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节 慢性腹泻
2009/1/21 9:35:14

  慢性腹泻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结肠过敏、消化不良、情绪因素等等。下面我们主要就肠功能紊乱所致的腹泻作以介绍。
自测要诀
  西医临床分析:
  1.一般表现为腹痛,腹胀气。
  2.当排便或排气后痛胀感可缓解或消失。
  3.稀便与硬便可交替出现。
  4.当受凉,进食不易消化食物或情绪变化均可诱发或加重。
  中医临床分析:
  中医将腹泻大致为分三个类型:
  1.腹部觉冷,四肢不热,不耐寒冷刺激以及天亮时即腹痛而泻的多属脾肾虚寒腹泻。
  2.胃口不好,消化不良,腹胀并有下垂感,四肢沉重无力的多属脾胃气虚腹泻。
  3.精神郁怒即痛泻,泻后疼痛减轻的多属肝旺克脾腹泻。
警示
  ·腹泻经一周家庭治疗未见好转。
  ·小于三岁的幼儿腹泻经四十八小时家庭治疗未见好转。
  ·黑便或血便,多提示胃肠道出血。
  ·大便成形但显得油腻,提示存在营养成分吸收不良。
  建议相关检查:
  1.血常规:若因细菌感染所致者,可见中性粒细胞增高。
  2.粪便常规:可检出是否有红、白细胞和脓细胞。并可观察是否有原虫和虫卵。
自疗秘方
  一、中草药内服疗法
  1.柴胡15克、白芍20克、枳实10克、甘草6克、法半夏15克、陈皮12克、茯苓30克,每日1剂,分2次煎服。
  本方用于大便秘结与泄泻交替出现,夹带粘液多者。
  2.赤石脂、禹余粮、浮小麦、大枣各30克,甘草10克,每日1剂,分2次煎服。
  本方用于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即泻者。
  3.藿香、大腹皮各15克,陈皮、白术、厚朴、白芷、神曲各10克,茯苓20克,紫苏6克,大枣3枚,生姜5片,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本方适用于泄泻清稀,肠鸣腹痛,头痛身困的外感寒湿型腹泻。
  4.炒山药30克,炒薏苡仁20克,炒白扁豆、茯苓、芡实各12克,莲子肉、煨肉豆蔻、白术、党参各10克,大枣3枚,生姜3片,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本方适用于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神疲倦怠,面色发黄的脾胃虚弱型腹泻。
   5.厚朴、五味子、石榴皮、乌梅、黄芪各10克,鸡内金5克,每日一剂,分2次煎服。
  二、成药疗法
  1.脾肾双补丸:每次6-9克,1日3次,温水吞服。用于脾肾虚寒者。
  2.补脾益肠丸:每次6克,1日3次,温水吞服。用于脾气虚者。
  3.逍遥丸:每次9克,1日3次,温水送服。用于肝旺克脾者。
  4.四神丸:每次5克,1日3次,适用于五更泻者。
  三、外治疗法
  1.独头蒜1枚,生姜3片捣烂敷于脐上,胶布固定,每晚调换。
  2.等量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附子、五灵脂、五味子、白芍、乌药、炒蒲黄、罂粟壳,研粉装肚兜内,护住腹部,每两周更换。
  3.生姜1片,敷在脐上,外用胶布粘贴固定。用于小儿腹泻。
  4.吴茱萸3克研末,用食醋调成糊状,加温后敷于脐部,上用纱布敷料覆盖,再用胶布固定。早晚各换药1次。此法适用于因感受风寒引起的泄泻及过食生冷引起的泄泻。
  5.艾叶7片,白胡椒7粒,五倍子1粒,共为细面,加醋少许,再用糯米饭少许调和成团,敷于脐上。适用于脾虚腹泻及小儿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
  6.车前草(鲜者)1把,捣烂取汁,调和六一散(滑石6份,甘草1份,共研细末即成),敷于脐部,适用于湿热型腹泻。
  7.胡椒、硫磺各等份,研面,每次1.5克,撒于脐上,用胶布贴敷,3日换1次。适用于寒性腹泻。孕妇禁用。
  四、按摩疗法
  脚部按摩对缓解腹泻疗效很好。可用手指按压脚的隐白、厉兑、至阴穴,各5-8分钟,每日1-2次。
 慢性腹泻脚部按摩穴位
  五、刮痧疗法
  刮痧治疗对慢性腹泻颇有效。可用刮痧板或梳子背刮拭背部、腹部和小腿皮肤(刮拭前,皮肤可涂少许刮痧油或植物油),穴位处重点刮拭,刮至皮肤发红、出痧。两次刮拭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