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思虑过多不仅心会痛,脾也会“痛”
2010/4/23 11:15:51
中医认为“思伤脾”,过度思虑会导致脾气郁结,运化失调,从而引发一系列疾病。对于思虑过度的人而言,可采取情致疗法。按照中医五行学说,肝木克脾土,所以想要缓和思虑对脾脏的伤害,只要想一些可以令自己愤怒的事就可以了。
记得前一阵,各大电视台都在热播《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个故事应该是妇孺皆知了,梁山伯因思念祝英台过度而命归黄泉。英台也不负山伯,最后跳入墓中,与他化蝶而舞。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不知感动了多少中国人。有些人看过之后也就过去了,一些有心人却看出些门道来:一个大男人怎么会因思念某个人就死掉呢,现实生活中可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事。是不是有些太夸张了呢!如果这样想,您还真就错了。过度的思念真的可能会导致一个人命归黄泉。
大家都知道,心主神明,一切思虑都是与心有关的,因此才有了“呕心沥血”这个词语。怎么“思”会跟脾扯上关系呢?《黄帝内经》认为,人有喜、怒、悲、思、恐五志,并与五脏相对应。其中脾之志为思,故有“思出于心,而脾应之”的说法。正常的思虑对人体并无不良影响,但如果思虑过度,就会伤了脾。脾气郁结,运化失健,就容易导致饮食不香、消化不良,久而久之整个人就会消瘦下去。脾伤了气血便失去了生化的根源。气血虚弱,其他各脏腑也会受到连累,从而让人百病缠身,天长日久,甚至会威胁到生命。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相思病”。被情所困的青年男女多会消瘦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该影视作品并非夸大其实。
其实,“思伤脾”中的“思”并不单单指“相思”,思考过多也会对脾造成伤害,这主要见于用脑过多的人群。看过《三国演义》的人肯定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记忆犹新。诸葛军师一生足智多谋,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但却因思考过度而病死于五丈原,享年只有54岁,也给后人留下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感慨。现实生活中“思伤脾”的例子也不在少数,比如每年高考前都会有很多学生患上神经衰弱,也就是所谓的“高考竞技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易疲惫等,就是因大强度地用脑以致思虑过多而伤脾。再有就是上班族,一些上班族习惯不吃早餐,再加上用脑较多,从而产生头晕、易倦怠等症状,也是脾脏受损所致。
民间至今还流传着“愁一愁,白了头”的谚语,说的也是同样的意思。
既然思伤脾,是不是要我们做到不思考呢?当然不是。思虑作为人体的一种情志活动,是正常的而且也是必需的活动。一个人如果不勤思考的话,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也无法生存下去。从中医上讲,不思虑还会有黏滞、懒惰之象,人也会越来越胖,湿气特别重。所以思考不可少,关键是要做到“适度”。如果百思不解那就不要去解,顺其自然反而更好。特别是一些年轻女士,一定要改掉爱钻“死牛角尖”的毛病,遇事常开导自己,将心放宽,这样才能避免伤脾。
对于思虑过度的人来说,首先要做的当然就是健脾了。这里给你推荐一味药食俱佳的食材——茯苓。对于这个名字,你肯定不会陌生了,北京有名的小吃茯苓夹饼,就是用的这个茯苓。
茯苓可谓是健脾益寿第一药。中医认为,茯苓归心、肺、脾、肾经,且药性平和,既能健脾渗湿,又可扶正祛邪,对身体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因此可以长期服用。茯苓中所含营养物质也甚为丰富,常服还可强壮体质。《神农本草经》就有茯苓“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的记载,古人甚至将其尊称为“仙家食品”,茯苓的功效由此也可见一斑了。至于茯苓的吃法,《红楼梦》中有很好的记载:“第一用人乳和着,每日早起吃一盅,最补人的;第二用牛奶子;万不得,滚白水也好。”当然,用人乳和着吃现在看来有些不太实际,那我们就退而求其次,以牛奶代替。先去药店买些茯苓粉,每次取5克冲进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