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常见病症治疗
2009/3/25 15:38:59

  一、胃痛
  【治则】 以温经通络为主。
  【取穴】脾俞、胃俞、上脘、中脘、足三里、内关。
  【手法】 弱刺激,慢刺慢起,每日1次。
  【操作方法】 先令患者俯卧位,医者右手持锶针,将针尖轻轻地按压在脾俞穴,待局部皮肤周围发红,再使针尖慢慢向胃俞推移,在胃俞穴停顿按压,待局部皮肤周围发红,再向脾俞穴推压,两穴之间来回推压3~5次。慢慢起针后在局部稍加按揉。再令患者仰卧位,医者持锶针在上脘、中脘两穴按压,使局部皮肤发红,并上下来回推按3~5次。然后用锃针在足三里和内关两穴压按,使局部酸胀疼痛,并向周围扩散。起针后在局部稍加按揉。
  【注意事项】 多用于胃寒性的虚症效果较好。对于急性、剧烈性的胃痛,可以采用强刺激以缓解疼痛,但必须作细致鉴别诊断,排除其他急腹症,以免误诊。
  二、消化不良
  【治则】 以健运脾胃为主。
  【取穴】足三里、天枢、中脘、脾俞。
  【手法】 弱刺激,慢刺慢起,每日1次。
  【操作方法】 医者右手持锃针轻轻按压足三里、天枢、中脘及脾俞,使局部皮肤周围出现红晕,然后再慢慢起针,起针后在局部稍加按揉。每日1~2次。
  【注意事项】 治疗期间应注意控制饮食,宜少量多次。注意勿受凉、劳累。
  三、妊娠呕吐
  【治则】 以和中利气为主。
  【取穴】 中脘、内关、公孙、太冲、内庭、丰隆。
  【手法】 弱刺激,每日2~3次。
  【操作方法】 医者手持锟针,用针尖慢慢压按中脘、内关、公孙、太冲、内庭、丰隆诸穴,使诸穴周围皮肤发红,并有酸胀疼痛感应,锟针按压后慢慢起针,然后在其穴上进行按揉片刻。
  【注意事项】 如呕吐剧烈,应注意脱水、酸中毒症。如体温升高,脉象数疾,或见黄疸等症状时,为症情严重,应采取中西结合的抢救措施。
  四、神经衰弱
  【治则】 以养心安神、疏肝健脾为主。
  【取穴】 内关、神门、肝俞、脾俞、足三里、百会。
  【手法】 弱刺激,慢刺慢起,每日1次。
  【操作方法】 医者右手持锟针,分别在以上诸穴进行慢慢点压,弱刺激,使点压诸穴的皮肤出现红晕,或轻度的酸胀感应。点压结束,慢慢起针,起针后用拇指在点刺穴位处稍加按揉。
  【注意事项】 ①本病系大脑的功能性疾病,某些器质性疾病也可表现为神经症状,故必须仔细检查,作出鉴别诊断。②鼓励病人树立乐观主义精神,注意锻炼身体。
  五、神经官能症
  【治则】 以清心安神、泻火为主。
  【取穴】 人中、合谷、内关、涌泉。
  【手法】强刺激,一日l~2次。
  【操作方法】 医者用锃针迅速重按压人中、合谷、内关、涌泉诸穴,使病人被压按的穴位有疼痛或酸胀感并向上下扩散,然后迅速起针。
  【注意事项】 ①发病时需保持安静,注意避免各种不良刺激。⑦治疗时可结合言语性暗示。同时积极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坚强信心。
  六、头痛
  【治则】 以疏筋通络为主。
  【取穴】 风池、太阳、百会、太冲、率谷、中渚。
  【手法】强刺激,每日1—2次。
  【操作方法】 医者持锃针在风池、太阳、百会、太冲、率谷、中渚等穴,进行快速重压,使病人针刺穴位处有较为明显的压痛或酸胀感,并向周围扩散,针刺感应后迅速起针。
  【注意事项】 头痛原因十分复杂,故在治疗前应细致诊断,若能结合中、西药物治疗,则疗效更佳。
  七、尿潴留
  【治则】 以疏利气机、通利小便为主。
  【取穴】 中极、气海、关元、水道、三阴交。
  【手法】 弱刺激,慢刺慢起,每日1次。
  【操作方法】 医者持锟针在气海、关元、中极三穴上慢慢点压并从气海推向关元到达中极来回慢慢推压8~10次。然后在水道及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