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分站:
全部科室 快速通道:点击直达您要访问的科室
背景:
阅读新闻

六、慢性喉炎

[日期:2012-06-19] 来源:  作者:佚名 [字体: ]

    慢性喉炎是喉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炎症可发生在喉的各部,但主要表现为声带和室带的炎性病变。临床以声音嘶哑,迁延难愈,喉黏膜红肿充血或干燥、变薄为主要特征。为喉科的常见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成人多见,男性多于女性,发病与职业有关。因病变程度的不同,可分为慢性单纯性喉炎、肥厚性喉炎和萎缩性喉炎。本病一般属中医学慢喉痦久痦等范畴。

 

 

【中医经验集成】

   

(一)辨证论治

   

1.虚火上炎

    (1)主症  每见痦哑日久,口干咽燥,喉痒,喉痛,干咳痰黏,重则潮红盗汗,寐差多梦,五心烦热;咽喉黏膜干燥少津、无泽,声带淡红,边缘增厚,喉部有黏痰附着,重则声带干红,表面见薄痂;舌红苔少或剥,脉细弦数。

    (2)处方生地、麦冬各15g,玄参20g,白芍、沙参、贝母各12g,木蝴蝶、蝉衣、胖大海各10g.若阴虚火旺者,加知母、黄柏、丹皮。

    (3)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气阴两虚

    (1)主症语气粗哑,日久不愈,疲劳或多语后加重,胸闷气短,言语费力,咽干喉痛,潮热,大便干结;声带暗红肥厚,发声时内收不佳,闭合有缝;舌质淡红,边有齿印,苔少或薄腻,脉细数或细软无力。

    (2)处方党参、白术、茯苓各15g,白芍、沙参、川芎、当归各12g,生地、石斛各20g.声带红厚者,加胖大海、夏枯草;声带淡胖者,加薏苡仁、泽泻;喉部充血明显者,加黄芩、防风、赤芍。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3.脾虚湿阻

    (l)主症  声嘶反复,言语多则嘶哑喉痛,声休则有好转,全身倦怠无力,胸脘闷胀,纳食不香,口黏不渴,或渴喜热饮,大便多溏薄或不畅;声带淡胖微厚,无正常光泽,甚而在声带表面出现息肉样改变,发声时声门闭合不全;舌淡胖,苔薄腻或黄腻,脉濡缓。

    (2)处方党参、白术、薏苡仁各15g,茯苓、山药、石菖蒲各20g,泽泻、车前子各10g蝉衣、木蝴蝶各6g。湿重,声带肿胀明显者,加黄芩、川厚朴、砂仁;热重,声带充血者,加赤芍、丹皮、生地;痰浊重者,加浮海石、浙贝母、生牡蛎。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4.气滞血瘀

    (1)主症  声哑日久不愈,喉内有痰黏着及梗阻感;声带暗红色,局部肥厚,或见淡红色息肉样突起,发声时声带闭合不全;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细。

    (2)处方木蝴蝶、胖大海、蝉衣各10g,玄参20g,麦冬、赤芍、丹皮、炒僵蚕、白芍、薏苡仁各15g,泽泻、三棱各12g.舌质瘀点,声带暗紫者,加丹参、鸡血藤;咽喉痛,声带充血明显者,加黄芩、蒲公英;声带肥厚者,加海浮石、昆布、海藻;声带闭合不全者,加太子参、山药。

    (3)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二)名医经验

   

1. 干祖望诊治经验

    (1)声带松弛肺脾气虚:言语费力,发音声低,倦怠乏力,纳食不香,舌质淡胖,脉无力。治宜补肺健脾,益气开音。方选补中益气汤: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山药各10g,桔梗6g,木蝴蝶2g,蝉衣、甘草、升麻、柴胡各3g

    肺肾阴虚:如咽喉干燥,声嘶不扬,得饮则舒,检查见喉部黏膜干燥,声带微红欠清白,舌红少苔,脉细数者,为肺阴不足。治宜养阴利咽。常用方如养阴清肺汤、沙参门冬汤,药如太子参、沙参、玄参、石斛、天花粉、桔梗、甘草、麦冬等。如兼有腰膝酸软,咽干而痒,午后为甚者,为肺肾阴虚。治宜滋养肺肾。可在上药中加知母、黄柏、生地、熟地、百合,或选百合地黄汤。

    咽喉瘙痒急性发作,伴有外感症状者,多为风邪侵袭。属风寒者,应疏风散寒,用药如麻黄、荆芥;属风热者,应疏风清热,用药如山栀、紫草、茜草;干燥而灼痒,午后为重者,为肾阴不足,虚火上灼,治宜滋阴降火,用药如知母、黄柏。

    肾不纳气:呼吸费力,甚则喘息。治宜补肾纳气。方选六味地黄汤加味:熟地、茯苓、山药、山萸肉、五味子、诃子肉、补骨脂、胡桃肉。伴有肾阴不足者,加生地、百合;阴虚火旺者,加知母、黄柏;阳气不足者,加附子、肉桂。

    (2)声带充血  内火上炎:见声带充血而红艳。治宜清热泻火。方选五味消毒饮加减: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赤芍、丹皮等。如见心烦失眠,小便黄赤,舌尖红等,为心火偏旺,宜加白茅根、木通、竹叶、灯芯草等;如见烦躁易怒,口干口苦,舌红脉弦者,为肝火上炎,宜加夏枯草、山栀、龙胆草等;如见咳嗽痰黄,或痰中带血,舌红苔黄,为肺经郁火,宜加桑白皮、黄芩等;如见五心烦热,骨蒸潮热,午后为重者,为肾阴不足,虚火上炎,宜加知母、黄柏;如见口渴多饮,胃脘嘈杂,大便秘结者,为胃火偏旺,宜加芦根、生石膏、甘中黄等。

    瘀血内阻:见声带长期充血,色质晦暗,或伴舌有紫气。治宜活血化瘀。方选通窍活血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乳香、没药、三棱、莪术等。

    (3)声带肥厚或水肿风邪挟痰:声音嘶哑,常发生于高声喊叫,滥用噪音之后,声带呈灰白色,有半透明感。治宜疏风消痰。方选二陈汤加味:荆芥、僵蚕、白芥子、陈皮、半夏、茯苓、甘草。水肿甚者,可加用控涎丹,每次1-5g,每日2次。

    顽痰凝滞:声音嘶哑重浊,平素痰多,声带肥厚,舌苔厚腻。治宜化痰软坚。方选三子养亲汤、二陈汤加减:陈皮、半夏、浙贝母、僵蚕、射干、乌药、桔梗、莱菔子、白芥子,并可加入毛茨菇、瓦楞子、昆布、海藻等。如伴有痰多质稀,纳食不香,大便溏薄等脾虚症状者,可加入健脾化湿之品,方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

    痰瘀交结:见声带肥厚充血,色质晦暗。治宜理气化痰,活血祛瘀,气行则血行,水津四布,痰瘀自化。常用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陈皮、半夏、射干、贝母、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木香、乌药等。亦可选用三甲散加减。

    如声带肥厚伴充血鲜艳者,多为风热外侵与痰浊相搏。治宜疏风清热为先。方选银翘散加减:桑叶、连翘、金银花、桔梗、薄荷、金沸草、蝉衣、芦根等。继之,仍以化痰祛浊为法。

    (4)声带小结本病属气机运行不畅,痰浊久蕴所致。治宜化痰软坚散结为主。方选王氏二陈汤加味:白芥子、陈皮、法夏、昆布、海藻、海浮石,山慈姑、射干、桔梗等。另外,可服用响声丸,每次5g,每日2次。痰多者,可配合使用黛芩化痰丸。声带小结较大者,可用手术摘除。

    (5)声带息肉  痰浊蕴结:息肉色质淡白或呈水肿样。治宜化痰利湿。可参考声带肥厚及声带小结的治疗。

    痰瘀交阻:息肉呈充血型,色粉红或鲜红,有蒂或广基,表面光滑。治宜活血化瘀。常用桂枝茯苓丸加减,典型处方:桂枝、射干各3g,茯苓、桃仁、红花、落得打各10g,丹皮、赤芍、天竺黄、桔梗各6g.有时可加生薏苡仁、生山楂各10g.

