺命,耳前“命门”穴有黑纹如蟋蟀脚,号作“邪书”,若出冷气即死。
⒍耳郭黑为败象者居多,多有内分泌不足,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⒎耳朵向后,耳的颜色紫黑、暗红,同时下巴向前突出,多为神经过敏者;耳朵向前,颜色发暗紫色,同时下巴向后,多为血液循环障碍者。
(五)青色
⒈青色属肝,主惊痫寒痛。
⒉耳色纯青,多为风寒入腹掣痛。
⒊整个耳朵下垂如青色,为房事过多的表现。
⒋小儿耳色青紫多为热邪,轻则发热夜啼,重则惊风发搐。
⒌耳前青色,主惊邪入胃。
⒍青色自眼目或太阳穴处入耳者,多为危象。
⒎耳色青白,为虚寒欠火、元气不足的现象。
⒏小儿耳根青暗者,是多病的现象。
三、耳的局部变化
耳朵的局部变化包括丘疹、脱屑、斑点、斑块、色素沉着、局部隆起和凹陷。因全身各个部位在耳部都有反应点,耳部局部的变化很可能是身体某部位病变的反映。如图19-1、图19-⒉图19-3。


(一)耳部反应及疾病分类
⒈变色,局部呈点状或片状的白色、红晕、灰暗色;或现白色小点边缘红晕。常见于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气管炎,肝胆病、肾炎,各种关节炎,头痛头晕,急性阑尾炎,眼病,妇科病,血压改变,心脏病等。
⒉变形,局部呈点状凹陷,或现索状或结节状隆起。常见于结核病,慢性阑尾炎,肝大,肿瘤,心脏病,骨质增生,外伤性截瘫,脊椎肥大、变形退化等。
⒊丘疹,局部呈红色或白色的点状丘疹(似鸡皮疙瘩)。常见于妇科病,儿科病,大、小肠病,肾病,膀胱炎,心脏病,百日咳,小儿肺炎,肺结核,急、慢性气管炎等。
⒋脱屑,局部呈白色片状似糠皮样,多见于肺区、耳甲艇、三角窝等处。常见于各种皮肤病,妇科病,儿科病以及吸收、代谢功能不好,水痘,麻疹,疳积,便秘等。
另外耳中长毛是长寿的象征。
(二)常见病在耳部上的病理反应
⒈冠心病患者心区可呈现红晕,或鲜红、暗红、暗灰色斑点。
⒉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心区可呈片状白色,边缘不清,少数有光泽。
⒊心律不齐、期外收缩、失眠、多梦者,心区呈皱折圆圈,中心有光泽,少数中心白色。
⒋急性气管炎患者气管区呈点状或丘疹红晕,少数点状白色,边缘红晕,有光泽。
⒌慢性气管炎患者气管区呈点状或片状白色,边缘清楚,少数白色丘疹,均无光泽。
⒍慢性气管炎急性发作的患者,气管区呈点状或片状白色或丘疹,边缘红晕,均有光泽。
⒎急性肺炎患者两肺区间呈点状或丘疹红晕,有的点状呈白色,边缘红晕,有光泽。
⒏肺气肿患者肺区呈白色片状或点状密集成片,边缘不清,发作期有光泽。
⒐肺结核活动期患者,对侧肺区呈点状或丘疹充血,有光泽,少数患者用棉球擦该区即可出血。
10.肺结核钙化期患者,同侧肺区呈针尖样凹陷一至数个。
11.煤矽肺患者肺区呈片状白色,棕色或3~6个点状白色阳性物,同时肝脾区有隆起。
12.急性胃炎患者胃区呈点状或片状红晕。
13.慢性胃炎患者胃区呈片状白色,边缘不清,少数皮肤增厚(多见于肥厚性胃炎)。
14.慢性胃炎急性发作患者胃区呈片状或点状白色,边缘红晕,有光泽,或呈点状或片状红晕或充血。
15.胃下垂患者胃区的外缘,近对耳轮处,呈片状白色隆起,边缘不清。
16.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对应区呈点状白色,边缘清楚,或呈白色或暗灰色,边缘红晕,一般均有光泽。若上消化道溃疡引起出血或伴有腹部压痛者,对应区或有关脏腑区多为点状、片状的充血、红晕。
