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痛经自疗秘方
2009/1/21 15:31:18
一、中草药内服疗法
1.气滞血瘀型治方:
①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枳壳、延胡索、五灵脂、丹皮、乌药、香附各9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②丹参30克,元胡15克,共研细粉备用。每次5克,1日2次。温开水送服。
症见经前1-2日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或伴胸胁乳房作胀,或经量少;或经行不畅,经过疼痛消失。舌质黯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滑。
2.寒湿凝滞型治方:
①艾叶9克,生姜2片,赤砂糖适量,水煎服。
②鲜姜、红糖、焦山楂各15克。加水煎煮片刻,饮服。
③苍术、茯苓各12克,小茴香、赤芍、蒲黄、五灵脂、延胡索、没药、川芎各9克,干姜、肉桂各6克。水煎服。
症见经前数日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疼减,按之痛甚,经量少,经色黯黑有块,或畏冷身疼,苔白腻,脉沉紧。
3.气血虚弱型治方:
①人参、黄芪、当归、川芎、延胡索、熟地黄各9克,白芍、香附各6克。水煎服。
②黄芪30克,当归、白芍各15克,甘草、艾叶各6克,水煎服,1日2次。
③当归9克,川芎6克,白芍9克,益母草12克,党参、茯苓、香附各9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症见经后一二日或经期小腹隐隐作痛,或小腹及阴部空坠,喜揉按,月经量少,色淡质薄,或神疲乏力,或面色不华,或纳少便溏。舌质淡,脉细弱。
4.肝肾不足型治方:
①当归、白芍、山茱萸、巴戟各12克,阿胶、山药各9克,甘草6克。水煎服。
②黄精、制首乌各15克,鸡血藤、枸杞子、制香附、小茴香各6克,水煎服,1日2次。
症见经行后一二日内小腹绵绵作痛,腰部酸胀,经色黯淡,量少,质稀薄,或体潮热,或耳鸣,脉细弱,苔薄白或薄黄。
5.湿热下注型治方:
①牡丹皮、莪术、香附、延胡索各9克,生地、当归、白芍、川芎各12克,黄连、红花、桃仁各6克。水煎服。
②丹皮10克,黄连5克,生地、败酱草各15克,薏苡仁24克,红藤12克,当归15克,白芍、川芎各12克,桃仁、红花各9克,水煎服,1日2次。
症见经前小腹疼痛拒按,有灼热感,或伴腰骶胀痛;或平时小腹时痛,经来腰骶胀痛;低热起伏,经色黯红,质稠有块,带下黄稠,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而湿,化瘀致痛。
二、成药疗法
1.元胡止痛片:每次5片,1日3次。
2.益母草冲剂:每次1包,1日3次。
3.艾附暖宫丸:每次6克,1日3次。
4.人参归脾丸:每次6克,1日3次。
5.消炎痛片:每次10毫克,1日3次。
6.河车大造丸:每次9克,1日2次。
三、外治疗法
1.党参、白术、黄芪各24克,炙甘草、丹参各20克,干姜、当归各12克。上药共研成细粉和匀备用,治疗时,取药粉适量与食醋共调成膏敷于肚脐,外盖纱布,然后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2.白芷lO克,五灵脂6克,青盐100克,共炒热用布包好,敷于小腹部,1日2次。
4.把大葱1000克切成3厘米长的葱段,敷于小腹(或腰部)疼痛处,上盖1块厚布,再用热熨斗熨烫。每日2次,每次30分钟,或以疼痛缓解为度。
5.将苏木60克,香附、桃仁各30克,共研粗末,喷洒黄酒适量,然后炒烫,装入布袋,热熨小腹疼痛处。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或以痛解为度。
6.用元胡、当归各100克,吴茱萸、花椒各20克,共研粗末,炒烫后装入布袋,热熨小腹疼痛处,药袋冷即更换,以痛解为度。
7.将青盐500克炒烫,再将陈醋150毫升洒人盐锅内,边洒边炒,趁热装入布袋,热熨疼痛时,药袋冷则更换,以痛解为度。
四、按摩疗法
1.自我穴位按摩:行经前3-4天用手按揉气海、中极、关元、足三里、合谷、三阴交。每穴3-5分钟,每日1-2次。可使痛经逐渐减轻。中极:脐孔下4寸。关元:脐孔下3寸、气海:脐孔下1.5寸。足三里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