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皮肤病,是通过皮肤或粘膜的伤口直接接触传染或接触患者的用品而间接接触传染得病。麻风病好发于青壮年,主要侵犯皮肤及周围神经,少数病例可累及深部组织及内脏器官。潜伏期一般为2—5年,也有短至半年,长达10年以上者。皮疹处通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知觉障碍和周围神经的肿大,是本病重要的特征。本病根据患者抵抗力的强弱、临床表现、细菌学检查、免疫状态及组织病理变化等的不同,可分为两型两类:结核样型、瘤型、未定类、界线类。中医认为,本病主要是由于正气不足,外感风湿虫毒之邪;或接触麻风病人及其用品,毒邪乘虚而入。病邪内侵肌肤、经络、脏腑、筋骨,淫邪散溢,故面毁、皮麻、塌鼻、眉落。结核样型麻风相当于中医学实证型,治宜解毒杀虫,活血化瘀为主。瘤型麻风中医为虚证型,治宜扶正祛邪,解毒祛风,活血通络。未定类及界线类麻风(相当于虚实夹杂型),治宜扶正祛邪、驱风,解毒杀虫,活血通络。
验方一
【组成】雷公藤根心本质部分。
【用法】轻型每日10一20克,中型每日21~40克,重型每日41~60克,水煎服。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止痛。适用于麻风反应。
验方二
【组成】①羌活、苍术、防风、玄参、荆芥、柴胡、赤芍、枳壳、黄芩、白鲜皮、甘草各6克。②羌活、黄芩、防风、白芷、川芎、知母、甘草、生地各6克,细辛3克。③大黄、朴硝、枳壳、银花、桃仁、黄柏、黄芩、玄参各9克,黄连4.5克。④防风、荆芥、白附子、玄参、蒺藜、独活、火麻仁、枳壳、银花、赤芍、黄柏、甘草各9克,天麻、僵蚕各6克,大风子、川乌各4.5克。⑤玄参、白芷、枳壳、独活、赤芍、银花各6克,川乌1个,防风30克,蒺藜480克,火麻仁、大风子各480克,蕲蛇480克。
【用法】①-④为汤剂,按顺序①服4剂,②服2剂,③服3剂,④服10剂,每日1剂。⑤做成蜜丸服用,每丸12克,每次1丸,每日3次,服完为止。整个疗程约为100天,可服多个疗程。
【功效】祛风利湿,活血通络,清热解毒杀虫。适用于各类型麻风病。
验方三
【组成】大风子1750克,薏苡仁240克,荆芥240克,苦参、白蒺藜、小胡麻、苍耳子、防风各120克,白花蛇30克,苍术、白附子、桂枝、当归、秦艽、白芷、草乌、威灵仙、川芎、钩藤、木瓜、菟丝子、肉桂、天麻、川牛膝、何首乌、千年健、青礞石、制川乌、知母、栀子各60克。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水泛成小丸。成人初用6克,每日2次,3天后如无呕吐、恶心等反应,可每次加1.5克,至第8天后每日服3次。
【功效】祛风、利湿、杀虫。适用于初期轻型麻风病。
验方四
【组成】去皮黄藤干根30~40克。
【用法】水煎煮2次,每次1小时,把2次所得药液混合,分上下午2次内服。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通络。适用于麻风病。
验方五
【组成】葎草250克,乌桕250克,五指草250克,虎杖45~150克,干葛45克,茯苓45克,白花蛇舌草250克。
【用法】上药研末制成片剂,服用30天,每日3次。
【功效】祛风清热解毒。适用于各类型麻风病。
验方六
【组成】参=七、延胡索各等份。
【用法】上药研粉装入胶囊,每粒含生药0.4克,口服每日3次,每次2粒,剧痛者可增至每次3—4粒。
【功效】活血祛瘀止痛。适用于麻风性神经炎。
验方七
【组成】蟾蜍、苍耳草(全株)各适量。
【用法】将蟾蜍水煮、取汁浓缩,将捞出之蟾蜍去肌肉、骨骼,留肝。苍耳草煎煮汁。而后将蟾蜍汁、蟾蜍肝、苍耳草汁加蜂蜜、酒精、大麦粉制丸,成人每日约1只蟾蜍、90克苍耳草的药量,分2~3次服,小儿酌减,服药2~3周后可按体质及反应酌情增减。服药期间忌食猪肉。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心跳、心悸等现象。
【功效】祛风解毒。适用于麻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