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足厥阴肝经经穴歌
2009/5/4 10:49:35
(一)足厥阴肝经经穴总歌
1.足厥阴肝经经穴穴名歌
肝经大敦与行间,太冲中封蠡沟班;
中都膝关又曲泉,阴包足五里阴廉;
急脉章门及期门。
2.足厥阴肝经经穴分寸歌
姆趾甲根是大敦,行间一二趾缝纹;
节后寸半是太冲,踝前一寸是中封;
踝上五寸取蠡沟,踝上七寸中都收;
阴陵后寸是膝关,屈膝内纹头曲泉;
膝上四寸找阴包,气冲五里三寸遥;
冲下二寸是阴廉,急脉二寸半廉边;
京门十一肋之端,六肋对乳觅期门。
(二)足厥阴肝经经穴各歌
1.大敦
大敦踌趾甲之根,理气调经效力臻;
崩漏阴挺和疝气,癫狂胁痛尿频频。
取穴:在足大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针灸法:斜刺0.1~O.2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功用:理气舒肝,宁神调经。
主治:疝气,遗尿,月经不调,经闭,崩漏,阴挺,癫痫。
临床运用:①配照海、太冲治疗疝痛。②配隐白、血海治疗崩漏、月经过多。③配三阴交治疗睾丸炎。④配至阴治疗逆产。⑤配百会、三阴交、照海治疗子宫脱垂。⑥配行间治疗小便不利、遗尿不禁。文献报道:针刺大敦,施平补平泻,并加艾灸,治疗嵌闭疝;艾灸大敦、独阴治疗小儿狐疝;三棱针点刺大敦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都有较好的疗效。
2.行间
一二趾蹼后行间,血热能清并泻肝;
目赤头晕经痛闭。口胁痛疝能还。
取穴:在足背侧,当第一、第二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针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功用:平肝熄风,凉血通经。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青盲,口,胁痛,疝气,小便不利,崩漏,癫痫,月经不调,痛经,带下,中风。
临床运用:①配睛明、太阳治疗目赤肿痛。②配百会、风池、率谷治疗偏头痛。③配三阴交、气海治疗痛经。④配涌泉治疗消渴。⑤配复溜治疗眩晕。⑥配神门治疗失眠。⑦配太冲治疗胸胁胀痛、下肢痛。
文献报道:针刺行间穴,施泻法,治疗癔病性抽搐;针刺行间穴,治疗鼻衄(右鼻衄刺左,左鼻衄刺右,行泻法)都有较好的疗效。
3.太冲
一跖后凹陷太冲,利胆疏肝化湿功;
止带调经消疝气,目眩头痛郁惊风。
取穴:在足背侧,当第一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针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功用:平肝熄风,清热化湿。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口,胁痛,疝气,小便不利,崩漏,癫痫,月经不调,痛经,带下,中风。
临床运用:①配合谷治疗头痛、眩晕、惊风、高血压。②配气海、急脉治疗疝气。③配太白治疗腹胀满引腰痛。④配神厥(灸)、三阴交治疗溏泄。⑤配足三里、中封治疗行步艰难。⑥配复溜治疗小便不利、遗尿、乳痈、下肢痿痹。
文献报道:针刺太冲穴,行泻法,治疗血管性头痛;针刺太冲治疗牙痛(风火牙痛配下关)都有较好的疗效。
4.中封
踝前仰足取中封,热郁肝经用可通;
疝气遗精还腹痛,眩晕足痿五淋同。
取穴:在足背侧,当足内踝前,胫骨前肌腱的内侧凹陷处。
针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功用:疏肝健脾,理气除湿。
主治:疝气,遗精,小便不利,胸腹胀痛,黄疸,眩晕,内踝肿痛。
临床运用:①配气海、中极治疗小便不利。②配四满治疗腹膨胀。③配肝俞、胆俞、期门、章门、足三里、合谷、曲池治疗肝炎。④配阳辅治疗头晕、目眩。⑤配昆仑、解溪治疗踝关节炎或扭伤。
5.蠡沟
内踝五寸上蠡沟,理气疏肝湿热瘳;
足痹溲难还腹痛,漏崩能止带能收。
取穴: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针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功用:疏肝理气,清热利湿。
主治:小便不利,遗尿,月经不调,带下,疝气,下肢痿痹。
临床运用:①配关元、三阴交治疗月经不调。②配百会、关元(灸)治疗子宫脱垂。③配中极、关元、三阴交治疗睾丸炎。
文献报道:针刺蠡沟、光明、四白、足三里治疗视神经萎缩;针刺蠡沟、丘墟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