    气滞血瘀:病程较长,息肉充血呈晦暗,质地较硬,伴舌有紫气或瘀点。治宜活血化瘀。方选通窍活血汤或会厌逐瘀汤,为加强活血化瘀的作用,可加入王不留行、泽兰、苏木、落得打、益母草、地鳖虫等。亦可选用三甲散加减。

    (6)室带肥厚本病治疗原则为理气化痰,活血化瘀。如见室带肥厚,黏膜色淡者,治以化痰散结为主,佐以理气活血。常用方如四海舒郁汤加减:昆布、海藻、瓦楞子、僵蚕、苏子、天竺黄、海蛤粉、白芥子、莱菔子等,佐以木香、乌药、当归、三棱、莪术等。如见室带肥肿如球,色晦暗、灰蓝者。治以活血化瘀为主,理气化痰为辅。临床常用药三棱、莪术、当归尾、赤芍、红花、桃仁、落得打各10g,乳香、没药、蝉衣各3g.如痰证明显者,加胆南星、昆布、海藻、瓦楞子;气滞明显者,加木香、槟榔,亦可酌加破血之地鳖虫,理气之九香虫;伴有气虚症状者,可加入党参、白术、山药、薏苡仁、白扁豆等益气健脾之品。

   

2.白桦诊治经验

    慢性喉炎属中医学慢喉瘖范畴。因其多为脏腑虚损所致,又称其为金破不鸣。《景岳全书》谓:喑哑之病,当知虚实,实者其病在标,因窍闭而喑也,虚者,其病在本,内夺而喑也。在临证中体会到,慢性喉炎虚中挟实证较纯虚之证更为多见,其因多为虚火灼津成痰,气虚湿聚成痰等。故在治疗时,既补虚固本,又针对虚火生痰、气虚痰结、痰瘀互阻之不同,采用润燥痰、利湿痰、逐瘀痰等方法对症治疗。

    (1)虚火生痰  本证多因素体肺阴不足,或久病伤肾,肾阴亏虚,阴虚则火旺,内燥渐生,灼煎肺阴,炼津为痰,使肺之升清降浊无能,并虚火与痰浊交错,延络结聚于喉所致。症见咽干,口燥,咳嗽痰黏而不易咯出,音哑,语多加重,虚烦失眠,腰膝酸痛,声带充血。舌红,苔薄黄,脉细数。治宜滋阴润燥化痰。药用生地、麦冬、玄参、百合、石斛、瓜蒌、胖大海、木蝴蝶等。

    (2)气虚痰结  本证多因脾虚失运,聚湿为痰,上渍于肺,痰阻经络,结于喉窍而发病。症见音哑,语音低微,咳嗽痰多,色白而黏,少气懒言,食欲缺乏,便溏,声带苍白、肥厚、松弛而闭合不全,或有白色小节。舌淡,苔白而腻,脉濡弱。治宜健脾益气,除湿化痰。药用党参、茯苓、白术、陈皮、山药、扁豆、胖大海、诃子肉、贝母、竹茹、桔梗、半夏等。

    (3)气血亏损,痰瘀互阻本证多属患病日久,气血渐亏,气血运行不畅,而湿聚生痰,痰瘀互结所致。症见音哑日久,遇寒尤甚。检查见声带暗红、肥厚,或见红色小结。舌暗红或有瘀斑,苔厚腻,脉涩。治宜逐瘀化痰。药用当归、赤芍、桃仁、红花、昆布、海藻、瓜

蒌仁、生地、胖大海、西月石、诃子肉、川贝母等。

   

3.谢强诊治经验

    (1)辨证精当,知常达变谢教授认为,慢性喉炎常因肺肾阴虚,虚火上炎,炼津为痰,喉失濡养所致。主要病机为阴虚痰热,多见于急性喉炎失治或误治,嗜食辛辣香燥之品者,或用嗓过度,好喜冷饮。喉为气道,司呼吸,主语音。若肺肾阴虚,阴虚津亏,津液亏乏,喉失濡养,或肺肾阴虚,虚火上炎,炼津为痰,上凝于喉,则喉部干痒痰黏,声音沙哑不爽。若肺气耗损,津不上承,则喉部干涩,语言无力。若饮食不节,嗜食烟酒辛辣炙煿发物,滋生痰热,结于喉部,则咽喉灼热痰黏,梗梗不利。本虚标实,肺肾阴虚为本,痰热内结为标。

    在辨证上以肺肾阴虚挟痰挟热为主,次见于肺脾气虚,或肝郁患者。在治疗上根据慢性喉炎病位在上的特点,喜用花、叶、络、皮、梗、须等清轻之剂,或煎水内服,或泡水代茶饮。方用滋喉悦音饮加减,药用白花蛇舌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全瓜蒌清化热痰,利气宽胸,消肿散结;北沙参、五味子、乌梅补肺肾之阴,生津润燥;薄荷疏风利喉;木蝴蝶润喉开音;山楂消食化滞,祛瘀消肿。上述诸药共奏滋养肺肾,化痰散结,利喉开音之效。若声嘶重者,加凤凰衣利喉开音;咳甚者,加炙枇杷叶、炙冬花化痰止咳;声带肥厚者,加肿节风化瘀消肿;声带小结者,加海藻、生牡蛎软坚散结;肺脾气虚者,加参须、白术益气生津;肝郁者,加绿梅花疏肝解郁;血瘀者,加红花、月季花化瘀消肿。

    谢教授煎服药物的方法也颇具特色:中药按常规煎法煎好后离火,趁热口对药罐作蒸汽吸入10分钟,然后服饮药汁,禁声3060分钟。药汁蒸汽熏喉,能使药汁直接作用于咽喉局部,活血化瘀,稀释痰液,取到局部消炎消肿的作用。

    (2)内服外用,上病下治谢教授根据慢性喉炎阴虚火旺的病机特点,运用上病下治原则,采用肉桂末醋调外敷涌泉穴。涌泉为足少阴肾经井穴,具有降火泻热之效;肉桂为大热之品,研末外敷涌泉,以热引热,同气相求;醋性温而收涩,可助肉桂引上炎之火下潜,火涵水中,阴阳既济,则咽喉免受其害,喉部灼热不适等症则能缓解。

