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毒品泛滥,成为社会的毒瘤,患者无门,医生头痛。新药美沙酮(Methadone)治疗海洛因成瘾刚刚开始临床试验,疗效尚不得而知。常用的非药物疗法有心理治疗、小组治疗、社区治疗等,效果有限,还有人提出应该将海洛因合法化。正在戒毒专家们苦心寻找有效的戒毒仙丹妙药时,一则来自香港的针灸戒毒消息引起了医学界的关注,由于当时正值美国针灸热,此新闻立即产生了轰动效应。记者麦基(Bernard Magil)于1973年11月在《真实》杂志上发表了题为“针灸能治愈毒品成瘾吗?”一文,记载了消息的来龙去脉,及美国戒毒专家的热评-1021。
事情起因于2位香港的神经外科医生的一个意外发现,他们于1973年宣布用电针刺激治疗毒品成瘾取得好的疗效,并在学术会议和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论文。美国多家媒体马上做了报道,但同时也小心翼翼地指出,好的疗效并不等于治愈。所谓好的疗效是指吸毒者在治疗观察期问没用毒品,没有戒断症状。
论文的主要作者叫温祥来(Hsian9—Lai wen),是香港广华(Kwong Wah)医院的神经外科主任,还有一位作者姓张(S.Y C.Zheung),是温医生的助理。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于东京《亚洲医学杂志》[103]和《美国针灸杂志》上[104]。报告表明,在经过针灸治疗的40名毒品成瘾患者中,39人出院时不再使用毒品,另一个病人转院手术,需要用麻醉药镇痛。他们还观察到,治疗后病人体重增加,没有再吸毒的欲望。患有哮喘、支气管炎和肺病的患者还有症状的改善和减轻。
这里还需要特别介绍一下,发明针灸戒毒疗法的温医生算得上是个传奇人物,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是美国“中国航空公司”的飞行员,曾经飞越过驼峰,退役后学医,毕业于山东齐鲁大学医学院,后到加拿大、美国、荷兰等地留学工作,专修神经外科。1956年成为香港第一位具有专业知识技术的神经外科医生,为香港神经外科的发展立下大功。晚年还慷慨出资出力,协助创立广州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任名誉所长。
据报道,温医生发现针灸戒毒的方法纯属偶然。当年,中国内地的针刺麻醉方法也传到了香港,他们也经常在外科手术中使用。一次,在为病人准备针刺麻醉手术时,正巧病人是一位鸦片成瘾患者,有明显的戒断症状,但是扎上针以后,奇怪的现象发生了:鸦片成瘾患者的戒断症状马上缓解了,病人说对毒品的渴望也减轻了。于是,温医生和张医生就想到了试验专门用针灸治疗毒品成瘾的病人。
香港医生共治疗了40个病人,其中有6个病人来自院外,其他34人因为其他疾病已经住在医院里,都是吸毒成瘾者。香港医院针灸戒毒的方法如下:先用酒精棉将耳朵的表面擦净,医生将消过毒的针灸针刺人双侧耳窝的耳甲腔部位(外耳窝的中央部位),进针的深度小于l/5英寸,然后将两根针连到电刺激器上,将刺激频率逐渐增加,最大到每秒l25次,刺激的电流逐渐加大直到病人可以感受到电流。如果病人感到疼痛,可以将频率减低,通常需要连续刺激l0~15分钟,病人的流涕、流泪、疼痛、颤抖、腹痛及其他戒断症状会逐渐开始消失。
温医生和张医生还解释,治疗后病人会感到很满足,有一种类似服用毒品后的欣快感。针刺治疗时间的长短因病人而异,还要看成瘾毒品的种类。平均起来,病人的针刺时间约半小时。治疗开始2~3天,病人需要每天治疗2~3次,接下来的4~5天,病人可以接受每天一次治疗。在这以后,病人可以出院,如还有对毒品需求的症状,则在门诊继续接受针灸治疗。在所治疗的40名患者中,有8人出院后回来在门诊接受1~2次的治疗,其中2人需要治疗疼痛,而另外6人有再想服用毒品的感觉。
西方社会对这项香港医生“偶然的发现”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真实》杂志的记者当时就这些问题采访了香港医生和多位美国戒毒方面的医学专家,得到的回答不尽相同,但却耐人寻味。
专家们发现,香港的吸毒者同美国的患者很不一样。美国当时的情况是年轻人较多,海洛因成瘾者居多,而报道的香港病例则以鸦片成瘾为主,海洛因成瘾仅l0例,大多在50~70岁之间,只有4个病人年纪在43岁以下,仅一名患者是西方人。
对于这个问题,记者麦基通过越洋电话采访了温医生。温医生介绍说,他们正在将研究范围扩大到l00例,大部分患者是海洛因成瘾者,以来自英国为主,其中还有6名其他西方国家的人和2名美国人。治疗结果同先前的40例相似,效果很好,但问题是观察的时间仅为2个月,在时间上还远远不够,尚不能作出针灸是否能彻底戒毒的结论。香港正在计划进行长时间的病例观察。
