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操作方法
2009/3/25 16:01:35

  一、器械、材料
  (一)铝锅一只(大小视接受治疗患者的多少而定,一般25—30厘米直径为宜)。
  (二)用蒸气加温为好,备煤球炉或电炉也可。
  (三)竹制长镊子1~2把,挟取竹管用。
  (四)布袋一只,装中药用。
  (五)大、小毛巾若干条。大毛巾(浴巾)用来盖于患部(夏天可以不盖毛巾)。小毛巾可擦拭竹管和施术部位水珠。
  (六)治疗床、椅的数目可根据治疗需要而定。治疗床最好有高矮之分,过高对肢体不灵患者带来困难;过矮使术者操作不便。
  (七)酒精、碘酒、红汞、龙胆紫、纱布块、棉球、橡皮膏等。
  二、煮管所用的药物
  将驱风散寒、活血祛瘀、通经活络、镇静止痛之类的药物,装入布袋内投入煮锅中,与竹管同煮。拔管时使管内之“药气”进入体内,加强疗效,从而达到通经活络、驱风散寒逐湿的作用。
  处方1
  祁艾10克,防风10克,桔梗6克,杜仲6克,麻黄10克,木瓜6克,川椒6克,竹茹6克,穿山甲10克,乌梅3个,透骨草6克,党参6克,甘草6克,羌活10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
  处方2
  黑老虎20克,制革乌10克,制川乌10克,羌活20克,独活10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红花15克,桃仁10克,防风10克,桔枝10克,威灵仙10克,细辛5克,牛膝10克,桑寄生15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
  药物的配伍视具体情况而定,特别是处方2的配伍,偏重于治疗风湿症、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各种软组织骨关节扭挫伤。据我们临床观察,疗效卓越。此方还可用于毛巾蘸药热敷,收效亦佳。
  三、操作程序及注意事项
  (一)施术体位
  施术时病人保持舒适的体位非常重要,特别是体质虚弱的患者。常采取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和坐势四种。拔吸患者前胸、腹部和上下肢的前面部位,宜用仰卧位;拔吸患者腰背和下肢后面部位,宜用俯卧位;拔吸胁肋部及髋部和下肢外侧部位,宜用侧卧位;肩部、上肢和膝部,宜用正坐位。
  (二)操作程序
  先将竹管投入已煮沸的水中,煮3分钟左右。操作者左手托一块毛巾,右手用竹镊子从煮锅中取出竹管,管口向下迅速甩净管中的水珠,按在左手的毛巾上,并由左手握住,右手放下竹镊持住管底在毛巾上旋转1~2下,移近患部,迅速吸在患者的施术患部,可以做短距离的滑行至所需部位,按压片刻,即可放手,竹管即紧紧吸附在治疗部位上。达到所需的管数后,盖上浴巾,停留10~15分钟即可将管取下。取管时左手按竹管两侧之皮肤,右手以拇指或食指向下按压管口部之皮肤,使空气进入管内,竹管即与皮肤脱离。取管后用毛巾将皮肤上的水珠擦干,嘱患者休息5~10分钟即可离开治疗室。每日1次,连续10~12次为一疗程。
  (三)操作种类
  1.密排法:管与管之间的距离不超过1寸,用于身体强壮、有疼痛病状者,有镇静止痛消炎之功效,为强刺激法。
  2.疏排法:管与管之间的距离相隔1~2寸,用于身体衰弱、肢体麻木不仁、酸软无力的患者,为弱刺激法。
  3.循经取穴法:按疾病的治疗需要,将竹管吸压在特定的经穴上,通过经穴的作用来治疗疾病。如:支气管炎可取背风门、肺俞、肩井;胸取中府、云门、膻中。又如:胃脘痛取脾俞、胃俞,腹部取中脘、巨阙、气海、关元、足三里等。
  临床中局部与循经取穴同时应用,视患者的体质强弱及疾病治疗的需要辨证选用。
  四、注意事项
  (一)正确选用适应症,对某些根本不适合的病症,如有出血倾向骨折的患者、急腹症患者等,千万不可勉强施之,以免发生意外。
  (二)施术前应给予患者充分的安慰解释,去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
  (三)术中不得随意移动患者体位,以免产生疼痛或竹管脱落。
  (四)操作过程中绝对禁止竹管倒置(即管中向上,管底向下),否则水积在管腔内吸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