    (3)针药结合,协同疗效除了使用药物外,针灸的使用更是谢教授的治疗特色,常常采用针刺和耳压配合治疗。针刺取穴廉泉、双侧开音l号(开音l号为谢教授经验穴,位于人迎穴向喉腔方向旁开0.5寸,甲状软骨后缘会厌皱襞处)、合谷、三阴交。常采用雀啄法,进针0.71寸,以得气为度,留针20分钟。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廉泉为任脉穴位,其经气经过咽喉,循经局部取穴,可生津开音,化痰散结;开音1号位于足阳明胃经循行区域,与人迎相邻而更接近喉部,针刺开音1号可激发阳明经气濡润喉部,利喉开音;合谷疏通阳明经气,化滞活血;三阴交滋补肺肾之阴,生津润喉。诸穴配合,可滋阴生津,利喉开音。耳穴取肺、肾、肝、咽喉、声带,用王不留行籽贴压穴位,每穴每次按压1分钟,每天按压3—5次。耳穴治疗可有效地改善喉部炎症。因为足阳明胃经循咽喉达耳周,迷走神经分布于喉与耳,司喉与耳的感觉与运动,当按压耳穴时,可通过经络神经调治喉部疾病,促进喉部黏膜充血水肿吸收,以达利喉开音之效。

   

4.马胜诊治经验

    (1)针刺取穴基本穴为扶突、人迎、水突、通里、涌泉、开音穴(经验穴,位于喉结尖蜂前上方凹陷处,仰头取穴)。阴虚肺燥型加太溪、三阴交;肺脾气虚型加足三里、上巨虚;痰热蕴结型加丰隆、合谷。

    (2)药饼粉制作取白术、黄芪、百合、生地、半夏、胆南星,按2:2:1:1:2:1的比例称取。将上述诸药烘干,粉碎后过80目筛,装瓶备用。

    (3)操作令患者仰卧位,头稍后仰,常规消毒后,取0.30mm×40mm毫针,分别在扶突、水突穴处快速进针,穴位周围产生酸胀感后,用捻转泻法行针1分钟快速起针,以无菌棉球按压针孔;然后取毫针在喉结旁开1.5寸人迎处,以食指推开颈总动脉,在其前缘快速直刺20mm,得气后用捻转泻法行针30秒,起针后按压针孔1分钟;再取开音穴,以毫针快速进针,得气后用提插泻法行针30秒,起针后按压针孔1分钟即可。令患者仰卧位,用毫针取通里穴,快速直刺得气后;根据辨证分型,依次取太溪、三阴交、足三里、上巨虚,快速直刺得气后,用提插补法行针1分钟;丰隆、合谷快速直刺,得气后用捻转泻法行针1分钟。上述诸穴留针30分钟,每1 5分钟再按上述补泻手法行针1次。起针后,患者俯卧位,暴露双足底,将新鲜生姜取姜汁适量,再取瓶装备用药面20g,以姜汁调成糊状,制成直径5cm、厚lcm的药饼,置双涌泉穴上,然后将艾绒制成直径2.Ocm的艾炷置于药饼上,点燃艾炷,使其燃烧,每穴每次灸5壮。每日1次,每周治疗5次。

    (4)体会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多因阴虚肺燥,肺脾气虚,喉窍失养,难以启闭,或痰热内蕴,喉窍脉络瘀阻而成。《景岳全书》日:声音出于脏气,凡脏实则声宏,脏虚则气怯,故凡五脏之病皆能为喑。《仁斋直指方》云:心为声音之主,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因此,本病的治疗关键当滋阴润肺,补益肺脾,化痰清热通络,从而使喉窍脉络通畅,喉窍启闭有常。

    从经络学说看,手太阴肺经入肺脏,循喉咙而出腋下;足阳明胃经起于鼻,交頞中,入上齿,还出夹口环唇,其支脉循喉咙入缺盆;足太阴脾经起于大趾之端,向上循行,夹咽,连舌本,散舌下;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其分支从心系上夹咽,系目系;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之端,上循咽喉;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指下,循喉咙,夹舌本。因此,取扶突、人迎、水突理气通络开窍,以利喉咽;取涌泉开窍泻热;根据辨证分型取太溪、三阴交以滋阴补肾,清热润燥;取足三里、上巨虚以补脾益肺;取丰隆、合谷以清热化痰通络;开音穴位近喉旁,更利开窍散结。配以白术、黄芪、生地、百合、半夏、胆星制成的药饼隔姜灸之,共达滋阴生津,补益肺脾,化痰通络,开窍泻热,通利喉窍之功效。

    现代研究表明,针灸对炎症过程的渗出、变性的病理变化均有调整作用,能控制整体及局部组织的炎症反应,降低炎症灶周围血管的通透性,减少炎症渗出,改善微循环和淋巴回流,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减轻水肿。同时艾灸有较好的抗炎免疫作用,还可控制和缩小炎症坏死面积,防止坏死的发生,促进细胞修复性再生。

   

5.张光宇诊治经验

    (1)推拿颈前部:患者取仰卧位,颈微后伸。首先往返拿揉夹喉穴(喉结旁开1.5寸,直下成一条直线,左右各-)5分钟。再以轻柔的一指禅推法在人迎、水突、天突、膻中等穴上操作,每穴1分钟。在相应的压痛点及有条索样肿胀的病灶上以轻柔的弹拨法、缠法操作,直到疼痛及条索样肿胀消失或明显减轻为度。分别拿住甲状软骨及环状软骨,并有节律性左右轻推数次,使之活动,并有弹响声。最后往返轻抹夹喉穴45遍。可让患者轻轻清嗓,并将分泌物吐出。项背部:患者取坐位,头微前倾,上下往返拿揉颈项部45遍;按揉百会、风池、哑门、风府各半分钟,拿揉肩井及胸锁乳突肌。腰背部:患者取俯卧位,指振肺俞、肾俞各2分钟。咽喉疼痛较剧者,可点按曲池、合谷各2分钟。隔日1次,3次为1个疗程。

    (2)中药  以百合固金汤合消核丸化裁:生地、当归、玄参、桔梗、瓜蒌、法夏、桃仁、红花、海藻、生甘草各6g,熟地、百合、太子参、川贝、陈皮各9g.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3)体会本病主要病机是气阴亏虚,气滞痰凝血瘀。《直指方》认为: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由于职业因素,外邪侵袭及烟酒刺激等原因,导致患者气阴两伤,特别肺肾受损,咽喉失润,发音无力,出现声音嘶哑,失音,局部有干涩不适感。少数病人会有气阴虚的全身症状,此所谓金破不鸣。但发病必须有局部的气滞、血瘀、痰凝,咽喉部的充血、肿胀、肥厚便是明证。否则,仅有肺、肾气阴两伤,患者只会发音无力,声音低微,而无声嘶等临床表现。故本证应是虚实兼杂。

    本病的治疗原则应益气养阴,行气活血,消痰化结。治以百合固金汤养阴益气,合消核丸化裁以行气活血,消痰化结,共同达到标本兼治目的。而推拿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消除肿胀,缓解痉挛,矫正环杓关节和环甲关节的位置,促使声门闭合,并调节机体内脏功能,修复发声功能。另外,推拿对于短时间内消除声嘶的疗效显著,所有病例在手法治疗后都出现疼痛不适感减轻,发音有力,音质改善,咽喉湿润。推拿治疗时患者不宜空腹,应全身放松,尽可能采用卧位。手法应轻柔,特别是在颈前侧的相应部位和穴位上,切忌力度过大。曾有2例女性患者在坐位进行颈前部治疗时,出现头晕。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手法刺激到颈动脉窦,或由于情绪紧张、空腹等原因,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血管抑制性晕厥,出现头晕、面色苍白、肢体发软、虚汗、恶心、心悸、血压下降、脉细数等现象。多发生于体质瘦弱的女性,遇到这种情况应立即停止手法,取卧位休息,口服糖水,症状可缓解。

