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震颤麻痹)是中老年人的慢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尤多见于老年人。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
帕金森病在临床上可分为原发性和症状性两种。原发性帕金森病是慢性神经系统退行病变,主要是中脑的黑质和纹状体的神经介质多巴胺减少所引起。症状性帕金森病又称帕金森氏综合征,可由脑炎、一氧化碳中毒、锰中毒、药物、外伤以及脑动脉硬化等所引起。药物性帕金森综合征常由于吩噻嗪类、丁酰苯类和利血平类药物所引起。
帕金森病的症状有:下颌及口唇肌肉震抖(不自主抖动),影响进食和说话,口角流涎,语言不清,四肢倦怠,两手颤抖,不能拿碗筷,不能写字,步态蹒跚,行走困难。劳累过度即出现手足抽搐颤动,头摇。平时面色萎黄,表情呆板,呈“面具脸”,两上肢弯曲好像篮球运动员投篮时的形状,有的病员大小便失禁。
原发性帕金森病的特征为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少动,体位障碍。
帕金森病患者的植物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唾液增多、皮脂外溢、出汗增多、体温增高、下肢水肿、胃纳差。有的患者常于夜间大量出汗,有的患者在天气闷热时症状加重,体温也随之升高。
老年患者容易出现精神症状,常见的精神症状是忧郁症。
在老年人当中,本病的早期有时很难发现。因为老年人患帕金森病,常以少动为首发症状,行走动作缓慢。这常被家属或医务人员所忽视,错误地认为老年人的动作理所当然地没有年轻人敏捷,是由于“年老”的缘故。所以老年人若没有其他原因(如视力不好,等等),出现动作缓慢,就要想到有帕金森病的可能,需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
中医治疗宜忌
帕金森病属于祖国医学之“内风”证、瘈疭、震颤等范畴。“内风”有血虚生风、热极生风、肝阳化风3种,帕金森病多属血虚生风,筋脉失养。帕金森病也可由于年老,阳气不达,经隧不利而致震颤。其治疗,宜熄风镇潜,补气益血,滋补肝肾。
处方举例:钩藤30克,地龙15克,全蜴6克,天冬20克,麦冬30克,白芍30克,山药30克,生牡蛎30克,生龙骨30克,黄芪30克。水煎服。
加减:自汗气短,黄芪可重用至100克,怕冷者加附片20克(先熬),心悸失眠加酸枣仁20克。
中医治疗帕金森病,在一般情况下,忌用大黄、芒硝、车前草、瞿麦、木通等攻下利水药。
预防、摄生、饮食宜忌
一、宜加强康复训练
1.关节功能锻炼使四肢及躯干各关节尽可能保持正常活动范围,患者可对着镜子活动各个关节,或在家属的帮助下锻炼关节功能。
2.呼吸功能锻炼即反复进行深呼吸,以锻炼肋间肌、膈肌和辅助呼吸肌等。
3.步行锻炼即步行时抬头挺胸,两眼向前看,足尖尽量提高,步距不必过大,转方向时可分几步转。
4.起床锻炼即先将身体转向床边一侧,垂下两脚,用臂支撑,使上身撑起并转向床沿,然后再用另一臂的肘部支撑至正位。
5.坐下起立锻炼坐下时,先将小腿贴住椅边,然后弯腰,将两手支撑于椅上慢慢坐下,坐下后再将臀部向椅内移动。起立时,先将两手支撑椅上,将臀部移向椅边,在两手支撑下起立。如患者锻炼有困难,可由家属扶持完成。
6.手部精细动作锻炼即练习扣纽扣、写字、折纸等日常生活动作。
7.面部动作锻炼即练习吹气、哈气、鼓腮、努嘴、抬额、张嘴、皱眉、伸舌、挤眼等动作,以帮助面部肌肉的运动。
8.语言锻炼即通过发音、吐字、数数等方式,锻炼说话能力。
二、宜配合食物疗法
现代医学治疗帕金森氏病,常采用抗胆碱药物,但有副作用。如能配合饮食疗法,不仅可缓解副作用,而且有助于康复。
食疗方如下:
(1)桂圆赤豆饮:桂圆肉20克,赤豆20克,加水适量,煮赤豆至烂熟,再加适量红糖,每日1次,可用于震颤廉贫血、心悸、多梦者。
(2)银耳莲子汤:银耳20克,莲子40克,共炖至熟烂,加白糖适量,每日1次。适用于震颤伴低热、口干、消瘦患者。
(3)红枣糯米粥:红枣20枚,山药60克,糯米100克,文火煮至粥稠,每日1次。适用于震颤伴便溏、纳差、肢体乏力患者。
三、宜早期重视预防
帕金森病系老年人慢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预防应在中年即进行,着重是勤用脑,勤用手,如练健身球,常写字,玩智力玩具,常吃补脑食物(中医认为补肾即补脑)如核桃、枸杞、鱼、虾、动物肾等。并宜节制性生活。
四、帕金森病患者三忌
(1)忌长期或过量服用吩噻嗪类、丁酰苯类和利血平类药物。因这些药物常能引起症状性帕金森病。
(2)忌不活动不说话。患者应尽量多活动,多练习说话,克服困难,顽强地进行康复训练,越是不活动不说话,病情越趋严重。
(3)忌居住潮湿、郁闷的环境。因为潮湿、郁闷的环境,将会使患者的症状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