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筋的手法很多,有“若尽其所转,不下千余式”之称,比较常用的基本手法可归纳为24种,并编成24字诀。
捏揉抠拿,点拨乱划,搓压滚掐,推扳抖抓,摇摆挤挟,引拔折打。
此24种手法在临床应用中,又可相互配合而演变出许多种复合手法。现将其常用手法分叙如下。
一、捏法
以一手或双手拇指指腹,与其余四指指腹相对用力,反复、持续、均匀地捏拿患部皮肤肌肉、筋腱,边捏边由上端向末端移动,使局部有舒适、温热感。以一手捏称单手捏法(图2-13①),用双手交替捏称双手捏法(图2-13②)。


二、揉法
揉法是用单手或双手的指腹、掌根、鱼际、掌心或肘尖,沿患肢的脉络进行向左或向右的旋转揉按。因着力部位不同,故又有拇指揉法、中指揉法、四指揉法、跪指揉法、贴掌揉法、平掌揉法、合掌揉法、掌根揉法、肘揉法等(图2-14)。



揉法应用范围广泛,可适应全身各部位,具有疏通经络、调理筋脉、理气活血、消肿散瘀、消食导滞等作用。可用于头痛头晕、颈项酸痛、脘腹胀满、消化不良、腰背酸痛、四肢麻木、瘫痪及风湿痹痛等症。
三、抠法
用手指(拇指、食指或中指)抠取凹陷部位中的脉络,使之产生较强烈的感应,包括拇指抠法、食指抠法、中指抠法、抠揉法、抠拨法等(图2-15)


四、拿法
拇指的指腹与其余四指相对呈钳形同时用力,拿起患部肌肉、肌腱,形如拿物。有上肢拿法、下肢拿法、肩部拿法、展转拿法、滑动拿法、压缩拿法等(图2—16)。




五、点法
用手指或肘尖点在患部的脉络上,使之产生酸麻感。有拇指点法、中指点法、肘尖点法、点揉法、点压法等(图2-17)。


六、拨法
手指横按于筋腱部,沿筋脉行走方向进行往返弹拨,又称弹拨法(图2一18)。

拨法具有调理筋脉,疏通经络,缓解痉挛,消散结聚,促使移位或变形的筋腱恢复正常功能。用于四肢扭伤、肌筋痉挛、伤后局部粘连、功能活动受限等症。
七、刮法
用拇指端着力,顺着筋腱的行走方向刮动(图2-19)。

刮法可温通经络,祛风散寒,舒筋活血,解痉止痛。用于肩背酸痛、脊背沉紧、胸闷发憋、头痛发热等症。
八、划法
用两拇指指端按于颅顶脉处做“S”状划动,其余四指散开屈曲在头部两侧划动(图2-20)。

划法只适于头面,具有安神健脑、开窍明目之功。可治疗头痛、头昏、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双目干涩、视物昏花等症。
九、搓法
用手指指腹或手掌在患处进行往返摩擦搓动。有拇指搓法、平掌搓法、立掌搓法、合掌搓法、虎口搓法、搓揉法等(图2-21)。



搓法能促进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加速气血循环,起到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效。用于腰腿酸痛、肩背酸痛、外感头痛、肢体麻木、肌肉痉挛等症。
十、压法
用手掌或拳头按于患部脉络上,用力向下按压。有单掌压法、双掌压法、双拳压法、驼鞍式压法等(图2-22)。


压法适用于腰背四肢及臀部。具有疏通经络、活血止痛、舒展肌筋、解痉止痛等作用。可治疗腰背酸胀沉紧、腰椎间盘突出症、梨状肌综合征、腓肠肌痉挛、岔气等症。
十一、滚法
握拳,用手背掌指关节 突出部位着力,在患部进行前后不停的旋转滚动。有单拳滚动、双拳滚法、滚压法、滚揉法(图2-23)。