    另外,应嘱患者劳逸结合,避免长时间高声说话,改正不良发音方法及习惯。注意保暖,防止上呼吸道感染。忌烟酒、辛辣,减少与粉尘接触。

   

6.李云英诊治经验

    (1)病因病理的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都认为病因是决定疾病性质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辨证和辨病的重要根据。中医认为,一切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意味着人体阴阳邪正的消长过程,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而西医对致病的外因的研究比较具体,是通过科学实验方法直接观察证实。可以将慢性喉炎西医的非特异性致病因子与中医体质学说相联系,辨证地认识内因与外因的病因学关系,用于指导慢性喉炎的防治。

    在病理方面,西医病理学由于受细胞病理学学说的影响较深,偏重结构,忽视了机体的整体性及脏器之间的有机联系。而中医从长期丰富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一套与其理论基础相适应的病理概念,有系统的辨证观点,其中比较独特的是气滞血瘀、痰凝、湿滞等病理概念,实践证明是客观存在的,并有其物质基础。因此,可将慢性喉炎的中医病机与西医病理相联系,整体反应与局部改变相结合,充分认识该病的本质。

    (2)诊断的中西医结合  辨证是中医诊断治疗疾病的特色,辨病是西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相结合,充分利用各种现代仪器检查结果为慢性喉炎的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将现代的各种检查所获取的信息纳入慢性喉炎的中医辨证体系。充分借鉴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的研究成果为本病临床服务,进一步提高本病的辨证诊断水准。

    西医学由于利用了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手段,如电子(纤维)喉镜、喉动态镜、声谱仪、声图仪、嗓音检测仪等仪器的使用,能客观地检测喉声带的正常功能和异常表现,在对慢性喉炎的诊断、鉴别诊断和疗效的评价方面具有准确、客观等无可比拟的先进性。如声带息肉与小结是必须经喉镜检查才能作出的诊断,如何进行中医辨证以确定其属痰还是属瘀是我们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3)治疗的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治疗上的结合,不单纯是中西药同时使用的结合,要充分发挥中西医的各自优势,在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下指导治疗。将中西医结合形成的新病理观点与现代中药药理学相结合,以指导慢性喉炎的临床用药与治疗。针对慢性喉炎的不同证型和发展阶段,从而采取以中医为主或以西医为主的不同治疗方法。

    在慢性单纯性喉炎、肥厚性喉炎、萎缩性喉炎的治疗上,以中医药为主。中医药不但安全、副作用少,而且疗效显著,特别是对声嘶症状的改善,增生肥厚黏膜的逆转,喉部干燥不适感症状的改善等方面,通过中医药的针对性个体化综合性治疗,常能取得较好效果。

    对于声带息肉和小结,早期可采用中医药治疗,若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可采用手术治疗,但对手术后喉黏膜和声带水肿的消除,患者声音的康复上,中医药在减少或替代西医学抗生素和激素的使用,减少或消除激素和抗生素使用的副作用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针对慢性喉炎症状顽固的特点,运用中医药长期治疗巩固疗

效,并可寓防于治,使预防、治疗和康复统于一体。

    (4)中西医结合思路与展望在诊断和疗效的评价上可运用西医学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手段,以使诊断明确,疗效可信。对慢性单纯性、肥厚性、萎缩性喉炎的治疗,可采用单纯中医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如辨证内服中药,配合中药喷喉、针灸、中药喉部离子导人;或中药辨证内服,配合西药的雾化吸入或滴药、局部理疗、抗生素或激素治疗等手段。对较大的息肉或小结、环杓关节软骨运动受限的患者,可先行西医外科手术治疗,术后配合中药辨证内服、外治等综合治疗。

    近年来,中医中药在治疗慢性喉炎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特别是对声带术后嗓音的康复和预防等方面,有其独特的疗效。但对慢性喉炎用药时间较长者,中药汤剂煎煮的不便等也限制了中医中药的发展,故今后加强寻找有效的抗炎中药的研究,研制有效、稳定、重复性强的中成药制剂,建立有中医特色的系列治疗方法实属必要。由于传统的中医诊断方法是望、闻、问、切,虽然体现了有诸于内必形于外的宏观和整体的特点,但有很强的主观性和局限性,影响了中医喉科的发展。故必须重视现代科学检查方法、实验方法在喉炎诊断、治疗上的应用,同时,应注重喉炎辨证的客观性和规范性的研究,开展大样本的临床试验,使中医药在喉炎的诊断、辨证、治疗和疗效评定上更加客观、可信,这是中医喉科工作者今后研究的方向。

 

 

(三)内服效验方

   

1.二阴煎

    (1)处方生地黄、麦门冬、玄参、射干各12g,酸枣仁、天花粉各10g,桔梗、白芍各8g,生甘草6g.有痰者,加川贝、杏仁各10g;胸闷者,加郁金、瓜蒌各10g;咽部有梗阻感者,加绿萼梅、佛手花各lOg;声嘶者,加凤凰衣、木蝴蝶各IOg。本方有养阴润喉,化痰通窍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射蚕饮

    (1)处方牛蒡子12g,僵蚕6g(可用白附子6g),连翘、天花粉各20g,玄参15g,射干、乌梅、薄荷、诃子、蝉蜕、生甘草各9g.有痰者,加石菖蒲9g;毒甚者,加山豆根、板蓝根各15g。本方有清热解毒,养阴生津,祛风润喉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早晚饭后服用。

   

3.参花汤

    (1)处方丹参30g,金银花20g,郁金、牛膝、玄参、僵蚕各1 5g,枳壳、桔梗、甘草各1 0g,木蝴蝶6g.瘀甚者,加桃仁、红花、当归;痰盛者,加射干、贝母、瓜蒌;湿重者,加薏苡仁、半夏、泽泻;瘀热者,加赤芍、丹皮、大黄;阴虚者,加天花粉、麦冬、沙参;哑甚者,加诃子、胖大海、蝉蜕;结节者,加海藻、昆布、生牡蛎。本方有活血化瘀,解

毒利咽之功。

    (2)方法上方药加水煎煮2次,药液混合,分2次服,每日1剂,10剂为1个疗程。并配合用鱼腥草、地塞米松注射液按3:1比例制成雾化液,雾化吸入,每次IO分钟,每日l2次,10日为1个疗程。

   

4.通络汤

    (1)处方  当归、生地、赤芍、桔梗、射干、玄参各10g,红花、桃仁各9g,丹参12g,甘草6g.咽干者,加石斛、胖大海;咳嗽者,加杏仁、贝母;倦怠乏力者,加党参、黄芪;便干者,加大黄。本方有通络利咽,活血化瘀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5.芪归汤

    (1)处方桃仁、川芎、木蝴蝶、蝉蜕各12g,当归、赤芍、牛膝、黄芪各15g,甘草6g.喉黏膜、声带、室带增厚明显者,加三棱、莪术、僵蚕各12g;喉干涩甚者,加玄参15g,生地12g;瘀夹痰,咳痰黏稠量多,舌苔白腻者,加浙贝母、瓜蒌各15g,半夏12g;日久伤气,气

虚血瘀,少气懒言,乏力,舌淡暗者,加白术12g,山药15g.本方有益气活血,通络利咽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6.清音汤