17.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在耳背部相当十二指肠区有中等度斜形条状硬结,耳前区十二指肠区有疤痕形成(如蟹脚状或放射状),或有新生血管、色素沉着,或者散在凹陷点。
18.慢性肠炎患者大、小肠区呈片状或丘疹样充血,油脂较多。
19.急性阑尾炎患者,阑尾区呈点状或丘疹样充血。
20.慢性阑尾炎患者,阑尾区多数呈点状凹陷或隆起,少数白色或暗灰色。
21.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的患者,阑尾区呈点状白色,边缘红晕或片状红晕。
22.急性肝炎患者肝区呈片状或点状红晕,或呈边缘红晕,中心白色有光泽的现象。
23.肝肿大的患者肝区呈白色片状隆起(如半个瓜子仁样),边缘清楚(右耳反应肝右叶,左耳反应肝左叶)。
24.肝硬化患者肝区呈棕灰色或紫红色的色素改变,并可有斑状、条索状或丘疹样软骨隆起或结节,边缘清楚,视诊清晰可见。
25.脾大的患者脾区呈白色片状或有边缘红晕,少数隆起现象。
26.便秘的患者大、小肠区呈片状白色或有糠皮脱屑,无光泽。
27.各种头痛、头晕患者脑点、脑干、额、皮质下等区呈点状红晕或点状白色,边缘红晕,一般有光泽。
28.高血压患者脑点、脑干、额、皮质下区反应与头痛、头晕相同,此外肾上腺区呈点状或片状红晕,心区呈皱折圆圈,耳背降压沟上1/3有点状白色或边缘红晕收缩压约为19.56千帕(150毫米汞柱),中1/3有反应时,收缩压约为26.6千帕(200毫米汞柱)。
29.低血压患者脑点、脑干、额、皮质下区及头部其他区与高血压反应相同,但肾上腺区无反应,降压沟下1/3有点状白色或边缘红晕现象。
30.急性关节扭伤患者在关节扭伤对应区呈点状或片状红晕。
31.陈旧性关节炎患者对应区呈点状或片状白色。
32.慢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患者对应区呈点状白色,边缘红晕,均有光泽。
33.脊椎骨折、脊椎变形或肥大的患者对应区呈索状或结节隆起,有的呈纵横不一的索状凹陷。
34.痔疮患者痔核点和直肠下段呈点状或片状白色,边缘红晕,少数呈暗灰色点状或片状。
35.肛裂患者痔核点和肛门呈点状白色,边缘呈齿轮状红晕,有少数点状红晕,呈放射状。
36.恶性肿瘤患者对应区呈软骨隆起,边缘不清,推之不移,压痛明显的改变,或呈片状白色或暗灰色表现,中晚期患者较明显。
37.恶性肿瘤患者对应区还可出现“癌点”。所谓癌点,即如污秽蝇屎色或棕褐色小点,小似针尖,大似小米,大多呈圆形。
38.恶性肿瘤患者在“肿瘤特异区”上端处有隆起结节或边缘不清的软骨,压痛明显。
39.肝癌患者在耳轮边缘上段呈点片状暗灰色,压之褪色,在扁桃体穴3~4呈一条线,压之有明显疼痛感,在肝区有结节状隆起,边缘不清、质硬、无移动,压痛明显。结节呈圆形、椭圆形,也有呈条状者,与耳郭纵轴一致,大小不等,直径在0.1~1厘米。有的可在肝大区呈现梅花形凹陷,也可同时出现淡褐色至深棕色癌点,范围0.1~0.3厘米。
40.贲门癌患者在耳轮脚消失处呈现玉米粒状高低不平的改变。
41.胃癌患者胃区、贲门区、食道区可有暗红色或暗灰色红晕,同时有结节隆起。
42.肺癌、乳癌等患者均可见到相对应区有癌点等变化。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病理改变出现在单侧时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但同时出现在双侧对应区时则无诊断意义。
