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针法歌
2009/1/11 8:35:12

  作者自撰。介绍了持针之法,针刺时体位、角度和深度之法则,针刺得气治神之要,催气行气六种方法的操作及作用,八种补泻手法的操作方法,以及古代刺法,如治病八法之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等,飞经走气四法,《内经》记载之九刺、五刺、十二刺的方法及所主病症等,这些内容皆为临床刺法所常用,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持针法歌
 
持针之法需先知,持针之法有不同姿势
左押右刺不同式,左手为押手,右手为刺手
右轻徐入不痛因,右手持针徐徐而入,即“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
左重多按气散之,左手重掐,以令气散,且可定穴、激发经气、帮右手御针
知为针者信其左,故古人有“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之说
不知为针右为执,
双手协调减疼痛,左右配合协调方可顺利进针
右推左持而御之。右持针而刺入,左夹针而护之,即“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之意
 
◎针刺体位角度深度歌
 
进针之时先审视,针剌之前,需有几事必先明于心
再令患者摆姿势,其一:针刺体位
正侧反卧皆可用,可有正卧、侧卧、俯卧之不同
患者舒适为宗旨,但总以暴露穴位、惠者放松舒适为宗旨
还有正坐直立位,其他还有坐位、立位
如无需要不可施,如非针刺所需,一般多采用卧位
初诊病人犹需慎,尤其是初诊患者犹需谨慎
体位针感防晕针。注意针感强度、患者体位以防其晕针
进针角度要认真,其二:进针角度
斜刺平刺直刺深,可有平刺、斜刺、直刺之不同
内脏之处需斜刺,在内脏表面及肌肉浅薄之处当斜刺,如胸背
平刺沿皮透两针,在骨上、皮下当平刺,即沿皮刺、横刺,如头面
若问针刺应多深,在四肢大部皆可用直刺之法
天时病患人为本,其三:针剌深度
壮硕之人深而留,针刺深浅决定多种因素,一曰患者年龄;二曰体质
婴翁瘦弱疾勿深,青壮之年,形盛体强者可深刺;婴翁瘦弱之人当浅刺
头面胸背针宜浅,三曰部位,头面胸背浅,四肢臀腹深
四肢臀腹宜当深,如“背部薄如饼,腹部深似井”
阳经在表针宜浮,四曰经络,经在里而络在表,阳经在表而阴经在里
阴经在里针需沉,故“刺阴者,深而留之;刺阳者,浅而疾之”
脉实深刺虚浅之,即肘臂腿膝经脉深,故深刺;腕踝指趾经脉浅,刺之浅
养脉出邪此为真,五日病情,脉实病实者深刺,脉虚病虚者浅刺,表证浅刺、里证深刺
春夏浅兮秋冬深,六日时令,春夏阳气在上而浅刺,秋冬阳气在下当深刺
总以得气度浅深。七日得气,针刺的目的在于得气,只有得气才可调气祛邪
 
◎得气治神歌
 
刺法之要在得气,针刺关键在于得气
酸麻重胀方祛疾,患者有酸麻重胀或疼、凉热、蚁行、触电等感觉,皆为针刺感应
医者手下沉涩紧,医者手下则有沉、涩、重、紧之感
补泻手法再施起。只有在得气基础上,方可行补泻之法
得气之效似日月,得气与否之于治病,如日明月晦之分明
如风吹云汤沃雪;古人云: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
气之至也鱼吞钩,窦氏云: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
气不至时处幽阙。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凡刺之法本于神,针剌之最高境界乃在于治神,“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调神守神方为真,是指对患者精神状态和机体变化的把握
目无外视手握虎,守神之法当专心致志,聚精会神,体会针下感觉、观察病人反应
心无内慕待贵人。即“神在秋毫,属意病者”之意,亦即“粗守形,上守神”
 
◎催气行气六法歌
 
针刺之效气为期,针刺疗效是以得气为首要
催气行气最相宜,故有催气行气之法,以使气行或气至
针感全无可催气,在针刺没有得气时,可用六法以催气
行气至后可祛疾。针刺得气后,亦可用之以行气
循法施术经脉依,循法是以经络循行为依据
激发经气催气疾,可激发经气、推动经气、催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