    (1)处方人参、云苓、当归各9g,天冬、麦冬、乌梅、诃子、阿胶(烊化)各1 0g,蜂蜜20g(调服)。喉内痰多,声带肿胀明显者,加薏苡仁、法夏、贝母;虚火旺者,加黄柏、知母;伴倦怠乏力,纳呆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者,加党参、黄芪、天麻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白,脉沉者,改生地为熟地,加肉桂、枣皮、附子;声带边缘增厚,或有小结者,加丹参、赤芍、泽兰、郁金、贝母、瓜蒌仁、海浮石;口燥咽干者,加石斛、沙参;声带闭合不全者,加太子参、山药、枸杞子。本方有健脾益气,养阴通窍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早晚2次服用,15天为1个疗程。

   

7.归地汤

    (1)处方  当归、生地各129,红花、柴胡各6g,桃仁、赤芍、川芎、桔梗、丹皮、制乳香、制没药各log.头晕失眠者,加石决明、珍珠母;咽喉灼痛者,加玄参、金银花;口渴少津者,加麦冬、五味子;大便秘结者,加大黄;小便黄者,加木通、车前子;肾阴亏损,虚火上炎者,合知柏地黄汤加减。本方有活血化瘀,通络利咽之功。

    (2)方法  以上方药加水煎煮2次,药液混合,分2次服,每日l剂。

   

8.草苓汤

    (1)处方 猫爪草、浙贝母、茯苓、丹参各15g,千层纸、木贼、法半夏各12g,蝉蜕、陈皮、甘草各6g.声带息肉暗红,声嘶明显者,加三七末(冲服)3g;声带小结质硬,发音低微者,猫爪草加至309;声带水肿明显者,加车前子、泽泻各15g。本方有化痰祛瘀,利咽通窍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次服,10日为1个疗程。

   

9.润咽汤

    (1)处方 玄参、麦冬、胖大海各15g,生地、川贝母、白芍、丹皮、枇杷叶各12g,薄荷、甘草各6g.声带暗红者,加赤芍、桃仁各I2g;气阴两虚,发声不能持久,少气乏力者,加太子参209,山药1 5g;声嘶久不愈者,加诃子、凤凰衣各IOg;干咳甚者,加紫菀、款冬花各12g。本方有养阴生津,化痰通络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10.知柏汤

    (1)处方  知母、黄柏、生地、熟地、牛膝、天冬、麦冬各15g,山药、山萸肉、泽泻、茯苓、丹皮、凤凰衣各12g,竹内衣、甘草各6g.喉干甚,口舌干燥者,加天花粉、石斛各15g;心烦失眠者,加栀子12g,酸枣仁15g;喉黏膜暗红增厚,日久不愈者,加丹参15g,赤芍12g.本方有滋阴清热,养阴利咽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11.化络汤

    (1)处方 丹参、山楂各20g,川芎、赤芍、浙贝母、山豆根、射干、桔梗、沙参、麦冬、生地各10g,蝉蜕、生甘草各5g.舌苔白腻者,减沙参、麦冬、生地,加茯苓20g,泽泻I5g;倦怠少气无力者,加党参15g;腰膝酸软者,加女贞子1 5g,菟丝子10g;咳嗽者,加杏仁5g,炙枇杷叶15g.本方有活血化瘀,养阴清咽之功。

    (2)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10剂为1个疗程。

   

12.逐瘀汤

    (1)处方 桃仁、甘草各6g,红花lOg,柴胡、枳壳各12g,桔梗、生地黄、当归、玄参、蝉蜕、木蝴蝶各15g,怀牛膝209。若瘀久化热伤阴而见声带色红、咽喉灼痛、口干舌燥者,酌加石斛、胖大海、射干各15g;若痰湿内阻、上泛喉间,而喉部水肿明显者,酌加生薏苡

30g,海藻、昆布、僵蚕各I5g;若气血瘀阻较甚,声带黯红肥厚者,酌加三棱、莪术各10g,蝉蜕15g。本方有逐瘀通窍,疏肝润燥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并取少量药汁超声雾化。嘱咐患者注意休声。

   

13.参麦汤

    (1)处方 玄参、麦冬、僵蚕、泽泻、枳壳各10g,橘核、橘络、地龙、贝母各6g,蝉蜕12g,蜂乳3Sg(兑服)。急性期或合并外感喉痛者,去蜂乳、贝母,合四花汤(公英15—30g,金银花、土牛膝各15g,蚤休、连翘、赤芍各10g,蝉蜕6g);喉痒咳嗽重者,加蜜麻绒4~ 6g杏仁、白果各10g;声带充血水肿甚者,加胖大海6~10g,车前子、郁金、金果榄各10g;声带呈增生、肥厚或呈息肉、结节改变者,加牡蛎、昆布各10g,炮甲35g,皂荚46g,三棱6g,葶苈子6lOg;喉癌患者,加三七、漏芦、山慈姑、黄药子等。本方有滋阴祛风,化痰通络之功。

    (2)方法 上方药加水煎煮2次,药液混合,分2次服,每日l剂。

   

14.润肺开音汤

    (1)处方 玄参、麦冬、金银花、金果榄、木蝴蝶各15g,桔梗、生甘草各9g,射干、牡丹皮各10g.热较重者,加黄芩9g,连翘15g;挟痰者,加浙贝母、海蛤粉各9g;挟湿者,加苍术9g,藿香10g;挟瘀者,加丹参15g,赤芍10g;气血虚者,加太子参15g,当归12g。本方有养阴润肺,利咽开音之功。

    (2)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2周为1个疗程。

   

15.蝉蝎养阴汤

    (1)处方 蝉蜕、僵蚕、防风、贝母、丹皮、白芍、当归、枳壳、桔梗各9g,全蝎、桃仁、薄荷、甘草各6g,玄参、麦冬、生地各1 5g,芦根、百部、牛蒡子各12g,瓜萎20g.本方有祛风润燥,养阴生津,理气活络之功。

    (2)方法 上方药以温水浸泡半小时后煎熬,水沸后再煮15分钟,连煮3次,约得药汁1200ml,混匀分3次口服。

   

16.麦冬花粉汤

    (1)处方 麦冬、粳米各15g,大枣、天花粉、百合各IOg,人参、藏青果、蝉蜕各5g,法半夏、木蝴蝶、甘草各3g.虚火上炎者,加玄参、知母、黄柏;有瘀血者,加茜草根、赤芍、丹皮。本方有滋阴润燥,宣肺化痰,通利咽喉之功。

    (2)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重者每日2剂。

   

17.甘草六味汤

    (1)处方 生甘草21g,当归、桃仁、红花、木蝴蝶、蝉蜕各15g.声带充血明显,伴咽喉痛者,加金银花、连翘、浙贝、玄参、天花粉、桔梗各15g;声带轻度充血,边缘粗糙者,加诃子、菊花、薄荷、沙参、法夏、栀子、梨皮各15g;声带不充血,边缘粗糙或突起者,加生地、川芎、法夏、枳实、生牡蛎、诃子各15g,胖大海20g.本方有活血化瘀,清利通窍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3次服用。同时配合蒸气吸入:声带充血者用鱼腥草259,菊花、佩兰、薄荷、桑叶各15g;声带充血不明显者用青皮、川芎、法夏、竹茹、乌梅、海藻各15g.泽兰10g。水煎后倒入杯中,口对着杯口趁热吸入蒸气,药凉后可再加热,每天35次,2l剂。