43.良性肿瘤患者对应区多不变色,可呈皮下结节隆起,推之可动,边缘清楚,压之不痛。
44.妇女痛经患者子宫区呈点状白色或红晕,有油脂。
45.妇女月经前3天,子宫穴有片状潮红;月经期呈片状红润,充血明显,有光泽,甚至整个三角区都有类似反应;月经后3天,子宫穴红润,充血减轻,色泽变淡,范围缩小呈暗红色。
46.妇女月经及白带过多者子宫区呈点状丘疹样充血。
47.妇女月经过少或经期短甚至闭经者,子宫区呈点状或片状白色,无光泽,少数有糠皮脱屑。
48.神经性皮炎、慢性荨麻疹和湿疹患者肺区对应部位呈糠皮样脱屑,不易擦掉。
49.脂溢性皮炎患者全耳郭呈糠皮样脱屑,不易擦掉,并且有油脂附着。
50.鱼鳞状皮炎患者全耳郭呈干枯无光泽,鱼鳞样翘起。
51.吸收功能障碍的患者全耳郭呈干枯脱屑,无光泽。
52.各种手术后的患者对应区呈白色浅条或半圆形的疤痕,少数呈暗灰色。
53.内服避孕药者子宫、耳甲艇、耳甲腔、内分泌等区呈白色片状脱屑。
54.小儿腹痛、腹泻者,胃区、大肠区、小肠区有棕、红、白等色泽改变。
55.食积、疳积患儿胃区、脾区有色泽改变。
56.急、慢性中风及癫痫患者在耳背、脑点有色泽改变。
57.凡有颈椎或腰椎骨刺者,对应区可呈棘状结构,大多可用肉眼看出,也可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如用手摸可发现粗糙不平。另外应用日光反射耳穴法诊断脊椎骨质增生,观察的比前者更清楚些,其方法如下:
让太阳光充分照射在被检查者耳部,主要是对耳轮和肾区。用手指从上向下轻压对耳轮,若其出现亮度强的横向黄白色条纹,并随即出现与之平行排列的暗红色条纹,两种色道形成阶梯形,凹凸不平、皮肤皱纹粗糙、暗红及肾区暗,即为脊椎骨质增生的重要征象,其实质是对耳轮软骨增生出现结节。对耳轮可分为三等份:上1/3为腰骶椎,中1/3为胸椎,下1/3为颈椎。
四、耳的络纹变化
络纹是耳部显露的血管,也包括耳部的纹理和皱褶。正常人耳郭血管隐而不现,也没有病理性的皱纹。耳郭上出现了络纹的改变,一般来讲是有一定的临床意义的。
⒈耳部的小血管过于充盈和扩张见于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压、支气管扩张。
⒉小儿络纹形有竹丫形、树枝形、网状形。竹丫形干直而分枝少,2~3条,由“完骨”(颞骨乳突后凹陷处)起直上耳尖,主无病,或轻症;树枝形干斜上而分枝多,4~5条,主有病且重;网状形枝干粗细难明,纹多且乱,状如蛛网,患病主危。
⒊有人将耳背部位划分为四个区域。

如图19-4。上部为胃经分布区;上中部(耳枝凹陷处上沿)为肺经分布区;中部(凹陷处)为肾经分布区;最下部与凸出部位为肝、心二经分布区。
⒋胃经分布区络纹出现青色、黑色,呈直条状者,多属寒证胃痛(胃痉挛)。出现青色,又有赤色分枝,多属热证胃痛(胃炎)。呈现紫红色又如马尾丛生状者,多属热甚之溃疡病。
⒌肺经分布区络纹出现青色直条者,多为寒证支气管炎;青色有鲜红分枝者,多为热证肺炎;紫色如乱麻状者,多系肺结核。
⒍肾经分布区络纹出现青色或直条状者,男性多为肾亏,症见头晕、目眩、心烦、心悸、失眠、多梦、善忘等。呈赤红色者,多为肾阳亢盛,除有心烦、心悸、失眠外,还有头疼、发渴、小便赤黄、遗精等症。
未婚女子和中年妇女络纹呈现青色直条者,多属寒证,一般为痛经、经期后错,白带多,腰疼,腹胀,身困无力,经水色黑或呈淡水样;色赤红呈乱生者,为血热,常见经水前期,甚或淋漓不断,色紫黑有血块,少腹胀痛,口干渴,烦躁,多梦等;络纹较粗,通向发际者为经闭症,中年妇女在不孕症或产后百天内有此征象。
