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常见病症治疗
2009/3/27 14:48:42

  一、支气管哮喘
  【取穴】天突、百劳、肺俞、膻中、大椎、膏肓等穴。
  【药物组成】白芥子、甘遂各30克,细辛、元胡、丁香、肉桂各10克。
  【功效】利气祛痰,除寒暖中,消肿止痛等。
  【药物配制】上药研为细末,密封备用。临用时用姜汁调如泥,做成如铜钱大的药饼。
  【治疗方法】每次贴一组3~4穴位,4—6小时后除去。每周贴药1~2次,6次为一疗程,休息一周再进行第二个疗程。一般连续贴药2—3个疗程。
  【注意事项】若有水泡发生,可挑破后搽龙胆紫药水。
  二、慢性支气管炎
  【取穴】肺俞、定喘、天突、膏肓、膻中、命门等穴。
  【药物组成】白芥子、杏仁各30克,麻黄、细辛、黄芪、肉桂各10克。
  【功效】止咳定喘,祛痰利水,散寒止痛。
  【药物配制】将上药研末,装瓶密封备用。
  【治疗方法】取药末用滔调成如铜钱大药饼,烘热贴敷穴上,用胶布固定。每天换药一次,10次为一疗程。每次选3—4个穴位,交替使用,直到症状缓解。
  【注意事项】贴治时忌食生冷或刺激性食物,不洗冷水澡。
  三、感冒
  【取穴】大椎、太阳、劳宫等穴。
  【药物组成】薄荷、大蒜、生姜各等份。
  【功效】散寒发表,疏风退热。
  【药物配制】取上药捶烂如膏。
  【治疗方法】贴敷于大椎、太阳穴,以纱布覆盖,用胶布固定;两手劳宫穴贴药后合掌顿坐约30分钟。本法对感冒初起有恶寒头痛者,若微汗出即效。
  【说明】若风寒感冒有全身酸痛,则在上药中加入半分细辛同捣,并加酒数滴炒热贴敷即可。
  四、疟疾
  【取穴】身柱(在第三胸椎棘突下)。
  【药物组成】自信石。
  【药物配制】将白信石研为细末,瓶装备用。
  【功效】蚀疮去腐,祛痰截疟。
  【治疗方法】疟发前两小时,取药粉l克放在胶布上,贴于穴位。疟止后将药取下。
  【注意事项】本品性大热,有大毒,孕妇禁用,用时宜  
  五、胃痛
  【取穴】胃俞、脾俞、肝俞、胆俞、足三里、内关等穴。
  【药物组成】吴茱萸5克,白胡椒2克,丁香1.5克,肉桂I.5克。
  【功效】温中,降逆,止痛。
  【药物配制】上述药物捣碎为末,密封备用。
  【治疗方法】取药末10克加酒炒热,分贴穴位,外加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每次取穴两个,交替使用。10次为一个疗程,休息5天后可继续进行第二疗程,直至症状缓解。
  【说明】偏于脾胃虚寒者取中脘、胃俞、脾俞为主穴,偏于肝气犯胃者取肝俞、脾俞为主穴。
  六、腹泻
  【取穴】天枢、足三里、脾俞、中脘、命门、关元等穴。
  【药物组成】丁香、肉桂、木香、吴茱萸、薄荷。
  【功效】温中,降逆,行气,止痛。
  【药物配制】用上药各等份捣为粉末,密封备用。
  【治疗方法】取10克用生姜汁及酒调成糊状,炒热后贴于穴位,每次取两个穴位,每天换药1次。
  【说明】急性腹泻以天枢、足三里为主穴;慢性腹泻取脾俞、中脘为主穴;肾虚腹泻取命门、关元为主穴;腹泻伴恶心呕吐者配内关穴,水泻较重者配阴陵泉穴。
  七、便秘
  【取穴】支沟、天枢、足三里、神阙穴等。
  【药物组成】方一:甘遂3克。方二:巴豆1克,肉桂1克,吴茱萸3克。
  【功效】泻水攻痰,泻下破积,温中通便。
  【药物配制】将上述药物研末,备用。
  【治疗方法】实证用方一,调姜汁敷支沟、天枢;虚证用方二,调姜汁炒热贴足三里、神阙。
  八、神经性呕吐
  【取穴】中脘、足三里、神阙、劳宫。
  【药物组成】吴茱萸。
  【功效】温中,开郁。
  【药物配制】将吴茱萸研末备用。
  【治疗方法】取3克调姜汁贴敷,每次1~2个穴位。每天换药1次,各穴轮换使用。
  九、高血压病
  【取穴】涌泉、足三里双、太冲。
  【药物组成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