   

18.黄连阿胶汤

(1)处方 黄连6g,桔梗、黄芩、阿胶(烊化)、石斛各10g,赤芍、白芍、玄参、天冬、麦冬各15g,生地20g,沙参12g,鸡子黄(冲)2枚。阴虚火旺者,加知母IOg,黄柏I5g;咽部紧迫感者,加山豆根10g,马勃I5g;咽部异物感者,加射干、山慈姑各10g;咽干甚者,加天花粉15g;痰不易咯者,加海浮石15g,瓜蒌皮10g;动则气喘者,加黄芪20g,太子参1 0g,百合1 5g.本方有滋阴润肺,利喉开音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3次服用。

   

19.通络散结汤

    (1)处方 红花、川芎、玄参、柴胡各12g,生牡蛎20g,桃仁、丹参、枳实、陈皮、桔梗、浙贝母、蝉蜕、木蝴蝶各15g,甘草6g.若肺肾阳虚,虚火上炎,口干舌燥,肺失濡养而致声带暗红肥厚者,酌加石斛、生地、胖大海、射干各15g;若声嘶伴少气乏力,多话后声嘶加剧者,可加孩儿参20g,黄芪、怀山药各1 5g;若痰湿痼结,有小结、息肉,声嘶较甚者,可去甘草,加海藻、昆布各10g,僵蚕15g;若痰湿内阻,凝结声门、声带,色淡白、水肿者,酌加通草、菖蒲各159,生苡米30g。本方有理气活血,散结利咽之功。

    (2)方法 每天1剂,水煎取汁,早晚2次分服,20天为1个疗程。同时配合蒸气吸入法:每次取生理盐水50ml,加热至沸冒出蒸气,加入1 5滴复方安息香酊,用毛巾围于口、鼻、药液之间,张口徐徐吸人蒸气,约15分钟,早晚各1次。

   

20.夏枯枸杞汤

    (1)处方 夏枯草I5g,枸杞子、板蓝根各12g,生地20g,桑叶、菊花、玄参、麦冬、香附、佛手各10g,生甘草390肿胀者,加僵蚕、大贝母各lOg;咳嗽者,加白芥子6g,川贝粉(冲服)3g;音哑者,加胖大海、蝉蜕各10g;便秘者,加生大黄(后下)10g,牛蒡子12g;血瘀者,加丹皮、赤芍各10g;兼有表证者,加解表药23味。本方有滋养肝阴,清泻胆火,理气化痰之功。

    (2)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连服61个疗程。服药期间,忌食辛辣肥甘煿炙之物,忌烟酒,戒恼怒,节房事。

   

21.化痰散结汤

    (1)处方 夏枯草、云茯苓各12g,姜半夏、桃仁泥、藏红花各9g,青皮、陈皮、木蝴蝶、净蝉衣、生甘草各3g,福泽泻1 5g,玉桔梗6g,胖大海5枚。若声带水肿明显,舌体偏胖,且纳谷欠佳,神疲乏力者,加玉米须(包)、广木通、象贝母、猪苓各9g,车前子()30g;声带息肉呈结节型,色白,质较硬,且咽喉干燥,发音低微者,加大生地、大麦冬、海蛤壳各12g,鲜石斛9g;声带息肉呈暗红色,且发音沙哑者,加粉葛根9g,全当归、天名精、龙须叶各12g.本方有化痰散结,活血化瘀,利喉开音之功。

    (2)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2次服用。

   

22.桔黄勃甘汤

    (1)处方 桔梗、黄芩各30g,马勃15g,甘草20g。阴虚肺燥,干咳少痰,舌红少津,脉细者,加麦冬、玄参各30g,生地50g;声带结节较小或声带肥厚明显者,加红花、皂刺各10g,贝母、沙参、丹参各20g.本方有清热解毒,祛痰利咽之功。

    (2)方法  以上方药水煎取汁,分次服用,每日1剂。第3煎药液蒸汽吸人,每日2次,每次20分钟. 12剂为1个疗程,最多3个疗程。儿童剂量减半。治疗期间不加其他任何药物。

   

23.滋阴利喉汤

    (1)处方 生地、白芍各20g,玄参、麦冬各15g,南沙参、贝母、蝉衣各IOg,胖大海、薄荷各6g.肾阴虚者,加熟地、枸杞子、女贞子;虚火旺盛者,加知母、黄柏、丹皮。本方有滋养肺胃,利喉开音之功。

    (2)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同时配合发声训练:患者取坐位或自然站立,下颌略下垂,集中注意力,全身肌肉放松,均匀呼吸,待呼吸平稳后嘱患者吸气,然后呼气,在呼气后接着发单音ei音,记录发声时间。初起持续时间为1020秒,经训练可达4060秒。发声时音调保持适当,切勿急高忽低,亦不可间断。训练时间为每日2次,每次35分钟。

   

24.会厌逐瘀汤

    (1)处方 桃仁、红花各12g,生地、赤芍、当归、玄参、枳壳、蝉衣、柴胡各1 0g,桔梗、甘草各6g,木蝴蝶5g.对肺肾阴虚型,加百合、熟地以滋养肺肾;对肺脾气虚型,加黄芪、党参以补益肝脾之气,加诃子以收敛肺气利喉开音。本方有养阴清热,活血化瘀之功。

    (2)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内服,6剂为1个疗程。

   

25.加减二陈汤

    (1)处方 苏叶、荆芥、防风各IOg,蝉衣、炙甘草、桔梗、淡干姜、杏仁各6g,细辛1.5g,制半夏、陈皮、茯苓各12go若喉痒有异物感者,加麻黄;声带充血水肿者,加胖大海,去干姜。本方有温通宣肺,健脾化痰之功。

    (2)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2次服用。

   

26.活血响声汤

    (1)处方 桃仁、红花各1 5g,桔梗、当归、赤芍、枳壳、甘草各9g,生地、柴胡、玄参各12g.声带肥厚,色泽晦黯,无光泽者,加黄芪、炒水蛭;一侧或两侧声带麻痹,颜色黯淡无光泽,会厌黏膜干燥光亮,缺津液润泽者,加黄芪、马钱子(从0.5g开始,每3剂加重O.lg,加至0.9g,每服12剂为1个疗程,每2疗程从0.60.9g,一般不超过5个疗程,随时防止马钱子毒副反应);声带前上1/3处小结,高音区嘶哑者,加地鳖虫、地龙、蝉蜕、连翘;声带前下1/3处出现小结,低音区嘶哑者,加地鳖虫、地龙、牛膝、橘核。本方有活血化瘀,利喉开音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7.宣肺润喉饮

    (1)处方 麻黄10g,桔梗、防风各18g,诃子、白芥子、杏仁、泽泻、粉葛根、枸杞子各15g,沙参、麦冬、乌梅各12g,石膏20g,廿草3g,白茅根30g.足冷畏寒者,加附子IOg;口干无津者,加五味子12g;面无光泽,贫血者,加当归、黄芪各15g;大便难者,加大黄9g;

高血压者,麻黄减半。本方有宣肺散寒,润喉生津之功。

    (2)方法  上方药水煎取汁,分3次服用,每剂药服用1.5天。小儿剂量酌减。

   