老年妇女络纹呈青色者,系经水未尽或白带过多;络纹呈赤色分枝者,为漏症或带下;赤色丛生者,为血崩(子宫癌瘤)。
⒎肝经、心经分布区络纹出现青色直条状者,为抑郁症;赤红色者,为心肝阳亢,症见心中躁扰,眩晕,口苦,胁肋胀满;青暗而有红色丛生者,多见于臌胀(肝硬化)或心脏病。
⒏络纹发自耳根与头皮相连接者为真,不是发自耳根,与头皮不连接者为假。
⒐纹络青主气滞血瘀兼风,也主疼痛。络色青深或浅与络枝分布多少和疾病疼痛的强弱有关系。
10.蛔虫引起的腹痛、腹泻、胃脘痛,色较青深而显,络枝出现从耳面大肠、小肠和胃区反应点起扩展向外。
11.患儿耳络呈红色或青深色为剧痛的征象,疼痛较轻者则色较浅淡。
12.疼痛在躯体内部者,出现耳络枝数较多,如四肢仅一肢痛者,出现耳络较少。
13.小儿的恶性病初期,耳后高骨(耳后乳突后缘微下处凹陷中)间多有络纹色青纷纷如线。
14.若耳背见有红络,伴耳根发凉者,多为欲出麻疹的先兆。
15.疮疹不能确定是属阳属阴时,也可根据耳后是否有红络赤缕来验证,若属阳证则耳后必有赤脉,阴证则无。
16.若体内有伤,则耳郭上可出现鲜红或紫色的丝状络脉或斑点。左耳示左侧半身有伤,右耳示右侧半身有伤。耳壳上半部示背部有伤,下半部示胸部有伤。耳的上顶有黑色或红色向外扩散的点示左腑下有伤,在耳垂底有白色(较多见)或黑色点示右腑下有伤。
17.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的患者,在耳垂部位从耳屏间切迹(耳屏和对耳屏之间的凹陷)处,伸到耳垂边缘方向有一条斜折线,有的深而长,有的浅而短。称之为“耳折征”、“冠心病沟”或“脑动脉硬化耳褶征”。此征象经临床验证具有较大的诊断价值。
附带说一下,耳垢(俗称耳屎)的干湿也与心血管病、动脉粥样硬化和乳腺癌的遗传因素有关。干耳垢的人就比湿耳垢的人患以上疾病者要少得多。患狐臭病者多半也见湿耳垢。
父母有特殊疾病遗传者,耳内常潮湿,耳垢多。
患肝病者,若耳内潮湿、耳垢多,是邪有出路的好现象。
五、耳的触诊法
耳部触诊主要是以探棒或无油圆珠笔尖、火柴柄、缝衣针柄等较细而稍秃的硬物按压耳部穴位,根据疼痛出现的性质和部位,以诊断体内的疾病。
触诊可以在望诊的基础上先发现耳郭局部的病理性异常变化,然后以物触之,若出现刺痛感,较痛点周围的皮肤明显,即可说明对应脏腑有病变存在,因此还可以对照望诊中的耳朵反应点分布图19-1。
触诊还可以临床症状作为参考的基础,先估计病变可能在体内的某个部位或脏腑,再在耳郭的大体范围内寻找压痛点,并和临床症状互参而确定诊断。
触诊还可作为普查疾病的一种方法,以探棒按顺序探查耳部的穴位,以发现较明显的压痛点,然后以此为线索,再做其他理化检查以确诊疾病。
一般情况下,体内有病变,在耳部均有反应,只是各人体质不同,反映的轻重也不同罢了。许多疾病不仅对应区有压痛,在一些相关区域往往也有压痛,现就以上情况举例说明:
⒈肝炎病人在肝区有压痛,也可在其周围的穴位,即消化道区域出现压痛。
⒉妇科疾病在内分泌区压痛明显者多见。
⒊食物中毒患者在胃、大肠、小肠等区压痛敏感。
⒋恶性肿瘤病人的耳部压痛一般较炎症和良性肿瘤病人的压痛反应强烈。
⒌食管癌病人在食道穴的压痛如蜂蜇样、触电样,使病人难以忍受。
⒍胃癌病人在胃、贲门、食道区均可出现如针刺样的压痛。
⒎有人认为肿瘤病的耳部穴位按压诊断除探测相应穴位外,还要探测内分泌、肾上腺、皮质下、肿瘤穴和肿瘤特异区,即所谓的五穴一区。肿瘤穴的位置在耳郭上部百灵、足、臀三穴连成的三角形内偏上处的对应耳背面,其他穴位可参照图19-1耳朵反应点分布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