纽约爱因斯坦医学院滥用药品服务中心主任罗英逊(Joyce H.Lowinson)医生说:“此研究结果给我的印象很深,但是,在我能了解更多的情况之前,我不得不保持怀疑态度。”。罗英逊建议先进行小型的研究,因为盲目的大规模使用针灸戒毒只能破坏这个有潜力的疗法。美沙酮疗法的发明人,洛克菲勒大学教授道尔(Vincent P. Dole)博士对针灸戒毒持支持态度,但提出疑问,针灸是否能治愈毒品成瘾。针灸很可能是在解毒过程中的辅助疗法,但解毒仅仅是戒毒过程的一小部分,最关键的问题是远期的结果如何。他的夫人,精神科医生耐娃得(Marie Nyswander),也是美沙酮疗法的发明人之一,则希望能看到长期的针灸戒毒临床研究不但在香港,也能在美国完成。
记者还采访和记录了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等机构10余位美国戒毒专家对香港针灸戒毒的看法,绝大多数专家对针灸治疗表示兴趣,但持保留态度,他们认为当时的数据还不能肯定针灸在戒毒中的真正作用,观察的时间还太短,成瘾者的情况同西方有很大不同,治疗时没有设对照组等等。
采访最后,当耐娃得医生被问及,如果最后证实针灸能治愈毒品成瘾,她是否会担心没有生意了时,她笑着回答,我不知道有哪个医生不愿意因为疾病减少而失去生意的,那样我们就可以集中精力于社会康复,而不用管美沙酮的那么多麻烦了。
针灸戒毒疗法的发明是一个非常符合西方人口味的“故事”,很像其他科学发现的传奇,其中有发明人,也有偶然性和故事性。并非巧合的是,同针刺麻醉手术一样,这个“发明”也不是正牌中医师首创,而是由典型的西医医生偶然发现的。可能就是出于这些原因,香港医生发现针灸戒毒的故事在西方流传很广,还有一些不同的演绎版本,西方戒毒研究的综述文章里也偶尔会提到这个事件,东西方针灸界也不应该忘记香港医生这项“开创性”的贡献。
从医学科学的角度来看,香港医生最初报告的临床数据还算不上严格的科学试验结果,后来多年在西方进行的大样本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结果既有阳性也有阴性,扑朔迷离。人们还认识到,戒毒治疗是一项“工程”,比人们最初的想象要复杂得多,期望找到单一的戒毒疗法是不现实的。
几十年过去了,美沙酮已经成为戒毒最常用的药物之一,但临床效果还远不够理想,副作用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一大堆。针灸虽然没能成为戒毒的仙丹妙药,但最终在综合戒毒治疗中找到了适当的位置。目前在美国使用针灸辅助戒毒、戒酒、戒烟仍然十分普遍,几乎所有的执照针灸师都在自己的诊所治疗过这类病人。
纽约林肯医院的戒毒中心,从1974年以来一直使用耳针疗法辅助药物戒毒,是美国第一个建立在医院内的耳针戒毒中心。领导此项目的是精神科医生斯密斯(Michael 0.Smith)医学博士,他总结出一套标准的5个耳针穴位的戒毒方法,曾在美国和很多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过讲演介绍针灸戒毒的经验。从1985年以来,斯密斯医生还发起成立了全国针灸戒毒学会(NADA),该学会对大批医务人员进行了耳针戒毒疗法培训,完成70小时训练者可以获得“耳针戒毒证书”,可在医疗中心从事耳针戒毒工作。现在,NADA的会员已经遍布美国及世界各地,经过他们的努力,纽约州医疗管理部门还特殊批准,允许获得证书的医务人员(非执照针灸师)合法地使用耳针疗法为患者做戒毒治疗,但针刺限于耳部,执照针灸师当然更可以使用耳针和体针戒毒了。纽约林肯医院耳针戒毒方法在美国和西方的同行中有很高的知名度。
上世纪90年代初,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韩济生教授及其同事发现,特定频率的电针刺激对临床戒毒具有不同的效果,通过动物和人体的实验证实高频(100Hz)刺激减轻阿片戒断症状效果最好,低频(2Hz)可以减轻精神依赖,高低频波交换刺激兼有两种效应[105]。电针或经皮肤的电极刺激躯体穴位可以缓解海洛因成瘾者的戒断症状,并可抑制患者脱毒后对毒品的心理渴求以预防复吸。韩教授多年来一直在中国研究推广针灸戒毒法[106]。
应该说,尽管当年媒体把耳针戒毒炒得“很火”,但发明者的头脑还是十分清醒的,温祥来医生当年曾经说过:“我们并没有宣称可以治愈毒瘾。假如我们可以治疗戒断症状,让病人舒适一些,减轻病人的痛苦,这就是成就。我们的疗法并不能完全解决毒瘾问题” [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