28.清音升降散

    (1)处方 全蝉蜕3lOg,白僵蚕6g,赤芍、丹皮、藏青果、桔梗各10g,川大黄3~9g,生甘草36g新感外邪兼见风寒表证者,加麻黄、杏仁;兼见风热表证者,加薄荷、桑叶、菊花;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者,选加玄参、麦冬、生地、知母、黄柏;气阴两虚者,加辽沙参(或太子参)、百合、川贝、天花粉;肺脾气虚者,加党参、黄芪、诃子肉;病程已久,反复不愈,声带表面粗糙不平,或见小结、息肉,黏膜暗红,有瘀血证者,酌加丹参、桃仁、红花、三棱、莪术;热毒壅甚,咽痛明显者,酌加金银花、连翘、山豆根、板蓝根。本方有祛风散结,清利咽喉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3次餐后服用,连用1 0天为1个疗程。

   

29.化裁清音丸

    (1)处方  玄参、青果、诃子肉各20g,桔梗、蝉衣、麦冬、挂金灯各15g,胖大海5g,薄荷(后下)、射干、玉蝴蝶、乌梅各lOg。若恶寒发热,苔白,脉浮而有表证者,加荆芥、防风各1 5g;咽喉红肿疼痛,苔黄,脉滑数或洪者,加山豆根、连翘各15g,黄连10g;口干者,加天花粉15g,葛根20g;咳嗽者,加杏仁、甘草各1 5g;久病不愈,咽喉不利,或有异物感,舌质瘀紫,脉涩而有血瘀者,加五灵脂、莪术各15g,地鳖虫、硼砂各1 0g。本方有养阴润燥,疏风解表,宣肺利咽之功。

    (2)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早晚分服。若想短期见效快,可加服民间验方:血余炭5g,地鳖虫2g(),凤凰衣3g();共为细末,鲜蛋2个,蜂蜜20ml冲服。

   

30.增液开音丸

    (1)处方 玄参、生地、麦冬各150g,三棱、莪术各100g。本方有养阴生津,化瘀通窍之功。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末,制成蜜丸或水丸均可。每次口服9g,每天3次。 1剂药为1个疗程。兼火盛者,配服生石膏、生白茅根熬水代茶饮用;病程过长者,配服全虫、白僵蚕各等份,共研细末,每次1 g,每日3次冲服。治疗期间禁食辛辣,戒烟酒,注意休息

   

 

(四)中药外治方

   

1.中药雾化汤

    (1)处方 桔梗、黄芩各30g,马勃15g,甘草20g.阴虚肺燥者,加麦冬、玄参各30g,生地50g;声带结节或肥厚者,加贝母、沙参各20g,丹参30g,皂角刺10g.

    (2)方法  以上方药水煎取浓汁lOOml,蒸汽吸入或超声雾化吸入,每次51 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2.清利咽喉液

    (1)处方 慢性单纯性喉炎药用桔梗、胖大海、射干、牛蒡子、金银花、野菊花各15g,玄参、麦冬各10g,甘草6g;肥厚性喉炎加桃仁、川贝、陈皮各10g;干燥性喉炎加生地、桑叶各10g.

    (2)方法 上药第一次煎45分钟,取药液150ml,第二次煎30分钟,取药液lOOml,两次药液沉淀过滤,至冷。取药液150ml置入402型超声雾化药杯中做雾化吸入治疗。每次20分钟,每天2次,7天为1个疗程。

   

3.通络利喉膏

    (1)处方 当归、赤芍、枳壳、玄参、生地、鸡血藤、马勃、木蝴蝶各15g,桃仁、红花、柴胡、桔梗、僵蚕、蝉蜕、浙贝母、石斛、川贝母各9g,甘草6g,樟脑12g,冰片15g,香油3 000g,红丹420g.

    (2)方法  以上方药粉碎,过筛,冰片、樟脑研成细粉,红丹置铁锅内炒干。取麻油置不锈钢锅中,加热熬炼,不断搅拌,至油温达300℃以上,滴水成珠,吹之不散。将红丹缓缓筛入炼油中,边加丹边用木棒搅拌,至皂化完全出现大量泡沫,膏液变成黑褐色,取少许滴入冷水中,捏之软而不黏手。将皂化完全的膏液趁热缓缓倒人涡旋的冷水中,并不停搅拌,冷后将膏坨撕成碎块,放入冷水中浸泡47天。从水中取出膏块,置钢锅中,加热蒸干水分,熔化。温度隆至6070℃时,加入樟脑、冰片细粉搅匀,保持5060℃的温度。每称取10g,摊于特制的膏药纸上,涂成圆形,盖一塑料薄膜,即得。取穴水突、天突、人迎、合谷、丰隆。每2日更换1次,或每天晚上贴,白天揭掉,每张膏药可使用4个晚上。

   

4.散结开音膏

    (1)处方 姜半夏、桃仁泥、藏红花、玉桔梗各99,夏枯草、云茯苓各12g,福泽泻15g,青皮、陈皮、木蝴蝶、净蝉衣、生甘草各109,胖大海5枚。若声带水肿明显,舌体偏胖,且纳谷欠佳,神疲乏力者,加广木通、象贝母、猪苓各9g,车前子30g;声带息肉呈结节型,色白,质较硬,且咽喉干燥,发音低微者,加大生地、大麦冬、海蛤壳各12g,鲜石斛9g;声带息肉呈暗红色,且发音沙哑者,加粉葛根9g,全当归、天名精、龙须叶各12g.

    (2)方法 将上药制成外用药膏。治疗时用75%乙醇局部消毒咽喉廉泉至天突穴处,将药膏均匀敷于患处,盖敷固定。次日揭去敷料,用生理盐水清洁皮肤再换药,一般3次治愈。

   

5.通络散结膏

    (1)处方 桃仁、红花、蝉蜕、僵蚕、贝母、胖大海各9g,当归、赤芍、川芎、生地、海浮石、玄参、白术、白扁豆、挂金灯、薄荷各1 5g,马勃20g,木蝴蝶30g,樟脑、冰片各12g,香油3 000g,红丹460g.

    (2)方法  以上方药粉碎,过筛,冰片、樟脑研成细粉,红丹置铁锅内炒干。取麻油置不锈钢锅中,武火加热熬炼,不断搅拌,至油温达300℃以上,滴水成珠,吹之不散。将红丹缓缓筛入炼油中,边加丹边用木棒搅拌,至皂化完全出现大量泡沫,膏液变成黑褐色,取少许滴入冷水中,捏之软而不黏手。将皂化完全的膏液趁热缓缓倒入涡旋的冷水中,并不停搅拌,冷后将膏坨撕成碎块,放入冷水中浸泡47天。从水中取出膏块,置钢锅中,加热蒸干水分,熔化。温度隆至60—70℃时,加入樟脑、冰片细粉搅匀,保持5060℃的温度。每称取39,摊于特制的膏药纸上,涂成圆形,盖一塑料薄膜,即得。取穴人迎、水突、合谷、扶突、天突。每2日更换1次。

   

6.肺虚失音膏

    (1)处方 党参、陈皮、贝母、半夏、桔梗、茯苓、桑白皮、知母、枳壳、杏仁、款冬、麦冬、地骨皮、黄芩、生地各329,炒黄连、木通、五味子、苏子、诃子肉、石菖蒲、甘草、生姜各159,枇杷叶、百合各12go

    (2)方法  以上方药用麻油熬制,黄丹收膏。治疗时将膏药贴胸口膻中穴及周围。

   