滚法适用于腰背、臀、四肢等肌肉丰厚部位。具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缓解疼痛、滑利关节、祛风散寒等作用。可治疗风湿酸痛、肢体麻木、瘫痪、软组织损伤引起的功能障碍等症。
十二、掐法
拇指尖与中指尖相对,掐住某一脉位不动,并逐渐加大用力,使之产生酸胀或麻木感(图2-24)。

掐法具有通经活血、祛风散寒、兴奋神经等作用,防治头昏、头痛、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肌肉酸痛等症。
十三、推法
用一手或双手拇指外展,其他四指并拢呈八字形分开,平按于患部或脉位处,用力向前推动。一般由患肢上方向下方推,有腰背顺推法、八字分推法和下肢推法(图2-25)。


可治疗腰背疾患及下肢麻木、坐骨神经痛等症。
十四、扳法
扳法是使脊柱沿纵轴方向扭转的一种手法,有侧扳法、斜扳法、扳肩法、扳腿法等(图2—26)。



十五、抖法
用双手握住患肢远端,用力牵拉,同时进行抖动,使患肢呈波纹状起伏抖动。有上肢抖法和下肢抖法(图2—27)。


抖法主要适用于四肢,具有滑利关节、松解粘连、放松肌筋、消除疲劳、调理气血等作用。治疗腰腿痛、肢体麻木、肩周炎、局部粘连、骨质增生等症。
十六、抓法
双手拇指张开,其余四指并拢屈曲与掌根相对,抓住患肢两侧的肌肉,双手交替进行,边抓、边放、边向下移动(图2-28)。

抓法多用于四肢部。具有通经活络、调和阴阳、祛风散寒、解痉止痛等作用。可治疗肩背酸痛、四肢酸痛、肌肉麻木、坐骨神经痛等症。
十七、摇法
使关节作被动环转活动。按其部位分为颈部摇法、摇肩法、摇髋法、摇腕法、摇踝法、摇指(趾)法、腰骶部滚摇法等(图2-29)。






摇法具有松解粘连、滑利关节、解痉止痛等作用,主要防治颈椎病、落枕、肩周炎、髋关节疼痛、腕、踝关节扭挫伤及功能障碍等。
十八、挟法
是对患者的肢体进行挟持的一种方法,分为上肢挟法和下肢挟法(图2-30)。


挟法具有松解粘连、理筋整复、纠正错缝等作用,主要防治关节脱臼和其他损伤。
十九、引法(引伸法)
牵拉患肢远端,引导其伸展。主要是用于上肢,如前屈引伸法、后背引伸法、抬举引伸法(图2-31)。



引法的作用是松解粘连、活血消肿、通经止痛,主要防治肩关节功能障碍。
二十、拔法(拔伸法)
固定肢体或关节的一端,牵拉另一端,借牵拉的力量将挛缩的关节筋腱拉开。有肩关节拔伸法、肘关节拔伸法、拔趾(指)法等(图2-32)。



拔法可松解粘连、舒筋通络、纠正错缝,多用于四肢,以防治关节的扭伤、挫伤及错位。
二十一、折法(曲折法)
使关节进行屈曲活动的一种手法,有折肘法和折膝法(图2-33)。


折法有滑利关节、松解粘连作用,多用于肘、膝部,防治肘、膝关节扭挫伤及活动障碍。
二十二、打法
用十指尖,虚拳、实拳在患部进行有节奏的叩打或捶击。有十指叩打法、虚拳拍打法和实拳捶打法(图2-34)。



打法具有行气活血、疏通经络、消肿止痛等作用,适用于肩背、腰骶及下肢,防治肩背、腰骶部疼痛、下肢麻木等症。
二十三、挤法(合掌挤法)
双手十指交叉抱于关节处进行挤压(图2-35)。

挤法具有疏通经络、活血止痛、消肿散结等作用,多用于肩、臂、腕、膝、踝等部,防治关节扭挫伤、功能活动障碍等。
二十四、摆法
用右手掌及前臂的尺侧按于背部正中线上,以手腕为轴,手掌进行左右摆动,同时边向下移动的一种手法(图2-36)。

摆法具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等作用,仅适用于背部,治疗背部酸胀疼痛、麻木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