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处暑热转凉,睡眠防“秋乏”
2009/1/16 11:22:38

  处暑,是暑气结束的时节,“处”含有躲藏、终止的意思,顾名思义,处暑表明暑天将近结束。《月令十二集解》日:“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这时的三伏天气已过或接近尾声,所以称“暑气至此而止矣”。全国各地也都有“处暑寒来”的谚语,说明夏天的暑气逐渐消退。但天气还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秋凉,此时晴天下午的炎热亦不亚于暑夏之季,这也就是人们常讲的“秋老虎,毒如虎”的说法。这也提醒人们,秋天还会有热天气的时候,也可将此视为夏天的回光返照。著有《清嘉缘》的顾铁卿在形容处暑时讲:“土俗以处暑后,天气犹暄,约再历十八日褥始凉;谚云:处暑十八盆,谓沐浴十八日也。”意思是还要经历大约十八天的流汗日。这时太阳黄经为150度,历书记载:“斗指戊为处暑,暑将退.伏而潜处,故名也。”
  从农业角度看,更有“谷到处暑黄”,“家家场中打稻忙’’的秋收景象。另外,处暑后的绵绵秋雨时常会光顾我们,所以农民朋友要特别注意气象预报。抓住每一个晴天,不失时机地做好秋收工作。
  处暑节气正是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起居作息也要相应地调整:进入秋季养生,首先调整的就是睡眠时间,早睡早起是众所周知的。但历代医家和养生家对睡眠养生的重视就很少有人通晓,其实,科学的摄生健更需要全面地掌握睡眠规律及方法。
  1.起居生活:坚持午睡,预防秋燥
  处暑时节,炎热的气候已接近尾声。此时早晚温度低,白天气温高。所以要注意随天气变化而增减衣服,小心受凉感冒。此时节的显著气候特征为干燥,天气少雨,空气中湿度小。此时人们往往有这种感觉,皮肤变得紧绷绷的,甚至起皮脱屑,毛发枯而无光泽,头皮屑增多,口唇干燥或裂口,鼻咽燥得冒火,大便干结。这种种表现都是由于气候干燥造成的。
  这种现象就是人们所说的秋燥。此节气的秋燥属温燥,发展病症为咳嗽少痰、咽干不适、鼻燥口干、手脚心热等。某些疾病在秋燥的作用下,也易复发或加重,如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因此,在此时节,自我保健防秋燥就显得十分重要。
  在此时节,要坚持午睡的好习惯。中医的睡眠理论从唯物的形神统一出发,认为睡眠、清醒是人体寐与寤之间阴阳静动统一的功能状态,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它包括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昼夜阴阳消长决定人体寤寐。由于天体日月的运转,自然界处于阴阳消长变化之中,其表现为昼夜的交替出现,昼为阳,夜为阴。而人体的阴阳之气也随着消长而变化,于是就有了寤和寐的交替。寤属阳为阳气所主,寐属阴为阴气所主。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规律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灵枢•营卫生会》言:“日人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日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零枢•口问》对此又进一步解释为:夜半“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白昼“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
  (二)睡眠的生理基础是营卫运行。人体的寤寐变化是以人体营气(营气是行于脉中,富有营养作用的气)、卫气(卫气是行于脉外,具有保黝能的气)的运行为基础,其中以卫气运行最为相关。《灵枢•卫气行》曰“卫气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夜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而《灵枢•营卫生会》也有相同的说法:“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这里说的“起”指起床,止即入睡。由此可见,当卫气行于阴时则阳气尽而阴气盛,故形静而入寐(人体进入相对静止状态而欲睡);行于阳,则阴气尽而阳气盛,故形动而寤起(人体进入动态而睡醒)。所以说人体的睡眠与清醒是受心神的指使,神静则寐,神动则寤;情志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