7.肾虚失音膏

    (1)处方 党参、川芎、当归、熟地、白芍、茯苓、菟丝子、五味子、杜仲、巴戟天、橘红、半夏曲各32g,牛膝、白术、破故纸、葫芦巴、益智仁、甘草各15g,石菖蒲10g,加姜、枣适量。

    (2)方法  以上方药用麻油熬制,黄丹收膏。治疗时将制好的膏药贴脐及脐下。

   

8.敷脐散结散

    (1)处方 射干、海藻、昆布各15g,牛蒡子、当归、赤芍、川芎、麦冬各12g,木蝴蝶、马勃、牡蛎各30g,蒲公英、金银花各20g,大贝母、陈皮各9g.声带水肿者,加泽泻、白茅根;结节质坚而不消散者,加莪术、炮山甲;声带充血较重者,加玄参、石斛;咽喉肿痛较甚者,加山豆根;小结呈白色突起者,加太子参、黄芪,并酌减蒲公英、金银花用量。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末,装瓶备用。使用时先将脐中、脐周用清水洗净。取药粉适量(若加少许麝香效更佳),加入能量合剂l—2支和匀如糊状,敷于脐中,将利咽膏l贴敷盖其上。每日换药1次,10天为1个疗程。

   

9.黄药利喉散

    (1)处方 大黄、芙蓉叶、白及、羌活、黄柏各30g,文蛤、露蜂房各10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末,以蜂蜜调和。取适量敷于颈前疼痛处,每日换药1次。

   

10.喉科异功散

    (1)处方 斑蝥12g(去翅足,拌糯米炒黄,去米),血竭、乳香、没药、全蝎、玄参各2g,麝香、冰片各1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为细末,瓶贮备用。治疗时先在患者颈前按压,找到明显的压痛点后,以甲紫标记。用小块胶布,中间剪1个小孔,孔对标记处贴上,挑药末如黄豆大置孔中,上盖胶布固定。夏天23小时即发泡,冬季6小时后起泡。起泡后揭去胶布,以消毒针头刺破水泡,流出黄水,涂以甲紫液,盖上敷料。

   

 

(五)针灸治疗法

   

1.毫针法

    (1)取穴  天突、廉泉。肺肾阴亏型加人迎、太渊、涌泉、照海、太溪;肺脾气虚型加合谷、足三里、血海、太渊;气滞血瘀痰凝型加合谷、人迎、气海、血海、足三里、丰隆、三阴交。

    (2)操作  随症选穴,常规消毒。用281.5寸毫针,快速针刺,虚证用平补平泻法,实证用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IO次为1个疗程。

   

2.温针法

    (1)取穴天突、廉泉、膻中、哑门、大椎。

    (2)操作  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后,快速针刺,施捻转平补平泻法,得气后施温针灸法。每次30分钟左右,每日12次。

   

3.电针法

    (1)取穴  主穴取人迎;配穴取廉泉、天突、合谷、曲池。

    (2)操作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后,选281寸毫针,快速针刺,得气后接G6805电针治疗仪,选用疏密波,电流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每次20分钟,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4.芒针法

    (1)取穴下颊车透扁桃、天突、太溪。

    (2)操作  患者取仰卧位,由下颊车进针,针尖直向前上方,通过口底部直达咽峡扁桃腺,使局部有鱼刺异物感放散到咽部扁桃腺,深度13寸。

   

5.耳针法

    (l)取穴咽喉、肺、扁桃体、神门、平喘、肾。

    (2)操作  耳郭常规消毒,每次选用23穴,以280.5寸毫针,快速针刺,中强刺激,留针30分钟,期间行针2次。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6.耳压法

    (1)取穴肺、胃、扁桃体、咽喉、面颊、肾。

    (2)操作耳郭常规消毒,将六神丸用橡皮膏贴于耳穴。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34次,每次每穴按压23下。两耳交替,每周换贴2次。

   

7.眼针法

    (1)取穴肺区、上焦区。

    (2)操作局部常规消毒后,采用眶外横刺法,得气后留针1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8.面针法

    (1)取穴  咽喉穴、肺穴。

    (2)操作  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后,用0.5寸毫针,直刺肺穴,咽喉穴向下斜刺,行捻转手法,得气后留针20分钟。每日1次,710日为1个疗程。

   

9.舌针法

    (1)取穴咽喉穴、金津、玉液、肺穴。

    (2)操作  常规消毒后,用1.5寸毫针点刺金津、玉液,出血2—3满;余穴进针1寸,施捻转手法,得气后出针。每日1次,510次为1个疗程。

   

10.手针法

    (1)取穴  咽喉穴、扁桃体穴。

    (2)操作  局部常规消毒后,用1.0寸毫针,垂直刺入0.5寸左右,行捻转手法,得气后留针10分钟。每日1次,5—10次为1个疗程。

   

11.腕踝针法

    (l)取穴 腕踝针上.区。

    (2)操作 穴位局部严格消毒后,按腕踝针疗法常规进针1.4寸,留针2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个疗程。

   

12.梅花针法

    (1)取穴 后颈部、颌下、耳垂下方(翳风为主)、合谷、大椎、阳性物处。

    (2)操作 患者颈椎47两侧有条索状物及压痛,颌下可摸到压痛明显的结节即为阳性物处,找到阳性物处后,用梅花针以中度或较重刺激叩刺,并重点叩刺后颈部、颌下、耳垂下方,每天12次。

   

13.穴位注射法

    (1)取穴 主穴取双侧人迎穴。咽痛明显者,加咽痛(经验穴,人迎穴直上,颈前正中线旁开1.5寸,舌骨大角尖旁取之)或喉上(经验穴,前正中线旁开1寸,甲状软骨板上缘取之);剧痛者,加水突;喉返神经麻痹者,加喉下(经验穴,前正中线旁开l寸,甲状软骨板下缘取之)。

    (2)药物维生素B12注射液Img,地塞米松5mg.炎症严重时加入银黄注射液或癸酰乙醛注射液12ml;惧痛者加入2%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0.20.4ml

    (3)操作  患者取仰卧位,去枕,头颈后伸。穴位常规消毒。术者抽取药液于5ml针筒内,选择5号半或6号半针头,左手固定皮肤并外推颈动脉鞘,右手持针,刺人深度0.5~lcm( -般作皮下注射).每穴注药l2mlo注射时术者先抽回血,确信未误入血管后缓慢注入;患者也不要吞咽和变更体位,以免误伤。术后皮肤针眼用75%乙醇棉球覆盖,以防止感染。术后患者继续平卧或坐位观察半小时,无异常反应时方可离院。隔日1次,5—10次为1个疗程。

   

14.穴位埋线法

    (1)取穴  天突、廉泉、扶突、合谷、增音(喉结两侧上方离中行线约2寸处).

    (2)操作  用注线法。穴位消毒局麻后,用9号穿刺针装上1号羊肠线,刺人穴内。天突刺于气管和胸骨之间,廉泉向舌根斜刺,增音针尖向上方斜刺约2cm,以喉中如有针刺感为准,余穴直刺2cm,均埋人羊肠线lcm0 10天埋线1次,3次为1个疗程。

   

15.灯火灸法

    (1)取穴  天突、水突、曲池、合谷、风池。

    (2)操作 用拇指、食指持药线,露出线头1—2cm,点燃后吹灭火焰,将有火星之线端对准穴位,迅速准确地点按于穴位上,每穴灸l壮。每天施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yuan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0)
热门评论
商务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